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6689U -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6689U
CN219586689U CN202320502804.6U CN202320502804U CN219586689U CN 219586689 U CN219586689 U CN 219586689U CN 202320502804 U CN202320502804 U CN 202320502804U CN 219586689 U CN219586689 U CN 2195866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turbulence
structures
channel body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028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胤铭
刘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huanzho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huanzho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huanzho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huanzho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028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66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6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66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涉及水渠技术领域;包括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所述渠道本体的底部设置多个下沉池和多个扰流构体;多个所述下沉池和多个扰流构体均沿所述渠道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扰流构体与所述下沉池一一对应;所述扰流构体的高度小于所述渠道本体的深度,所述扰流构体中部设置多个通孔,且所述扰流构体的尺寸与所述渠道本体的横截面适配;其中,沿所述渠道本体内水流动的方向,所述扰流构体位于所述下沉池的后侧。本实用新型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空间,从而避免水田的生态失衡,并起到修复现有水田生态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背景技术
传统灌溉渠道,考虑到往地下渗水的损失和输水效率,普遍采用“三面光”衬砌/浇筑渠道。现有三面光的渠道,大都为平底或稍微下凹的弧形底部,渠道内的水深基本一致、流速较快、不易生长水生植物,使得鱼虾等水生动物难以在渠道中生存,即忽略了生态功能,导致水田的生态失衡,严重影响灌区内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灌溉渠道容易造成罐区内生态失衡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空间,从而避免水田的生态失衡,并起到修复现有水田生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包括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所述渠道本体的底部设置多个下沉池和多个扰流构体;多个所述下沉池和多个扰流构体均沿所述渠道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扰流构体与所述下沉池一一对应;所述扰流构体的高度小于所述渠道本体的深度,所述扰流构体中部设置多个通孔,且所述扰流构体的尺寸与所述渠道本体的横截面适配;其中,沿所述渠道本体内水流动的方向,所述扰流构体位于所述下沉池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在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底部设置有一一对应的下沉池和扰流构体,且在渠道本体内水流动的方向,扰流构体位于下沉池的后侧。由于下沉池位于渠道本体的底部,能够存储一定的水量,且受流动水流的影响较小,并且,扰流构体中设置哎下沉池的后侧,中部设置有通孔,在确保水流能够流动的同时,进一步减小水流对下沉池内水体的扰动,因此下沉池适宜水生生物生存,并且能够作为沉沙池使用,从而减少渠道的清淤工作量,部分沉积物还可为池中水生生物提供饵料或营养。
另外,扰流构体的高度小于渠道本体的深度,使得扰流构体的上端通常位于水流的液面以下,使得水流表面的漂浮垃圾不会被扰流构体阻挡,从而避免扰流构体中部的通孔被堵塞,以避免因设置扰流构体而阻碍渠道内的水流流动,并确保渠道内的水生生物能够进行迁徙。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空间,从而避免水田的生态失衡,并起到修复现有水田生态的作用。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扰流构体的高度小于所述渠道本体深度的二分之一,进一步避免扰流构体对渠道内的水流流动造成较大的阻碍作用和减小对渠道内水生生物迁徙的影响。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扰流构体为孔板结构,以使得扰流构体有足够扰流作用的同时有足够的流通能力。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扰流构体下端设置有挡流坎,所述挡流坎沿所述渠道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以通过挡流坎进一步减缓下沉池上方水流的速度,同时在渠道停止灌溉时截留相应的水量,进而维持下沉池内生生物的生长。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挡流坎的高度小于所述扰流构体高度的五分之一,以避免过多的水量截流在渠道内。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渠道本体内还设置有多对挡流构体,多对所述挡流构体与所述扰流构体一一对应设置;沿所述渠道本体内水流动的方向,所述挡流构体位于所述扰流构体的后侧,各对所述挡流构体之间设置有过水通道;其中,所述挡流构体正对所述扰流构体一侧倾斜设置,用于将冲击的水流挡回至所述扰流构体,通过挡流构体将部分水流挡至扰流构体,进一步避免扰流构体堵塞。