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0320U -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0320U
CN219420320U CN202223154933.5U CN202223154933U CN219420320U CN 219420320 U CN219420320 U CN 219420320U CN 202223154933 U CN202223154933 U CN 202223154933U CN 219420320 U CN219420320 U CN 219420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energy storage
mounting
electricit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5493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中华
熊敏
师勇
陈绪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aike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aike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aike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aike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5493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0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0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0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包括储能模块、双向逆变模块、控制模块和展示模块,储能模块用于存储或输出储能电;双向逆变模块用于将外部电进行转换,并输出储能电,以使得对所述储能模块进行充电;控制模块用于对储能模块或双向逆变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采样和控制;展示模块用于对根据所述控制模块采样的数据进行展示;其中,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所述展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通过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从而实现对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实现采样和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储能电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决了人们因户外活动时间过长,而导致用电设备的电源不足的问题,而储能电源是通过将储能供电系统与壳体结合形成,但是,大多数的储能供电系统往往只能实现充电的功能,而具体工作的状态无法实时展示出来,不便于使用者实时掌握储能电源的工作状态,不便于行程的规划,虽然也有少部分储能电源的储能供电系统有展示的功能,但是电路布局复杂,且不便于与壳体安装,功能单一,且无法与外部通讯设备进行无线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控制系统,包括:
储能模块,用于存储或输出储能电;
双向逆变模块,用于将外部电进行转换,并输出储能电,以使得对所述储能模块进行充电,和/或,用于将储能电进行转换,并输出外部电,以使得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控制模块,用于对储能模块或双向逆变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采样和控制;以及
展示模块,用于对根据所述控制模块采样的数据进行展示;
其中,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
所述展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控制器,用于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第一通讯模块,用于对所述储能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第二通讯模块,用于对所述双向逆变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展示模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
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以及
降压模块,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
其中,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降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模块包括:
第一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并输出第一降压电;以及
第二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并输出第二降压电;
其中,所述第一降压电路与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或双向逆变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包括:
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控制系统;以及
壳体,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储能控制系统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壳体的表面还设置有显示安装区,所述展示模块安装于所述显示安装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外壳,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外壳底部还设置有堆叠部;
支撑架,设置于容纳腔内,且通过安装部与所述外壳连接;以及
堆叠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且安装于堆叠部,所述堆叠件设置有堆叠位;
其中,所述外壳还设置有提手;
所述提手与所述堆叠件竖直设置,且同一直线设置;
所述提手的顶部形状与所述提手的堆叠位形状吻合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底壳,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
前板,设置有第一功能件安装区;
后板,所述后板与所述前板相对设置,且所述后板设置有第二功能件安装区;
侧板,对称设置有两个,且设置于所述前板和后板之间;以及
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壳相对设置,所述提手设置于所述上盖顶部,且所述上盖与所述提手一体成型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壳通过第一安装区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
所述底壳通过第二安装区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
所述前板、侧板和后板分别与支撑架连接,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上;
所述上盖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
