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6413U -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6413U
CN219556413U CN202320162433.1U CN202320162433U CN219556413U CN 219556413 U CN219556413 U CN 219556413U CN 202320162433 U CN202320162433 U CN 202320162433U CN 219556413 U CN219556413 U CN 2195564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stretchable
sensing region
glove
mo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24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潇聪
章云天
王梓幸
罗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24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64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6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64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运动感应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分布式应变传感器与接口结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包括:可拉伸基底层、可拉伸导体单元与可拉伸防水层;可拉伸基底层铺设于手套本体上;可拉伸导体单元设置于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跟随可拉伸基底层形变而产生电学性能变化;可拉伸防水层覆盖于可拉伸导体单元和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将可拉伸导体单元固定于可拉伸基底层上;接口结构设置于手套本体上,且与可拉伸导体单元电连接,用于连接数据盒。通过在手套本体上设置分布式应变传感器,使得在手套形变时可以带动可拉伸导体单元形变从而产生电学性能变化,并通过电学性能变化映射手套的形变情况,具备较高的精度且不易受外界干扰。

Description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运动传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背景技术
动作捕捉是指利用光学、惯性等方法记录并处理人或其他物体动作的技术。随着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网络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动作捕捉设备的市场需求也逐年增加。
现有主流的空间定位及动作捕捉技术包含两大类:光学定位及动作捕捉(含红外定位、激光定位等)和惯性动作捕捉。对比这两类技术,光学定位及动作捕捉技术涉及红外定位技术或激光定位技术,二者存在成本高、受环境影响大、易受遮挡等问题;惯性动作捕捉技术,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但精度较光学定位低,测量误差易积累。
更具体来说,红外定位技术的原理是在不同位置安装红外摄像机,摄像机发出红外光线,并对定位空间进行覆盖拍摄;空间内的被定位物体则使用红外反光材料标记出重要节点,反射红外摄像机发出的红外光线,并被红外摄像机捕捉;之后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计算出各标记的重要节点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及相对位置变化。红外定位技术的优点是精度高、延时低;缺点是设备搭建复杂、场地与人工成本高、标记点易被遮挡导致定位丢失。
激光定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对激光定位基站发射垂直和水平的激光束,对空间进行扫射;空间内的被定位物体上安装多个激光位置追踪器,通过计算激光束投射在物体上的角度差,得到物体三维坐标;结合多个激光位置追踪器的测量结果,可计算出物体的空间位置与运动轨迹。激光定位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精度高且无需复杂数据运算即可达到较强的实时度;缺点是同样存在遮挡导致定位丢失的问题。
惯性动作捕捉技术的原理是采用三轴陀螺仪、三轴加速度计和三轴磁力计组成的惯性测量单元(IMU)测量传感器的运动参数。惯性动作捕捉技术的优点是对动作捕获环境要求较低、连续捕捉稳定性好,操作便捷;缺点是精度较光学定位技术低,易积累误差。
在对人的手部动作进行捕捉时,由于人手部的关节多,具备较高的自由度,且人手经常需要做出幅度较小的精细动作,因此实现快速精准的人手部动作捕捉的难度较高。
基于上述技术路线,现有技术中的手部动作捕捉设备包括:
(1)以optitrack为例的光学方案:
此方案需专门的场地搭建相机,并在用户手上粘贴大量光学marker标记,后期人体数据的动作映射计算需消耗大量算力,且存在marker点易于被遮挡的问题;
(2)以诺亦腾Hi5/Manus手套产品为代表的惯性方案:
此方案需在手套上设置多个IMU以追踪不同关节的空间位置,也即每个手指上都需要设置至少一个IMU,因此其体积和重量均偏高,用户的穿戴使用同样存在较多不便;此外,基于IMU的动捕手套会面临漂移和误差累积的问题而导致精度下降,且其易受电磁干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动感应手套,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运动感应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分布式应变传感器与接口结构;
所述分布式应变传感器包括:可拉伸基底层、可拉伸导体单元与可拉伸防水层;
所述可拉伸基底层铺设于所述手套本体上;
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设置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跟随所述可拉伸基底层形变而产生电学性能变化;
所述可拉伸防水层覆盖于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和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将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固定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
所述接口结构设置于所述手套本体上,且与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电连接,用于连接数据盒。
进一步地,所述手套本体包括手背裁片与手心裁片;
所述手背裁片与所述手心裁片连接成手掌状;
所述手背裁片为整片式。
进一步地,所述手套本体还包括指间裁片;
在所述手套本体对应手指指间的位置上,所述手背裁片通过所述指间裁片连接所述手心裁片。
进一步地,所述指间裁片为弹性网布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手心裁片为具有凸点的弹性布料制成。
进一步地,分布式应变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手背裁片上;
所述手背裁片延伸出对应手腕的区域;
所述接口结构设置于所述手背裁片对应手腕的区域上。
进一步地,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包括多个感应区域与多根导体线路;
多个所述感应区域通过所述导体线路连接所述接口结构;
所述感应区域以图案化形式设置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感应区域包括:第一感应区域、第二感应区域、第三感应区域、第四感应区域与第五感应区域;
所述第一感应区域、第二感应区域、第三感应区域、第四感应区域与第五感应区域分别设置于对应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的近端指关节的位置。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感应区域还包括: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
