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6993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6993U
CN219476993U CN202223008321.5U CN202223008321U CN219476993U CN 219476993 U CN219476993 U CN 219476993U CN 202223008321 U CN202223008321 U CN 202223008321U CN 219476993 U CN219476993 U CN 219476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electronic device
target
frequency band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83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君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83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6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6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6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小板、电池模块、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所述主板和所述小板位于所述电池模块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天线靠近所述主板设置,所述第二天线靠近所述小板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目标间距;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均为目标频段。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天线间的隔离度会影响天线效率、错误检查和纠正(Error Checking andCorrecting,ECC)等性能指标,在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中也是影响MIMO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且在一些应用中,例如WIFI和蓝牙同时工作,高调制下对天线间的隔离度也有很高的要求。目前通常采用电磁带隙法提高同频天线隔离度,然而,电磁带隙法通过周期结构实现,会使得天线体积较大,不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电磁带隙法提高同频天线隔离度不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小板、电池模块、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所述主板和所述小板位于所述电池模块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靠近所述主板设置,所述第二天线靠近所述小板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目标间距;
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均为目标频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小板、电池模块、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所述主板和所述小板位于所述电池模块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天线靠近所述主板设置,所述第二天线靠近所述小板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目标间距;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段均为目标频段。这样,将第一天线靠近主板设置,第二天线靠近小板设置,而主板和小板分离在电池模块的两侧,能够使得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能够提高同频天线隔离度,不需要设置周期结构,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侧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图3中电子设备的侧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是图5中电子设备的侧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8是图7中电子设备的侧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结果的显示界面示意图之一;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结果的显示界面示意图之二;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结果的显示界面示意图之三;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结果的显示界面示意图之四;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结果的显示界面示意图之五;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结果的显示界面示意图之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101、小板102、电池模块103、第一天线110及第二天线120,所述主板101和所述小板102位于所述电池模块103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110靠近所述主板101设置,所述第二天线120靠近所述小板102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天线110与所述第二天线120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目标间距;
所述第一天线110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天线120的工作频段均为目标频段。
其中,第一天线110靠近所述主板101设置,可以是,相对于小板102,第一天线110更靠近所述主板101,示例地,可以是,第一天线110与主板101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第一天线110与小板102之间的直线距离。
其中,第二天线120靠近所述小板102设置,可以是,相对于主板101,第二天线120更靠近所述小板102,示例地,可以是,第二天线120与小板102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第二天线120与主板101之间的直线距离。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110可以设置在主板101,第二天线120可以设置在小板102上。
