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6060U -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6060U
CN219556060U CN202321203411.1U CN202321203411U CN219556060U CN 219556060 U CN219556060 U CN 219556060U CN 202321203411 U CN202321203411 U CN 202321203411U CN 219556060 U CN219556060 U CN 219556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worm
insect
adjustmen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034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承发
王培新
赵安艳
王亚军
张随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eyif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eyif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eyif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eyif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034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6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6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6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虫情信息采集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包括设置在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内的落虫装置,所述落虫装置包括调整管,所述调整管的下方设置有红外处理仓,所述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内固定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内固定连接有收集斗,所述调整管的上端与收集斗的下端连通匹配连接;该种新型应用于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通过设置调整管,虫子落入到调整管内,因为虫子具有趋光性,虫子在通过第一部分竖直管和第二部分倾斜管后,受到调整管的形状的影响不会向外侧飞出,调节装置是避免后期落虫装置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材料经过往复运动摩擦,落虫装置和红外处理仓4之间间隙增大,从而造成微小虫子爬出。

Description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虫情信息采集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背景技术
早前国内监测虫情多半使用人工监测手段,这种方式需要大范围投入人力,需要定时定点去对应测报点采集病害虫样本,需要将病害虫虫体带回专门实验室进行观测分析,测报数据缺乏连续性。监测成本高、耗费人力物力以及效率低下等缺点,市场上出现了红外监测自动图像采集的监测技术。红外检测是利用红外传感器监测周围物体,监测结果误差偏大。对病害虫的体态特征识别多半采用检测害虫双翅、腹部花纹。
现有技术如专利号CN215188964U提出了一种远程虫情测报装置,包括柜体,柜体上端面固定有4G天线与雨雪检测器,柜体内安装有诱虫灯管、集虫漏斗、雨水分离组件、红外杀虫室,传输管、传送带、工业相机、漏虫斜道与多个撞击玻璃板,柜体外壁安装有多个百叶窗,撞击玻璃板与集虫漏斗对应,集虫漏斗下端面固定有集虫管道,传送带连接有传输电机,传送带位于红外杀虫室下端且与红外杀虫室对应,工业相机位于传送带上端,工业相机连接有存储模块与控制终端,传送带末端与传输管管口对应,柜体内活动连接有害虫收纳箱,害虫收纳箱连接有驱动电机,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害虫诱捕,经过红外烘烤、运输、拍照识别、存储,并将数据上报实现远程虫害信息采集,收集效率高。
但是,现有的虫情信息采集机内部的落虫装置是直上直下的,虫子在落入到管道内后,会因为虫子本身具有趋光性再飞出管道,这样虫子的收集采集的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以至少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包括设置在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内的落虫装置,所述落虫装置包括调整管,所述调整管的下方设置有红外处理仓,所述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内固定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内固定连接有收集斗,所述调整管的上端与收集斗的下端连通匹配连接,所述支撑框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虫箱装置,所述调整管分为三部分,由第一部分为竖直管,第二部分为倾斜管,第三部分为竖直管组成,所述红外处理仓的上下端设置有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撑框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有调整板,所述支撑板的侧面开设有贯穿调整板的调整孔,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与调整管的下端固定连接,并连通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调整管的第一部分内部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套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红外处理仓的上端通过钣金与支撑框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红外处理仓的下端也固定连接有调整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位于所述调整板上的调整孔为圆形设置,位于所述支撑板上的调整孔为腰型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套管的外壁与调整管的内壁无限接近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种新型应用于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通过设置调整管,虫子落入到调整管内,因为虫子具有趋光性,虫子在通过第一部分竖直管和第二部分倾斜管后,受到调整管的形状的影响不会向外侧飞出,调节装置是避免后期落虫装置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材料经过往复运动摩擦,落虫装置和红外处理仓4之间间隙增大,从而造成微小虫子爬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集斗、调整管和红外处理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集斗、调整管和红外处理仓以及套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2、收集斗;3、调整管;4、红外处理仓;5、支撑框架;6、虫箱装置;7、支撑板;8、调整板;9、调整孔;10、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包括设置在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1内的落虫装置,落虫装置包括调整管3,调整管3的下方设置有红外处理仓4,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1内固定有支撑框架5,支撑框架5内固定连接有收集斗2,调整管3的上端与收集斗2的下端连通匹配连接,支撑框架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虫箱装置6,调整管3分为三部分,由第一部分为竖直管,第二部分为倾斜管,第三部分为竖直管组成,红外处理仓4的上下端设置有调节装置。