安装架,设置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
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安装架连接;以及
第二安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方,且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第二装配部与所述安装架连接;
其中,所述双向逆变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所述储能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两个支撑件,所述两个支撑件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两端;所述支撑件包括:
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两个支撑柱对称设置;以及
一个放置片,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底部,且与所述支撑柱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放置片之间。
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从而实现对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实现采样和控制,并通过控制模块与所述展示模块连接,从而实现了展示模块显示储能电源各功能实时信息。
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双向逆变模块实现了双向逆变充电的功能,可通过外部电源对储能模块进行充电,或将储能模块内存储的储能电转换为外部电,从而实现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充电。
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与所述储能模块的BMS通讯模块连接,从而实现获取储能模块的工作状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通讯模块与所述双向逆变模块的双向逆变模块通讯模块连接,从而实现获取双向逆变模块的工作状态信息,并通过处理器芯片U7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连接,以使得实现对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的信息进行实时获取,并可通过处理器芯片U7进行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并联接口,从而实现了将多个储能电源进行并联使用,从而增大容量,以增强其使用功能;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堆叠件,从而实现了将多个储能电源进行堆叠使用,减少放置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储能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主控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输出模块的其中之一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输出模块的其中之一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输出模块的其中之一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无线通讯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的第一通讯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9为图2中的第二通讯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的主电源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的第二降压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的第二降压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的储能电源的正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储能电源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图11中的支撑架与外壳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1中的底壳与支撑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的底壳与支撑架连接的正视示意图;
图19为图13中的支撑架与储能控制系统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的支撑架与储能控制系统连接的正视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的支撑架的正视示意图;
图23为图13中的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的上盖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13中的底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的底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13中的堆叠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的堆叠部的其中之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00、储能控制系统,110、储能模块,120、双向逆变模块,130、控制模块,140、展示模块;200、储能电源;210、外壳,211、底壳,211-1、第一安装区,211-2、第二安装区,212、前板,213、后板,214、侧板,215、上盖,216、提手;220、支撑架,221、安装架,221-1、支撑件,221-11、支撑柱,221-12、放置片,222、第一安装板,223、第二安装板;230、堆叠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12,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控制系统100,包括:
储能模块110,用于存储或输出储能电;
双向逆变模块120,用于将外部电进行转换,并输出储能电,以使得对所述储能模块110进行充电,和/或,用于将储能电进行转换,并输出外部电,以使得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控制模块130,用于对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工作状态进行采样和控制;以及
展示模块140,用于对根据所述控制模块130采样的数据进行展示;
其中,所述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130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连接;
所述展示模块140与所述控制模块1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控制模块130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连接,从而实现对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工作状态进行实现采样和控制,并通过控制模块130与所述展示模块140连接,从而实现了展示模块140显示储能电源200各功能实时信息。
其中,双向逆变模块120,用于将外部电转换为储能电,输送给储能模块进行充电,同时可实现将储能的电池能量逆变后转换为交流电输出给外部用电设备供电,外部电为交流电或外部AC市电,储能电为直流电。