另外,第一目标间距可以基于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确定,示例地,第一目标间距可以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或者,第一目标间距可以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三分之一,或者,第一目标间距可以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四分之一,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另外,目标频段可以为WiFi2.4G频段,或蓝牙频段,或其他频段,本实施例对目标频段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天线110的电流流向和所述第二天线120的电流流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或者85°,或者270°,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示例地,所述第一天线110的电流流向和所述第二天线120的电流流向可以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谐振结构,所述谐振结构靠近目标天线设置,所述目标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110或所述第二天线120,通过所述谐振结构可以消耗掉天线附近传递的无效能量,能够提高天线间的隔离度。
另外,主板101上可以设置有CPU及GPU等主要元器件。小板102上可以设置有USB接口等外围元器件。
另外,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可以为同频天线。
另外,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可以构成电子设备的天线系统。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的隔离度在工作频段内大于或等于40dB。
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该手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组件:显示屏104、中框、电池模块103、主板101、小板102、扬声器107及摄像头106;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中一支位于该手机上方,靠近主板101一侧,一支位于该手机下方,靠近小板102一侧,两天线位于所述中框同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应用中,例如WIFI和蓝牙同时工作,通常使用的是时分系统,而通过验证,共存场景可以提高WIFI吞吐80%,时延降低70%,高调制下对天线间的隔离度有很高的要求,例如,8DPSK制式WLAN 17dBm输出功率下,蓝牙在最大可接受干扰程度条件运行,天线间的隔离度需要40dB以上。
相关技术中,提高同频双天线隔离的方法有电路解耦法、极化隔离法、寄生单元解耦法、电磁带隙法及中和线法等等。然而,电路解耦法受限于器件的Q值,无法达到很高的隔离度,而如果用传输线替代常规的集总器件,则占用空间庞大,不适合终端中使用。极化隔离法在终端复杂环境中基本不可行,因为极化完全不可控。寄生单元法在整机环境中实现复杂,而且由于环境额外耦合因素很多,两天线离得较近时很难通过调整寄生单元参数达到高隔离要求,而离得太远则寄生单元基本无效。电磁带隙法需要周期结构,面积较大,而且单元尺寸对应6GHz以下的频段比较大,不适用于终端中。中和线法要连接两天线,整机多结构耦合环境无法达到超过40dB的隔离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101、小板102、电池模块103、第一天线110及第二天线120,所述主板101和所述小板102位于所述电池模块103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天线110靠近所述主板101设置,所述第二天线120靠近所述小板102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天线110与所述第二天线120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目标间距;所述第一天线110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天线120的工作频段均为目标频段。这样,将第一天线110靠近主板101设置,第二天线120靠近小板102设置,而主板101和小板102分离在电池模块103的两侧,能够使得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能够提高同频天线隔离度,不需要设置周期结构,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可选地,所述第一目标间距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
其中,以目标频段为2.4-2.484GHz为例,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为2.4GHz,2.4GHz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为62.5mm。设置第一天线110与第二天线120之间的间距大于62.5mm,示例地,可以设置第一天线110与第二天线120之间的间距为128mm。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之间的间距大于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能有效调控两天线主要模式成分,使得同频双天线系统有较好的初始隔离度,这样能降低整机复杂环境耦合影响,减少需要调控的变量,利于整机环境实现。
可选地,所述第一天线110和/或所述第二天线120的天线类型为如下任意一项:
平面倒F天线PIFA;
F天线IFA;
贴片天线;
含寄生单元的PIFA;
含寄生单元的IFA;
含寄生单元的贴片天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天线110的电流流向和所述第二天线120的电流流向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110的电流流向和所述第二天线120的电流流向相互垂直,可以认为是,第一天线110的天线走线方向与第二天线120的天线走线方向相互垂直;还可以认为是,第一天线110的天线枝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天线120的天线枝节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天线110的电流流向和所述第二天线120的电流流向相互垂直,能够降低极化耦合效应,辅助提高隔离。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谐振结构,所述谐振结构靠近目标天线设置,所述目标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110或所述第二天线120,所述谐振结构的谐振频率与所述目标天线的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值。
其中,该预设值可以为0.1Hz,或者1Hz,或者10Hz,等等,该预设值可以为一个较小的值,本实施例对该预设值的具体取值不进行限定。示例地,所述谐振结构的谐振频率可以与所述目标天线的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相同。
另外,谐振结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谐振结构靠近第一天线110设置或者靠近第二天线120设置;或者,谐振结构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该两个谐振结构一个靠近第一天线110设置,另一个靠近第二天线120设置;或者,谐振结构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屏104、框体105及后盖,所述显示屏104和后盖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05的两侧,所述主板101和所述小板102均位于所述框体105和所述后盖之间,所述框体105可以开设有槽缝1051,可以通过该开设的槽缝1051构成谐振结构;或者,可以通过连接在框体105与显示屏104之间的金属连接件构成谐振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不采用谐振结构,框体105的电流较强,是主要的能量传递结构,不利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度的提高。在设置谐振结构的情况下,框体105上的能量被大幅束缚消耗掉,能够提高天线系统的隔离度。
