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5913U -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5913U
CN219645913U CN202321393595.2U CN202321393595U CN219645913U CN 219645913 U CN219645913 U CN 219645913U CN 202321393595 U CN202321393595 U CN 202321393595U CN 219645913 U CN219645913 U CN 219645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lock catch
palm
ceramic
arch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935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馨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Henglun Stomat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Henglun Stomat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Henglun Stomat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nxi Henglun Stomat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13935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5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5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5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陶瓷自锁牙箍,属于牙科矫正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为:包括多个陶瓷托槽,陶瓷托槽的内侧面粘接在对应的牙冠上,陶瓷托槽的外侧面上横向开有卡槽,弓丝的一端通过颊面管固定,弓丝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相邻陶瓷托槽上的卡槽后通过颊面管固定,卡扣固定在对应的陶瓷托槽上,卡扣的第一锁扣与第二锁扣斜对角布置,弹性卡箍套装在对应的陶瓷托槽上,弹性卡箍压在弓丝的外侧面上,弹性卡箍与卡扣置于同一陶瓷托槽上,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扣合在弹性卡箍的外侧面上,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将弹性卡箍固定,通过卡扣和弹性卡箍的配合,将弓丝完全限制在陶瓷托槽的横向卡槽内,整个牙箍结构稳定,保证牙齿矫正的理想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牙科矫正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弓丝脱槽的陶瓷自锁牙箍。
背景技术
牙齿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牙齿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在牙齿矫正时需要用到牙托槽,目前的牙托槽常用有陶瓷托槽和金属托槽两类,陶瓷托槽属于口腔正畸矫治器组成部分托槽的一个类别,因其颜色接近牙齿本色,使用后不易被人察觉,又被称为隐形托槽。陶瓷托槽与金属托槽相比,陶瓷托槽的中部卡槽宽度较大,弓丝安装完成后,由于陶瓷托槽的顶部槽沟狭窄,无法使用弹扎圈固定,尤其是患者的牙齿存在参差不齐时,弓丝已从陶瓷托槽的中部卡槽脱离,无法实现有效的牙齿矫正约束,影响患者的牙齿整形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陶瓷自锁牙箍,通过弹性卡箍来固定弓丝,保证弓丝与陶瓷卡槽之间的稳定连接,患者的牙齿调整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陶瓷自锁牙箍,包括多个陶瓷托槽,陶瓷托槽的内侧面粘接在对应的牙冠上,陶瓷托槽的外侧面上横向开有卡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弓丝,弓丝的一端通过颊面管固定,弓丝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相邻陶瓷托槽上的卡槽后通过颊面管固定,弓丝与各个陶瓷托槽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定在对应陶瓷托槽上的卡扣,卡扣上设有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分置陶瓷托槽的两侧,第一锁扣置于第二锁扣的上方,第一锁扣与第二锁扣斜对角布置。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弹性卡箍,弹性卡箍套装在对应的陶瓷托槽上,弹性卡箍压在弓丝的外侧面上,弹性卡箍与卡扣置于同一陶瓷托槽上,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扣合在弹性卡箍的外侧面上,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将弹性卡箍固定。
其中,根据不同患者的牙齿矫正需要,卡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为了避免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的外露端头扎嘴,第一锁扣的外延端朝向牙冠弯折,第二锁扣的外延端朝向牙冠弯折,第一锁扣的外露端头和第二锁扣的外露端头不会与患者的口腔内壁黏膜接触,保证患者佩戴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陶瓷托槽上加设卡扣和弹性卡箍,通过卡扣和弹性卡箍的配合,将弓丝完全限制在陶瓷托槽的横向卡槽内,整个牙箍结构稳定,保证牙齿矫正的理想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弹性卡箍来压紧弓丝,弹性卡箍与卡扣安装便捷,成本低,可操作性强,便于广泛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俯视状态下,弹性卡箍与卡扣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为陶瓷托槽,2为牙冠,3为弓丝,4为卡扣,5为第一锁扣,6为第二锁扣,7为弹性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陶瓷自锁牙箍,包括多个陶瓷托槽1,陶瓷托槽1的内侧面粘接在对应的牙冠2上,陶瓷托槽1的外侧面上横向开有卡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弓丝3,弓丝3的一端通过颊面管固定,弓丝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相邻陶瓷托槽1上的卡槽后通过颊面管固定,弓丝3与各个陶瓷托槽1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定在对应陶瓷托槽1上的卡扣4,卡扣4上设有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分置陶瓷托槽1的两侧,第一锁扣5置于第二锁扣6的上方,第一锁扣5与第二锁扣6斜对角布置。