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9906U -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9906U
CN219369906U CN202223289026.1U CN202223289026U CN219369906U CN 219369906 U CN219369906 U CN 219369906U CN 202223289026 U CN202223289026 U CN 202223289026U CN 219369906 U CN219369906 U CN 219369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cable
leakage
leaky cable
leak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890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旭涛
董波
宋瑞刚
张志伟
张伟
张蓓蓓
舒军
王铁军
董松
张令翔
刘名元
戴宏
李虎林
黄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890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9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9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9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缆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包括:用于对漏缆进行监测的中心设备;所述漏缆监测设备与两根漏缆连接,用于监测漏缆的信号;所述信源监测设备与两根漏缆连接,用于接收漏缆监测设备发射的信号;所述漏缆监测设备与信源监测设备交错设置在光缆沿线的车站内。本实用新型监测装置,利用交错设置的漏缆监测设备与信源监测设备,对车站之间的漏缆进行实时监测,信号传输速度快,对漏缆进行划分定距测量,实时反馈速度快,对漏缆维护速度快,保证漏缆的正常使用,通过漏缆监测设备与信源监测设备进行监测,设备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应用于地下轨道交通,便于完成多端口监测,监测预警快。

Description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缆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漏缆为漏泄同轴电缆,是具有信号传输作用,又具有天线功能,通过对外导体开口的控制,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均匀的辐射出去及接收进来。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921962714.5的发明创造,名称为漏缆监测器及漏缆监测系统,其中公开了对多路漏缆进行实时监测,避免额外采购复杂的数据传输设备来完成监控中心和作业现场的数据传输,对漏缆监测维护效果好。
但是,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CN201921962714.5中提到的监测器,在漏缆布设于隧道内,监测信号传输有延迟,缺乏对漏缆的稳定监测,监测的准确性差,实时监测无法达到快速定位漏缆损坏处,实时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包括:用于对漏缆进行监测的中心设备;
漏缆监测设备,所述漏缆监测设备与两根漏缆连接,用于监测漏缆的信号;
信源监测设备,所述信源监测设备与两根漏缆连接,用于接收漏缆监测设备发射的信号;
所述漏缆监测设备与信源监测设备交错设置在光缆沿线的车站内,用于交错连接两根漏缆上。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射频光交箱和第二射频光交箱,漏缆监测设备与第一射频光交箱连接,信源监测设备与第二射频光交箱连接,第一射频光交箱内安装有四个插入双工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射频光交箱的一侧连接有第一交换机,第二射频光交箱的一侧连接有第二交换机,中心设备内固定设置有第三交换机,第三交换机分别与第一交换机和第二交换机连接,用于传输监测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设备内固定设置有监控服务器和监控终端,监控服务器的一端与第三交换机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监控终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射频光交箱内安装有四个插入双工器,插入双工器与漏缆连接,四个插入双工器与两根漏缆电性连接,第一射频光交箱内设有两个电桥,一个电桥与连接同一根漏缆的两个双工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射频光交箱上设有三个接口,接口包括:RRU-A接口、RRU-B接口、TETRA接口,RRU-A接口、RRU-B接口均与一个电桥电性连接,且通过功分器与另一个电桥电性连接,TETRA接口与功分器连接同一个电桥。
进一步的,所述漏缆监测设备包括漏缆监测主机、第一信源监测主机,漏缆监测主机与第一信源监测主机电性连接,漏缆监测主机上设有用于连接插入双工器的四个通道,用于监测漏缆内的信号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源监测主机上设有四个信源接口,信源接口电性连接插入双工器,用于向漏缆内发射信号,第一信源监测主机与第一交换机电性连接。
所述信源监测设备包括第二信源监测主机,设置在第二射频光交箱内的插入双工器电性连接第二信源监测主机,用于接收第一信源监测主机发射的信号,第二射频光交箱内的插入双工器电性连接有负载,信源监测设备与第二交换机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监测装置,利用交错设置的漏缆监测设备与信源监测设备,对车站之间的漏缆进行实时监测,信号传输速度快,对漏缆进行划分定距测量,实时反馈速度快,对漏缆维护速度快,保证漏缆的正常使用;