所述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分别设置于对应食指与中指的掌指关节之间、中指与无名指的掌指关节之间以及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之间。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感应区域还包括:第九感应区域与第十感应区域;
所述第九感应区域设置于对应所述拇指的掌指关节的位置;
所述第十感应区域设置于对应虎口的位置。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感应区域还包括:第十一感应区域与第十二感应区域;
所述第十一感应区域与第十二感应区域分别设置于对应食指掌指关节与中指掌指关节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均包括中间形成间隔区域的左侧感应区与右侧感应区。
进一步地,所述间隔区域沿手掌的外侧往内侧方向上的间距呈渐缩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上在对应所述间隔区域的位置设置有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对应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的排布形状设置,且所述间隔区域包覆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内。
进一步地,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在对应各掌骨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镂空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区域的电路线径小于所述导体线路的线径。
进一步地,各所述感应区域均与至少两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
所述感应区域连接的一根所述导体线路与相邻的所述感应区域共用。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区域的电路线径和所述导体线路的线径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感应区域、第二感应区域、第三感应区域与第四感应区域均与至少三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且其中一根所述导体线路作为辅助线路;
所述辅助线路用于辅助测量所述辅助线路自身和另一根所述导体线路的电学性能参数;
所述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至少与两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
进一步地,第十感应区域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区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区域均与至少四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且所连接的一根所述导体线路与第九感应区域共用;
所述第十感应区域与至少三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体线路用于连接所述接口结构的一端设置有面积增大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接口结构包括:柔性线路板;
所述柔性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和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之间,且一端设置有接触垫,另一端设置有信号触点;
所述接触垫与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电连接;
所述信号触点用于连接所述数据盒。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线路板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所述接触垫设置于所述突出部上;
所述柔性线路板的多个突出部呈交错分布,使得相邻的两个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长度不等。
进一步地,还包括数据盒;
所述数据盒与所述数据盒电连接;
所述接口结构还包括:底座与卡扣;
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手背裁片上;
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柔性线路板卡接于所述卡扣上;
所述数据盒的壳体上设置有开槽;
所述卡扣与所述开槽可拆卸连接;
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数据盒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盒的壳体上设置有凸起;
所述凸起的位置与所述接触垫的位置相对应,以使得所述数据盒(40)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之后所述凸起压挤所述接触垫。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盒连接有腕带。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一种运动感应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分布式应变传感器与接口结构;所述分布式应变传感器包括:可拉伸基底层、可拉伸导体单元与可拉伸防水层;所述可拉伸基底层铺设于所述手套本体上;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设置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跟随所述可拉伸基底层形变而产生电学性能变化;所述可拉伸防水层覆盖于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和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将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固定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所述接口结构设置于所述手套本体上,且与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电连接,用于连接数据盒。通过在手套本体上设置分布式应变传感器,使得在手套形变时可以带动可拉伸导体单元形变从而产生电学性能变化,并通过电学性能变化映射手套的形变情况。在本方案中,可拉伸导体单元可以覆盖在主要关节部位而无需全面覆盖手套,具备较高的精度且对用户的舒适性影响较小,且不易受外界干扰,相比于光学定位及动作捕捉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动感应手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动感应手套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的内部层次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动感应手套的可拉伸导体单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动感应手套的可拉伸导体单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图4中的第五感应区域位置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动感应手套的柔性线路板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动感应手套的数据盒示意图;
