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心肺复苏机的背板不能完全支撑背部较宽的患者而可能导致主机对患者心肺复苏时的按压质量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心肺复苏机用背板组件及心肺复苏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机用背板组件,包括背板主体、第一调节板、第二调节板、固定组件、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所述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背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调节板远离所述第二调节板的一端,所述第二背带连接在所述第二调节板远离所述第一调节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用于连接心肺复苏机的主机以形成环状结构;
所述第一调节板与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插套配合,且所述第一调节板沿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所述第二调节板与所述背板主体的另一端插套配合,且所述第二调节板沿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暂时性地固定在所述背板主体上。
可选地,背板主体具有导向腔,所述背板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沿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分别插入所述导向腔内。
可选地,背板主体与第一调节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包括第一导向凸起和沿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朝所述第一导向凸起的方向开口,所述第一导向凸起插入所述第一导向槽内;
所述背板主体与第二调节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包括第二导向凸起和沿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朝所述第二导向凸起的方向开口,所述第二导向凸起插入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可选地,第一导向结构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沿垂直于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二导向结构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沿垂直于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第一导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上,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导向凸起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的底壁上;
所述第二导向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上,所述第二导向槽沿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导向凸起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的底壁上。
可选地,背板主体的两相对内侧壁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的齿条,所述第一调节板上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端部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齿牙,所述第一齿牙卡入所述齿条内,所述第二调节板上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端部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齿牙,所述第二齿牙卡入所述齿条内。
可选地,第一调节板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调节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槽,所述背板主体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区域和第二调节区域,所述第一调节区域对应所述第一调节板设置,所述第二调节区域对应所述第二调节板设置,所述第一调节区域和第二调节区域内均设置有沿所述背板主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调节孔;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固定键、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固定键,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固定键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固定键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所述第一固定键嵌入所述第一固定槽内并压在所述第一弹性件上,所述第二固定键嵌入所述第二固定槽内并压在所述第二弹性件上;
在所述第一调节板移动至所述第一固定槽与第一调节区域内的相应调节孔连通时,所述第一固定键向上弹入相应调节孔内;
在所述第二调节板移动至所述第二固定槽与第二调节区域内的相应调节孔连通时,所述第二固定键向上弹入相应调节孔内。
可选地,第一固定槽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固定槽沿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调节区域和第二调节区域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的顶壁上。
可选地,第一背带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调节卡扣,所述第二背带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调节卡扣,所述第一调节卡扣和第二调节卡扣用于与心肺复苏机的主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心肺复苏机中,设置在背板主体延伸方向两端的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均与背板主体插套配合,对于体型较宽的患者,能够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位置来伸长背板组件整体的长度,从而在心肺复苏机套设在患者的胸腔外的同时,使得第一调节板、背板主体和第二调节板能够完全支撑患者的背部,以提高主机对患者心肺复苏的按压质量。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机,包括主机和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的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与所述主机的两相对侧连接,所述主机与所述背板主体相对设置,所述背板组件为上述的心肺复苏机用背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机,包括主机100和背板组件200,背板组件200包括背板主体2、第一调节板3、第二调节板4、固定组件7、第一背带5和第二背带6,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设置在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一背带5连接在第一调节板3远离第二调节板4的一端,第二背带6连接在第二调节板4远离第一调节板3的一端,第一背带5和第二背带6分别连接主机100的相对两侧以形成环状结构,背板主体2与主机100相对设置。
