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3967U -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3967U
CN219513967U CN202320116148.6U CN202320116148U CN219513967U CN 219513967 U CN219513967 U CN 219513967U CN 202320116148 U CN202320116148 U CN 202320116148U CN 219513967 U CN219513967 U CN 219513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ircuit
primary winding
resistor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61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少龙
李伟
李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61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3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3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3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电源电路(100)包括输入电源(110)、反激变压器(120)、反馈子电路(130)、电源控制器(U1)及驱动开关(140),所述反激变压器(120)包括第一原边绕组(Lp1)、第二原边绕组(Lp2)及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121);输入电源连接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通过驱动开关接地;电源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输入电源,电源控制器的第一端连接驱动开关的控制端,电源控制器的第二端连接反馈子电路,反馈子电路与第二原边绕组并联,次边绕组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电源控制器,用于根据分压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驱动开关,控制驱动开关的通断状态,调整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

Description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反激式电路是一种利用高配变压器隔离输入输出回路的电源电路,具有输入范围宽、结构简单及成本低等优势。目前一拖一、一拖二、一拖四及一拖六等不同拓扑结构的反激式电路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路,对电机控制器中的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驱动芯片进行供电。
现有的反激式电路通常包括了变压器、电源芯片、隔离光耦及三端稳压器等多个器件。反激式电路内包括的器件数量与种类繁多,导致反激式电路的电路结构复杂且不紧凑。同时,隔离光耦及三端稳压器本身还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影响了反激式电路的电路结构紧凑性,导致反激式电路无法满足驱动电路的紧凑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备,该设备用于解决反激式电路的电路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输入电源、反激变压器、反馈子电路、电源控制器及驱动开关,所述反激变压器包括第一原边绕组、第二原边绕组及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
所述输入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驱动开关接地;
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反馈子电路,所述反馈子电路与所述第二原边绕组并联,所述次边绕组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
所述反馈子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输出电压转换为分压电压;
所述电源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分压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所述驱动开关,控制所述驱动开关的通断状态,调整所述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子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另一端,且第二原边绕组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之间的节点。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源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另一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之间的节点。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开关包括开关管和第三电阻;
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三端和所述开关管的第二端均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源电路还包括吸收子电路,所述吸收子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以及与所述第四电阻并联的第二电容;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电源包括直流输入电源,以及与所述直流输入电源并联的第三电容;
所述直流输入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直流输入电源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电源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次边绕组均连接一整流子电路,所述整流子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一稳压管及第二稳压管;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的正极;
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且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的负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整流子电路还包括第二数量的第四电容和第二数量的第五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电容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另一端,且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源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供电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输入电源、反激变压器、反馈子电路、电源控制器及驱动开关,所述反激变压器包括第一原边绕组、第二原边绕组及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所述输入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驱动开关接地;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反馈子电路,所述反馈子电路与所述第二原边绕组并联,所述次边绕组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所述反馈子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输出电压转换为分压电压;所述电源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分压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所述驱动开关,控制所述驱动开关的通断状态,调整所述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电源电路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器件即可调整输出电压,使得电源电路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紧凑。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源电路;110-输入电源、120-反激变压器、130-反馈子电路、140-驱动开关、150-吸收子电路、160-整流子电路;121-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U1-电源控制器、Q1-开关管、Lp1-第一原边绕组、Lp2-第二原边绕组、Ls1-第1次边绕组、Lsn-第n次边绕组、Vsupply-直流输入电源、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1-第1第三二极管、D3n-第n第三二极管、Z11-第1第一稳压管、Z1n-第n第一稳压管、Z21-第1第二稳压管、Z2n-第n第二稳压管、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1-第1第四电容、C4n-第n第四电容、C51-第1第五电容、C5n-第n第五电容、Vout1+-第1电源输出端的正极、Voutn+-第n电源输出端的正极、Vout1--第1电源输出端的负极、Voutn--第n电源输出端的负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下文中,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中的电源电路100包括输入电源110、反激变压器120、反馈子电路130、电源控制器U1及驱动开关140,所述反激变压器120包括第一原边绕组Lp1、第二原边绕组Lp2及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121;