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弹性卡箍7,弹性卡箍7套装在对应的陶瓷托槽1上,弹性卡箍7压在弓丝3的外侧面上,弹性卡箍7与卡扣4置于同一陶瓷托槽1上,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扣合在弹性卡箍7的外侧面上,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将弹性卡箍7固定。
其中,若患者的牙齿排列形状较为整齐,只需在卡箍中间的陶瓷托槽1上安装一个卡扣4和弹性卡箍7即可;若患者的牙齿参差不齐,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向内缩的陶瓷托槽1上安装卡扣4和弹性卡箍7,卡扣4的数量可为多个。
为了避免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的外露端头扎嘴,第一锁扣5的外延端朝向牙冠2弯折,第二锁扣6的外延端朝向牙冠2弯折,第一锁扣5的外露端头和第二锁扣6的外露端头不会与患者的口腔内壁黏膜接触,保证患者佩戴的安全性。
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在穿装完弓丝3后,若患者某些牙齿有内缩的情况,在内缩牙上的陶瓷托槽1上拧两根结扎丝,至于陶瓷托槽1左上角的两根结扎丝拧成麻花状的第一锁扣5,至于陶瓷托槽1右下角的两根结扎丝拧成麻花状的第二锁扣6,两根结扎丝的中部形成方形的卡套,卡套卡在陶瓷托槽1上,将弹性卡箍7的一端压在第一锁扣5与牙冠2之间,弹性卡箍7的另一端压在第二锁扣6与牙冠2之间,弹性卡箍7的中部将弓丝3紧压在陶瓷托槽1的横向卡槽内,将第一锁扣5的外延端头向内弯折形成弯钩,将第二锁扣6的外延端头向内弯折形成弯钩,避免扎嘴,保证牙齿的矫正效果,成本低,可操作性强,便于广泛推广和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陶瓷自锁牙箍,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陶瓷托槽(1),所述陶瓷托槽(1)的内侧面粘接在对应的牙冠(2)上,所述陶瓷托槽(1)的外侧面上横向开有卡槽;
还包括弓丝(3),所述弓丝(3)的一端固定,弓丝(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相邻陶瓷托槽(1)上的卡槽后固定;
还包括固定在对应陶瓷托槽(1)上的卡扣(4),所述卡扣(4)上设有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所述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分置陶瓷托槽(1)的两侧,所述第一锁扣(5)置于第二锁扣(6)的上方;
还包括弹性卡箍(7),所述弹性卡箍(7)套装在对应的陶瓷托槽(1)上,所述弹性卡箍(7)压在弓丝(3)的外侧面上,所述弹性卡箍(7)与卡扣(4)置于同一陶瓷托槽(1)上,第一锁扣(5)和第二锁扣(6)扣合在弹性卡箍(7)的外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自锁牙箍,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4)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自锁牙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5)的外延端朝向牙冠(2)弯折,所述第二锁扣(6)的外延端朝向牙冠(2)弯折。
CN202321393595.2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Active CN219645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3595.2U CN219645913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3595.2U CN219645913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5913U true CN219645913U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60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93595.2U Active CN219645913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59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12259U (zh) 一种隐形矫治器
CN219645913U (zh) 一种陶瓷自锁牙箍
CN204379460U (zh) 隐形无托槽无附件牙齿矫正器
CN215688602U (zh) 一种口腔正畸矫治器
CN210494277U (zh) 多功能粘接式口腔正畸牵引钩
CN114209453A (zh) 一种口腔矫治器
CN204318948U (zh) 固定式不对称牙合垫联合铸造冠解除锁牙合装置
CN209004250U (zh) 一种新型口腔医学矫正植体装置
CN218943543U (zh) 一种牙齿正畸牵引器
CN214128841U (zh) 一种抬舌器
CN215839583U (zh) 一种配合隐形矫治器使用的跨合矫治装置
CN206566028U (zh) 一种有牙缝的牙齿矫正器
CN206641925U (zh) 一种牙齿保持器
CN213310455U (zh) 一种单牙合保持器
CN219878328U (zh) 下颌联冠斜面导板矫治器
CN211325748U (zh) 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矫治器
CN201290774Y (zh) 复合头帽牵引矫正装置
CN214596037U (zh) 一种压膜式牙合垫舌簧矫治器
CN218792545U (zh) 一种方便佩戴的牙齿矫正器
CN219940833U (zh) 舒适型托槽、舒适型颊面管及儿童早期牙齿矫正复合装置
CN214285229U (zh) 一种压低单个磨牙的装置
CN219983089U (zh) 一种辅助正畸活动矫治器固位的颊腭侧环绕卡环
CN216854934U (zh) 用于固定松动牙齿的牙周夹板
CN212395079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矫治器
CN217366143U (zh) 一种带有平面导板的隐形矫正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