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6313U - 插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6313U
CN219436313U CN202222515540.6U CN202222515540U CN219436313U CN 219436313 U CN219436313 U CN 219436313U CN 202222515540 U CN202222515540 U CN 202222515540U CN 219436313 U CN219436313 U CN 219436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housing
connector
receptacle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155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洛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Branch Hong Kong Commercial Amphenol East As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Branch Hong Kong Commercial Amphenol East As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Branch Hong Kong Commercial Amphenol East As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Branch Hong Kong Commercial Amphenol East Asi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6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6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绝缘本体、一第一端子组、一第二端子组及一插座金属壳体,插座绝缘本体至少由第一本体部与第二本体部所组成,第一本体部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本体部的第二对接面朝向同一方向;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能分别嵌设在第一本体部与第二本体部中;插座绝缘本体能伸入至插座金属壳体内的插座组装空间,插座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前述壳体宽度由插座金属壳体的相对两侧相隔形成,如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使用者盲插或防反插的操作效果,并有效解决插接操作不当所衍生的问题。

Description

插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科技及电子技术的进步,具备各种功能的电子装置,如:能随身携带以供手机持续供电的移动电源装置、能让人在世界两端通信的手机、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聆听音乐的随身听及能协助人们处理各项事物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等,均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各式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桌上型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数位相机…等)为了能接收外界传来的电子信号及电源,通常必须在各该电子装置的机身上配置一信号连接器,一般而言,信号连接器(Connector)泛指所有应用在电子信号及电源上的连接元件及其附属配件,是所有信号的桥梁,其质量会对电流与信号传输的可靠度产生影响,且也与电子装置的运作息息相关,此外,通过信号连接器的作用,能够使多个电子装置连接成一完整的系统,据以相互传送电子信号或电源,因此可知,信号连接器实乃各该电子装置为实现预定功能所不可或缺的元件。
随着用途与安装位置的改变,连接器也有多种不同结构的类型,以能适应与满足使用上的需求,但无论何种连接器,总会朝着轻薄化的方向设计,以满足日益轻薄的电子产品,并能避免占用过多空间。然而,随着连接器的安装位置不同,工作人员有时需要在视线受阻的情况下插拔连接器,因此,容易造成连接器未能准确地插接成功,以致内部元件(如:舌板或端子)断裂、受损,影响了连接器的运作。前述盲插(即,视线受阻的情况)所衍生的问题时有耳闻,且在连接器经过轻薄化后,更是容易因施力不当而对连接器造成损伤,因此,如何能使连接器于使用上,拥有良好插拔性与组装稳定性,以避免发生前述失误,即为本实用新型在此探讨的一大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申请人凭借着多年来专业从事各式电源或信号连接器设计、加工及制造的丰富实务经验,且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在经过长久的努力研究与实验后,终于研发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插座连接器,希望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出现,提供使用者更佳的使用经验。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为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绝缘本体、一第一端子组、一第二端子组及一插座金属壳体,其中,该插座绝缘本体至少由一第一本体部与一第二本体部所组成,该第一本体部的一第一对接面与该第二本体部的一第二对接面朝向同一方向,其中,该第一对接面设有至少一第一对接口,该第二对接面设有至少一第二对接口,该插座绝缘本体内设有至少一第一插座容纳空间与至少一第二插座容纳空间,该第一对接口会与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相连通,该第二对接口会与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相连通;该第一端子组能嵌设于该第一本体部中,其至少包含多支第一插座金属端子,且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会外露出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该第二端子组能嵌设于该第二本体部中,其至少包含多支第二插座金属端子,且该些第二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会外露出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该插座金属壳体内设有一插座组装空间,且该插座绝缘本体能伸入并固定至该插座组装空间,其中,该插座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前述壳体宽度由该插座金属壳体的相对两侧相隔形成。
可选地,该插座金属壳体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第一本体部的区域,具有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且该插座金属壳体靠近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壳体宽度会小于其远离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壳体宽度,以形成一壳体颈部。