需要说明的是,靠近天线区域局部增加谐振结构,束缚能量,尤其是主地传导电流导致的耦合,能够提高隔离。
可选地,所述谐振结构与所述目标天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目标间距,所述第二目标间距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与0.1的乘积。
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所述谐振结构与所述目标天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目标间距,所述第二目标间距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与0.1的乘积,从而使得谐振结构能够在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的工作频段产生陷波效果,控制目标天线激励时耦合到中框上的电流,使其大部分被束缚在谐振结构的腔体结构上而不传导耦合至另一天线所在的区域,以提高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屏104、框体105及后盖,所述显示屏104和后盖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05的两侧,所述主板101和所述小板102均位于所述框体105和所述后盖之间,所述第一天线110和所述第二天线120均位于所述框体105靠近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谐振结构设置在所述框体105上。
其中,所述主板101、所述小板102以及所述电池模块103可以均位于所述框体105和所述后盖之间。可以通过在框体105上开设槽缝1051,由该槽缝1051构成谐振结构的腔体。
需要说明的是,框体105也可以称为中框,或者金属中框等。
需要说明的是,框体105中与显示屏104相对的表面及与后盖相对的表面的电流分布可能是不同的,通常框体105中与显示屏104相对的表面的能量传递和耦合更为明显,通过将所述第一天线110和所述第二天线120均设置于所述框体105靠近所述后盖的一侧,能够有效提升天线系统的隔离度。
可选地,如图8及图9所示,所述框体105上开设有槽缝1051,所述槽缝1051贯穿所述框体105,所述框体105靠近所述显示屏104的一侧设置有导电件1052,所述框体105通过所述导电件1052与所述显示屏104电连接,所述小板102、所述框体105及所述显示屏104通过所述槽缝1051及所述导电件1052构成所述谐振结构。
其中,框体105靠近所述显示屏104的一侧可以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电件1052,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电件1052与框体105及显示屏104之间围合的区域可以构成谐振结构的腔体的一部分,该围合的区域与槽缝1051导通,该围合的区域与槽缝1051共同构成谐振结构的腔体。导电件1052可以为导电泡棉,槽缝1051可以贯穿框体105的厚度方向,槽缝1051可以为T型槽缝。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小板102、所述框体105及所述显示屏104通过所述槽缝1051及所述导电件1052构成所述谐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框体105结构,简化结构设计。
可选地,所述第一天线110设置在所述主板101上且与所述主板101电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天线120设置在所述小板102上且与所述小板102电连接;或者,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天线120包括激励部分1201以及耦合贴片部分1202,所述激励部分1201设置在小板102上且与所述小板102电连接,所述耦合贴片部分1202与所述激励部分1201耦合连接;或者,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二天线120为贴片天线,所述第二天线120设置于电池模块103上,且与所述电池模块103电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天线120包括激励部分1201以及耦合贴片部分1202,该激励部分1201可以为PIFA天线形式的激励部分,或者可以为MONOPOLE天线形式的激励部分。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天线120为贴片天线,可以设计为超低剖面天线,例如,第二天线120的厚度小于0.4mm,以提高整机天线利用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天线110的工作频率与所述第二天线120的工作频率均大于1.5GHz。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的尺寸小于180mm*80mm*10mm。
以下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电子设备进行举例说明:
实施例1:
以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为例,参看图1和图2,手机包括框体105(也可称为金属中框)、主板101、小板102、电池模块103、摄像头106、扬声器107、显示屏104、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该电池模块103包括电池。主板101、小板102、电池模块103、摄像头106、扬声器107、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位于金属中框一侧,显示屏104位于金属中框另一侧。以上组件是手机终端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说明,其他构成手机终端的部件,比如后盖、听筒等在实施例说明中省略。整个手机终端尺寸小于180mm*80mm*10mm。从图示y方向看,第一天线110位于手机终端上方,在该实施例中是位于主板101上。第二天线120位于手机终端下方,在该实施例中是位于小板102上。电池位于主板101和小板102之间。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工作在相同频段,实施例1中为2.4-2.484GHz,也就是WiFi2.4G或蓝牙频段。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之间的间距大于其最低工作频率对应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实施例1中也就是大于2.4GHz对应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即62.5mm),实际设计值为128mm,通过较大的初始间距,使得两天线主要模式分量相互独立,提高两同频天线的初始隔离度。
需要说明的是,整机中由于环境很复杂,天线激励时各种结构耦合出的模式数实际非常多,两同频天线系统要达到很高的隔离度意味着要精细操纵很小的能量成分,从具体的公式而言,一个天线激励时模式电流成分可以表示为:J=∑nanJn,an为模式加权系数,n为结构数,Jn为结构耦合出的模式电流成分。要达到40dB双天线隔离度意味着受权重为0.01的模式加权系数an的影响,两个天线如果靠的太近,会造成多模杂合几乎不可控的状态,很难实现超高隔离。另外,两天线拉开距离后在整机中也不是说相同距离有相同的基础隔离度,一般需要仿真,看单个天线激励时,整机的电流情况,另一支天线优选的设置在当前天线激励时整机上的低电流区,这样可以提高基础隔离度。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在实施例1中都是PIFA天线类型,主要走线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天线110走线方向主要为y向,第二天线120主要为x向,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天线本体的极化耦合效应,能略微影响天线耦合,相比以两天线走线平行的摆设,两种情况天线效率基本一样,但走线垂直的情况隔离能提高5dB。如果通过天线间距和位置的设计,使得初始隔离度足够高,则天线走线的设计可以更自由,比如呈现一定夹角甚至平行,但优选的设计规则为天线走线相互垂直,由此额外的隔离度也能抵抗整机装配公差等变化因素的影响。
