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9632U -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 Google Patents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9632U
CN219529632U CN202320537802.0U CN202320537802U CN219529632U CN 219529632 U CN219529632 U CN 219529632U CN 202320537802 U CN202320537802 U CN 202320537802U CN 219529632 U CN219529632 U CN 219529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switching shaft
power input
groov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78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忠华
田茂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5378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96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9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96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涉及放风机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之间灵活切换的离合结构以及具有该结构的放风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高放风机使用的安全性。该离合结构包括动力输入轴、切换构件和手动驱动构件,其中:切换构件包括切换轴,切换轴与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且能沿其轴向往复移动,此时切换轴能与动力输入轴相连或分离;手动驱动构件位于切换轴外周侧且与切换轴传动连接。切换构件还包括供电控制组件,供电控制组件包括相连的电控件和识别件,识别件的识别范围位于切换轴靠近动力输入轴一侧的移动路径上。放风机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离合结构,还包括电机和放风机轮。

Description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放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背景技术
温室大棚培育蔬菜已成为全国农民勤劳致富的一条途径,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做出了贡献。目前,农村普通温室的管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温室大棚的温、湿度调节方式已经从人工逐步走向自动化。其中温室大棚的放风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工调节温室放风窗的费时费力、温度控制效果差、需要有人值守等问题,但现有的温室放风机驱动装置主要是将电动机的输出轴直接与放风窗的传动杆连接,通过电动机的转动实现放风窗的开、合,各设备间关联程度高,且存在传动振动大,噪音高,效率低等问题,而且一旦发生停电、电动机出现故障等特殊情况,很难及时对温室进行应急手动放风操作,甚至因大棚内温度过高造成整棚作物绝收,大大的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放风机的使用更加灵活,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实现电控和手控切换的放风机用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放风机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放风机无法实现手动、电动灵活切换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结构,包括动力输入轴、切换构件和手动驱动构件,其中:
所述切换构件包括切换轴,所述切换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且能沿其轴向往复移动,此时所述切换轴能与所述动力输入轴相连或分离;
所述手动驱动构件位于所述切换轴外周侧且与所述切换轴传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切换构件还包括供电控制组件,所述供电控制组件包括相连的电控件和识别件,所述识别件的识别范围位于所述切换轴靠近所述动力输入轴一侧的移动路径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输入轴靠近所述切换轴的一端设置有联轴器,所述动力输入轴能经所述联轴器与所述切换轴相连;当所述切换轴转动时,与之相连的所述联轴器能带动所述动力输入轴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动驱动构件包括手动轮盘和链条,所述链条位于所述手动轮盘的外侧;拉动所述链条能带动所述手动轮盘绕其轴线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外壳,所述手动驱动构件能经轴承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动力输入轴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固定设置有限位构件;
所述限位构件包括限位座、弹簧、限位螺钉和手柄,其中,所述限位座经所述开口固定设置,所述切换轴的自由端能经所述限位座朝向所述外壳外部伸出;
所述手柄的侧壁为中空结构,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手柄经所述第一侧壁套设于所述切换轴的自由端并与所述切换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外部且与所述第一侧壁间存在供所述限位座部分插入的空隙;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螺钉孔,所述限位座插入所述空隙内的部分侧壁上设置有导向限位槽,所述限位螺钉经所述螺钉孔插入所述导向限位槽内;
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限位座之间,当转动所述手柄时,所述限位螺钉能沿所述导向限位槽移动以调整所述弹簧的压缩状态,此时所述切换轴能在所述弹簧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座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限位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复位槽、连接槽和限位槽;其中:
所述复位槽和所述限位槽为并排设置的条形槽且所述限位槽的长度小于所述复位槽的长度,所述连接槽位于所述限位座靠近所述动力输入轴的一端且所述连接槽能连通所述复位槽和所述限位槽;
当所述限位螺钉移动至所述限位槽时,所述弹簧的压缩程度不小于当所述限位螺钉位于所述复位槽时的压缩程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轴器外固定设置有计数码盘,所述计数码盘的外周侧配合设置有红外计数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计数码盘的外周侧上不对称设置有至少三个凹槽,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夹角均不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放风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离合结构,还包括电机和放风机轮。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切换构件和限位构件的配合作用下,上述动力输入轴能够方便的在电机驱动和手动驱动两种不同的驱动方式之间切换;同时,配合识别件还能够实现对当前驱动方式的识别,进而达到针对驱动方式实现自动通断电的效果,有效克服手动控制相关设备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另外,位于联轴器外的计数码盘和红外计数器相互配合,可以方便的获取该动力输入轴的转动速度以及转动方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某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另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中切换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中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中手动驱动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中限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离合结构中计数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动力输入轴;11、输入轴齿轮;2、切换构件;21、切换轴;211、第一花键;22、识别件;3、手动驱动构件;31、手动轮盘;311、第三花键;32、链条;4、联轴器;41、第二花键;5、外壳;51、开口;6、限位构件;61、限位座;611、复位槽;612、连接槽;613、限位槽;62、弹簧;63、限位螺钉;64、手柄;641、第一侧壁;642、第二侧壁;643、螺钉孔;7、计数码盘;71、凹槽;8、红外计数器;9、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合结构,该离合结构主要包括动力输入轴1、切换构件2和手动驱动构件3,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切换构件2包括切换轴21,切换轴21与动力输入轴1同轴设置且能沿其轴向往复移动,此时切换轴21能与动力输入轴1相连或分离;手动驱动构件3位于切换轴21外周侧且与切换轴21传动连接。
在上述切换构件2的作用下,当相应电机失去动力、需要进行手动控制时,可以通过驱动切换轴21移动的方式,可以实现切换轴21与动力输入轴1的连接或分离,进而实现手动动力的连接和断开:当两者相连时,切换轴21转动能带动动力输入轴1转动,实现手动驱动;当两者分离时,此时动力输入轴1处于静止状态,手动驱动断开。另外,在切换轴21与动力输入轴1分离的状态下,此时上述手动驱动构件3可以保持不动,也可以进行空转,能够有效解除该设备在电机驱动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的使用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手动驱动构件3的布置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即,该手动驱动构件3不会随着切换轴21的轴向移动而沿轴向移动。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手动驱动时的安全性,同时使该离合结构具有在通电环境下进行手动驱动控制的能力,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上述切换构件2还包括供电控制组件,供电控制组件包括相连的电控件和识别件22,识别件22的识别范围位于切换轴21靠近动力输入轴1一侧的移动路径上。
具体的,上述识别件22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红外结构,分别为红外发射单元和红外接收单元,其布置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当切换轴21移动至上述识别件22的识别区域(即商户红外发射单元和红外接收单元之间)后,识别件22处能产生信号并将该信号输送至电控件处,电控件在收到该信号后切断电力输入(也可以理解为,切断电机的电源),从而完成“下电”操作,此时电机停止工作,能有效解除手动操作时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反之,当切换轴21移动至离开上述识别件22识别区域后,识别件22处能产生另一信号并将其输送至电控件处,电控件在收到该信号后进行“上电”操作。
为了确保上述识别件22能够牢固安装,设置该切换轴2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座9,识别件22经固定座9固定安装。
上述电控件为微处理器或者PCB板。上述识别件22和电控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再赘述。
为了确保切换轴21和动力输入轴1能够稳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动力输入轴1靠近切换轴21的一端设置有联轴器4。动力输入轴1能经联轴器4与切换轴21相连,当切换轴21转动时,与之相连的联轴器4能带动动力输入轴1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动力输入轴1与联轴器4之间牢固连接,当联轴器4转动时,动力输入轴1能够随之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切换轴21的部分外周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花键211,如图5所示,联轴器4靠近切换轴21的一侧内壁上形成与上述第一花键211相互配合的第二花键41,如图6所示。此时,切换轴21能够通过第一花键211和第二花键41与联轴器4相连。
具体的,上述手动驱动构件3包括手动轮盘31和链条32,如图7所示,链条32位于手动轮盘31的外侧。拉动链条32能带动手动轮盘31绕其轴线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手动轮盘31为套设于切换轴21外侧的中空结构且该手动轮盘3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能与上述第一花键211相配合的第三花键311,如图7所示。当手动轮盘31转动时,切换轴21能随之同步转动并带动与之相连的联轴器4转动,此时可以实现手动驱动。
