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4670U - 换热板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换热板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4670U
CN219534670U CN202320644912.7U CN202320644912U CN219534670U CN 219534670 U CN219534670 U CN 219534670U CN 202320644912 U CN202320644912 U CN 202320644912U CN 219534670 U CN219534670 U CN 219534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flow
plate
flow part
branch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49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波
钟帅波
王晓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49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4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4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4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板及电池包,主要涉及电池包温控技术领域。第一流路模块包括相邻且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流部和第二支流部,第一支流部以及第二支流部的一端均连通进液口,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直线段且与出液口连通,由于两个第一直线段内的温度趋近一致,从而通过将两个第一直线段相邻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支流部和第二支流部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板吸收外部热量或向外辐射热量的能力,以提升换热板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换热板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包温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板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动力电池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大容量电池的进一步需求,使得电池包体积也在不断增大,造成电池充电或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需要及时对电池包进行散热以保证电池包的正常工作;而在寒冷的冬季也需要电池包保持在合理的温度区间内以保证电池包的正常工作;故电池包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目前,一种温控方案为在电池包中增设换热板,换热板内设置有多条流路,用以容纳换热介质,换热板安装放置在电池包中电池模组的底部以调节电池模组的温度。现有换热板相邻的两条流路之间容易交换热量,导致换热板的换热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板及电池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板的换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板,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上间隔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板体具有沿自身宽度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流路模块,设置于所述板体内且沿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流路模块包括相邻且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流部和第二支流部,所述第二支流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流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流部和所述第二支流部均呈蛇形状;
所述第一支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的一端均连通所述进液口,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直线段且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之间具有中心线,所述第一支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关于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两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所述第一支流部的流道宽度或所述第二支流部的流道宽度为b,满足:0﹤a/b﹤3。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流部与所述出液口连通的一端设有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支流部还包括至少一个弧形段,所述弧形段位于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线段之间,并将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线段连通。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板体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背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二流路模块,所述第二流路模块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流部和第四支流部,所述第一支流部和所述第二支流部均设有入口和出口;
所述第三支流部位于所述第一流路模块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流部从所述第三端延伸至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三支流部与所述第一支流部的出口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的出口均连通;
所述第四支流部与所述进液口同侧设置并沿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四支流部与所述第一支流部的入口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的入口均连通;
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四支流部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三支流部连通。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三流路模块,所述第三流路模块与所述第一流路模块关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支流部位于所述第三流路模块与所述第一流路模块之间。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三端或所述第四端,且均靠近所述板体的中部设置。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支流部的通流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的通流截面积;
