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9138U -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9138U
CN219579138U CN202320115635.0U CN202320115635U CN219579138U CN 219579138 U CN219579138 U CN 219579138U CN 202320115635 U CN202320115635 U CN 202320115635U CN 219579138 U CN219579138 U CN 219579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ssel
main
branch
blood vessel
per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563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境
齐红霞
代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Fuwai Yunnan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Fuwai Yunnan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Fuwai Yunnan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Priority to CN20232011563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9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9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9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包括:主体血管、与主体血管连接的主分支血管以及与主体血管连接的灌注分支血管,主体血管用于与自体主动脉或植入支架端端吻合,灌注分支血管用于连接动脉管路,以进行动脉灌注,并且主体血管、主分支血管和灌注分支血管为一体式结构;人工血管还包括三个次分支血管,三个次分支血管的第一端均通过主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连接,三个次分支血管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端端吻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分支血管占用主体血管的长度较小,能够减少动脉插管数量,从而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Description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血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背景技术
对于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由于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需要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重建弓上三分支人工血管,目前较常用的手术技术是全主动脉弓置换+冰冻象鼻支架植入手术。由于该手术技术需要深低温停循环,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均较高,目前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成为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该术式不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及可完成全主动脉弓的置换及弓上三分支的重建。与传统的全弓置换+冰冻象鼻支架植入手术相比,杂交全弓置换的远端吻合口在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更接近升主动脉。无论是全主动脉弓置换+冰冻象鼻支架植入手术还是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均采用的是四分支人工血管,四个分支血管分别用于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以及动脉管路连接。
目前,在发明人知道的另一种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中,四分支血管的三个分支并排起自主体血管的一侧,三个分支分别用于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连接;四分支血管的另外一个分支起自主体血管的另一侧,即位于三个分支的一旁,该分支用于连接动脉管路,以进行动脉灌注。由于三个分支依次并列从主体血管出发,会占据主体血管的长度较长,造成主体血管的必须有效长度较长(即人工血管的整体尺寸较大),一方面,对于主动脉较短的患者,人工血管中的主体血管过长会造成主体血管在人体内弯折、缠绕或交叉;另一方面,较长的人工血管植入人体内会不便于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导致手术难度加大,进而延长手术时间。尤其在杂交全弓置换手术中,主体血管的远心端还需要预留2cm的支架锚定区,此时,由于三个分支血管已经占据了部分主体血管的长度,远端阻断位置只能位于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为了保证脑部供血,还需要同时进行右侧腋动脉与股动脉插管,这增加了手术难度与时间。
以上也就是说,采用上述人工血管会造成主体血管的必须有效长度较长,尤其在杂交全弓置换手术中,加大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并且难以应用于主动脉较短的患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因四分支血管占用主体血管长度太长,导致增加动脉插管数量,进而增加手术难度和手术时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包括:主体血管、与主体血管连接的主分支血管以及与主体血管连接的灌注分支血管,主体血管用于与自体主动脉或植入支架端端吻合,灌注分支血管用于连接动脉管路,以进行动脉灌注,并且主体血管、主分支血管和灌注分支血管为一体式结构;人工血管还包括三个次分支血管,三个次分支血管的第一端均与主分支血管连接,三个次分支血管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端端吻合。
进一步地,主分支血管和主体血管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等于灌注分支血管和主体血管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绕主体血管的周向,主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的连接处和灌注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的连接处的间隔角度的范围为90°至120°。
进一步地,主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之间的锐角夹角α1为60°至90°;和/或,灌注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之间的夹角α2为60°至90°。
进一步地,三个次分支血管包括次分支血管一、次分支血管二和次分支血管三,自主分支血管的近心端至远心端,次分支血管一、次分支血管二和次分支血管三依次布置,其中,次分支血管一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无名动脉,次分支血管二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左颈总动脉,次分支血管三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左锁骨下动脉。
进一步地,次分支血管一的直径为10mm;和/或,次分支血管二和次分支血管三的直径均为8mm。
进一步地,次分支血管一与主分支血管的连接处与主分支血管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为20mm至50mm;和/或,沿主分支血管的延伸方向,次分支血管一和主分支血管的连接处与次分支血管二和主分支血管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20mm至50mm。
进一步地,主分支血管和/或灌注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的连接处位于主体血管的1/2长度处。
进一步地,沿主体血管的延伸方向,主分支血管和主体血管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之间的距离为150mm。
