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59773U - 防辐射手机壳 - Google Patents
防辐射手机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59773U CN219659773U CN202321138041.8U CN202321138041U CN219659773U CN 219659773 U CN219659773 U CN 219659773U CN 202321138041 U CN202321138041 U CN 202321138041U CN 219659773 U CN219659773 U CN 2196597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phone
- electromagnetic wave
- radiation
- wave absorbing
- protective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940 conductiv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86 nano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82412 Hom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0 graph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辐射手机壳,其包括壳体,壳体形成有供手机嵌入的收容腔;壳体包括沿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保护层、电磁吸波层和第二保护层,电磁吸波层位于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之间,第二保护层位于第一保护层背向收容腔的一侧;电磁吸波层开设有多个用于穿过手机信号的信号槽,信号槽贯穿电磁吸波层。通过设置电磁吸波层对手机使用过程中发出的超标及干扰辐射电磁波吸收,从而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损害;并通过手机正面的屏幕及开设与手机天线位置相匹配的信号槽,保证手机信号的正常通过,实现在不影响手机收发信号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防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辐射手机壳。
背景技术
关于现时的手机辐射对人体是否有害的马拉松式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由于手机幅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不够重视,故还处于起始阶段;但随着手机移动通讯的更新换代,5G的使用频率的升高、波长的变短、发射接收功率的增加,其幅射强度有增无减;而且手机使用低龄化人群的快速扩展以及数以十亿手机的使用,再加上人们使用、携带手机的不良习惯,如长时间的看视频、通话、放于裤袋中、床头手机充电等,致使对手机幅射的防护不得不予于严谨面对。
现有的手机辐射防护手段,通常是采用贴片、贴纸或贴膜等形式,即将金属或导电涂料喷涂在贴片、贴纸、贴膜上,使其表面形成电磁反射屏蔽;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贴片、贴纸、贴膜多为局部贴在手机某处,实际的防幅射效果极差,近乎毫无效果。也有专利文献中记载在手机壳内设置金属纤维网袋,以将手机放入金属纤维网袋中以进行完全的阻隔式屏蔽,从而达到防辐射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中,金属纤维网袋在对手机辐射进行阻隔式屏蔽的同时,对手机收发的信号同样造成近乎完全的阻隔,影响正常的通讯使用失去了其可用性,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辐射手机壳,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供手机嵌入的收容腔;
所述壳体包括沿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保护层、电磁吸波层和第二保护层,所述电磁吸波层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之间,所述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层背向收容腔的一侧;
所述电磁吸波层开设有多个用于穿过手机信号的信号槽,所述信号槽贯穿所述电磁吸波层。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背板和用于扣持手机边缘的扣持部,所述扣持部与所述背板的边缘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槽位于所述背板,且所述信号槽分布在所述背板的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呈圆形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中心,所述穿孔贯穿所述电磁吸波层。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的边角开设有镜头孔,所述镜头孔贯穿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电磁吸波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吸波层的平铺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平铺面积的80%。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吸波层的平铺面积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平铺面积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吸波层为片状电磁吸波材料结构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层的所述电磁吸波层。
进一步地,所述吸波层的厚度在0.2mm-2mm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防辐射手机壳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有壳体,且巧妙地在壳体内设置有电磁吸波层,该电磁吸波层为电磁吸波材料件,如石墨烯件、石墨件、铁氧体件、导电聚合物件或磁性纳米件,从而使得当手机嵌入设置在本方案的壳体内时,在手机的正常使用中,自手机端发出的超标及干扰辐射电磁波可以被电磁吸波层所吸收再转变为热能释放掉,从而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相较于传统技术而言,如贴片、贴纸或贴膜的形式,由于本方案中并非是电磁反射屏蔽的方式,辐射电磁波投射至电磁吸波层上而改变物理属性,从而变为热能释放;因此,本方案中的防辐射效果会更好。同时,相对于采用金属纤维网袋进行完全阻隔屏蔽的形式而言,本方案中手机至少具有显示屏侧外露,并根据具体手机型号的天线位置,对应开设用于供手机信号穿过的信号槽,因此通过手机正面的屏幕及开设与手机天线位置相匹配的信号槽,使得手机信号的正常通过,并不会对手机收发信号造成太大影响,可以确保手机的正常使用;而且,克服了采用金属纤维网袋进行完全阻隔屏蔽的形式所造成的不能正常通讯的弊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壳的背面图。
