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0743U -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0743U
CN219610743U CN202223369541.0U CN202223369541U CN219610743U CN 219610743 U CN219610743 U CN 219610743U CN 202223369541 U CN202223369541 U CN 202223369541U CN 219610743 U CN219610743 U CN 219610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branch
dual
radia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695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建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uixiang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uixiang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uixiang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uixiang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695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0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0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0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该双频WIFI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组件、第二天线组件以及第一cable线和第二cable线;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耦合连接,所述第一cable线和所述第二cable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馈电部、接地部、第一天线枝节、第二天线枝节以及第三天线枝节,所述第一天线枝节、所述第二天线枝节以及所述第三天线枝节依次连接形成半环形天线,所述馈电部和所述接地部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连接。使得在狭小的空间也能够容纳高隔离度的双频WIFI天线,解决了两支靠的较近天线产生互耦而造成天线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比如笔记本电脑、平板为了获得更强大的信号,一般采用2X2MIMO天线设计,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轻量化设计,天线可用空间上面积越来越少,在保证天线性能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两支天线的隔离度达到一定的要求。由于两支天线空间距离较近会导致天线表面波耦合,产生互绕现象,也就是说会产生天线互耦,则会造成严重的干扰,然而常规的天线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隔离度的要求。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确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频WIFI天线,以解决两支靠的较近天线产生互耦而造成天线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频WIFI天线,所述WIFI双频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组件、第二天线组件以及第一cable线和第二cable线;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耦合连接,所述第一cable线和所述第二cable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馈电部、接地部、第一天线枝节、第二天线枝节以及第三天线枝节,所述第一天线枝节、所述第二天线枝节以及所述第三天线枝节依次连接形成半环形天线,所述馈电部和所述接地部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还包括第四天线枝节,所述第四天线枝节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天线枝节耦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天线组件配置为主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组件配置为分集天线,所述第一天线枝节配置为WIFI 2.4G枝节,所述第二天线枝节配置为与接地枝节,所述第三天线枝节配置为WIFI5G枝节,所述第四天线枝节配置为WIFI5G枝节;WIFI2.4G的谐振随着所述第一天线枝节的长短变化而变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馈电部包括第一馈电点和第二馈电点,所述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连接,所述第二馈电点与所述第四天线枝节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电连接,所述第二cable线与所述第二馈电点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部包括第一接地点和第二接地点,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二接地点分别位于第一馈电点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第一辐射枝节、第二辐射枝节以及第三辐射枝节,所述第一辐射枝节、所述第二辐射枝节以及第三辐射枝节依次连接形成呈S型的辐射天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辐射枝节与所述第三辐射枝节之间形成第一缝隙,所述第二辐射枝节与所述第一辐射枝节之间形成第二缝隙,所述第一缝隙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缝隙的开口方向相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辐射枝节配置为WIFI 2.4G辐射枝节,所述第二辐射枝节配置为WIFI5G辐射枝节,所述第三辐射枝节配置为接地枝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更好地应用上述双频WIFI天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前述的双频WIFI天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双频WIFI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组件、第二天线组件以及第一cable线和第二cable线;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耦合连接,所述第一cable线和所述第二cable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馈电部、接地部、第一天线枝节、第二天线枝节以及第三天线枝节,所述第一天线枝节、所述第二天线枝节以及所述第三天线枝节依次连接形成半环形天线,所述馈电部和所述接地部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连接。使得在狭小的空间也能够容纳高隔离度的双频WIFI天线,解决了两支靠的较近天线产生互耦而造成天线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频WIFI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天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天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相距12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双频WIFI天线的S21的天线效率及隔离度图像。