图中:10、手套本体;20、分布式应变传感器;30、接口结构;40、数据盒;11、手指裁片;12、手心裁片;13、指间裁片;21、可拉伸基底层;22、可拉伸导体单元;23、可拉伸防水层;24、第一保护层;25、镂空区域;31、柔性电路板;32、底座;33、卡扣;41、开槽;42、腕带;43、上盖板;44、按键开关;221、感应区域;222、导体线路;223、间隔区域;224、缺口;311、接触垫;312、信号触点;313、突出部;314、连接部;315、定位孔;321、固定槽。
a1、第一线路;a2、第二线路;a3、第三线路;a4、第四线路;a5、第五线路;a6、第六线路;a7、第七线路;a8、第八线路;a9、第九线路;a10、第十线路;a11、第十一线路;a12、第十二线路;a13、第十三线路;a14、第十四线路;a15、第十五线路;a16、第十六线路;a17第十七线路;a18、第十八线路;q1、第一感应区域;q2、第二感应区域;q3、第三感应区域;q4、第四感应区域;q5、第五感应区域;q6、第六感应区域;q7、第七感应区域;
q8、第八感应区域;q9、第九感应区域;q10、第十感应区域;q10a、第一感应器;q10b、第二感应器;q11、第十一感应区域;q12、第十二感应区域;x1、第一细线路;x2、第二细线路;x3、第三细线路;x4、第四细线路;x5、第五细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所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与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运动感应手套,包括:手套本体10、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与接口结构30。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包括:可拉伸基底层21、可拉伸导体单元22与可拉伸防水层23;可拉伸基底层21铺设于手套本体10上;可拉伸导体单元22设置于可拉伸基底层21上,用于跟随可拉伸基底层21形变而产生电学性能变化;可拉伸防水层23覆盖于可拉伸导体单元22和可拉伸基底层21上,用于将可拉伸导体单元22固定于可拉伸基底层21上。接口结构30设置于手套本体10上,且与可拉伸导体单元22电连接,用于连接数据盒。
具体来说,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具备优良的可拉伸及可弯折性能;在用户佩戴本实施例提供的手套本体10后,可拉伸导体单元22在手套本体10形变而使得可拉伸基底层21被拉扯时跟随可拉伸基底层21形变,并由于形变产生相应地电学性能变化,进而通过测量可拉伸导体单元22的电学性能参数变化情况映射手套本体10的形变程度,以实现对其应变的感应。并且,可拉伸导体单元22可以呈多条线路分布在手掌主要运动的关节部位而无需全面覆盖整个手掌,可以有效降低对用户佩戴手套本体10后的舒适度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电学性能变化可以是指电容值变化或电阻值变化,本方案的实施例中,为方便说明,所展示的附图以电学性能参数是电阻值为例。可拉伸导体单元22由可拉伸导体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可拉伸导电银浆材料、可拉伸碳纳米材料、可拉伸导电聚合物材料以及液态金属材料。具体地,可拉伸导体单元22可以采用镓铟、镓锡、镓铟锡或镓锌合金作为可拉伸导体材料;采用此类液态金属材料的优势在于其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拉伸的耐久性和生物安全性。
通过测量可拉伸导体单元22电学性能的方式映射手套本体10的形变情况具备较高的精度,且不易受外部干扰,成本较低。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还可以包括第一保护层24。第一保护层24为具有空心蜂窝结构的闭孔发泡层,可以增加可拉伸防水层23的防水效果与耐久性。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手套本体10包括手背裁片11与手心裁片12;手背裁片11与手心裁片12连接成手掌状;手背裁片11为整片式。
由于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采用的可拉伸导体材料在受到集中应力时易于损坏,因此,本实施例的手背裁片11被设计为整片式可以起到仅靠单张手背裁片11即可完整覆盖人手手背的效果,以使得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仅需附着于单张手背裁片11上即可覆盖人手的多个关节,从而避免了将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设置于多块裁片上所带来的如下问题:
(1)不同裁片之间存在向下凹陷的接缝处或向上凸起的缝线处,这导致处在上述位置的可拉伸导体单元22易因受到集中的剪应力而损坏;
(2)在将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压合至裁片进行固定时需将其同时压合在多块裁片上,导致加工难度的增加,且因难以对位容易导致分布式柔性传感器20的位置偏移,降低了加工精度;
(3)在将分布式应变传感器固定在多块裁片上的过程中易于向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预加载一定拉力,导致传感器在完成固定后其已经产生了一定形变,因此而影响到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因此,本实施例的手背裁片11采用整片式的设计使得单个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能够覆盖在单块手背裁片11上,从而在能够实现动作捕捉功能的前提下规避了上述问题的产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手套本体10还包括指间裁片13;在手套本体10对应手指指间的位置上,手背裁片11通过指间裁片13连接手心裁片12。
手指之间的位置是指两根手指之间的位置。在不设置指间裁片13的情况下,当用户做出弯曲指关节的动作时,手背裁片11在指关节处不但会产生纵向(以手套本体10为水平放置的状态下的方向系)形变,还会由于手心裁片12的牵扯而产生朝手指两侧的横向形变;当指关节处的传感器产生纵向形变时,该指关节处的感应区域电阻变大,当指关节处的传感器产生横向形变时,该指关节处的感应区域电阻变小,因此若在用户弯曲手指时,指关节处的手背裁片11同时产生纵向形变和较多的横向形变,则其电阻变化会被抵消相当一部分,从而导致传感器的敏感程度以及精度下降。
优选地,手套本体10采用贴体设计以使得手背裁片11以及贴附于手背裁片11上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更易随着用户做出的动作产生形变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手套本体10采用贴体设计的情况下,若不设置指间插片13,用户的手指会因布料贴附的过紧而感到拘束,从而降低了用户穿戴手套的舒适感,而且会降低用户穿戴手套后手部动作的灵活度和精准度。通过在指间设置指间插片13能够提升手套整体的舒适度和用户穿戴后的动作灵活度。
进一步地,指间裁片13可以为弹性网布材质,通过采用弹性网布,能够使得指间插片13在具备较好弹性的情况下具有相对较低的弹性模量以使手套能够在贴紧手指的同时能够减少用户感知到的束缚感。此外,采用网布还能够提升透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穿戴舒适度。
进一步地,手心裁片12为具有凸点的弹性布料制成。手掌裁片12采用具有凸点的弹性布料,凸点在起到部分防滑作用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在穿戴手套后触摸物体的触感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设置于手背裁片11上;手背裁片11延伸出对应手腕的区域;接口结构30设置于手背裁片11对应手腕的区域上。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手套本体10延伸到手腕位置,且将接口结构130设置于手背裁片11对应手腕的区域,由于在手部活动时,手腕的活动相对手掌较少,为此可以提高接口结构30与信号采集设置的连接稳定性。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可拉伸导体单元22包括多个感应区域221与多根导体线路222;多个感应区域221通过导体线路222连接接口结构30;感应区域221有导线以图案化形式设置于可拉伸基底层21上。