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渠道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挡流构体的截面为梯形,以避面在挡流构体远离所述扰流构体的一侧产生低速区,而导致大部分泥沙堆积。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渠道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挡流构体的截面为等腰梯形,以进一步避免泥沙堆积在扰流构体远离挡流构体的一侧。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渠道本体上方设置有多个遮阳部件,所述遮阳部件与所述下沉池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遮阳部件的面积大于所述下沉池的面积,以避免下沉池内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下快速蒸发。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阳部件为遮阳网,不仅搭设方便,而且价格低廉。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在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底部设置有一一对应的下沉池和扰流构体,且在渠道本体内水流动的方向,扰流构体位于下沉池的后侧。由于下沉池位于渠道本体的底部,能够存储一定的水量,且受流动水流的影响较小,并且,扰流构体中设置哎下沉池的后侧,中部设置有通孔,在确保水流能够流动的同时,进一步减小水流对下沉池内水体的扰动,因此下沉池适宜水生生物生存,部分沉积物还可为池中水生生物提供饵料或营养,从而避免水田的生态失衡,并起到修复现有水田生态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在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底部设置有一一对应的下沉池,可起到沉沙池的作用从而减少渠道的清淤工作量。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扰流构体的高度小于渠道本体的深度,使得扰流构体的上端通常位于水流的液面以下,使得水流表面的漂浮垃圾不会被扰流构体阻挡,从而避免扰流构体中部的通孔被堵塞,能够避免因设置扰流构体而阻碍渠道内的水流流动,并确保渠道内的水生生物能够进行迁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渠道本体,2-下沉池,3-扰流构体,4-挡流坎,5-挡流构体,6-遮阳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开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结合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包括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1,所述渠道本体1的底部设置多个下沉池2和多个扰流构体3;多个所述下沉池2和多个扰流构体3均沿所述渠道本体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扰流构体3与所述下沉池2一一对应;所述扰流构体3的高度小于所述渠道本体1的深度,所述扰流构体3中部设置多个通孔,且所述扰流构体3的尺寸与所述渠道本体1的横截面适配;其中,沿所述渠道本体1内水流动的方向,所述扰流构体3位于所述下沉池2的后侧。
应当理解的是,渠道本体1通常采用混凝土和石块堆砌、素混凝土抹浆等方式进行固化筑设,当然对于黏土,也可以在挖设后进行夯实,以形成渠道本体1。对于渠道本体1的截面通常为倒置的等腰梯形。
结合图2,所述扰流构体3的高度小于所述渠道本体1深度的二分之一,进一步避免扰流构体3对渠道内的水流流动造成较大的阻碍作用和减小对渠道内水生生物迁徙的影响。
通常,所述扰流构体3为孔板结构,以使得扰流构体3有足够扰流作用的同时有足够的流通能力。
在此基础上,所述扰流构体3下端设置有挡流坎4,所述挡流坎4沿所述渠道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以通过挡流坎4进一步减缓下沉池2上方水流的速度,同时在渠道停止灌溉时截留相应的水量,进而维持下沉池2内生生物的生长。
可选的是,所挡流坎4的高度小于所述扰流构体3高度的五分之一,以避免过多的水量截流在渠道内。
当然,对于挡流构体5上端的高度、挡流抗的高度,则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和渠道内常年流动的水深确定,只需要使得其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同时,避免对水流、水生物的生存和迁徙造成较大影响即可。
另外,所述渠道本体1内还设置有多对挡流构体5,多对所述挡流构体5与所述扰流构体3一一对应设置;沿所述渠道本体1内水流动的方向,所述挡流构体5位于所述扰流构体3的后侧,各对所述挡流构体5之间设置有过水通道;其中,所述挡流构体5正对所述扰流构体3一侧倾斜设置,用于将冲击的水流挡回至所述扰流构体3,通过挡流构体5将部分水流挡至扰流构体3,进一步避免扰流构体3堵塞。
优选的,沿所述渠道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挡流构体5的截面为梯形,以避面在挡流构体5远离所述扰流构体3的一侧产生低速区,而导致大部分泥沙堆积。
在本实施例中,沿所述渠道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挡流构体5的截面为等腰梯形,以进一步避免泥沙堆积在扰流构体3远离挡流构体5的一侧。
通常情况下,所述渠道本体1上方设置有多个遮阳部件6,所述遮阳部件6与所述下沉池2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遮阳部件6的面积大于所述下沉池2的面积,以避免下沉池2内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下快速蒸发。当然对于下沉池2位于背阴处或有树木的情况下,责无需设置遮阳部件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阳部件6为遮阳网,相当于遮阳棚、遮阳板等,不仅搭设方便,而且价格低廉。
总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在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1底部设置有一一对应的下沉池2和扰流构体3,且在渠道本体1内水流动的方向,扰流构体3位于下沉池2的后侧。由于下沉池2位于渠道本体1的底部,能够存储一定的水量,且受流动水流的影响较小,并且,扰流构体3中设置哎下沉池2的后侧,中部设置有通孔,在确保水流能够流动的同时,进一步减小水流对下沉池2内水体的扰动,因此下沉池2适宜水生生物生存,并且能够作为沉沙池使用,从而减少渠道的清淤工作量,部分沉积物还可为池中水生生物提供饵料或营养。