通过将储能模块110与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对储能模块110的充电,以及通过储能模块110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充电,通过控制模块130实时获取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实时工作状态信息,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外部通讯设备进行蓝牙或WIFI连接,以使得实现通讯功能,通过外部通讯设备实时检测储能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
其中,通过双向逆变模块120实现了双向逆变充电的功能,可通过外部电源对储能模块110进行充电,或将储能模块110内存储的储能电转换为外部电,从而实现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所述外部用电设备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电视、风扇、空调等一切现有用电设备,所述外部电为交流电,120V/220V,所述储能电为直流电,48V,所述外部通讯设备为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设置有WIFI或蓝牙的通讯设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采用FC41D芯U8进行通讯。
通过控制模块130获取的数据(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工作状态),形成数据化的表征信号发送给展示模块140图像化、数据化和/或文字化展示,从而实现通过展示模块140对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实时工作状态进行展示。
根据需要,所述控制模块130、双向逆变模块120与展示模块140集成设置,或连接为一块,并通过导线与储能模块110连接,优化线路布局,便于连接安装,从而实现了与壳体模块化安装的方式,保证了高效安装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30包括:
控制器,用于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第一通讯模块,用于对所述储能模块110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以及
第二通讯模块,用于对所述双向逆变模块120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展示模块140连接。
具体的,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与所述储能模块110的BMS通讯模块连接,从而实现获取储能模块110的工作状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通讯模块与所述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双向逆变模块120通讯模块连接,从而实现获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工作状态信息,并通过处理器芯片U7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连接,以使得实现对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的信息进行实时获取,并可通过处理器芯片U7进行储能模块110和双向逆变模块12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模块采用MAX485芯片U4,通过RO端口、DI端口分别与BMS通讯模块的RX端口和TX端口进行连接,第一通讯模块的RE端口和DE端口和BMS通讯模块进行连接,且第一通讯模块的RO端口和DI端口分别串联连接有一个电阻,电阻R32和R33电阻,第一通讯模块的RE端口和DE端口与R34电阻的一端连接,从而实现对储能模块110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所述第二通讯模块采用MAX485芯片U5,通过RO端口、DI端口分别与双向逆变模块120通讯模块的RX端口和TX端口进行连接,第二通讯模块的RE端口和DE端口和双向逆变模块120通讯模块进行连接,且第二通讯模块的RO端口和DI端口分别串联连接有一个电阻,电阻R37和R35电阻,第二通讯模块的RE端口和DE端口与R36电阻的一端连接,从而实现对双向逆变模块120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所述展示模块140包括LCD显示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30还包括:
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以及
降压模块,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
其中,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降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30包括处理器芯片U7和主电源控制电路,所述主电源控制电路与所述处理器芯片U7连接,用于实现对主电源进行控制,通过处理器芯片U7采用32位ARM核心的MCU处理器BAT32G137GH48实现对各个分模块的采样及控制。控制模块130上集成了USB+TypeC模块(或输出模块),可以实现双100W typeC输出,以及4路USB的QC3.0输出。同时集成了WiFI+蓝牙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实现产品与手机APP进行互联,并可通过APP对产品进行WIFI配网是产品与互联网连接,实现通过手机实时检测产品状态以及控制产品各功能使用。同时主控板带有LCD驱动功能(或LCD驱动电路),可以驱动外界的产品展示模块140显示产品各功能实时信息。主控板通过RS485通讯协议(或,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实现对双向逆变模块120,锂电池的数据采集以及控制功能。
所述处理芯片U7设置有48个引脚,其中,1引脚用于对电源按键进行检查,连接主电源控制电路,且连接有电阻,4引脚用于复位控制,5引脚用于对12VDC按键进行控制,以使得输出12V直流电,8引脚用于对双向逆变模块120按键进行检测,12引脚用于控制双向逆变模块120开关,13引脚用于控制照明灯按键,17引脚用于控制USB开关,21引脚用于控制照明指示灯,25-27引脚用于与储能模块110进行通讯,29-31引脚用于双向逆变模块120或外部通讯设备进行通讯,33引脚用于对展示模块140进行控制,以使得展示模块140显示储能电源200的工作状态,33引脚用于控制展示模块140的背光,35引脚用于控制照明灯,36引脚用于检测12VDC功率,39引脚用于USB功率检测,40引脚用于对储能模块110的电压进行检测,42引脚用于度USB按键进行检测,44引脚用于温度进行检测,45引脚用于对双向逆变模块120指示灯进行控制,46和47引脚用于进行WIFI通讯,48引脚用于对主电源电路进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模块包括:
第一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并输出第一降压电;以及
第二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并输出第二降压电;
