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7067U -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7067U
CN219577067U CN202320853043.9U CN202320853043U CN219577067U CN 219577067 U CN219577067 U CN 219577067U CN 202320853043 U CN202320853043 U CN 202320853043U CN 219577067 U CN219577067 U CN 219577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downlink
uplink
integrated module
detec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530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Jia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Jia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Jiax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Jia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530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70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7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70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包括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和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分别控制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进行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增益调节,以实现整个直放站系统的增益精确控制,使之在实际环境下达到最佳增益,实现对直放站功率的充分利用,达到最佳的信号输出;整个直放站的总增益能够由常规的95dB提升到105‑110dB,即使在很弱的接收信号下,直放站能够输出较高的功率;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使其在强弱信号输入下,设备都能工作在线性状态,实现较好的IM3指标以及EVM值处于最优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通过采用不同类型的直放站来完善和优化网络信号覆盖质量具有快捷、经济、有效的显著特点,因此安装使用直放站成为目前极其重要的无线网络优化手段,按照不同的工作形式,目前直放站可分为:无线直放站、移频直放站、光纤直放站、室内直放站等等,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环境,分选择对应的直放站。
其中,无线直放站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将重发天线接收到的上刑信号、施主天线接收到的下行信号各自经过低噪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处理后,分别经过双工器从施主天线和重发天线发射出去,监控处理单元通过严格控制放大店里的放大增益,从而实现上下行信号的同步均衡放大,改善移动通通信网络的无线覆盖效果。
由于无线直放站的信号源均取自空间耦合信号,因此其工作增益先天受到施主天线端和重发端天线隔离度的限制。在工程中,首先需要保证安全增益裕量,尤其还要考虑到各种环境变化因素对天线隔离度可能造成的恶化,以及现场测量可能存在的误差等,实际安装调试中的安全增益裕量可能会更高,就进一步压缩了直放站工作增益的有范围,降低直放站的无线覆盖范围和质量。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直放站的功率提高直放站的工作增益,并且降低直放站工作环境对其工作增益的影响,在无线直放站的技术发展中显得极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拟解决目前无线直放站工作增益较低,并且受到其实际工作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包括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
所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均包括第一双工器、第二双工器、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器模块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所述上行链路还包括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所述下行链路还包括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
所述下行链路为所述第一双工器的发送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工器的发送端连接,所述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分别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模块、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上行链路为所述第二双工器的接收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双工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分别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模块、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双工器的天线端与接收天线连接,所述第二双工器的天线端与发射天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和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均为ARM7芯片或者ARM9芯片。
优选的,所述第一双工器和第二双工器的型号均为SL-DPL38000。
优选的,所述低噪放大器的型号为HMC8410。
优选的,所述滤波器的型号为DEA162450BT-2096A1-H。
优选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的型号为ATA-4012。
优选的,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器模块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均与电源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低噪放大器能够进行自适应增益控制;
2、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低噪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还能在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和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信号下实现增益调节,以实现整个直放站系统的增益精确控制,使之在实际环境下达到最佳增益,降低实际工作环境对其工作增益的影响,实现对直放站功率的充分利用,达到最佳的信号输出;
3、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使其在强弱信号输入下,设备都能工作在线性状态,实现较好的IM3指标以及EVM值也一直处于最优状态;
4、整个直放站的总增益能够由常规的95dB提升到105-110dB,使之在很弱的接收信号下,直放站能够输出较高的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组成示意图。
附图标记:1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10第一双工器;11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2控制滤波器模块;13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4第二双工器;15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6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2接收天线;3接收电缆;4馈线;5发射天线;
LNA低噪放大器;PA功率放大器;IN输入端,OUT输出端;Tx发送端;Rx接收端;ANT天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所示,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1,包括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所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均包括第一双工器10、第二双工器14、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控制滤波器模块12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所述上行链路还包括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所述下行链路还包括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均为低噪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集成一体化模块。
所述下行链路为所述第一双工器10的发送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滤波模块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滤波模块12的输出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工器14的发送端连接,所述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5分别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控制滤波模块12、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上行链路为所述第二双工器14的接收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控制滤波模块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滤波模块12的输出端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双工器10的接收端连接,所述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6分别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控制滤波模块12、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输出端连接。
在所述下行链路中,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中的低噪放大器工作,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功率放大器工作;在所述上行链路中,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中的低噪放大器工作,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的功率放大器工作。
