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56232U - 复合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复合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56232U
CN219656232U CN202320889967.4U CN202320889967U CN219656232U CN 219656232 U CN219656232 U CN 219656232U CN 202320889967 U CN202320889967 U CN 202320889967U CN 219656232 U CN219656232 U CN 219656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cavity
building
main body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99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晨
代林
贺江波
胡佳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99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56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56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56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通风系统,配置为将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包括通风结构,通风结构设置在建筑主体的墙体的底部,通风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且相互对应的通风沟分别设置在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通风沟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通风百叶窗和机械通风设备将通风沟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由于将通风结构设置在墙体的底部,且将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因此,能够使得建筑物内外环境整洁完整,同时使得建筑物能够达到较佳的通风效果。

Description

复合通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绿色植物也融入建筑物中,并与建筑物共同形成高品质的空间。展览温室建筑、绿化中庭、室内花园、花园式办公楼等也开始大量兴建,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不同于常规的建筑物,上述类型的建筑物内的物理环境除需要维持特定的温度、湿度要求外,对空气流动也有需求。一方面,建筑物需要大量的通风尤其是自然通风,为建筑物内部的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寒冷或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建筑物又要保持封闭,规避自然条件(比如风、雨、日照等)的影响。此外,为保持充足的日照,立面上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通透。而且,特定的公共建筑造型复杂,需要保持形态完整及其标志性。
目前,对于上述类型建筑物的通风设计是在立面上设置可以开启的通风窗,但是,由于设置的通风窗数量巨大,而且在寒冷季节,为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要求,需要在建筑物内外交界处增设采暖设施,从而造成建筑物内外形象杂乱,缺乏完整性及其标志性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得建筑物内外环境达到美观、整洁的艺术效果,并满足建筑物内的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日益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通风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立面上设置的通风窗数量巨大,并且需要在建筑物内外交界处增设采暖设施造成建筑物内外形象杂乱,缺乏完整性及其标志性等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复合通风系统,所述复合通风系统配置为将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复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墙体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
所述通风沟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所述通风百叶窗与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抵接;
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连通;且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的流通/阻断状态;
所述第二腔体被隔板分割成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二子腔体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内设置有采暖设备。
可选的,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设置的位置以及所述通风沟的几何尺寸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形状和几何尺寸相关联。
可选的,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有一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设置在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所有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
可选的,所述墙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通风百叶窗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通风百叶窗包括电动百叶窗,和/或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包括风机。
可选的,所述风机包括双向风机。
可选的,所述隔板为可拆卸隔板,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面呈垂直设置。
可选的,所述采暖设备包括散热片和设备管线,所述设备管线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复合通风系统还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内部的若干个辅助通风设备。
可选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子腔体顶部均水平设置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二子腔体顶部水平设置有散热格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配置为将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复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墙体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所述通风沟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所述通风百叶窗与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抵接;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连通;且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的流通/阻断状态;所述第二腔体被隔板分割成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二子腔体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内设置有采暖设备。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所述通风沟配置为将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复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结构,由于将所述通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墙体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因此,能够使得建筑主体内外环境整洁完整,同时使得建筑主体能够达到较佳的通风效果。进一步的,所述通风沟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连通,当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均开启时,能够通过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提升对建筑主体的通风效果。当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均关闭时,能够阻断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流通,使得建筑主体达到封闭效果。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体被隔板分割成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二子腔体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内设置有采暖设备,由此,通过开启采暖设备,能够给建筑主体内部提供热源,维持建筑主体内部的温度,且所述采暖设备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也能够便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空气流通。
进一步地,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设置的位置以及所述通风沟的几何尺寸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形状和几何尺寸相关联。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通过所述建筑主体的形状和几何尺寸来确定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设置的位置,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风向,使得建筑主体内的通风效果更佳。
