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3741U -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3741U
CN219553741U CN202223138874.2U CN202223138874U CN219553741U CN 219553741 U CN219553741 U CN 219553741U CN 202223138874 U CN202223138874 U CN 202223138874U CN 219553741 U CN219553741 U CN 219553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opening
communicated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88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静
李文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88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3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3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3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包括管道系统,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加热管路组件;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电池换热;第二换热组件用于与电机换热;第一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泵送组件,用于为所述管道系统内液体的流动提供泵送动力。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可以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选择是否利用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热量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减少动力电池电量消耗,进而保证车辆的续航里程,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温度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分为动力电池加热和动力电池降温两大部分。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加热模式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在动力电池模组内部的设置加热膜或者PTC通过直接接触给动力电池加热;第二种,在动力电池包外部通过PTC将热交换介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流经动力电池侧的换热板对动力电池加热。加热膜或PTC的耗电量大,且在汽车行程过程中,电机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部分热量需要通过散热器进行散热,现有技术无法利用电机产生的热量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导致热量浪费,只利用动力电池的电量通过加热膜或者PTC加热动力电池,会导致乘用车续航里程缩短,进而降低客户的使用体验。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降温模式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通过散热器对换热介质进行降温,换热介质与动力电池热交换,对动力电池进行降温,这种模式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无法对动力电池起到降温的作用,容易引起动力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二种,采用压缩机制冷对人交换介质降温,换热介质与动力电池热交换,对动力电池进行降温,这种模式中压缩机的功率大,导会导致乘用车续航里程缩短,进而降低客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以期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包括管道系统,所述管道系统包括:
加热管路组件,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加热部件;
电池温控管路组件,所述电池温控管路组件包括第二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用于与电池换热;
电机温控管路组件,所述电机温控管路组件包括第三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三管道的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与电机换热;
第一切换组件,所述第一切换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通;
第二切换组件,所述第二切换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三管道的进液口连通,且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切换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
泵送组件,用于为所述管道系统内液体的流动提供泵送动力。
进一步的,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一散热管路组件,第一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一散热管道及串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管路的第一散热部,第一切换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联通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一散热管道的进液口,第一散热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二管道上的第一节点连通,第一节点位于第一换热组件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切换组件包括第一三通阀,三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开口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接,第三开口与第一散热管道的进液口连接,当所述第一切换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隔离;当所述第一切换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三开口隔离。
进一步的,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二散热管路组件,第二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二散热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二散热管道的第二散热部、膨胀阀、第三换热组件、压缩机,所述第三换热组件包括串接于第二散热管道的第一换热管道和串接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换热管道,所述压缩机的进液口与第一换热管道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液口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进液口连通,所述膨胀阀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液口与膨胀阀的出液口连通。
进一步的,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三散热管路组件及第三切换组件,其中:
第三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三散热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三换热管道的第三散热部,第三换热管道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三管道通过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节点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之间,所述第三换热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三管道之间通过第四节点连通,所述第四节点位于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之间;
当第三切换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之间隔离,当所述第三切换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之前的部分与第三换热管道的进液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三管道内的液体流经所述第三散热部后流向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
进一步的,第三换热组件包括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之前的部位连通,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部位连通,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连通;当所述第三切换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隔离;当所述第三切换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三开口隔离。
进一步的,第二切换组件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二管道的出液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三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四开口与第三管道的出液口连通;
当所述第二切换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均与第一开口隔离,且均与第二开口隔离;当所述第二切换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且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之间隔离,且与第四开口之间隔离。
进一步的,泵送组件第一泵和第二泵,所述第一泵设在第一管道,所述第二泵设在第三管道。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可以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选择是否利用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热量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减少动力电池电量消耗,进而保证车辆的续航里程,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根据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状态、电机的运行状态、环境温度及动力电池温度选择相应的动力电池温度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电机运行的热量加热动力电池,也可以利用车辆行驶产生的气流对动力电池进行降温,减少动力电池电量消耗,进而保证车辆的续航里程,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泵;2、加热部件;3、第一切换组件;4、第一散热部;5、第一换热组件;6、第二切换组件;7、压缩机;8、第二散热部;9、膨胀阀;10、第三换热组件;11、第二泵;13、第二换热组件;14、第三切换组件;15、第三散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包括管道系统,管道系统包括:
加热管路组件,加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道以及串接于第一管道的加热部件2;
电池温控管路组件,电池温控管路组件包括第二管道以及串接于第二管道的第一换热组件5,第一换热组件5用于与电池换热;
电机温控管路组件,电机温控管路组件包括第三管道以及串接于第三管道的第二换热组件13,第二换热组件13用于与电机换热;
第一切换组件3,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通;
第二切换组件6,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三管道的进液口连通,且第三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
泵送组件,用于为管道系统内液体的流动提供泵送动力。
当环境温度低于低温度阈值时,加热部件2加热热交换介质,如果电机处于未运行状态,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第一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泵送组件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加热动力电池;
如果电机处于运行状态,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第一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三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电机运行产生的热量加热第二换热组件13内的热交换介质,泵送组件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加热动力电池。
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一散热管路组件,第一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一散热管道及串接于第一散热管路的第一散热部4,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二状态时联通第一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一散热管道的进液口,第一散热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二管道上的第一节点连通,第一节点位于第一换热组件5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之间。
第一切换组件3包括第一三通阀,三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如图1所示,三通阀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分别为a、b、c处),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开口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接,第三开口与第一散热管道的进液口连接,当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隔离;当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三开口隔离。
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二散热管路组件,第二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二散热管道以及串接于第二散热管道的第二散热部8、膨胀阀9、第三换热组件10、压缩机7,第三换热组件10包括串接于第二散热管道的第一换热管道和串接于第二管道的第二换热管道,压缩机7的进液口与第一换热管道的出液口连通,压缩机7的出液口于第二散热部8的进液口连通,膨胀阀9的进液口与第二散热部8的出液口连通,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液口与膨胀阀9的出液口连通。压缩机7压缩制冷剂并驱动制冷剂流动至第二散热部8内,制冷剂在第二散热部8内散热降温,通过膨胀阀9在第三换热组件10的第二换热管道内蒸发吸热,对第三换热组件10的第一换热管道的换热介质降温。
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三散热管路组件及第三切换组件14,其中:
第三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三散热管道以及串接于第三换热管道的第三散热部15,第三换热管道的进液口与第三管道通过第二节点连接,第二节点位于第二换热组件13与第三管道的出液口之间,第三换热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三管道之间通过第四节点连通,第四节点位于第三节点与第三管道的出液口之间;
当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三管道与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之间隔离,当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之前的部分与第三换热管道的进液口连通,以使第三管道内的液体流经第三散热部15后流向第三管道的出液口。
第三切换组件14包括第二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如图1所示,第三切换组件14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分别为i、j、h处),第一开口与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之前的部位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部位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连通;当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隔离;当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三开口隔离。
第二切换组件6包括四通阀,四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如图1所示,四通阀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分别为d、e、f、g处),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二管道的出液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三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四开口与第三管道的出液口连通;
当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一状态时,四通阀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均与第一开口隔离,且均与第二开口隔离;当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时,四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且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之间隔离,且与第四开口之间隔离。
泵送组件第一泵1和第二泵11,第一泵1设在第一管道,第二泵11设在第三管道。
上述三通阀采用但不限于现有的电动三通阀,上述四通阀采用但不限于现有的电动四通阀,上述第一泵1、第二泵11采用但不限现有的热水循环泵,上述液体为热交换介质,热交换介质可以采用导热油、水、熔融盐、液态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优选的,采用绝缘导热油,绝缘导热油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当绝缘导热油发生泄漏时,不会导致动力电池短路,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加热部件2可以采用电阻丝、加热膜或者PTC,优选的采用PTC。
当需要对柱状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时,第一换热组件5为四方柱结构,第一换热组件5的侧壁上开有与柱状动力电池相匹配的凹槽,第一换热组件5的凹槽与柱状动力电池的侧壁接触进行换热,第一换热组件5内设有换热腔,第一换热组件5上端设有与换热腔连通的进液管,第一换热组件5下端设有与换热腔连通的出液管。当需要对方形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时,第一换热组件5为板状结构,第一换热组件5与方形动力电池的侧面接触进行换热。
可以根据电电机的运行状态,选择是否利用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热量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减少动力电池电量消耗,进而保证车辆的续航里程,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工作过程:
本方案实施时,根据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状态、电机的运行状态、环境温度及动力电池温度选择以下动力电池温度管理模式:
低温温度管理模式一:
当动力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且环境温度低于低温度阈值时,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此时加热部件2的加热腔与第三换热组件10的第一换热管道连通,第一换热管道与第一换热组件5的换热腔连通,第一换热组件5的换热腔与第一泵1的进液端连通,第一泵1的出液端与加热部件2的加热腔连通,加热部件2内的PTC从充电桩内取电加热热交换介质,第一泵1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加热动力电池;
低温温度管理模式二:
当动力电池处于放电状态,且电机处于工作状态,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且环境温度低于中温度阈值时,第一切换组件3的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连通,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此时加热部件2的加热腔与第三换热组件10的第一换热管道连通,第一换热管道与第一换热组件5的换热腔连通,第一换热组件5的换热腔与第二换热组件13的换热腔连通,第二换热组件13与第一泵1的进液端连通,第一泵1的出液端与加热部件2连通,加热部件2内的PTC从动力电池内取电加热热交换介质,电机运行产生的热量加热第二换热组件13内的热交换介质,第一泵1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加热动力电池;
中高温温度管理模式:
环境温度高于中温度阈值且低于高温度阈值,且动力电池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四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连通,第一散热部4的散热腔与第一换热组件5的换热腔连通,第一换热组件5与第一泵1的进液端连通,第一泵1的出液端加热部件2的加热腔连通,加热部件2的加热腔与第一散热部4的散热腔连通,加热部件2内的PTC不工作,加热介质在第一散热部4内散热,第一泵1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对动力电池散热,如果此时汽车处于行驶状态,则气流会增加第一散热部4的散热效果;第二泵11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对动力电池散热,热交换介质在第二散热部8内散热,并对电机进行降温。
高温温度管理模式:
环境温度高于高温度阈值,换热器与第一换热组件5连通,第一切换组件3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此时加热部件2的加热腔与第三换热组件10的第一换热管道连通,第一换热管道与第一换热组件5的换热腔连通,第一换热组件5的换热腔与第一泵1的进液端连通,第一泵1的出液端与加热部件2的加热腔连通,加热部件2内的PTC不工作,压缩机7压缩制冷剂并驱动制冷剂流动至第三散热部15内,制冷剂在第三散热部15内散热降温,通过膨胀阀9在第三换热组件10的第二换热管道内蒸发吸热,对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的换热介质降温,热交换介质在第三换热组件10内散热降温,第一泵1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对动力电池散热;
第二泵11驱动热交换介质流动并对动力电池散热,热交换介质在第二散热部8内散热,并对电机进行降温。
低温度阈值为0℃,中温度阈值为20℃,高温度阈值为30℃。
根据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状态、电机的运行状态、环境温度及动力电池温度选择相应的动力电池温度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电机运行的热量加热动力电池,也可以利用车辆行驶产生的气流对动力电池进行降温,减少动力电池电量消耗,进而保证车辆的续航里程,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方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系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上述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系统,所述管道系统包括:
加热管路组件,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加热部件(2);
电池温控管路组件,所述电池温控管路组件包括第二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换热组件(5),所述第一换热组件(5)用于与电池换热;
电机温控管路组件,所述电机温控管路组件包括第三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三管道的第二换热组件(13),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3)用于与电机换热;
第一切换组件(3),所述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通;
第二切换组件(6),所述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三管道的进液口连通,且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
泵送组件,用于为所述管道系统内液体的流动提供泵送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一散热管路组件,第一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一散热管道及串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管路的第一散热部(4),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二状态时联通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液口和第一散热管道的进液口,第一散热管道的出液口与第二管道上的第一节点连通,第一节点位于第一换热组件(5)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组件(3)包括第一三通阀,三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出液口连接,第二开口与第二管道的进液口连接,第三开口与第一散热管道的进液口连接,当所述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隔离;当所述第一切换组件(3)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三开口隔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二散热管路组件,第二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二散热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二散热管道的第二散热部(8)、膨胀阀(9)、第三换热组件(10)、压缩机(7),所述第三换热组件(10)包括串接于第二散热管道的第一换热管道和串接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换热管道,所述压缩机(7)的进液口与第一换热管道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压缩机(7)的出液口于所述第二散热部(8)的进液口连通,所述膨胀阀(9)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散热部(8)的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液口与膨胀阀(9)的出液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三散热管路组件及第三切换组件(14),其中:
第三散热管路组件包括第三散热管道以及串接于所述第三散热管道的第三散热部(15),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三管道通过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节点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13)与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之间,所述第三散热管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三管道之间通过第四节点连通,所述第四节点位于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之间;
当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之间隔离,当所述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之前的部分与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三管道内的液体流经所述第三散热部(15)后流向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液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组件(10)包括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之前的部位连通,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管道处于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部位连通,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散热管道的进液口连通;当所述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隔离;当所述第三切换组件(14)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及第三开口隔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组件(6)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二管道的出液口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三管道的进液口连通,第四开口与第三管道的出液口连通;
当所述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均与第一开口隔离,且均与第二开口隔离;当所述第二切换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开口与第四开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连通,且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之间隔离,且与第四开口之间隔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组件第一泵(1)和第二泵(11),所述第一泵(1)设在第一管道,所述第二泵(11)设在第三管道。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
CN202223138874.2U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9553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8874.2U CN219553741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8874.2U CN219553741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3741U true CN219553741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1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8874.2U Active CN219553741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3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7664B (zh) 一种智能化多回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9849616A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09813715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3547890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CN209126471U (zh) 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1746351B (zh)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35075A (zh) 一种纯电动商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8417926B (zh)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CN111934056A (zh) 一种汽车起重机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热管理方法
CN216659503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399775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3665318A (zh) 插电式混动车动力电池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8400117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0000061U (zh)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CN219553741U (zh)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车辆
CN113942366B (zh) 一种前后双电机电动汽车的冷热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391616B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1016582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4643829A (zh) 一种车载半导体空调系统
CN108944504B (zh) 一种基于热泵原理的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2060865A (zh)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CN218400116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4450418U (zh) 车辆集成热管理系统
CN115871413B (zh) 一种电动商用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及纯电动汽车
CN216085038U (zh) 热管理装置及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