CN219690605U - 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90605U CN219690605U CN202321259605.3U CN202321259605U CN219690605U CN 219690605 U CN219690605 U CN 219690605U CN 202321259605 U CN202321259605 U CN 202321259605U CN 219690605 U CN219690605 U CN 2196906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drainage
- recharging
- channel
- balanc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74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673 ground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73 irr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35 plant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2 irri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包括回灌结构、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和排水管;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所述回灌结构位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与所述第一疏水层相连通,所述第二疏水层设于所述回灌结构底部,所述回灌结构包括溢流坎、排水渠和回灌渠,所述回灌渠与所述第二疏水层顶部相连通,所述排水渠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排水渠和所述回灌渠通过所述溢流坎上方的溢流通道相连通,所述溢流通道用于将溢出所述回灌渠的水流入所述排水渠并通过所述排水管排出。本实用新型不仅有效降低了坡地建筑物底板水压力,而且实现了坡地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平衡,解决了坡地下游水量减少的环境问题,有利于环境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工程排水减压抗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建筑用地资源日益紧张,位于坡地位置的建筑数量逐渐增加。同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如火如荼,对于地下水位高,抗浮安全系数不满足要求的地下结构要采取抗浮措施。对于地理位置处于坡地的建筑物来说,传统的减压抗浮措施虽然有效的降低了建筑地下室底板的水压力,但普通排水减压措施会使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水量减少会导致植被干旱缺水,同时也会造成地面固结沉降,不利于环境保护。
中国专利CN105569095A公开的一种截排减压抗浮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结构周围的止水帷幕,所述地下结构的底板下方设置有若干集水坑,所述集水坑内设置有潜水泵和水位感应开关,所述集水坑的底部设置有井孔,井孔内设置有减压井管,所述减压井管的四周设置有反滤层。但该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应用在相对宽阔且平整的土层中,该技术方案如若用于地理位置处于坡地的建筑物,由于坡地的水流会自上而下流动至下游进行灌溉,但是当枯水期地下水被聚集在集水坑内时,容易导致坡地下游的地下水水量减少,危害坡地下游植物的正常生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坡地建筑物排水减压抗浮的同时保证下游的枯水期水量不受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包括回灌结构、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和排水管;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所述回灌结构位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与所述第一疏水层相连通,所述第二疏水层设于所述回灌结构底部,所述回灌结构包括溢流坎、排水渠和回灌渠,所述回灌渠与所述第二疏水层顶部相连通,所述排水渠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排水渠和所述回灌渠通过所述溢流坎上方的溢流通道相连通,所述溢流通道用于将溢出所述回灌渠的水流入所述排水渠并通过所述排水管排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枯水期时,地下水汇集至第一疏水层,一部分水沿着第一疏水层流动至回灌结构的回灌渠,然通过回灌渠向下流至第二疏水层,然后水流通过第二疏水层向下渗透流动至下游,对下游的植物进行灌溉,另一部分水直接通过第一疏水层向下渗透流动至下游;当降水量较大导致地下水量增加时,水流从第一疏水层流动至回灌渠并向下渗透的速率较小,因此回灌渠内的水流会上涨直至溢过溢流坎流入排水渠,流入排水渠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从而实现坡地建筑物的排水减压抗浮效果,流入回灌渠的水可以通过第二疏水层向下渗透进行灌溉,可以满足枯水期流入下游的水量要求,从而便于保护坡地环境。
优选的,还包括集水结构和导水盲管,所述集水结构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通过所述导水盲管和所述回灌渠相连接,所述导水盲管设于所述第一疏水层,并且所述导水盲管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流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水盲管将集水结构中收集的水输送至回灌结构的回灌渠,并通过第二疏水层向下渗透流动至下游,从而对下游的植物进行灌溉,集水结构中储存的水可以进一步保证下游的水量,从而保护坡地的生态环境。
优选的,所述集水结构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疏水层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结构的底部高于第二疏水层的顶部,即可以保证集水结构中的水更易从集水结构流入回灌结构中的回灌渠,加快水从集水结构流动至位于回灌结构下方的第二疏水层的速率。
优选的,所述导水盲管的出水口高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水盲管的出水口高于排水管的进水口可以保证水流顺利的从导水盲管流动至排水管,即水流沿着重力方向流动,可以提高水流的流动速率,在水量较大时提高坡地建筑物的排水速率,从而保证坡地建筑物的减压抗浮效果。
优选的,集水结构位于上游侧,用于收集上游的水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结构可以对上游的水流进行收集,导水盲管将集水结构中收集的水输送至回灌结构的回灌渠。
