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4820U -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 Google Patents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54820U
CN219354820U CN202320289456.9U CN202320289456U CN219354820U CN 219354820 U CN219354820 U CN 219354820U CN 202320289456 U CN202320289456 U CN 202320289456U CN 219354820 U CN219354820 U CN 219354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sputum
end head
sleeve
hea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894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俊
戚迪波
黄欣煜
蔡鑫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uaku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uaku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uaku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uakun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894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54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54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4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闭式吸痰管,提供了一种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密闭式吸痰管包括:吸痰导管、第一端头组件、第二端头组件、导管防护套,第一端头组件上设有导管通道和呼吸机接头;第二端头组件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吸痰导管与负压源连接和断开的阀结构;管防护套,用于套设在吸痰导管的外部,导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设有至少一条筋体结构,筋体结构沿导管防护套的轴向延伸,用于限制导管防护套的伸展长度以限制吸痰导管从第一端头组件中拔出的距离。由于筋体结构能够提高导管防护套的抗拉能力,从而限制导管防护套的伸展长度,因此能够限制吸痰导管从第一端头组件中拔出的距离,避免吸痰导管的末端从刮痰片中脱出。

Description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闭式吸痰管。
背景技术
密闭式吸痰管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材,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管,其能够在不中断呼吸机的通气和氧疗的情况下实现吸痰,有利于更好地维持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并且能够更好地避免交叉感染。
典型的密闭式吸痰管包括一条吸痰导管、分别连接在吸痰导管的两端的三通组件和负压开关组件,以及套设在吸痰导管外部的导管防护套。三通组件具有供吸痰导管插入三通组件内部的导管连接接头、供插入三通组件内部的吸痰导管伸出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内的人体侧接头,以及用于与呼吸机连接的呼吸机接头。导管连接接头与人体侧接头沿直线排列,供吸痰导管从三通组件中通过,呼吸机接头与人体侧接头保持连通。三通组件还包括位于导管连接接头处的刮痰片,刮痰片上设有导管插孔,导管插孔与吸痰导管的外径匹配,供吸痰导管滑动密封穿过,用于刮除吸痰导管的外周面上的痰液。另外,导管连接接头处设有阻隔阀,阻隔阀能够将导管连接接头与三通组件隔断,使导管连接接头与人体侧接头和呼吸机接头隔离开。负压开关组件本质上是一个阀门,能够使吸痰导管与外部的负压源连通或断开。导管防护套的两端开口分别与三通组件和负压开关组件固定连接,能够在三通组件和负压开关组件之间形成一个供吸痰导管穿过的密闭空间,这样吸痰导管的外表面就能够被限制在密闭空间内,从而达到避免交叉感染的目的。另外,由于三通组件能够通过呼吸机接头保持与呼吸机的连接,因此能够持续进行通气,避免在吸痰时供氧中断。
使用密闭式吸痰管时,需要隔着导管防护套操作吸痰导管,将吸痰导管从三通组件的人体侧接头中推出以插入病人的呼吸道,因此导管防护套需要采用能够变形的薄膜材质,并且往往具有弹性。并且,吸痰导管上设有用于指示插入深度的限位标识和长度标识,导管防护套还需采用透明材质以观察吸痰导管上的限位标识和长度标识。
然而,将吸痰导管从病人的呼吸管道拔出并使吸痰导管的末端退回到三通组件中时,由于导管防护套自身具有一定延展性,容易变形,而吸痰导管的最终退回位置是由导管防护套被拉伸的最大长度决定,因此目前的密闭式吸痰管不易准确限制吸痰导管的最大回退位置。在医护人员拔出吸痰导管时,就需要认真观察吸痰管上的限位标识和长度标识,避免吸痰导管的末端后退过度而从刮痰片中脱出,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并且,吸痰导管一旦脱出,三通组件与吸痰导管之间的密封将被破坏,从而使三通组件与导管防护套连通,呼吸机通入的气体就会进入到导管防护套中,使得导管防护套膨胀甚至破裂,可能导致呼吸气体的泄漏,导致交叉感染风险和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护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导管容易过度回退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所述导管防护套用于套设在所述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导管外部,固定连接在密闭式吸痰管的第一端头组件和第二端头之间,在所述第一端头组件和第二端头组件之间形成供所述吸痰导管置入的防护空间;
