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81926U -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81926U
CN219681926U CN202320568797.XU CN202320568797U CN219681926U CN 219681926 U CN219681926 U CN 219681926U CN 202320568797 U CN202320568797 U CN 202320568797U CN 219681926 U CN219681926 U CN 219681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water
water outlet
filter elemen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879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鞠海蒙
孙易蒙
陈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AO Smith China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AO Smith China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AO Smith China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6879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81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81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81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其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滤芯组件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外筒;入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过滤部件和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二过滤部件之间具有连通部;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上游;所述第二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下游,经过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水流向所述第一出水口或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下游,经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水流向所述第二出水口。本申请能够解决输出的生活用水必须经过所有过滤单元而造成部分过滤单元寿命大幅缩短的问题。

Description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用水的要求也相应不断提升,例如,目前不少用户已经不再直接使用自来水进行淘米洗菜等。如果完全使用经过净水装置高度净化后的净水如纯水作为生活用水则过于浪费,这样会大大降低净水装置中精过滤单元的寿命,造成使用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不仅能够输出高度净化后的净水还可以输出经过前置过滤滤芯过滤而未经过精过滤单元过滤的生活用水。
但这也出现了如下问题,部分前置过滤滤芯具有多个不同过滤功能的过滤单元,如输出的生活用水经过前置过滤滤芯中所有的过滤单元,那么会造成前置过滤滤芯中部分过滤单元的寿命大幅缩短,生活用水也不需要经过前置过滤滤芯中某些特殊过滤功能的过滤单元,大部分时候生活用水只需经过前置过滤滤芯中一个用于对原水进行初级(粗)过滤的过滤单元即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其能够解决输出的生活用水必须经过所有过滤单元而造成部分过滤单元寿命大幅缩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包括:
具有容纳腔的外筒;入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
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过滤部件和第二过滤部件;
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二过滤部件之间具有连通部;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上游;所述第二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下游,经过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水流向所述第一出水口或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下游,经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水流向所述第二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支撑筒,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套设在所述支撑筒外。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筒内,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过滤部件外,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沿所述外筒的径向方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间,所述入水口通过所述第一环形空间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第一端盖,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盖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连通部包括所述第一端盖本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之间形成的过水通道,所述第一端盖本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内部形成第一出水通道,自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所述过水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或,自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入所述第一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二端盖,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一端,所述第二端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相对应的开口,所述第一环形空间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连通部还包括所述支撑筒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二环形空间,所述过水通道通过所述第二环形空间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穿设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处,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内侧壁处;所述导流管的侧壁上具有贯穿孔,所述导流管内部形成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以使经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水通过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外筒具有轴线,所述第一过滤部件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沿所述轴线方向排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第一端盖,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盖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端盖本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内部形成进水通道,所述入水口通过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依次穿设过所述支撑筒和所述第二过滤部件;
