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8428U - 单排烟加热炉 - Google Patents
单排烟加热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68428U CN219368428U CN202320348847.3U CN202320348847U CN219368428U CN 219368428 U CN219368428 U CN 219368428U CN 202320348847 U CN202320348847 U CN 202320348847U CN 219368428 U CN219368428 U CN 2193684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moke
- communicated
- outlet
- heat exchanger
- heating furn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排烟加热炉,包括:加热炉炉膛,其上设置有多个烧嘴,多个烧嘴共同连通低氧空气管;空烟处理组件,其包括与多个烧嘴共同连通的烟气换热器,所述烟气换热器具有烟气进口、烟气出口、混烟进口及混烟出口,所述烧嘴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烟气进口连通,所述烟气换热器的烟气出口连通有混烟脱硝塔,所述混烟脱硝塔的出口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混烟进口连通,混烟从所述混烟出口排出;送风管道,其与多个烧嘴均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空烟处理组件及送风管道,实现将残留在烧嘴内的煤气经过烟气换热器、混烟脱硝塔处理后排出,以减少残留的煤气污染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热式加热炉节能减排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排烟加热炉。
背景技术
联合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产生大量低热值煤气,如高炉煤气及转炉煤气,而轧钢工序加热钢坯时需要大量煤气提供高温热能。由于低热值煤气在常规燃烧方式下燃烧温度达不到轧钢加热炉炉温对燃烧温度的基本要求,所以,联合钢铁企业采用空、煤气双蓄热燃烧方式提高低热值煤气燃烧温度,双蓄热技术的的应用使低热值煤气完全能够满足轧钢工序钢坯加热过程的基础要求。目前,联合钢铁企业轧钢工序95%以上采用低热值煤气双蓄热加热炉系统。
但现有的低热值煤气双蓄热加热炉技术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由于蓄热式加热炉蓄热式烧嘴存在燃烧换向,在燃烧侧蓄热式煤气烧嘴由燃烧状态切换至排烟状态时,该侧煤气换向阀至蓄热体间管道中有一管残留煤气会反向流动排放至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单排烟加热炉,其通过设置空烟处理组件及送风管道,实现将残留在烧嘴内的煤气经过烟气换热器、混烟脱硝塔处理后排出,以减少残留的煤气污染环境。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单排烟加热炉,包括:
加热炉炉膛,其上设置有多个烧嘴,多个烧嘴共同连通低氧空气管;
空烟处理组件,其包括与多个烧嘴共同连通的烟气换热器,所述烟气换热器具有烟气进口、烟气出口、混烟进口及混烟出口,所述烧嘴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烟气进口连通,所述烟气换热器的烟气出口连通有混烟脱硝塔,所述混烟脱硝塔的出口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混烟进口连通,混烟从所述混烟出口排出;
送风管道,其与多个烧嘴均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烧嘴连通有三通阀,一端与所述烧嘴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送风管道连通,剩余一端与所述烟气换热器连通。
优选的是,还包括:高温煤气处理组件,其包括与所述加热炉炉膛连通的余热换热器、与所述余热换热器连通的高温煤气预热器,其中,所述高温煤气预热器与所述混烟脱硝塔通过第一支管连通,所述烟气出口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高温煤气预热器具有高温煤气进口、高温煤气出口、第三介质进口及第三介质出口,其中,所述高温煤气进口与所述余热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高温煤气出口连通;
还包括:低温煤气预热器,其具有第一介质进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进口及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介质进口与所述混烟出口连通且混烟由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排出,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三介质进口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与多个所述烧嘴均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与烟囱连通。
优选的是,加热炉炉膛分为均热段、加热段与预热段,所述余热换热器与所述加热炉炉膛的预热段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烧嘴为四个,其中两个烧嘴与所述加热炉炉膛的均热段连通,剩余两个烧嘴与所述加热炉炉膛的加热段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低温煤气预热器与所述烟囱之间设置引风机。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空烟处理组件及送风管道,实现将残留在烧嘴内的煤气经过烟气换热器、混烟脱硝塔处理后排出,以减少残留的煤气污染环境,且通过将经混烟脱硝塔处理的混烟与烟气换热,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以减少能量浪费。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高温煤气处理组件,实现对煤气的合理利用,使煤气与空烟混合后再进入混烟脱硝塔中,可有效提高能量的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低温煤气预热器的相关结构,实现将混烟、以及高温煤气的热量进行合理利用,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排烟加热炉,包括:
加热炉炉膛1,其上设置有多个烧嘴3,多个烧嘴3共同连通低氧空气管;
空烟处理组件,其包括与多个烧嘴3共同连通的烟气换热器10,所述烟气换热器10具有烟气进口、烟气出口、混烟进口及混烟出口,所述烧嘴3与所述烟气换热器10的烟气进口连通,所述烟气换热器10的烟气出口连通有混烟脱硝塔9,所述混烟脱硝塔9的出口与所述烟气换热器10的混烟进口连通,混烟从所述混烟出口排出;
送风管道,其与多个烧嘴3均连通。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炉膛其余采用现有技术进行设置,在此不赘述;所述烟气换热器10中的烟气由烟气进口进入并由烟气的出口排出,所述混烟脱硝塔9中的混烟由混烟进口进入,并由混烟出口排出,此时使高温混烟与低温烟气进行换热;所述烧嘴3与所述烟气换热器10、所述烟气换热器10与混烟脱硝塔9、所述混烟脱硝塔9与所述烟气换热器10之间均通过管道连通;每个烧嘴3上均连通管道,多个烧嘴3上的管道汇总后与所述烟气换热器10连通;低热值燃料和低氧空气在加热炉炉膛1中燃烧后在向钢坯放热后形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随后分两路离开炉膛:一路由烧嘴3排出加热炉炉膛1,这一路烟气称之为空烟,另一路则经过加热炉炉膛1进入尾部烟道,这一路烟气称之为煤烟。
使用过程中,空烟流程:空烟离开加热炉炉膛1后进入烧嘴3的排烟侧蓄热体内,在蓄热体内,高温空烟向蓄热体放热后形成温度为100-150热的低温空烟,低温空烟随后进入烟气换热器10,并由烟气出口排出,进入所述混烟脱硝塔9,经混烟脱硝塔9脱硝后进入烟气换热器10,此时与烟气换热器10中的烟气进行换热,升温后的低温空烟然后与温度更高一些的煤烟混合,形成温度满足混烟脱硝温度要求的待脱硝混烟,混烟脱硝后由烟气换热器10中排出,所述混烟脱硝塔9采用的SCR脱硝。
采用该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空烟处理组件及送风管道,实现将残留在烧嘴3内的煤气经过烟气换热器10、混烟脱硝塔9处理后排出,以减少残留的煤气污染环境,且通过将经混烟脱硝塔9处理的混烟与烟气换热,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以减少能量浪费。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烧嘴3连通有三通阀4,一端与所述烧嘴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送风管道连通,送风管道上设有送风机7,剩余一端与所述烟气换热器10连通。采用该技术方案,实现烧嘴3与所述送风管道、所述烟气换热器10连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高温煤气处理组件,其包括与所述加热炉炉膛1连通的余热换热器5、与所述余热换热器5连通的高温煤气预热器6,其中,所述高温煤气预热器6与所述混烟脱硝塔9通过第一支管连通,所述烟气出口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所述加热炉炉膛1与所述余热换热器5、所述余热换热器5与所述高温煤气预热器6均通过管道连通,煤气与空烟混合后再进入所述混烟脱硝塔9中。采用该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高温煤气处理组件,实现对煤气的合理利用,使煤气与空烟混合后再进入混烟脱硝塔9中,可有效提高能量的利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高温煤气预热器6具有高温煤气进口、高温煤气出口、第三介质进口及第三介质出口,其中,所述高温煤气进口与所述余热换热器5连通,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高温煤气出口连通;
还包括:低温煤气预热器11,其具有第一介质进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进口及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介质进口与所述混烟出口连通且混烟由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排出,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三介质进口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与多个所述烧嘴3均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连通第四支管,所述第四支管与所述烧嘴3均连通,所述第四支管上设置煤气调压阀8组及煤气切断阀2,煤气切断阀2为四个,分别对应于四个烧嘴3),在这种技术方案中,混烟进入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并从第一介质出口排出,低温煤气首先进入低温煤气预热器11,与低温煤气换热器中的混烟进行换热,其后进入高温煤气预热器6,利用煤烟中温余热将低温煤气温度提升至350℃左右,最后低温煤气通过烧嘴3喷入加热炉炉膛1参与燃烧反应。采用该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低温煤气预热器11的相关结构,实现将混烟、以及高温煤气的热量进行合理利用,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出口与烟囱13连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加热炉炉膛1分为均热段、加热段与预热段,所述余热换热器5与所述加热炉炉膛1的预热段连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烧嘴3为四个,其中两个烧嘴3与所述加热炉炉膛1的均热段连通,剩余两个烧嘴3与所述加热炉炉膛1的加热段连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低温煤气预热器11与所述烟囱13之间设置引风机12。采用该技术方案,便于将低温煤气预热器11中排出的混烟排入烟囱13中。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单排烟加热炉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8)
1.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炉炉膛,其上设置有多个烧嘴,多个烧嘴共同连通低氧空气管;
