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6549U -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6549U
CN219606549U CN202320931207.5U CN202320931207U CN219606549U CN 219606549 U CN219606549 U CN 219606549U CN 202320931207 U CN202320931207 U CN 202320931207U CN 219606549 U CN219606549 U CN 219606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movable
underframe
monitoring device
inn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312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9312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6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6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65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包括:支撑底架,支撑底架的上端设置有支撑立杆,支撑立杆的顶端可拆卸固定有全站仪;三角架,其设置在支撑底架上端且位于支撑立杆两侧的位置处,三角架的侧面与支撑立杆固定连接,三角架的底部与支撑底架固定连接;活动撑杆,其设置在支撑底架两侧位置处,支撑底架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撑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通过活动撑杆、支撑座、调节转筒、调节螺杆的结构配合设计,装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能够通过转动调节转筒带动调节螺杆推动活动撑杆向远离支撑底架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活动撑杆带动支撑座进行移动有效扩大装置的触地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得到建筑工程项目中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一般使用沉降监测装置对建筑物进行沉降测量,再通过沉降监测装置内置的无线模块将沉降监测装置测量到的数据上传至具有BIM的电脑,电脑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再沿时间轴进行展开,方便人们查看任意时间、地点的信息数据,从而对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预报,并进行模拟施工和实时监控,确保了现场人员和设备财产的安全。
沉降监测装置在一般需要配合支架进行使用,使用前先将支架展开放至于地面,再将沉降监测装置通过底盘固定在支架上。在这个过程中,支架下方的锥形支脚需要保持固定以确保支架的固定,在松软的路面上,锥形支脚可以插入至路面内部,从而保持固定。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8481079U)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沉降监测装置,其中记载了:“在坚硬或者光滑的平整路面对全站仪进行固定时,通过支撑杆将支脚架设于地面上,再将全站仪固定在支撑座上即可,支撑杆与地面的接触面为平面,支撑杆能够稳定的架设于地面上,不易发生滑动;在土质松散的路面对全站仪进行固定时,先通过支撑杆将支脚架设于地面上,再将尖锥杆滑动至插入路面内部,当尖锥杆调节至所需位置时,通过限位部件将尖锥杆的位置固定,再将全站仪固定在支撑座上,由此将全站仪进行固定;通过支撑杆和尖锥杆的配合,使得全站仪可以固定于不同的路面,且固定后的全站仪稳定性强,不易发生滑动”,还记载了:“当遇到一些坚硬或者光滑的平整路面时,由于锥形支脚的底部与路面接触面积小,所以极易发生滑动,导致沉降监测装置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沉降监测装置监测的数据”的技术问题。
综合上述,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当遇到一些坚硬或者光滑的平整路面时,由于锥形支脚的底部与路面接触面积小,所以极易发生滑动,导致沉降监测装置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沉降监测装置监测的数据,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为解决上述专利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通过活动撑杆、支撑座、调节转筒、调节螺杆的结构配合设计,装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能够通过转动调节转筒带动调节螺杆推动活动撑杆向远离支撑底架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活动撑杆带动支撑座进行移动有效扩大装置的触地范围,从而可有效提升装置放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的稳定性;有效确保沉降监测装置监测的数据采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应用于建筑物沉降监测。
所述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具体包括:
支撑底架,所述支撑底架的上端设置有支撑立杆,所述支撑立杆的顶端可拆卸固定有全站仪;
三角架,其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架上端且位于支撑立杆两侧的位置处,所述三角架的侧面与支撑立杆固定连接,所述三角架的底部与支撑底架固定连接;