2、本实用新型监测装置,通过漏缆监测设备与信源监测设备进行监测,设备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应用于地下轨道交通,便于完成多端口监测,监测预警快,提高运营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监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监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监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监测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监测装置包括漏缆监测设备32、信源监测设备42、第一射频光交箱31和第二射频光交箱41,漏缆监测设备32与第一射频光交箱31连接后设置在第一车站3内,信源监测设备42与第二射频光交箱41连接后设置在第二车站4内。
漏缆监测设备32、信源监测设备42交错设置在光缆沿线的车站内,用于对漏缆进行信号检测。
第一射频光交箱31的一侧连接有第一交换机33,第二射频光交箱41的一侧连接有第二交换机43,检测装置还包括中心设备2,中心设备2内固定设置有第三交换机21、监控服务器22和监控终端23,第三交换机21分别与第一交换机33和第二交换机43连接,监控服务器22的一端与第三交换机2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监控终端23电性连接。
如图2、图3所示,第一射频光交箱31内安装有四个插入双工器6,插入双工器6与漏缆1连接,四个插入双工器6与两根漏缆1连接,第一射频光交箱31内设有两个电桥7,一个电桥7与连接同一根漏缆1的两个双工器6连接。
第一射频光交箱31上设有三个接口,分别为:RRU-A接口、RRU-B接口、TETRA接口,RRU-A接口、RRU-B接口均与一个电桥7电性连接,且通过功分器11与另一个电桥7电性连接,TETRA接口与功分器11连接同一个电桥7。
漏缆监测设备32包括漏缆监测主机34、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漏缆监测主机34与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电性连接,漏缆监测主机34上设有四个通道,通过四个通道分别与四个插入双工器6电性连接,用于监测漏缆1内部的信号强弱。
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上设有四个信源接口,四个信源接口连接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内的电子切换开关连接,四个信源接口分别与四个插入双工器6电性连接,用于通过插入双工器6向漏缆1内发射信号,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通过光口电性连接第一交换机33。
信源监测设备42包括第二信源监测主机8,第二信源监测主机8与设置在第二射频光交箱41内的插入双工器6电性连接,插入双工器6连接两根漏缆1,用于接收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发射的信号,设置在第二射频光交箱41内的插入双工器6电性连接有负载,信源监测设备42通过光口电性连接第二交换机43。
如图4所示,根据电磁波传输理论,传输线的任何一处都会产生反射信号,当电缆阻抗不连续时(即漏缆故障或驻波过大时),该点的反射信号就会增大,反射信号与原始测试正弦波信号相乘,便可提取反射信号的相位信息。该相位信息与信号往返的时间相关,因此通过不同的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对应的相位信息,即可解算反射点位置。同时,根据反射信号的大小和漏缆的传输损耗即可计算出故障点的驻波比值。
其中,MCU通过控制逻辑电路控制两路信号,一路通过环形器发射出去,进行故障探测,另外一路通过混频器与故障点的反射信号进行混频,解调出重要的中频信号,采样后进入DSP进行数据分析,做故障分析,计算出故障点和驻波比值,发送给MCU,由MCU完成网管的上报。
信号源周期性发射正弦波测量信号。对于传输损耗为2.7dB/100m的漏缆,单程2000m的损耗为54dB,加上反射的传输损耗,当测量信号功率为0dBm时,反射回设备的最小功率为-108dBm,而ADC的动态范围为-110dBm左右,即漏缆的长度为2000米时,漏缆可正确测量,当长度继续增加时,超过ADC的动态范围,则不能准确测量。
漏缆的传输损耗与频率呈反比关系,频率越高,损耗越大。频率越低,传输损耗越低,选择更低的频率有益于增加测量距离;
测量信号频率与正常工作信号频率的关系。相隔越近,对无源器件的要求越高,相互干扰程度也越高。结合ADC的工作频率范围,选择650~750MHz为最佳测量信号频率。
DSP主要进行发射与接收信号的数字处理。通过统计反射功率和发射功率的时间、功率,并结合漏缆的速率因子、传输损耗,即可计算出漏缆的故障位置和回波损耗,根据回波损耗即可计算出驻波比值。DSP根据测试信号频点范围内各个频点反射信号相位进行处理分析,相近的频点波长也相近,根据算法分析,测量距离的最大误差为5m。同样,DSP根据各个频点反射信号的功率做统计来计算驻波比,由于统计误差,驻波比的精度为±0.1。
使用时,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通过交错设置的漏缆监测设备32、信源监测设备42,将漏缆监测设备32与第一射频光交箱31连接,信源监测设备42与第二射频光交箱41连接,通过第一交换机33、第二交换机43与中心设备2内的第三交换机21电性连接,通过漏缆监测设备32的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向两根漏缆1内输入监测信号,信号从漏缆1内输入至相邻的两个车站内,被信源监测设备42接收。
根据漏缆监测设备32对漏缆内的信号进行监测,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输到中心设备2内,监控服务器22接收到处理后的信息后,传输至监控终端23内,根据实时的监测信号,感知信号无线通信系统异常状态,快速定位故障效率,提前预判和采取应对措施,监测精准度高,有效减少人力投入,降低运维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包括:用于对漏缆(1)进行监测的中心设备(2);
漏缆监测设备(32),所述漏缆监测设备(32)与两根漏缆(1)连接,用于监测漏缆(1)的信号;
信源监测设备(42),所述信源监测设备(42)与两根漏缆(1)连接,用于接收漏缆监测设备(32)发射的信号;