所述支撑筒和所述导流管之间形成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通过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处,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内侧壁处;所述连通部包括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端部之间、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的过水通道,自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所述过水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过滤部件;
部分所述导流管的侧壁上具有贯穿孔,所述导流管内部形成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以使经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水通过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和进水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两个端面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外侧壁呈密封状态。
优选地,所述外筒具有相背的两端,所述入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外筒的同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由PP棉过滤材料制成,和/或,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由活性炭材料制成,所述活性炭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碳颗粒、碳纤维和碳棒。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包括:
卷绕在所述支撑筒上的至少一个过滤页单元,所述过滤页单元具有原水侧和净水侧,原水仅能从所述过滤页单元的原水侧穿过所述过滤页单元到达所述过滤页单元的净水侧形成净水;
在所述过滤页单元展开状态下,所述过滤页单元包括层叠的第一过滤页和第二过滤页,所述第一过滤页和所述第二过滤页分别具有相对的上边侧和下边侧、相对的左边侧和右边侧;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在过滤时,原水自所述第一过滤页和所述第二过滤页的上边侧流入所述原水侧,穿过所述过滤页单元后,进入所述净水侧,并经所述第一过滤页和所述第二过滤页的下边侧流出。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部件还包括:卷绕在过滤页单元外侧的隔水层。
一种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滤芯组件;所述净水装置还包括:进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能与所述入水口连通;
第一水输出水路,所述第一水输出水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精过滤滤芯,所述精过滤滤芯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
第二水输出水路,所述第二水输出水路与所述精过滤滤芯的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回水口,所述回水口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或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连通;
所述净水装置还包括:回水水路,所述回水水路的一端与所述精过滤滤芯的出口连通,所述回水水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滤芯组件的回水口连通;
设置在所述回水水路上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由所述精过滤滤芯的出口向所述滤芯组件的回水口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滤芯组件可以根据需求对从入水口输入的原水利用不同的水路和过滤部件进行不同程度的过滤,从而能够从第一出水口输出仅经过第一过滤部件过滤的第一过滤水和从第二出水口输出经过第一过滤部件和第二过滤部件过滤的第二过滤水。上述方式可以减少对第二过滤部件寿命的消耗,从而大幅提高滤芯组件整体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对滤芯组件的结构设计仅通过一个滤芯组件就完成了能够输出两种不同的过滤水,因此可以有效减小安装滤芯组件的净水装置的体积,使其无需安装两个独立的滤芯组件,即一个具有第一过滤部件的滤芯和一个具有第二过滤部件的滤芯组件。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组件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图;
图2为图1中滤芯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滤芯组件输出第一种过滤水时的水路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滤芯组件输出第二种过滤水时的水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组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图;
图6为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过滤页单元卷绕在支撑筒上的俯视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净水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入水口;2、第一出水口;3、第二出水口;4、外筒;5、第一过滤部件;51、过滤页单元;511、第一过滤页;512、第二过滤页;513、上边侧;514、下边侧;515、左边侧;516、右边侧;517、原水侧;518、净水侧;52、隔水层;6、第二过滤部件;7、第一端盖;71、第一端盖本体;72、第一连接部;8、第一环形空间;9、进水通道;10、第一出水通道;11、第二出水通道;12、支撑筒;13、第二环形空间;14、第二端盖;141、开口;15、导流管;16、连接头;17、第三端盖;171、第三端盖本体;172、第二连接部;18、第四端盖;19、回水口;20、过水通道;100、滤芯组件;200、第一水输出水路;300、精过滤滤芯;400、第二水输出水路;500、回水水路;600、第一单向阀;700、废水水路;800、组合阀;900、后置过滤单元;1000、压力开关;1100、流量传感器;1200、第二单向阀;1300、进水阀;1400、增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能够解决输出的生活用水必须经过所有过滤单元而造成部分过滤单元寿命大幅缩短的问题,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滤芯组件,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组件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图,图2为图1中滤芯组件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滤芯组件输出第一种过滤水时的水路示意图,图4为图1中滤芯组件输出第二种过滤水时的水路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组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图,图6为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外筒4;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第二出水口3;设置在容纳腔内的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之间具有连通部;入水口1位于第一过滤部件5的上游;第二过滤部件6和第一出水口2位于第一过滤部件5的下游,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的水流向第一出水口2或第二过滤部件6;第二出水口3位于第二过滤部件6的下游,经过第二过滤部件6的水流向第二出水口3。