活动撑杆,其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架两侧位置处,所述支撑底架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撑杆,两个活动撑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置有支撑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底架的上端中心位置处开设有连接插槽,所述支撑立杆的下端插接于连接插槽内部,所述支撑立杆通过连接插槽与支撑底架插接连接;所述三角架的侧面通过螺钉与支撑立杆可拆卸固定,所述三角架的底部也通过螺钉与支撑底架可拆卸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底架的两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调节转筒,所述调节转筒的两端均固定有调节螺杆,两个所述调节螺杆分别延伸至同端的活动撑杆内部,所述调节螺杆与活动撑杆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活动撑杆的内部且远离支撑底架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插槽,所述限位插槽的内部插接连接有限位护板,所述限位护板的一端与支撑底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座包括活动内筒,所述活动撑杆远离支撑底架一端的端部固定有固定套筒,所述活动内筒位于固定套筒内部,所述活动内筒与固定套筒螺纹连接,所述活动内筒的顶部固定有环形转把,所述活动内筒的底部可拆卸固定有防护底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活动内筒的内部开设有活动腔,所述防护底垫和环形转把的中部且与活动内筒中部活动腔同一轴线位置处开设有通槽,所述活动内筒开设的活动腔内设置有地插,所述地插与活动内筒螺纹连接,所述地插的顶端穿过环形转把开设的通槽延伸至环形转把上端外侧,所述地插位于环形转把上端外侧的一端固定有圆形转把。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槽的半径与活动腔的半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通过活动撑杆、支撑座、调节转筒、调节螺杆的结构配合设计,装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能够通过转动调节转筒带动调节螺杆推动活动撑杆向远离支撑底架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活动撑杆带动支撑座进行移动有效扩大装置的触地范围,从而可有效提升装置放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的稳定性;有效确保沉降监测装置监测的数据采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通过支撑座的结构设计,使得装置在放置在不平整的路面时,可根据需求转动活动内筒将支撑座向上或向下调节高度位置,根据需求对四个支撑座进行调节,从而能够使得装置在不平整路面时能够调整装置保持平稳,降低倾倒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通过支撑座的结构设计,在土质松散的路面对装置进行固定时,可通过转动地插将地插向下移动,使得地插的下端延伸至防护底垫下端外侧,从而可将地插延伸出的部分插入在土质松散的路面,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装置在土质松散的路面放置固定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通过支撑底架与支撑立杆的连接方式,在装置闲置时,可将三角架进行拆除,从而使支撑底架与支撑立杆之间失去限位,进而可将支撑立杆从支撑底架上端拔出,降低装置的高度,从而降低装置闲置时的空间占用,也使得装置的搬运、运输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支撑底架、支撑立杆、三角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活动撑杆、支撑座、调节转筒、调节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支撑座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标记说明如下:
1、支撑底架;2、支撑立杆;3、全站仪;4、三角架;5、活动撑杆;6、支撑座;7、调节转筒;8、调节螺杆;9、限位护板;10、固定套筒;11、活动内筒;12、防护底垫;13、环形转把;14、地插;15、圆形转把;16、限位插槽;17、连接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背景技术所述的,当遇到一些坚硬或者光滑的平整路面时,由于锥形支脚的底部与路面接触面积小,所以极易发生滑动,导致沉降监测装置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沉降监测装置监测的数据。
为了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应用于建筑物沉降监测。
具体地,请参考图1-图3,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具体包括:
支撑底架1,支撑底架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立杆2,支撑立杆2的顶端可拆卸固定有全站仪3;
三角架4,其设置在支撑底架1上端且位于支撑立杆2两侧的位置处,三角架4的侧面与支撑立杆2固定连接,三角架4的底部与支撑底架1固定连接;
活动撑杆5,其设置在支撑底架1两侧位置处,支撑底架1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撑杆5,两个活动撑杆5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置有支撑座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通过活动撑杆5、支撑座6、调节转筒7、调节螺杆8的结构配合设计,装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能够通过转动调节转筒7带动调节螺杆8推动活动撑杆5向远离支撑底架1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活动撑杆5带动支撑座6进行移动有效扩大装置的触地范围,从而可有效提升装置放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的稳定性;有效确保沉降监测装置监测的数据采集。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图3,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包括:
支撑底架1,支撑底架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立杆2,支撑立杆2的顶端可拆卸固定有全站仪3;
三角架4,其设置在支撑底架1上端且位于支撑立杆2两侧的位置处,通过三角架4可有效提升支撑立杆2的稳定性,三角架4的侧面与支撑立杆2固定连接,三角架4的底部与支撑底架1固定连接,通过三角架4实现支撑底架1与支撑立杆2连接的;其中,支撑底架1的上端中心位置处开设有连接插槽17,支撑立杆2的下端插接于连接插槽17内部,支撑立杆2通过连接插槽17与支撑底架1插接连接;三角架4的侧面通过螺钉与支撑立杆2可拆卸固定,三角架4的底部也通过螺钉与支撑底架1可拆卸固定;通过支撑底架1与支撑立杆2的连接方式,在装置闲置时,可将三角架4进行拆除,从而使支撑底架1与支撑立杆2之间失去限位,进而可将支撑立杆2从支撑底架1上端拔出,降低装置的高度,从而降低装置闲置时的空间占用,也使得装置的搬运、运输较为方便。
活动撑杆5,其设置在支撑底架1两侧位置处,支撑底架1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撑杆5,两个活动撑杆5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置有支撑座6。具体的,支撑底架1的两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调节转筒7,调节转筒7的两端均固定有调节螺杆8,两个调节螺杆8分别延伸至同端的活动撑杆5内部,调节螺杆8与活动撑杆5螺纹连接。
其中,活动撑杆5的内部且远离支撑底架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插槽16,限位插槽16的内部插接连接有限位护板9,限位护板9的一端与支撑底架1固定连接,通过限位护板9与限位插槽16插接,避免调节螺杆8转动时活动撑杆5跟随转动,也通过限位护板9与限位插槽16插接对活动撑杆5起到引导效果,使得活动撑杆5的移动较为平稳。
可知,装置可直接放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通过支撑底架1四个端角处的支撑座6起到支撑作用,也可通过转动调节转筒7带动调节螺杆8进行转动,通过调节螺杆8与活动撑杆5的螺纹连接,使得调节螺杆8转动时可带动同侧的两个活动撑杆5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支撑底架1四个端角处的支撑座6向远离支撑底架1的方向进行移动,进而扩大装置的触地范围,进而可有效提升装置的稳定性。
可知,通过活动撑杆5、支撑座6、调节转筒7、调节螺杆8的结构配合设计,装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能够通过转动调节转筒7带动调节螺杆8推动活动撑杆5向远离支撑底架1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活动撑杆5带动支撑座6进行移动有效扩大装置的触地范围,从而可有效提升装置放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放置时的稳定性;有效确保沉降监测装置监测的数据采集。
实施例2:
对实施例1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进一步优化,具体地,如图4-图5所示,支撑座6包括活动内筒11,活动撑杆5远离支撑底架1一端的端部固定有固定套筒10,活动内筒11位于固定套筒10内部,活动内筒11与固定套筒10螺纹连接,活动内筒11的顶部固定有环形转把13,活动内筒11的底部可拆卸固定有防护底垫12。
可知,在遇到不平整的地面时,通过活动内筒11与固定套筒10的螺纹连接,从而可通过环形转把13转动活动内筒11,根据地面高度调整活动内筒11底部防护底垫12的高度位置,采用上述方法对支撑底架1四个端角处支撑座6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装置能够在不平整的地面放置时,进行调整保持装置的平稳。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通过支撑座6的结构设计,使得装置在放置在不平整的路面时,可根据需求转动活动内筒11将支撑座6向上或向下调节高度位置,根据需求对四个支撑座6进行调节,从而能够使得装置在不平整路面时能够调整装置保持平稳,降低倾倒的现象发生。
实施例3:
对实施例1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进一步优化,具体地,如图图5所示,活动内筒11的内部开设有活动腔,防护底垫12和环形转把13的中部且与活动内筒11中部活动腔同一轴线位置处开设有通槽,其中,通槽的半径与活动腔的半径相同,活动内筒11开设的活动腔内设置有地插14,地插14与活动内筒11螺纹连接,地插14的顶端穿过环形转把13开设的通槽延伸至环形转把13上端外侧,地插14位于环形转把13上端外侧的一端固定有圆形转把15。
可知,在遇到土质松散的路面时,可通过地插14与活动内筒11的螺纹连接,从而可通过圆形转把15转动地插14使地插14的下端从防护底垫12开设的通槽内伸出,进而可将地插14下端伸出的部位插入土质松散的路内,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装置在土质松散的路面放置固定时的稳定性。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通过支撑座6的结构设计,在土质松散的路面对装置进行固定时,可通过转动地插14将地插14向下移动,使得地插14的下端延伸至防护底垫12下端外侧,从而可将地插14延伸出的部分插入在土质松散的路面,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装置在土质松散的路面放置固定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
装置可直接放置在坚硬或光滑的平整路面,通过支撑底架1四个端角处的支撑座6起到支撑作用,也可通过转动调节转筒7带动调节螺杆8进行转动,通过调节螺杆8与活动撑杆5的螺纹连接,使得调节螺杆8转动时可带动同侧的两个活动撑杆5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支撑底架1四个端角处的支撑座6向远离支撑底架1的方向进行移动,进而扩大装置的触地范围,进而可有效提升装置的稳定性。
在遇到不平整的地面时,通过活动内筒11与固定套筒10的螺纹连接,从而可通过环形转把13转动活动内筒11,根据地面高度调整活动内筒11底部防护底垫12的高度位置,采用上述方法对支撑底架1四个端角处支撑座6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装置能够在不平整的地面放置时,进行调整保持装置的平稳。