其中,所述第一降压电路与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输出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降压模块包括降压芯片U1、MOS管Q1、MOS管Q3、电感L1、电容C22和电容C23;所述第一降压模块还设置有电阻R2,所述电阻R2的输入端与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输入端与所述降压芯片U1连接,所述降压芯片U1分别与所述MOS管Q1和MOS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输入端与所述MOS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电容C22和电容C23并联,且所述电容C22和电容C23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感L1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第一降压模块可将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输入的DC48V降压至25VDC,线路由降压芯片U1 EG1163、MOS管Q1、MOS管Q3、电感L1、电容C22和电容C23组成基本降压电路,其中EG1163通过R2电阻启动后驱动MOS管Q1和Q3工作,通过电感L1进行储能,电容C22和电容C23进行滤波后输出直流25VDC电压。
和/或,所述第二降压模块包括降压芯片U2、MOS管Q2、MOS管Q4、电感L2、电容C41和电容C42;所述第一降压模块还设置有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输入端与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输入端与所述降压芯片U2连接,所述降压芯片U2分别与所述MOS管Q2和MOS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输入端与所述MOS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电容C41和电容C42并联,且所述电容C41和电容C42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感L1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第二降压模块可将储能模块110或双向逆变模块120输入的DC48V降压至12VDC,线路由降压芯片U2、MOS管Q2、MOS管Q4、电感L2、电容C41和电容C42组成基本降压电路,其中EG1163通过R3电阻启动后驱动MOS管Q2和Q4工作,通过电感L2进行储能,电容C41和电容C42进行滤波后输出直流25VDC电压,通过R56电阻进行电流采样,通过运算放大器控制U3放大后进行控制实现恒流10A输出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降压芯片U1和降压芯片U2采用EG1163型号芯片;所述MOS管Q1、MOS管Q2、MOS管Q3和MOS管Q4采用TSB15N10型号,所述R2和R3的阻值优选为100K。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模块110包括:
蓄电池,用于存储或输出储能电;以及
BMS保护电路,用于对蓄电池进行保护;
其中,所述蓄电池与所述BMS保护电路电连接;
所述BMS保护电路设置有BMS通讯模块,所述BMS通讯模块用于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为锂储能模块110,所述锂储能模块110可以采用15串2并3.2V15Ah的32F140的LiFePo4锂电芯,内部设置有BMS保护电路。且所述BMS保护电路设置有BMS通讯模块,可以实时与主控板通过RS485通讯线传输数双向逆变据,实现对蓄电池的电压、电池容量、剩余时间、温度以及过充、过放保护等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向逆变模块120包括:
双向充电逆变电路,用于对储能模块110进行充电或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太阳能MPPT控制器,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储能电,以使得对储能模块110进行充电;以及
并排接口,用于并联使用,以增大储能控制电路的容量;
其中,所述双向充电电路与所述太阳能MPPT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双向充电电路与所述并排接口电连接;
所述双向充电电路还设置有双向逆变模块120通讯模块,所述双向逆变模块120通讯模块用于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具体的,双向充电逆变电路,用于将外部AC市电转换为直流电给储能模块110充电,还用于将储能电转化为外部AC市电,以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MPPT控制器采用32位ARM核心的MCU STM32F407ZET6MCU处理器,实现从48VDC升压调制为120V/220V交流电压为用电设备提供1800Wmax的电力供应,同时可从120V/220V交流电压逆向降压至48VDC为电池进行充电。同时集成了600W的太阳能MPPT控制器,可以实现从11-70V的PV太阳能板输入,采用升降压以及MPPT最大功功率跟踪的算法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太阳能板的利用率,实现产品采用绿色能源循环供电的理念。模块内部同时还集成了UPS切换系统,切换时间小于10mS,实现不间断供电。该模组同时可以通过并机接口与相同型号的另外一台产品进行并联,并联后产品可以实现1800W×2=3600W的大功率供电,实现对大功率负载供电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向逆变模块120还包括;
继电器;以及
UPS切换模块,用于切换输出,以使得所述储能控制电路对外部用电设备不间断供电。
请参阅图13-图28,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200,包括:
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控制系统100;以及
壳体,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储能控制系统100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壳体的表面还设置有显示安装区,所述展示模块140安装于所述显示安装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外壳210,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外壳210底部还设置有堆叠部;
支撑架220,设置于容纳腔内,且通过安装部与所述外壳210连接;以及
堆叠件230,设置于所述外壳210的底部,且安装于堆叠部,所述堆叠件230设置有堆叠位;
其中,所述外壳210还设置有提手216;
所述提手216与所述堆叠件230竖直设置,且同一直线设置;
所述提手216的顶部形状与所述提手216的堆叠位形状吻合设置。
所述堆叠件230设置有嵌合部和放置部;
所述嵌合部和放置部设置在所述堆叠件230的两相对面上;
其中,所述放置部包括垫压部和堆叠部;
所述堆叠部呈凹面设置。
在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堆叠结构中,通过嵌合部和放置部设置在所述堆叠件230的两相对面上,通过放置部进行放置,通过嵌合部与储能电源200底部进行吻合贴合,同时放置部包括垫压部和堆叠部,且堆叠部呈凹面设置,从而实现了通过放置部的垫压部进行垫压,增大摩擦,或通过放置部的堆叠部进行堆叠,减少空间资源浪费,合理放置储能电源200。
所述嵌合部和垫压部可根据需要为凹凸面、凸点面、平面和弧面中的一种或多种设置,优先为弧面,以使得吻合贴合壳体的堆叠部,进一步增大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面以及与地面的接触面,从而增大摩擦力,并保证壳体稳定放置。
其中,所述堆叠件230呈弧形设置,所述嵌合部的顶面呈弧形面设置,以使得嵌合部贴合壳体的堆叠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堆叠件23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设置,根据堆叠部的形状进行对应设置,以使得堆叠件230与堆叠部之间吻合贴合,以增加连接强度以及提高安装效果。
通过堆叠件230或堆叠结构,可以实现在产品提手216上放置另外一个产品。此堆叠结构可以保证放在产品提手216上的另外一个产品不会滑落;此堆叠结构采用软胶成型,比其它结构更稳定。此结构在堆叠件230底部增加了一个凹槽(堆叠部),可以嵌入下层的产品提手216,起到稳定产品的作用;此堆叠结构的固定方式除了螺丝固定,另一侧用插入结构,装配更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堆叠件230还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
