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9300U - 一种下肢抬高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肢抬高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9300U
CN219579300U CN202320536122.7U CN202320536122U CN219579300U CN 219579300 U CN219579300 U CN 219579300U CN 202320536122 U CN202320536122 U CN 202320536122U CN 219579300 U CN219579300 U CN 219579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lifting
wall
region
lower lim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612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静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econ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53612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93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9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93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包括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本实用新型提供通过在第一侧壁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避免产生压疮。

Description

一种下肢抬高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肢抬高垫。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下肢手术患者需要在术后抬高患肢,以减少局部肿胀。现有临床上常用的脚圈,缺少对患肢的限位,易导致下肢过伸,双下肢不适,且无法固定患肢位置。此外,临床目前常用泡沫敷料贴在足部进行减压,预防压疮,但采用泡沫敷料无法直接观察到局部皮肤,需要揭下来查看皮肤受压情况,操作不便。
授权公告号为CN21360768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良型下肢抬高垫,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套、第二弹性套和第三弹性套用于使用者腿部固定在下凹块和上凹块上,防止使用者腿部移动导致损伤。但是弹性套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不便,而若去除弹性套,为了固定患肢,则需要提高凹块侧壁的高度并减小凹块两侧壁之间的距离,这样会增大对患肢的压迫,且无法随时观察骨隆突处的皮肤。此外,当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时,患肢下方缺少有效支撑,容易使患者产生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通过在第一侧壁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下肢抬高垫,包括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高度≥5厘米。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部由凹槽开口处向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包括过渡区域、抬升区域以及足跟支撑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具有第一抬升角度,所述抬升区域具有第二抬升角度,所述足跟支撑区域具有第一下降角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部开孔位于所述足跟支撑区域。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区域位于凹槽开口边缘处的厚度为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抬升角度为15°~25°,所述第二抬升角度为10°~15°,所述第一下降角度为15°~30°。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壁过渡段,所述第一侧壁过渡段位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第一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第三侧壁过渡段,所述第三侧壁过渡段位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第三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区域与所述抬升区域之间还包括关节支撑区域,所述关节支撑区域上表面设有与膝关节腘窝线条相匹配的曲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材料均为海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通过在第一侧壁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避免产生压疮。
2、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使用时患者直接将患肢放入凹槽中即可,无需额外固定,穿脱方便,能够确保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且降低了对患肢的压迫,降低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并且使用该下肢抬高垫后,无需额外使用泡沫敷料进行减压,降低了临床医疗耗材的使用量。
3、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在凹槽开口边缘的过渡区域处的壁厚为零,可以避免传统下肢抬高垫对于腓总神经的压迫;过渡区域和抬升区域参考小腿三头肌实际构造,设置了不同的抬升角度,降低了对于患肢肌肉的压迫;足跟支撑区域参考人体跟腱部位结构,设置了第一下降角度,并且在此区域开设了底部开孔,防止患者脚跟部位持续受压产生压疮;上述结构可以在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时,对患肢进行有效支撑,提高了患者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肢抬高垫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位置的剖视图。