其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第一天线组件10,第二天线组件20,第一cable线30,第二cable线40,第一辐射枝节11,第二辐射枝节12,第三辐射枝节13,第一缝隙14,第二缝隙15,第二天线枝节21,第二天线枝节22,第三天线枝节23,第四天线枝节24,第一馈电点25,第二馈电点26,第一接地点27,第二接地点2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频WIFI天线,该双频WIFI天线应用在各个移动终端上,特别是笔记本、平板等这种轻薄且空间容量较小的移动终端上。
以往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等移动终端为了获得更强的信号,采用多MIMO天线设计,或是采用集分集接收、GPS和WIFI通讯的复用天线,虽然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产生一定较强的信号,但是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轻量化设计在天线孔用空间上面积越来越少,在保证天线性能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各枝天线之间隔离度是否达到一定的要求。由于相邻的两支天线空间距离较近会导致表面波耦合,产生互扰现象即天线互耦,会造成严重的干扰,从而对天线整体的性能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小空间且高隔离度的双频WIFI天线。所述双频WIFI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组件10、第二天线组件20以及第一cable线30和第二cable线40。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耦合连接,所述第一cable线30和第二cable线40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电连接,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包括馈电部、接地部、第一天线枝节21、第二天线枝节22以及第三天线枝节23,所述第一天线枝节21、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2以及所述第三天线枝节23以此连接形成半环形天线,所述馈电部和所述接地部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2电连接。
如此设置,使得轻量化设计的移动终端中,能够提高天线的隔离度,以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够容纳高隔离度的双频WIFI天线,即便是相邻的两支天线之间,距离较近也不会导致表面波的耦合,即不会产生天线互耦的现象,有效解决了两支靠的较近天线产生互耦而造成天线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0配置为主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配置为分集天线。馈电部和接地部均与分集天线直接电性连接,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0耦合连接,并对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0进行耦合馈电。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还包括第四天线枝节24,所述第四天线枝节24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23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天线枝节21耦合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天线枝节21配置为WIFI2.4G枝节,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2配置为与接地枝节,所述第三天线枝节23配置为WIFI5G枝节,所述第四天线枝节24配置为WIFI5G枝节;WIFI2.4G的谐振随着所述第一天线枝节21的长短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说,通过调整第一天线枝节21的长度至合适状态,WIFI2.4G产生所需谐振。若是第一天线枝节21过短,天线整体谐振频率则就会往高频方向频偏,若是第一天线枝节21过长,天线整体谐振则就会往低频方向频偏。在实验过程中,较佳的,WIFI2.4G产生谐振时,所述第一天线枝节21的长度为31.2mm±10%。如此设置,使得天线整体能够同时满足WIFI2.4G和WIFI5G的频率,解决了现有笔记本、平板等移动终端因空间小,不能够满足所需全频率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馈电部包括第一馈电点25和第二馈电点26,所述第一馈电点25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2连接,所述第二馈电点26与所述第四天线枝节24电连接。所述第二馈电点26位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23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23电连接,所述第二cable线40与所述第二馈电点26电性连接。所述接地部包括第一接地点27和第二接地点28,所述第一接地点27和所述第二接地点28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馈电点25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2电性连接。
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天线整体在满足WIFI2.4G和WIFI5G频率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天线整体的隔离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天线组件10包括第一辐射枝节11、第二辐射枝节12以及第三辐射枝节13,所述第一辐射枝节11、所述第二辐射枝节12以及第三辐射枝节13,所述第一辐射枝节11、所述第二辐射枝节12以及所述第三辐射枝节13依次连接形成呈S型的辐射天线。具体地,所述第二辐射枝节12与所述第三辐射枝节13之间形成第一缝隙14,所述第二辐射枝节12与所述第一辐射枝节11之间形成第二缝隙15。优选地,所述第一辐射枝节11配置为WIFI2.4G辐射枝节,所述第二辐射枝节12配置为WIFI5G辐射枝节,所述第三辐射枝节13天线配置为接地枝节。
进一步地,第一缝隙14和第二缝隙15均使得天线整体往容性区移动,靠近天线特性阻抗,同时增加天线整体的带宽。若是缝隙的长度越长或越短的话,天线整体所需频段的谐振会偏离50ohm,那么天线整体会发生失配的现象。此外,调整第一缝隙14的长度可以改变天线整体的阻抗,增加天线带宽,提升天线的辐射效率;第二缝隙15还可以增加WIFI2.4G辐射枝节的长度。优选地,第一缝隙14的长度为13.4mm±10%左右,若是该缝隙过长或过短,均会对天线整体产生的谐振以及带宽有所影响。
如此设置,能够通过调整第一缝隙14的长短来降低第一cable线30和/或第二cable线40对天线整体的影响,使得天线整体能够同时覆盖WIFI2.4G和WIFIG频段,也就是说,第一天线组件10设置与第二天线组件20的结构设置并耦合连接馈电,使得天线整体同时覆盖上述两种WIFI频段的能力更强,从而有效拓展了天线带宽,并且提升了天线整体的电性能,解决了常规传统的WIFI天线带宽不够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当然移动终端还可以是其他种类的智能电子产品。该移动终端包括PCB基板、与设置在PCB基板上的双频WIFI天线以及屏背钢,双频WIFI天线包括相互耦合连接的主天线和分集天线,即第一天线组件10和第二天线组件20。第一天线组件10和第二天线组件20均包括与屏背钢接地的天线枝节。