所述输入电源110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一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另一端连接通过所述驱动开关140接地;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电源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源110,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开关140的控制端,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反馈子电路130,所述反馈子电路130与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并联,所述次边绕组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
所述反馈子电路130,用于将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输出电压转换为分压电压;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用于根据所述分压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所述驱动开关140,控制所述驱动开关140的通断状态,调整所述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
输入电源110用于对反激变压器120和电源控制器U1进行供电,输入电源110提供的电源类型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的,在此不做限定。反激变压器120包括第一原边绕组Lp1、第二原边绕组Lp2及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121,其中,第一数量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的,在此不做限定。为便于理解,假设第一数量的取值为n,对于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121,图中示出了第1次边绕组Ls1和第n次边绕组Lsn,其余的次边绕组不再示出。第1次边绕组Ls1与第1电源输出端的正极Vout1+-、第1电源输出端的负极Vout1-均连接,第n次边绕组Lsn与第n电源输出端的正极Voutn+-、第n电源输出端的负极Voutn-均连接。第一原边绕组Lp1为反激变压器120的输入绕组,第二原边绕组Lp2为反激变压器120的辅助绕组。
反激式的电源电路100工作时,第二原边绕组Lp2的电压与次边绕组的电压呈比例关系。反馈子电路130用于将第二原边绕组Lp2的输出电压进行分压,得到分压电压,并分压电压反馈至电源控制器U1的第二端,其中,电源控制器U1的类型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的,可以为电源芯片等,在此不做限定。为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源控制器U1的第二端为电源控制器U1的FB(FeedBack,反馈)引脚。
电源控制器U1根据反馈子电路130反馈的分压电压和内部的参考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驱动开关140的控制端,控制驱动开关140的通断状态,其中,参考电压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的,在此不做限定。脉冲信号可以为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波,在此不做赘述。为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一端为电源控制器U1GATE(栅极)引脚。
将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分压电压反馈至电源控制器U1,以通过电源控制器U1控制驱动开关140的通断状态,进行调整输出电压。电源电路100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器件即可调整输出电压,使得电源电路100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紧凑。
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示范性地,所述反馈子电路130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另一端,且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之间的节点。
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构成了反馈子电路130,将第二原边绕组Lp2的输出电压进行分压,得到反馈至电源控制器U1的分压电压。电源控制器U1根据反馈子电路130反馈的分压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驱动开关140,控制驱动开关140的通断状态。利用电源控制器U1控制驱动开关140的通断状态,控制驱动开关140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以及驱动开关140处于关断状态的时间,调整第二原边绕组Lp2的输出电压。由于第二原边绕组Lp2的电压与次边绕组的电压呈比例关系,调整第二原边绕组Lp2的输出电压,即可调整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进而得到所需的第1次边绕组至第n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
示范性地,所述电源电路100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另一端;
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的节点。
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构成了整流滤波电路。具体地,第一二极管D1将反馈子电路130的反馈至电源控制器U1的电流整流为直流电。第一电容C1用于进行滤波,使得反馈至电源控制器U1的分压电压为稳定的电压信号。
示范性地,所述驱动开关140包括开关管Q1和第三电阻R3;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第一端,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三端和所述开关管Q1的第二端均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接地。
电源控制器U1根据反馈子电路130反馈的分压电压和内部的参考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开关管Q1的控制端,控制开关管Q1的通断状态。利用电源控制器U1控制开关管Q1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以及开关管Q1处于关断状态的时间,调整第二原边绕组Lp2的输出电压。
电源控制器U1利用第三端获取第三电阻R3的采样电压,根据获取到的采样电压与预设的过流电压,进行过电流保护,其中,预设的过流电压的值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的,在此不做限定。为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三端为电源控制器U1的CS(Current sense,电流检测)引脚。基于电源控制器U1获取到的第三电阻R3的采样电压,进行过电流保护,避免与电源输出端连接负载发生短路等故障。
示范性地,所述电源电路100还包括吸收子电路150,所述吸收子电路150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阻R4,以及与所述第四电阻R4并联的第二电容C2;
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另一端。
当开关管Q1关断时,由于电流的di/dt(电流变化率)发生剧变,反激变压器120在开关管Q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产生尖峰电压。同时,输入电源110与次边绕组反射至开关管Q1的电压与尖峰电压叠加,将导致开关管Q1被击穿,进而导致电源电路100发生故障而无法可靠运行。
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阻R4及第二电容C2构成了吸收子电路150,用于吸收并抑制开关管Q1关断时出现的尖峰电压,避免尖峰电压损坏开关管Q1。