当需要仅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过滤后的第一过滤水时,如图3和图5所示,原水从入水口1流入,进入第一过滤部件5进行过滤得到第一过滤水,第一过滤水经过第一出水口2从滤芯组件中向外输出。当需要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后的第二过滤水时,如图4和图5所示,原水从入水口1流入,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进行过滤得到第一过滤水,第一过滤水再经过连通部进入第二过滤部件6进行过滤,从而得到第二过滤水,第二过滤水经过第二出水口3从滤芯组件中向外输出。
本申请中的滤芯组件可以根据需求对从入水口1输入的原水利用不同的水路和过滤部件进行不同程度的过滤,从而能够从第一出水口2输出仅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过滤的第一过滤水和从第二出水口3输出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的第二过滤水。上述方式可以减少对第二过滤部件6寿命的消耗,从而大幅提高滤芯组件整体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对滤芯组件的结构设计仅通过一个滤芯组件就完成了能够输出两种不同的过滤水,因此可以有效减小安装滤芯组件的净水装置的体积,使其无需安装两个独立的滤芯组件,即一个具有第一过滤部件5的滤芯组件和一个具有第二过滤部件6的滤芯组件。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该滤芯组件,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外筒4;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第二出水口3;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其中,外筒4为滤芯组件的壳体,其内部形成有容纳腔,第一过滤部件5、第二过滤部件6等均设置在外筒4的容纳腔中。入水口1用于原水输入至外筒4中。入水口1位于第一过滤部件5的上游。入水口能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相连通,从而使得输入至入水口的原水可以流至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过滤后得到第一过滤水并从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输出。第二过滤部件6和第一出水口2位于第一过滤部件5的下游。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与第一出水口2相连通。因此,从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输出的第一过滤水可以经过第一出水口2从滤芯组件中向外输出。
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之间具有连通部,因此,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通过连通部可以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进水部连通。第二出水口3位于第二过滤部件6的下游,第二过滤部件6的出水部能与第二出水口3连通。从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输出的第一过滤水还可以经过连通部进入第二过滤部件6进行过滤,从而得到第二过滤水,第二过滤水经过第二出水口3从滤芯组件中向外输出。
如图1和图5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支撑筒12,第一过滤部件5套设在支撑筒12外。
如图1所示,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在第二过滤部件6设置在支撑筒12内,第一过滤部件5套设在第二过滤部件6外,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沿外筒4的径向方向分布。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大大减小滤芯组件在轴向上的长度。
作为可行的,如图1所示,外筒4具有相背的两端,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3位于外筒4的同一端。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便于滤芯组件与净水装置相装配,实现水路的连通。当然,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3可以不位于外筒4的同一端,可以位于外壳的两端,具体可以根据需要所确定。
如图1所示,外筒4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间8,入水口可以通过第一环形空间8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相连通。
如图1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第一端盖7,其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的一端,即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5靠近入水口1的一端。第一端盖7可以包括第一端盖本体71和第一连接部72。连通部包括第一端盖本体71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之间形成的过水通道20。
如图1所示,第一端盖本体71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之间、第一连接部72内部形成第一出水通道10。自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过水通道20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或自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第一出水通道10流入第一出水口2。
如图1所示,第一端盖本体71背离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面、第一连接部72的外侧壁与外筒4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9。入水口1通过进水通道9与第一环形空间8相连通。
为了使得过水通道20与第一环形空间8隔断,避免第一过滤水与第一环形空间8的原水相混,第一端盖本体71的外缘处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的靠近第一过滤部件5出水部的端部相密封。
作为可行的,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和进水部分别位于第一过滤部件5的两个端面处。如图1所示,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可以位于朝向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处,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可以位于背离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处。原水自第一过滤部件5背离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流入第一过滤部件5,之后原水向上流动并在第一过滤部件5中进行过滤,最后从第一过滤部件5朝向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流出得到第一过滤水。
为了避免原水在第一过滤部件5进行过滤时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流出进入第一环形空间8,作为可行的,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可以呈密封状态。