结合图4,优选地,天线组件中WIFI2.4G枝节的长度约为31.2mm±10%,WIFI5G枝节的长度约为14.1mm±10%。通过上述对分集天线形式设置改变,最大程度保证主天线的性能,同时保证两支天线的隔离服。通过实验分析移动主天线与分集天线距离,即移动第一天线组件10与第二天线组件20之间的距离,使其两组天线组件靠近,比如两组天线组件距离12mm,则整体天线效率及隔离度均无变化,且更能够满足狭小空间天线设计的需求。如图5所示为天线整体S21的图像。也就是说,通过调节天线组件各枝节的大小、长度以及间距能够同时满足WIFI2.4G和WIFI5G的频率,而且还能够解决了现有笔记本、平板等移动终端因空间小导致隔离度差,天线性能差的技术问题,且由于是双频WIFI设计,还减少了天线整体的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双频WIFI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组件10、第二天线组件20以及第一cable线30和第二cable线40;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耦合连接,所述第一cable线30和所述第二cable线40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电连接,所述第二天线组件20包括馈电部、接地部、第一天线枝节21、第二天线枝节22以及第三天线枝节23,所述第一天线枝节21、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2以及所述第三天线枝节23依次连接形成半环形天线,所述馈电部和所述接地部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2电连接。使得在狭小的空间也能够容纳高隔离度的双频WIFI天线,不仅解决了两支靠的较近天线产生互耦而造成天线性能差的技术问题,还能够有效减少天线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此外,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部分也可互相组合使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频WIFI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组件、第二天线组件以及第一cable线和第二cable线;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耦合连接,所述第一cable线和所述第二cable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馈电部、接地部、第一天线枝节、第二天线枝节以及第三天线枝节,所述第一天线枝节、所述第二天线枝节以及所述第三天线枝节依次连接形成半环形天线,所述馈电部和所述接地部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还包括第四天线枝节,所述第四天线枝节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天线枝节耦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配置为主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组件配置为分集天线,所述第一天线枝节配置为WIFI2.4G枝节,所述第二天线枝节配置为与接地枝节,所述第三天线枝节配置为WIFI5G枝节,所述第四天线枝节配置为WIFI5G枝节;WIFI2.4G的谐振随着所述第一天线枝节的长短变化而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部包括第一馈电点和第二馈电点,所述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连接,所述第二馈电点与所述第四天线枝节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电连接,所述第二cable线与所述第二馈电点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部包括第一接地点和第二接地点,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二接地点分别位于第一馈电点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二天线枝节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第一辐射枝节、第二辐射枝节以及第三辐射枝节,所述第一辐射枝节、所述第二辐射枝节以及第三辐射枝节依次连接形成呈S型的辐射天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辐射枝节与所述第三辐射枝节之间形成第一缝隙,所述第二辐射枝节与所述第一辐射枝节之间形成第二缝隙,所述第一缝隙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缝隙的开口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枝节配置为WIFI2.4G辐射枝节,所述第二辐射枝节配置为WIFI5G辐射枝节,所述第三辐射枝节配置为接地枝节。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双频WIFI天线。
CN202223369541.0U 2022-12-15 2022-12-15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19610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69541.0U CN219610743U (zh) 2022-12-15 2022-12-15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69541.0U CN219610743U (zh) 2022-12-15 2022-12-15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0743U true CN219610743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57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69541.0U Active CN219610743U (zh) 2022-12-15 2022-12-15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07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6211B (zh) 双回路多频天线
US8269676B2 (en) Dual-band antenna and port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TWI411160B (zh) 天線及具有該天線之通訊裝置
US8471778B2 (en) Solid dual-band antenna device
US20100052997A1 (en) Antenna module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the same
WO2007107101A1 (en) Single feed internal antenna with multi-ban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KR20110042001A (ko) 하이브리드 패치 안테나
CN102820523A (zh) 多频天线
US20180342808A1 (en) Antenna structure
US6697023B1 (en) Built-in multi-band mobile phone antenna with meandering conductive portions
US20100039328A1 (en) Annular antenna
CN212648490U (zh) 一种双频天线及iot设备
CN109309279B (zh) 天线结构
US20100265157A1 (en) Multi-band antenna
US20080094303A1 (en) Planer inverted-F antenna device
US11063349B2 (en) Mobile device
CN219610743U (zh) 双频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WO2020215515A1 (zh) 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天线辐射方法
CN109037908B (zh) 移动终端的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TW202036986A (zh) 雙頻段天線
US11973278B2 (en) Antenna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760143B2 (en) Multi-frequency antenna and an electric device thereof
CN212062689U (zh) 一种小尺寸超宽带mimo天线
CN102760944A (zh) 加载型耦合馈电的全向辐射振子阵列天线
TWI254493B (en) Dual-band inverted-F anten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