限位单元,设置于所述堆叠件230一侧;以及
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垫压部,且贯穿所述堆叠件23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安装部从而实现了将堆叠件230与壳体进行稳固连接;具体的,所述限位单元为卡块,固定单元为安装孔,通过卡块快速安装在壳体底部,并通过卡块对堆叠件230进行限位;进一步的,通过安装孔和螺钉连接,牢固稳定的安装在壳体底部,通过螺钉与安装孔以及壳体底部进行连接,以增强安装稳定性,及提高各部件连接的牢固性,增加堆叠件230与壳体的一体化;所述限位单元可为多个卡块,根据堆叠件230的尺寸进行配置,按间隔均匀设置,优选的为5个;所述固定单元可为多个安装孔,根据堆叠件230的尺寸进行配置,按间隔均匀设置,优选的为3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堆叠件230采用软胶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堆叠件230采用软胶制成,并一体成型;较少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由于堆叠件230为软胶,进一步增大堆叠件230的摩擦力以及承压力,延长使用寿命,工作时,壳体或储能电源200通过堆叠件230与底面接触时,或堆叠时,由于软胶摩擦力大,有效防止滑动或掉落,增加使用安全性,并且进一步的,在安装使用时,由于软胶的柔软性,能更好的与各部件进行契合,提高安装效率以及增加堆叠性能。
具体的,所述堆叠部为凹槽设置,且所述凹槽与嵌合部吻合,并对应设置有与固定单元以及限位单元配合使用的槽位或孔位,提高安装效率以及连接稳定性,避免脱落;所述堆叠部的高度低于嵌合部的顶面与放置部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壳体能过通过堆叠件230与地面进行接触,避免壳体与地面发生过多摩擦,延长壳体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通过堆叠件230增大壳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210设置有堆叠部的内部区域加厚设置,加强外壳210强度,及堆叠部的强度,提高使用性能,且支撑架220设置堆叠部内部的加厚区域上方,且与加厚区域连接,具体的,底壳211的第三限位区域与堆叠部同一直线设置,且设置再堆叠部上方的加厚部,工作时,当支撑架220安装与堆叠部上方时,支撑架220对各部件进行支撑,同时以堆叠部为支撑点,安装在堆叠部上的堆叠件230对支撑架220以及壳体进行支撑,由于堆叠件230的厚度大于堆叠部的深度,以及堆叠件230由软胶制成,具有弹性,进一步增大摩擦力,并提高整体受力的功能,同时避免对壳体造成长久且巨大的挤压力,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的,由于设置有可拆卸的安装部,能实现对堆叠件230进行便捷拆装,使得能对堆叠件230进行更换,进一步延长了壳体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壳体的使用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10包括:
底壳211,设置有第一安装区211-1和第二安装区211-2;
前板212,设置有第一功能件安装区;
后板213,所述后板213与所述前板212相对设置,且所述后板213设置有第二功能件安装区;
侧板,对称设置有两个,且设置于所述前板212和后板213之间;以及
上盖215,所述上盖215与所述底壳211相对设置,所述提手216设置于所述上盖215顶部,且所述上盖215与所述提手216一体成型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215、前板212、后板213、侧板和底壳211之间止口连接,通过止口设置进一步实现了外壳210一体化效果,且同时实现了底壳211、前板212、后板213、侧板和上盖215之间的限位,通过支撑架220对外壳210进行固定,从而实现了外壳210的模块化安装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便于拆装。
需要理解的是,通过容纳腔内安装的支撑架220对所述上盖215、底壳211、前板212、后板213和侧板进行螺钉固定,从而实现了对外壳210与支撑架220进行固定,进一步的,由于所述前板212、侧板和后板213连接,并形成筒体,所述筒体中空设置,且形成有上端口和下端口,通过筒体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别对上盖215和底壳211进行止口连接进一步加强了上盖215、底壳211、前板212、后板213和侧板之间的关联性,以增强壳体的模块化安装效果,以及提高组装效率,并保证整体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壳211通过第一安装区211-1与所述储能模块110连接;
所述底壳211通过第二安装区211-2与所述支撑架220连接,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20的底部;
所述前板212、侧板和后板213分别与支撑架220连接,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20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上;
所述上盖215与所述支撑架220连接,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0的顶部。
具体的,所述底壳211、前板212、侧板、后板213和上盖215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架220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上,组成外壳210,并具有容纳腔,从而实现了外壳210的模块化安装,进一步的,其中所述侧板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板212、侧板和后板213的上下端设置有凸止口,对应的,所述上盖215和底壳211设置有与凹止口,通过所述凹止口和凸止口配合使用,从而实现了上盖215和底壳211分别与筒体的上下端口之间止口连接,以增强底壳211、前板212、侧板、后板213以及上盖215的稳定安装性以及连接紧密性,避免各部件连接不紧密,加强整体稳定性以及牢固性。
其中,所述支撑架220的前部、两侧、后部、顶部以及底部,分别表示支撑架220的六个方位面(上下前后左右面),从而实现了通过支撑架220对外壳210进行全方位加强固定,提高壳体的坚固性,延伸使用寿命;由于所述前板212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0的前表面;后板213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0的后表面;侧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0的左右表面;所述上盖215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0的上表面,以及底壳211设置于支撑架220的下表面,从而形成了容纳腔,并实现了对支撑架220进行全面包围保护,以及通过支撑架220对壳体的整体强度进行加强,延长使用寿命。