如图1所示,作为可行的,滤芯组件可以包括:第二端盖14,其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一端,第二端盖14用于对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一端进行支撑和固定。第二端盖14上开设有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相对应的开口141,第一环形空间8通过开口141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连通。开口141可以为多个,其绕第二端盖14的中心呈周向分布,从确保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在各个位置都能够进水,以保证进水流量。
为了避免从第一环形空间8流入至开口141内的水再回流至第一环形空间8中,作为可行的,第二端盖14可以包括第二端盖14本体,第二端盖14本体的外缘处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的靠近第一过滤部件5进水部的端部相密封。例如可以通过打胶的方式进行密封,这样还可以达到对第一过滤部件5的下部的固定作用。
支撑筒12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以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满足支撑目的。作为可行的,如图1所示,支撑筒12远离第一端盖7的一端呈封堵状态,支撑筒12靠近第一端盖7的一端呈敞开状。支撑筒12的上端与第一端盖7的第一端盖本体71之间具有间隙,连通部包括该间隙。间隙还形成部分第一出水通道10,通过第一过滤部件5的水能通过过水通道20和支撑筒12的上端与第一端盖7的第一端盖本体71之间的间隙后流入第一出水通道10或支撑筒12内部。
为了保证支撑筒12的内侧壁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外侧壁之间在周向方向上存在较为均匀的间隙,以使形成的第二环形空间13能够在第二过滤部件6外侧壁的各个位置都能进水,提高进水流量,在周向方向上,支撑筒12的内侧壁上具有多个沿轴向方向延伸的限位部,以防止第二过滤部件6外侧壁的某处紧贴支撑筒12。
作为可行的,第二端盖14的第二端盖本体朝向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的端面上具有多条凸起的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加强筋,从而使得第二端盖本体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之间具有间隙,流入至开口141内的水能够分散开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更多的区域流入第一过滤部件5,从而提高进水流量。
作为可行的,第二端盖14上的加强筋可以具有远离第二端盖中心的第一部分和靠近所述第二端盖的第二部分,第二端盖14的加强筋的第一部分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面相抵,第二端盖14的加强筋的第二部分与支撑筒12的端面相抵。第二端盖14的加强筋的第一部分的高度大于第二端盖14的加强筋的第二部分的高度,如此,第二端盖14的加强筋的第一部分就可以对支撑筒12在径向方向上进行限位,防止其出现晃动。
作为可行的,如图1所示,第二端盖14背离所述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面上具有凸起部,凸起部使得第二端盖14背离所述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面与外筒4之间可以具有间隙,从而保证第一过滤部件5外侧壁与外筒4内侧壁之间的水能够流至第二端盖14背离所述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面与外筒4之间,之后通过第二端盖14的开口141进入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作为可行的,如图1所示,连通部还包括支撑筒12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二环形空间13,过水通道20通过第二环形空间13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进水部连通,以使流经第一过滤部件5的水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具体而言,流经第一过滤部件5过滤得到的第一过滤水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外侧壁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也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的下端面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经过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得到的第二过滤水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内侧壁流出,也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上端面流出。上述第一过滤水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的方式和第二过滤水从第二过滤部件6流出的方式可以任意进行配合,具体可以取决于第二过滤部件6的形状。第二过滤部件6可以呈管状,可以呈柱状,还可以下部呈柱状上部呈管状等,在本申请中并不对其形状做具体限定。
为了实现对第二过滤部件6内部进行支撑,作为可行的,如图1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导流管15,导流管15穿设过第二过滤部件6。第二过滤部件6的进水部位于第二过滤部件6的外侧壁处,第二过滤部件6的出水部位于第二过滤部件6的内侧壁处。导流管15的侧壁上具有贯穿孔,导流管15内部形成与第二出水口3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11,以使经过第二过滤部件6的水通过第二出水通道11流向第二出水口3。在该结构下,水自第二过滤部件6的外侧壁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进行过滤再从第二过滤部件6的内侧壁流出。
作为可行的,如图1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第三端盖17,其将第二滤芯组件过滤得到的第二过滤水导出。第三端盖17可以包括第三端盖本体171和第二连接部172。第三端盖本体171设置在第二过滤部件6的上端部,从而将第二过滤部件6的上端面进行密封,保证连通部中的水无法通过第三端盖本体171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上端面之间与第二过滤水相混。第二连接部172穿设过第一连接部72,第二连接部172内形成至少部分第二出水通道11。第二过滤水通过导流管15内部和第二连接部172内形成的第二出水通道11导出至第二出水口3。第二连接部172的外侧壁与第一连接部72的内侧壁形成至少部分第一出水通道10。
进一步的,滤芯组件可以包括:第四端盖18,其可以设置在第二过滤部件6的下端部,从而将第二过滤部件6的下端进行密封,从而保证第二环形空间13中的水无法通过第二过滤部件6的下端面与支撑筒12之间的缝隙与第二过滤水相混。第四端盖18可以将第二过滤部件6的整个下端面全部进行密封,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外缘与第二过滤部件6下端的外侧壁处进行密封。
如图2所示,作为可行的,外筒4可以具有端口。图6为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端口处的连接头16。当滤芯组件安装至净水装置上时,连接头16用于将滤芯组件与净水装置相配合连接,从而实现各个水路的连通。连接头16上具有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3,第一连接部72和第二连接部172连接在连接头16上。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72和第二连接部172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在连接头16上。当第一连接部72和第二连接部172连接在连接头16上时,入水口1与第一端盖7与外筒4内壁之间形成的进水通道9连通,第一出水口2与第一出水通道10连通,第二出水口3与第二出水通道11连通。
如图5所示,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外筒4可以具有沿竖直方向的轴线,第一过滤部件5与第二过滤部件6沿轴线方向排列设置。通过该方式可以大大减小滤芯组件在径向上的宽度。