以及所述第四支流部通流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的通流截面积。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板体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第二板的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二板朝向所述第一板的一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流路模块、所述第二流路模块以及所述第三流路模块。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板体的外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螺钉安装槽。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电池模组和上文所述换热板,所述换热板和所述电池模组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换热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箱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池模组。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和侧板,所述侧板围合包裹在所述电芯的外侧,所述换热板抵接于所述电芯;所述侧板靠近所述板体的一侧设有翻边,所述板体对应所述翻边的位置开设有避位槽,所述翻边位于所述避位槽内。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换热板及电池包,通过将换热板上的第一流路模块分为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流部和第二支流部,第一支流部以及第二支流部连通出液口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直线段,由于两条第一直线段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趋近一致,通过将两条第一直线段邻近设置,使得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流部和第二支流部之间不容易发生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板吸收外部热量或向外辐射热量的能力,进而保证对电池模组的热交换效果。同时,两第一直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第一支流部的流道宽度或第二支流部的流道宽度为b,满足:0﹤a/b﹤3,即限定了第一支流部和第二支流部之间的位置距离,进而保证板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介质在流路模块中的流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
板体1、第一板101、第二板102、第一端11、第二端12、第三端13、第四端14、进液口15、出液口16、螺钉安装槽17、凸包18、避位槽19、第一流路模块2、第一支流部21、第二支流部22、第二流路模块3、第三支流部31、第四支流部32、第三流路模块4、进液管5、出液管6、固定螺钉7、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板,包括:
板体1,板体1上间隔开设有进液口15和出液口16,板体1具有沿自身宽度方向W相背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
第一流路模块2,设置于板体1内且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L延伸。第一流路模块2包括相邻且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第二支流部22位于第一支流部21靠近第二端12的一侧,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均呈蛇形状。
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的一端均连通进液口15,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直线段且与出液口16连通,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之间具有中心线,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关于中心线对称设置。
两第一直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第一支流部21的流道宽度或第二支流部22的流道宽度为b,满足:0﹤a/b﹤3。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换热板适用于电动车的电池包(图中未示出),其通常安装在电动包(图中未示出)内,并抵接于电池模组(图中未示出)的底部,换热板用于调节电池模组的温度,故板体1优选整体呈矩形以适配底盘的形状,矩形状的板体1具有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上文提到的对称设置可为完全对称设置或者基本相似对称设置,即第一支流部21可以与第二支流部22完全对称设置,或者第一支流部21可以与第二支流部22的结构基本相似且对称设置。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可以通入制冷液以对电池模组快速降温,或通入制热液以保持电池模组的温度。且换热板还可以选择通入例如冷媒等气态类型的换热介质,即换热介质可以是液态、气态或气液混合态。
示例性地,当通过进液口15向换热板中加入制冷液时,第一支流部21连通进液口15的一端的制冷液温度最低,而随着制冷液在第一支流部21中继续流动,第一支流部21中的制冷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第一支流部21中连通出液口16的一端的温度最高;同理,第二支流部22连通进液口15的一端的制冷液温度最低,第二支流部22中连通出液口16的一端的制冷液温度最高,因而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连通出液口16的一端的温度趋近一致。
其中,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连通出液口16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直线段,两第一直线段邻近设置,由于两第一直线段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趋近一致,因而相互之间不容易发生热交换。具体的,两第一直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第一支流部21的流道宽度或第二支流部22的流道宽度为b,满足:0﹤a/b﹤3。可选的,a为b的1倍、1.5倍或者2倍等,保证了板体1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换热板上的第一流路模块2分为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连通出液口16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直线段,由于两条第一直线段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趋近一致,通过将两条第一直线段邻近设置,使得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之间不容易发生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板吸收外部热量或向外辐射热量的能力,进而保证对电池模组的热交换效果。同时,两第一直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第一支流部21的流道宽度或第二支流部22的流道宽度为b,满足:0﹤a/b﹤3,即限定了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之间的位置距离,进而保证板体1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可选的,第一直线段沿水平方向延伸,或者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段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L水平延伸。
进一步的,第一支流部21与出液口16连通的一端设有第二直线段,第一支流部21还包括至少一个弧形段,弧形段位于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之间,并将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流部21包括1个第一直线段、1个第二直线段以及1个弧形段,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平行设置,弧形段位于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之间,并将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流部21包括1个第一直线段、1个第二直线段、1个第三直线段以及2个弧形段,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相互平行设置,第三直线段位于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之间,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均通过弧形段连通。通过设置3条直线段,使得第一支流路与电池模组的换热面积增大,保证了热交换效率与效果,同时,换热介质在第一支流路内流动时只经过了2个弧形段,降低了换热介质在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中流动的流阻,减少了能量的损失,提高了热交换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流路还可包括3条以上的直线段以及2个以上的弧形段,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1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L相背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板体1内的第二流路模块3,第二流路模块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流部31和第四支流部32,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均设有入口和出口。第三支流部31位于第一流路模块2靠近或远离第一端11的一侧,第三支流部31从第三端13延伸至第四端14,第三支流部31与第一支流部21的出口以及第二支流部22的出口均连通。第四支流部32与进液口15同侧设置并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W延伸设置,第四支流部32与第一支流部21的入口以及第二支流部22的入口均连通。进液口15与第四支流部32连通,出液口16与第三支流部31连通。