进一步地,三个次分支血管的长度均为100mm;和/或,主分支血管的直径为14mm至20mm。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三个次分支血管均通过主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连接,形成多级分支血管,可以避免因三根次分支血管均位于主体血管的一侧导致三根次分支血管相互挤压狭窄的问题;并且由于主体血管上仅连接主分支血管和灌注分支血管这两根分支血管,也可以避免因主体血管上的分支较多导致各个分支之间的夹角较大,从而造成术后各分支血管狭窄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多级分支的结构,主体血管的必须有效长度较小,这样可以在无名动脉的近端进行阻断,仅进行右侧腋动脉插管或股动脉插管,无需同时进行两个插管操作,从而减少动脉插管数量、降低手术难度。这样,人工血管既能够应用于全主动脉弓置换+冰冻象鼻支架植入手术,也能够应用于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手术难度较低、便于操作,并且能够适用于主动脉较短的患者。将主体血管、主分支血管和灌注分支血管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可以省去在手术过程中缝合人工血管的步骤,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因血管为分体式结构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和吻合口容易出血的问题,从而确保手术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的角度尺寸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主体血管;2、主分支血管;3、次分支血管一;4、次分支血管二;5、次分支血管三;6、灌注分支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体血管1的必须有效长度”指的是为进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必须保留的部分主体血管1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指的是如图1所示的主体血管1的最下端,“主体血管1的远心端”指的是如图1所示的主体血管1的最上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到的“距离”或“长度”均为两个端点沿其所在血管的延伸方向展开的展开长度,而非两个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包括:主体血管1、与主体血管1连接的主分支血管2以及与主体血管1连接的灌注分支血管6,主体血管1用于与自体主动脉或植入支架端端吻合,灌注分支血管6用于连接动脉管路,以进行动脉灌注,并且主体血管1、主分支血管2和灌注分支血管6为一体式结构;人工血管还包括三个次分支血管,三个次分支血管的第一端均通过主分支血管2与主体血管1连接,三个次分支血管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端端吻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主体血管1完成远心端吻合后,灌注分支血管6连接动脉管路为全身供血;在完成所有血管的吻合后,灌注分支血管6能够作为支架顺行性导入通路,通过灌注分支血管6可以导入顺行性介入覆膜支架,以覆盖远心端病变。三个次分支血管均通过主分支血管2与主体血管1连接,即形成多级分支血管(主分支血管2作为一级分支,三个次分支血管作为二级分支),可以避免因三根次分支血管均位于主体血管1的一侧导致三根次分支血管相互挤压狭窄的问题;并且由于主体血管1上仅连接主分支血管2和灌注分支血管6这两根分支血管,也可以避免因主体血管1上的分支较多导致各个分支之间的夹角较大,从而造成术后各分支血管狭窄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多级分支的结构,主体血管1的必须有效长度较小,这样可以在无名动脉的近端进行阻断,仅进行右侧腋动脉插管或股动脉插管,无需同时进行两个插管操作,从而减少动脉插管数量、降低手术难度。这样,人工血管既能够应用于全主动脉弓置换+冰冻象鼻支架植入手术,也能够应用于杂交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手术难度较低、便于操作,并且能够适用于主动脉较短的患者。
通过上述设置,将主体血管1、主分支血管2和灌注分支血管6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可以省去在手术过程中缝合人工血管的步骤,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因血管为分体式结构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和吻合口容易出血的问题,从而确保手术效果。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只需要用到四个分支中的某几个分支时,也可以通过剪裁的方式将一体式的人工血管变为分体式结构,这样人工血管能够适用于多种应用场合,便于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主体血管1的直径可以为24mm、26mm、28mm、30mm或32mm中的任一尺寸,主分支血管2的直径为14mm至20mm,优选为16mm,灌注分支血管6的直径为10mm。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L1等于灌注分支血管6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L8。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指的是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最下端,“灌注分支血管6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指的是灌注分支血管6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最下端。
在发明人知道的一种人工血管中,主分支血管2和灌注分支血管6在主体血管1的长度方向上错位布置,即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L1不等于灌注分支血管6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L8,这样会导致主体血管1的必须有效长度增加。
本申请中,主分支血管2和灌注分支血管6位于主体血管1的相同长度位置处,能够减少主体血管1的必须有效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分支血管2和/或灌注分支血管6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位于主体血管1的1/2长度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主分支血管2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和“灌注分支血管6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指的均为主分支血管2或灌注分支血管6的中心轴线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点,即主分支血管2和灌注分支血管6均位于主体血管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沿主体血管1的延伸方向,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之间的距离为150mm,灌注分支血管6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之间的距离为150m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之间的距离”是指: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最下端与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的L1),或者,主分支血管2和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最上端与主体血管1的远心端之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的L2)。上述的灌注分支血管6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绕主体血管1的周向,主分支血管2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和灌注分支血管6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间隔角度α3的范围为90°至12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主分支血管2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和“灌注分支血管6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指的均为主分支血管2和灌注分支血管6的相互靠近的一侧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点。主分支血管2在对应的上述连接点处的切线与灌注分支血管6在对应的上述连接点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形成间隔角度α3。
优选地,间隔角度α3为90°。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分支血管2与主体血管1之间的锐角夹角α1为60°至90°,优选为60°。
需要说明的是,α1指的是:在主分支血管2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位于图2中最上方的连接点处(即连接点A),主分支血管2在上述连接点A处的切线与主体血管1在上述连接点A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形成间隔角度α1。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避免植入后主分支血管2出现弯折进而造成主分支血管2狭窄的问题。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灌注分支血管6与主体血管1之间的夹角α2为60°至90°,优选为90°。
需要说明的是,α2指的是:在灌注分支血管6与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位于图2中最上方的连接点处,灌注分支血管6在上述连接点处的切线与主体血管1在上述连接点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形成间隔角度α2。
通过上述设置,在进行动脉插管时,便于动脉插管在灌注分支血管6和主体血管1内的移动;在植入支架时,便于支架依次通过灌注分支血管6进入主体血管1。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三个次分支血管包括次分支血管一3、次分支血管二4和次分支血管三5,自主分支血管2的近心端至远心端,次分支血管一3、次分支血管二4和次分支血管三5依次布置,其中,次分支血管一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无名动脉,次分支血管二4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左颈总动脉,次分支血管三5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左锁骨下动脉。
需要说明的是,主分支血管2的近心端指的是主分支血管2的与主体血管1连接的一端,主分支血管2的远心端指的是主分支血管2的与次分支血管三5连接的一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次分支血管一3、次分支血管二4和次分支血管三5分别对应人体内的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自体动脉或者人工血管中的各分支血管出现弯折或相互交叉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次分支血管一3和次分支血管二4均与主分支血管2垂直,次分支血管三5位于主分支血管2的远心端,并且沿主分支血管2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能避免三个次分支血管之间出现交叉、弯折的情况,从而确保正常供血。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次分支血管一3的直径为10mm,次分支血管二4和次分支血管三5的直径均为8mm。
通过上述设置,三个次分支血管能够与对应的自体血管连接,并向对应的自体血管输送血液;由于无名动脉用于为右侧全身供血,所需的血流量大于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将次分支血管一3设置为直径大于次分支血管二4和次分支血管三5,能够满足无名动脉所需血流量大的需求。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次分支血管一3与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与主分支血管2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L3为20mm至50m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次分支血管一3与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指的是次分支血管一3与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的靠近主分支血管2的近心端的位置。
优选地,次分支血管一3与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与主分支血管2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L3为20mm。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主分支血管2的延伸方向,次分支血管一3和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与次分支血管二4和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L4为20mm至50m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距离L4指的是次分支血管一3和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与次分支血管二4和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的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次分支血管一3和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与次分支血管二4和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L4之间的距离为2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L3与L4长度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次分支血管一3、次分支血管二4和次分支血管三5的长度均为100mm。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应用于深低温停循环下的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时的操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游离主动脉弓的三个分支(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游离右腋动脉或股动脉,进行股动脉或腋动脉插管开始体外循环,并将鼻咽温降至25°。待鼻咽温达标后,阻断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通过无名动脉进行选择性脑灌注,下半身停循环,主体血管1的远心端与自体主动脉(或者植入象鼻支架)进行端端吻合;吻合完成后,将动脉灌注管插入灌注分支血管6,以通过灌注分支血管6进行动脉灌注,恢复下半身供血。然后依次进行次分支血管一3与无名动脉、次分支血管二4与左颈总动脉、以及次分支血管三5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吻合,此时,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均恢复灌注。再将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吻合,恢复心脏供血,心脏复跳。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应用于杂交全弓置换手术时的操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游离主动脉弓的三个分支(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游离右腋动脉或股动脉,进行股动脉或腋动脉插管开始体外循环,并将鼻咽温降至32°。将阻断钳钳夹在无名动脉近心端进行主动脉阻断,主体血管1的远心端与自体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吻合完成后,将动脉灌注管插入灌注分支血管6,以通过灌注分支血管6进行动脉灌注。然后依次进行次分支血管一3与无名动脉、次分支血管二4与左颈总动脉、以及次分支血管三5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吻合,具体步骤如下:以次分支血管一3与无名动脉的吻合为例,在无名动脉的根部将其横断,近心端缝闭,远心端与次分支血管一3进行端端吻合,以恢复无名动脉的灌注。此时,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中均有灌注。再将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吻合,恢复心脏供血,心脏复跳。最后,撤出动脉灌注管,经灌注分支血管6顺行植入象鼻支架,或者通过股动脉逆行植入象鼻支架。