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8125U - 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8125U
CN219538125U CN202320329869.5U CN202320329869U CN219538125U CN 219538125 U CN219538125 U CN 219538125U CN 202320329869 U CN202320329869 U CN 202320329869U CN 219538125 U CN219538125 U CN 219538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handle
cover
groove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98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永波
龚连发
刘文涛
王仁华
马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98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81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8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8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具,该锅具包括:锅体;锅盖,盖设于锅体的顶部;盖把手,一体成型在锅盖的外周壁上;锅把手,凸设于锅体的外周壁上,锅把手的外壁上凹设有与盖把手相配合的收容槽;在锅盖盖合锅体的顶部时,盖把手能够收容于收容槽内,以使盖把手能够与锅把手组装为一体。本实用新型将锅把手一体成型在外锅盖外周壁上,减少部件的数量,有利于简化锅盖的结构,并降低成本,利用锅把手与锅体外周壁上的锅把手配合,用户可以从侧面通过锅把手开盖,可以避免烫手;同时在锅盖盖合锅体时,将锅把手收容在收容槽内部,使盖把手能够与锅把手组装为一体,可以起到隐藏盖把手的作用,并有利于提高锅具外观的美观性。

Description

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各种各样的锅具系统进行烹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锅具系统已经出现在各家各户的厨房中,帮助了用户节省了大量的烹饪时间及精力。
目前,行业内的锅具中,把手和锅盖通常是单独设计,并与锅体相互配合使用。该方案导致部件增多,结构复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以优化相关技术中锅具的结构,以较少部件的数量,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该锅具包括:锅体,其内形成有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腔;锅盖,盖设于所述锅体的顶部;盖把手,一体成型在所述锅盖的外周壁上;锅把手,凸设于所述锅体的外周壁上,所述锅把手的外壁上凹设有与所述盖把手相配合的收容槽;其中,在所述锅盖盖合所述锅体的顶部时,所述盖把手能够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以使所述盖把手能够与所述锅把手组装为一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把手的远离所述锅体的端部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握持部,所述收容槽由所述锅把手的顶面向下延伸布置于所述握持部的远离所述锅体一侧的外壁上;所述盖把手的远离所述锅盖的端部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折弯部;在所述盖把手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握持部外侧的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折弯部的底端与所述收容槽的底端之间形成有间隔区,且所述折弯部的底端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握持部的底端,或所述收容槽的底端与所述握持部的底端之间具有间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把手内设有贯穿布置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一端朝向所述锅体,并位于所述锅把手的与所述锅体相连的端面上;所述固定孔的另一端背向所述锅体,并位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的背向所述锅体的端部设有封堵件;在所述盖把手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折弯部能够遮挡并抵靠在所述封堵件的外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把手上设有装饰件,所述装饰件贴设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上,且所述装饰件的轮廓形状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一致;所述装饰件能够遮挡并覆盖所述固定孔的背向所述锅体的一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的远离所述锅把手的外壁上设有向上凸出的限位凸起,所述锅盖的远离所述盖把手的一侧的底面上凹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槽;在所述锅盖盖合所述锅体的顶部时,所述限位凸起卡接于所述限位槽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盖的顶面上凹设有注水槽,所述注水槽的槽底面上开设有注水孔,所述注水孔能够连通所述注水槽和所述锅体内部,所述注水孔的下侧贴设有防反件,所述防反件封堵在所述注水孔的底面上,且所述注水槽内的水能够经所述注水孔处顶开所述防反件进入所述锅体内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反件包括弹性片和由所述弹性片的顶面向上凸出延伸