在使用心肺复苏机时,环状结构的心肺复苏机套在患者的胸腔外,主机100放置在患者的胸部,以对患者的胸部进行按压,背板主体2、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垫在患者的背部下方,用于支撑患者的背部。
第一调节板3与背板主体2的一端插套配合,且第一调节板3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第二调节板4与背板主体2的另一端插套配合,且第二调节板4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固定组件7能够将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暂时性地固定在背板主体2上,从而使用者能够根据患者的体型调节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位置,使得背板主体2、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能够完全支撑患者的背部,提高主机100对患者心肺复苏时的按压质量。
另外,使用者调节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位置前,需先调整固定组件7来解除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与背板主体2的固定关系,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调节到位后,再通过固定组件7将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固定在背板主体2上。
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移动方向相反,以保证背板主体2位于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心肺复苏机中,设置在背板主体2延伸方向两端的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均与背板主体2插套配合,对于体型较宽的患者,能够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位置来伸长背板组件200整体的长度,从而在心肺复苏机套设在患者的胸腔外的同时,使得第一调节板3、背板主体2和第二调节板4能够完全支撑患者的背部,以提高主机100对患者心肺复苏的按压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板3、背板主体2和第二调节板4的硬度大于第一背带5和第二背带6的硬度,从而第一调节板3、背板主体2和第二调节板4能够对背部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同时避免第一调节板3、背板主体2和第二调节板4被弹起时背板组件200发生移动,使得心肺复苏机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第一背带5与第二背带6的材质可以为布料,第一调节板3、背板主体2和第二调节板4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橡胶。
另外,第一调节板3、背板主体2和第二调节板4的顶壁为接触患者背部的一面,该顶壁设置成与人体背部曲线适配的曲面,符合人体工程学,提高患者躺在第一调节板3、背板主体2和第二调节板4上的舒适度。
在一实施例中,背板主体2具有导向腔,背板主体2朝向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分别插入导向腔内。在心肺复苏机使用完毕后,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能够收缩到导向腔内,以减小背板组件200的体积,便于放在急救包内,便于急救人员随身携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背板主体2与第一调节板3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第一导向结构包括第一导向凸起25和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31,第一导向槽31朝第一导向凸起25的方向开口,第一导向凸起25插入第一导向槽31内。
背板主体2与第二调节板4之间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包括第二导向凸起26和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41,第二导向槽41朝第二导向凸起26的方向开口,第二导向凸起26插入第二导向槽41内。
在向外拉出或向内收缩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时,利用第一导向凸起25在第一导向槽31内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的导向运动为第一调节板3进行导向,利用第二导向凸起26在第二导向槽41内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的导向运动为第二调节板4进行导向,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与背板主体2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便于将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从导向腔内拉出或伸缩到导向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结构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导向结构沿垂直于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以避免出现仅使用一组第一导向结构时第一导向凸起25卡死在第一导向槽31内的情况。
第二导向结构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导向结构沿垂直于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避免出现仅使用一组第二导向结构时第二导向凸起26卡死在第二导向槽41内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31设置在第一调节板3上,第一导向槽31沿第一调节板3的厚度方向贯通,第一导向凸起25设置在背板主体2的底壁上。第二导向槽41设置在第二调节板4上,第二导向槽41沿第二调节板4的厚度方向贯通,第二导向凸起26设置在背板主体2的底壁上。
在调节第一调节板3的位置时,第一导向槽31能够与第一导向凸起25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挡止配合,以限制第一导向凸起25从第一导向槽31内脱出,避免第一调节板3和背板主体2分离。
在调节第二调节板4的位置时,第二导向槽41能够与第二导向凸起26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挡止配合,以限制第二导向凸起26从第二导向槽41内脱出,避免第二调节板4和背板主体2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背板主体2的两相对内侧壁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的齿条27,第一调节板3上靠近第二调节板4的端部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齿牙32,第一齿牙32卡入齿条27内。第二调节板4上靠近第一调节板3的端部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齿牙42,第二齿牙42卡入齿条27内。在拉动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时,卡入齿条27内的第一齿牙32和第二齿牙42与齿条27之间产生振动,以提高使用者的手感。