在遇到土质松散的路面时,可通过地插14与活动内筒11的螺纹连接,从而可通过圆形转把15转动地插14使地插14的下端从防护底垫12开设的通槽内伸出,进而可将地插14下端伸出的部位插入土质松散的路内,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装置在土质松散的路面放置固定时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底架(1),所述支撑底架(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立杆(2),所述支撑立杆(2)的顶端可拆卸固定有全站仪(3);
三角架(4),其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架(1)上端且位于支撑立杆(2)两侧的位置处,所述三角架(4)的侧面与支撑立杆(2)固定连接,所述三角架(4)的底部与支撑底架(1)固定连接;
活动撑杆(5),其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架(1)两侧位置处,所述支撑底架(1)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撑杆(5),两个活动撑杆(5)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置有支撑座(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1)的上端中心位置处开设有连接插槽(17),所述支撑立杆(2)的下端插接于连接插槽(17)内部,所述支撑立杆(2)通过连接插槽(17)与支撑底架(1)插接连接;所述三角架(4)的侧面通过螺钉与支撑立杆(2)可拆卸固定,所述三角架(4)的底部也通过螺钉与支撑底架(1)可拆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1)的两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调节转筒(7),所述调节转筒(7)的两端均固定有调节螺杆(8),两个所述调节螺杆(8)分别延伸至同端的活动撑杆(5)内部,所述调节螺杆(8)与活动撑杆(5)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撑杆(5)的内部且远离支撑底架(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插槽(16),所述限位插槽(16)的内部插接连接有限位护板(9),所述限位护板(9)的一端与支撑底架(1)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6)包括活动内筒(11),所述活动撑杆(5)远离支撑底架(1)一端的端部固定有固定套筒(10),所述活动内筒(11)位于固定套筒(10)内部,所述活动内筒(11)与固定套筒(10)螺纹连接,所述活动内筒(11)的顶部固定有环形转把(13),所述活动内筒(11)的底部可拆卸固定有防护底垫(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内筒(11)的内部开设有活动腔,所述防护底垫(12)和环形转把(13)的中部且与活动内筒(11)中部活动腔同一轴线位置处开设有通槽,所述活动内筒(11)开设的活动腔内设置有地插(14),所述地插(14)与活动内筒(11)螺纹连接,所述地插(14)的顶端穿过环形转把(13)开设的通槽延伸至环形转把(13)上端外侧,所述地插(14)位于环形转把(13)上端外侧的一端固定有圆形转把(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的半径与活动腔的半径相同。
CN202320931207.5U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Active CN219606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1207.5U CN219606549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1207.5U CN219606549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6549U true CN219606549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50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1207.5U Active CN219606549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65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46886U (zh) 一种简易伸缩放线架
CN219606549U (zh) 一种建筑沉降监测装置
CN201017680Y (zh) 一种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15717255U (zh) 一种可坡度调节且高稳定性的建筑工程用楼梯支模装置
CN208208272U (zh) 一种企业财务信息专用展示板
CN210240978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测绘装置
CN218990282U (zh) 一种单桩承载力实验装置
CN220747857U (zh) 一种便于移动周转的园林防护栏
CN215486086U (zh) 一种矿井巷道钻孔施工支撑装置
CN220889420U (zh) 一种脚手架安装底座
CN216602046U (zh) 一种具有防倾倒功能的画架
CN219261687U (zh) 一种建筑施工架
CN220927614U (zh) 一种便于稳定摆放的警示板
CN220749646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测量仪支架
CN220828020U (zh) 一种便于调节高度的室内装修脚手架
CN218815712U (zh) 一种岩土工程用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CN214251006U (zh) 一种矿山测量用的测量头定位结构
CN218658936U (zh) 一种通用型上装甲板放置架
CN218944111U (zh) 一种临床治疗支撑架
CN221144271U (zh) 一种输变电工程用爬梯
CN217218471U (zh) 一种旋转式鞋柜
CN221529373U (zh) 一种多功能施工用安全标识
CN210055271U (zh) 一种画架便携式平衡底座
CN220588883U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可拆卸式篮球架
CN212471461U (zh) 一种可调节的工器具组合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