所述导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设有至少一条筋体结构,所述筋体结构沿导管防护套的轴向延伸,用于限制所述导管防护套的伸展长度以限制所述吸痰导管从所述第一端头组件中拔出的距离。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体结构一体成型在所述导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在所述套体壁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上形成凸起。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凸起的横截面轮廓为曲面。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的曲面所对应的弧度不大于半圆。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体结构包括主筋体和抗拉绳,所述抗拉绳被包裹在所述主筋体的内部,用于提升所述筋体结构的抗拉程度。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抗拉绳的材质为聚丙烯。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体结构为透明材质。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套体壁的周向对应部位设有堆积结构,堆积结构处的套体壁的壁体材料以层叠形式堆积;至少一处所述筋体结构由所述堆积结构形成。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堆积结构处的套体壁呈“Z”字形折叠,形成层叠。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闭式吸痰管。
密闭式吸痰管,包括:
吸痰导管,所述吸痰导管具有用于插入患者体内的吸痰端;
第一端头组件,所述第一端头组件上设有导管通道和呼吸机接头;所述导管通道供所述吸痰导管穿过,其内设有用于与吸痰导管的外周面滑动密封的导管配合结构;所述呼吸机接头与所述导管通道的出口端连通,用于与呼吸机连接;
第二端头组件,所述第二端头组件与所述吸痰导管远离所述吸痰端的一端固定连接,其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吸痰导管与负压源连接和断开的阀结构;
以及导管防护套,所述导管防护套用于套设在所述吸痰导管的外部,固定连接在密闭式吸痰管的所述第一端头组件和第二端头之间,在所述第一端头组件和第二端头组件之间形成供所述吸痰导管置入的防护空间;
所述导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设有至少一条筋体结构,所述筋体结构沿导管防护套的轴向延伸,用于限制所述导管防护套的伸展长度以限制所述吸痰导管从所述第一端头组件中拔出的距离。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体结构一体成型在所述导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在所述套体壁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上形成凸起。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凸起的横截面轮廓为曲面。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的曲面所对应的弧度不大于半圆。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体结构包括主筋体和抗拉绳,所述抗拉绳被包裹在所述主筋体的内部,用于提升所述筋体结构的抗拉程度。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抗拉绳的材质为聚丙烯。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体结构为透明材质。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套体壁的周向对应部位设有堆积结构,堆积结构处的套体壁的壁体材料以层叠形式堆积;至少一处所述筋体结构由所述堆积结构形成。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堆积结构处的套体壁呈“Z”字形折叠,形成层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据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导管防护套,由于筋体结构能够提高导管防护套的抗拉能力,从而限制所述导管防护套的伸展长度,因此能够限制所述吸痰导管从所述第一端头组件中拔出的距离,避免吸痰导管的末端从刮痰片中脱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密闭式吸痰管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接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导管防护套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密闭式吸痰管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导管防护套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密闭式吸痰管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导管防护套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特征名称列表:
10、吸痰导管;
20、第一端头组件;21、导管通道;22、导管连接接头;23、人体侧接头;24、呼吸机接头;25、刮痰片;26、阻隔阀;27、注药接头;28、清洗接头;
30、第二端头组件;31、负压源接头;32、导管固定接头;33、阀结构;
40、导管防护套;41、凸起;42、抗拉绳;43、堆积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在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40上设置筋体结构,对导管防护套40的抗拉伸变形能力进行加强,从而限制吸痰导管10的回退距离,避免吸痰套管脱离密闭式吸痰管的三通组件而将三通组件的内腔与导管防护套40形成的防护空间连通,进而避免呼吸机通入三通组件的气体进入到导管防护套40内。
本实用新型中密闭式吸痰管的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密闭式吸痰管的组成架构与现有技术一致,包括四个主要部件,分别为吸痰导管10、第一端头组件20、第二端头组件30和导管防护套40,第一端头组件20为三通组件,第二端头组件30为负压开关组件。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吸痰导管10为透明材料制成的圆形管体,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用于插入患者的呼吸道的吸痰端和用于与负压源连接的负压连接端。吸痰端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指示插入深度的限位标识和长度标识。在其他实施例中,吸痰端上的限位标识和长度标识也可以省去。