图中,1、壳体;11、收容腔;15、背板;16、扣持部;17、穿孔;18、镜头孔;2、第一保护层;3、第二保护层板;4、电磁吸波层;5、信号槽;9、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防辐射手机壳,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形成有供手机9嵌入的收容腔11,以使得当手机9嵌入设置在该收容腔11内时,可以形成对手机9的包裹及夹持;所述收容腔11的结构设计亦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该壳体1包括沿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保护层2、电磁吸波层4及第二保护层3。该电磁吸波层4位于第一保护层2与第二保护层3之间,第二保护层3位于第一保护层2背向收容腔11的一侧,该电磁吸波层4用于对手机9散发的超标及干扰辐射电磁波进行吸收,并将其转化为热能进行释放,以实现降低手机9对人体的辐射。该电磁吸波层4开设有多个用于穿过手机9信号的信号槽5;该信号槽5贯穿电磁吸波层4,信号槽5用于供手机9的通讯信号穿过该壳体1,进而保证手机9的正常通讯使用。
进一步地,该壳体1的第一保护层2与第二保护层3主要为高分子聚合材料件,如塑胶件或硅胶件,此处不作具体限制,保证可以对手机9所受到的撞击载荷进行吸收即可。
进一步地,该收容腔11的开口向上,当手机9放入收容腔11时,手机屏幕朝上,由于本身手机9屏幕不会屏蔽手机9的信号,因此手机9信号可以从下往上穿过屏幕往外发送,且手机9可以从上往下接受信号。
进一步地,该壳体1包括背板15和用于扣持手机9边缘的扣持部16。该背板15呈直板状,背板15与手机背侧相贴合;该扣持部16呈环状结构,扣持部16与背板15的边缘相连,扣持部16环绕设置在手机外侧,扣持部16与背板15围设形成开口向上的收容腔11。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为了让手机9更好地收发信号,所述背板15可以开设至少一个信号槽5,该信号槽5设置位置与手机型号所对应的天线位置相对应,使手机9可以从信号槽5位置处接收信号,或者穿过信号槽5向外发送信号,确保手机9可以正常使用,该信号槽5位于电磁吸波层4上,且信号槽5分布在背板15的边缘位置上。具体地,根据手机型号的不同,信号槽5的设置位置也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该信号槽5设置在壳体1内部,信号槽5只贯穿电磁吸波层4;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信号槽5也可以贯穿第一保护层2和/或第二保护层3,即只需要保证信号槽5贯穿电磁吸波层4,以保证手机信号的接受与发送,不具体限制信号槽5是否贯穿第一保护层2与第二保护层3。
进一步地,该背板15上开设有穿孔17。该穿孔17设置在背板的15的内部,穿孔17呈圆形设置在背板15的中心,该穿孔17贯穿电磁吸波层4,该穿孔17对应手机的中心位置处,该穿孔17的设置位置与手机电池无线充电位置相对应,该穿孔17用于供无线充电器与手机电池之间的磁感应信号通过,进而保证对手机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
进一步地,该背板15上开设有镜头孔18。该镜头孔18设置在背板15的边角位置处,镜头孔18贯穿第一保护层2、电磁吸波层4和第二保护层3,以保证壳体1内的手机摄像头的露出,镜头孔18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的摄像头尺寸与位置进行对应调整。
进一步地,该第一保护层2与第二保护层3可以为中空一体件,该第一保护层2与第二保护层3之间设置有夹层,并将电磁吸波材料填充在夹层内,以形成电磁吸波层4,该电磁吸波层4为片状电磁吸波材料结构体。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磁吸波层4,可以选择为石墨烯件、石墨件、铁氧体件、导电聚合物件或磁性纳米件中的其中一种或混合,这些材料件具有较强的电磁损耗性能,也就是说,电磁波在经过电磁吸波层4时,会被电磁吸波层4吸收,而由于电磁波能量不会凭空消失,类似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原理,电磁波会被电磁吸波层4后会转化为热量,使得电磁吸波层4实现将手机辐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进行释放,同时由于电磁吸波层4对手机辐射电磁波具有吸收的作用,所以对手机散发的超标及干扰辐射电磁波起到削减降低的作用。石墨烯、石墨、铁氧体、导电聚合物或磁性纳米材料可以吸收电磁波属于公知常识,本申请不对其原理进行赘述,且石墨烯、石墨、铁氧体、导电聚合物或磁性纳米材料的具体性能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沿竖直投影方向,此处为正对所述壳体1收容腔时的方向,所述电磁吸波层4的平铺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保护层2的平铺面积的80%,从而有效确保自手机9处散发的超标及干扰辐射电磁波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吸收处理。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磁吸波层4的平铺面积与所述第一保护层2的平铺面积设置为一致。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吸波层4为片状电磁吸波材料结构体,而所述高分子材料则注塑形成在所述电磁吸波层4的外周,即第一保护层2与第二保护层3注塑成型在电磁吸波层4的外侧,以形成对所述电磁吸波层4的包裹。而在所述壳体1内则设置有至少一层的所述电磁吸波层4。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当设置有至少两层所述电磁吸波层4时,两层的所述电磁吸波层4可以为同一物质,而在其他的一些具体应用中,亦可以将各层的所述电磁吸波层4设置为由不同的物质构成,如其中一层为石墨材料制成,而另一层则为铁氧体制成;甚至同一层的所述电磁吸波层为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示例的选用混合,以获得更好的辐射电磁波的透过吸收反应性能,具体的物质构成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电磁吸波层4的总厚度设置在0.2mm-2mm之间,以便于在确保辐射电磁波的吸收反应性能的前提下,便于实现对所述壳体1的厚度控制。
此外,在具体的防辐射测试中,预设测距为3cm,频率范围在30Hz-5000MHz之间,可得以下试验对比:
(表内数值单位为:μW/cm2)
由以上的试验结果可知,采用传统技术上防辐射贴膜等形式,其对于辐射的防护效果几乎接近于零;而对于手机辐射安全值40μW/cm2而言,本方案中的手机壳可以有效地确保在安全值以下,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手机辐射对使用者的损害。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辐射手机壳,其通过设置有壳体1,且巧妙地在壳体内设置有电磁吸波层4,该电磁吸波层4为电磁吸波材料件,如石墨烯件、石墨件、铁氧体件、导电聚合物件或磁性纳米件,从而使得当手机嵌入设置在本方案的壳体1内时,在手机的正常使用中,自手机端发出的超标及干扰辐射电磁波可以被电磁吸波层4所吸收再转变为热能释放掉,从而降低手机9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相较于传统技术而言,如贴片、贴纸或贴膜的形式,由于本方案中并非是电磁反射屏蔽的方式,辐射电磁波投射至电磁吸波层4上而改变物理属性,从而变为热能释放;因此,本方案中的防辐射效果会更好。同时,相对于采用金属纤维网袋进行完全阻隔屏蔽的形式而言,本方案中手机至少具有显示屏侧外露,并根据具体手机9型号的天线设置位置,对应开设用于供手机9信号穿过的信号槽5,因此并不会对手机9收发信号造成太大影响,可以确保手机9的正常使用。本防辐射手机壳在保证正常通信通道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超标及干扰性的辐射输出,从而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另一方面,克服了采用金属纤维网袋进行完全阻隔屏蔽的形式,所造成的不能正常通讯的弊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供手机嵌入的收容腔;