在一实施例中,背板主体2包括上背板主体23和下背板主体24,上背板主体23和下背板主体24的纵截面为U型,上背板主体23和下背板主体24的内部围成上述导向腔,齿条27设置在下背板主体24的两相对内侧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上背板主体23和下背板主体24粘接固定在一起。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背板主体23和下背板主体24可以通过螺钉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板3靠近第二调节板4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槽33,第二调节板4靠近第一调节板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槽43。背板主体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区域21和第二调节区域22,第一调节区域21对应第一调节板3设置,第二调节区域22对应第二调节板4设置,第一调节区域21和第二调节区域22内均设置有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调节孔。
固定组件7包括第一弹性件73、第一固定键71、第二弹性件74和第二固定键72,第一弹性件73和第一固定键71设置在第一固定槽33内,第二弹性件74和第二固定键72设置在第二固定槽43内,第一固定键71嵌入第一固定槽33内并压在第一弹性件73上,第二固定键72嵌入第二固定槽43内并压在第二弹性件74上。
在移动第一调节板3前,先将第一固定键71压入第一固定槽33内,以解除第二调节板4和背板主体2之间的固定连接,再拉动第一调节板3直至第一固定槽33与第一调节区域21内的相应调节孔连通,使第一固定键71向上弹入相应调节孔内。
在移动第二调节板4前,先将第二固定键72压入第二固定槽43内,以解除第二调节板4和背板主体2之间的固定连接,再拉动第二调节板4直至第二固定槽43与第二调节区域22内的相应调节孔连通,第二固定键72向上弹入相应调节孔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区域21内设置有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三个调节孔,第二调节区域22内设置有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三个调节孔,第一调节区域21和第二调节区域22内的三个调节孔分别代表不同长度等级的背板组件200,分别为S级、M级和L级,例如,当第一调节板3的第一固定槽33移动至与第一调节区域21的最外侧的调节孔连通、第二调节板4的第二固定槽43移动至与第二调节区域22的最外侧的调节孔连通时,背板组件200处于L级,背板组件200的长度最长。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槽33内设置有两个第一环形凸台,第一弹性件73设置有两个,第一弹性件73放置在第一环形凸台内,第一环形凸台与第一固定槽33的槽壁之间具有间隔,第一固定键71的侧壁嵌入该间隔内,第二固定键72的顶壁压在第一弹性件73上。
第二固定槽43内设置有两个第二环形凸台,第二弹性件74设置有两个,第二弹性件74放置在第二环形凸台内,第二环形凸台与第二固定槽43的槽壁之间具有间隔,第二固定键72的侧壁嵌入该间隔内,第二固定键72的顶壁压在第二弹性件74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73和第二弹性件74均为弹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73和第二弹性件74可以为橡胶。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槽33沿第一调节板3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固定槽43沿第二调节板4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调节区域21和第二调节区域22设置在背板主体2的顶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背带5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调节卡扣8,第二背带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调节卡扣9,第一调节卡扣8和第二调节卡扣9分别与主机100的相对两侧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调节卡扣8和第二调节卡扣9调节第一背带5和第二背带6的长度,以使心肺复苏机能够适用于不同背部厚度的患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板3上远离第二调节板4的一端设置有长条形的穿孔,第一背带5的端部穿过第一调节板3上的穿孔后反向固定在第一背带5上,以使第一背带5固定在第一调节板3上。
第二调节板4上远离第一调节板3的一端设置有长条形的穿孔,第二背带6的端部穿过第二调节板4上的穿孔后反向固定在第二背带6上,以使第二背带6固定在第二调节板4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背板主体2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内,其中,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相近端均设置有插接口,背板主体2包括第一插接段、连接段和第二插接段,连接段连接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连接段的顶面高于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的顶面,第一插接段插入第一调节板3的插接口内,第二插接段插入第二调节板4的插接口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取消设置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侧壁与背板主体2的内侧壁接触,为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移动进行导向。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可以仅设置一组。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31可以设置在背板主体2的底壁上,第一导向凸起25设置在第一调节板3的底面上,第二导向槽41可以设置在背板主体2的底壁上,第二导向凸起26设置在第二调节板4的底面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结构可以设置在第一调节板3的侧壁与背板主体2的内侧壁之间,第二导向结构可以设置在第二调节板4的侧壁与背板主体2的内侧壁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组件7可以是插销,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通过插销固定在背板主体2上,其中,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相近端的端部均设置有插孔,第一调节区域21和第二调节区域22内设置有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通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组件7可以是螺栓和螺母,第一调节区域21和第二调节区域22为沿背板主体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长条孔,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的相近端的端部设置有沿其厚度方向延伸的通孔,螺栓的杆部自下向上依次穿过通孔和长条孔并通过螺母紧固,在移动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时,旋松螺母,在第一调节板3和第二调节板4移动到位后,拧紧螺母。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槽33可以设置在第一调节板3的侧壁上,第二固定槽43可以设置在第二调节板4的侧壁上,相应的,第一调节区域21和第二调节区域22设置在背板主体2的侧壁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背板主体2可以通过注塑一体成型。
另外,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心肺复苏机用背板组件,其结构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背板组件2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在具体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