作为可行的,如图5所示,外筒4具有相背的两端,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3位于外筒4的同一端。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便于滤芯组件与净水装置相装配,实现水路的连通。当然,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3可以不位于外筒4的同一端,可以位于外筒4的两端,具体可以根据需要所确定。例如,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位于外筒4的上端,第二出水口3可以位于外筒4的下端。
如图5所示,第一端盖7可以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的一端,第一端盖7包括第一端盖本体71和第一连接部72,第一端盖本体71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之间、第一连接部72内部形成进水通道9,入水口1通过进水通道9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相连通。
作为可行的,如图5所示,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和进水部分别位于第一过滤部件5的两个端面处。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可以位于朝向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处,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可以位于背离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处。原水自第一过滤部件5朝向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流入第一过滤部件5,之后原水向下流动并在第一过滤部件5中进行过滤,最后从第一过滤部件5背离第一端盖本体71的端面流出得到第一过滤水。
为了避免原水在第一过滤部件5进行过滤时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流出,作为可行的,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可以呈密封状态。当然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原水在第一过滤部件5进行过滤时得到的第一过滤水,也可以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流出。
为了使得进水通道9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与外筒4内侧壁之间的空间隔断,避免第一过滤水与进水通道9的原水相混,第一端盖本体71的外缘处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的靠近第一过滤部件5进水部的端部相密封。
作为可行的,如图5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第二端盖14,其设置在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一端,第二端盖14用于对第一过滤部件5的下端进行支撑和固定。第二端盖14上开设有与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相对应的开口141,经过第一过滤部件5过滤得到的第一过滤水通过开口141流出。开口141可以为多个,其绕第二端盖14的中心呈周向分布,从确保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在各个位置都能够出水,以保证出水流量。
如图5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导流管15,导流管15依次穿设过支撑筒12和第二过滤部件6。支撑筒12和导流管15之间形成第一出水通道10,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通过第一出水通道10与第一出水口2连通。
至少部分支撑筒12穿设过第一连接部72。支撑筒12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以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满足支撑第一过滤部件5的目的。支撑筒12和导流管15之间形成至少部分第一出水通道10,第一出水通道10与第一出水口2连通。为了保证支撑筒12的内侧壁与导流管15的外侧壁之间在周向方向上存在较为均匀的间隙,以使形成的部分第一出水通道10在周向方向上能够均匀输水,提高进水流量,在周向方向上,支撑筒12的内侧壁上具有多个沿轴向方向延伸的限位部,以防止导流管15外侧壁的某处紧贴支撑筒12。
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部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形成至少部分第一出水通道10。第一连接部72的内侧壁与支撑筒12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至少部分进水通道9。从开口141流出的第一过滤水通过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部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端部之间的第一出水通道10流入支撑筒12内形成的第一出水通道10,从支撑筒12流出后,最终从第一出水口2流出。
如图5所示,从开口141流出的第一过滤水还可以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第一过滤水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外侧壁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从第二过滤部件6内侧壁或下端面流出,也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的上端面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从第二过滤部件6下端面或内侧壁或外侧壁流出。只需将第一过滤水在第二过滤部件6流入的进水部与在第二过滤部件6流出的出水部隔断即可。
作为可行的,当第一过滤水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外侧壁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时,如图5所示,连通部包括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部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端部之间、第二过滤部件6的外侧壁与外筒4之间形成的过水通道20,自第一过滤部件5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过水通道20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第二过滤部件6的外侧壁为第二过滤部件6的进水部。
如图5所示,部分导流管15的侧壁上具有贯穿孔,导流管15内部形成与第二出水口3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11,以使经过第二过滤部件6的水通过第二出水通道11流向第二出水口3。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出水口3、入水口1和第一出水口2位于外筒4的上端。相对应的,外筒4可以包括端口。图6为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端口处的连接头16;连接头16上具有入水口1、第一出水口2和第二出水口3,第一连接部72、支撑筒12和导流管15连接在连接头16上。第一连接部72、支撑筒12和导流管15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在连接头16上。
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导流管15可以向下延伸伸出外筒4,导流管15内形成至少部分第二出水通道11,从而与第二出水口3连通,此时,第二出水口3位于外筒4的下端,入水口1和第一出水口2位于外筒4的下端。