可选地,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第一本体部的区域,具有两个不同的座体宽度,且该插座绝缘本体靠近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座体宽度会小于其远离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座体宽度,以形成一座体颈部。
可选地,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座体颈部的位置,未具有该第一端子组。
可选地,该第一对接面与该第二对接面两者不位于相同水平面,以在彼此衔接处形成一肩部。
可选地,该第一端子组的部分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会与该第二端子组的所有第二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位于不同水平面。
可选地,该插座金属壳体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肩部的至少一侧位置,设有一段差部,以在该插座金属壳体位于该段差部两边侧壁端形成高度差。
可选地,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壁面能与该插座金属壳体的对应内壁面之间相隔一距离,以形成至少一个插接空间。
可选地,该插座金属壳体的至少任一侧面设有两组组装孔组,且各该组装孔组分别包含至少一个组装孔,以在该插座连接器与不同形式的插头连接器相插接的情况下,使用到不同的组装孔组。
可选地,该插座金属壳体对应于该座体颈部的位置,其内壁面贴靠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外壁面。
可选地,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本体部两者为一体成形。
可选地,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本体部两者为独立元件。
可选地,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一端子组所构成的连接器规格,不同于该第二本体部与该第二端子组所构成的连接器规格。
可选地,该第一本体部包含有至少两组的第一端子组,且该二第一端子组的端子类型互不相同。
可选地,该第一对接口的横向长度不同于该第二对接口的横向长度。
可选地,该二第一端子组的其中一端子类型为电源端子,其余端子类型为信号端子。
可选地,该插座金属壳体底部的相对两侧延伸设有至少二金属接脚,各该金属接脚呈不对称设置。
可选地,该插座金属壳体朝内延伸设有至少一壳体卡制件,该插座绝缘本体顶面朝下凹设至少一卡制槽,且各该卡制槽分别设有一凸块,在该插座绝缘本体伸入至该插座组装空间的情况下,各该壳体卡制件会沿着该卡制槽的壁面向下滑移,直到抵靠于该卡制槽的底面,且各该凸块会与对应的各该壳体卡制件相互抵靠迫紧。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座体颈部与壳体颈部相对位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与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相结合的后侧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相结合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后侧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与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相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相结合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座连接器;
2:插座绝缘本体;
21:第一本体部;
211:第一对接面;
213:座体颈部;
2111:第一对接口;
22:第二本体部;
221:第二对接面;
2211:第二对接口;
2212:第三对接口;
23:肩部;
24:第一插座容纳空间;
25:第二插座容纳空间;
26:凸块体;
260:凹孔;
261:凸块嵌卡部;
27:第三插座容纳空间;
28:本体嵌卡单元;
29:卡制槽;
291:凸块;
3:第一端子组;
31:第一插座金属端子;
33:第三插座金属端子;
34:第一端子座;
4:第二端子组;
42:第二插座金属端子;
43:第二端子座;
44:第三端子座;
5:插座金属壳体;
50:插座组装空间;
501:第一壳体嵌卡部;
502:第二壳体嵌卡部;
503:壳体颈部;
51:段差部;
52:第一插接空间;
53:第二插接空间;
54:第三插接空间;
55:第四插接空间;
56:第五插接空间;
57:第六插接空间;
58A:第一组装孔组;
58B:第二组装孔组;
581:第一组装孔;
582:第二组装孔;
583:第三组装孔;
591:弯折件;
592:壳体卡制件;
593:金属接脚;
6:插头连接器;
61:插头绝缘本体;
611:组装凸块;
612:第一插接块;
613:第二插接块;
614:第三插接块;
615:第四插接块;
616:第五插接块;
62:第一插头对接部;
63:第二插头对接部;
64:第三插头对接部;
65:传输线;
C:连接器组;
F1:第一接脚间距;
F2:第二接脚间距;
L1:第一水平面;
L2:第二水平面;
W1:第一壳体宽度;
W2:第二壳体宽度;
W3:第三壳体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内容与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且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事先声明,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进行描绘。此外,除非上下文有明确指出或定义,否则本实用新型的“一”、“该”之含义包括多个。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通常具有本领域的普通含义,在有冲突的情况下,以本文所给出的任何定义为准。由于同一件事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替代词语与同义词可用于本文所讨论或叙述的任何术语,且在本文是否阐述或讨论术语方面没有特殊限定,一个或多个同义词的使用并不能排除其他同义词。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任何地方所使用的实施例,包括任何术语的使用,都仅是说明性,绝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或任何术语的范围与含义。同样地,本实用新型并不侷限于说明书所公开的各种实施例。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各该元件不应受前述术语的限制,前述术语主要是用于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而不应对任何元件施加任何实质性限制,且不应限制各个元件在实际应用上的组装或设置顺序。另外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此外,本文中所使用的“实质上(substantially)”或“近似(approximately)”等用语,可以指一可为本领域的技艺人士所承认或决定的对于某特定值的偏差范围中的数值或多个数值的平均值,包括考虑到受到测量系统或设备的限制,而对该特定值进行测量时的可能产生的一定特定的误差,例如,实质上(substantially)所述及的数值,能够包括该特定值的±5%、±3%、±1%、±0.5%、±0.1%或一个或多个标准差范围。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插座连接器,由于现今的连接器种类众多,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插座连接器中的壳体及绝缘本体进行改良。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不侷限于图式中所绘制的形式,本领域工作人员能够根据产品需求,调整各个元件的外观形状,例如,应用于水平式(horizontal type)或直立式(vertical type)的连接器结构,因此,只要该插座连接器及其相关元件具有后续实施例的相关基本结构与效果,即为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插座连接器。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1,以下数个实施例说明该插座连接器1的元件组成。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该插座连接器1大略呈T字型,其包括一插座绝缘本体2、一第一端子组3、一第二端子组4及一插座金属壳体5,其中,为方便说明各个元件间的相对关系,以图1的左下方作为下述元件的前方位置,图1的右上方作为下述元件的后方位置,图1的左上方作为下述元件的左方位置,图1的右下方作为下述元件的右方位置,图1的上方作为下述元件的上方(顶)位置,图1的下方作为下述元件的下方(底)位置。
再参阅图1至图2所示,该插座绝缘本体2由一第一本体部21与一第二本体部22所组成,其中,该第二本体部22的相对两外侧邻近底部处分别设有一本体嵌卡单元28,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本体部22能仅于单一外侧设有该本体嵌卡单元28;该第一本体部21的一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本体部22的一第二对接面221朝向同一方向,且该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对接面221分别延伸形成一第一水平面L1与一第二水平面L2,其中,该第一水平面L1的纵向高度会等于该第二水平面L2的纵向高度(但不以此为限),因此,该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对接面221两者位于相同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该第一对接面211设有一第一对接口2111,该第二对接面221设有一第二对接口2211,且该插座绝缘本体2内设有一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与一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该第一对接口2111会与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相连通,该第二对接口2211会与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相连通,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与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相连通,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与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能为独立的插座容纳空间。
再参阅图2及图3所示,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设有一插座组装空间50,其相对两侧的底缘分别朝上凹设有一第一壳体嵌卡部501,在该插座绝缘本体2伸入并固定至该插座组装空间50的情况下,该本体嵌卡单元28能嵌卡至该第一壳体嵌卡部501,并会外露出该插座金属壳体5,使该插座绝缘本体2能处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中的预定位置,避免因组装过程疏失,导致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顶面过于突出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顶面。该插座金属壳体5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前述壳体宽度由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相对两侧(如:前侧与后侧)相隔形成,以图3为例,该插座金属壳体5自左而右能具有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依序为一第一壳体宽度W1与一第二壳体宽度W2,其中,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该第一本体部21的区域具有第一壳体宽度W1,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该第二本体部22的区域具有第二壳体宽度W2,如图3所示,该第二壳体宽度W2会小于第一壳体宽度W1(即,W1>W2),使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第二壳体宽度W2的位置呈内缩形式。
此外,再参阅图2及图3所示,该插座金属壳体5朝内延伸设有至少一壳体卡制件592,该插座绝缘本体2顶面朝下凹设至少一卡制槽29,且各该卡制槽29分别设有一凸块291,如图1所示,在该插座绝缘本体2伸入至该插座组装空间50的情况下,各该壳体卡制件592会沿着该卡制槽29的壁面向下滑移,直到抵靠于该卡制槽29的底面,且各该凸块291会与对应的各该壳体卡制件592相互抵靠迫紧;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1能被焊接或固定至电路板上,当使用者欲将与插座连接器1相插接的插头连接器拔除时,抵靠于该卡制槽29底面的壳体卡制件592会赋予反作用力(如:抗力、摩擦力),避免插座连接器1会受到插拔影响而脱离或造成对接位置受损;另外,凸块291能呈半圆柱状(但不以此为限),只要能提供与壳体卡制件592相抵靠迫紧作用,即为本实用新型所称的凸块291。进一步地,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部分外壁面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对应内壁面之间相隔一距离,以形成至少一个插接空间,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插座连接器1能设有一第一插接空间52与一第二插接空间53,其中,该第一插接空间52与该第二插接空间53具有相等或实质上相等的左右横向宽度,且该插座绝缘本体2对应于第二本体部22的外壁面能贴靠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对应内壁面,因此该插座连接器1对应于第二本体部22的位置不设有插接空间(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前侧面与后侧面分别设有一第一组装孔组58A,且该第一组装孔组58A包含两个第一组装孔581,该些第一组装孔581与该第一插接空间52与第二插接空间53相连通,其中,该些第一组装孔581邻近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左侧,且位于前侧的第一组装孔581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会相等或实质上相等于位于后侧的第一组装孔581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以与设有对应嵌卡结构的另一连接器(如:插头连接器)相结合。
请参阅图4所示,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第一本体部21的底部的相对两侧延伸设有二金属接脚593,各该金属接脚593呈不对称设置,其中一个金属接脚593较靠近插座金属壳体5的左侧,另一金属接脚593则较远离插座金属壳体5的左侧,二金属接脚593相隔形成一第一接脚间距F1;此外,该插座金属壳体5靠近右侧的底部的相对两侧朝外延伸设有二金属接脚593,且两个金属接脚593呈对称设置,靠近右侧的二金属接脚593相隔形成一第二接脚间距F2,从插座连接器1的底侧观之,第一接脚间距F1会大于第二接脚间距F2。在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第一本体部21位置的各该金属接脚593呈不对称设置的情况下,使该插座连接器1的连接器宽度能大幅度缩小,使得多个插座连接器1排列于电路板时,第一接脚间距F1决定能够增加设置于同一列的插座连接器1的数量;相较于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金属接脚593呈对称设置的情况,壳体金属接脚593呈对称设置的插座连接器1排列于电路板同一列的数量会少于壳体金属接脚593呈不对称设置的插座连接器1排列于电路板同一列的数量。
此外,如上所述,在两两相邻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金属接脚呈相对称设置的情况下,二插座连接器1排列于同一列相邻固定时,其中一插座连接器1位于一侧(如:后侧)的金属接脚593会与另一插座连接器1位于另一侧(如:前侧)的金属接脚593较为靠近,使得电路板在一对应于金属接脚593相抵接的位置,接受来自金属接脚593的作用力(如:重力、压力),同时在另一相邻处承受另一来自金属接脚593的作用力,电路板对应孔位的相邻位置较为脆弱,其板体本身强度不足以负荷,形成电路板破裂或断裂的情形,尤其是采用DIP制程的插入式安装方法,电路板会沿着其对应的孔位产生裂痕,或是采用SMT制程焊接,邻近的金属接脚593会相接触形成短路;而金属接脚593采用不对称或错位设置的方式,能有效解决前述问题,用以避免电路板的相邻受力点承受到过多邻近的金属接脚593所赋予的压力而破裂或断裂,因此,本案的插座连接器1能分散电路板的受力位置,大幅度改善电路板的板体强度不足负荷的问题,也能降低反覆耗费成本在更换电路板上。
请参阅图2及图4所示,该第一端子组3能嵌设于该第一本体部21中,其包含多支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如:电源端子),且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的相对两端会外露出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及该第一本体部21的底面;该第二端子组4能嵌设在该第二本体部22中,其包含多支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如:信号端子),且该些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的相对两端会外露出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及该第二本体部22的底面,其中,该第二端子组4能不设有端子座。
请参阅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该插座绝缘本体2由一第一本体部21与一第二本体部22所组成,该第一本体部21的一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本体部22的一第二对接面221朝向同一方向,且该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对接面221分别延伸形成一第一水平面L1与一第二水平面L2,其中,该第一水平面L1的纵向高度会等于该第二水平面L2的纵向高度(但不以此为限),因此,该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对接面221两者位于相同水平面上。
除了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以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了其它实施例,请参阅图6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仅就该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处及其它未提及部分加以详细描述,该插座绝缘本体2至少由一第一本体部21与一第二本体部22所组成,该第一本体部21的一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本体部22的一第二对接面221朝向同一方向,且该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对接面221分别延伸形成一第一水平面L1与一第二水平面L2(如图4所示),其中,该第一水平面L1的纵向高度会大于该第二水平面L2的纵向高度,因此,该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对接面221两者不位于相同水平面,以在彼此衔接处形成一肩部2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面L1的纵向高度会小于该第二水平面L2的纵向高度,因此,该第一对接面211与该第二对接面221两者不位于相同水平面,以在彼此衔接处形成一另一肩部(图中未示)。
进一步地,该第一对接面211设有一第一对接口2111,该第二对接面221设有一第二对接口2211与一第三对接口2212,且该第一对接口2111的横向长度会分别小于该第二对接口2211与第三对接口2212的横向长度,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对接面211与第二对接面221能根据产品需求,而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对接口。此外,该插座绝缘本体2内设有一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一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与一第三插座容纳空间27,该第一对接口2111会与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相连通,该第二对接口2211会与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相连通,该第三对接口2212会与该第三插座容纳空间27相连通,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该第一本体部21能设有两个插座容纳空间,且该第一对接面211能设有两个对接口,分别与上述两个插座容纳空间相连通。此外,该第一本体部21与该第二本体部22两者为一体成形,因此该第一本体部21与该第二本体部22会一同伸入至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本体部21与该第二本体部22两者能为独立元件,使得该第一本体部21与该第二本体部22能组装为一体后再伸入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或者是分别伸入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插座绝缘本体2还能由三个或以上的独立元件所组成,使得前述三个独立元件能先行组装后再伸入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或是前述三个以上的独立元件的其中一者先单独伸入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其余元件组装为一体后再伸入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又或是前述三个以上的独立元件能分别伸入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另,该第一本体部21前侧邻近底部处设有一本体嵌卡单元28,该第二对接面221凸设有一凸块体26,该凸块体26的顶面凹设有一凹孔260,邻近该凸块体26的底侧设有一凸块嵌卡部261,在该第三实施例中,该本体嵌卡单元28与凸块嵌卡部261为一凸块形式,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本体嵌卡单元28与凸块嵌卡部261还能为一凹槽或片体形式。
再参阅图7至图9所示,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设有一插座组装空间50,且该插座绝缘本体2能伸入并固定至该插座组装空间50。该插座金属壳体5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前述壳体宽度由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相对两侧相隔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该插座金属壳体5自左侧至右侧具有三个不同的壳体宽度,分别为一第一壳体宽度W1、一第二壳体宽度W2与一第三壳体宽度W3,其中,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该第一本体部21的区域,具有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分别是第一壳体宽度W1及第二壳体宽度W2,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该第二本体部22的区域具有第三壳体宽度W3,如图3所示,该插座金属壳体5靠近该第二本体部22的区域的壳体宽度会小于其远离该第二本体部22的区域的壳体宽度(即,W1>W2),以形成一壳体颈部503,且第二壳体宽度W2还会小于第三壳体宽度W3,第一壳体宽度W1会大于第三壳体宽度W3(但不以此为限),因此,第一壳体宽度W1会大于第三壳体宽度W3且大于第二壳体宽度W2,也即,W1>W3>W2,使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第二壳体宽度W2的位置呈内缩形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宽度W1会等于第三壳体宽度W3,且第二壳体宽度W2会小于第一壳体宽度W1及第三壳体宽度W3,使该插座金属壳体5仅具有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也即,W1=W3>W2;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宽度W2会分别小于第一壳体宽度W1及第三壳体宽度W3,且第一壳体宽度W1会小于第三壳体宽度W3,使该插座金属壳体5具有三个不同的壳体宽度,使得第三壳体宽度W3会大于第一壳体宽度W1且大于第二壳体宽度W2,也即,W3>W1>W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宽度W2会等于第三壳体宽度W3,且第二壳体宽度W2及第三壳体宽度W3会小于第一壳体宽度W1,使该插座金属壳体5仅具有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也即,W1>W2=W3;此外,第二壳体宽度W2及第三壳体宽度W3也能大于第一壳体宽度W1,使该插座金属壳体5仅具有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也即,W2=W3>W1。
进一步地,该插座绝缘本体2对应于该壳体颈部503的形式,以邻近壳体颈部503右侧沿着x轴为界区分为第一本体部21及第二本体部22,且,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该第一本体部21的区域,具有两个不同的座体宽度,且该插座绝缘本体2靠近该第二本体部22的区域的座体宽度会小于其远离该第二本体部22的区域的座体宽度,以形成一座体颈部213,邻近座体颈部213左侧及右侧的座体宽度能为相等或不相等(即,第一本体部21除了座体颈部213的座体宽度能相等或不相等于第二本体部22的座体宽度),只要能够在第一本体部21形成两个不同的座体宽度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该座体颈部213的形式能对应于该壳体颈部503的形式,因此,该座体颈部213的左右横向长度能大致相等或实质上相等于该壳体颈部503的左右横向长度。
此外,该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该肩部23的右侧位置设有一段差部51,以在该插座金属壳体5位于该段差部51两边侧壁端形成高度差,且该段差部51会与该肩部23相对应,使得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后侧对应于该第二本体部22的纵向高度会小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后侧对应于该第一本体部21的纵向高度,此外,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部分外壁面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对应内壁面之间相隔一距离,在该第三实施例中,该插座连接器1能设有一第一插接空间52、一第二插接空间53、一第三插接空间54、一第四插接空间55、一第五插接空间56与一第六插接空间57(但不以此为限),其中,该第一插接空间52与该第二插接空间53具有相等或实质上相等的左右横向宽度,该第三插接空间54的左右横向长度会小于该第四插接空间55的左右横向长度,且该第五插接空间56的左右横向长度也会小于该第六插接空间57的左右横向长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插座连接器1能仅于单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接空间,例如,邻近前侧的该插座绝缘本体2外壁面能贴靠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对应内壁面,使得该插座连接器1邻近前侧的位置不设有插接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插座连接器1能仅设有一个插接空间,例如,仅设有第四插接空间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插座连接器1也能不设有任一插接空间,也即,该插座绝缘本体2外壁面会完全贴靠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对应内壁面。此外,各该插接空间还能相连通,例如,第三插接空间54能与第五插接空间56相连通,第四插接空间55与第六插接空间57相连通,且该壳体颈部503的内壁面也能与该座体颈部213的对应外壁面相隔一距离,形成插接空间。
该插座金属壳体5还设有一弯折件591,在该插座绝缘本体2由底侧伸入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情形下,该弯折件591会伸入至该凹孔260,且该本体嵌卡单元28能嵌卡至该第一壳体嵌卡部501,该凸块嵌卡部261嵌入至一第二壳体嵌卡部502,本体嵌卡单元28与凸块嵌卡部261会分别外露出该插座金属壳体5,使该插座绝缘本体2能处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中的预定位置,避免因组装过程疏失,导致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顶面过于突出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顶面,在该第三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嵌卡部501及第二壳体嵌卡部502为一凹设形成的空间,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嵌卡部501及第二壳体嵌卡部502还能为凹孔或凸块形式,以分别与该本体嵌卡单元28及凸块嵌卡部261相结合;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还能仅设有本体嵌卡单元28或凸块嵌卡部261其中一者,以及第一壳体嵌卡部501与第二壳体嵌卡部502其中一者,只要能够提供避免插座绝缘本体2顶面过于突出的效果,并不侷限同时于第一本体部21、第二本体部22及插座金属壳体5对应的位置皆设有相关元件。
此外,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前侧面与后侧面分别设有一第一组装孔组58A与一第二组装孔组58B(但不以此为限),且该第一组装孔组58A包含两个第一组装孔581与四个第二组装孔582,该第二组装孔组58B包含两个第三组装孔583,该些第一组装孔581与该第一插接空间52与第二插接空间53相连通,该些第二组装孔582与第三组装孔583分别与第三插接空间54、第四插接空间55、第五插接空间56与第六插接空间57相连通,其中,该些第一组装孔581邻近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左侧,该些第二组装孔582及该些第三组装孔583则邻近在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中心轴线及右侧,且位于前侧的第一组装孔581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会相等或实质上相等于位于后侧的第一组装孔581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位于前侧的第二组装孔582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会高于位于后侧的第二组装孔582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位于前侧的第三组装孔583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会高于位于后侧的第三组装孔583距离插座金属壳体5底缘的纵向高度,以在该插座连接器1与不同形式的另一连接器(如:插头连接器)相插接的情况下,使用到不同的组装孔组。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插座金属壳体5还能仅在该插座金属壳体5前侧面或后侧面其中一者设有两组组装孔组,以与仅在前侧面或后侧面设有对应嵌卡结构的另一连接器(如:插头连接器)相结合;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装孔组58A及第二组装孔组58B能分别仅设有一个组装孔,本领域工作人员能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调整组装孔的数量,只要该第一组装孔组58A及第二组装孔组58B能提供该插座连接器1与不同形式的另一连接器相嵌卡固定的效果即可。
请参阅图7、图9及图10所示,该第一端子组3能嵌设在该第一本体部21中,其包含多支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如:信号端子)及多支第三插座金属端子33(如:电源端子)(但不以此为限),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能设在一第一端子座34上,且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的相对两端会外露出该第一端子座34,该些第三插座金属端子33能相邻组成一片体状,其与设有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的该第一端子座34相结合形成该第一端子组3,但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端子组3能够只设有单一规格的金属端子(例如,只设有信号端子、电源端子或接地端子等)。此外,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与第三插座金属端子33的前端还会外露出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24;该第二端子组4能嵌设在该第二本体部22中,其包含多支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且该些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会分别设在一第二端子座43及一第三端子座44上,使设于第二端子座43的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与设于第三端子座44的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会分别由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底侧伸入,并分别容置在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与第三插座容纳空间27内,且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的前端还会外露出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25与第三插座容纳空间27,使得该第一端子组3中的第三插座金属端子33的前端,会与该第二端子组4的所有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的前端位于不同水平面(如图10所示),且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及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的端子高度会小于第三插座金属端子33的端子高度,此外,如图9及图10所示,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及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的前侧与后侧间及两端子间的距离会保持相等或实质上相等,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及第二插座金属端子42的前侧与后侧间及两端子间的距离会不相等。此外,该第一端子座34、该第二端子座43与该第三端子座44除了能为独立的元件外,还能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将金属端子与端子座形成为一体,且该第一本体部21与第一端子组3所构成的连接器规格,不同于该第二本体部22与第二端子组4所构成的连接器规格。另,在其它实施例中,该些第三插座金属端子33与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能不相组合为一体,以分别伸入至该插座绝缘本体2的第一本体部21内的同一个插座容纳空间或是两个独立的插座容纳空间中。
再参阅图7及图9所示,该插座连接器1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2贴合于该插座金属壳体5的位置,嵌设有多支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如图3所示,对应于座体颈部213的位置,嵌设有多支第一插座金属端子31,惟,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插座连接器1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2外壁面贴靠在该插座金属壳体5内壁面的位置不嵌设有任何端子或端子组,即,对应于座体颈部213的位置能不嵌设有任何端子或端子组或未具有该第一端子组3;此外,在形成有该座体颈部213及壳体颈部503的情况下,该第一端子座34的端子座宽度与第二端子座43及第三端子座44的端子座宽度保持一致,也即,端子座的宽度不会受到壳体宽度或座体宽度的变化而增减;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本体部21包含有两组的第一端子组3,且该二第一端子组3的端子类型互不相同,其中,该二第一端子组3的其中一端子类型为电源端子,其余端子类型为信号端子;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本体部21包含有三组的第一端子组3,且该些第一端子组3的端子类型互不相同,其中,该些第一端子组3的端子类型能为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
请参阅图11至图14所示,该插座连接器1能与一插头连接器6相结合形成一连接器组C,再参阅图11及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6一种三件式的插头连接器6,其至少包含一插头绝缘本体61、一第一插头对接部62、一第二插头对接部63、一第三插头对接部64与至少一传输线65,其中,该插头绝缘本体61由三个独立元件所构成,其底侧至少设有该第一插头对接部62、该第二插头对接部63、该第三插头对接部64、二第一插接块612、一第二插接块613、一第三插接块614、一第四插接块615与一第五插接块616,且该插头绝缘本体61的前侧面与后侧面分别设有六个与四个组装凸块611,在该插头连接器6与该插座连接器1相结合的情形下,各该第一插接块612分别与该第一插接空间52与第二插接空间53相对应,该第二插接块613与第三插接空间54相对应,该第三插接块614与第四插接空间55相对应,该第四插接块615与第五插接空间56相对应,该第五插接块616与第六插接空间57相对应,且各该第一插接块612、该第二插接块613、该第三插接块614、该第四插接块615与该第五插接块616会伸入至对应的第一插接空间52、第二插接空间53、第三插接空间54、第四插接空间55、第五插接空间56与第六插接空间57中,该第一插头对接部62能对应于该第一对接口2111并向下位移伸入,该第二插头对接部63能对应于第二对接口2211向下位移伸入,该第三插头对接部64能对应于该第三对接口2212向下位移伸入,使得该插头连接器6与该插座连接器1相电气连接,同时,该插头连接器6使用该第一组装孔组58A,该些组装凸块611会分别与对应的该些第一组装孔581及第二组装孔582相嵌卡定位,使该插头连接器6与该插座连接器能彼此稳定结合。
除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6,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一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6,请参阅图13及图14所示,该插头连接器6为一种一件式的插头连接器6,其至少包含该插头绝缘本体61、该第一插头对接部62、该第二插头对接部63、该第三插头对接部64与该些传输线65,其中,该插头绝缘本体61仅由一个元件所构成,其底侧至少设有该第一插头对接部62、该第二插头对接部63、该第三插头对接部64、一第一插接块612、一第二插接块613、一第三插接块614,且该插头绝缘本体61的前侧面与后侧面分别设有两个组装凸块611,该些组装凸块611呈薄片体,但不以此为限,只要该些组装凸块611具有与相对应的组装孔嵌卡结合的效果,即为本实用新型所称的组装凸块611;在该插头连接器6与该插座连接器1相结合的情形下,该第一插接块612与该第一插接空间52相对应,该第二插接块613与第三插接空间54相对应,该第三插接块614与第五插接空间56相对应,且该第一插接块612、该第二插接块613、该第三插接块614会伸入至对应的第一插接空间52、第三插接空间54与第五插接空间56中,该第一插头对接部62能对应于该第一对接口2111并向下位移伸入,该第二插头对接部63能对应于第二对接口2211向下位移伸入,该第三插头对接部64能对应于该第三对接口2212向下位移伸入,使得该插头连接器6与该插座连接器1相电气连接,同时,该插头连接器6使用该第二组装孔组58B,该些组装凸块611会分别与对应的该些第三组装孔583相嵌卡定位,使该插头连接器6与该插座连接器能彼此稳定结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能与不同规格的插头连接器6(如,图5至图8的连接器形式,或是卡片式形式)相结合,尤其是通过不同组的组装孔、端子组、插接空间等结构,能提供使用者盲插或防反插的操作效果,使使用者在操作上能够更简便,且能够有效解决插接操作不当所衍生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均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插座绝缘本体,至少由一第一本体部与一第二本体部所组成,该第一本体部的一第一对接面与该第二本体部的一第二对接面朝向同一方向,其中,该第一对接面设有至少一第一对接口,该第二对接面设有至少一第二对接口,该插座绝缘本体内设有至少一第一插座容纳空间与至少一第二插座容纳空间,该第一对接口会与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相连通,该第二对接口会与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相连通;
一第一端子组,能嵌设在该第一本体部中,其至少包含多支第一插座金属端子,且该些第一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会外露出该第一插座容纳空间;
一第二端子组,嵌设在该第二本体部中,其至少包含多支第二插座金属端子,且该些第二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会外露出该第二插座容纳空间;及
一插座金属壳体,其内设有一插座组装空间,且该插座绝缘本体能伸入并固定至该插座组装空间,其中,该插座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前述壳体宽度由该插座金属壳体的相对两侧相隔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金属壳体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第一本体部的区域,具有两个不同的壳体宽度,且该插座金属壳体靠近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壳体宽度会小于其远离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壳体宽度,以形成一壳体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第一本体部的区域,具有两个不同的座体宽度,且该插座绝缘本体靠近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座体宽度会小于其远离该第二本体部的区域的座体宽度,以形成一座体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座体颈部的位置,未具有该第一端子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对接面与该第二对接面两者不位于相同水平面,以在彼此衔接处形成一肩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组的部分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会与该第二端子组的所有第二插座金属端子的前端位于不同水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金属壳体对应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该肩部的至少一侧位置,设有一段差部,以在该插座金属壳体位于该段差部两边侧壁端形成高度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绝缘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壁面能与该插座金属壳体的对应内壁面之间相隔一距离,以形成至少一个插接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金属壳体的至少任一侧面设有两组组装孔组,且各该组装孔组分别包含至少一个组装孔,以在该插座连接器与不同形式的插头连接器相插接的情况下,使用到不同的组装孔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金属壳体对应于该座体颈部的位置,其内壁面贴靠在该插座绝缘本体的外壁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本体部两者为一体成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本体部两者为独立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一端子组所构成的连接器规格,不同于该第二本体部与该第二端子组所构成的连接器规格。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部包含有至少两组的第一端子组,且该二第一端子组的端子类型互不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对接口的横向长度不同于该第二对接口的横向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一端子组的其中一端子类型为电源端子,其余端子类型为信号端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金属壳体底部的相对两侧延伸设有至少二金属接脚,各该金属接脚呈不对称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金属壳体朝内延伸设有至少一壳体卡制件,该插座绝缘本体顶面朝下凹设至少一卡制槽,且各该卡制槽分别设有一凸块,在该插座绝缘本体伸入至该插座组装空间的情况下,各该壳体卡制件会沿着该卡制槽的壁面向下滑移,直到抵靠于该卡制槽的底面,且各该凸块会与对应的各该壳体卡制件相互抵靠迫紧。
CN202222515540.6U 2022-03-31 2022-09-22 插座连接器 Active CN2194363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3300 2022-03-31
TW111203300 2022-03-31
TW111208806U TWM633882U (zh) 2022-03-31 2022-08-12 插座連接器
TW111208806 2022-08-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6313U true CN219436313U (zh) 2023-07-28

Family

ID=85784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15540.6U Active CN219436313U (zh) 2022-03-31 2022-09-22 插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6313U (zh)
TW (1) TWM63388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882U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55607B1 (en) Compati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0881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pair of metallic shells
US7833058B2 (en) Micro plug connector
US88582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blind mating for board to board use
US9853403B1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female connector and male connector
JP485151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961236B2 (en) Connector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P3467950A1 (en) Connector
WO2018090675A2 (zh) 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US8221138B2 (en) Audio jack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oldering tail
US75787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ti-mismating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insertion of a smaller sized mating connector
US881458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positioning protrusion with a slanted guiding surface
EP3213375B1 (en) Hermaphroditic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t
US72615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US645461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full-insertion indicating means
CN219436313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3351889U (zh)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US2014032294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ating with two kinds of connector interfaces
CN203339334U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217903515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5051085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7306859U (zh) 具有插接空间与导引结构的插座连接器
CN215377861U (zh) 具有防反插结构的连接器
CN217468973U (zh) 具有导引结构的连接器组及其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
CN220984925U (zh) 具紧贴区与间隔区且设有卡勾件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