根据需要,所述后板213、侧板设置有通风散热区域,所述前板212设置有输出安装区域、功能件安装区域和显示安装区中的一个或多个,后板213设置有输入安装区域和功能件安装区域;其中各安装区域可根据需要,安装防尘板,用于防尘,防晒、防水等,延伸储能电源2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散热区域均用于对储能电源200进行通风散热,根据散热等级需求,设置在需优先散热的部件的相应区域,从而实现对需优先散热的部件进行散热,具体的,所述通风散热区域设置于所述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区域的一侧,从而实现对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进行优选散热;进一步的,所述后板213的通风区域设置在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的一端,侧板的通风散热区域设置在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的另一端,从而实现对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进行均匀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壳体的散热效果;更进一步的,所述一条风道设置于所述储能模块110上方,根据气体流动原理可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储能电源200的散热效果。需要理解的是,所述通风散热区域还可以设置有多个,用于分别对不不同的散热部件进行同时散热,进一步加强壳体的散热效果;根据需要,所述壳体内的通风散热区域还设置有散热风扇,用于对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储能模块110进行散热,具体的,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后板213的通风散热区域,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根据需要进行两侧分散设置,从而形成一条风道,以提高散热效果。
其中,所述输出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储能电源200的输出连接模块,以使得通过所述储能电源200对待充电的外部设备进行充电,工作时,将待充电的外部设备与输出连接模块电连接,从而实现储能电源200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所述外部设备包括手机和汽车等用电设备,所述输出连接模块包括快速充电端口和普通充电端口,所述输出连接模块包括AC输出端口、USB输出端口、Type-C输出端口、Lightning输出端口和圆形输出端口等,或,快速充电端口和普通充电端口均包括AC输出端口、USB输出端口、Type-C输出端口、Lightning输出端口和圆形输出端口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输入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储能电源200的输入连接模块,以使得对所述储能电源200进行充电,储能电源200还包括充电器,用于对储能电源200进行充电,工作时,将充电器与输入连接模块电连接,充电器与家庭用电连接或充电桩电连接,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源200进行充电,所述输入连接模块包括快速充电端口和普通充电端口,所述输入连接模块包括AC输入端口、USB输入端口、Type-C输入端口、Lightning输入端口和圆形输入端口等,或,快速充电端口和普通充电端口均包括AC输入端口、USB输入端口、Type-C输入端口、Lightning输入端口和圆形输入端口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显示安装区用于安装LCD显示屏,所述功能件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功能件,所述功能件包括开关键、指示灯、照明灯、蓝牙开关、USB输出端口、Type-C输出端口、点烟筒、Lightning输出端口和圆形输出端口中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一侧板采用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功能件安装区域可由不同的通孔组成;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还可为拼接式形成,并根据需要,所述功能件安装区域可为一体成型,并通过螺钉等可拆卸式的方式安装在第一侧板上,从而进一步加强模块化安装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220包括:
安装架221,设置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
第一安装板222,所述第一安装板222通过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安装架221连接;以及
第二安装板223,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22上方,且所述第二安装板223通过第二装配部与所述安装架221连接;
其中,所述双向逆变模块120与所述控制模块130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222与所述第二板之间;
所述储能模块110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222下方。
在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220中,所述第一安装板222的两侧和/或两端设置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包括支撑块和通孔,通过在安装架221上设置第一装配部,以及在第一安装板222上设置的配合部,并通过一组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安装板222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安装板222与安装架221连接,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装配部可以包括多组第一装配部,所述多组第一安装部为不同高度设置,用于根据安装需要,将第一安装板222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从而实现对储能模块110的限位,进一步加强储能模块110稳定、牢固的安装在壳体内。具体的,所述安装架221具有第一装配部或至少两组第一装配部,所述至少两组第一装配部与多组第一装配部等同,且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和优势等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需要,所述配合部的支撑块与第一安装板222之间有夹角,且夹角与安装架221吻合,通过夹角与安装架221卡设限位,从而实现第一安装板222与安装架221的快速限位连接,并且通过夹角以及配合部,从而实现了安装架221对第一安装板222进行限位。
在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220中,通过在第一安装板222上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下方,且所述限位部由第一安装板222的四边弯折,形成用于对储能模块110限位的凹部,从而形成限位部,通过第一支撑部和限位部从而实现了所述第一安装板222能同时对储能电源200的储能模块110、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进行固定和限位的作用,先通过配合部对第一安装板222本体进行固定,再通过具有第一支撑部对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进行固定和限位,并通过限位部对储能电源200的储能模块110进行限位,避免储能模块110走位或松动,提高壳体稳定性,并实现安装架221与第一安装板222的多功能安装效果,进一步的,提高第一安装板222的灵活使用性,进一步的,还提高了整体组装的高效性,又进一步提高了各模块的独立装配性。
