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5126U - 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35126U CN219435126U CN202320271671.6U CN202320271671U CN219435126U CN 219435126 U CN219435126 U CN 219435126U CN 202320271671 U CN202320271671 U CN 202320271671U CN 219435126 U CN219435126 U CN 2194351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plane side
- optical system
- image plane
- focal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主要由7枚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光焦度为负,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凹面,光焦度为负,第四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光焦度为正,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光焦度为正,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凸面,光焦度为负,第七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光焦度为正,镜片枚数合理,结构简单,通过合理分配镜片光焦度,优化镜头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具有大广角、小口径、大光圈以温度特性优秀的优势,使得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尤其是一种用于智能驾驶系统中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的不断普及,环视镜头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种车辆上,但目前环视镜头的成像效果普遍不理想,尤其在夜间等较暗的条件下,很难满足使用要求,而在外观方面,现有环视镜头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大的问题,而提供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应用于车载环视镜头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普遍存在成效效果差、结构复杂的问题,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具有大广角、小口径、大光圈以温度特性优秀的优势,结构紧凑,便于加工和安装,同时,大光圈的配置可增加光学系统的进光量及更高的成像质量,使得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
一种车载环视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构成:
所述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四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所述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所述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七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6.3<f1<-6.0;
-6.28>f1/f>-6.45;
-2.43>f2/f>-2.89;
-3.89>f3/f>-4.25;
2.65>f4/f>-2.84;
-2.1<f6/f<-0.7;
2.89>f7/f>3.21;
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f7为第七透镜的焦距。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Nd1>1.85,Vd1>43.22;
Nd2>1.51,Vd2>54.21;
Nd3>1.52,Vd3>50.25;
Nd4>1.75,Vd4>20.52;
Nd5>1.75,Vd5>20.52;
Nd6>1.46,Vd6>19.37;
Nd7>1.51,Vd7>54.21;
其中,Nd1为第一透镜的折射率,Vd1为第一透镜的阿贝数;Nd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Vd2为第二透镜的阿贝数;Nd3为第三透镜的折射率,Vd3为第三透镜的阿贝数;Nd4为第四透镜的折射率,Vd4为第四透镜的阿贝数;Nd5为第五透镜的折射率,Vd5为第五透镜的阿贝数;Nd6为第六透镜的折射率,Vd6为第六透镜的阿贝数;Nd7为第七透镜的折射率,Vd7为第七透镜的阿贝数。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全视场主光线入射到像面的最大角度CRA满足:13.6°<CRA<15.42°。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和像面侧的曲率半径的R2满足:3.54<(R1+R2)/R2<3.90;
第五透镜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0和第五透镜像面侧的曲率半径R11满足:1.59<(R10-R11)/R10<1.68。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TTL、像面上最大像圆直径的一半IH满足:5.65<TTL/IH<6.0,TTL≤15.49mm。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满足如下条件:
-0.98<f*tan(DFOV)/DT11<-0.95;DT11≤7.1mm;
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DFOV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T11为第一透镜物面侧的最大有效半径。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F数、全视场角FOV满足:1.85≤F数≤1.86,97.5°≤FOV≤100.5°。
如上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相互粘合形成组合透镜;组合透镜满足:5.88>f56/f>6.21,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56为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粘合的组合焦距;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d5、阿贝数Vd5,以及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d6、阿贝数Vd6,满足:0.85<Nd5/Nd6<0.93,2.63<Vd5/Vd6<2.75。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载环视摄像模组,至少包括光学镜头,光学镜头内安装有上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光学系统和摄像模组,主要由7枚透镜构成,镜片枚数合理,结构简单,通过合理分配镜片光焦度,优化镜头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具有大广角、小口径、大光圈以温度特性优秀的优势,结构紧凑,便于加工和安装,同时,大光圈的配置可增加光学系统的进光量及更高的成像质量,使得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2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2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2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MTF曲线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3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3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3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的MTF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环视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8依次由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光阑9、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红外滤光片10构成。
所述第一透镜1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二透镜2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三透镜3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四透镜4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所述第五透镜5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所述第六透镜6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七透镜7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本申请实施例之光学系统,主要由7枚透镜构成,镜片枚数合理,结构简单,通过合理分配镜片光焦度,优化镜头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具有大广角、小口径、大光圈以温度特性优秀的优势,结构紧凑,便于加工和安装,同时,大光圈的配置可增加光学系统的进光量及更高的成像质量,使得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6.3<f1<-6.0,此设计可以使第一透镜1具有较大的负光焦度,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像散和场曲;
-6.28>f1/f>-6.45,通过约束第一透镜1的光焦度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对系统的球差进行微调和控制,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2.43>f2/f>-2.89,通过约束第二透镜2的光焦度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在合理的范围,使得光学系统具有大广角,大光圈,体积小,温度特性优秀的优势;
-3.89>f3/f>-4.25,通过约束第三透镜3的光焦度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对系统的球差进行微调和控制,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2.65>f4/f>-2.84,通过约束第四透镜4光焦度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在合理的范围,使得配置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具有大广角,小口径,大光圈以温度特性优秀的优势,结构紧凑,便于加工和安装,同时,大光圈的配置可增加光学系统的进光量及更高的成像质量;
5.88>f56/f>6.21,通过约束第五透镜5和第六透镜6的组合光焦度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在合理的范围,对系统的球差进行微调和控制,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2.1<f6/f<-0.7,通过约束第六透镜6的光焦度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在合理的范围,能够使得其平衡后剩余球差来平衡前五片透镜产生的球差,进而对系统的球差进行微调和控制,并且加强对轴上视场像差的精确控制;
2.89>f7/f>3.21,通过约束第七透镜7的光焦度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在合理的范围,能够使得其平衡后剩余球差来平衡前六片透镜产生的球差,进而对系统的球差进行微调和控制,并且加强对轴上视场像差的精确控制,增加光学系统的进光量及更高的成像质量;
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1为第一透镜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3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4的焦距,f56为第五透镜5与第六透镜6粘合的组合焦距,f6为第六透镜6的焦距,f7为第七透镜7的焦距。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1的折射率Nd1、阿贝数Vd1满足:Nd1>1.85,Vd1>43.22,此设计能有效减弱色差,优化镜头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2的折射率Nd2、阿贝数Vd2满足:Nd2>1.51,Vd2>54.21,此设计能有效减弱色差,优化镜头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3的折射率Nd3、阿贝数Vd3满足:Nd3>1.52,Vd3>50.25,此设计能有效减弱色差,优化镜头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4的折射率Nd4、阿贝数Vd4满足:Nd4>1.75,Vd4>20.52,此设计能有效减弱色差,优化镜头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5的折射率Nd5、阿贝数Vd5满足:Nd5>1.75,Vd5>20.52,此设计能有效减弱色差,优化镜头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6的折射率Nd6、阿贝数Vd6满足:Nd6>1.46,Vd6>19.37,此设计能有效减弱色差,优化镜头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7的折射率Nd7、阿贝数Vd7满足:Nd7>1.51,Vd7>54.21,此设计能有效减弱色差,优化镜头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的全视场主光线入射到像面的最大角度CRA满足:13.6°<CRA<15.42°,此设计可以使镜头的CRA与芯片的CRA更加契合,提高芯片的感光效率。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一透镜1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和像面侧的曲率半径的R2满足:3.54<(R1+R2)/R2<3.90,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物面侧和像面侧的曲率半径,能够合理的控制边缘视场处第一透镜1物侧面及像侧面总偏转角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有效的降低系统的敏感性。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五透镜5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0和第五透镜5像面侧的曲率半径R11满足:1.59<(R10-R11)/R10<1.68,通过限定第五透镜5物面侧和像面侧的曲率半径的比值范围,能够有效的约束第五透镜5的形状,进而有效的控制第五透镜5的物侧和像侧表面的像差贡献率,来有效的平衡系统与孔径带相关的像差,进而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TTL、像面上最大像圆直径的一半IH满足:5.65<TTL/IH<6.0,TTL≤15.49mm,此设计可以使增大像圆的同时减小光学总长,能有效使镜头小型化。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满足如下条件:-0.98<f*tan(DFOV)/DT11<-0.95;DT11≤7.1mm;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DFOV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T11为第一透镜1物面侧的最大有效半径,此设计可减小光学总长,能有效使镜头小型化。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的F数,满足:1.85≤F数≤1.86,结构紧凑,便于加工和安装,同时,大光圈的配置可增加光学系统的进光量及更高的成像质量,使得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的F数的全视场角FOV满足:1.85≤F数≤1.86,97.5°≤FOV≤100.5°,结构简单,光学总长短,有利于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中应用。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五透镜5与第六透镜6相互粘合形成组合透镜,第五透镜5的折射率Nd5、阿贝数Vd5,以及第六透镜6的折射率Nd6、阿贝数Vd6,满足:0.85<Nd5/Nd6<0.93,2.63<Vd5/Vd6<2.75,此设计增大镜片折射率与阿贝数的差值,能有效减弱色差。
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1中,镜头焦距f=1.24mm,第一透镜1的焦距f1=-7.96mm,第二透镜2的焦距f2=-3.25mm,第三透镜3的焦距f3=-5.00mm,第四透镜4的焦距f4=3.37mm,第五透镜5的焦距f5=2.45mm,第六透镜6的焦距f6=-2.56mm,第七透镜7的焦距f7=3.75mm,光学总长TTL=15.00mm,ImgH=2.79,DFOV=100.5°,f/EPD=1.84,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及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光学系统的各项基本参数
面号 | 表面类型 | 曲率半径(mm) | 厚度(mm) | 材料 |
OBJ | 球面 | INFINITY | INFINITY | |
S1 | 球面 | 10.04 | 1.12 | 1.85,43.22 |
S2 | 球面 | 3.95 | 1.98 | |
S3 | 非球面 | 22.38 | 0.62 | 1.51,54.21 |
S4 | 非球面 | 1.58 | 2.14 | |
S5 | 非球面 | -6.02 | 0.48 | 1.52,50.25 |
S6 | 非球面 | 6.03 | 1.00 | |
S7 | 球面 | 3.40 | 2.10 | 1.75,20.52 |
S8 | 球面 | -11.02 | 0.05 | |
STO | 球面 | INFINITY | 0.03 | |
S10 | 非球面 | 2.72 | 2.14 | 1.75,20.52 |
S11 | 非球面 | -1.94 | 0.61 | 1.46,19.37 |
S12 | 非球面 | 31.02 | 0.42 | |
S13 | 非球面 | 2.31 | 1.52 | 1.51,54.21 |
S14 | 非球面 | -12.76 | 0.58 | |
S15 | 球面 | INFINITY | 0.70 | 1.52,64.2 |
S16 | 球面 | INFINITY | 0.70 | |
IMA | INFINITY | 0.00 |
上表1中,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8,OBJ为物面;S1、S2对应为第一透镜1的两个表面;S3、S4对应为第二透镜2的两个表面;S5、S6对应为第三透镜3的两个表面;S7、S8对应为第四透镜4的两个表面;STO是光阑9所在位置;S10、S11对应为第五透镜5的两个表面;S11、S12对应为第六透镜6的两个表面,S13、S14对应为第七透镜7的两个表面,S15、S16对应为位于第七透镜7和像面8之间的滤光片10的两个表面;IMA为像面。
进一步地,表1中,第二镜片2,第三镜片3,第五镜片5,第六镜片6,第七镜片7的任意一个镜片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镜片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h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的各非球面的圆锥系数及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和A16。
表2:实施例1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相关数值
图2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像散和畸变曲线,像散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MTF曲线,其表示不同空间频率下,不同视场子午方向和弧矢方向MTF值,由图2和图3可看出,实施例1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
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4-6所示,在本实施例2中,镜头焦距f=1.24mm,第一透镜1的焦距f1=-7.25mm,第二透镜2的焦距f2=-3.43mm,第三透镜3的焦距f3=-6.39mm,第四透镜4的焦距f4=3.81mm,第五透镜5的焦距f5=2.13mm,第六透镜6的焦距f6=-1.69mm,第七透镜7的焦距f7=3.01mm,光学总长TTL=17.50mm,ImgH=2.79,DFOV=100.0°,f/EPD=1.84,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及材料参数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2光学系统的各项基本参数
表面序号 | 表面类型 | 曲率半径(mm) | 厚度(mm) | 材料 |
OBJ | 球面 | INFINITY | INFINITY | |
S1 | 球面 | 11.57 | 1.28 | 1.85,43.22 |
S2 | 球面 | 4.02 | 2.07 | |
S3 | 非球面 | 7.33 | 0.78 | 1.51,54.21 |
S4 | 非球面 | 1.41 | 2.76 | |
S5 | 非球面 | -6.65 | 0.62 | 1.52,50.25 |
S6 | 非球面 | 7.51 | 0.12 | |
S7 | 球面 | 3.75 | 2.50 | 1.75,20.52 |
S8 | 球面 | -25.00 | 0.52 | |
STO | 球面 | INFINITY | -0.18 | |
S10 | 非球面 | 3.04 | 2.04 | 1.75,20.52 |
S11 | 非球面 | -1.24 | 0.68 | 1.46,19.37 |
S12 | 非球面 | 5.23 | 0.28 | |
S13 | 非球面 | 2.51 | 2.84 | 1.51,54.21 |
S14 | 非球面 | -3.56 | 1.61 | |
S15 | 球面 | INFINITY | 0.70 | 1.52,64.2 |
S16 | 球面 | INFINITY | 0.70 | |
IMA | INFINITY | 0.00 |
上表3中,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8,OBJ为物面;S1、S2对应为第一透镜1的两个表面;S3、S4对应为第二透镜2的两个表面;S5、S6对应为第三透镜3的两个表面;S7、S8对应为第四透镜4的两个表面;STO是光阑9所在位置;S10、S11对应为第五透镜5的两个表面;S11、S12对应为第六透镜6的两个表面,S13、S14对应为第七透镜7的两个表面,S15、S16对应为位于第七透镜7和像面8之间的滤光片10的两个表面;IMA是像面8所在位置。
进一步地,表3中,第二镜片2,第三镜片3,第五镜片5,第六镜片6,第七镜片7的任意一个镜片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镜片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h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表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的各非球面的圆锥系数及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和A16。
表4:实施例2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相关数值
图5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像散和畸变曲线,像散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MTF曲线,其表示不同空间频率下,不同视场子午方向和弧矢方向MTF值,由图5和图6可看出,实施例2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
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7-9所示,在本实施例3中,镜头焦距f=1.25mm,第一透镜1的焦距f1=-7.80mm,第二透镜2的焦距f2=-3.48mm,第三透镜3的焦距f3=-4.22mm,第四透镜4的焦距f4=3.18mm,第五透镜5的焦距f5=2.23mm,第六透镜6的焦距f6=-2.20mm,第七透镜7的焦距f7=3.54mm,光学总长TTL=15.49mm,ImgH=2.75,DFOV=97.5°,f/EPD=1.87,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及材料参数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3光学系统的各项基本参数
表面序号 | 表面类型 | 曲率半径(mm) | 厚度(mm) | 材料 |
OBJ | 球面 | INFINITY | INFINITY | |
S1 | 球面 | 11.21 | 1.25 | 1.85,43.22 |
S2 | 球面 | 4.15 | 1.59 | |
S3 | 非球面 | 7.82 | 0.49 | 1.51,54.21 |
S4 | 非球面 | 1.47 | 2.28 | |
S5 | 非球面 | -4.15 | 0.45 | 1.52,50.25 |
S6 | 非球面 | 5.29 | 0.87 | |
S7 | 球面 | 3.11 | 1.95 | 1.75,20.52 |
S8 | 球面 | -16.00 | 0.60 | |
STO | 球面 | INFINITY | -0.15 | |
S10 | 非球面 | 2.76 | 1.80 | 1.75,20.52 |
S11 | 非球面 | -1.53 | 0.51 | 1.46,19.37 |
S12 | 非球面 | 16.92 | 0.45 | |
S13 | 非球面 | 2.61 | 1.72 | 1.51,54.21 |
S14 | 非球面 | -5.85 | 0.50 | |
S15 | 球面 | INFINITY | 0.70 | 1.52,64.2 |
S16 | 球面 | INFINITY | 0.70 | |
IMA | INFINITY | 0.00 |
上表5中,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8,OBJ为物面;S1、S2对应为第一透镜1的两个表面;S3、S4对应为第二透镜2的两个表面;S5、S6对应为第三透镜3的两个表面;S7、S8对应为第四透镜4的两个表面;STO是光阑9所在位置;S10、S11对应为第五透镜5的两个表面;S11、S12对应为第六透镜6的两个表面,S13、S14对应为第七透镜7的两个表面,S15、S16对应为位于第七透镜7和像面8之间的滤光片10的两个表面;IMA是像面8所在位置。
进一步地,表5中,第二镜片2,第三镜片3,第五镜片5,第六镜片6,第七镜片7的任意一个镜片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镜片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h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表6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中3的各非球面的圆锥系数及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和A16。
表6:实施例3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相关数值
图8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像散和畸变曲线,像散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9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MTF曲线,其表示不同空间频率下,不同视场子午方向和弧矢方向MTF值,由图8和图9可看出,实施例3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实施例1-3中,基础数据如下:
表7:实施例1-3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 | 实施例1 | 实施例2 | 实施例3 |
f1(mm) | -7.96 | -7.25 | -7.80 |
f2(mm) | -3.25 | -3.43 | -3.48 |
f3(mm) | -5.00 | -6.39 | -4.22 |
f4(mm) | 3.37 | 3.81 | 3.18 |
f5(mm) | 2.45 | 2.13 | 2.23 |
f6(mm) | -2.56 | -1.69 | -2.20 |
F7(mm) | 3.75 | 3.01 | 3.54 |
f(mm) | 1.24 | 1.24 | 1.25 |
TTL(mm) | 15.00 | 17.50 | 15.49 |
ImgH(mm) | 2.79 | 2.79 | 2.75 |
DFOV(°) | 100.5 | 100 | 97.5 |
f/EPD | 1.84 | 1.84 | 1.87 |
进一步地,实施例1-3中,各条件式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8:实施例1-3各条件式条件
一种摄像模组,至少包括光学镜头,光学镜头内安装有上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具有大广角,大光圈,体积小,温度特性优秀的优势,且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应用于小型化的车载环视镜头在市场将有更大的竞争力。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环视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至少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四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所述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所述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负;
所述第七透镜的物面侧与像面侧均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6.3<f1<-6.0;
-6.28>f1/f>-6.45;
-2.43>f2/f>-2.89;
-3.89>f3/f>-4.25;
2.65>f4/f>-2.84;
-2.1<f6/f<-0.7;
2.89>f7/f>3.21;
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f7为第七透镜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Nd1>1.85,Vd1>43.22;
Nd2>1.51,Vd2>54.21;
Nd3>1.52,Vd3>50.25;
Nd4>1.75,Vd4>20.52;
Nd5>1.75,Vd5>20.52;
Nd6>1.46,Vd6>19.37;
Nd7>1.51,Vd7>54.21;
其中,Nd1为第一透镜的折射率,Vd1为第一透镜的阿贝数;Nd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Vd2为第二透镜的阿贝数;Nd3为第三透镜的折射率,Vd3为第三透镜的阿贝数;Nd4为第四透镜的折射率,Vd4为第四透镜的阿贝数;Nd5为第五透镜的折射率,Vd5为第五透镜的阿贝数;Nd6为第六透镜的折射率,Vd6为第六透镜的阿贝数;Nd7为第七透镜的折射率,Vd7为第七透镜的阿贝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全视场主光线入射到像面的最大角度CRA满足:13.6°<CRA<15.42°。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和像面侧的曲率半径的R2满足:3.54<(R1+R2)/R2<3.90;
第五透镜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0和第五透镜像面侧的曲率半径R11满足:1.59<(R10-R11)/R10<1.68。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TTL、像面上最大像圆直径的一半IH满足:5.65<TTL/IH<6.0,TTL≤15.49mm。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满足如下条件:
-0.98<f*tan(DFOV)/DT11<-0.95;
DT11≤7.1mm;
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DFOV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T11为第一透镜物面侧的最大有效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F数、全视场角FOV满足:1.85≤F数≤1.86,97.5°≤FOV≤100.5°。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相互粘合形成组合透镜;
组合透镜满足:5.88>f56/f>6.21,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56为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粘合的组合焦距;
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d5、阿贝数Vd5,以及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d6、阿贝数Vd6,满足:0.85<Nd5/Nd6<0.93,2.63<Vd5/Vd6<2.75。
10.一种摄像模组,至少包括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光学镜头内安装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环视光学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71671.6U CN219435126U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71671.6U CN219435126U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35126U true CN219435126U (zh) | 2023-07-28 |
Family
ID=87331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71671.6U Active CN219435126U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3512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70612A (zh) * | 2024-03-29 | 2024-05-03 | 协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环视镜头、摄像装置及具有其的驾驶工具 |
-
2023
- 2023-02-20 CN CN202320271671.6U patent/CN21943512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70612A (zh) * | 2024-03-29 | 2024-05-03 | 协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环视镜头、摄像装置及具有其的驾驶工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25423B (zh) | 一种成像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01685198A (zh) | 镜头系统 | |
CN111948788A (zh) | 光学镜组、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1221105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9435126U (zh) | 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114114634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汽车 | |
CN114624854B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13359279B (zh) | 光学镜组、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5181164U (zh) | 摄像镜头组 | |
CN212540860U (zh) | 光学镜组、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6149020A (zh) | 一种车载环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1613097U (zh) | 高像素前视智能驾驶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1406152U (zh) | 日夜共焦广角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镜头 | |
CN221406155U (zh) | 高像素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镜头 | |
CN221765829U (zh) | 高像素广角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118746880A (zh) | 一种车载镜头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0894641U (zh) | 低畸变车载前视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1926794U (zh) | 全景鱼眼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1613099U (zh) | 超宽视场角车载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1613109U (zh) | 广角、高像素车载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0730513U (zh) | 广角、小体积、高分辨率光学系统及车内监控设备 | |
CN118938438A (zh) | 一种日夜共焦车载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117518403A (zh) | 一种高像素前视智能驾驶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21765830U (zh) | 大光圈车载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19842589U (zh) | 高像素、大广角、小口径光学系统及头戴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