第一端头组件20内设有供吸痰导管10穿过的导管通道21,导管通道21的两端分别形成导管连接接头22和人体侧接头23,第一端头组件20还具有与管连接接头和人体侧接头23的连线交叉布置的呼吸机接头24,形成三通结构。导管连接头供吸痰导管10插入第一端头组件20内部,人体侧接头23供插入第一端头组件20内部的吸痰导管10伸出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内,呼吸机接头24用于与呼吸机连接。本实施例中,呼吸机接头24垂直于导管通道21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呼吸机接头24也可以相对于导管通道21倾斜布置。
第一端头组件20还包括刮痰片25,刮痰片25固定于导管连接接头22处,其上设有导管插孔,导管插孔构成导管通道21的一部分,其尺寸与吸痰导管10的外径匹配,供吸痰导管10滑动密封穿过,用于刮除吸痰导管10的外周面上的痰液。上述刮痰片25在导管通道21内形成了用于与吸痰导管10的外周面滑动密封的导管配合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管配合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将吸痰片与第一端头组件20的主体一体成型。
导管连接接头22处设有阻隔阀26,阻隔阀26能够将导管连接接头22与第一端头组件20隔断,使导管连接接头22与人体侧接头23和呼吸机接头24隔离开。
第一端头组件20还包括注药接头27和清洗接头28。注药接头27为管状结构,一端连接在第一端头组件20背向呼吸机接头24的一侧,与导管通道21保持连通,另一端设有可拆封盖,用于实现供药。清洗接头28也为管状结构,一端连接在导管连接接头22处,与导管通道21位于刮痰片25和阻隔阀26之间的部分连通,另一端同样设有封盖,用于实现吸痰导管10的清洗。
上述第一端头组件2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第二端头组件30包括负压源接头31和导管固定接头32,负压源接头31用于与负压源连接,导管固定接头32供吸痰导管10的负压连接端固定连接。第二端头组件30上设有阀结构33,能够使吸痰导管10与外部的负压源连通或断开。上述阀结构33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阀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滑阀、蝶阀、球阀等。
上述第二端头组件3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导管防护套40为薄膜袋,采用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质,其两端开口分别套设在第一端头组件20的导管连接接头22和第二端头组件30的导管固定接头32上,并分别与第一端头组件20和第二端头组件30固定连接并形成密封,在第一端头组件20和第二端头组件30之间形成一个供吸痰导管10穿过的密闭空间。导管防护套40与第一端头组件20和第二端头组件30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抱箍固定、粘接固定、热熔固定等各种形式,能够实现固定和密封即可。这样,吸痰导管10的外表面就能够被限制在密闭空间内,即使与呼吸道和痰液有过接触,也不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管防护套40也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可供选择的其他材质。
正常情况下,导管防护套40位于第一端头组件20与第二端头组件30之间的长度短于吸痰导管10的长度,但是,由于导管防护套40自身具有一定弹性,因此如果拉动吸痰导管10回退的力过大,可能导致吸痰导管10过度回退而从第一端头组件20中脱出。为了避免出现该问题,本实施例中,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设有一条筋体结构,在管防护套的外壁面上形成凸起41,该筋体结构一体成型在导管防护套40的套体壁上,成型工艺是挤塑。在其他实施例中,筋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成型方式,例如先制作筋体结构,再固定到导管防护套40上,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粘接固定、热熔固定等。
使用时,将第一端头组件20上的人体侧接头23接至患者呼吸道,呼吸机接头24接至呼吸机,将第二端头组件30上的负压源接头31连接至负压源。吸痰时,打开阻隔阀26,固定第一端头组件20,隔着导管防护套40操作吸痰导管10,将吸痰导管10通过第一端头组件20内的导管通道21插入患者的呼吸道,然后打开第二端头组件30上的阀结构33,依靠负压吸取呼吸道内的痰液,同时拉动吸痰导管10后退,由于筋体结构能够提高导管防护套40的抗拉能力,从而限制导管防护套40的伸展长度,因此能够限制吸痰导管10从第一端头组件20中拔出的距离,避免吸痰导管10的末端从刮痰片25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中密闭式吸痰管的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4,实施例一中,筋体结构一体成型在导管防护套40的套体壁上;筋体结构的材质与导管防护套40相同;而本实施例中,筋体结构内部设置有低延展材料制成的抗拉绳4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低延展材料为聚丙烯材料,即PP材料,能够起到更好的抗拉限位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低延展材料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例如。需要说明的是,抗拉绳42可以为空心结构,也可以是实心结构,可以是透明材质,也可以是不透明的材质。
本实用新型中密闭式吸痰管的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5,实施例一中,筋体结构为一体成型在导管防护套40的套体壁上的凸起41;而本实施例中,导管防护套40的套体壁的周向对应部位的壁体材料以“Z”字形折叠,形成层叠,堆积形成筋体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与凸起41中对应的“Z”字形折叠仅为示意,并不表示实际结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堆积层数为8至12层/堆积厚度为3.2mm至4.8mm。堆积结构43形成的筋体结构同样能够提高导管防护套40的抗拉能力,从而限制导管防护套40的伸展长度,进而限制吸痰导管10从第一端头组件20中拔出的距离。