具体来说,导体线路222同样可以以图案化形式设置于可拉伸基底层21上,也即可拉伸导体单元22整体采用图案化的形式设置于可拉伸基底层21上。可拉伸导体单元22以图案化形式设置在可拉伸基底层21上是指可拉伸导体单元22并非作为单个整体完整地覆盖于可拉伸基底层21,而是以预设的图案的形式设置在可拉伸基底层21上;因此,可拉伸基底层21的一部分上表面被可拉伸导体单元22覆盖,而另一部分则未被可拉伸导体单元22覆盖;覆盖于可拉伸基底层21和可拉伸导体单元22的可拉伸防水层23一方面能够起到对可拉伸导体单元22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可拉伸导体单元22起到固定作用以保持可拉伸导体单元22呈现出的图案;此外,由可拉伸导体单元22构成的图案可以是相连的整体,也可以是互不相连的多个部分;其中,在可拉伸基底层21上绘制可拉伸导体单元22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绘制、喷涂、丝网印刷、喷墨打印以及微流图案化中的一种或多种,不作限制。
多个感应区域221可以对应设置在不同的指关节、掌关节位置从而获取各个位置的形变情况而得到手掌整体的形变情况,并通过导体线路222将信号传输至数据盒。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的实施例中,由于以可拉伸导体单元22形变时变化的电学性能是电阻为例,因此多个感应区域221与导体线路222会组成多个回路;在应用中,可拉伸导体单元22形变时变化的电学性能是电容的情况下,感应区域221与导体线路222可以不形成回路而可以形成多个叉指电容式的电容感应区域。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感应区域221包括:第一感应区域q1、第二感应区域q2、第三感应区域q3、第四感应区域q4与第五感应区域q5;第一感应区域q1、第二感应区域q2、第三感应区域q3、第四感应区域q4与第五感应区域q5分别设置于对应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的近端指关节的位置。
具体来说,指关节是指手指上指节与指节之间的关节。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均包括两个指关节,分别为近端指关节与远端指关节,前者较后者靠近手腕。拇指则仅包含一个指关节,该指关节则为近端指关节。手的关节主要可分为:腕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其中指间关节又可分为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
一般情况下,远端指关节难以单独弯曲而近端指关节在弯曲时一般会带动远端指关节弯曲,也即人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的运动存在对应关系的。为此,本实施例中,将感应区域221对应设置在五指的近端指关节对应的位置,因此仅需计算出近端指间关节的弯曲角度即可获取对应的远端指间关节的弯曲角度。
在进行弯曲角度计算时,先同数据盒采集感应区域211的电阻。每个感应区域221均至少连接两根导体线路222,从而在两根导体线路222连接后形成回路。以第五感应区域q5为例,第五感应区域q5与导体线路222包括的第一线路a1和第二线路a2连接。数据盒在接口结构30连接第一线路a1和第二线路a2形成第一回路,为此所测得的第一回路的电阻可以近似看成第五感应区域q5的电阻,通过该电阻值即可映射人手小指的近端指间关节的弯曲角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感应区域221还包括: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分别设置于对应食指与中指的掌指关节之间、中指与无名指的掌指关节之间、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掌指关节之间。
掌指关节是指掌骨与指骨连接位置所在的关节。通过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可以检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向两侧的张合动作。
具体地,以第八感应区域q8为例,第八感应区域q8与导体线路222包括的第三线路a3与第四线路a4连接。通过接口结构30连接第三线路a3与第四线路a4即可获得第八感应区域q8当前的阻值,由于第八感应区域q8设置于小指和无名指的掌指关节之间的对应位置,因此当小指和无名指张开时,第八感应区域q8的回型电路受牵拉而阻值增大,当第八感应区域q8并拢,第八感应区域q8的回型电路从牵拉状态中复原而阻值能减小,因此通过测量第三线路a3与第四线路a4组成的回路上的阻值即可检测小指和无名指掌指关节的张合动作。
此外,由于小指和无名指的掌指关节的张合动作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第八感应区域q8的形变,因此,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六感应区域q6和第七感应区域q7,结合上述三个集中感应区域的数据能够进一步地减少干扰,提高对于掌指关节张合动作的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接口结构30上可以对应于多根导体线路222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接点,便于使用者连接和获取数据。
在进一步改进的实施例中,多个感应区域221还包括:第九感应区域q9与第十感应区域q10;第九感应区域q9设置于对应拇指的掌指关节的位置;第十感应区域q10设置于对应虎口的位置。
由于拇指的掌指关节较为灵活,其可以完成屈,伸,内收,外展和旋转动作,此外,拇指对应的腕掌关节同样提高了拇指运动的自由度。因此,为了检测拇指对应的掌指关节和腕掌关节的运动,在拇指掌指关节处设置了第九感应区域q9,用于检测拇指掌指关节的弯曲角度;在虎口处设置第十感应区域q10,以检测拇指的张合动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感应区域221还包括:第十一感应区域q11与第十二感应区域q12;第十一感应区域q11与第十二感应区域q12分别设置于对应食掌指关节与中指掌指关节的位置,分别用于检测食指掌指关节和中指掌指关节的弯曲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名指掌指关节和小指掌指关节在跟随食指掌指关节和中指掌指关节做出弯曲动作时(通常为握拳动作),第七感应区域q7和第八感应区域q8的阻值不会有明显变化;若无名指掌指关节和小指掌指关节不跟随食指掌指关节和中指掌指关节做出弯曲动作,则第七感应区域q7和第八感应区域q8受牵拉而阻值增大,因此无名指掌指关节和小指掌指关节的动作能够通过第十一感应区域q11、第十二感应区域q12、第七感应区域q7和第八感应区域q8共同进行感应,因此无需单独设置用于检测无名指掌指关节和小指掌指关节动作的集中感应部,从而简化了结构,并减少了所需的可拉伸导体线路条数,数据采集电路获取可拉伸导体线路的电阻所需的ADC通道也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结构的复杂程度并降低了制造成本。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与其他感应区域221的结构不同,均包括中间形成间隔区域223的左侧感应区与右侧感应区。
间隔区域223内部设置可拉伸导体单元20的线路,而是由其靠近手腕的侧部设置连接线路将左侧回路与右侧回路连接。
本实施例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需通过自身形变带来的可拉伸导体单元22的电阻变化检测用户动作,因此为了提高检测上述掌指关节张合动作的灵敏度,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在手背裁片11上的位置被设置为尽量贴近手背裁片11的上侧,以使得在上述掌指关节做出张合动作时,上述集中感应部能够产生尽量多的形变。然而,在手套裁片11的缝合过程中,缝纫设备的压脚会压住裁片的边缘,这导致上述感应区域易在手套的加工缝合过程中被压脚挤压而导致可拉伸导体线路损坏。因此,通过使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中的可拉伸导体线路不经过间隔区域223,能够避免在加工过程中被缝纫设备的压脚压到而导致损坏,从而提升了生产良率。
为了提高手指本体10活动的灵活性同时保持感应区域221的敏感程度,间隔区域223沿手掌的外侧往内侧方向上的间距呈渐缩设置。
对应于上述的间隔区域,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上在对应间隔区域223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缺口224。通过设置缺口224,可以降低掌指关节之间的弹性模量,以保证上述感应区域221中的回型电路在易于随用户动作而产生形变的同时提高用户的穿戴舒适度,使得用户易于做出手指张合的动作。