优选的,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工作频率高于1.5GHz。
参看图10和图11,图10所示曲线为天线系统的S参数实测曲线,图11所示曲线为天线系统的效率实测曲线。其中,图10中正方形标记线是第一天线110回波损耗曲线,圆点标记线是第二天线120回波损耗曲线,两天线在2.4-2.484GHz工作频段的回波损耗都基本小于-5dB,三角形标记线是两天线的传输系数曲线S21,在工作频段可见两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大于45dB(S21*-1表示两天线隔离),满足同频双天线超高隔离(隔离度大于40dB)的需求。图11中的第一天线效率曲线对应第一天线110的总效率,工作频段内平均效率为-6.2dB。第二天线效率曲线对应第二天线120的总效率,工作频段内平均效率为-9.8dB。
实施例2:
参看图3和图4,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二天线120具有两部分,包括激励部分1201,为PIFA形式,及耦合贴片部分1202。激励部分1201和耦合贴片部分1202没有直接电连接,两者高度上的间距为0.3mm。耦合贴片部分1202主要走线方向沿x向,与第一天线110相垂直。耦合贴片部分1202是第二天线120的主要辐射区,激励部分1201激励时,在耦合贴片部分1202会激励起沿x向的半波电流。通过激励部分1201增加耦合贴片部分1202的方式,可以扩展常规PIFA天线阻抗带宽,提高辐射效率,并且调控第二天线120的电流模式成分,束缚近场能量。通过调整耦合贴片部分1202的x向尺寸、相对于激励部分1201在x、y方向的位置,可以调整多模在第一天线110总场叠加效应,进一步提高同频双天线系统的隔离度。
另外,可以对天线系统中的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的回波损耗和隔离度进行检测,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在2.4-2.484GHz工作频段的回波损耗都基本小于-5dB,且相比于实施例1,第二天线120拥有更宽的阻抗带宽。在工作频段两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大于55dB(S21*-1表示两天线隔离),相比于实施例1,提高了10dB隔离,满足同频双天线超高隔离(隔离度大于40dB)的需求。参看图12,图12所示曲线为天线系统的效率实测曲线。图12中的第一天线效率曲线对应第一天线110的总效率,工作频段内平均效率为-6.2dB。第二天线效率曲线对应第二天线120的总效率,工作频段内平均效率为-9.7dB。
实施例3:
参看图5和图6,相比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第二天线120为贴片天线形式,其主要走线方向沿x向,与第一天线110相垂直。第二天线120位于电池上方,可以设计为超低剖面天线类型,比如天线厚度小于0.4mm,以提高整机天线利用空间,相比于实施例1,空出的空间可以设计别的天线或布局别的功能器件。由于超低剖面贴片形式本身具有近场束缚能力强的特征,通过布局拉开两同频天线达到最低工作频率对应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以上,也可实现40dB同频双天线超高隔离需求。
实施例4:
参看图7和图9,相比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摄像头106位于主板101靠近中间位置,第一天线110位于主板101左侧(视觉方向为沿着y方向),靠近电池,是PIFA天线类型,走线主要沿着y向。第二天线120为IFA加寄生的天线形式,位于框体105(也可以称为金属中框)下方边缘位置,走线方向沿着x向。金属中框开有槽缝1051,贯通金属中框整个厚度方向。在金属中框与显示屏104相对的一侧设有导电件1052,该导电件1052为两处电连接点,为导电泡棉,将金属中框和显示屏104的金属屏蔽层(一般为一层铜皮或不锈钢架)相电连接。金属中框所开槽缝1051和两处电连接点的位置参考图9。槽缝1051为T型槽,距离第二天线120间距小于最低工作频率对应自由空间波长与0.1的乘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10和第二天线120的工作频率为2.4-2.484GHz,槽缝1051和第二天线120间距为9.5mm。通过调控T型槽周长和两处电连接点位置,使得显示屏104、金属中框和小板102之间共同构建成一个谐振腔体,使其在天线系统工作频段产生陷波效果,控制第二天线120激励时耦合到金属中框上的电流,使其大部分被束缚在谐振腔体的腔体结构上而不传导耦合至第一天线110的区域,以提高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参看图13至图15,图13和图14所示曲线为天线系统的S参数仿真曲线,图15所示曲线为天线系统的效率仿真曲线。其中,图13所示曲线为天线回波损耗曲线,实线对应第一天线110,虚线对应第二天线120。两天线在2.4-2.484GHz工作频段的回波损耗都小于-5dB。图14所示曲线为两天线传输系数曲线S12。在工作频段可见两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大于50dB。图15中实线对应第一天线110的总效率,工作频段内平均效率为-7.78dB。虚线对应第二天线120的总效率,工作频段内平均效率为-5.3dB。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具有超高隔离天线系统的电子设备,结合了天线间距、天线类型、天线走线方向及地环境控制几个因素,多种手段联合使用调控天线模式成分,多模叠加最终实现大于40dB超高隔离度,可以实现电子设备中同频双天线超高隔离度(大于40dB)需求。在复杂的移动终端环境下工程可实现性高,天线性能也较好。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到的天线解耦方法可以为多模式权重控制近场抵消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可以为除终端之外的其他设备。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还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个人游戏机、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101)、小板(102)、电池模块(103)、第一天线(110)及第二天线(120),所述主板(101)和所述小板(102)位于所述电池模块(103)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110)靠近所述主板(101)设置,所述第二天线(120)靠近所述小板(102)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天线(110)与所述第二天线(120)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目标间距;
所述第一天线(110)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第二天线(120)的工作频段均为目标频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间距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110)和/或所述第二天线(120)的天线类型为如下任意一项:
平面倒F天线PIFA;
F天线IFA;
贴片天线;
含寄生单元的PIFA;
含寄生单元的IFA;
含寄生单元的贴片天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110)的电流流向和所述第二天线(120)的电流流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谐振结构,所述谐振结构靠近目标天线设置,所述目标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110)或所述第二天线(120),所述谐振结构的谐振频率与所述目标天线的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结构与所述目标天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目标间距,所述第二目标间距为所述目标频段内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与0.1的乘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屏(104)、框体(105)及后盖,所述显示屏(104)和后盖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05)的两侧,所述主板(101)和所述小板(102)均位于所述框体(105)和所述后盖之间,所述第一天线(110)和所述第二天线(120)均位于所述框体(105)靠近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谐振结构设置在所述框体(105)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05)上开设有槽缝(1051),所述槽缝(1051)贯穿所述框体(105),所述框体(105)靠近所述显示屏(104)的一侧设置有导电件(1052),所述框体(105)通过所述导电件(1052)与所述显示屏(104)电连接,所述小板(102)、所述框体(105)及所述显示屏(104)通过所述槽缝(1051)及所述导电件(1052)构成所述谐振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110)设置在所述主板(101)上且与所述主板(101)电连接;
所述第二天线(120)设置在所述小板(102)上且与所述小板(102)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天线(120)包括激励部分(1201)以及耦合贴片部分(1202),所述激励部分(1201)设置在小板(102)上且与所述小板(102)电连接,所述耦合贴片部分(1202)与所述激励部分(1201)耦合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天线(120)为贴片天线,所述第二天线(120)设置于电池模块(103)上,且与所述电池模块(103)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110)的工作频率与所述第二天线(120)的工作频率均大于1.5GHz。
CN202223008321.5U 2022-11-11 2022-11-11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476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8321.5U CN219476993U (zh) 2022-11-11 2022-11-11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8321.5U CN219476993U (zh) 2022-11-11 2022-11-1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6993U true CN219476993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41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8321.5U Active CN219476993U (zh) 2022-11-11 2022-11-1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6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iang et al. High-isolation eight-element MIMO array for 5G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CN110137675B (zh) 一种天线单元及终端设备
Zhang et al. Mutual coupling reduction for UWB MIMO antennas with a wideband neutralization line
Xu et al. Multimode decoupling technique with independent tuning characteristic for mobile terminals
EP2543110B1 (en) Diversity antenna system comprising meander pattern antennas
US8390519B2 (en) Dual-feed dual band antenna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method
Khan et al. A miniaturized dual-band MIMO antenna for WLAN applications
Abdullah et al. Eight-element antenna array at 3.5 GHz for MIMO wireless application
EP2642595B1 (en) Antenna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Niroo-Jazi et al. A hybrid isolator to reduce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x/Rx antennas
Lu et al. Planar small-size eight-band LTE/WWAN monopole antenna for tablet computers
Shi et al. 3.6-GHz eight-antenna MIMO array for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s
Zhang et al. Mutual coupling suppression for on-body multiantenna systems
Morsy et al. Dual‐band meander‐line MIMO antenna with high diversity for LTE/UMTS router
Sohi et al. Hexa-band sup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a fork-shaped UWB-MIMO antenna loaded with complementary split-ring resonator and slots
EP426649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Muhsin et al. Compact Self-Isolated MIMO Antenna System for 5G Mobile Terminals.
Han et al. Dual-band MIMO antenna using a symmetric slotted structure for 4G USB dongle application
Satam et al. Two element compact UWB diversity antenna with combination of DGS and parasitic elements
CN219476993U (zh) 电子设备
Kareem et al. Design a Linear and Circular Polarization MIMO Antennas Based on Compact Size Configurations with High Isolation and Stable Gain Characteristics for CBand and WLAN/WiMAX Applications.
Malar et al. Novel aperture coupled fractal antenna for Internet of wearable things (IoWT)
US20190157751A1 (en) Antenna and mobile terminal
Guterman et al. Integration of omnidirectional wrapped microstrip antennas into laptops
TW200945657A (en) Antenna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