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6671U -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6671U
CN219436671U CN202320123390.6U CN202320123390U CN219436671U CN 219436671 U CN219436671 U CN 219436671U CN 202320123390 U CN202320123390 U CN 202320123390U CN 219436671 U CN219436671 U CN 219436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power supply
resistor
series
tr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233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相权
席可
施渊籍
石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Nanj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e Nanj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e Nanj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Zhongke Nanj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01233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6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6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6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当环境温度、电源电压在安全范围内,给终端设备进行供电时,只需控制导通Nmos管Q9、Q10,如果检测充电信号时,只需驱动控制导通Nmos管Q14、Q12。驱动Nmos管,则需满足Vgs>Vgs(th)的条件,通过MCU控制设计了一种自举电源驱动电路满足该条件,同时对移动终端设备电源进行监控,当有电源短路异常时,进行刹车保护,立即切断供电电源,或当环境温度异常、电池电压过压时,MCU控制此驱动电路关闭,本专利电路利用了自举电路的原理,应用至移动终端设备安全保护控制电路中,有效避免了供电回路造成的安全隐患,保证了移动终端设备的财产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安全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为确保移动终端电子产品稳定可靠工作,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供电回路等有着异常严格的要求,尤其是特殊用途的终端设备的供电回路如果出现短路,将会导致整个移动终端设备工作异常,甚至损坏起火自燃,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现有的车载移动终端设备有的采用电池输出高压直流为设备供电,且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就要给电池充电。而车载移动终端设备工作环境温度往往比较恶劣,例如环境温度较高。电池充电电压过高与非法操作导致的移动终端设备电源异常往往会出现造成移动终端设备损坏,甚至会出现电池、移动设备自燃的现象,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于特殊移动终端使用电池作为供电电源的场合,提出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当电池电压异常、电源短路时或者环境过高时,其控制主电源回路切断,此电路稳定可靠,保护了移动终端的安全保护,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提出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用在车载移动终端电源电路设计上,在电源回路中实现了利用Nmos管对供电回路进行控制开通关闭,与普遍对主供电回路的负极进行控制开通关闭有所不同,此安全模块利用Nmos管对供电回路的正极进行控制开通关闭,在电路中更加安全可靠,同时移动终端不工作时,切断电源回路,降低功耗。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价格便宜的Nmos管,为使用人降低了设计成本,提供了便利和稳定性。
本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检测模块、温度采集模块、驱动输出模块;所述驱动输出模块对移动终端设备电源进行监控,当有电源短路异常时,进行刹车保护,立即切断供电电源;当环境温度异常、电池电压过压时,MCU控制所述驱动输出模块关闭;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电压是否在安全范围内;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用于实时检测当前环境温度;所述驱动输出模块控制导通若干个Nmos管,从而对供电回路的正极进行开通或关闭;当环境温度、电源电压在安全范围内,给终端设备进行供电时,控制导通其中预定的一组Nmos管;当检测充电信号时,驱动控制导通其中预定的另一组Nmos管。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至电阻R38共三十八个电阻;其中电阻R34为温度采样热敏电阻,电阻R37、电阻R38为过流保护康铜丝;
还包括电源VCC1、电源VCC2、第一降压芯片U1、MCU微机系统芯片U2;
还包括第一NPN三极管Q4、第二NPN三极管Q5、第三NPN三极管Q6、第四NPN三极管Q7、第五NPN三极管Q8、第六NPN三极管Q13、第七NPN三极管Q15;
还包括第一PNP三极管Q1、第二PNP三极管Q2、第三PNP三极管Q3、第四PNP三极管Q11;包含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
还包括第一陶瓷电容C1、第二陶瓷电容C2、第三陶瓷电容C3、第四陶瓷电容C4、第五陶瓷电容C5、第六陶瓷电容C6、第七陶瓷电容C7、第八陶瓷电容C8、第九陶瓷电容C9、第十陶瓷电容C10、第十一陶瓷电容C11、第十二陶瓷电容C12、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
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5、第五二极管D6、第六二极管D7、第七二极管D8、第八二极管D9、第九二极管D10;