进一步地,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对应可拉伸导体单元22的排布形状设置,且间隔区域包覆于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内。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仅在可拉伸导体单元22上设置间隔区域223而不是直接取消该处的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是因为手套在覆盖了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的区域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在用户做出掌指关节开合动作时,间隔区域223所在处的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能够拉扯两侧的回型电路使之产生较大的形变,从而提高了灵敏度。
若直接取消间隔区域223的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未覆盖膜材(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处的弹性模量小于覆盖了膜材处的弹性模量,则在用户做出掌指关节张开动作时,由于未覆盖膜材的间隔区域223的布料模量较小,而左右两侧的回型电路所在处覆盖了膜材具有较大模量,规避区域会产生较大形变而难以牵拉两侧的传感器产生形变,从而降低了灵敏度。同时,相邻掌指关节之间的模量也不能过大,否则会束缚用户做出动作。
除上述之外,可拉伸基底层21与可拉伸防水层23在对应各掌骨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镂空区域25。
镂空区域25中未设置膜材,第六集中感应部和第九集中感应部与其中两个镂空区域相邻,因此在用户弯曲食指掌指关节和中指掌指关节时,第十一感应区域q11与第十二感应区域q12并非处于食指掌指关节和中指掌指关节的正上方,而是由于镂空区域23侧部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的位置。第十一感应区域q11与第十二感应区域q12被拉向至食指掌指关节和中指掌指关节的侧面。因此第六集中感应部和第九集中感应部在此时并未完全覆盖在上述两个掌指关节上方,从而在保证检测灵敏度的情况下使得用户掌指关节的动作尽量少收到模量较高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的影响,因此提高了在穿戴运动感应手套时,用户做出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并提高了穿戴舒适度。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各个感应区域221的线路延伸方向可以沿预设形变检测方向设置,例如第十一感应区域q11与第十二感应区域q12的回路延伸方向沿手指的长度方向设置;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的回路延伸方向沿手指的宽度方向设置,从而具备更高的灵敏度。
同时,本实施例中的三个镂空区域25将经过掌指关节附近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分为四个部分,在用户做出握拳动作时,图3中右起第一个部分会被牵拉至食指掌指关节的右侧,右起第二个部分会被牵拉至食指掌指关节和中指掌指关节之间,右起第三个部分会被牵拉至中指掌指关节和无名指掌指关节之间,右起第四个部分会被牵拉至无名指掌指关节和小指掌指关节之间。因此,通过设置上述三个镂空区域25能够避免在用户做握拳动作时,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直接覆盖在上述四个掌指关节上方,从而在保证检测灵敏度的情况下使得用户掌指关节的动作尽量少受到模量较高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的影响,因此提高了在穿戴运动感应手套时,用户做出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并提高了穿戴舒适度。
进一步地,感应区域221的电路线径小于导体线路222的线径。
具体来说,感应区域221可以采用细线径的线路图案化成回型电路。导体线路222可以采用粗线径的线路连接接口结构30。由于感应区域221以外的导体线路222的线径较粗,因此当用户穿戴运动感应手套做出动作时,粗线径的导体线路222的阻值变化较小,而位于感应区域221的细线径回型电路则会产生较大的阻值变化,从而,通过连接接口结构30的可拉伸导体单元22而测得对应回路上的阻值可看作近似等于该回路对应的感应区域221回型电路的阻值。通过检测该阻值的变化即可反应该集中感应部对应的人手部位所做出的动作。此外,通过设置线径较粗的连接线路连接上述集中感应部中左右两侧的回型电路同样可以提高连接线路处的稳定性,避免该处断路损坏。
进一步地,各感应区域221均与至少两根导体线路222连接;感应区域221连接的一根导体线路222与相邻的感应区域221共用。
通过设置相邻的感应区域221公共同一条导体线路222,可以减少数据采集电路为获取感应区域221的电阻所需的ADC通道和降低可拉伸导体单元22所需占用的面积。
具体来说,请参阅图3,多根导体线路222包括:第一线路a1、第二线路a2、第三线路a3、第四线路a4、第五线路a5、第六线路a6、第七线路a7、第八线路a8、第九线路a9、第十线路a10、第十一线路a11、第十二线路a12、第十三线路a13、第十四线路a14、第十五线路a15、第十六线路a16、第十七线路a17与第十八线路a18。
其中,第八感应区域q8与第四感应区域q4共用第四线路a4;第七感应区域q7、第十二感应区域q12与第三感应区域q3共用第八线路a8;第六感应区域q6与第十一感应区域q11共用第十二线路a12;第二感应区域q2与第十感应区域q10共用第十四线路a14;第一感应区域q1与第九感应区域q9共用第十七线路a17。具体的线路连接情况如下:
第一线路a1与第二线路a2连接第五感应区域q5的两端;
第三线路a3与第四线路a4连接第八感应区域q8的两端;
第四线路a4与第五线路a5连接第四感应区域q4的两端;
第六线路a6与第八线路a8连接第七感应区域q7的两端;
第七线路a7与第八线路a8连接第十二感应区域q12的两端;
第八线路a8与第九线路a9连接第三感应区域q3的两端;
第十线路a10与第十二线路a12连接第六感应区域q6的两端;
第十一线路a11与第十二线路a12连接第十一感应区域q11的两端;
第十三线路a13与第十四线路a14连接第二感应区域q2的两端;
第十四线路a14与第十五线路a15连接第十感应区域q10的两端;
第十六线路a16与第十七线路a17连接第一感应区域q1的两端;
第十七线路a17与第十八线路a18连接第九感应区域q9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部分感应区域221共用同一条导体线路222,可以减小整体占用的面积和减少所需ADC通道的数量,同时不影响对各个感应区域221的电阻测量。
以第七感应区域q7、第十二感应区域q12与第三感应区域q3为例,测量第六线路a6与第八线路a8的阻值可以得到第七感应区域q7的电阻值,测量第七线路a7与第八线路a8的阻值可以得到第十二感应区域q12的电阻值,测量第八线路a8与第九线路a9的阻值可以得到第三感应区域q3的电阻值。因此虽然三者均连接第八线路a8,但却不会对彼此的电阻测量造成干扰。
在本方案还提供的一种可拉伸导体单元22采用细线径的实施例,请参阅图4,其中,感应区域221的电路线径和导体线路222的线径一致,且二者均采用细线径的线路。
具体来说,对于上述的感应区域221采用细线径的线路且导体线路222采用粗线径的线路的实施例来说,当用户穿戴运动感应手套做出动作时,粗线径的导体线路222的阻值变化较小,而位于感应区域221的细线径回型电路则会产生较大的阻值变化,因此,通过连接接口结构30的导体线路222而测得对应回路上的阻值可看作近似等于该回路对应的感应区域221回型电路的阻值。通过检测该阻值的变化即可反应该集中感应部对应的人手部位所做出的动作。然而,虽然粗线径的导体线路222视为不会随用户动作而产生阻值变化以便于运算,但实际上其仍会产生微弱的阻值变化而产生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为感应区域221和导体线路222均采用细线径可以在计算感应区域221的阻值时将导体线路222的阻值共同计算后再剔除,得到更精细的感应区域221的阻值。