示范性地,所述输入电源110包括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以及与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并联的第三电容C3;
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的负极接地,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电源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一端连接。
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用于对反激变压器120和电源控制器U1进行直流供电。第三电容C3用于对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进行滤波储能,保护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使得直流输入电源Vsupply能够进行稳定的直流供电。
请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示范性地,每个所述次边绕组均连接一第一数量的整流子电路160,所述整流子电路160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一稳压管及第二稳压管;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的正极;
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且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的负极。
反激变压器120的架构可以是一拖一架构,即n为1,也可以是一拖二架构,即n为2,还可以为一拖四架构,即n为4等任意架构,使得电源电路100具有高拓展性,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对应每个次边绕组设置一路整流子电路160。具体地,每路整流子电路160包括了第三二极管、第一稳压管及第二稳压管。为便于理解,图中示出了第1第三二极管D31和第n第三二极管D3n,示出了第1第一稳压管Z11和第n第一稳压管Z1n,示出了第1第二稳压管Z21和第n第二稳压管Z2n,其余的第三二极管、第一稳压管及第二稳压管不再示出。
本实施例中,第1第三二极管D31的正极连接第1次边绕组Ls1的一端,第1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第1电源输出端的正极Vout1+。第1第一稳压管Z11的负极连接第1第三二极管D31的负极,第1第一稳压管Z11的正极连接第1第二稳压管Z21的负极,且第1第一稳压管Z11的正极接地。第1第二稳压管Z21正极连接第1次边绕组Ls1的另一端,且第1第二稳压管Z21正极用于连接第1电源输出端的负极Vout1-。
第n第三二极管D3n的正极连接第n次边绕组Lsn的一端,第n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第n电源输出端的正极Voutn+。第n第一稳压管Z1n的负极连接第n第三二极管D3n的负极,第n第一稳压管Z1n的正极连接第n第二稳压管Z2n的负极,且第n第一稳压管Z1n的正极接地。第n第二稳压管Z2n正极连接第n次边绕组Lsn的另一端,且第n第二稳压管Z2n正极用于连接第n电源输出端的负极Voutn-。
以第1次边绕组对应的整流子电路160为例,第1第三二极管用于将第1次边绕组整流为直流电源。同时,第1第一稳压管和第1第二稳压管进行串联分压,得到负载需求的正压电源和负压电源。具体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的正极,提供负载需求的正压电源。第二稳压管的正极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的负极,提供负载需求的负压电源。
以调整第n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为例,第n第三二极管为次边绕组的输出二极管。电源控制器U1获取到的反馈子电路130反馈的分压电压为:
公式(1)
其中,V FB为反馈子电路130反馈的分压电压,V OUTn为第n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V F为输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N Lpn为第n次边绕组的匝数,Na为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匝数,r 1为第一电阻R1的阻值,r 2为第二电阻R2的阻值。
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示范性地,所述整流子电路160还包括第二数量的第四电容和第二数量的第五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电容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另一端,且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构成滤波电路,用于进行滤波储能,使得电源电路100可以为与电源输出端连接的负载提供稳定的低纹波直流电源。需要理解的是,第二数量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的,可以为1,也可以为2,在此不做限定。为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数量为1,且示出了第1第四电容C41和第n第四电容C4n,示出了第1第五电容C51和第n第五电容C5n,其余的第三二极管、第一稳压管及第二稳压管不再示出。
本实施例中,第1第四电容C41的一端连接第1第三二极管D31的负极,第1第四电容C41的另一端通过第1第五电容C51连接第1次边绕组Ls1的另一端,且第1第四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第n第四电容C4n的一端连接第n第三二极管D3n的负极,第n第四电容C4n的另一端通过第n第五电容C5n连接第n次边绕组Lsn的另一端,且第n第四电容C4n的另一端接地。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输入电源、反激变压器、反馈子电路、电源控制器及驱动开关,所述反激变压器包括第一原边绕组、第二原边绕组及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所述输入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驱动开关接地;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电源控制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反馈子电路,所述反馈子电路与所述第二原边绕组并联,所述次边绕组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所述反馈子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输出电压转换为分压电压;所述电源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分压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所述驱动开关,控制所述驱动开关的通断状态,调整所述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
本申请的电源电路不需要设置隔离光耦及三端稳压器等占用较大空间的器件。当需要调整输出电压,将第二原边绕组的分压电压反馈至电源控制器,以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开关管的通断状态。调整开关关断状态的时间和导通状态的时间,调整输出电压。电源电路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器件即可调整输出电压,使得电源电路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紧凑。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电设备,包括如本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电路100。
电源电路100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器件即可调整输出电压,使得电源电路100占用供电设备的空间小,使得供电设备的结构紧凑,进而使得供电设备适用于狭小的空间进行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供电设备。
供电设备用于对电动车辆的电机控制器的驱动电路进行供电,具体地,占用空间小且紧凑的供电设备可设置于电动车辆内的狭小空间,对电动车辆的IGBT的驱动芯片进行正负电压供电,以便于对电动车辆进行紧凑化设计。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源(110)、反激变压器(120)、反馈子电路(130)、电源控制器(U1)及驱动开关(140),所述反激变压器(120)包括第一原边绕组(Lp1)、第二原边绕组(Lp2)及第一数量的次边绕组(121);
所述输入电源(110)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一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驱动开关(140)接地;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电源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源(110),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开关(140)的控制端,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反馈子电路(130),所述反馈子电路(130)与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并联,所述次边绕组用于连接电源输出端;