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注水槽的槽底面上,以使所述弹性片封堵在所述注水孔的底面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盖的外周凸设有横向延伸的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的内端能够连通所述锅体内部,所述出气通道的外端连通所述锅盖的外部空间;在由所述出气通道的内端朝向外端的方向上,所述出气通道的底面呈倾斜向上延伸布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中,将锅把手一体成型在外锅盖外周壁上,减少部件的数量,有利于简化锅盖的结构,并降低成本;利用锅把手与锅体外周壁上的锅把手配合,用户可以从侧面通过锅把手开盖,可以避免烫手;同时在锅盖盖合锅体时,使锅把手能够收容在锅把手的收容槽内部,使盖把手能够与锅把手组装为一体,可以起到隐藏盖把手的作用,并有利于提高锅具外观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锅具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锅具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锅盖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A-A向剖视图。
图7是图2中的B-B向剖视图。
图8是图3中锅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锅把手的一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锅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锅把手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1的锅把手的一剖视图。
图15是图10的锅具的一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锅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锅把手的一剖视图。
图19是图16的锅具的一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锅体;10、烹饪腔;11、限位凸起;2、锅盖;21、探针;22、注水槽;221、注水孔;23、防反件;231、弹性片;232、固定柱;24、出气通道;25、盖把手;251、折弯部;252、加强筋;26、限位槽;3、锅把手;31、握持部;311、锁孔;32、收容槽;321、卡口;322、定位口;33、固定孔;331、限位环;34、封堵件;35、装饰件;351、卡钩;352、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行业内的锅具中,把手和锅盖通常是单独设计,并与锅体相互配合使用。该方案导致部件增多,结构复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锅具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锅具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主要包括锅体1和锅盖2。
其中,锅体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并烹饪食物的烹饪腔10,锅体1的顶部开口,即烹饪腔10的顶部开口,用于可以通过烹饪腔10的顶部开口放入待烹饪的食材。
锅盖2盖设于锅体1的顶部,即锅盖2用于盖设在锅体1的顶部开口处,进而封闭烹饪腔10,便于提高烹饪腔10内食物的烹饪效率。
图4是图3中锅盖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锅盖2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锅盖2的底面上凸设有探针21。探针21的顶端与锅盖2的底面相连,探针21的底端向下凸出延伸。当锅盖2盖合锅体1时,探针21位于烹饪腔10内部,探针21可以用于获取烹饪腔10内的液位高度的信息,进而通过液位高度判断锅体1是否将处于溢锅状态,进而便于控制锅体1停止加热,避免锅体1溢锅。
图6是图2中的A-A向剖视图。图7是图2中的B-B向剖视图。
请参阅图2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锅盖2的顶面上凹设有注水槽22,注水槽22可以用于向锅体1内部注水或添加调料。具体地,注水槽22的槽底面上开设有注水孔221,注水孔221能够连通注水槽22和锅体1内部。在烹饪过程中,锅盖2盖合锅体1,在不打开锅盖2的状态下,通过向注水槽22内注水或添加调料,水或调料能够通过注水孔221进入锅体1内部,进而向烹饪腔10内部注水或添加调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水孔221的下侧贴设有防反件23,防反件23封堵在注水孔221的底面上。当向注水槽22内注水时,在水的重力作用下,注水槽22内的水能够经注水孔221处顶开防反件23,进而使水能够进入锅体1内部,即流到烹饪腔10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外部装置伸入注水槽22和注水孔221内,挤压防反件23的方式,打开注水孔221,进而向烹饪腔10内注水或添加调料。
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反件23包括弹性片231和固定柱232。其中,弹性片231呈片状结构,并呈水平布置,弹性片231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如橡胶、硅胶等。固定柱232由弹性片231的顶面向上凸出延伸。固定柱232可拆卸地固定在注水槽22的槽底面上,以使弹性片231封堵在注水孔221的底面上。当注水槽22内注水后,水的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弹性片231的远离固定柱232的边沿能够弯曲形变,进而打开注水孔221,使水或调料能够添加到烹饪腔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柱232一体成型在弹性片231上,弹性片231和固定柱232为一体式结构。需要说明的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柱232也可以可拆卸地固定在弹性片23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水槽22的槽底面上设有安装孔(图中未标示),固定柱232穿设于安装孔内,且固定柱232卡接在安装孔上,进而将弹性片231吊设在注水孔221的底面上。
