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9007U -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9007U
CN219499007U CN202320516851.6U CN202320516851U CN219499007U CN 219499007 U CN219499007 U CN 219499007U CN 202320516851 U CN202320516851 U CN 202320516851U CN 219499007 U CN219499007 U CN 219499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end
optocoupler
output end
optical coupler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168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军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aichao Hebe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Carbon Haichao Beij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haichao Hebe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Carbon Haichao Beij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haichao Hebe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Carbon Haichao Beij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haichao Hebe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1685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9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9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9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身集装箱中的储能电池系统和双向AC‑DC变流器,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多路电压巡检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控制单元,多路电压巡检电路包括光耦K1、AQW214EH光耦K2、AQW214EH光耦K3和AQW214EH光耦K4,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分别连接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移动式储能电源中单节蓄电池充放电控制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在荒漠地区等无电或弱电地区进行类似石油钻井勘探作业等特殊工种时,需要使用电力,由于其作业位置不固定,为供应电力,频繁在主电网与作业区之间架设输电电缆,配电基建成本高,建设周期长,资源消耗大,且如果后续勘探地点未能成功启用,则前期的建设投入全部浪费。通过使用移动储能系统,即将储能电池系统和双向AC-DC变流器放置于车辆上,双向AC-DC变流器将充电中心的电网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储存在储能电池系统中,当需要用电时,双向AC-DC变流器将储能电池系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为用电设备供电,这样能够解决多个不固定作业位置的用电问题,而且无需进行电缆敷设,配电建设等。
储能电池系统常采用多节蓄电池串联的形式,在多节蓄电池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为避免单节蓄电池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需要对单节蓄电池的电压进行监测,传统多路电压监测的方法,电路结构复杂,而电路一致性差,不利于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从而影响整个储能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移动式储能电源中单节蓄电池充放电控制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设置在车身集装箱中的储能电池系统和双向AC-DC变流器,所述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多路电压巡检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控制单元,
所述多路电压巡检电路包括光耦K1、AQW214EH光耦K2、AQW214EH光耦K3和AQW214EH光耦K4,
所述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分别连接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所述光耦K1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1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四输入端均接地,
所述光耦K1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一输出端均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所述光耦K1的第三输出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出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三输出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三输出端均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
所述光耦K1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1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1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2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出端与电池BAT3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2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4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3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5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3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6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4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7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4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8的正极连接,
所述检测总线DEC1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检测总线DEC2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移位寄存器U3,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数据输入端、时钟输入端均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七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八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11、运放U1A、电阻R12、电阻R13和运放U1B,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与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1反馈连接至所述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
所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还与基准电压VREF连接,所述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13接地,所述运放U1B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2反馈连接至所述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
进一步,还包括充放电控制电路,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
所述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第一端用于与用电负载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第一端用于与充电接口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第二端接地。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6、电阻R17和三极管Q3,所述电阻R16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7的第一端接15V电源,所述电阻R17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9、电阻R18和三极管Q4,所述电阻R19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8的第一端接15V电源,所述电阻R18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控制多路电压巡检电路中不同的光耦导通,能够实现对多个单节蓄电池的电压进行轮询检测,这样,无需设置多个电压检测电路,即可实现多个单节蓄电池的电压检测,电路结构简单、电路一致性高。
