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2442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2442U
CN219452442U CN202320301500.3U CN202320301500U CN219452442U CN 219452442 U CN219452442 U CN 219452442U CN 202320301500 U CN202320301500 U CN 202320301500U CN 219452442 U CN219452442 U CN 219452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support
bracket
fan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15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辉
马秀雯
陈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unde Dou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Shunde Noo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unde Dou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Shunde Noo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unde Dou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Shunde Noo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unde Dou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15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2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2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2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包括:罩体,所述罩体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罩体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出风口,所述罩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多个入风口,所述罩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形成安装部;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为U型,所述第一支架形成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夹臂,两个所述第一夹臂分别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转动连接。本申请公开的风扇,通过在罩体上设置第一支架,罩体可绕第一支架上水平方向的转轴旋转,实现风扇头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送风角度调整,同时第一支架体积较小,设置在罩体后侧的安装部上,可令风扇正面的外观线条更加简洁,第一支架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使得风扇头部在第一支架上能够稳定翻转。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电风扇广泛应用于家居以及办公场所中,在炎热的夏天,电风扇可以帮助人们消暑降温。很多的电风扇在送风的过程中,为了送风效果更佳,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送风主体的送风角度,以达到针对性送风的目的。目前市面上部分风扇,风扇主体与立杆铰接,用户可手动转动送风主体使其能够在竖直平面上下摆动,但竖直方向的可调角度较小,在使用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出现了部分可以大角度上下摆动的电风扇,通常设置U型支架以安装送风主体,但支架往往占用空间大,连接结构外露,造成电风扇整体并不美观,并且由于风扇头部组件的重量往往远大于支撑组件,因此,也存在送风主体在支撑组件转动时上不够稳定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扇支架占用空间大,连接结构外露,造成电风扇整体不太美观的问题,提供一种风扇。
一种风扇,包括:罩体,所述罩体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罩体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出风口,所述罩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多个入风口,多个所述入风口、所述第一安装腔和多个所述出风口依次连通形成风道,所述罩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形成安装部;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送风组件与所述罩体开设有所述出风口的一侧相对设置;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为U型,所述第一支架形成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夹臂,两个所述第一夹臂分别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夹臂之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风扇,通过在罩体上设置第一支架,罩体可绕第一支架上水平方向的转轴旋转,实现风扇头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送风角度调整,由此提升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一支架体积较小,设置在罩体后侧的安装部上,可使第一支架的存在感削弱,令风扇正面的外观线条更加简洁,第一支架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能很好地支撑风扇头部,使得风扇头部在第一支架上能够稳定翻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U型支架和两个旋转部,所述U型支架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夹臂,所述安装部的两侧开设有对称的轴孔,两个所述旋转部的转轴分别穿过两个所述轴孔,所述安装部可绕所述转轴旋转。通过设置U型支架和旋转部,旋转部的转轴穿过安装部的轴孔后与U型支架的第一夹臂连接,从而安装部套设在转轴的外侧,能够带动罩体内部组件绕转轴旋转,方便用户在竖直平面上调节风扇的送风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罩体包括前网罩和后网罩,所述前网罩开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所述前网罩设置在所述后网罩上,所述前网罩与所述后网罩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后网罩包括网罩本体和所述安装部,所述网罩本体开设有多个所述入风口,所述网罩本体远离所述前网罩的一侧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安装部相适配,所述安装部设有空腔,两个所述轴孔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旋转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两个所述旋转部的转轴分别穿过两个轴孔与两个所述第一夹臂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将第一支架设置在后网罩后侧的安装部上,可使第一支架的存在感削弱,令风扇正面的外观线条更加简洁,同时安装部内形成有空腔,一方面使得旋转部内置于空腔内实现隐藏式设计,另一方面使得用户在连接后网罩与第一支架时更加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型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设置在所述下支架上,所述上支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一横梁,两个所述第一夹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下支架连接。通过形成上述可拆卸连接的U型支架结构,在将安装部设置到U型支架与旋转部之间时,可方便用户从第一夹臂朝向下支架的一侧设置螺丝组件对上支架与旋转部的连接进行加固,并使得螺丝组件不外露于U型支架外侧,提升支架的线条流畅性。此外,由于风扇本身的特殊性,头部组件的重量远大于支撑组件,因此通过上支架与下支架的组合,可进一步提升第一支架的结构强度,使得风扇头部安装在第一支架翻转时可更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围合形成第二安装腔,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中的一个朝向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一侧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中的另一个朝向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一侧形成有多个与所述安装孔相适配的安装柱。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无需通过螺丝等组件,在安装孔与安装柱的适配安装下上支架与下支架能够快速连接,且牢固可靠,此外安装孔和安装柱位于第二安装腔内,从而可实现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连接结构的隐藏式设计,上支架与下支架连接后外壁自然过渡,使得支架线条更加流畅,造型更加美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围合形成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夹臂朝向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加强筋,所述下支架朝向所述第一夹臂的侧壁形成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夹臂与下支架能够通过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的连接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从而当风扇罩体受力压迫第一支架时,第一夹臂不易变形或破裂,延长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部包括所述转轴和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转轴远离所述U型支架的一侧,所述安装部开设有所述轴孔的侧壁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限位件相抵。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安装部套设在转轴的外侧从而风扇头能够绕转轴旋转,并通过第一夹臂与限位件的配合夹紧安装部的两个侧壁,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支架与安装部接触产生摩擦阻力而防止风扇头随意摆动,由此用户施力使风扇头绕转轴旋转一定角度后,风扇头可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定位不动稳定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盖和垫圈,所述限位盖设置在所述转轴远离所述U型支架的一侧,所述垫圈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侧,所述垫圈分别与所述限位盖和所述安装部相抵。通过设置垫圈,可有效避免安装部与限位盖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小磨损,进而延长旋转部和安装部的使用寿命,并能够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盖朝向所述转轴的一侧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垫圈相适配。通过在限位盖上形成环形凹槽结构,使得垫圈能够固定安装在环形凹槽的内部,垫圈能够对转动的剪切力进行吸收,从而保证转动下对限位盖的作用力减缓,防止裂纹产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朝向所述转轴的一侧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转轴相适配,所述环形凸起的端壁与安装部相抵。通过在第一夹臂上形成环形凸起,可对转轴的连接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转轴穿过安装部的轴孔后能够快速与第一夹臂匹配,并与第一夹臂的侧壁垂直连接,确保位于安装部两侧的转轴的中轴线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朝向所述转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转轴朝向所述第一夹臂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轴线重合。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设置螺丝组件同时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第一夹臂与旋转部的连接可靠,同时可通过拧动螺丝组件调节第一夹臂与旋转部对安装部的夹紧程度,由此实现风扇头部的转动灵活性与固定稳定性的平衡,使得用户无需花费太大力气即可令风扇头部转动,而风扇头部在脱离外力后将立即停止转动,稳定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朝向所述转轴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转轴朝向所述第一夹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孔相适配的凸起。通过在第一夹臂上形成限位孔,转轴的凸起与限位孔连接后将进一步对转轴起到限位作用,便于转轴与第一夹臂快速匹配,同时确保转轴在罩体转动时将不会被带动发生自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U型支架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架相适配。通过在U型支架的端部上形成连接部,使得第一支架可通过连接部与第二支架连接,使得风扇头可通过第二支架竖立在地面上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挂钩组件,所述挂钩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通过在U型支架的一侧设置挂钩组件,使得用户更方便地根据使用环境需要,对风扇使用位置进行调整,例如在户外地面不平整的情况下,用户可利用挂钩组件将风扇吊挂在横杆或矮树梢上使用,简单快捷,操作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风扇的第一立体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风扇的第二立体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后网罩与第一支架的装配结构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架的立体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架的爆炸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上支架的立体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下支架的立体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风扇的剖面图;
图9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架的剖面图;
图10为一实施方式的旋转部的爆炸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罩体,101出风口,102入风口,103空腔,11前网罩,12后网罩,121网罩本体,122安装部;
2第一支架,201第二安装腔,202安装孔,203环形凹槽,204第一通孔,205第二通孔,206限位孔,21U型支架,211上支架,2111第一夹臂,21111环形凸起,21112第一加强筋,2112第一横梁,2113安装柱,212下支架,2121第二加强筋,22旋转部,221转轴,222限位件,2221限位盖,2222垫圈,223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扇。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扇,包括:罩体1,罩体1设有第一安装腔,罩体1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出风口101,罩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多个入风口102,多个入风口102、第一安装腔和多个出风口101依次连通形成风道,罩体1远离出风口101的一侧形成安装部122;送风组件,送风组件位于第一安装腔内,送风组件与罩体1开设有出风口101的一侧相对设置;第一支架2,第一支架2为U型,第一支架2形成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夹臂2111,两个第一夹臂2111分别与安装部122的两侧转动连接,安装部122位于两个第一夹臂2111之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风扇,通过在罩体1上设置第一支架2,罩体1可绕第一支架2上水平方向的转轴221旋转,实现风扇头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送风角度调整,由此提升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一支架2体积较小,设置在罩体1后侧的安装部122上,可使第一支架2的存在感削弱,令风扇正面的外观线条更加简洁,第一支架2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能很好地支撑风扇头部,使得风扇头部在第一支架2上能够稳定翻转。
如图3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支架2包括U型支架21和两个旋转部22,U型支架21形成有两个第一夹臂2111,安装部122的两侧开设有对称的轴孔,两个旋转部22的转轴221分别穿过两个轴孔,安装部122可绕转轴221旋转。通过设置U型支架21和旋转部22,旋转部22的转轴221穿过安装部122的轴孔后与U型支架21的第一夹臂2111连接,从而安装部122套设在转轴221的外侧,能够带动罩体1内部组件绕转轴221旋转,方便用户在竖直平面上调节风扇的送风角度。
如图1至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罩体1包括前网罩11和后网罩12,前网罩11开设有多个出风口101,前网罩11设置在后网罩12上,前网罩11与后网罩12围合形成第一安装腔,后网罩12包括网罩本体121和安装部122,网罩本体121开设有多个入风口102,网罩本体121远离前网罩11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开口与安装部122相适配,安装部122设有空腔103,两个轴孔与空腔103连通,旋转部22的至少部分位于空腔103内,两个旋转部22的转轴221分别穿过两个轴孔与两个第一夹臂2111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将第一支架2设置在后网罩12后侧的安装部122上,可使第一支架2的存在感削弱,令风扇正面的外观线条更加简洁,同时安装部122内形成有空腔103,一方面使得旋转部22内置于空腔103内实现隐藏式设计,另一方面使得用户在连接后网罩12与第一支架2时更加方便。
如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U型支架21包括上支架211和下支架212,上支架211设置在下支架212上,上支架211包括两个第一夹臂2111和第一横梁2112,两个第一夹臂2111设置在第一横梁2112的两侧,两个第一夹臂2111与下支架212连接。通过形成上述可拆卸连接的U型支架21结构,在将安装部122设置到U型支架21与旋转部22之间时,可方便用户从第一夹臂2111朝向下支架212的一侧设置螺丝组件对上支架211与旋转部22的连接进行加固,并使得螺丝组件不外露于U型支架21外侧,提升支架的线条流畅性。此外,由于风扇本身的特殊性,头部组件的重量远大于支撑组件,因此通过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的组合,可进一步提升第一支架2的结构强度,使得风扇头部安装在第一支架2翻转时可更加稳定。
如图5至图8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围合形成第二安装腔201,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中的一个朝向第二安装腔201的一侧设有多个安装孔202,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中的另一个朝向第二安装腔201的一侧形成有多个与安装孔202相适配的安装柱2113。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无需通过螺丝等组件,在安装孔202与安装柱2113的适配安装下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能够快速连接,且牢固可靠,此外安装孔202和安装柱2113位于第二安装腔201内,从而可实现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之间连接结构的隐藏式设计,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连接后外壁自然过渡,使得支架线条更加流畅,造型更加美观。
如图5至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上支架211与下支架212围合形成第二安装腔201,第一夹臂2111朝向第二安装腔20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加强筋21112,下支架212朝向第一夹臂2111的侧壁形成有第二加强筋2121,第一加强筋21112与第二加强筋2121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夹臂2111与下支架212能够通过第一加强筋21112与第二加强筋2121的连接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从而当风扇罩体1受力压迫第一支架2时,第一夹臂2111不易变形或破裂,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8和图10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旋转部22包括转轴221和限位件222,限位件222设置在转轴221远离U型支架21的一侧,安装部122开设有轴孔的侧壁两侧分别与第一夹臂2111和限位件222相抵。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安装部122套设在转轴221的外侧从而风扇头能够绕转轴221旋转,并通过第一夹臂2111与限位件222的配合夹紧安装部122的两个侧壁,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支架2与安装部122接触产生摩擦阻力而防止风扇头随意摆动,由此用户施力使风扇头绕转轴221旋转一定角度后,风扇头可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定位不动稳定工作。
如图8和图10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限位件222包括限位盖2221和垫圈2222,限位盖2221设置在转轴221远离U型支架21的一侧,垫圈2222套设在转轴221的外侧,垫圈2222分别与限位盖2221和安装部122相抵。通过设置垫圈2222,可有效避免安装部122与限位盖2221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小磨损,进而延长旋转部22和安装部122的使用寿命,并能够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如图8和图10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限位盖2221朝向转轴221的一侧形成有环形凹槽203,环形凹槽203与垫圈2222相适配。通过在限位盖2221上形成环形凹槽203结构,使得垫圈2222能够固定安装在环形凹槽203的内部,垫圈2222能够对转动的剪切力进行吸收,从而保证转动下对限位盖2221的作用力减缓,防止裂纹产生。
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夹臂2111朝向转轴221的一侧形成有环形凸起21111,环形凸起21111与转轴221相适配,环形凸起21111的端壁与安装部122相抵。通过在第一夹臂2111上形成环形凸起21111,可对转轴221的连接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转轴221穿过安装部122的轴孔后能够快速与第一夹臂2111匹配,并与第一夹臂2111的侧壁垂直连接,确保位于安装部122两侧的转轴221的中轴线重合。
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夹臂2111朝向转轴22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204,转轴221朝向第一夹臂211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205,第一通孔204与第二通孔205的中轴线重合。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设置螺丝组件同时穿过第一通孔204和第二通孔205使第一夹臂2111与旋转部22的连接可靠,同时可通过拧动螺丝组件调节第一夹臂2111与旋转部22对安装部122的夹紧程度,由此实现风扇头部的转动灵活性与固定稳定性的平衡,使得用户无需花费太大力气即可令风扇头部转动,而风扇头部在脱离外力后将立即停止转动,稳定工作。
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夹臂2111朝向转轴22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孔206,转轴221朝向第一夹臂2111的一侧设有与限位孔206相适配的凸起223。通过在第一夹臂2111上形成限位孔206,转轴221的凸起223与限位孔206连接后将进一步对转轴221起到限位作用,便于转轴221与第一夹臂2111快速匹配,同时确保转轴221在罩体1转动时将不会被带动发生自转。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第二支架,U型支架21远离安装部122的一侧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与第二支架相适配。通过在U型支架21的端部上形成连接部,使得第一支架2可通过连接部与第二支架连接,使得风扇头可通过第二支架竖立在地面上工作。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挂钩组件,挂钩组件活动设置在第一支架2上。通过在U型支架21的一侧设置挂钩组件,使得用户更方便地根据使用环境需要,对风扇使用位置进行调整,例如在户外地面不平整的情况下,用户可利用挂钩组件将风扇吊挂在横杆或矮树梢上使用,简单快捷,操作灵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1),所述罩体(1)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罩体(1)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出风口(101),所述罩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多个入风口(102),多个所述入风口(102)、所述第一安装腔和多个所述出风口(101)依次连通形成风道,所述罩体(1)远离所述出风口(101)的一侧形成安装部(122);
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送风组件与所述罩体(1)开设有所述出风口(101)的一侧相对设置;
第一支架(2),所述第一支架(2)为U型,所述第一支架(2)形成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夹臂(2111),两个所述第一夹臂(2111)分别与所述安装部(122)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部(12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夹臂(211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包括U型支架(21)和两个旋转部(22),所述U型支架(21)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夹臂(2111),所述安装部(122)的两侧开设有对称的轴孔,两个所述旋转部(22)的转轴(221)分别穿过两个所述轴孔,所述安装部(122)可绕所述转轴(221)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包括前网罩(11)和后网罩(12),所述前网罩(11)开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101),所述前网罩(11)设置在所述后网罩(12)上,所述前网罩(11)与所述后网罩(12)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后网罩(12)包括网罩本体(121)和所述安装部(122),所述网罩本体(121)开设有多个所述入风口(102),所述网罩本体(121)远离所述前网罩(11)的一侧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安装部(122)相适配,所述安装部(122)设有空腔(103),两个所述轴孔与所述空腔(103)连通,所述旋转部(2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103)内,两个所述旋转部(22)的转轴(221)分别穿过两个轴孔与两个所述第一夹臂(21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架(21)包括上支架(211)和下支架(212),所述上支架(211)设置在所述下支架(212)上,所述上支架(211)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夹臂(2111)和第一横梁(2112),两个所述第一夹臂(2111)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2112)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夹臂(2111)与所述下支架(21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支架(211)与所述下支架(212)围合形成第二安装腔(201),所述上支架(211)与所述下支架(212)中的一个朝向所述第二安装腔(201)的一侧设有多个安装孔(202),所述上支架(211)与所述下支架(212)中的另一个朝向所述第二安装腔(201)的一侧形成有多个与所述安装孔(202)相适配的安装柱(2113);和/或
所述上支架(211)与所述下支架(212)围合形成第二安装腔(201),所述第一夹臂(2111)朝向所述第二安装腔(20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加强筋(21112),所述下支架(212)朝向所述第一夹臂(2111)的侧壁形成有第二加强筋(2121),所述第一加强筋(21112)与所述第二加强筋(212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22)包括所述转轴(221)和限位件(222),所述限位件(222)设置在所述转轴(221)远离所述U型支架(21)的一侧,所述安装部(122)开设有所述轴孔的侧壁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2111)和所述限位件(222)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22)包括限位盖(2221)和垫圈(2222),所述限位盖(2221)设置在所述转轴(221)远离所述U型支架(21)的一侧,所述垫圈(2222)套设在所述转轴(221)的外侧,所述垫圈(2222)分别与所述限位盖(2221)和所述安装部(122)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盖(2221)朝向所述转轴(221)的一侧形成有环形凹槽(203),所述环形凹槽(203)与所述垫圈(2222)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臂(2111)朝向所述转轴(221)的一侧形成有环形凸起(21111),所述环形凸起(21111)与所述转轴(221)相适配,所述环形凸起(21111)的端壁与安装部(122)相抵;和/或
所述第一夹臂(2111)朝向所述转轴(22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204),所述转轴(221)朝向所述第一夹臂(211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205),所述第一通孔(204)与所述第二通孔(205)的中轴线重合;和/或
所述第一夹臂(2111)朝向所述转轴(22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孔(206),所述转轴(221)朝向所述第一夹臂(211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孔(206)相适配的凸起(223)。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U型支架(21)远离所述安装部(122)的一侧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架相适配;和/或
还包括挂钩组件,所述挂钩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2)上。
CN202320301500.3U 2023-02-22 2023-02-22 风扇 Active CN219452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1500.3U CN219452442U (zh) 2023-02-22 2023-02-22 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1500.3U CN219452442U (zh) 2023-02-22 2023-02-22 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2442U true CN219452442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3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1500.3U Active CN219452442U (zh) 2023-02-22 2023-02-22 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24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452442U (zh) 风扇
US2345516A (en) Fan guard
CN109578780A (zh) 一种装配分体式音箱的壁挂式电视
JP3208598U (ja) 扇風機の自動上下首振り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扇風機
JP3218226U (ja) 壁掛け扇風機における90°上下首振り機構
CN212777073U (zh) 吊挂安装机构及追光灯
CN215860855U (zh) 一种风扇
CN205002293U (zh) 一种手动快速控制风门的换风机
CN107435214B (zh) 洗衣机
CN212901091U (zh) 一种消防应急双头灯灯头结构
CN207406510U (zh) 风扇
CN208669658U (zh) 阻尼吊扇灯
CN215927852U (zh) 一种便携式风扇
CN209458165U (zh) 风扇
CN203161584U (zh) 风扇
CN111980976A (zh) 网罩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扇
CN216429341U (zh) 一种可调节的双轴三维液压隐形合页
CN209089115U (zh) 一种智能电视机
CN209932173U (zh) 一种壁挂式博物馆文物展示柜
CN219345092U (zh) 风扇装配结构
JP2014181893A (ja) サーキュレーター
CN216617968U (zh) 一种具有挂钩结构的风扇
CN219062032U (zh) 便携风扇
KR200180130Y1 (ko) 다용도 책상
CN216476844U (zh) 一种双轴三维液压隐形合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