请参阅图2、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水槽22设于锅盖2的顶面中心。需要说明的时,在其他实施例中,注水槽22也可以设于锅盖2顶面的其他区域。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锅盖2的外周凸设有横向延伸的出气通道24,出气通道24的内端与锅盖2内部连通。当锅盖2盖合锅体1时,气通道的内端能够连通锅体1内部,即气通道的内端能够连通烹饪腔10。出气通道24的外端连通锅盖2的外部空间,即出气通道24的外端能够连通锅体1的外部空间。因此,烹饪腔10能够通过出气通道24连通锅体1的外部空间,通过出气通道24向锅体1的外部排出蒸汽。
请参阅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由出气通道24的内端朝向外端的方向上,出气通道24的底面呈倾斜向上延伸布置。当烹饪腔10通过出气通道24向锅体1的外部排出蒸汽的过程中,蒸汽能够部分冷凝在出气通道24的内壁上,产生的冷凝水能够汇集在出气通道24的底面上,并顺着出气通道24的底面回流至烹饪腔10内,防止冷凝水外流到锅体1和锅盖2外部。
图8是图3中锅把手3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锅把手3的一剖视图。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锅体1的外周壁上凸设有锅把手3,锅把手3的内端与锅体1的外周壁相连,锅把手3的外端向外延伸。用户可以通过握持锅把手3移动锅体1,进而移动锅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把手3的远离锅体1的端部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握持部31,即握持部31设置在锅把手3的外端,用户可以通过握持部31移动锅体1。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锅盖2的外周壁上一体成型有盖把手25,盖把手25由锅盖2的外周壁向外凸出延伸,盖把手25与锅把手3相对布置。盖把手25一体成型在锅盖2的外周壁上,因此可以减少锅具中部件的数量,简化锅具及锅盖2的结构,使锅具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有利于提高锅具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锅把手3的外壁上凹设有与盖把手25相配合的收容槽32。当锅盖2盖合在锅体1的顶部时,盖把手25能够收容于收容槽32内,进而使盖把手25能够与锅把手3组装为一体,即盖把手25能够与锅把手3拼装为一体结构,使盖把手25隐藏在锅把手3内,提高锅具外观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容槽32由锅把手3的顶面向下延伸布置于握持部31的远离锅体1一侧的外壁上。同时,盖把手25的远离锅盖2的端部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折弯部251,即折弯部251形成于盖把手25的外端。在盖把手25收容于收容槽32内时,盖把手25的折弯部251位于握持部31外侧的收容槽32内,使盖把手25能够与锅把手3更紧密地组装为一体。
请参阅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251的底端与收容槽32的底端之间形成有间隔区C。当需要打开锅盖2时,用户可以通过伸入间隔区C内,对折弯部251的底端施加外力,进而将锅把手3从收容槽32内取出,轻松地打开锅盖2。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251的底端与收容槽32的槽面之间形成有间隙D。当需要打开锅盖2时,用户可以通过伸入间隔区C内,并伸入与间隙D中,进而便于对折弯部251底端的内侧壁施加外力,进而将锅把手3从收容槽32内取出,轻松地打开锅盖2。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容槽32的底端延伸至握持部31的底端,外观效果较好。同时,当用户握持在握持部31上时,手指可以接触到收容槽32内,获得不同的握持体验感。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把手25的面向收容槽32的底面上凸设有多个加强筋252,多个加强筋252呈交错布置,进而能够增强盖把手25的结构强度。
请参阅图6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锅把手3内设有贯穿布置的固定孔33,即固定孔33贯穿锅把手3。具体地,固定孔33沿横向贯穿锅把手3,固定孔33的横向的一端朝向锅体1,并位于锅把手3的与锅体1相连的端面上。固定孔33的横向的另一端背向锅体1,并位于收容槽32的槽面上。通过穿设于固定孔33内的螺钉或螺栓,可以将盖把手25的朝向锅体1的端部锁紧固定在锅体1的外周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锅把手3也可以一体成型在锅体1的外周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33的内壁上凸设有限位环331,限位环331呈环状并环绕布置在固定孔33的内周壁上。螺钉或螺栓的一端可以从限位环331的中心穿过,进而固定在锅体1的周壁上,同时螺钉或螺栓另一端的螺帽能够与限位环331相抵,进而将锅把手3锁紧固定在锅体1的外周壁上。