当第一过滤水可以从第二过滤部件6外侧壁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时,过滤得到的第二过滤水从第二过滤部件6内侧壁流出时,作为可行的,如图5所示,滤芯组件可以包括:第三端盖17和第四端盖18。第三端盖17设置在第二过滤部件6的上端面处,以对其进行密封,第四端盖18设置在第二过滤部件6的下端面处,以对其进行密封,从而保证第一过滤水都从第二过滤部件6外侧壁流入第二过滤部件6,第二过滤部件6流出的第二过滤水均进入导流管15。当第二出水口3、入水口1和第一出水口2位于外筒4的上端时,导流管15穿过第三端盖17,导流管15的下端可以与第四端盖18相抵,从而使得导流管15的下端呈密封状态。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部件5可以由能对原水进行(粗)初级过滤的材料制成,得到的第一过滤水能够作为生活用水即可,例如洗菜淘米等等,在本申请中并不对其做任何限定。第二过滤部件6可以由能对第一过滤水进行其它功能过滤的材料制成,得到的第二过滤水能够输入下游的精过滤滤芯300,经过精过滤滤芯300过滤得到供用户饮用的饮用水。
作为可行的,第一过滤部件5可以由PP棉过滤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具有初级过滤功能的材料制成。
作为可行的,第二过滤部件6可以由活性炭材料制成,从而能够去除水中有机质,其过滤功能与第一过滤部件5不同。第二过滤部件6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第二过滤部件6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碳颗粒、碳纤维和碳棒等等。
当第一过滤部件5由PP棉过滤材料制成,第二过滤部件6由活性炭材料制成时,在同等条件下,第一过滤部件5的使用寿命远超第二过滤部件6的使用寿命,如果输出的生活用水经过滤芯组件中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那么必然会造成滤芯组件中的第二过滤部件6很快失效,因此,滤芯组件的寿命就会大大缩短,滤芯组件更换频率大大上升。当生活用水只需经过滤芯组件中的第一过滤部件5进行过滤时,不仅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求,而且能够大大延长滤芯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作为可行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外筒4可以由至少2部分拼接而成,这样可以将第一过滤部件5、第二过滤部件6、端盖、导流管15和支撑筒12等部件安装进入外筒4内部。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作为可行的,第一端盖7的第一端盖本体71朝向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面上具有多条凸起的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加强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相邻加强筋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至少部分第一出水通道10,也可以形成至少部分过水通道2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相邻加强筋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至少部分进水通道9。在第一端盖7与第一过滤部件5相配合安装时,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安装效率,即使第一过滤部件5的端面直接抵紧第一端盖7,也依然可以形成通道,不用考虑通道消失的问题。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大幅提高第一过滤部件5的过水面积,以提高第一过滤部件5的过滤效率,作为可行的,第一过滤部件5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图7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中过滤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可以包括:卷绕在支撑筒12上的至少一个过滤页单元51,过滤页单元51具有原水侧517和净水侧518,原水仅能从过滤页单元51的原水侧517穿过过滤页单元51到达过滤页单元51的净水侧518形成净水;在过滤页单元51展开状态下,过滤页单元51包括层叠的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分别具有相对的上边侧513和下边侧514、相对的左边侧515和右边侧516;第一过滤部件5在过滤时,原水自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的上边侧513流入原水侧517,穿过过滤页单元51后,进入净水侧518,并经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的下边侧514流出。
上述第一过滤部件5对水进行过滤时,原水从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的上边侧513通入,从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的上边侧513通入的原水向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的下边侧514流动的过程中穿过过滤页单元51后,进入净水侧518。整个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一侧的表面都可以构成过水面积,这样就大幅提高了过滤部件的过水面积。
作为可行的,第二过滤页512与相邻过滤页单元51中的第一过滤页511之间形成原水流道,同一个过滤页单元51中的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之间形成净水流道。过滤页单元51是由层叠设置的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形成的。同一个过滤页单元51中的第一过滤页511的上边侧513和第二过滤页512的上边侧513通过打胶或者焊接形式相密封。第二过滤页512的下边侧514和相邻过滤页单元51中的第一过滤页511的下边侧514通过打胶方式或者焊接方式相密封。过滤页单元51沿着上边侧513或下边侧514方向进行卷绕,左边侧515靠近支撑筒12,在卷绕过程中,第一过滤页511原水侧517的下边侧514中靠近支撑筒12的部分与支撑筒12相密封。过滤页单元51沿着上边侧513或下边侧514方向进行卷绕,左边侧515靠近支撑筒12,在卷绕过程中,第一过滤页511原水侧517的上边侧513中靠近支撑筒12的部分与支撑筒12相粘连接。同一个过滤页单元51中的第一过滤页511净水侧518的左边侧515与第二过滤页512净水侧518的左边侧515相密封,第二过滤页512原水侧517的右边侧516与相邻一个过滤页单元51中的第一过滤页511原水侧517的右边侧516相密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页511和第二过滤页512可以采用PP棉过滤材料制成。
为了使得第一过滤部件5的外侧壁呈密封状态,作为可行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过滤页单元卷绕在支撑筒上的俯视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过滤部件5可以包括:卷绕在过滤页单元51外侧的隔水层52。隔水层52可以对呈圆柱状的过滤页单元51的侧壁进行密封。隔水层52可以是不透水膜,其绕设在过滤页单元51的最外侧,以防止第一过滤页511、第二过滤页512的净水侧518的水向侧壁流出。隔水层52的上边侧513可以与第一过滤页511、第二过滤页512的上边侧513相密封。隔水层52的下边侧514可以与第一过滤页511、第二过滤页512的下边侧514相密封。举例而言,密封可以采用封胶的形式进行密封。
在本申请中还提出了一种净水装置,净水装置可以包括:如上述任一的滤芯组件100。
进一步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净水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如图9所示,净水装置可以包括:进水水路,进水水路与入水口1连通;第一水输出水路200,第一水输出水路200与第一出水口2连通;精过滤滤芯300,精过滤滤芯300的进口与第二出水口3连通;第二水输出水路400,第二水输出水路400与精过滤滤芯300的出口连通。第一水输出水路200可以输出经过滤芯组件100中第一过滤部件5过滤后的第一过滤水,其可以作为生活用水供用户使用。第二水输出水路400可以输出供用户使用的饮用水,饮用水经过滤芯组件100中第一过滤部件5和第二过滤部件6过滤,再经过精过滤滤芯300进行过滤。精过滤滤芯300用于对水起到精细过滤作用,从而形成能够供用户使用的净水,该净水可以作为饮用水使用。例如,精过滤滤芯300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之一:反渗透过滤滤芯、纳滤膜过滤滤芯、纤维膜过滤滤芯、超滤膜过滤滤芯、微滤膜过滤滤芯等等,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精过滤滤芯300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过滤滤芯。