所述漏缆监测设备(32)与信源监测设备(42)交错设置在光缆沿线的车站内,用于交错连接两根漏缆(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射频光交箱(31)和第二射频光交箱(41),漏缆监测设备(32)与第一射频光交箱(31)连接,信源监测设备(42)与第二射频光交箱(41)连接、第一射频光交箱(31)内安装有四个插入双工器(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光交箱(31)的一侧连接有第一交换机(33),第二射频光交箱(41)的一侧连接有第二交换机(43),中心设备(2)内固定设置有第三交换机(21),第三交换机(21)分别与第一交换机(33)和第二交换机(43)连接,用于传输监测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设备(2)内固定设置有监控服务器(22)和监控终端(23),监控服务器(22)的一端与第三交换机(2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监控终端(23)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双工器(6)与漏缆(1)连接,四个插入双工器(6)与两根漏缆(1)电性连接,第一射频光交箱(31)内设有两个电桥(7),一个电桥(7)与连接同一根漏缆(1)的两个双工器(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光交箱(31)上设有三个接口,接口包括:RRU-A接口、RRU-B接口、TETRA接口,RRU-A接口、RRU-B接口均与一个电桥(7)电性连接,且通过功分器(11)与另一个电桥(7)电性连接,TETRA接口与功分器(11)连接同一个电桥(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缆监测设备(32)包括漏缆监测主机(34)、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漏缆监测主机(34)与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电性连接,漏缆监测主机(34)上设有用于连接插入双工器(6)的四个通道,用于监测漏缆(1)内的信号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上设有四个信源接口,信源接口电性连接插入双工器(6),用于向漏缆(1)内发射信号,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与第一交换机(33)电性连接;
所述信源监测设备(42)包括第二信源监测主机(8),设置在第二射频光交箱(41)内的插入双工器(6)电性连接第二信源监测主机(8),用于接收第一信源监测主机(5)发射的信号,第二射频光交箱(41)内的插入双工器(6)电性连接有负载,信源监测设备(42)与第二交换机(43)电性连接。
CN202223289026.1U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Active CN219369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89026.1U CN219369906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89026.1U CN219369906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9906U true CN219369906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15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89026.1U Active CN219369906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99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6631B (zh) 射频传输线路在线故障定位方法及设备
CN102438255B (zh) 一种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监控系统及实现方法
CN202424728U (zh) 基于网络分析仪和射频开关的多天线测量系统
CN103344880A (zh) 一种漏缆/天馈线实时监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ataliotti et al. On the use of narrow band power line a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medium and low voltage smart grids
CN102098117B (zh) 一种基于反射波综合特性的漏缆检测方法
CN205265683U (zh) 一种基于射频的线路故障检测系统
CN219369906U (zh) 一种漏缆智能综合监测装置
CN110850239B (zh) 基于sdr平台的漏缆在线监测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842156A (zh) 一种动目标信号再辐射测距精度标校设备
CN111404578B (zh) 一种基于gbas的甚高频收发设备及地基增强系统地面设备
CN111106881B (zh) 一种基于发信功能完备性的短波发信智能监测系统
CN103501204B (zh) 一种x波段输出功率遥测采集装置
Wang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2.4 GHz frequency band leaky coaxial cable in CBTC train ground communication
CN113328814B (zh) 一种宽带有源相控阵阵面监测系统
CN204465534U (zh) 一种直放站远端机及其前端模块
CN212381215U (zh) 直放站或基站的检测装置和检测系统
CN211505752U (zh) 漏缆监测器及漏缆监测系统
CN211318601U (zh) 无线场强测试设备和系统
CN218974493U (zh) 轨道交通四通道漏缆监测系统
CN201611951U (zh) 一种多频段监控系统
CN218975761U (zh) 用于漏缆监测中测试与业务的合路单元
CN105281806A (zh) 基于fpga的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测距定位方法
CN203368489U (zh) 一种漏缆/天馈线实时监测装置
CN217824965U (zh) 漏缆脱落监测装置和轨道交通线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