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三个次分支血管均通过主分支血管与主体血管连接,形成多级分支血管,可以避免因三根次分支血管均位于主体血管的一侧导致三根次分支血管相互挤压狭窄的问题;并且由于主体血管上仅连接主分支血管和灌注分支血管这两根分支血管,也可以避免因主体血管上的分支较多导致各个分支之间的夹角较大,从而造成术后各分支血管狭窄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多级分支的结构,主体血管的必须有效长度较小,这样可以在无名动脉的近端进行阻断,仅进行右侧腋动脉插管或股动脉插管,无需同时进行两个插管操作,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将主体血管、主分支血管和灌注分支血管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可以省去在手术过程中缝合人工血管的步骤,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因血管为分体式结构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和吻合口容易出血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血管(1)、与所述主体血管(1)连接的主分支血管(2)以及与所述主体血管(1)连接的灌注分支血管(6),所述主体血管(1)用于与自体主动脉或植入支架端端吻合,所述灌注分支血管(6)用于连接动脉管路,以进行动脉灌注,并且所述主体血管(1)、所述主分支血管(2)和所述灌注分支血管(6)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人工血管还包括三个次分支血管,三个所述次分支血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主分支血管(2)连接,三个所述次分支血管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端端吻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支血管(2)和所述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所述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灌注分支血管(6)和所述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所述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绕所述主体血管(1)的周向,所述主分支血管(2)与所述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和所述灌注分支血管(6)与所述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的间隔角度的范围为90°至1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支血管(2)与所述主体血管(1)之间的锐角夹角α1为60°至90°;和/或,
所述灌注分支血管(6)与所述主体血管(1)之间的夹角α2为60°至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次分支血管包括次分支血管一(3)、次分支血管二(4)和次分支血管三(5),自所述主分支血管(2)的近心端至远心端,所述次分支血管一(3)、所述次分支血管二(4)和所述次分支血管三(5)依次布置,其中,所述次分支血管一(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无名动脉,所述次分支血管二(4)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左颈总动脉,所述次分支血管三(5)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左锁骨下动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分支血管一(3)的直径为10mm;和/或,所述次分支血管二(4)和所述次分支血管三(5)的直径均为8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分支血管一(3)与所述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与所述主分支血管(2)的近心端之间的距离为20mm至50mm;和/或,
沿所述主分支血管(2)的延伸方向,所述次分支血管一(3)和所述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与所述次分支血管二(4)和所述主分支血管(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20mm至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支血管(2)和/或所述灌注分支血管(6)与所述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主体血管(1)的1/2长度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体血管(1)的延伸方向,所述主分支血管(2)和所述主体血管(1)的连接处与所述主体血管(1)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之间的距离为1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次分支血管的长度均为100mm;和/或,所述主分支血管(2)的直径为14mm至20mm。
CN202320115635.0U 2023-01-12 2023-01-12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Active CN219579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5635.0U CN219579138U (zh) 2023-01-12 2023-01-12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5635.0U CN219579138U (zh) 2023-01-12 2023-01-12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9138U true CN219579138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3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5635.0U Active CN219579138U (zh) 2023-01-12 2023-01-12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91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08191A1 (en) Stent graft with internal tunnels and fenestra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US6200339B1 (en) Endovascular split-tube bifurcated graft prosthesis and an implantation method for such a prosthesis
JP4083234B2 (ja) 分岐のための内腔末梢補形物
CN104367400B (zh) 一种支架移植物
US20060195060A1 (en) Apparatus for auto-retroperfusion of a coronary vein
CN201230914Y (zh) 主动脉弓支架型血管
CA2235911A1 (en) Stent and stent-graft for treating branched vessels
EP2815722B1 (en) Endovascular graft with an expanded lumen at a bifurcation
US20120277849A1 (en)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CN101579265B (zh) 主动脉弓支架型血管
CN2817766Y (zh) 用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的分体式支架型血管
CN110613531B (zh) 一种开放手术用主动脉弓部带分支覆膜支架血管组合装置
CN107280808A (zh) 输送系统及覆膜系统
CN109125886B (zh) 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
WO2020052185A1 (zh) 贴近解剖的通过无名动脉锚定的升主动脉支架及输送系统
CN219579138U (zh) 用于主动脉弓置换的人工血管
US20160346453A1 (en) Vascular device
CN109966015A (zh) 覆膜支架
CN109199634A (zh) 一种个体化分支支架型弓部重建人工血管
RU2754769C1 (ru)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й гибридный протез с бесшовными соединениями для протезирования грудной аорты и ее ветвей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мплантации (варианты)
CN209347312U (zh) 一种个体化分支支架型弓部重建人工血管
CN113662705A (zh) 一种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模块化带分支支架
CN107049556A (zh) 可灌注的远心端带支架人工血管及主动脉弓降部人工血管
CN209864969U (zh) 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
CN209187070U (zh) 一种用于个体化分支支架型弓部重建人工血管的内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