优选的,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坡地建筑物底板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疏水层的水通过回灌结构回灌排出,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底板的水压力,保证坡地建筑物底部的排泄与补给平衡,可以有效改善坡地下游水量减少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利于保护下游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本申请能够实现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流入排水渠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从而实现坡地建筑物的排水减压抗浮效果,流入回灌渠的水可以通过第二疏水层向下渗透进行灌溉,可以满足枯水期流入下游的水量要求,从而便于保护坡地环境。
2、集水结构的底部高于第二疏水层的顶部,即可以保证集水结构中的水更易从集水结构流入回灌结构中的回灌渠,加快水从集水结构流动至回灌结构下方的第二疏水层的速率。
3、将疏水层的水通过回灌结构回灌排出,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底板的水压力,保证坡地建筑物底部的排泄与补给平衡,可以有效改善坡地下游水量减少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利于保护下游的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的回灌结构详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的实施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回灌结构;11、溢流坎;12、排水渠;13、回灌渠;14、溢流通道;20、第一疏水层;30、第二疏水层;40、排水管;50、集水结构;51、集水渠;60、导水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方位词,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则这些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常规的排水减压抗浮系统会使坡地建筑物下游地下水量减少。下游水量减少会导致植被干旱缺水,也会造成地面固结沉降,危害坡地下游植物的正常生长,不利于环境保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实用新型下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包括回灌结构10、第一疏水层20、第二疏水层30和排水管40。
所述第一疏水层20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作用是让坡地中的地下水渗入其中,其地下水再通过所述回灌结构10和所述排水管40排走,从而可以将建筑物地板的水压力降低;所述回灌结构10也位于坡地建筑物的下方,并与第一疏水层20相连接,所述回灌结构10包括溢流坎11、排水渠12和回灌渠13,所述回灌渠13与所述第一疏水层20相连通,所述排水渠12与所述回灌渠13之间设有溢流坎11,同时,所述排水渠12远离回灌渠13的一侧与排水管40相连接,所述第二疏水层30位于回灌结构10的底部,所述第二疏水层30与所述回灌渠13的底部相连通,所述排水渠12和所述回灌渠13通过位于溢流坎11上方的溢流通道14相连通,其作用分成两个方面:雨季地下水含量较大时,地下水越过溢流坎11通过溢流通道14流入排水渠12,然后通过排水管40将水流排出,降低建筑物地板水压力;地下水量较小时即枯水期时,将回灌结构10的回灌渠13中的水缓慢排向坡地下游,形成“前减后灌”,使得坡地地下水排泄和补给平衡,保护坡地水环境。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包括第一疏水层20、回灌结构10、第二疏水层30和排水管40;所述第一疏水层20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所述回灌结构10位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与所述第一疏水层20相连通;所述第二疏水层30设于所述回灌结构10底部,所述回灌结构10包括溢流坎11、排水渠12和回灌渠13,所述回灌渠13与所述第二疏水层30顶部相连通,所述排水渠12与所述排水管40相连接,所述排水渠12和所述回灌渠13通过位于所述溢流坎11上方的溢流通道14相连通,所述溢流通道14用于将溢出所述回灌渠13的水流入所述排水渠12并通过所述排水管40排出。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通过导水盲管60将集水结构50和回灌结构10相连接,具体的,集水结构50包括集水渠51,导水盲管60的两端分别与集水渠51和回灌渠13相连接,从而实现将集水结构50中储存的水导入回灌结构10中。并且导水盲管60所处位置的高度低于溢流坎11,即可在地下水量较小时顺利将水流从集水渠51导入至回灌渠13,在地下水量较大时,地下水溢过溢流坎11,通过溢流通道14流入排水渠12,通过排水管40排出,从而满足坡地建筑区减压抗浮的同时,保证枯水期时下游的水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包括第一疏水层20、回灌结构10、第二疏水层30和排水管40;所述第一疏水层20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所述回灌结构10位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与所述第一疏水层20相连通;所述第二疏水层30设于所述回灌结构10底部,所述回灌结构10包括溢流坎11、排水渠12和回灌渠13,所述回灌渠13与所述第二疏水层30顶部相连通,所述排水渠12与所述排水管40相连接,所述排水渠12和所述回灌渠13通过位于所述溢流坎11上方的溢流通道14相连通,所述溢流通道14用于将溢出所述回灌渠13的水流入所述排水渠12并通过所述排水管40排出。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集水结构50的底部高于第二疏水层30的顶部,即集水渠51的底部高于回灌渠13的底部。当集水渠51内的水到达与导水盲管60位于同一高度时,集水渠51内的地下水可以自发流入回灌渠13,再从回灌渠13流入第二疏水层30,通过第二疏水层30渗透至下游,对下游植物进行灌溉,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作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包括第一疏水层20、回灌结构10、第二疏水层30和排水管40;所述第一疏水层20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所述回灌结构10位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与所述第一疏水层20相连通;所述第二疏水层30设于所述回灌结构10底部,所述回灌结构10包括溢流坎11、排水渠12和回灌渠13,所述回灌渠13与所述第二疏水层30顶部相连通,所述排水渠12与所述排水管40相连接,所述排水渠12和所述回灌渠13通过位于所述溢流坎11上方的溢流通道14相连通,所述溢流通道14用于将溢出所述回灌渠13的水流入所述排水渠12并通过所述排水管40排出。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为了实现水流自发的自坡地上游至下游的流动,将导水盲管60的出水口设置在比排水管40的进水口高的位置。确保当雨季地下水量较大时,如果通过第一疏水层20收集到的地下水来不及通过回灌结构10排走,多余的地下水越过溢流通道14到达排水渠12之后可以被排水管40顺利排走,达到建筑物排水减压抗浮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疏水层(20)、回灌结构(10)、第二疏水层(30)和排水管(40);