通过设置第三支流部31和第四支流部32,将进液口15、出液口16、第一支流路和第二支流路连通,以能够实现向板体1内的流路模块灌输换热介质,进而换热板能够实现热交换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板体1内的第三流路模块4,第三流路模块4与第一流路模块2关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的中线对称设置,第三支流部31位于第三流路模块4与第一流路模块2之间。
具体的,第三流路模块4设置于板体1靠近第一端11的一侧,第一流路模块2设置于板体1靠近第二端12的一侧,第三流路模块4的结构与第一流路模块2的结构相同,因而第三流路模块4同样能够起到避免相邻支流路间发生热交换的,从而提高换热板吸收外部热量或向外辐射热量的能力,进而保证对电池模组的热交换效果的作用,在此不做赘述。
第三支流部31位于第三流路模块4与第一流路模块2之间,流路模块布局设计更为合理,且第三支流部31内的温度与第一直线段内的温度相近,相互之间不容易发生热交换,进而能够确保换热板与外界的热交换效果。进一步的,第三支流部31平行于第一直线段设置,使得第三支流部31可以与第三流路模块4与第一流路模块2相邻紧密布置,提高了板体1上空间的利用率。同时,增设第三流路模块4,可以满足大规格的电池包的使用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流路模块4与第一流路模块2可划分为一组流路模块,电池包或换热板内可包括多组流路模块,在此不做赘述。
第四支流部32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W设置,并从第一端11延伸至第二端12,同时,第四支流部32邻近第一流路模块2和第二流路模块3设置,使得流路模块的布局更合理,从而提高了板体1上空间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进液口15与出液口16均设置于第三端13或第四端14,且均靠近板体1的中部设置。
具体的,板体1还包括进液管5和出液管6,进液管5连接于进液口15,出液管6连接于出液口16,通过将进液口15与出液口16设置在同一端,便于技术人员将进液管5和出液管6焊接于板体1,提高了换热板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口15和出液口16均位于板体1的中部,换热介质从进液口15进入第四支流路后,先分成两部分分别同时流向第一流路模块2和第三流路模块4,然后再各自分成两部分分别流向第一支流路、第二支流路和第三流路模块4内的两支流路,最后通过第三支流路从出液口16流出,实现并联式分流,均温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流部21的通流截面积等于第二支流部22的通流截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通流截面为垂直于液体流动方向的截面,也称为过流截面。其面积的大小与液体流过管路的流量正相关。另外,流速等于流量除以通流截面积。
通过将第一支流部21的通流截面大小设置为与第二支流部22的通流截面大小相同,在相同体积的换热介质注入的情况下,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中换热介质的流速基本相同。其减少了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的温差,使得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换热效果趋近一致,提高了换热板的换热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流部31的通流截面积大于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的通流截面积;和/或第四支流部32通流截面积大于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的通流截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三支流路和/或第四支流路均用于分流或汇合换热介质,故第三支流路和第四支流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要大于第一支流路和第二支流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因而将第三支流部31以及第四支流部32的通流截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一支流部21以及第二支流部22的通流截面积,使得换热介质的流动更为顺畅,避免影响换热板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1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板101和第二板102,第一板101朝向第二板102的一端设有凸起部,第二板102朝向第一板101的一端设有凹陷部,凸起部与凹陷部围合形成第一流路模块2、第二流路模块3以及第三流路模块4。
通过在第一板101的表面上设置凸起部,并在第二板102的表面上设置凹陷部,使得第一板101和第二板102相互贴合时二者的凸起部和凹陷部相互嵌合即可以形成流道,其简化了制备板体1的工艺。且凸起部和凹陷部分别使得第一板101和第二板102表面形成槽状的支撑强化结构,其可以提高板体1的整体强度。
具体的,第一板101具有与第二板102相对的第一面,第二板102具有与第一板101相对的第二面,其中,第一面上形成有凸起部,第二面上形成有凹陷部。当第一面贴合在第二面上时,第一面上的凸起部嵌在第二面上的凹槽部内并形成了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1的外沿上设有多个螺钉安装槽17。
需要说明的是,螺钉包括头部和螺纹部;当固定螺钉7在板体1上拧紧到位时,螺纹部伸入板体1和箱体中,而头部仍突起于板体1的表面。
通过设置螺钉安装槽17,其用于容置固定螺钉7的头部以避免固定螺钉7凸起于板体1,进而使得换热板在安装后表面平整无凸起,有效避免了电池模组等在振动时碰撞挤压固定螺钉7的头部从而影响固定效果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电池包的安全性。
另外,在板体1的四周外沿处间隔设置多个螺钉安装槽17,使得多个固定螺钉7可以共同配合以连接固定第一板101和第二板102,以提高第一板101与第二板102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1的中部还形成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凸包18。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通过螺钉穿设通过板体1以将换热板固定在电池包的衔架梁上,为保证板体1与衔架梁的连接稳定性,故需选用较大尺寸的螺钉间隔布置板体1的中部并穿设通过板体1。
通过设置凸包18,使得用于固定连接板体1和衔架梁的螺钉的头部也不会突起于板体1的表面,从而提高了电池包的安全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图中未示出)、电池模组和上文中换热板,换热板和电池模组均设置于箱体内,换热板的一端连接于箱体,另一端连接于电池模组。由于该电池包具有上述换热板,因此具有其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图中未示出)和侧板(图中未示出),侧板围合包裹在电芯的外侧,换热板抵接于电芯;侧板靠近板体1的一侧设有翻边(图中未示出),板体1对应翻边的位置开设有避位槽19,翻边位于避位槽19内。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侧板包裹若干个电芯,侧板包括侧围板和翻边,侧围板和翻边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其中,侧围板围设于若干个电芯的侧面,翻边位于电芯的底面,侧围板和翻板共同配合以承载固定住多个电芯。
通过在板体1上开设避位槽19,当电池模组放置并连接在换热板上时,避位槽19可以容纳翻边,使得板体1可以直接接触电芯,使得换热板可以贴近电芯以交换热量,提高了换热板对电池模组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板及电池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1),所述板体(1)上间隔开设有进液口(15)和出液口(16),所述板体(1)具有沿自身宽度方向(W)相背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
第一流路模块(2),设置于所述板体(1)内且沿所述板体(1)的长度方向(L)延伸;所述第一流路模块(2)包括相邻且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流部(21)和第二支流部(22),所述第二支流部(22)位于所述第一支流部(21)靠近所述第二端(12)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流部(21)和所述第二支流部(22)均呈蛇形状;