在感应区域221和导体线路222均采用细线径的更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五感应区域q5、第二感应区域q2、第三感应区域q3与第四感应区域q4均与至少三根导体线路222连接;三根导体线路222中,两根分别连接感应区域221的两端,第三根与前两根之中的一根位于同一侧,则作为辅助线路;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至少两根导体线路222连接。
请参阅图4与图5,本实施例中,多个导体线路222分别包括第一细线路x1、第二细线路x2、第三细线路x3、第四细线路x4、第五细线路x5等多条。第五感应区域q5、第二感应区域q2、第三感应区域q3与第四感应区域q4均连接三根导体线路。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均连接三根导体线路。
以第五感应区域q5为例,第五感应区域q5与第一细线路x1、第二细线路x2和第三细线路x3连接,且该三根线路中,第二细线路x2和第三细线路x3分别连接第五感应区域q5两侧,这两根线路的连通需经过第五感应区域q5,第一细线路x1位于任一侧均可以使得与相邻线路的连通无需经过第五感应区域q5。具体来说,从第三细线路x3流入的电流需流经第五感应区域q5后从第二细线路x2或第一细线路x1流出;从第一细线路x1流入的电流可以直接从第二细线路x2流出。因此,辅助线路是指与感应区域221连接而辅助线路上的电流无需流经感应区域221的线路,用于辅助测量辅助线路与相邻导体线路222本身的电阻值。
在测量第五感应区域q5的阻值时,可以将第一细线路x1和第二细线路x2作为参考线路,当数据盒在接口结构30处连接第三细线路x3、第二细线路x2时(也可以是连接第一细线路x1和第三细线路x3),所测得的总电阻Rx23表示第一细线路x2的电阻R2、第三细线路x3的电阻R3和第五感应区域q5的电阻Rq5三者之和,也即存在以下公式:Rx23=R2+R3+Rq5(公式一)。
由于第一细线路x1、第二细线路x2和第三细线路x3是并排设置的,因此其在未产生形变的初始状态下的电阻可以看作是近乎一致的,而在用户穿着运动感应手套做出动作而导致上述线路产生形变时,上述线路产生形变的幅度也近乎一致,所以其电阻仍可以看作是一致的,也即在初始状态下和用户做出手部动作时,存在公式:R1=R2=R3(公式二)。
因此,为了精确得到第五感应区域q5中回型电路的电阻Rq5,由公式一换算可得:Rq5=Rx23-(R2+R3);又由于公式二,因此:Rq5=Rx23-(R1+R2)。其中R1是第一细线路x1的电阻。
其中,Rx23在通过接口结构30连接第二细线路x2和第三细线路x3时可以得到,而由于第一细线路x1为辅助线路,R1+R2可以通过接口结构30连接第一细线路x1和第二细线路x2而得到,从而能够精确地获得第五感应区域q5中回型电路地电阻阻值,因此间接地提到了检测人手部动作的精度,此外,由于线路均采用了较细线径,因此也减少了线路所需覆盖的面积需求,并且由于采用细线经减少了可拉伸导体的用量,也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
并且,由于第二感应区域q2、第三感应区域q3、第四感应区域q4与第五感应区域q5连接的线路分别经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附近,因此,通过检测上述感应区域221连接的线路的电阻(如检测上述R1、R2和R3的阻值变化情况)即可映射对应的掌指关节的动作角度。因此,相较于图3中采用粗线径导体线路222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感应区域能够单独分辨上述四个掌指关节的动作角度,且无需单独设置的第十一感应区域q11和第十二感应区域q12。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可拉伸导体单元更适配于覆盖了腕部的长款手套,第二感应区域q2、第三感应区域q3、第四感应区域q4与第五感应区域q5连接的线路可以直接延伸至覆盖腕部,因此,通过同时比对上述四组参考线路的阻值,还能够起到对腕部动作的检测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4,导体线路222用于连接接口结构30的一端设置有面积增大端口。
由于线径减小,为了保证接口结构30和导体线路222的接触稳定,在导体线路222的连接位置设置面积较大的面积增大端口,更有利于稳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均为凹字形回路,从而使得三个感应区域221形成规避区域。
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下方的连接线路同样为回型线路。具体来说,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的左侧回路与右侧回路底部仅通过单根线路连接,使得具备较大的间隔区域223。而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六感应区域q6、第七感应区域q7与第八感应区域q8由分别设置左侧回路和右侧回路合并成一体的凹字形回路,能够在实现规避区域作用的前提下提高上述三个感应区域221的灵敏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十感应区域q1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区q10a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区q10b;第一感应区q10a与第二感应区q10b;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相交的两个方向;在应用中,第一方向可以设置为与第二方向垂直。需要说明的是,感应区域221的延伸方向是指其在感应敏感度较其他方向更为灵敏的方向。
具体来说,当设置在虎口位置的第十感应区域q10仅存在往一个方向延伸的感应区时,由于拇指的活动方式较为多样,例如为了检测拇指和食指的张合动作时,在食指的掌指关节弯曲和拇指做内扣动作的情况下第十感应区域10都会受到牵拉而造成一定干扰。为此,本实施例中,第十感应区域q10包括两个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的第一感应区q10a和第二感应区q10b,通过两个感应部的数据相互对照以排除上述干扰,从而使得对拇指动作的检测更加精准。
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区q10a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感应区域q2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二感应区q10b相对于第一感应区q10a位于靠近拇指的一侧。由于第一感应区q10a较第二感应区q10b距拇指较远,为此第一感应区q10a上设置有切角,避免在将手背裁片11与指间插片13缝合的过程中缝纫设备的压脚压到线路而导致传感器损坏。
此外,第十感应区域q10还将原本分立的拇指部分的传感器和食指部分的传感器连接了起来(因此镂空区域也增加了一个),使得在拇指运动时,第十感应区域q10和第九感应区域q9均更加易于产生形变,从而提高了检测拇指动作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对应于第十感应区域q10存在两个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的感应区,第十感应区域q10与三根导体线路222连接;第一感应区域q1均与四根导体线路222连接,且所连接的一根导体线路222与第九感应区域q9共用。具体对第十感应区域q10和第第一感应区域q的电阻测量方式与上述计算第五感应区域q5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运动感应手套所具有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20其各个感应区域221以及其它具有检测能力的导体线路222并非严格对应单个的检测区域,由于用户在穿戴运动感应手套做出手部动作后,不仅是做出动作的关节和肌肉所在处的传感器产生形变,而是其它区域也会产生少许形变,也即单个集中感应部并非仅能够映射单一位置的手部动作,而是能够通过同时检测分布在多个不同区域的多个集中感应部来映射单个或多个位置的手部动作以提高检测精度,也即本方案的实施例的运动感应手套能够基于其分布式检测的特性来提高检测手部动作的精度。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结构30可以包括:柔性线路板31;柔性线路板31设置于可拉伸防水层23和可拉伸导体单元22指间,且一端设置有接触垫311,另一端设置有信号触点312;接触垫311与可拉伸导体单元22电连接;信号触点312用于连接数据盒。