所述壳体包括沿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保护层、电磁吸波层和第二保护层,所述电磁吸波层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之间,所述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层背向收容腔的一侧;
所述电磁吸波层开设有多个用于穿过手机信号的信号槽,所述信号槽贯穿所述电磁吸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背板和用于扣持手机边缘的扣持部,所述扣持部与所述背板的边缘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槽位于所述背板,且所述信号槽分布在所述背板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呈圆形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中心,所述穿孔贯穿所述电磁吸波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边角开设有镜头孔,所述镜头孔贯穿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电磁吸波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吸波层的平铺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平铺面积的8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吸波层的平铺面积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平铺面积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吸波层为片状电磁吸波材料结构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层的所述电磁吸波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辐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吸波层的厚度在0.2mm-2mm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38041.8U CN219659773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防辐射手机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38041.8U CN219659773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防辐射手机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59773U true CN219659773U (zh) | 2023-09-08 |
Family
ID=87853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38041.8U Active CN219659773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防辐射手机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59773U (zh) |
-
2023
- 2023-05-11 CN CN202321138041.8U patent/CN2196597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27841B2 (en) | SAR optimized receptacle for mobile devices | |
US8680406B2 (en) | Radiation-proof laminat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for embedding the same into a case | |
US20080158065A1 (en) | Mobile terminal for reducing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 |
CN105450797B (zh) | 手机后盖 | |
KR20140116065A (ko) | 무선 디바이스용 보호 커버 | |
US20140246609A1 (en) | Body shield for thermal an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
US12009578B2 (en) | Radio frequency emission guard for portable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17045743A (ja) | 小型電子機器用の電磁波シールド材 | |
WO2013139219A1 (zh) | 天线装置及无线终端设备 | |
US20150357065A1 (en) | Body shield for thermal an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
CN219659773U (zh) | 防辐射手机壳 | |
US20130153795A1 (en) | Body shield for thermal and electrical radiation | |
Fung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f SAR reduction on commercial products and shielding materials in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s | |
US20210211151A1 (en) | Removable magnetic phone protection case with EMR blocking | |
WO2023231403A1 (zh) | 一种sar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 | |
Vahidnia et al. | Radiation Safety Hazards of Cellular IoT Devices | |
US20130099956A1 (en) | Apparatus to reduce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 |
JP2004172964A (ja) | 電磁波被爆防護機構 | |
CN201207672Y (zh) | 背听式手机防辐射屏蔽装置 | |
CN202475540U (zh) | 防辐射手机 | |
WO2023015769A1 (zh) | 防辐射手机壳 | |
CN210958751U (zh) | 蓝牙耳机壳体以及蓝牙耳机 | |
AU2014341983A1 (en) | Protective cover for a wireless device | |
CN210609322U (zh) | 手机壳体 | |
CN213882082U (zh) | 一种新型防辐射的手机皮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