具体的工作原理及实施方式: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1是通过风机负压将周围的小虫吸入,通过落虫装置进入到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1的内部,虫子通过落虫装置进入到内部,通过红外处理仓4将虫子烘烤杀死,虫子显示落到收集斗2,通过收集斗2顺着调整管3落入到红外处理仓4内,调整管3分为三部分,由第一部分为竖直管,第二部分为倾斜管,第三部分为竖直管组成,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不在同一竖直维度上,第二部分为倾斜设置,这样在虫子通过第一部分竖直管后顺着第二部分倾斜管落入到第三部分竖直管内,在第二部分倾斜管内,由于虫子具有趋光性,而虫子无法看到外界的光,避免了虫子挣扎从第一部分飞出,调节装置是避免后期落虫装置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材料经过往复运动摩擦,落虫装置和红外处理仓4之间间隙增大,从而造成微小虫子爬出。
如图4所示,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撑框架5之间的支撑板7,支撑板7的上端连接有调整板8,支撑板7的侧面开设有贯穿调整板8的调整孔9,支撑板7的上端与调整管3的下端固定连接,并连通设置,由于仓门在调整管3的下端来回的抽出和推进,长时间使用会造成调整管3的下端磨损产生缝隙,通过调整孔9可以将调整板8上下使调整管3与仓门之间的缝隙减小。
如图3所示,调整管3的第一部分内部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套管10,虫子通过收集斗2落入到调整管3内,而收集斗2的内壁表面均为烤漆制作,在收集斗2的内壁下端边缘受到虫子的频繁摩擦,导致烤漆表面受损,通过套管10可以将受损的烤漆表面进行防护,通过螺栓活动连接将套管10上下移动实现。
如图2所示,红外处理仓4的上端通过钣金与支撑框架5固定连接,红外处理仓4的上端通过钣金与支撑框架5固定连接,能够通过钣金在安装固定的时候更加的方便,通过在钣金上可以调整安装的位置。
如图3所示,红外处理仓4的下端也固定连接有调整板8,红外处理仓4的下端与仓门之间受到的摩擦与调整管3与仓门之间受到的摩擦相同,因此在红外处理仓4的下端也固定连接有调整板8,可以上下调节为减小缝隙的产生。
如图4所示,位于调整板8上的调整孔9为圆形设置,位于支撑板7上的调整孔9为腰型孔设置,调整板8上的调整孔9为圆形设置,支撑板7上的调整孔9为腰型孔设置,圆形与腰型孔之间存在空间可以上下调节,相比较两个腰型孔之间调节的精度更高。
如图2所示,套管10的外壁与调整管3的内壁无限接近设置,调整管3的上端内壁与套管10的外壁无限接近是为了通过移动套管10能够减少调整管3与收集斗2之间的缝隙,而无限接近设置是为了避免虫子从套管10和调整管3之间卡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包括设置在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1)内的落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落虫装置包括调整管(3),所述调整管(3)的下方设置有红外处理仓(4),所述虫情信息采集机本体(1)内固定有支撑框架(5),所述支撑框架(5)内固定连接有收集斗(2),所述调整管(3)的上端与收集斗(2)的下端连通匹配连接,所述支撑框架(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虫箱装置(6),所述调整管(3)分为三部分,由第一部分为竖直管,第二部分为倾斜管,第三部分为竖直管组成,所述红外处理仓(4)的上下端设置有调节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撑框架(5)之间的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的上端连接有调整板(8),所述支撑板(7)的侧面开设有贯穿调整板(8)的调整孔(9),所述支撑板(7)的上端与调整管(3)的下端固定连接,并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管(3)的第一部分内部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套管(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处理仓(4)的上端通过钣金与支撑框架(5)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处理仓(4)的下端也固定连接有调整板(8)。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调整板(8)上的调整孔(9)为圆形设置,位于所述支撑板(7)上的调整孔(9)为腰型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0)的外壁与调整管(3)的内壁无限接近设置。
CN202321203411.1U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Active CN219556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3411.1U CN219556060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3411.1U CN219556060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6060U true CN219556060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3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03411.1U Active CN219556060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6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14440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农作物害虫智能测报系统
CN103168762A (zh) 田间灯诱昆虫图像采集装置
CN214546728U (zh) 一种自清洁植保虫情测报灯
CN219556060U (zh) 一种多维度调整落虫装置
CN108717566B (zh) 野外昆虫计数器
CN215188964U (zh) 一种远程虫情测报装置
CN114201636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林业虫灾发生的预测方法
CN110547271B (zh) 害虫高空诱控捕杀装置
CN115226684B (zh) 虫情识别吸虫塔
CN111929304A (zh) 一种可视化粮食监测终端
CN217065118U (zh) 可升降拍照平台式虫情测报灯
CN219698813U (zh) 一种红外处理仓启闭装置
CN220084693U (zh) 一种接虫箱防堆积装置
CN219698814U (zh) 一种落虫装置物理反震集中装置
CN213784971U (zh) 诱捕器
CN214431228U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的虫情自动监测系统
CN213074115U (zh) 具有定期清除功能的农业诱虫捕捉装置
CN116649307A (zh) 一种病虫收集机构
CN2545601Y (zh) 一种粮库测虫传感器
CN219352848U (zh) 虫情测报灯
CN208590457U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实时在线监测昆虫诱捕装置
CN219330487U (zh) 虫情预警监测装置
CN218789980U (zh) 一种害虫性诱测报装置
CN211020650U (zh) 一种环境虫情测报灯
CN219088193U (zh) 一种智能虫情测报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