所述第一疏水层(20)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
所述回灌结构(10)位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与所述第一疏水层(20)相连通;
所述第二疏水层(30)设于所述回灌结构(10)底部,所述回灌结构(10)包括溢流坎(11)、排水渠(12)和回灌渠(13),所述回灌渠(13)与所述第二疏水层(30)顶部相连通,所述排水渠(12)与所述排水管(40)相连接,所述排水渠(12)和所述回灌渠(13)通过位于所述溢流坎(11)上方的溢流通道(14)相连通,所述溢流通道(14)用于将溢出所述回灌渠(13)的水流入所述排水渠(12)并通过所述排水管(40)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水结构(50)和导水盲管(60),所述集水结构(50)设于坡地建筑物下方并通过所述导水盲管(60)和所述回灌渠(13)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盲管(60)位于所述第一疏水层(2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盲管(60)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流坎(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结构(50)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疏水层(30)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盲管(60)的出水口高于所述排水管(40)的进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结构(50)包括集水渠(51),导水盲管(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水渠(51)和所述回灌渠(1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水渠(51)的底部高于回灌渠(13)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水结构(50)位于上游侧,用于收集上游的水流。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坡地建筑物底板的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59605.3U CN219690605U (zh) | 2023-05-23 | 2023-05-23 | 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59605.3U CN219690605U (zh) | 2023-05-23 | 2023-05-23 | 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90605U true CN219690605U (zh) | 2023-09-15 |
Family
ID=87943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59605.3U Active CN219690605U (zh) | 2023-05-23 | 2023-05-23 | 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90605U (zh) |
-
2023
- 2023-05-23 CN CN202321259605.3U patent/CN2196906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39582A (zh)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模块系统 | |
CN111485684A (zh) | 一种雨水利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3306415U (zh) | 一种盐碱地绿化结构 | |
CN111236275B (zh) | 一种鱼鳞坑与截流沟综合径流拦蓄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9736410A (zh) | 区域化雨水再利用调配方法及系统 | |
CN208594529U (zh) | 一种生态护堤 | |
CN210104936U (zh) | 一种生态型排水沟 | |
CN203435487U (zh) | 一种节水灌溉系统 | |
CN215758838U (zh) | 一种用于水土保持的河堤生态护坡 | |
CN206512781U (zh) | 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 |
CN219690605U (zh) | 一种环境友好型坡地自平衡排水减压抗浮系统 | |
CN211228538U (zh) | 一种道路边坡的加固结构 | |
CN208733766U (zh) | 一种居住区的雨水花园 | |
CN209299684U (zh) | 一种排盐与降低控制地下水位的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 | |
CN115176554B (zh) | 用于盐碱地改良的排涝、排盐、渗灌、施肥一体化处理方法 | |
CN111264111A (zh) | 一种水资源循环高效改良滨海盐碱土的系统和方法 | |
CN216239415U (zh) |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及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组织系统 | |
CN110173037A (zh) | 一种小区雨水收集系统 | |
CN206418540U (zh) | 一种雨水收集及植物种植装置 | |
CN114855699A (zh) |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3847790U (zh) | 一种高位花坛 | |
CN213508299U (zh) | 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 | |
CN107869183A (zh) | 下凹式绿地结构 | |
CN108547363A (zh) | 高效节能绿地雨水循环系统 | |
CN108557988A (zh) |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旱地土壤渗滤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