实际上,在所述支撑架220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装配部和第一安装板222的配合部连接,通过支撑架220对储能模块110、双向逆变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30同时进行固定和限位,保证了通过支撑架220实现了安装过程中的高效化、简单化、模块化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所述支撑架220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根据需要,所述第一装配部包括支撑平台和螺孔,通过在支撑平台上对第一安装板222的配合部进行支撑,且配合部的通孔与螺孔同轴,从而实现对第一安装板222的螺钉连接,并进一步加强其连接强度;所述第一支撑部为螺柱,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多个螺柱,且所述螺柱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高度,从而实现通过相同或不同高度的螺柱,对相同或不同的部件进行同时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安装板222一体成型,优化了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保证所述第一安装板222的强度,延长了第一安装板222的使用寿命;避免了因拼接产生的易断裂、使用不便等因素。
并且,所述第一安装板222还设置有限位部,由于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222的两相对方向上,且与第一安装板222垂直设置,更进一步加强了第一安装板222的整体强度,同时对储能模块110起到了限位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第一安装板222整体使用性能,进一步延长了使用寿命,又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安装板222的整体强度。
工作时,将配合部放置到第一装配部上,实现与安装架221连接,并且第一装配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22形成夹角,通过夹角与安装架221的支撑柱221-11形状吻合,以便于对第一安装板222进行限位安装,从而实现快速安装的效果。
具体的,所述上盖215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23连接,所述底壳211与所述放置片221-12连接,从而实现了支撑架220与所述外壳210连接,实现了模块化安装,安装时,将储能模块110放置到底壳211的第一安装区211-1进行固定,并将组装好的支撑架220与底壳211连接,以及进行筒体与支撑架220的连接,最后进行上盖215与支撑架220连接,从而下到上模块化安装,从而实现储能电源200的整体树形式组装,优化安装步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中上盖215与提手216采用一体化注塑加工成型,保证了提手216的整体强度,实现外壳210一体化效果,进一步的,提手216还可以具有中空结构,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221包括两个支撑件221-1,所述两个支撑件221-1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支撑件221-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23两端;所述支撑件221-1包括:
至少两个支撑柱221-11,所述两个支撑柱221-11对称设置;以及
一个放置片221-12,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221-11底部,且与所述支撑柱221-11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221-11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23与所述放置片221-12之间。
在以上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架221中,所述至少两组支撑柱221-11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三装配部,且所述第三装配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柱221-11上,需要理解的是,所述支撑柱221-11与所述放置片221-12为组合关系,其组合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优选的,所述安装架221包括至少两组支撑柱221-11和至少两个放置片221-12,所述两组支撑柱221-11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限位板的两侧或两端,所述第三装配部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至少两组支撑柱221-11上,从而实现对限位板的平衡及稳定的安装,所述两个放置片221-12分别与所述两组支撑柱221-11连接,所述两组支撑柱221-11分别设置有两个支撑柱221-11,共四个支撑柱221-11,对称设置于所述限位板的四周,所述限位板为规则形状,具体的,所述限位板为方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所述四个支撑柱221-11对称设置于的两端和/或两侧,进一步加强安装架221的稳定性和使用强度,提高安装架221的使用性能,一个放置片221-12与一组支撑柱221-11或两个支撑柱221-11连接,进一步提高安装架221的稳定性和使用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安装架221的使用性能,且通过放置片221-12从而实现安装架221与壳体的连接,优化安装流程,提高生产和组装效率。
根据需要,所述支撑柱221-11设有四个,所述支撑柱221-11各处均有螺丝孔用于固定限位板和上盖215,使各模块和各零领部件连接一体,需要理解的是,所述各模块同样可以为储能电源200的各个零部件,所述支撑柱221-11采用金属铝挤成型,以增加承重力,且重量较轻,所述上盖215还可采用一体化、气辅中空注塑成型,有效降低重量,所述各模块间设有止口限位,防断差,提高外观质感。通过支撑架220作为中心承重连接,可以实现多个模块集合一体连接,支撑柱221-11各处均有螺丝孔位用于固定,将安装架221和底壳211先用螺丝固定成一体,底壳211上设有定位柱,可保证安装架221位置。再将单独组装好的电池盒固定于底壳211上,将双向逆变模块120模块固定于安装架221上,不但牢靠,而且可以起到稳定安装架221的作用,将左饰板和右饰板用螺丝固定在安装架221上,底壳211、左饰板和右饰板之间都设有止口限位,将前饰板(AC输出端)及后饰板(DC输入端)分别锁紧于安装架221上,前后饰板和底壳211上设有止口限位,可防配合间间隙不均,保证一体化的安装效果,再将上盖215锁紧于第二安装板223和支撑柱221-11上,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树形式组装机构,可以有效增加产品强度,简化组装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本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200的树形式组装机构,由于各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工序互不影响,各零部件可单独装配后,再分别组装上支撑柱221-11上,组装好后再接线连通双向逆变模块120、控制模块130和储能模块110,以支撑架220为承重件有效提高产品结构强度。
根据需要,以上针对壳体所述的安装、设置、设有或连接的方式包括且不限于螺钉、铆接、焊接或套接、固定等方式进行安装、设置或连接,根据工作情景需要进行选择安装、设置或连接的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模块,用于存储或输出储能电;
双向逆变模块,用于将外部电进行转换,并输出储能电,以使得对所述储能模块进行充电,和/或,用于将储能电进行转换,并输出外部电,以使得对外部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控制模块,用于对储能模块或双向逆变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采样和控制;以及
展示模块,用于对根据所述控制模块采样的数据进行展示;
其中,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和双向逆变模块连接;