具体的,上述位于手动轮盘31外侧的链条32可以是金属链。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第一花键211和第三花键311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实现其效果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离合结构还包括外壳5,上述手动驱动构件3能经轴承固定设置于外壳5内,如图2所示。
此时,上述手动轮盘31位于外壳5内,链条32部分结构位于外壳5内,部分经形成于外壳5下端的孔洞向外壳5外部伸出。
为了方便控制上述切换轴21,达到在手动驱动和电动驱动之间随意切换和保持的效果,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离合结构还包括限位构件6。
具体的,上述外壳5远离动力输入轴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51,限位构件6经开口51固定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
限位构件6包括限位座61、弹簧62、限位螺钉63和手柄64,其中,限位座61经开口51固定设置,切换轴21的自由端能经限位座61朝向外壳5外部伸出;
手柄64的侧壁为中空结构,包括第一侧壁641和第二侧壁642,手柄64经第一侧壁641套设于切换轴21的自由端并与切换轴21固定连接,第二侧壁642位于第一侧壁641外部且与第一侧壁641间存在供限位座61部分插入的空隙;第二侧壁642上设置有螺钉孔643,限位座61插入空隙内的部分侧壁上设置有导向限位槽,限位螺钉63经螺钉孔643插入导向限位槽内;
弹簧62位于第一侧壁641和限位座61之间,当转动手柄64时,限位螺钉63能沿导向限位槽移动以调整弹簧62的压缩状态,此时切换轴21能在弹簧62的驱动下相对于限位座61移动。
具体的,上述手柄64的结构如图8所示。该手柄64能通过螺钉与切换轴21固定连接。
为了方便操作,可以设置手柄64朝向外部的一侧设有标记旋转方向的箭头,通过控制手柄64朝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可以方便的实现控制该离合结构在手动驱动和电动驱动两种不同的驱动方式之间切换。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导向限位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复位槽611、连接槽612和限位槽613,其整体结构如图9所示;其中:
复位槽611和限位槽613为并排设置的条形槽且限位槽613的长度小于复位槽611的长度,连接槽612位于限位座61靠近动力输入轴1的一端且连接槽612能连通复位槽611和限位槽613;
当限位螺钉63移动至限位槽613时,弹簧62的压缩程度不小于当限位螺钉63位于复位槽611时的压缩程度。
具体的,上述复位槽611和限位槽613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以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只需要确保两者的朝向基本一致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导向限位槽的整体结构为近似L形。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导向限位槽的数量与限位螺钉6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布置。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导向限位槽的数量为三个且均匀分布于限位座61的外周侧。
下面对该离合结构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当需要采用手动动力输入时,此时可以通过按压并旋转手柄64的方式驱动切换轴21插入联轴器4内(限位螺钉63沿复位槽611移动至连接槽612,随后旋转手柄64使限位螺钉63进入限位槽613内),此时手柄64保持在按压状态,切换轴21位于识别件22之间并通过相应结构控制电机处于“下电”状态,此时可以拉动链条32带动手动轮盘31旋转,在花键的配合作用下,切换轴21转动并带动联轴器4转动,该转动力矩能通过联轴器4传递至动力输入轴1内并通过该动力输入轴1输送至相应的放风机轮处,达到手动驱动卷帘的目的。此时,电机不工作。
当需要采用电动动力输入时,可以通过按压并旋转手柄64的方式使切换轴21与联轴器4分离(限位螺钉63沿限位槽613移动至连接槽612,随后旋转手柄64时限位螺钉63进入复位槽611,弹簧62回弹并带动手柄64复位),此时手柄64保持在弹出状态,切换轴21离开识别件22的识别范围并通过相应结构控制电机处于“上电”状态,此时可以启动电机并使其动力能经位于动力输入轴1外的输入轴齿轮11传到动力输入轴1上。此时,切换轴21与联轴器4分离,手动轮盘31和链条32空转,能有效解除电动放风机轮工作时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
另外,该离合结构在使用时,还可以根据上述识别件22来判断该离合结构处于手动动力输入状态,抑或电动动力输入状态。
为了方便对该离合结构输出的动力进行记录,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联轴器4外安装有计数码盘7,计数码盘7的外周侧配合设置有红外计数器8。
具体的,上述计数码盘7固定设置在联轴器4的外周侧并能随着联轴器4的转动而同步转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计数码盘7的外周侧上不对称设置有至少三个凹槽71,任意相邻的两个凹槽71之间的夹角均不同,如图10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以凹槽71的数量为三个来对其进行说明。
相邻的两个凹槽71之间的夹角分别为50°和100°。当计数码盘7转动时,红外计数器8能够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凹槽71的数量以及相邻两个凹槽71的间隔时间进行记录。通过对上述凹槽71数量以及间隔时间的计算,可以方便的得出转轴的转速。该转速可以反馈至上述电控件处。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通过对上述间隔时间的排列得出联轴器4的转动方向,从而判断该离合结构处于正转或者反转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放风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离合结构,还包括电机和放风机轮,其中放风机轮用于控制放风窗的开合。
上述电机和放风机轮在使用时,均与动力输入轴1传动连接。其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输入轴、切换构件和手动驱动构件,其中:
所述切换构件包括切换轴,所述切换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且能沿其轴向往复移动,此时所述切换轴能与所述动力输入轴相连或分离;