具体来说,现有的接口结构常用电极之间与可拉伸导体单元22连接,为对应多根线路,需要设置多根电极,导致顶部的封装层上形成多个凸起;而不均匀的凸起容易加剧可拉伸导体单元22受压的不均匀性,致使可拉伸导体单元22已损坏。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块柔性线路板31同时连接可拉伸导体单元22的多个线路,可以将压力均分且连接可拉伸基底层21、可拉伸防水层23的柔性线路板31可以将压力进一步分散到可拉伸基底层21、可拉伸防水层23,从而避免可拉伸导体单元22损坏。
同时,本实施例中,接触垫311可以通电极胶层连接可拉伸导体单元22,起到更稳定的连接效果。
进一步地,柔性线路板31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向外延伸的突出部313;接触垫311设置于突出部313上;柔性线路板31的多个突出部313呈交错分布,使得相邻的两个突出部313的突出长度不等。
设置相邻的两个突出部313的突出长度不等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接触垫311避免并排的形式,以便减小相邻两个突出部313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借此控制柔性线路板31整体的尺寸。对应地,请参阅图4,可拉伸导体单元22中,导体线路222用于连接柔性线路板31的一端可以同样呈前后交错设置。
并且,为了减少多个突出部313的横向摆动,柔性线路板31上还设置有连接部314,连接部313与各个突出部313均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与图1,还包括数据盒40;数据盒40与数据盒电连接;接口结构30还包括:底座32与卡扣33;底座32设置于手背裁片11上;卡扣33设置于底座32上;柔性线路板31卡接于卡扣33上;数据盒40上设置有开槽41;卡扣33与开槽41可拆卸连接;柔性线路板31与数据盒40电连接。开槽41的形状与卡扣33相对应。
具体来说,数据盒40内设置有用于采集处理传感器信号以及实现外部通信功能的电路板,从而通过电路板与数据盒电连接。卡扣33用于固定柔性线路板31。底座32上设置有固定槽321。固定槽321用于固定数据盒40。卡扣33则设置于底座32上对应固定槽321的位置,并且固定槽321上设置有镂空部,从而在数据盒40安装在固定槽321上时,柔性线路板31上的信号触点312可以通过镂空部穿过开槽41与数据盒40内部的接头连接。
数据盒40与底座32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采用磁吸连接的方式,从而便于取下数据盒。同理地,卡扣33内可以设置有磁体,并通过开槽41与数据盒40吸合。数据盒40内设置有与信号触点312连接的顶针式接头,在连接时,数据盒40内的电路板通过顶针、信号触点312、接触垫311、导体线路222这一路径实现与传感器的电连接以获取传感器的信号。
此外,数据盒40的壳体底部还设置有凸起45,各个凸起45的位置分别对应柔性线路板31的接触垫311的位置,当数据盒40被安装于底座32上时,凸起45会压紧接触垫311,以保证接触垫311和线路端口稳定接触。同时,为了便于柔性线路板31连接底座32,柔性线路板31上可以设有定位孔315。
数据盒40的上盖板43与壳体能够形成用于容纳电路板的腔室,上盖板43的开孔用于安装按键开关44。
为了便于佩戴数据盒40,数据盒40还连接有腕带42,通过在数据盒40上设置腕带42,能够进一步增强数据盒40与底座32连接的稳定性,此外,腕带42还会对手套的布料部分起到固定作用,以减少用户在穿戴运动感应手套做出手部运动时手套与人手的相对滑动,也即能够提高手套布料以及附着在手背裁片上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器的形变程度,从而能够在提高用户穿戴体验的同时提高动作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数据盒40沿上盖板43的开孔边缘设置有圆形的灯带,该灯带用于表示数据盒的工作状态。
以上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手套本体、分布式应变传感器与接口结构;
所述分布式应变传感器包括:可拉伸基底层、可拉伸导体单元与可拉伸防水层;
所述可拉伸基底层铺设于所述手套本体上;
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设置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跟随所述可拉伸基底层形变而产生电学性能变化;
所述可拉伸防水层覆盖于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和可拉伸基底层上,用于将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固定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
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包括多个感应区域与多根导体线路;
多个所述感应区域通过所述导体线路电连接所述接口结构;
所述接口结构设置于所述手套本体上,用于连接数据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本体包括手背裁片与手心裁片;
所述手背裁片与所述手心裁片连接成手掌状;
所述手背裁片为整片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本体还包括指间裁片;
在所述手套本体对应手指指间的位置上,所述手背裁片通过所述指间裁片连接所述手心裁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指间裁片为弹性网布材质;
所述手心裁片为具有凸点的弹性布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分布式应变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手背裁片上;
所述手背裁片延伸出对应手腕的区域;
所述接口结构设置于所述手背裁片对应手腕的区域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区域以图案化形式设置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感应区域包括:第一感应区域、第二感应区域、第三感应区域、第四感应区域与第五感应区域;
所述第一感应区域、第二感应区域、第三感应区域、第四感应区域与第五感应区域分别设置于对应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的近端指关节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感应区域还包括: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
所述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分别设置于食指与中指的掌指关节之间、中指与无名指的掌指关节之间以及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感应区域还包括:第九感应区域与第十感应区域;
所述第九感应区域设置于对应所述拇指的掌指关节的位置;
所述第十感应区域设置于对应虎口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感应区域还包括:第十一感应区域与第十二感应区域;
所述第十一感应区域与第十二感应区域分别设置于对应食指掌指关节与中指掌指关节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至10任一项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均包括中间形成间隔区域的左侧感应区与右侧感应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域沿手掌的外侧往内侧方向上的间距呈渐缩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上在对应所述间隔区域的位置设置有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对应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的排布形状设置,且所述间隔区域包覆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拉伸基底层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在对应各掌骨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镂空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区域的电路线径小于所述导体线路的线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感应区域均与至少两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