其中,1、支撑部,11、过渡区域,12、抬升区域,13、足跟支撑区域,14、底部开孔,2、第一侧壁,21、第一侧面开孔,22、第一侧壁过渡段,3、第二侧壁,4、第三侧壁,41、第二侧面开孔,42、第三侧壁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通过在第一侧壁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包括支撑部1、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和第三侧壁4,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和第三侧壁4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1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2与第三侧壁4相对设置。
下肢抬高垫整体外观为掏出一个凹槽的长方体,通常采用海绵制作。实际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块海绵的方式制作下肢抬高垫,即分别裁剪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再将四块海绵粘接在一起;或者还可以通过直接在一整块长方体海绵上裁切出凹槽的形状。
在第一侧壁2靠近第二侧壁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21,第三侧壁4靠近所述第二侧壁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41。侧面开孔的具体位置以及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在支撑部1靠近第二侧壁3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14,底部开孔14的位置及大小同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可以在紧贴第二侧壁3的位置开设,也可以与第二侧壁3有一定的距离,通常选择与第二侧壁3之间距离3-5厘米,以保证患者使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下肢抬高垫结构简单,患者可以直接将需要抬高的患肢放入下肢抬高垫的凹槽中,并调整腿部位置至舒适即可。为了在不增加其他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患肢的基本固定,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需要保证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和第三侧壁4的高度足够高,正常情况下应保证患肢放入后,凹槽能基本容纳下整个患肢,或者比患肢再高一些,通常设置三个侧壁的高度≥5厘米,当然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也可以适当选择高度小一点的侧壁,只要能保证患者的患肢放入凹槽后能够处于外展中立位,不会过多移动即可。同时,凹槽的宽度,即第一侧壁2和第三侧壁4之间的距离应在保证不对患者产生较大压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小,如距离太大,则无法对患肢的内摆和外摆进行有效约束。
在提高侧壁高度及减小凹槽宽度后,抬高垫不可避免会对患者的患肢产生一定的压迫,尤其是足部凸起的内踝骨及外踝骨处的压迫较大,由于压迫处的皮肤容易出现压疮,而在提高侧壁高度后,难以直接观察到患者患肢处的皮肤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在侧壁上开设侧面开孔,通常侧面开孔位置与足部突起的踝骨位置相适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还能够方面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避免产生压疮,不需要为了观察皮肤状态而频繁抬动患肢。
侧面开孔可设置为圆形,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形状。
传统圆柱形状的脚圈或方形的抬高垫,容易对患者腓总神经带来压迫,使患者出现下肢麻木的感觉。因此,为了对患者患肢下部进行有效支撑,避免对下部腓总神经的压迫,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支撑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支撑部1从凹槽开口处向第二侧壁的方向,即图中由左到右的方向上,支撑部依次包括有过渡区域11、抬升区域12以及足跟支撑区域13,其中过渡区域11具有第一抬升角度,抬升区域12具有第二抬升角度,足跟支撑区域13具有第一下降角度,三处角度依据人体小腿位置形状而设计。过渡区域11和抬升区域12用于支撑小腿至脚腕处,而足跟支撑区域13用于支撑患者的脚腕至足跟处,前述底部开孔14就位于足跟支撑区域13处,用于支撑足跟位置,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位作用,减小患肢左右摆动幅度。
底部开孔可设置为方形通孔或带圆角的方形通孔,也可设置为圆形或其他形状的孔,以与足跟形状相适应。
过渡区域11的高度从零开始逐渐升高,过渡区域11位于凹槽开口边缘处,即图2中最左侧位置,厚度为零,可以实现有效过渡,避免凸台对腓总神经带来压迫。
过渡区域11、抬升区域12以及足跟支撑区域13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设置,但通常情况下抬升区域的长度最长。过渡区域11对应小腿三头肌中的腓肠肌至比目鱼肌的位置,考虑两肌肉过渡处的形状尺寸变化,过渡区域11的第一抬升角度通常为15°~25°。
抬升区域12对应小腿比目鱼肌到跟腱的位置,因此第二抬升角度比第一抬升角度小,通常设置为10°~15°。
足跟支撑区域13对应跟腱至足跟的位置,因此此处高度是逐渐下降的,第一下降角度通常设置为15°~30°。
抬升区域12与足跟支撑区域13之间的过渡处,即整个支撑部凸起高度最高的位置处,对应患者患肢的跟腱位置,此处可以进行一定的平滑处理,由于通常抬高垫采用海绵制作,即使不进行处理,实际使用中通常也不会对患者跟腱带来不适。
另外,考虑腓肠肌尺寸较大,患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下肢抬高垫时,凹槽开口处侧壁对于腿部肌肉的压迫较大,因此,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还在第一侧壁位于凹槽开口处的一端,即图1中左侧位置,设置了第一侧壁过渡段22,第一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在第三侧壁位于凹槽开口处的一端设置了第三侧壁过渡段42,第三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以进一步降低对于患肢的压迫。