请参阅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33的背向锅体1的端部设有封堵件34,即封堵件34设于固定孔33的与收容槽32相连通的端部。当锅盖2盖合锅体1,且盖把手25收容于收容槽32内时,折弯部251能够遮挡并抵靠在封堵件34的外侧,避免封堵件34及固定孔33外露。同时当握持锅把手3,且手指按压在盖把手25的折弯部251时,由于封堵件34与封堵件34相抵,可以避免盖把手25翘起,即封堵件34可以防止锅盖2有翘起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34与折弯部251的底端之间具有间隔,进而使折弯部251与收容槽32的槽面之间的间隙D稳定地形成在封堵件34的下方,以便于打开锅盖2。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锅体1的远离锅把手3的外壁上设有向上凸出的限位凸起11。同时,锅盖2的远离盖把手25的一侧的底面上凹设有与限位凸起11相配合的限位槽26。当需要盖合锅盖2时,可将锅盖2的限位槽26与锅体1的限位凸起11上下相对,盖把手25与锅把手3上下相对,通过将限位凸起11卡接于限位槽26内,进而将盖把手25收容于锅把手3的收容槽32内,实现将锅盖2盖合在锅体1的顶部。当需要打开锅盖2时,可将盖把手25从收容槽32内取出,并使锅盖2的限位槽26与锅体1的限位凸起11分离,进而使锅盖2与锅体1分离。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锅把手3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锅把手3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装饰件35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1的锅把手3的一剖视图。图15是图10的锅具的一剖视图。
请参阅图10至图15所示,图10至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锅具结构,本实施例的锅具与图1至图9实施例的锅具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锅把手3的结构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锅具的其余结构可以参考图1至图9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锅把手3上设有装饰件35,装饰件35贴设在收容槽32的槽面上,且装饰件35的轮廓形状与收容槽32的槽面的轮廓形状一致,使得收容槽32能够形成在装饰件35上。当锅盖2盖合在锅体1上时,盖把手25能够收容与装饰件35的轮廓内部,如图15所示状态。同时,当装饰件35贴设在收容槽32的槽面上时,装饰件35能够遮挡并覆盖固定孔33的背向锅体1的一端。因此,本实施例中,固定孔33的背向锅体1的一端可以不设置封堵件34,装饰件35能够代替封堵件34,起到封堵固定孔33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将装饰件35设计成不同的外观颜色,通过装饰件35与锅把手3采用不同的延伸,使得锅把手3具有不同的外观效果,进而提高产品的外观品质。
请参阅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容槽32的顶部槽面上凹设有卡口321,收容槽32的底部槽面上凹设有定位口322。同时,装饰件35的顶部的面向收容槽32的侧壁上凸设有与卡口321相配合的卡钩351,装饰件35的底部的面向收容槽32的侧壁上凸设有与定位口322相配合的定位块352。当装饰件35贴设于收容槽32的槽面上时,装饰件35的卡钩351能够卡接在卡口321内,同时,装饰件35的定位块352能够嵌合于定位口322内,进而将装饰件35固定在收容槽32的槽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把手3的握持部31的底端面上开设有锁孔311,锁孔311向上延伸并连通定位口322。通过穿设于锁孔311内的螺钉与定位块352螺纹相接,可以将定位块352锁定在定位口322内,进而可以将装饰件35锁紧固定在收容槽32的槽面上。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锅把手3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的锅把手3的一剖视图。图19是图16的锅具的一剖视图。
请参阅图16至图19所示,图16至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实施例的锅具结构,本实施例的锅具与图1至图9实施例的锅具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锅把手3的结构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锅具的其余结构可以参考图1至图9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锅把手3上的收容槽32的底端与握持部31的底端之间具有间隔,使得在外观上收容槽32的长度较短,同时用户在把持握持部31时,可以不接触收容槽32,使用户能够更稳定地握持在锅把手3上,使用户的握持体验更好。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中,将锅把手3一体成型在外锅盖2外周壁上,减少部件的数量,有利于简化锅盖2的结构,并降低成本;利用锅把手3与锅体1外周壁上的锅把手3配合,用户可以从侧面通过锅把手3开盖,可以避免烫手;同时在锅盖2盖合锅体1时,使锅把手3能够收容在锅把手3的收容槽32内部,使盖把手25能够与锅把手3组装为一体,可以起到隐藏盖把手25的作用,并有利于提高锅具外观的美观性。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其内形成有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腔;
锅盖,盖设于所述锅体的顶部;
盖把手,一体成型在所述锅盖的外周壁上;
锅把手,凸设于所述锅体的外周壁上,所述锅把手的外壁上凹设有与所述盖把手相配合的收容槽;
其中,在所述锅盖盖合所述锅体的顶部时,所述盖把手能够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以使所述盖把手能够与所述锅把手组装为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把手的远离所述锅体的端部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握持部,所述收容槽由所述锅把手的顶面向下延伸布置于所述握持部的远离所述锅体一侧的外壁上;
所述盖把手的远离所述锅盖的端部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折弯部;