更进一步地,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有一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设置在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所有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能够提升建筑主体内部通风的覆盖范围。
又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通风系统还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内部的若干个辅助通风设备。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通过在所述建筑主体内部设置辅助通风设备,能够在不影响建筑主体的外立面整洁美观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建筑主体内的通风效果。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子腔体顶部均水平设置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二子腔体顶部水平设置有散热格栅。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通过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子腔体顶部均水平设置通风格栅,并在所述第二子腔体顶部水平设置散热格栅,能够达到通风效果和采暖效果的同时形成平整的空间效果,从而使得建筑主体内外环境更加整洁完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通风结构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通风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其中一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俯视图;
图1-图7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建筑主体,101-墙体,20-通风结构,201-通风沟,2011-第一腔体,2012-第二腔体,20121-第一子腔体,20122-第二子腔体,202-通风百叶窗,203-隔板,204-采暖设备,2041-散热片,2042-设备管线,205-通风格栅,206-散热格栅,30-辅助通风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合通风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与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所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以及,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在不同的附图之间共同使用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部分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而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通风系统。具体地,请参见图1-图4,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侧视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通风结构20的截面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通风结构2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配置为将建筑主体10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复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结构20,所述通风结构20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墙体101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20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201,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201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所述通风沟201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202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图中未标示),所述通风百叶窗202与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抵接;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201分割成第一腔体2011和第二腔体2012,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2012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内部空气连通;且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2012的内部空气的流通/阻断状态;所述第二腔体2012被隔板203分割成第一子腔体20121和第二子腔体20122,所述第二子腔体20122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20122内设置有采暖设备204。由此,通过将所述通风结构20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墙体101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20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201,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201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因此,能够通过将通风结构20隐蔽设置,从而使得建筑主体10内外环境整洁完整,同时使得建筑主体10能够达到较佳的通风效果。通过在所述通风沟201内间隔设置若干个通风百叶窗202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且所述通风百叶窗202与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抵接,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201分割成第一腔体2011和第二腔体2012,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2012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内部空气连通,当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均开启时,能够通过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提升对建筑主体10的通风效果。当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均关闭时,能够阻断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2012的内部空气流通,使得建筑主体10达到封闭效果。所述第二腔体2012被隔板203分割成第一子腔体20121和第二子腔体20122,所述第二子腔体20122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20122内设置有采暖设备204,由此,通过开启采暖设备204,能够给建筑主体10内部提供热源,维持建筑主体10内部的温度,且所述采暖设备204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一侧,也能够便于第一腔体2011和第二腔体2012之间的空气流通。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一些特定建筑主体10的通风和密封采暖的要求,而且同时能够使得建筑主体10内外环境达到美观、整洁的艺术效果,尤其适用于科研实验室、展览温室、植物温室、室内花园、绿化中庭等场所以及夏、冬气候条件较为极端的季节和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建筑主体10不作限定,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建筑主体10指具有室内空间的建筑物,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温室等。
较佳地,所述墙体101包括玻璃幕墙。由此,通过设置玻璃幕墙,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立面的通透,为建筑主体10内部的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光照条件。而且,由于将通风结构20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墙体101的底部,因此,玻璃幕墙上不需要设置过多的通风门窗,能够保持建筑主体10的形态完整性及其标志性。
优选的,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201分别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设置的位置以及所述通风沟201的几何尺寸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形状和几何尺寸相关联。由此,通过所述建筑主体10的形状和几何尺寸来确定所述通风沟201的位置和几何尺寸,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风向,使得建筑主体10内的通风效果更佳。
具体地,所述建筑主体10的几何尺寸包括但不限于墙身厚度和纵向长度。
进一步,请参见图5,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其中一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从图5可以看出,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201有一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主导风向侧的所述通风沟201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主导风向侧的墙体101长度相适应,设置在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所有所述通风沟201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墙体101长度相适应。由此,能够提升建筑主体10内部通风的覆盖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优选,通风沟201在建筑主体10的位置以及通风沟201的几何尺寸可以通过气流模拟软件计算模拟得到。气流模拟软件包括但不限于EmberGenv0.5.4和Fluentv6.3.26。通风沟201的几何尺寸包括通风沟201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进一步地,机械通风设备在通风沟201中的安装位置、分布数量以及功率大小也可以通过气流模拟软件计算模拟得到。