采用堆积结构43作为筋体结构时,堆积结构43也可以是由多层独立的壁体材料平行堆积,而非采用上述“Z”字形折叠的堆积方式。另外,根据导管防护套40的套体壁单层厚度、拉伸率,套体壁的堆积层数与堆积厚度也可以增减,能够满足对导管防护套40的伸展长度的有效限制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的筋体结构也可以设置在管防护套的内壁面上,或者既设置在管防护套的外壁面上、又设置在管防护套的内壁面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的筋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形式,即导管防护套40包括防护套本体,在防护套本体上另外固定条状的凸起41结构作为筋体结构,条状的凸起41结构可以采用粘接、热熔等方式固定到防护套本体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沿周向布置的筋体结构的数量也可以为两处以上。
本实用新型中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的实施例:
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的结构与上述密闭式吸痰管的任一实施例中的导管防护套40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防护套用于套设在所述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导管外部,固定连接在密闭式吸痰管的第一端头组件和第二端头组件之间,在所述第一端头组件和第二端头组件之间形成供所述吸痰导管置入的防护空间;
所述导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设有至少一条筋体结构,所述筋体结构沿导管防护套的轴向延伸,用于限制所述导管防护套的伸展长度以限制所述吸痰导管从所述第一端头组件中拔出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体结构一体成型在所述导管防护套的套体壁上,在所述套体壁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上形成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凸起的横截面轮廓为曲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曲面所对应的弧度不大于半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体结构包括主筋体和抗拉绳,所述抗拉绳被包裹在所述主筋体的内部,用于提升所述筋体结构的抗拉程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绳的材质为聚丙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体结构为透明材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体壁的周向对应部位设有堆积结构,堆积结构处的套体壁的壁体材料以层叠形式堆积;至少一处所述筋体结构由所述堆积结构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管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堆积结构处的套体壁呈“Z”字形折叠,形成层叠。
10.密闭式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痰导管,所述吸痰导管具有用于插入患者体内的吸痰端;
第一端头组件,所述第一端头组件上设有导管通道和呼吸机接头;所述导管通道供所述吸痰导管穿过,其内设有用于与吸痰导管的外周面滑动密封的导管配合结构;所述呼吸机接头与所述导管通道的出口端连通,用于与呼吸机连接;
第二端头组件,所述第二端头组件与所述吸痰导管远离所述吸痰端的一端固定连接,其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吸痰导管与负压源连接和断开的阀结构;
以及导管防护套,所述导管防护套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导管防护套。
CN202320289456.9U 2023-02-10 2023-02-10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Active CN219354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9456.9U CN219354820U (zh) 2023-02-10 2023-02-10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9456.9U CN219354820U (zh) 2023-02-10 2023-02-10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4820U true CN219354820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4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89456.9U Active CN219354820U (zh) 2023-02-10 2023-02-10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54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85355B2 (ja) 気道アダプター及び吸引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EP2900307B1 (en) Self positioning tracheal tube clearance mechanism using skives
US7921847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lacing within a patient an enteral tube afte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A2534380C (en) Laryngeal mask
US20100147309A1 (en) Tracheal Catheter With a Flexible Lumen for Subglottic Suctioning
JP3565866B2 (ja) 人工呼吸具
CN104994899A (zh) 可逆性气道装置以及用于使患者通气的相关方法
US8535265B2 (en) Tracheal catheter with suction lumen port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cuff
CN101868276A (zh) 气道装置
JP2010155108A (ja) 使い捨てラリンジアルマスク装置
US20150209536A1 (en) