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1013U -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1013U
CN219421013U CN202320049820.4U CN202320049820U CN219421013U CN 219421013 U CN219421013 U CN 219421013U CN 202320049820 U CN202320049820 U CN 202320049820U CN 219421013 U CN219421013 U CN 2194210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avity
holes
diaphragm assembly
vibrating diaphrag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98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波波
杨鑫峰
王继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10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10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和双面发声单元。其中,双面发声单元设于外壳的腔体内,双面发声单元包括背对设置的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二振膜组件,前声腔包括第一振膜组件与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一前声腔和第二振膜组件与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二前声腔,外壳上设有与腔体连通的四个声孔,四个声孔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形成四个呈阵列分布的投影出声孔,出声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一间距,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四个声孔发出的声波在远场形成四极子效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声装置,可以降低发声装置的远场漏音量,提升使用私密性。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穿戴设备中的发声装置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声装置逐渐朝向高集成化、高音量、高重低音和高隐私性等方向发展。但是,现有的穿戴设备(例如AR、VR和耳机等)普遍存在漏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相关技术中,提出在穿戴设备中采用声偶极子设计的方式以降低穿戴设备的远场漏音,上述方案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远场漏音,但是还无法满足用户对穿戴设备的使用私密性的要求。而且,现有的穿戴设备当扬声器的输入功率较大或者扬声器的设置尺寸较大时,扬声器外壳的振感比较明显,由此不仅影响穿戴设备内部的相关传感器的正常工作,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具有壳体振动小、私密性好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腔体;所述双面发声单元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双面发声单元包括背对设置的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二振膜组件,所述双面发声单元与所述外壳配合以在所述腔体内限定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前声腔包括所述第一振膜组件与所述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一前声腔和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与所述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二前声腔,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四个声孔,其中两个所述声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前声腔和所述第二前声腔一一对应并连通,另外两个所述声孔分别与所述后声腔连通,四个所述声孔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形成四个呈阵列分布的投影出声孔,出声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一间距,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其中,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的出声相位和与所述后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的出声相位极性相反,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发出的前腔声波和与所述后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发出的后腔声波在远场形成四极子效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双面发声单元的第一振膜组件与第二振膜组件反向振动,第一前声腔和第二前声腔内传出的前腔声波与后声腔内传出的后腔声波相位极性相反,四个声孔形成四个辐射源,四个声孔中两两之间的相位相差180°,共同构成共面四极子,故在远场(远离人耳的区域)第一前声腔和第二前声腔发出的前腔声波和与后声腔连通的两个声孔发出的后腔声波相互叠加形成四极子效应,由此可以降低发声装置的远场漏音量,从而可以提升穿戴设备的使用私密性。而且,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二振膜组件反向振动可以抵消彼此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发声装置产生的振感,提升穿戴设备的使用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四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首尾依次相连形成为方形,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出声相位极性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其中两个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所述声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另外两个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所述声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所述声孔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为d1,所述出声孔的延伸长度为d2,d1>1.5×d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中壳和下壳,所述中壳的一端与所述下壳扣合配合,所述中壳的另一端设有敞开口,所述上壳盖合所述敞开口,所述声孔设于所述中壳和/或所述下壳的侧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一个设有豁口部,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豁口部配合限定出所述声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子开口,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和所述第二子开口扣合配合限定出所述声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面发声单元包括: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有磁间隙;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和所述第二振动系统设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且振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一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前声腔,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前声腔,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位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且均插设于所述磁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面发声单元包括:第一发声单体,所述第一发声单体包括第一磁路系统和第一振动系统,所述第一磁路系统设有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一音圈,所述第一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一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前声腔;第二发声单体,所述第二发声单体与所述第一发声单体背对设置,所述第二发声单体包括第二磁路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所述第二磁路系统与所述第一磁路系统背对设置且设有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二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前声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穿戴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声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穿戴设备,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可以降低远场的声音泄露量,提升穿戴设备的使用私密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四个所述声孔中距离佩戴者耳孔的距离最近的所述声孔与所述第一前声腔或所述第二前声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第一视图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第二视图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C-C方向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图8中D-D方向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声孔相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发声装置100,
外壳1,第一前声腔1a,第二前声腔1b,声孔110,敞开口1l,豁口部1m,第一子开口1n,第二子开口1o,上壳11,中壳12,下壳13,
双面发声单元2,第一振膜组件21,第二振膜组件22,
穿戴设备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该发声装置100可以为扬声器模组。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可以包括外壳1和双面发声单元2。
外壳1内设有腔体,双面发声单元2可以设于腔体内,双面发声单元2与外壳1配合以在腔体内限定出前声腔和后声腔。也就是说,外壳1内的腔体可以分成三部分,前声腔、后声腔和安装腔,双面发声单元2占用的安装空间即为安装腔。其中,前声腔可以包括第一振膜组件21与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一前声腔1a和第二振膜组件22与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二前声腔1b,外壳1上设有与腔体连通的四个声孔110,其中两个声孔110分别与第一前声腔1a和所述第二前声腔1b一一对应并连通,另外两个声孔110分别与后声腔连通。
其中,当双面发声单元2工作时,与前声腔连通的两个声孔110的出声相位和与后声腔连通的两个声孔110的出声相位极性相反,与前声腔连通的两个声孔110发出的前腔声波和与后声腔连通的两个声孔110发出的后腔声波在远场形成四极子效应。
如图8所示,四个声孔110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可以形成四个呈阵列分布的投影出声孔110,出声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投影出声孔110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一间距,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投影出声孔110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也就是说,四个声孔110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四个声孔110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可以呈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声孔110之间的相位极性不同,且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大于任意两个相位极性不同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
当发声装置100工作时,第一振膜组件21与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第一前声腔1a和第二前声腔1b内传出的前腔声波与后声腔内传出的后腔声波相位极性相反,故在远场(远离人耳的区域)第一前声腔1a和第二前声腔1b发出的前腔声波和与后声腔连通的两个声孔110发出的后腔声波相互叠加形成四极子效应,由此,四个声孔110形成四个辐射源,当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时,四个声孔110中两两之间的相位相差180°,共同构成共面四极子,由此可以显著降低远场的声音泄漏量,提升发声装置100的使用私密性。实用新型人经多次试验验证,本实用新型中的共面四极子方案相对于现有的偶极子方案,其远场泄露量更小,大大提升了穿戴设备200的使用私密性,进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由于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的振动方向相反,由此可以抵消彼此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发声装置100产生的振感,提升穿戴设备200的使用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双面发声单元2的第一振膜组件21与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第一前声腔1a和第二前声腔1b内传出的前腔声波与后声腔内传出的后腔声波相位极性相反,四个声孔110形成四个辐射源,四个声孔110中两两之间的相位相差180°,共同构成共面四极子,故在远场(远离人耳的区域)第一前声腔1a和第二前声腔1b发出的前腔声波和与后声腔连通的两个声孔110发出的后腔声波相互叠加形成四极子效应,由此可以降低发声装置100的远场漏音量,从而可以提升穿戴设备200的使用私密性。而且,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可以抵消彼此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发声装置100产生的振感,提升穿戴设备200的使用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四个投影出声孔110的中心位置首尾依次相连形成为方形,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投影出声孔110的出声相位极性相同,由此,当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时,四个声孔110中两两之间的相位相差180°,共同构成共面四极子,由此可以显著降低远场的声音泄漏量。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其中两个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声孔110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另外两个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声孔110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由此可以方便声孔110的设计和加工,降低发声装置100的加工难度。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四个声孔110的设置方式并不仅限于此,只要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时四个声孔110可以共同构成共面四极子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为d1,出声孔110的延伸长度为d2,d1>1.5×d2。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当d1≤1.5×d2时,近场相位极性相反的声波之间相互叠加抵消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影响了近场的听音效果。当d1>1.5×d2时,可以降低近场相位极性相反的声波之间相互叠加的抵消,从而可以提升近场入耳的音量,提升近场听音效果。而且,远场还可以形成四极子效应,从而可以降低远场的泄漏量,提升发声装置100的使用私密性。
下面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该发声装置100可以用于穿戴设备200。值得理解的是,下面描述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包括外壳1和发声单元,外壳1内设有腔体,双面发声单元2设于腔体内,双面发声单元2包括背对设置且振动方向相反的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双面发声单元2与外壳1配合以在腔体内限定出前声腔和后声腔,前声腔包括第一振膜组件21与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一前声腔1a和第二振膜组件22与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二前声腔1b。
外壳1上设有与腔体连通的四个声孔110,其中两个声孔110分别与第一前声腔1a和所述第二前声腔1b一一对应并连通,另外两个声孔110分别与后声腔连通。其中,四个声孔110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可以形成四个呈阵列分布的投影出声孔110,出声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投影出声孔110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一间距,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投影出声孔110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如图8所示,四个声孔110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四个声孔110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可以呈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声孔110之间的相位极性不同,且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大于任意两个相位极性不同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由此,四个声孔110形成四个辐射源,当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时,四个声孔110中两两之间的相位相差180°,共同构成共面四极子,由此可以显著降低远场的声音泄漏量,提升发声装置100的使用私密性。
如图8所示,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为d1,出声孔110的延伸长度为d2,d1=2×d2。由此,可以降低近场相位极性相反的声波之间相互叠加的抵消,从而可以提升近场入耳的音量,提升近场听音效果。而且,远场还可以形成四极子效应,从而可以降低远场的泄漏量,提升发声装置100的使用私密性。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外壳1可以包括上壳11、中壳12和下壳13,中壳12的一端与下壳13扣合配合,中壳12的另一端设有敞开口1l,上壳11盖合敞开口1l,声孔110设于中壳12和/或下壳13的侧壁。具体而言,中壳12的两端分别与上壳11和下壳13扣合配合可以限定给出腔体,声孔110可以设在中壳12上,声孔110可以设在下壳13上,声孔110还可以同时设在中壳12和下壳13上。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升声孔110的设置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灵活选择声孔110的设置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壳12和下壳13中的一个设有豁口部1m,中壳12和下壳13中的另一个与豁口部1m配合限定出声孔110。例如,可以在下壳13上设置豁口部1m,豁口部1m的顶部敞开设置,中壳12与下壳13配合时中壳12的底壁可以盖合豁口部1m的顶部以限定出声孔11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中壳12和下壳13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子开口1n,中壳12和下壳13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子开口1o,第一子开口1n和第二子开口1o扣合配合限定出声孔110。例如,可以在中壳12的底部设置第一子开口1n,第一子开口1n的底部敞开设置,可以在下壳13的顶部设置第二子开口1o,第二子开口1o的顶部敞开设置。当中壳12和下壳13扣合配合时,第一子开口1n和第二子开口1o的敞开端对应配合以限定出声孔110。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的声孔110的设置位置和设置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以及外壳1的结构强度要求灵活选择设置位置和设置形式,操作比较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双面发声单元2可以磁路系统、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其中,磁路系统可以设置磁间隙,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设于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且振动方向相反,即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可以相对磁路系统背靠背设置。第一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一音圈,第二振动系统包括第二振膜组件22和第二音圈,第一振膜组件21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一前声腔1a,第二振膜组件22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二前声腔1b,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位于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且均插设于磁间隙。由此,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可以相对磁路系统背靠背设置,且第一振动系统与第二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相反,由此可以有效平衡彼此产生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发声装置100的外壳1产生的振动,提升发声装置100的使用效果。而且,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共用一套磁路系统,由此还可以降低双面发声单元的高度,有助于实现发声装置100的轻薄化设计。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可以插设于同一个磁间隙内,当然,也可以在磁路系统上设置两个背向设置的磁间隙,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可以插入对应的磁间隙内,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双面发声单元2可以包括第一发声单体和第二发声单体,第一发声单体和第二发声单体背对设置。其中,第一发声单体可以包括第一磁路系统和第一振动系统,第一磁路系统设有第一磁间隙,第一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一音圈,第一音圈插设于第一磁间隙内,第一振膜组件21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一前声腔1a,第二发声单体包括第二磁路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第二磁路系统与第一磁路系统背对设置且设有第二磁间隙,第二振动系统包括第二振膜组件22和第二音圈,第二音圈插设于第二磁间隙内,第二振膜组件22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二前声腔1b。
由此,采用独立设置的第一发声单体和第二发声单体背靠背设置组成双面发声单元2,由此可以方便双面发声单元2的装配。而且,第一发声单体和第二发声单体背对设置,且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的振动方向相反,由此可以有效平衡第一发声单体和第二发声单体之间产生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发声装置100的外壳1产生的振动,提升发声装置100的使用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穿戴设备2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其中,穿戴设备200可以为VR、AR、眼镜以及开放式耳机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穿戴设备200,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可以降低远场的声音泄露量,提升穿戴设备200的使用私密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四个声孔110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可以呈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声孔110之间的相位极性不同,且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大于任意两个相位极性不同的两个声孔110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当第一振膜组件21和第二振膜组件22反向振动时,四个声孔110形成四个辐射源,四个声孔110中两两之间的相位相差180°,共同构成共面四极子。其中,四个声孔110中距离佩戴者耳孔的距离最近的声孔110与第一前声腔1a或第二前声腔1b连通。由此,可以确保近场入耳的声音强度,提升近场的听音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腔体;
双面发声单元,所述双面发声单元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双面发声单元包括背对设置的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二振膜组件,所述双面发声单元与所述外壳配合以在所述腔体内限定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前声腔包括所述第一振膜组件与所述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一前声腔和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与所述腔体内壁限定出的第二前声腔,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四个声孔,其中两个所述声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前声腔和所述第二前声腔一一对应并连通,另外两个所述声孔分别与所述后声腔连通,四个所述声孔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形成四个呈阵列分布的投影出声孔,出声相位极性相同的两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一间距,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其中,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的出声相位和与所述后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的出声相位极性相反,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发出的前腔声波和与所述后声腔连通的两个所述声孔发出的后腔声波在远场形成四极子效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中心位置首尾依次相连形成为方形,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所述投影出声孔的出声相位极性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所述声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另外两个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所述声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出声相位极性相反的两个所述声孔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为d1,所述出声孔的延伸长度为d2,d1>1.5×d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中壳和下壳,所述中壳的一端与所述下壳扣合配合,所述中壳的另一端设有敞开口,所述上壳盖合所述敞开口,所述声孔设于所述中壳和/或所述下壳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一个设有豁口部,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豁口部配合限定出所述声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子开口,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和所述第二子开口扣合配合限定出所述声孔。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发声单元包括: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有磁间隙;
第一振动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和所述第二振动系统设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且振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一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前声腔,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前声腔,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位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且均插设于所述磁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发声单元包括:
第一发声单体,所述第一发声单体包括第一磁路系统和第一振动系统,所述第一磁路系统设有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振膜组件和第一音圈,所述第一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一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前声腔;
第二发声单体,所述第二发声单体与所述第一发声单体背对设置,所述第二发声单体包括第二磁路系统和第二振动系统,所述第二磁路系统与所述第一磁路系统背对设置且设有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二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前声腔。
10.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声孔中距离佩戴者耳孔的距离最近的所述声孔与所述第一前声腔或所述第二前声腔连通。
CN202320049820.4U 2022-11-09 2023-01-04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Active CN2194210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5912 2022-11-09
CN2022113959124 2022-11-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1013U true CN219421013U (zh) 2023-07-25

Family

ID=862609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06793.7A Pending CN116112850A (zh) 2022-11-09 2023-01-04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CN202320049820.4U Active CN219421013U (zh) 2022-11-09 2023-01-04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06793.7A Pending CN116112850A (zh) 2022-11-09 2023-01-04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11285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2850A (zh) 2023-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99364B (zh) 电子设备
CN109756828B (zh) 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10250966B2 (en) Electrostatic loudspeaker and electrostatic headphone
CN114554369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23544634A (ja) 音響発生装置
KR101116981B1 (ko) 동축용 음발생부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갖는 투웨이 이어폰
TWM508868U (zh) 反向聲波耳機
US10524042B2 (en) Electro-acoustical transducer arrangements of a sound system
CN114697825A (zh)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CN219421013U (zh)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CN107018458B (zh) 耳机
EP4236356A2 (en) Wireless listening device
TWI810730B (zh) 揚聲模組及穿戴式裝置
CN217216874U (zh) 扬声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5734773U (zh) 一种扬声器结构和一种耳机
EP3200477B1 (en) Headphone
CN114866631A (zh) 电子设备
CN113225634B (zh) 耳机
JP2023553176A (ja) 可動コイル形変換器及び音響後部空間を有するイヤピース
CN219068313U (zh) 发声装置和穿戴设备
CN217010936U (zh) 电子设备
CN215678914U (zh) 一种智能眼镜
CN212727413U (zh) 发声器件
CN217825347U (zh) 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459883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