较佳地,请继续参见图3,所述墙体10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结构(图中未标示),所述通风百叶窗202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底部。由此,通过支撑结构为所述墙体101提供支撑;且通风百叶窗202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底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所述墙体101的支撑效果,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一腔体2011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2012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10的内部空气连通的效果。
具体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钢梁,能够为所述墙体101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包括电动百叶窗,和/或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包括风机(图中未标示)。由此,通过设置电动百叶窗,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开启和关闭。在通风百叶窗202开启的状态下,能够对建筑主体10内部进行通风;在通风百叶窗202关闭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建筑主体10内部与建筑主体10外部的空气分隔,形成建筑主体10的封闭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地,所述通风百叶窗202也可以设置为手动百叶窗。
优选的,通过设置风机,能够在自然通风的通风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启动风机进行机械辅助通风,增强了建筑主体10内部的通风效果。而且,在需要保持建筑主体10内部空气的封闭性的情况下,可以关闭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包括双向风机。由此,通过设置双向风机,能够在风向改变的情况下,调节风机引流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风机的类型不作任何限定,只需能够在开启的状态下对建筑主体10内部进行机械辅助通风即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也可以为单向风机。
优选的,所述隔板203为可拆卸隔板,且所述隔板203与所述第二腔体2012的底面呈垂直设置。由此,通过设置可拆卸隔板,且所述可拆卸隔板与所述第二腔体2012的底面呈垂直设置,更加便于对采暖设备204进行维护、检修和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采暖设备204包括散热片2041和设备管线2042,所述设备管线2042设置在所述散热片2041的下方。由此,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通风百叶窗202及风机均处于关闭状态下,通过设置散热片2041,能够方便给建筑主体10内部提供热源,维持建筑主体10内部的温度。另外,将所述设备管线2042设置在所述散热片2041的下方,更方便采暖设备204给建筑主体10内部提供热源,并且通过所述设备管线2042连接供电设备,为所述采暖设备204供电。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2011和所述第一子腔体20121顶部均水平设置有通风格栅205,所述第二子腔体20122顶部水平设置有散热格栅206。由此,通过在通风沟201的顶部设置水平的通风格栅205和散热格栅206,能够形成平整的空间效果。其中,散热格栅206设置为竖条状,方便对建筑主体10内部提供热源;通风格栅205设置为网格状,方便对建筑主体10内部进行通风。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通风格栅205和所述散热格栅206与通风沟201的连接方式均为可拆卸连接,方便打开所述通风格栅205和所述散热格栅206,对通风沟201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和更换。而且,通风沟201内还设置有排水设备(图中未示出)和防虫鼠害设备(图中未示出),能够进行有效地排水防涝和防虫鼠害。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复合通风系统。具体地,请参见图6和图7,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侧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俯视图。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还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10内部的若干个辅助通风设备30,由此,通过所述辅助通风设备30,能够提升建筑主体10内部的通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辅助通风设备30设置的数量取决于所述建筑主体10的高度,所述建筑主体10越高,所述辅助通风设备30设置的数量越多。
较佳地,所述辅助通风设备30包括拔风井(图中未示出)。由此,通过设置拔风井,能够形成竖向拔风效果,从而增强建筑主体10内部的通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辅助通风设备30的类型并不限定,所述辅助通风设备30还包括烟囱(图中未示出),只需满足形成竖向拔风效果即可。
为了更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以所述建筑主体10的主导风向侧为左侧(图3和图6所示方向)为例,结合图3和图6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合通风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首先,从图6可以看出,所述建筑主体10的左侧(图示方向)和右侧(图示方向)的墙体101的底部均设置有通风结构20,所述通风结构20包括通风沟201,通过气流模拟软件确定通风沟201的位置以及通风沟201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所述通风沟201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202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开启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有风的气象条件下,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呈关闭的状态,所述建筑主体10外部的空气从左侧的通风结构20进入所述建筑主体10的内部,所述建筑主体10内部的空气一部分从右侧的通风结构20排出到建筑主体10的外部,一部分从所述建筑主体10内部垂直设置的若干个辅助通风设备30排出到建筑主体10的外部,气流形成循环,对所述建筑主体10进行自然通风;
接着,请参见图3,在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无风的气象条件下,将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打开,通过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空气吸入到所述建筑主体10的内部,将所述建筑主体10的内部空气排出到所述建筑主体10的外部,实现通风效果;
如果在寒冷季节,将所述通风百叶窗202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均关闭,让建筑主体10内部保持封闭状态,再开启采暖设备204,为建筑主体10内部提供热源,维持建筑主体10内部温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具有如下优点:所述复合通风系统配置为将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复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墙体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所述通风沟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所述通风百叶窗与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抵接;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连通;且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的流通/阻断状态;所述第二腔体被隔板分割成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二子腔体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内设置有采暖设备。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所述通风沟配置为将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复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结构,由于将所述通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墙体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因此,能够使得建筑主体内外环境整洁完整,同时使得建筑主体能够达到较佳的通风效果。进一步的,所述通风沟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连通,当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均开启时,能够通过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提升对建筑主体的通风效果。当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均关闭时,能够阻断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流通,使得建筑主体达到封闭效果。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体被隔板分割成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二子腔体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内设置有采暖设备,由此,通过开启采暖设备,能够给建筑主体内部提供热源,维持建筑主体内部的温度,且所述采暖设备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也能够便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空气流通。