具体工作原理为: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1导通,电池BAT1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2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1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1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和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2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3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2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2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2导通,电池BAT3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4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3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3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和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4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5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4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4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3导通,电池BAT5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6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5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5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和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6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7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6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6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4导通,电池BAT7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8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7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7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8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8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8的电压检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多路电压巡检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移位寄存器U3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压检测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充放电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中:1多路电压巡检电路,2移位寄存器U3,3电压检测电路,4充放电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身集装箱中的储能电池系统和双向AC-DC变流器,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多路电压巡检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控制单元,
如图1所示,多路电压巡检电路包括光耦K1、AQW214EH光耦K2、AQW214EH光耦K3和AQW214EH光耦K4,
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分别连接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光耦K1的第二输入端、光耦K1的第四输入端、光耦K2的第二输入端、光耦K2的第四输入端、光耦K3的第二输入端、光耦K3的第四输入端、光耦K4的第二输入端、光耦K4的第四输入端均接地,
光耦K1的第一输出端、光耦K2的第一输出端、光耦K3的第一输出端、光耦K4的第一输出端均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光耦K1的第三输出端、光耦K2的第三输出端、光耦K3的第三输出端、光耦K4的第三输出端均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
光耦K1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1的正极连接,光耦K1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2的正极连接,光耦K2的第三输出端与电池BAT3的正极连接,光耦K2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4的正极连接,光耦K3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5的正极连接,光耦K3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6的正极连接,光耦K4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7的正极连接,光耦K4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8的正极连接,
检测总线DEC1与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检测总线DEC2与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多路电压巡检电路中不同的光耦导通,能够实现对多个单节蓄电池的电压进行轮询检测,这样,无需设置多个电压检测电路,即可实现多个单节蓄电池的电压检测,电路结构简单、电路一致性高
具体工作原理为: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1导通,电池BAT1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2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1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1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和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2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3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2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2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2导通,电池BAT3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4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3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3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和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4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5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4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4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3导通,电池BAT5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6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5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5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和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6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7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6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6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光耦K4导通,电池BAT7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电池BAT8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7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7的电压检测。
当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对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对其他光耦输出低电平时,电池BAT8的正极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池BAT8两端的电压通过电压检测电路接入控制单元,实现对电池BAT8的电压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单元可以选用目前通用的单片机、DSP、ARM等控制芯片,本实施例具体采用ARM芯片TMS320F103。
进一步,如图2所示,还包括移位寄存器U3,移位寄存器U3的数据输入端、时钟输入端均与控制单元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一输出端与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二输出端与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三输出端与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四输出端与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五输出端与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六输出端与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七输出端与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U3的第八输出端与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连接。
在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和多路电压巡检电路中设置移位寄存器U3,移位寄存器U3将控制单元输出的一路串行信号转换为多路并行信号,控制光耦K1~K4的导通或关断,有利于节约控制单元的IO资源。
进一步,如图3所示,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11、运放U1A、电阻R12、电阻R13和运放U1B,电阻R9的第一端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电阻R9的第二端与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运放U1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1反馈连接至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
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连接,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还与基准电压VREF连接,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13接地,运放U1B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2反馈连接至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
在进行电池BAT1、电池BAT3、电池BAT5、电池BAT7的电压检测时,检测总线DEC1和检测总线DEC2之间的电压分别为电池BAT1、电池BAT3、电池BAT5、电池BAT7的端电压;在进行电池BAT2、电池BAT4、电池BAT6、电池BAT8的电压检测时,检测总线DEC1和检测总线DEC2之间的电压分别为电池BAT2、电池BAT4、电池BAT6、电池BAT8端电压的反相值,该反相值为负。电压检测电路用于将检测总线DEC1和检测总线DEC2之间的电压转换到控制单元能够识别的电压范围内,便于控制单元的准确读取。