空烟处理组件,其包括与多个烧嘴共同连通的烟气换热器,所述烟气换热器具有烟气进口、烟气出口、混烟进口及混烟出口,所述烧嘴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烟气进口连通,所述烟气换热器的烟气出口连通有混烟脱硝塔,所述混烟脱硝塔的出口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混烟进口连通,混烟从所述混烟出口排出;
送风管道,其与多个烧嘴均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烧嘴连通有三通阀,一端与所述烧嘴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送风管道连通,剩余一端与所述烟气换热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温煤气处理组件,其包括与所述加热炉炉膛连通的余热换热器、与所述余热换热器连通的高温煤气预热器,其中,所述高温煤气预热器与所述混烟脱硝塔通过第一支管连通,所述烟气出口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煤气预热器具有高温煤气进口、高温煤气出口、第三介质进口及第三介质出口,其中,所述高温煤气进口与所述余热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高温煤气出口连通;
还包括:低温煤气预热器,其具有第一介质进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进口及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介质进口与所述混烟出口连通且混烟由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排出,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三介质进口连通,所述第三介质出口与多个所述烧嘴均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与烟囱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加热炉炉膛分为均热段、加热段与预热段,所述余热换热器与所述加热炉炉膛的预热段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烧嘴为四个,其中两个烧嘴与所述加热炉炉膛的均热段连通,剩余两个烧嘴与所述加热炉炉膛的加热段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排烟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煤气预热器与所述烟囱之间设置引风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48847.3U CN219368428U (zh) | 2023-02-23 | 2023-02-23 | 单排烟加热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48847.3U CN219368428U (zh) | 2023-02-23 | 2023-02-23 | 单排烟加热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68428U true CN219368428U (zh) | 2023-07-18 |
Family
ID=8715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48847.3U Active CN219368428U (zh) | 2023-02-23 | 2023-02-23 | 单排烟加热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68428U (zh) |
-
2023
- 2023-02-23 CN CN202320348847.3U patent/CN2193684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709159U (zh) | 一种可满足scr脱硝装置全负荷运行低排烟温度的锅炉 | |
CN101285576B (zh) | 低热值燃气高温空气燃烧系统及方法 | |
CN103088178B (zh) | 高炉热风炉烟气自循环燃烧方法及系统 | |
CN110849163A (zh) | 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烟气反吹扫系统及方法 | |
CN212512540U (zh) | 实现双烟置换蓄热式加热炉混烟CO与NOx协同脱除方法的系统 | |
CN205482401U (zh) | 一种余热锅炉的尾部排空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 |
CN219368428U (zh) | 单排烟加热炉 | |
CN206192135U (zh) | 蓄热式加热炉换向控制装置 | |
CN210979902U (zh) | 利用旁路烟气加热一次风、给水及循环水的系统 | |
CN110645798A (zh) | 不对称换向单蓄热加热炉及其运行方法 | |
CN110252139A (zh) | 一种scr脱硝系统及加热装置和脱硝方法 | |
CN1301335C (zh) | 高风温高炉热风炉 | |
CN201062796Y (zh) | 油气混烧加热炉助燃空气二次预热设备 | |
CN203174129U (zh) | 高炉热风炉烟气自循环燃烧系统 | |
CN110145754A (zh) | 可防止尾部受热面低温腐蚀的锅炉烟气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9368429U (zh) | 双排烟加热炉系统 | |
CN212511060U (zh) | 一种以焦炉煤气为燃料的低氮燃烧蒸汽过热装置 | |
CN216081030U (zh) | 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系统 | |
CN211177993U (zh) | 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烟气反吹扫系统 | |
CN209221872U (zh) | 一种两级蓄热的蓄热式加热炉烟气脱硝系统 | |
CN215002974U (zh) | 一种蓄热式燃烧换向系统 | |
CN113959232A (zh) | 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221217826U (zh) | 一种高炉供热系统 | |
CN216591748U (zh) | 钢铁厂废气锅炉sds脱硫后烟气深度利用系统 | |
CN219368440U (zh) | 不间断供热的蓄热式加热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