所述反馈子电路(130),用于将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输出电压转换为分压电压;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用于根据所述分压电压,输出脉冲信号至所述驱动开关(140),控制所述驱动开关(140)的通断状态,调整所述次边绕组的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子电路(130)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另一端,且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之间的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二原边绕组(Lp2)的另一端;
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的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开关(140)包括开关管(Q1)和第三电阻(R3);
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第一端,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三端和所述开关管(Q1)的第二端均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收子电路(150),所述吸收子电路(150)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阻(R4),以及与所述第四电阻(R4)并联的第二电容(C2);
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源(110)包括直流输入电源,以及与所述直流输入电源并联的第三电容(C3);
所述直流输入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直流输入电源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源控制器(U1)的电源端、所述第一原边绕组(Lp1)的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次边绕组均连接一整流子电路(160),所述整流子电路(160)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一稳压管及第二稳压管;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的正极;
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且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的负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电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子电路(160)还包括第二数量的第四电容和第二数量的第五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电容连接所述次边绕组的另一端,且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9.一种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100)。
10.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设备。
CN202320116148.6U 2023-01-14 2023-01-14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Active CN219513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148.6U CN219513967U (zh) 2023-01-14 2023-01-14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148.6U CN219513967U (zh) 2023-01-14 2023-01-14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3967U true CN219513967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31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6148.6U Active CN219513967U (zh) 2023-01-14 2023-01-14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39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33608A (zh) * 2024-01-03 2024-04-05 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栅极可调驱动电压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33608A (zh) * 2024-01-03 2024-04-05 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栅极可调驱动电压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6670B2 (en) Dual-transformer type of DC-to-DC converter
US7768807B2 (en) Bidirectional no load control with overshoot protection
US6466461B2 (en) Method and circuit for reducing voltage level variation in a bias voltage in a power converter
US8400789B2 (en) Power supply with input filter-controlled switch clamp circuit
US11031860B2 (en) Inrush current control during starting of resonant converters
US8203320B2 (en) Switching mode converters
US20100277955A1 (en) Boost Device For Voltage Boosting
JP2012253942A (ja) Dc−dcコンバータ装置
JP2008545359A (ja) フルブリッジ回路および大きな調整領域を有する電源装置
US10404180B2 (en) Driver circuit for switch
CN219513967U (zh) 电源电路、供电设备及电动车辆
US20090097291A1 (en) Universal power supply for a laptop
US8199540B2 (en) High voltage gain power converter
US10790750B2 (en) Isolated DC-DC converter circuit for power conversion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11356029B2 (en) Rectifying circuit and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y incorporating rectifying circuit
EP2372740A2 (en) Relay driver circuit
US9287791B2 (en) Switching power-supply device having control circuit controlling switching element to turn on-and-off
EP1396926A1 (en) DC-DC converter with active clamp circuit
CN102027666A (zh) 斩波变换器中的过压限制
US11329566B2 (en) DC power supply circuit that enhances stability of output voltage
CN110190754B (zh) 转换器控制电路及芯片
US20230132923A1 (en) Dc-dc conversion device having coupling inductor
CN215120579U (zh) 开关电源电路、驱动装置和电力电子功率开关
WO2023032026A1 (ja) Dcdcコンバータ
KR100534771B1 (ko) 디씨 디씨 컨버터의 내부 컨트롤러를 위한 전원 공급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Power circuits, power supply equipment, and electric vehicl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811

Pledgee: ZOOMLION Group Finance Co.,Ltd.

Pledgor: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69645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