具体工作原理为:检测总线DEC1和DEC2分别接入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经运放U1A、电阻R9和电阻R11构成的反相比例放大电路放大后,得到-1.5V~1.5V的电压信号;(-1.5V~1.5V)的电压信号进入运放U1B构成的加法运算电路,与基准电压VREF进行叠加,基准电压VREF可以设置为1.5V左右,从而在运放U1B的输出端得到0~3V的电压信号;0~3V的电压信号送入控制单元的AD通道,控制单元通过读取0~3V的电压信号,即可得到单节蓄电池电压的大小。
进一步,还包括充放电控制电路,如图4所示,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
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连接,开关管Q1的第一端用于与用电负载连接,开关管Q1的第二端接地,
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连接,开关管Q2的第一端用于与充电接口连接,开关管Q2的第二端接地。
在蓄电池组充电过程中,当控制单元检测到单节蓄电池电压过高时,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及时停止蓄电池组充电,避免单节蓄电池过度充电;在蓄电池组放电过程中,当控制单元检测到单节蓄电池电压过低时,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及时停止蓄电池组放电,避免单节蓄电池过度放电。
进一步,如图5-图6所示,还包括第一驱动电路5和第二驱动电路6,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6、电阻R17和三极管Q3,电阻R16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电阻R16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17的第一端接15V电源,电阻R17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9、电阻R18和三极管Q4,电阻R19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阻R19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电阻R18的第一端接15V电源,电阻R18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当控制单元检测到单节蓄电池电压过高时,输出高电平信号到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导通,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将开关管Q2的控制端拉低,开关管Q2关断,断开蓄电池组与充电接口的连接,及时停止充电;当控制单元检测到单节蓄电池电压过低时,输出高电平信号到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导通,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将开关管Q1的控制端拉低,开关管Q1关断,断开蓄电池组与负载的连接,及时停止放电。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身集装箱中的储能电池系统和双向AC-DC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多路电压巡检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控制单元,
所述多路电压巡检电路包括光耦K1、AQW214EH光耦K2、AQW214EH光耦K3和AQW214EH光耦K4,
所述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分别连接控制单元的IO输出端,所述光耦K1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1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2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3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光耦K4的第四输入端均接地,
所述光耦K1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一输出端均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所述光耦K1的第三输出端、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出端、所述光耦K3的第三输出端、所述光耦K4的第三输出端均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
所述光耦K1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1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1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2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出端与电池BAT3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2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4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3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5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3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6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4的第二输出端与电池BAT7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K4的第四输出端与电池BAT8的正极连接,
所述检测总线DEC1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检测总线DEC2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位寄存器U3,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数据输入端、时钟输入端均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1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2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3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七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4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3的第八输出端与所述光耦K4的第三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11、运放U1A、电阻R12、电阻R13和运放U1B,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与检测总线DEC2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与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1反馈连接至所述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与检测总线DEC1连接,
所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还与基准电压VREF连接,所述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13接地,所述运放U1B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2反馈连接至所述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放电控制电路,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
所述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第一端用于与用电负载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第一端用于与充电接口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第二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6、电阻R17和三极管Q3,所述电阻R16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7的第一端接15V电源,所述电阻R17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9、电阻R18和三极管Q4,所述电阻R19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8的第一端接15V电源,所述电阻R18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CN202320516851.6U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Active CN219499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6851.6U CN219499007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6851.6U CN219499007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9007U true CN219499007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12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16851.6U Active CN219499007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9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8406A (zh) 电池组、用于对电池组充电/放电的方法以及功耗装置
CN103645442A (zh) 电力机车蓄电池剩余容量的检测装置
CN104868566A (zh) 一种太阳能控制器及太阳能充电系统
CN201341030Y (zh) 一种用于串联蓄电池组的监控及均衡装置
CN102096050A (zh) 一种直流-直流电源电路的检测装置
CN202696290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光伏系统中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
CN108667088B (zh) 一种支持带中线ups的锂电池储能系统
CN103441547A (zh) 充电器和具有该充电器的电动助力车
CN219499007U (zh)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源系统
CN102437616A (zh) 一种太阳能智能储能管理系统
CN102545323B (zh) 一种太阳能智能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
CN104659830A (zh) 一种新型智能充电器
CN208522519U (zh) 一种光伏发电储电装置
CN203690984U (zh) 用于充电电池的充电器
CN103248099B (zh) 一种智能充电控制电路
CN212543399U (zh) 机器人充电系统及机器人
CN205051419U (zh) 并网供电系统
CN104467088A (zh) 一种智能太阳能充电系统及其自动跟踪控制电路
CN108649626A (zh) 一种锂电池充电电流电压反馈系统
CN203606472U (zh) 电力机车蓄电池剩余容量的检测装置
CN104158246B (zh) 一种风电储能运行控制方法
CN110854984B (zh) 双太阳板双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211042363U (zh) 一种智能水表的供电管理装置
CN207248368U (zh) 智能监测线夹
CN211928400U (zh) 一种四通道rs485型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