作为可行的,如图6所示,滤芯组件100可以包括:回水口19。回水口19与第二过滤部件6的进水部或第一过滤部件5的进水部连通。如图9所示,净水装置可以包括:回水水路500,回水水路500的一端与精过滤滤芯300的出口连通,回水水路500的另一端与滤芯组件100的回水口19连通;设置在回水水路500上的第一单向阀600,第一单向阀600由精过滤滤芯300的出口向滤芯组件100的回水口19导通。
如图9所示,净水装置可以包括:增压装置1400,增压装置1400设置在精过滤滤芯300的进口的上游,以能驱动回流水路中的水能够流入精过滤滤芯300的进口。当精过滤滤芯300为在过滤时需要排出废水的过滤滤芯时,净水装置还可以包括:与精过滤滤芯300的废水出口连通的废水水路700。废水水路700上可以设置有废水比单元。进一步的,废水水路700上可以设置有具有废水比功能和通断功能的组合阀800。例如,组合阀800可以包括串联的废水比单元和第一通断阀。或者,组合阀800可以包括:串联的废水比单元和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第二通断阀与串联的废水比单元和第一通断阀并联连接。
当净水装置在久置不输出净水以后,为了避免久置以后输出的第一杯水的TDS值偏大的问题,净水装置在久置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控制增压装置1400开启,此时,将述废水水路700上的组合阀800可以切换至断开状态,回流水路、滤芯组件100中的至少部分过滤部件、增压装置1400、精过滤滤芯300形成循环水路,水在循环水路中循环流动并经过精过滤滤芯300过滤,精过滤滤芯300过滤形成的净水通过回流水路回流至滤芯组件100中的至少部分过滤部件的上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滤芯组件100中的至少部分过滤部件至精过滤滤芯300的进口之间均被替换为净水。之后,将组合阀800可以切换至连通状态,水源的原水自进水水路流入,将滤芯组件100中的至少部分过滤部件中的净水驱替流入,该部分净水流入至精过滤滤芯300中,从而将精过滤滤芯300的原水侧517的废水替换,废水从废水水路700排出,精过滤滤芯300的原水侧517为净水。通过合理的控制组合阀800切换至连通状态的时间可以刚好使得精过滤滤芯300的原水侧517被替换为净水,而后续自进水水路流入的原水还未流入至精过滤滤芯300。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水水路的进口处可以设置有进水阀1300,其可以采用电磁阀的形式。通过控制进水阀1300的开闭时间也可以刚好使得精过滤滤芯300的原水侧517被替换为净水,而后续自进水水路流入的原水还未流入至精过滤滤芯300。
作为可行的,如图9所示,净水装置可以包括后置过滤单元900,后置过滤单元900可以设置在第二水输出水路400上,其用于对精过滤滤芯300的出口流出的净水再进行其它功能的处理,例如后置过滤单元900可以包括活性炭,其可以起到过滤异味、调节净水的口感的功能。活性炭可以采用碳棒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形式。作为可行的,后置过滤单元900可以复合在精过滤滤芯300中,通过该方式可以减少净水装置中滤芯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少用户更换滤芯的频率,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作为可行的,如图9所示,第一水输出水路200可以设置有压力开关1000、流量传感器1100、第二单向阀1200等部件。第二单向阀1200位于压力开关1000的上游,第二单向阀1200能由第一水输出水路200的上游向下游导通。与第一水输出水路200相连接的水输出机构未开启时,第二单向阀1200可以保证第二单向阀1200下游的管线内存在高于压力开关1000的压力;当第一水输出水路200相连接的水输出机构开启时,第二单向阀1200下游的管线内压力下降,触发压力开关1000,如此净水置便能判断出第一水输出水路200需要向外输出第一过滤水,净水装置可以开启进水阀1300,以使第一水输出水路200向外输出第一过滤水。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包括:
具有容纳腔的外筒;入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
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过滤部件和第二过滤部件;
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二过滤部件之间具有连通部;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上游;所述第二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下游,经过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水流向所述第一出水口或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下游,经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水流向所述第二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支撑筒,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套设在所述支撑筒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筒内,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过滤部件外,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和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沿所述外筒的径向方向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间,所述入水口通过所述第一环形空间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第一端盖,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盖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连通部包括所述第一端盖本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之间形成的过水通道,所述第一端盖本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内部形成第一出水通道,自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所述过水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或,自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入所述第一出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二端盖,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一端,所述第二端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相对应的开口,所述第一环形空间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还包括所述支撑筒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二环形空间,所述过水通道通过所述第二环形空间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穿设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处,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内侧壁处;所述导流管的侧壁上具有贯穿孔,所述导流管内部形成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以使经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水通过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出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具有轴线,所述第一过滤部件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沿所述轴线方向排列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第一端盖,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盖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端盖本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内部形成进水通道,所述入水口通过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进水部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依次穿设过所述支撑筒和所述第二过滤部件;