所述展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控制器,用于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第一通讯模块,用于对所述储能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以及
第二通讯模块,用于对所述双向逆变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展示模块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
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以及
降压模块,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
其中,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降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模块包括:
第一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并输出第一降压电;以及
第二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储能电进行降压处理,并输出第二降压电;
其中,所述第一降压电路与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或双向逆变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4.一种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控制系统;以及
壳体,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储能控制系统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壳体的表面还设置有显示安装区,所述展示模块安装于所述显示安装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外壳,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外壳底部还设置有堆叠部;
支撑架,设置于容纳腔内,且通过安装部与所述外壳连接;以及
堆叠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且安装于堆叠部,所述堆叠件设置有堆叠位;
其中,所述外壳还设置有提手;
所述提手与所述堆叠件竖直设置,且同一直线设置;
所述提手的顶部形状与所述提手的堆叠位形状吻合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底壳,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
前板,设置有第一功能件安装区;
后板,所述后板与所述前板相对设置,且所述后板设置有第二功能件安装区;
侧板,对称设置有两个,且设置于所述前板和后板之间;以及
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壳相对设置,所述提手设置于所述上盖顶部,且所述上盖与所述提手一体成型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壳通过第一安装区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
所述底壳通过第二安装区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
所述前板、侧板和后板分别与支撑架连接,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上;
所述上盖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
安装架,设置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
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安装架连接;以及
第二安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方,且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第二装配部与所述安装架连接;
其中,所述双向逆变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所述储能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两个支撑件,所述两个支撑件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两端;所述支撑件包括:
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两个支撑柱对称设置;以及
一个放置片,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底部,且与所述支撑柱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放置片之间。
CN202223154933.5U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Active CN219420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4933.5U CN219420320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4933.5U CN219420320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0320U true CN219420320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09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54933.5U Active CN219420320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03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53995B2 (en) Powerpack station
US20080252251A1 (en) System for recharging battery-operated devices
GB2473524A (en) Portable power supply
JP3176456U (ja) 拡充式モバイル電源装置
CN115765114A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03734332U (zh) 锂电多功能备用电源
CN219420320U (zh)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储能电源
CN102157969B (zh) 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
CN203491954U (zh) 太阳能影视电脑及家用电器供电装置
CN202488183U (zh) 携带式移动电源
CN209948469U (zh) 一种储能逆变分体机
CN200976510Y (zh) 太阳能光伏系统多功能便携式电源
CN210669552U (zh) 一种便携储能电源
KR20140037346A (ko) 태양전지 이용 휴대단말기 충전 거치대
CN219304512U (zh) 一种户外移动电源
CN112117809A (zh) 一种可快速拆装的移动电源
CN219498981U (zh) 一种拆卸式储能电源
CN219246853U (zh) 一种可换电的便携式电源结构
CN210608646U (zh) 一种输出电压可调的移动供电电源
CN220692841U (zh) 便携式直流调试电源装置
CN219535680U (zh) 一种便携式拉杆电源
CN217692745U (zh) 一种户外储能电源
CN218301002U (zh) 一种户外用多功能移动电源
CN221102292U (zh) 一种便携式家庭储能电池
CN217159317U (zh) 一种模块化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