所述第一支流部(21)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22)的一端均连通所述进液口(15),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直线段且与所述出液口(16)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部(21)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22)之间具有中心线,所述第一支流部(21)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22)关于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两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所述第一支流部(21)的流道宽度或所述第二支流部(22)的流道宽度为b,满足:0﹤a/b﹤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流部(21)与所述出液口(16)连通的一端设有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支流部(21)还包括至少一个弧形段,所述弧形段位于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线段之间,并将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线段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L)相背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所述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板体(1)内的第二流路模块(3),所述第二流路模块(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流部(31)和第四支流部(32),所述第一支流部(21)和所述第二支流部(22)均设有入口和出口;
所述第三支流部(31)位于所述第一流路模块(2)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端(11)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流部(31)从所述第三端(13)延伸至所述第四端(14),所述第三支流部(31)与所述第一支流部(21)的出口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22)的出口均连通;
所述第四支流部(32)与所述进液口(15)同侧设置并沿所述板体(1)的宽度方向(W)延伸设置,所述第四支流部(32)与所述第一支流部(21)的入口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22)的入口均连通;
所述进液口(15)与所述第四支流部(32)连通,所述出液口(16)与所述第三支流部(31)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板体(1)内的第三流路模块(4),所述第三流路模块(4)与所述第一流路模块(2)关于所述第一端(11)和所述第二端(12)之间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支流部(31)位于所述第三流路模块(4)与所述第一流路模块(2)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5)与所述出液口(16)均设置于所述第三端(13)或所述第四端(14),且均靠近所述板体(1)的中部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流部(31)的通流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流部(21)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22)的通流截面积;
以及所述第四支流部(32)通流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流部(21)以及所述第二支流部(22)的通流截面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板(101)和第二板(102),所述第一板(101)朝向所述第二板(102)的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二板(102)朝向所述第一板(101)的一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流路模块(2)、所述第二流路模块(3)以及所述第三流路模块(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的外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螺钉安装槽(17)。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电池模组和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换热板,所述换热板和所述电池模组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换热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箱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池模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和侧板,所述侧板围合包裹在所述电芯的外侧,所述换热板连接于所述电芯;所述侧板靠近所述板体(1)的一侧设有翻边,所述板体(1)对应所述翻边的位置开设有避位槽(19),所述翻边位于所述避位槽(19)内。
CN202320644912.7U 2023-03-22 2023-03-22 换热板及电池包 Active CN219534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4912.7U CN219534670U (zh) 2023-03-22 2023-03-22 换热板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4912.7U CN219534670U (zh) 2023-03-22 2023-03-22 换热板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4670U true CN219534670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27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4912.7U Active CN219534670U (zh) 2023-03-22 2023-03-22 换热板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4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4450B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
CN110247133B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冷却板及液冷循环系统
KR102506672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냉각장치
CN216928707U (zh) 换热结构件及电池包
CN115692936A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CN115692935A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CN110890606A (zh)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液冷系统的直角型变结构冷却板
CN219534670U (zh) 换热板及电池包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217656011U (zh) 电池模块
CN214848773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3363617B (zh) 一种电池液冷板组件、动力电池总成及电动车辆
CN116544547A (zh) 一种三面液冷的大圆柱电池系统
CN216054889U (zh) 一种电池包的冷却装置、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14505686U (zh) 动力电池包的下壳体组件以及动力电池包
CN220121937U (zh) 域控电池包及车辆
CN219959162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8996862U (zh) 车辆的电池组件、车体组件和车辆
CN219959136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987374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20456501U (zh) 液冷板、电池包及储能装置
US20230062174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cooling a battery cell stack, and battery system
CN219203262U (zh) 一种液冷组件和电池包
CN220138415U (zh) 电池液冷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7361728U (zh) 电池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