所述感应区域连接的一根所述导体线路与相邻的所述感应区域共用。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区域的电路线径和所述导体线路的线径一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感应区域、第二感应区域、第三感应区域与第四感应区域均与至少三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且其中一根所述导体线路作为辅助线路;
所述辅助线路用于辅助测量所述辅助线路自身和另一根所述导体线路的电学性能参数;
所述第六感应区域、第七感应区域与第八感应区域至少与两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第十感应区域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区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区。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区域均与至少四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且所连接的一根所述导体线路与第九感应区域共用;
所述第十感应区域与至少三根所述导体线路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线路用于连接所述接口结构的一端设置有面积增大端口。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结构包括:柔性线路板;
所述柔性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可拉伸防水层和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之间,且一端设置有接触垫,另一端设置有信号触点;
所述接触垫与所述可拉伸导体单元电连接;
所述信号触点用于电连接所述数据盒。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所述接触垫设置于所述突出部上;
所述柔性线路板的多个突出部呈交错分布,使得相邻的两个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长度不等。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结构还包括:底座与卡扣;
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手背裁片上;
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柔性线路板卡接于所述卡扣上;
所述数据盒的壳体上设置有开槽;
所述卡扣与所述开槽可拆卸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盒的壳体上设置有凸起;
所述凸起的位置与所述接触垫的位置相对应,以使得所述数据盒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之后所述凸起压挤所述接触垫。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运动感应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盒连接有腕带。
CN202320162433.1U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Active CN2195564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2433.1U CN219556413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2433.1U CN219556413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6413U true CN219556413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5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2433.1U Active CN219556413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64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6264B1 (en) Systems, 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electromyography sensors
EP3556282B1 (en) Wearable device
US717125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heart 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device
US5610528A (en) Capacitive bend sensor
AU670311B2 (en) Determination of kinematically constrained multi-articulated structures
US20010020140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position of animate links
US20200150761A1 (en) Hand worn interface device
JP5084840B2 (ja) 可搬式心電図計
RU2746686C2 (ru) Носимая система отслеживания движения
CN103654774A (zh) 穿戴式移动手环
US11237632B2 (en) Ring device having an antenna, a touch pad, and/or a charging pad to control a computing device based on user motions
CN108444436A (zh) 一种基于柔性大变形传感器的手部姿态测量系统和方法
CN219556413U (zh)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KR102257844B1 (ko) 소프트 센서 내장형 장갑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10401636A1 (en) Sensor device for diaper
CN116114948A (zh) 一种运动感应手套
KR101835097B1 (ko) 압전 소자를 이용한 웨어러블 인터페이스 장치
US20210318759A1 (en) Input device to control a computing device with a touch pad having a curved surface configured to sense touch input
CN210776589U (zh) 一种贴附式手部动作捕捉系统
CN115568831B (zh) 一种模块化组合式传感手套
KR20200017015A (ko) 소프트 센서 내장형 장갑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M580450U (zh) Hand motion sensing device for virtual reality and glove assembly thereof
CN110338953A (zh) 一种辅助髋关节矫形系统及矫形方法
KR20200017016A (ko) 소프트 센서 내장형 장갑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450935B1 (ko) 와이어 텐션을 이용한 착용형 모션 센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