在所述盖把手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握持部外侧的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折弯部的底端与所述收容槽的底端之间形成有间隔区,且所述折弯部的底端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握持部的底端,或所述收容槽的底端与所述握持部的底端之间具有间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把手内设有贯穿布置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一端朝向所述锅体,并位于所述锅把手的与所述锅体相连的端面上;所述固定孔的另一端背向所述锅体,并位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的背向所述锅体的端部设有封堵件;
在所述盖把手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折弯部能够遮挡并抵靠在所述封堵件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把手上设有装饰件,所述装饰件贴设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上,且所述装饰件的轮廓形状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一致;所述装饰件能够遮挡并覆盖所述固定孔的背向所述锅体的一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远离所述锅把手的外壁上设有向上凸出的限位凸起,所述锅盖的远离所述盖把手的一侧的底面上凹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槽;
在所述锅盖盖合所述锅体的顶部时,所述限位凸起卡接于所述限位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顶面上凹设有注水槽,所述注水槽的槽底面上开设有注水孔,所述注水孔能够连通所述注水槽和所述锅体内部,所述注水孔的下侧贴设有防反件,所述防反件封堵在所述注水孔的底面上,且所述注水槽内的水能够经所述注水孔处顶开所述防反件进入所述锅体内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件包括弹性片和由所述弹性片的顶面向上凸出延伸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注水槽的槽底面上,以使所述弹性片封堵在所述注水孔的底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外周凸设有横向延伸的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的内端能够连通所述锅体内部,所述出气通道的外端连通所述锅盖的外部空间;
在由所述出气通道的内端朝向外端的方向上,所述出气通道的底面呈倾斜向上延伸布置。
CN202320329869.5U 2023-02-24 2023-02-24 锅具 Active CN219538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9869.5U CN219538125U (zh) 2023-02-24 2023-02-24 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9869.5U CN219538125U (zh) 2023-02-24 2023-02-24 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8125U true CN219538125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31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9869.5U Active CN219538125U (zh) 2023-02-24 2023-02-24 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81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23534B (zh) 破泡器、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9538125U (zh) 锅具
CN214258963U (zh) 盖板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9995912U (zh) 一种新型烹饪器具
CN211582687U (zh) 中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169748U (zh) 一种带泄压功能顶珠的盖子
KR20210112592A (ko) 전기 주전자
CN208286850U (zh) 烹饪器具
CN220089205U (zh) 一种多功能压力电饭煲
CN220937710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锅具
CN216822809U (zh) 烹饪器具
CN106108730B (zh) 提手组件、加料盖、壶盖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CN215271975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20141505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把手及烹饪器具
CN216675565U (zh) 防溅搅拌锅具
CN212234162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盖
CN205031011U (zh) 新型电饭煲
CN214230946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995913U (zh) 一种内盖可转动的烹饪器具
CN216317228U (zh) 杯盖、搅拌杯组件及食物料理机
CN212165616U (zh) 装饰片、控制装置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5820629U (zh) 蒸汽阀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309005U (zh) 一种可烹饪降糖饭的蒸汽饭煲
CN211212604U (zh) 锅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338260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