另外,扰流构体3的高度小于渠道本体1的深度,使得扰流构体3的上端通常位于水流的液面以下,使得水流表面的漂浮垃圾不会被扰流构体3阻挡,从而避免扰流构体3中部的通孔被堵塞,以避免因设置扰流构体3而阻碍渠道内的水流流动,并确保渠道内的水生生物能够进行迁徙。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空间,从而避免水田的生态失衡,并起到修复现有水田生态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硬化结构的渠道本体(1),所述渠道本体(1)的底部设置多个下沉池(2)和多个扰流构体(3);
多个所述下沉池(2)和多个扰流构体(3)均沿所述渠道本体(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扰流构体(3)与所述下沉池(2)一一对应;
所述扰流构体(3)的高度小于所述渠道本体(1)的深度,所述扰流构体(3)中部设置多个通孔,且所述扰流构体(3)的尺寸与所述渠道本体(1)的横截面适配;
其中,沿所述渠道本体(1)内水流动的方向,所述扰流构体(3)位于所述下沉池(2)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体(3)的高度小于所述渠道本体(1)深度的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体(3)为孔板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体(3)下端设置有挡流坎(4),所述挡流坎(4)沿所述渠道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所挡流坎(4)的高度小于所述扰流构体(3)高度的五分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渠道本体(1)内还设置有多对挡流构体(5),多对所述挡流构体(5)与所述扰流构体(3)一一对应设置;
沿所述渠道本体(1)内水流动的方向,所述挡流构体(5)位于所述扰流构体(3)的后侧,各对所述挡流构体(5)之间设置有过水通道;
其中,所述挡流构体(5)正对所述扰流构体(3)一侧倾斜设置,用于将冲击的水流挡回至所述扰流构体(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渠道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挡流构体(5)的截面为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渠道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挡流构体(5)的截面为等腰梯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渠道本体(1)上方设置有多个遮阳部件(6),所述遮阳部件(6)与所述下沉池(2)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遮阳部件(6)的面积大于所述下沉池(2)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部件(6)为遮阳网。
CN202320502804.6U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Active CN2195866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2804.6U CN219586689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2804.6U CN219586689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6689U true CN219586689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4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2804.6U Active CN219586689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66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107131A1 (en) Unpowere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for a riverfront landscape constructed wetland
CN110725233B (zh) 一种用于游荡性河流整治的生态护岸
CN106567360A (zh) 一种城市硬质河道的栖息地多样性生态修复方法
CN109368796A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治理的生态景观护岸
CN110512563A (zh) 一种针对山溪性河流洪水生态调蓄系统
CN104005364A (zh) 一种无动力河岸景观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CN114772739A (zh) 沙滩地的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方法
CN219586689U (zh) 一种用于水田生态修复的渠道
CN213740835U (zh) 一种用于增加红树林宜林滩地的消浪促淤装置
CN107347551B (zh) 一种干旱沙漠区游荡型河流生态护岸
CN109338987A (zh) 内河生态整治丁坝群
CN109113032B (zh) 一种生态式可移动河流拦沙堰
CN109930567B (zh) 江河水流冲击汇水区鱼类生镜构造
CN210186599U (zh) 一种冲洗式沉沙池
CN207295630U (zh) 一种河道生态护岸
CN107938592B (zh) 一种直线型城市河道的生态改造结构
CN109618885A (zh) 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蓄水防沥涝双向式灌溉系统
CN211057724U (zh) 一种应对水文变化的消落带生态护坡系统
CN210491975U (zh) 一种具备绿化装置的生态驳岸
CN211973343U (zh) 一种活动式溢洪道拦鱼闸门
CN209193641U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治理的生态景观护岸
CN114956341A (zh) 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CN210470496U (zh) 一种消落带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保水抗旱防护系统
CN108951548B (zh) 可调节、插板式生态护岸体及采用该护岸体的护岸结构
CN102493412A (zh) 平坝条田空心排水田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