进一步地,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设置的位置以及所述通风沟的几何尺寸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形状和几何尺寸相关联。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通过所述建筑主体的形状和几何尺寸来确定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设置的位置,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风向,使得建筑主体内的通风效果更佳。
更进一步地,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有一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设置在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所有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能够提升建筑主体内部通风的覆盖范围。
又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通风系统还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内部的若干个辅助通风设备。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通过在所述建筑主体内部设置辅助通风设备,能够在不影响建筑主体的外立面整洁美观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建筑主体内的通风效果。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子腔体顶部均水平设置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二子腔体顶部水平设置有散热格栅。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通风系统通过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子腔体顶部均水平设置通风格栅,并在所述第二子腔体顶部水平设置散热格栅,能够达到通风效果和采暖效果的同时形成平整的空间效果,从而使得建筑主体内外环境更加整洁完整。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通风系统配置为将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复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墙体的底部,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相互对应的通风沟,且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
所述通风沟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百叶窗和若干个机械通风设备,所述通风百叶窗与所述机械通风设备抵接;
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将所述通风沟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空气连通;且所述通风百叶窗和所述机械通风设备,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空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空气的流通/阻断状态;
所述第二腔体被隔板分割成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二子腔体位于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子腔体内设置有采暖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分别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和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设置的位置以及所述通风沟的几何尺寸与所述建筑主体的形状和几何尺寸相关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相互对应的所述通风沟有一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设置在与所述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所有所述通风沟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主导风向侧相对的一侧的墙体长度相适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通风百叶窗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底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百叶窗包括电动百叶窗,和/或所述机械通风设备包括风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双向风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可拆卸隔板,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面呈垂直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暖设备包括散热片和设备管线,所述设备管线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通风系统还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内部的若干个辅助通风设备。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子腔体顶部均水平设置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二子腔体顶部水平设置有散热格栅。
CN202320889967.4U 2023-04-20 2023-04-20 复合通风系统 Active CN219656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9967.4U CN219656232U (zh) 2023-04-20 2023-04-20 复合通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9967.4U CN219656232U (zh) 2023-04-20 2023-04-20 复合通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56232U true CN219656232U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76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9967.4U Active CN219656232U (zh) 2023-04-20 2023-04-20 复合通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562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leb Using passive cool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UAE buildings
CN105317143A (zh) 百叶式光伏建筑立面和百叶式光伏幕墙
CN110274345B (zh) 一种智能化双层采光屋面通风系统及方法
Sun et al. Lighting and ventilation-based building sun-shading design and simulation case in cold regions
Freewan Advances in passive cooling design: an integrated design approach
US4557253A (en) Solar collector employing conventional siding, an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therefor
CN210288762U (zh) 利用自然能源的模块化动态建筑表皮
CN219656232U (zh) 复合通风系统
CN1974974A (zh) 一种内外双循环双层幕墙
Raji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esign strategies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6 high-rise buildings in two different climates
CN205224350U (zh) 百叶式光伏建筑立面和百叶式光伏幕墙
Yazdizad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double skin façade and their function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reate sustainability in buildings
CN210032262U (zh) 一种可调节室内光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玻璃幕墙
Nikolic et al. Basic principles of passive solar heating
CN200971574Y (zh) 一种内外双循环双层幕墙
Hartman et al. Principal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adaptive facades providing suitable indoor environment for inhabitants
CN206354089U (zh) 一种双层保温全光暖棚
KR20130114967A (ko) 자연환기가 가능한 친환경 건물
Steemers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building design
Savero et al. Review on design strategies of energy saving office building with evaporative cooling in tropical region
CN206859766U (zh) 自通风式低层建筑物
Fosdick et al. Passive solar heating
CN215631152U (zh) 一种适用于玻璃幕墙的通风遮阳板
KR101589979B1 (ko) 친환경 주택
CN203441013U (zh) 自然对流之屋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