还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D4;包含第一电感L1。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输出模块的连接方式如下:
所述电源VCC2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且串入电阻R1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三NPN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第三NPN三极管Q6发射极串入电阻R15对地,信号控制脚Gate-V串入电阻R6连接第三NPN三极管Q6基极,且同时串入电阻R14对地。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集电极脚串入电阻R7连接第四NPN三极管Q7的集电极,第四NPN三极管Q7串入电阻R9连接第四NPN三极管Q7基极,第四NPN三极管Q7基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对地,同时连接第五陶瓷电容C5对地,第五陶瓷电容C5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4并联对地,第四NPN三极管Q7发射极连接第三陶瓷电容C3对地,第四NPN三极管Q7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同时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串入第二陶瓷电容C2同时连接到第五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第一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五NPN三极管Q8发射极串入电阻R17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1串入电阻R10连接到第五NPN三极管Q8的基极,且信号控制脚Ctrl1串入电阻R16对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串入第一陶瓷电容C1连接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源VCC2连接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且串入电阻R2连接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信号控制脚Ctrl2串入电阻R13连接到第一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5V电源串入电阻R5连接到第一NPN三极管Q4的基极,同时串入电阻R11到信号控制脚Ctrl2。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到第三PNP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且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串入电阻R3连接到第三PNP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PNP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第二NPN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串入电阻R19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V串入电阻R8连接第二NPN三极管Q5的基极,且Ctrl-V串入电阻R18对地;第三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串入并联电阻R12、R4分别与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栅极相连,且第三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20与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源极相连,第三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串入第四陶瓷电容C4与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源极相连,电源VCC1连接到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漏极,电源输出脚Vcc_P连接到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源极。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第六二极管D7的阳极,第六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到第四PNP三极管Q11的发射极,且第六二极管D7的阴极串入电阻R23连接到第四PNP三极管Q11的基极,第四PNP三极管Q11的基极与第六NPN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相连,第六NPN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串入电阻R29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Charge串入电阻R25连接第六NPN三极管Q13的基极,且Ctrl-Charge串入电阻R28对地;第四PNP三极管Q11串入电阻R27连接到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的栅极,第四PNP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30分别与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的源极相连,第四PNP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串入第九陶瓷电容C9连接到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的源极,VCC1电源连接到第三Nmos管Q12的漏极,充电正极ChargeP连接到第四Nmos管Q14的漏极。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源VCC1接入第七二极管D8的阳极,输出电源VCC2,电源VCC2接入第一降压芯片U1的1脚,第一降压芯片U1 的1脚串入第七陶瓷电容C7对地,第一降压芯片U1芯片的2脚串入第六陶瓷电容C6连接芯片3脚,第一降压芯片U1的3脚连接第八二极管D9的阴极,第八二极管D9的阳极对地,第一降压芯片U1芯片的3脚串入第一电感L1连接到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的正极,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的负极对地,第一降压芯片U1芯片的2脚连接到第四二极管D5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的正极相连,生成+5V电源。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源VCC1串连电阻R22、R24、R26对地,且电阻R24、R26的连接点串入电容C8对地,且连接点接入信号检测点voltage_detection;
移动设备电源负极P-接入并联电阻R37、R38对地;
+5V电源串联电阻R31、热敏电阻R34对地,且电阻R31与电阻R34连接点为温度测试信号Tempereture;+5V串入电阻R32连接到第九二极管D10的阳极,且第九二极管D10的阳极与充电握手信号Handshake相连,第九二极管D10的阴极与外部充电信号CC相连;移动设备电源负极P-串入电阻R36连接到第七NPN三极管Q15的基极,且第七NPN三极管Q15的基极串入电容C12对地,第七NPN三极管Q15的发射极对地,+5V信号串入电阻R33连接到第七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且第七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35与刹车信号BKIN相连,BKIN串入电容C11对地;
+5V电源给MCU芯片U2供电,串入滤波电容C10对地,U2芯片24脚负极对地,且信号voltage detection与U2芯片2脚相连,信号Handshake与U2芯片3脚相连,信号BKIN与U2芯片6脚相连,信号Temperature与U2芯片20脚相连,控制引脚Gata-V与U2芯片4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V与U2芯片21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1与U2芯片19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2与U2芯片18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_Charge与U2芯片17脚相连,所有GND共地。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当环境温度、电源电压在安全范围内,给终端设备进行供电时,只需控制导通Nmos管Q9、Q10 ,如果检测充电信号时,只需驱动控制导通Nmos管Q14、Q12。驱动Nmos管,则需满足Vgs>Vgs(th)的条件,通过MCU控制设计了一种自举电源驱动电路满足该条件,同时对移动终端设备电源进行监控,当有电源短路异常时,进行刹车保护,立即切断供电电源,或当环境温度异常、电池电压过压时,MCU控制此驱动电路关闭,本专利电路利用了自举电路的原理,应用至移动终端设备安全保护控制电路中,有效避免了供电回路造成的安全隐患,保证了移动终端设备的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中驱动输出模块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中电压检测、温度采集、充电握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自举升压驱动电路从而控制导通关闭Nmos管给移动终端设备供电,并控制电源电池充电回路开通关闭。此实用新型驱动控制电路包括器件编号第一电阻R1至第十八电阻R38,其中R34电阻为温度采样热敏电阻,R37、R38为过流保护康铜丝;包含第一降压芯片U1、MCU微机系统芯片U2;包含第一NPN三极管Q4、第二NPN三极管Q5、第三NPN三极管Q6、第四NPN三极管Q7、第五NPN三极管Q8、第六NPN三极管Q13、第七NPN三极管Q15、;包含第一PNP三极管Q1、第二PNP三极管Q2、第三PNP三极管Q3、第四PNP三极管Q11;包含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包含第一陶瓷电容C1、第二陶瓷电容C2、第三陶瓷电容C3、第四陶瓷电容C4、第五陶瓷电容C5、第六陶瓷电容C6、第七陶瓷电容C7、第八陶瓷电容C8、第九陶瓷电容C9、第十陶瓷电容C10、第十一陶瓷电容C11、第十二陶瓷电容C12、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包含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5、第五二极管D6、第六二极管D7、第七二极管D8、第八二极管D9、第九二极管D10;包含第一稳压二极管D4;包含第一电感L1;具体连接方式图1如下:VCC2连接Q2的发射极,且串入电阻R1连接Q2的基极,Q2基极与Q6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Q6发射极串入电阻R15对地,信号控制脚Gate-V串入电阻R6连接Q6基极,且同时串入电阻R14对地;Q2集电极脚串入电阻R7连接Q7三极管的集电极,Q7三极管串入电阻R9连接Q7基极,Q7基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对地,同时连接C5对地,C5与D4并联对地,Q7发射极连接电容C3对地,Q7发射极连接D1的阳极,D1的阴极连接D2的阳极,同时D1的阴极串入C2同时连接到Q8的发射极与Q1的集电极,Q8发射极串入R17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1串入电阻R10连接到Q8的基极,且Ctrl1串入R16对地;D2的阴极串入电容C1连接到Q1的发射极,电源VCC2连接到Q1的发射极,且串入电阻R2连接到Q1的基极,Q4的集电极与Q1的基极相连,信号控制脚Ctrl2串入R13连接到Q4的发射极,+5V电源串入电阻R5连接到Q4的基极,同时串入R11到信号控制脚Ctrl2;D2的阴极连接到D3的阳极,D3的阴极连接到Q3的发射极,且D3的阴极串入电阻R3连接到Q3的基极,Q3的基极与Q5的集电极相连,Q5的发射极串入电阻R19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V串入电阻R8连接Q5的基极,且Ctrl-V串入电阻R18对地;Q3的集电极串入并联电阻R12、R4分别与Q9、Q10的栅极相连,且Q3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20与Q9、Q10的源极相连,Q3的集电极串入电容C4与Q9、Q10的源极相连,电源VCC1连接到Q9、Q10的漏极,电源输出脚Vcc_P连接到Q9、Q10的源极;D2的阴极连接到D7的阳极,D7的阴极连接到Q11的发射极,且D7的阴极串入电阻R23连接到Q11的基极,Q11的基极与Q13的集电极相连,Q13的发射极串入电阻R29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Charge串入电阻R25连接Q13的基极,且Ctrl-Charge串入电阻R28对地;Q11串入电阻R27连接到Q12、Q14的栅极,Q11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30分别与Q12、Q14的源极相连,Q11的集电极串入C9连接到Q12、Q14的源极,VCC1电源连接到Q12的漏极,充电正极ChargeP连接到Q14的漏极;图2如下:电源VCC1接入D8的阳极,输出VCC2电源,VCC2接入电源芯片U1的1脚,U1芯片1脚串入电容C7对地,U1芯片2脚串入电容C6连接芯片3脚,U13脚连接D9二极管的阴极,D9的阳极对地,U1芯片的3脚串入电感L1连接到电解电容E1的正极,电解电容E1的负极对地,U1芯片的2脚连接到D5二极管的负极,D5的阳极与电解电容E1的正极相连,生成+5V电源;VCC1串连电阻R22、R24、R26对地,且R24、R26的连接点串入C8对地,且连接点接入信号检测点voltage_detection;移动设备电源负极P-接入并联康铜丝R37、R38对地;+5V电源串联电阻R31、热敏电阻R34对地,且R31与R34连接点为温度测试信号Tempereture;+5V串入电阻R32连接到D10的阳极,且D10的阳极与充电握手信号Handshake相连,D10的阴极与外部充电信号CC相连;移动设备电源负极P-串入电阻R36连接到Q15的基极,且Q15的基极串入C12电容对地,Q15的发射极对地,+5V信号串入电阻R33连接到Q15的集电极,且Q15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35与刹车信号BKIN相连,BKIN串入电容C11对地;+5V电源给MCU芯片U2供电,串入滤波电容C10对地,U2芯片24脚负极对地,且信号voltage detection与U2芯片2脚相连,信号Handshake与U2芯片3脚相连,信号BKIN与U2芯片6脚相连,信号Temperature与U2芯片20脚相连,控制引脚Gata-V与U2芯片4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V与U2芯片21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1与U2芯片19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2与U2芯片18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_Charge与U2芯片17脚相连,所有GND共地。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设备安全保护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当按如图所示搭建电路,D4选用工作电压在18V的稳压二极管,R34热敏电阻采用MF52D103F3380型号电阻,R37、R38选用内阻为5mΩ的康铜丝组件,U1电源芯片选用FT8430型号,U2MCU型号选用带有互补模式PWM输出及刹车功能的CMS32M5510单片机,其他部件应选用参数合适的电子元器件;移动设备供电电源电池VCC1电压一般为大于24V的直流高压,当单片机通过温度采样单元、电源电压采样单元检测外部电路电源电压状态正常、环境温度正常时,此时若需要给终端设备供电时,单片机控制脚Gate-V输出高电平,Q6导通,从而Q2、Q7导通,因D4采用18V的稳压二极管,此时D1二极管的阳极约为18V左右的电压,此时单片机控制脚Ctrl1输出高电平,Q8导通,Ctrl2输出高电平,Q4、Q1关闭,电容C2一端电压对地充电,电容两端为17V左右的电压;此时快速的控制Ctrl1输出低电平,Q8关闭,Ctrl2输出低电平,Q4、Q1导通,VCC2导通至C2的一端电压,利用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D1阴极点电压瞬间被抬高至对地约为VCC1+17V的电压,以固定的频率交替开通关闭Ctrl1与Ctrl2,利用电容电压不能突变,可控制D2的阴极电压稳定在VCC1+15V;此时单片机控制引脚Ctrl-V输出高电平,Q5导通从而Q7也导通,满足Vgs>Vgs(th)的条件,Nmos管Q9、Q10导通,实现VCC1通过Nmos管导通输出,电源供电回路导通,Vcc-P电压为VCC1移动终端设备电源正常供电,温度异常、电压异常时,停止导通Q9、Q10;当单片机信号脚Handshake检测到外部信号CC为低电平时,控制信号Ctrl_Charge输出高电平,D7二极管输入VCC1+15V驱动电压,Q11、Q13导通,Nmos管Q12、Q14导通,ChargeP与VCC1导通,连通充电回路,电源电池进行充电,当单片机voltage detection引脚通过分压电路获得电池充电电压异常或者Temperature引脚检测到温度异常信号时,单片机控制引脚Ctrl-V输出低电平,Ctrl_Charge输出低电平,驱动电路NmosQ9、Q10、Q12、Q14关闭,电源电池停止充电。当移动终端设备电源异常操作短路时,出现P-为正,VCC1为负极时,此时P-为高压,Q15导通,单片机信号脚BKIN为低电平,触发Ctrl1、Ctrl2互补型PWM刹车功能保护,切断Ctrl-V,切断电源供电,同时Ctrl1、Ctrl2输出的PWM信号输出停止,驱动电路失效,Q9、Q10、Q11、Q13关闭,实现了对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保护。
所以,在车载移动终端产品中使用该安全保护控制电路时,可达到供电系统电源电压与温度监测、移动终端电源短路保护,供电电源充电保护的效果,此电路有益保证了环境或者电源非法操作,终端设备的安全性,保证了终端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较强,有效避免因高温充电自燃或者过压充点、充电器故障、非法操作短路造成移动终端损坏引发自燃,造成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检测模块、温度采集模块、驱动输出模块;所述驱动输出模块对移动终端设备电源进行监控,当有电源短路异常时,进行刹车保护,立即切断供电电源;当环境温度异常、电池电压过压时,MCU控制所述驱动输出模块关闭;
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电压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用于实时检测当前环境温度;
所述驱动输出模块控制导通若干个Nmos管,从而对供电回路的正极进行开通或关闭;当环境温度、电源电压在安全范围内,给终端设备进行供电时,控制导通其中预定的一组Nmos管;当检测充电信号时,驱动控制导通其中预定的另一组Nmos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至电阻R38共三十八个电阻;其中电阻R34为温度采样热敏电阻,电阻R37、电阻R38为过流保护康铜丝;
还包括电源VCC1、电源VCC2、第一降压芯片U1、MCU微机系统芯片U2;
还包括第一NPN三极管Q4、第二NPN三极管Q5、第三NPN三极管Q6、第四NPN三极管Q7、第五NPN三极管Q8、第六NPN三极管Q13、第七NPN三极管Q15;
还包括第一PNP三极管Q1、第二PNP三极管Q2、第三PNP三极管Q3、第四PNP三极管Q11;包含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
还包括第一陶瓷电容C1、第二陶瓷电容C2、第三陶瓷电容C3、第四陶瓷电容C4、第五陶瓷电容C5、第六陶瓷电容C6、第七陶瓷电容C7、第八陶瓷电容C8、第九陶瓷电容C9、第十陶瓷电容C10、第十一陶瓷电容C11、第十二陶瓷电容C12、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
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5、第五二极管D6、第六二极管D7、第七二极管D8、第八二极管D9、第九二极管D10;
还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D4;包含第一电感L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输出模块的连接方式如下:
所述电源VCC2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且串入电阻R1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三NPN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第三NPN三极管Q6发射极串入电阻R15对地,信号控制脚Gate-V串入电阻R6连接第三NPN三极管Q6基极,且同时串入电阻R14对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集电极脚串入电阻R7连接第四NPN三极管Q7的集电极,第四NPN三极管Q7串入电阻R9连接第四NPN三极管Q7基极,第四NPN三极管Q7基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对地,同时连接第五陶瓷电容C5对地,第五陶瓷电容C5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4并联对地,第四NPN三极管Q7发射极连接第三陶瓷电容C3对地,第四NPN三极管Q7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同时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串入第二陶瓷电容C2同时连接到第五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第一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五NPN三极管Q8发射极串入电阻R17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1串入电阻R10连接到第五NPN三极管Q8的基极,且信号控制脚Ctrl1串入电阻R16对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串入第一陶瓷电容C1连接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源VCC2连接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且串入电阻R2连接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信号控制脚Ctrl2串入电阻R13连接到第一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5V电源串入电阻R5连接到第一NPN三极管Q4的基极,同时串入电阻R11到信号控制脚Ctrl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到第三PNP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且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串入电阻R3连接到第三PNP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PNP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第二NPN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串入电阻R19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V串入电阻R8连接第二NPN三极管Q5的基极,且Ctrl-V串入电阻R18对地;第三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串入并联电阻R12、R4分别与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栅极相连,且第三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20与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源极相连,第三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串入第四陶瓷电容C4与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源极相连,电源VCC1连接到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漏极,电源输出脚Vcc_P连接到第一Nmos管Q9、第二Nmos管Q10的源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第六二极管D7的阳极,第六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到第四PNP三极管Q11的发射极,且第六二极管D7的阴极串入电阻R23连接到第四PNP三极管Q11的基极,第四PNP三极管Q11的基极与第六NPN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相连,第六NPN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串入电阻R29对地,信号控制脚Ctrl-Charge串入电阻R25连接第六NPN三极管Q13的基极,且Ctrl-Charge串入电阻R28对地;第四PNP三极管Q11串入电阻R27连接到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的栅极,第四PNP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30分别与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的源极相连,第四PNP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串入第九陶瓷电容C9连接到第三Nmos管Q12、第四Nmos管Q14的源极,VCC1电源连接到第三Nmos管Q12的漏极,充电正极ChargeP连接到第四Nmos管Q14的漏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VCC1接入第七二极管D8的阳极,输出电源VCC2,电源VCC2接入第一降压芯片U1的1脚,第一降压芯片U1 的1脚串入第七陶瓷电容C7对地,第一降压芯片U1芯片的2脚串入第六陶瓷电容C6连接芯片3脚,第一降压芯片U1的3脚连接第八二极管D9的阴极,第八二极管D9的阳极对地,第一降压芯片U1芯片的3脚串入第一电感L1连接到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的正极,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的负极对地,第一降压芯片U1芯片的2脚连接到第四二极管D5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一直插电解电容E1的正极相连,生成+5V电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VCC1串连电阻R22、R24、R26对地,且电阻R24、R26的连接点串入电容C8对地,且连接点接入信号检测点voltage_detection;
移动设备电源负极P-接入并联电阻R37、R38对地;
+5V电源串联电阻R31、热敏电阻R34对地,且电阻R31与电阻R34连接点为温度测试信号Tempereture;+5V串入电阻R32连接到第九二极管D10的阳极,且第九二极管D10的阳极与充电握手信号Handshake相连,第九二极管D10的阴极与外部充电信号CC相连;移动设备电源负极P-串入电阻R36连接到第七NPN三极管Q15的基极,且第七NPN三极管Q15的基极串入电容C12对地,第七NPN三极管Q15的发射极对地,+5V信号串入电阻R33连接到第七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且第七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串入电阻R35与刹车信号BKIN相连,BKIN串入电容C11对地;
+5V电源给MCU芯片U2供电,串入滤波电容C10对地,U2芯片24脚负极对地,且信号voltage detection与U2芯片2脚相连,信号Handshake与U2芯片3脚相连,信号BKIN与U2芯片6脚相连,信号Temperature与U2芯片20脚相连,控制引脚Gata-V与U2芯片4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V与U2芯片21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1与U2芯片19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2与U2芯片18脚相连,控制引脚Ctrl_Charge与U2芯片17脚相连,所有GND共地。
CN202320123390.6U 2023-01-12 2023-01-12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Active CN219436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3390.6U CN219436671U (zh) 2023-01-12 2023-01-12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3390.6U CN219436671U (zh) 2023-01-12 2023-01-12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6671U true CN219436671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38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23390.6U Active CN219436671U (zh) 2023-01-12 2023-01-12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6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6940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充电器及电动工具
CN104218558B (zh) 防浪涌高压保护电路
CN111725857B (zh) 开关驱动电路及电池控制电路
CN219436671U (zh) 一种为移动终端设备的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的控制电路
CN104842800B (zh) 具有电源极性反接保护的汽车启动电源输出电路
CN218678488U (zh) 充电电路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0165741A (zh) 一种数码产品充电报警控制电路
CN215378429U (zh) 矿用本安型摄像仪雨刷电机过压过流保护电路
CN104901539A (zh) 一种基于恒流保护的耦合式精密反向补偿电源
CN107482712B (zh) 离网锂电池反接的断电保护电路、离网控制器
CN106100074B (zh) 一种基于电流驱动电路的恒压恒流控制装置
CN104898755B (zh) 一种基于恒流保护的射极耦合式偏置电流源
JP2024511284A (ja) 正逆方向昇降圧充放電回路及び電動工具
CN201403045Y (zh)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CN215990270U (zh) 一种用于保护卫星终端铅酸电池的控制电路
CN208890452U (zh)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充电器及电动工具
CN212367119U (zh) 一种控制器防反接保护电路
CN220291347U (zh) 一种变频扫描激光器恒流驱动电路
CN214543596U (zh) 一种安全栅电路
CN219740345U (zh) 一种mos增强驱动电路及电池组保护电路
CN106445058A (zh) 一种计算机内电源检测模块
CN218276132U (zh) Ovp高侧过压保护电路
CN218243380U (zh) 一种汽车、发电机以及自激电压调节器
CN217088224U (zh) 车灯控制电路
CN214544009U (zh) 电机外置驱动器电路及外置驱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