所述支撑筒和所述导流管之间形成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通过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处,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出水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内侧壁处;所述连通部包括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端部之间、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的过水通道,自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流出的水通过所述过水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过滤部件;
部分所述导流管的侧壁上具有贯穿孔,所述导流管内部形成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通道,以使经过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水通过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出水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出水部和进水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两个端面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的外侧壁呈密封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具有相背的两端,所述入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外筒的同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由PP棉过滤材料制成,和/或,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由活性炭材料制成,所述活性炭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碳颗粒、碳纤维和碳棒。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包括:
卷绕在所述支撑筒上的至少一个过滤页单元,所述过滤页单元具有原水侧和净水侧,原水仅能从所述过滤页单元的原水侧穿过所述过滤页单元到达所述过滤页单元的净水侧形成净水;
在所述过滤页单元展开状态下,所述过滤页单元包括层叠的第一过滤页和第二过滤页,所述第一过滤页和所述第二过滤页分别具有相对的上边侧和下边侧、相对的左边侧和右边侧;所述第一过滤部件在过滤时,原水自所述第一过滤页和所述第二过滤页的上边侧流入所述原水侧,穿过所述过滤页单元后,进入所述净水侧,并经所述第一过滤页和所述第二过滤页的下边侧流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还包括:卷绕在过滤页单元外侧的隔水层。
19.一种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装置还包括:进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能与所述入水口连通;
第一水输出水路,所述第一水输出水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精过滤滤芯,所述精过滤滤芯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
第二水输出水路,所述第二水输出水路与所述精过滤滤芯的出口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回水口,所述回水口与所述第一过滤部件或所述第二过滤部件的进水部连通;
所述净水装置还包括:回水水路,所述回水水路的一端与所述精过滤滤芯的出口连通,所述回水水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滤芯组件的回水口连通;
设置在所述回水水路上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由所述精过滤滤芯的出口向所述滤芯组件的回水口导通。
CN202320568797.XU 2023-03-20 2023-03-20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Active CN219681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8797.XU CN219681926U (zh) 2023-03-20 2023-03-20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8797.XU CN219681926U (zh) 2023-03-20 2023-03-20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81926U true CN219681926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38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8797.XU Active CN219681926U (zh) 2023-03-20 2023-03-20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81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9011B2 (en) Integrated composite filter cartridge and water purifying system having same
WO2021164335A1 (zh) 一种中心管、卷式膜组件、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KR100491513B1 (ko) 정수기용 복합필터
JP2009525846A (ja) モジュール型逆浸透水処理システム
CN210915585U (zh) 一种移动式净水器滤芯
CN109095559B (zh) 净水系统
CN219681926U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KR102016703B1 (ko) 물 여과 시스템
CN211896173U (zh) 限制第一杯水tds偏高的ro净水机
US10370269B2 (en) Water filtration system
CN109179576B (zh) 滤芯结构、水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272052A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装置
CN216737790U (zh) 一种净水器水路结构
CN109231364B (zh) 滤芯结构、水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770991U (zh) 复合滤芯以及过滤系统
EP3392204B1 (en) Water filtering system
CN216191270U (zh) 混合式净水系统
EP3392210A1 (en) Water filtration system
KR20230017532A (ko) 복합 필터가 구비된 정수기
CN215905966U (zh) 净水系统
JPH11253935A (ja) 浄水器
CN218281282U (zh) 反渗透膜滤芯
CN220300474U (zh) 复合滤芯、净水设备的水路系统及净水设备
CN210340518U (zh) 过滤水系统
CN112624366B (zh) 双出水的筒型一体式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