在所述下行链路中,接收天线2的信号通过接收电缆3传输所述第一双工器10,经过所述第一双工器10的发送端进入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经低噪放大后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经低噪放大器放大输出的信号进入控制滤波器模块12,所述控制滤波器模块12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经其输出端传输给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中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所述功率放大器对其获取的信号进行放大,然后经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中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从所述第二双工器的发送端进入所述第二双工器,然后经所述第二双工器14的天线端通过馈线4传输到发射天线5重发出去进行信号覆盖。
在所述上行链路中,发射天线5的信号通过馈线4传输给第二双工器14,经过所述第二双工器14的接收端进入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进入,经低噪放大后从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经所述低噪放大器放大输出的信号进入所述控制滤波器模块12的输入端,所述控制滤波器模块12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经接收端传输给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中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功率放大器对其获取的信号进行不失真放大,然后经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中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从第一双工器10接收端进入,经所属吧第一双工器10处理后经天线端通过接收电缆3传输到接收天线2进行信号覆盖。
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0、控制滤波器模块12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均与开关电源(未示出)电连接。
在所述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自适应进行增益控制,当接收到强信号时,进行控制得到稍小的增益,当在不同的环境中接收到较弱的信号时,进行控制得到较大的增益,使得在不同环境中不管获取到强信号还是弱信号,最终都能实现最佳信号输出。
所述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5和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6通过检测获取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和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的实际增益信号,所述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5和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6根据获取到的实际增益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向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中的低噪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所述发出指令,使之再次进行增益调节。
上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再次增益调节,使得本申请的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1在实际环境下达到最佳增益,降低实际工作环境对其工作增益的影响,实现对直放站功率的充分利用,达到最佳的信号输出。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6和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5均为ARM7芯片或者ARM9芯片,所述第一双工器和第二双工器的型号均为SL-DPL38000,所述低噪放大器的型号为HMC8410,所述滤波器的型号为DEA162450BT-2096A1-H,所述功率放大器的型号为ATA-4012。
综上所述,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1的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能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增益控制,实现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自适应增益控制;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还能在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6和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15的反馈信号下实现增益调节,以实现整个直放站系统的增益精确控制,使之在实际环境下达到最佳增益,降低实际工作环境对其工作增益的影响,实现对直放站功率的充分利用,达到最佳的信号输出;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13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11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使其在强弱信号输入下,设备都能工作在线性状态,实现较好的三阶互调失真IM3指标以及误差向量幅度EVM值也一直处于最优状态;整个直放站的总增益能够由常规的95dB提升到105-110dB,使之在很弱的接收信号下,直放站能够输出较高的功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
所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均包括第一双工器、第二双工器、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模块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所述上行链路还包括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所述下行链路还包括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
所述下行链路为所述第一双工器的发送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工器的发送端连接,所述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分别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模块、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上行链路为所述第二双工器的接收端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低噪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双工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分别与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模块、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工器的天线端与接收天线连接,所述第二双工器的天线端与发射天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和下行MCU反馈控制模块均为ARM7芯片或者ARM9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工器和第二双工器的型号均为SL-DPL38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噪放大器的型号为HMC84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滤波模块的型号为DEA162450BT-2096A1-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放大器的型号为ATA-40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检测控制上行一体化模块、控制滤波模块和自适应检测控制下行一体化模块均与电源电连接。
CN202320853043.9U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Active CN2195770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53043.9U CN219577067U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53043.9U CN219577067U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7067U true CN219577067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9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53043.9U Active CN219577067U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70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7428B (zh) 直放站系统抗自激方法
CN209692750U (zh) 一种新型5g室分系统
CN102711151A (zh) 智能数字无线直放站的控制方法及智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CN101277480B (zh) 消除自激干扰的直放站
CN109150229A (zh) 控制tdd系统的接收灵敏度的移动终端及时分双工系统
CN209170367U (zh) 一种内置具有驻波监测功能低噪放的基站双工模块
CN115037347A (zh) 一种双频段卫星通信模拟转发器
CN207442845U (zh) 一种新型多频段无线宽带直放站
CN219577067U (zh) 一种自适应最佳增益的直放站系统
CN109327239A (zh) 一种内置具有驻波监测功能低噪放的基站双工模块
CN202634703U (zh) 一种智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CN101207852B (zh) 自适应消除自激干扰直放站
CN203219304U (zh) 一种节能型多载波数字光纤微波远距离延伸系统
CN101742631B (zh) 一种解决移动体覆盖的直放站及其控制方法
KR20090012400A (ko) 티디디 방식을 이용한 휴대인터넷 중계기의 상향, 하향링크 공유 방법.
CN201122970Y (zh) 双频微功率直放站
CN112491434A (zh) 一种射频前端电路、射频信号接收方法、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6411386B (zh) 一种全频段直放站
CN201044448Y (zh) 自适应消除自激干扰直放站
CN211769564U (zh) 一种分布式电梯信号放大系统新型接入单元
CN110545114B (zh) 一种基于lte-r的铁路无线通信终端
CN2800677Y (zh)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双工塔顶放大器的旁路装置
CN201039179Y (zh) 基带反馈型抗自激模块
CN201536367U (zh) 一种微功率直放站
CN202269020U (zh) 采用变频技术的catv无线信号分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