上述抬高垫用于容纳患者患肢的凹槽的长度通常为20~30厘米,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抬高垫的长度也可以做的再长一些,长过膝关节,以对整条小腿进行支撑。此时在过渡区域11与抬升区域12之间,还可设置关节支撑区域(图中未示出),关节支撑区域对应上表面设有与膝关节腘窝线条相匹配的曲线。此时过渡区域11对应接触患者大腿至膝关节腘窝位置,关节支撑区域对应膝关节腘窝处,抬升区域12对应患者小腿位置,具体每个区段的抬升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下肢抬高垫,采用海绵进行制作,可以分别制作三处侧壁以及支撑部,再进行粘接,也可以直接在整块海绵上裁剪切割。另外在下肢抬高垫外表面套设有洁净布料,便于清洁、更换。
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实际使用时,患者直接将患肢放入凹槽中,并稍作调整,调整至自身舒适的位置即可,无需额外固定,穿脱方便,能够确保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且降低了对患肢的压迫,降低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并且使用该下肢抬高垫后,无需额外使用泡沫敷料进行减压,对患者来说,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舒适性,对医院来说,降低了临床医疗耗材(泡沫敷料)的使用量,节约了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在凹槽开口边缘的过渡区域处的壁厚为零,可以避免传统下肢抬高垫对于腓总神经的压迫;过渡区域和抬升区域参考小腿三头肌实际构造,设置了不同的抬升角度,降低了对于患肢肌肉的压迫;足跟支撑区域参考人体跟腱部位结构,设置了第一下降角度,并且在此区域开设了底部开孔,防止患者脚跟部位持续受压产生压疮;上述结构可以在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时,对患肢进行有效支撑,提高了患者使用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高度≥5厘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由凹槽开口处向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包括过渡区域、抬升区域以及足跟支撑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具有第一抬升角度,所述抬升区域具有第二抬升角度,所述足跟支撑区域具有第一下降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开孔位于所述足跟支撑区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域位于凹槽开口边缘处的厚度为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升角度为15°~25°,所述第二抬升角度为10°~15°,所述第一下降角度为15°~30°。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壁过渡段,所述第一侧壁过渡段位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第一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第三侧壁过渡段,所述第三侧壁过渡段位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第三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域与所述抬升区域之间还包括关节支撑区域,所述关节支撑区域上表面设有与膝关节腘窝线条相匹配的曲线。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材料均为海绵。
CN202320536122.7U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下肢抬高垫 Active CN219579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6122.7U CN219579300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下肢抬高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6122.7U CN219579300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下肢抬高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9300U true CN219579300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66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6122.7U Active CN219579300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下肢抬高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93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350669A1 (en) Orthopedic device for stabilizing the lower leg and enabling knee motion therapy
CN219579300U (zh) 一种下肢抬高垫
CN212699446U (zh) 一种上下肢多功能良肢位摆放的组合垫
CN2764326Y (zh) 下肢垫高凹槽垫
CN206548742U (zh) 用于下肢的平卧垫脚装置
CN205994664U (zh) 重症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用髂前棘部防压疮装置
CN201135527Y (zh) 蛙式位固定器
CN113018140A (zh) 一种用于预防足部压力性损伤的器具
CN205548916U (zh) 一种手术用侧卧位垫枕
CN209847665U (zh) 多功能足底和小腿术后体位垫
CN212756258U (zh) 一种下肢肿胀患者辅助抬高支撑架
CN214435019U (zh) 改良下肢抬高垫
CN216652571U (zh) 一种下肢外展防压多功能下肢套
CN213666352U (zh) 一种改良下肢屈髋屈膝抬高枕
CN212592599U (zh) 一种足部减压袜
CN218305388U (zh) 一种预防足后跟压疮的保护装置
CN210408859U (zh) 一种下肢抬高架
CN211750657U (zh) 一种智能型多功能下肢康复垫
CN208301827U (zh) 一种预防足部压疮的固定垫
CN215606382U (zh) 一种辅助眼科医生进行眼底检查或眼睛打激光的手臂支架
CN211634055U (zh) 一种下肢支撑抬高枕
CN210494464U (zh) 一种新型桡动脉穿刺术后臂托
CN216798090U (zh) 一种新型侧卧位下肢垫
CN215021074U (zh) 一种眼科手术护理专用枕
CN220938381U (zh) 一种踝关节功能位护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