所述手动驱动构件位于所述切换轴外周侧且与所述切换轴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构件还包括供电控制组件,所述供电控制组件包括相连的电控件和识别件,所述识别件的识别范围位于所述切换轴靠近所述动力输入轴一侧的移动路径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靠近所述切换轴的一端设置有联轴器,所述动力输入轴能经所述联轴器与所述切换轴相连;当所述切换轴转动时,与之相连的所述联轴器能带动所述动力输入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驱动构件包括手动轮盘和链条,所述链条位于所述手动轮盘的外侧;拉动所述链条能带动所述手动轮盘绕其轴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手动驱动构件能经轴承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动力输入轴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固定设置有限位构件;
所述限位构件包括限位座、弹簧、限位螺钉和手柄,其中,所述限位座经所述开口固定设置,所述切换轴的自由端能经所述限位座朝向所述外壳外部伸出;
所述手柄的侧壁为中空结构,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手柄经所述第一侧壁套设于所述切换轴的自由端并与所述切换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外部且与所述第一侧壁间存在供所述限位座部分插入的空隙;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螺钉孔,所述限位座插入所述空隙内的部分侧壁上设置有导向限位槽,所述限位螺钉经所述螺钉孔插入所述导向限位槽内;
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限位座之间,当转动所述手柄时,所述限位螺钉能沿所述导向限位槽移动以调整所述弹簧的压缩状态,此时所述切换轴能在所述弹簧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限位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限位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复位槽、连接槽和限位槽;其中:
所述复位槽和所述限位槽为并排设置的条形槽且所述限位槽的长度小于所述复位槽的长度,所述连接槽位于所述限位座靠近所述动力输入轴的一端且所述连接槽能连通所述复位槽和所述限位槽;
当所述限位螺钉移动至所述限位槽时,所述弹簧的压缩程度不小于当所述限位螺钉位于所述复位槽时的压缩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外固定设置有计数码盘,所述计数码盘的外周侧配合设置有红外计数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计数码盘的外周侧上不对称设置有至少三个凹槽,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夹角均不同。
10.一种放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结构,还包括电机和放风机轮。
CN202320537802.0U 2023-03-14 2023-03-14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Active CN219529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7802.0U CN219529632U (zh) 2023-03-14 2023-03-14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7802.0U CN219529632U (zh) 2023-03-14 2023-03-14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9632U true CN219529632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32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7802.0U Active CN219529632U (zh) 2023-03-14 2023-03-14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96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6203208B2 (en) A fan assembly
CN109561653A (zh) 打草头和包含该打草头的打草机
US4743737A (en) Oscillating louver electric fan heater
CN105546915A (zh) 一种冷藏装置
CN219529632U (zh) 离合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放风机
US20220268481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47914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38116U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1479147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998014A (zh) 望远镜托架的外置离合机构
CN220544570U (zh) 一种防尘配电柜
CN220528442U (zh) 一种便于维护的智能中控主机
CN211953209U (zh) 一种空调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空调
CA1251820A (en) Oscillating louvre fan heater
CN216077677U (zh) 智能电风扇
CN217814060U (zh) 电动调节聚散风的导风机构
CN217386890U (zh) 一种箱式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
CN212564130U (zh) 望远镜托架的外置离合机构
CN217239039U (zh) 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固定硬盘存储装置
CN210858288U (zh) 一种适用于旋钮式门锁的远程遥控开锁装置
CN212076057U (zh) 一种电梯群控调度装置
KR102584383B1 (ko) 가변형 전면 토출구 장치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219388212U (zh) 一种新型风扇
CN214673676U (zh) 一种低压抽屉式开关装置
CN220852359U (zh) 清洁结构及天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