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0750U - 地温能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地温能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0750U
CN219550750U CN202320763211.5U CN202320763211U CN219550750U CN 219550750 U CN219550750 U CN 219550750U CN 202320763211 U CN202320763211 U CN 202320763211U CN 219550750 U CN219550750 U CN 219550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pipe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32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娜
苏存堂
邱明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 Greenland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 Greenland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 Greenland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co Greenland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32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0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0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0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包括进风管、地下换热装置、热交换器和送风管,其中,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埋设在地面以下,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为新风入口,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换热装置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管设置在空调房间内,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和所述送风管均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送风管上设置有若干新风送风口;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的新风依次流过所述地下换热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管,所述送风管内的新风通过所述新风送风口送至所述空调房间内。该系统充分利用地下土壤强大的蓄冷(热)能力调节空调房间内的温度,大大降低新风处理的能耗。

Description

地温能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能耗目前占到建筑能耗的40%~60%,被行业称作耗能大户。而其中的处理新风能耗要占到中央空调总能耗的25%~30%,对于高级宾馆和办公建筑可高达40%。可见空调处理新风所消耗的能量是十分可观的。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新风处理能耗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
处理新风能耗即新风负荷,新风负荷是由于引进新风而增加的那部分室内冷负荷。空调系统中引入室外新鲜空气(简称新风)是保证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在夏季室外空气焓值和气温高于室内空气焓值和气温时,空调系统为处理新风势必要消耗冷量。而冬季室外气温比室内气温低且含湿量也低时,空调系统为加热、加湿新风势必要消耗热量。
地下土壤具有强大的地温能,在冬季蓄热,在夏季蓄冷,利用地温能对新风进行处理,能够降低新风处理的能耗。
因此,需要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实现了利用地下土壤强大的蓄冷(热)能力实现能新风的预处理,同时还可以调节空调房间内的温度,大大降低了新风处理的能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包括进风管、地下换热装置、热交换器和送风管,其中,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埋设在地面以下,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为新风入口,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换热装置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管设置在空调房间内,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和所述送风管均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送风管上设置有若干新风送风口;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的新风依次流过所述地下换热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管,所述送风管内的新风通过所述新风送风口送至所述空调房间内。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进风管的所述新风入口覆盖有防雨帽,所述新风入口处由管外至管内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和初效过滤器。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和若干支管,所述第一主管的一端与所述进风管连通,所述第二主管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连通。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换热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以并联或者串联的方式通过连接管连通,一个所述换热单元与所述进风管连通,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通过管路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地下换热装置的埋设深度大于等于4m。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地下换热装置的材质为PVC管、热镀锌钢管、PE管或不锈钢管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均为水平设置或竖直设置,若干所述支管沿所述第一主管的轴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热交换器为全热交换器或显热交换器;所述送风管上设置有消音器。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还包括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排风管的另一端为排风入口,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排风出口,所述排风出口延伸至所述空调房间外;所述热交换器内设置有送风机和排风机。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中,所述支管内的风速值不大于2米/秒,所述支管的直径为50~100毫米,相邻的两个所述支管之间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小于600毫米,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内的风速值为4~7米/秒。
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该系统利用地下土壤常年基本恒温的特点,夏季降低空调房间内的温度,冬季提高空调房间内的温度。该系统充分利用地下土壤强大的蓄冷(热)能力调节空调房间内的温度,大大降低新风处理的能耗。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地下换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地下换热装置的换热单元以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地下换热装置的换热单元以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地下换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地下换热装置的换热单元以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地下换热装置的换热单元以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进风管;2地下换热装置;3热交换器;4送风管;5新风入口;6防雨帽;7新风送风口;8排风入口;9排风出口;10空调房间;11第一主管、12第二主管、13支管;14排风管;15消音器;16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示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实用新型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可以是有线电连接、无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信号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所附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示例。详细描述使用了数字和字母标记来指代附图中的特征。附图和描述中的相似或类似标记的已经用于指代本实用新型的相似或类似的部分。如本文所用的那样,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可互换地使用,以将一个构件与另一个区分开,且不旨在表示单独构件的位置或重要性。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进风管1、地下换热装置2、热交换器3、和送风管4,其中,地下换热装置2埋设在地面以下,进风管1的一端为新风入口5,进风管1的另一端与地下换热装置2连通;热交换器3和送风管4设置在空调房间10内,地下换热装置2和送风管4均与热交换器3连通,送风管4上设置有若干新风送风口7;由新风入口5进入的新风依次流过地下换热装置2、热交换器3和送风管4,送风管4内的新风通过新风送风口7送至空调房间10内。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入口5经进风管1进入地下换热装置2,在地下换热装置2内新风与地下土壤或地下水进行热交换,换热完成后的新风通过送风管4送至空调房间10内,该系统利用地下土壤常年基本恒温的特点,夏季降低空调房间10内的温度,冬季提高空调房间10内的温度,充分利用地下土壤强大的蓄冷(热)能力调节空调房间10内的温度,大大降低新风处理的能耗。
进一步地,进风管1的新风入口5覆盖有防雨帽6,如此设置能够防止雨水进入进风管1。新风入口5处由管外至管内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和初效过滤器,防虫网可以防止昆虫进入进风管1,初效过滤器用于对进入进风管1的新风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地下换热装置2包括换热单元,如图2和图5所示,换热单元包括第一主管11、第二主管12和若干支管13,第一主管11的一端与进风管1连通,第二主管12的一端通过管路与热交换器3连通,支管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管11和第二主管12连通。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地下换热装置2与地下土壤或地下水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地,支管13内的风速值不大于2米/秒,支管13的直径为50~100毫米,相邻的两个支管13之间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小于600毫米,第一主管11和第二主管12内的风速值为4~7米/秒。根据空调房间10内新风负荷的大小计算核定支管13的根数,通常保证支管13内的风速值不大于2米/秒,以保证充足的换热,支管13的直径宜取50~100毫米。各支管13之间的水平、垂直间距不小于600毫米,以免影响换热效果。第一主管11和第二主管12风速介于4~7米/秒之间,过高噪声会很大,过小则不经济。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单元设置有多个,每个换热单元水平设置,多个换热单元竖向依次排列,多个换热单元之间以并联(如图3和图6所示)或者串联(如图4和图7所示)的方式通过连接管16连通,一个换热单元与进风管1连通,另一个换热单元通过管路与热交换器3连通。地下换热装置2可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采用多种不同的组合模式,通过多个换热单元以多种组合形式实现不同的处理能力:单联式(换热单元设置有1个)适合于新风负荷较小的房间。并联式(换热单元设置有多个)适用于新风负荷较大,场地面积又比较紧张的场合。串联式(换热单元设置有多个)在夏季可以得到较低的送风温度。
进一步地,地下换热装置2的埋设深度H大于等于4m,距地表4米内的土壤受大气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换热温差较小。
进一步地,地下换热装置2的材质为PVC管、热镀锌钢管、PE管或不锈钢管等材质中的一种,上述材质的管道的耐腐蚀性强,以利于系统能够长期使用。
进一步地,第一主管11和第二主管12均为水平设置或竖直设置,若干支管13沿第一主管11的轴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热交换器3为全热交换器或显热交换器,送风管4上设置有消音器15,热交换器3出来的新风首先经过消音器15消音后通过新风送风口7送至空调房间10内。该系统还包括排风管14,排风管14的一端与热交换器3连接,排风管的另一端为排风入口8,热交换器3设置有排风出口9,热交换器3的排风出口9延伸至空调房间10外,热交换器3内设置有送风机和排风机,开启送风机能够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送风口7送至空调房间10内,开启排风机能够通过排风管14将空调房间10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热交换器3通过排风入口8和排风出口9进行室内排风,由地下换热装置2进入热交换器3的新风与室内排风在热交换器3内再次进行热交换,使室外的新风近一步的接近室内温度后经送风管4和新风送风口7送入室内。在过渡季节可关闭热交换器3的换热功能,实现直接送风,可有效的减少系统的开启时间,节约能耗。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该系统利用地下土壤常年基本恒温的特点,夏季降低空调房间10内的温度,冬季提高空调房间10内的温度。该系统充分利用地下土壤强大的蓄冷(热)能力调节空调房间10内的温度,大大降低新风处理的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地下换热装置、热交换器和送风管,其中,
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埋设在地面以下,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为新风入口,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换热装置连通;
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管设置在空调房间内,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和所述送风管均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送风管上设置有若干新风送风口;
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的新风依次流过所述地下换热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管,所述送风管内的新风通过所述新风送风口送至所述空调房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管的所述新风入口覆盖有防雨帽,所述新风入口处由管外至管内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和初效过滤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下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和若干支管,所述第一主管的一端与所述进风管连通,所述第二主管的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以并联或者串联的方式通过连接管连通,一个所述换热单元与所述进风管连通,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通过管路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下换热装置的埋设深度大于等于4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下换热装置的材质为PVC管、热镀锌钢管、PE管或不锈钢管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均为水平设置或竖直设置,若干所述支管沿所述第一主管的轴向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为全热交换器或显热交换器;
所述送风管上设置有消音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排风管的另一端为排风入口,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排风出口,所述排风出口延伸至所述空调房间外;
所述热交换器内设置有送风机和排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温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管内的风速值不大于2米/秒,所述支管的直径为50~100毫米,相邻的两个所述支管之间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小于600毫米,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内的风速值为4~7米/秒。
CN202320763211.5U 2023-04-07 2023-04-07 地温能新风系统 Active CN219550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211.5U CN219550750U (zh) 2023-04-07 2023-04-07 地温能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211.5U CN219550750U (zh) 2023-04-07 2023-04-07 地温能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0750U true CN219550750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37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3211.5U Active CN219550750U (zh) 2023-04-07 2023-04-07 地温能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0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5026C (zh) 自然空调系统
CN103256673B (zh) 强化自然通风空调节能系统
CN101603715B (zh) 一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CN201191049Y (zh) 基于再循环蒸发冷却塔和地源热泵冷热源的辐射空调系统
CN104930653A (zh) 一种全屋空气环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830289U (zh) 一种建筑用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及含有该空调系统的建筑物
CN2893506Y (zh) 地温气空调
CN219550750U (zh) 地温能新风系统
CN105091167A (zh) 与太阳能结合用于半开放式餐厅的蒸发冷却空调墙系统
CN203298416U (zh) 强化自然通风空调节能系统
CN203586434U (zh) 空调新风系统的通风结构
CN210921664U (zh) 一种水平螺旋型土壤-空气自调温式空调系统
CN202868844U (zh) 模块化辐射换热终端及余热回收辐射管网热泵系统
CN206330247U (zh) 基于地道风与蒸发冷却通风空调复合的供冷供热系统
CN205939484U (zh) 一种新型无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CN210602094U (zh) 一种可用于农房的供热及空调系统
CN103953976B (zh) 一种变频多联机新风除湿机系统
CN209623071U (zh) 一种空调冷凝水冷却玻璃幕墙装置
CN206176603U (zh) 一种自然生态空调器
CN2457493Y (zh) 冷暖两用地温空调装置
CN217154390U (zh) 一种利用综合管廊的建筑地道风系统
CN215175621U (zh) 一种太阳能联合电加热的多级蒸发冷却除湿空调机组
CN211781529U (zh) 高大空间智慧型除湿系统
CN210663419U (zh) 一种地埋式送风系统
CN101975427B (zh) 一种利用井水生成地下风的节能环保冷暖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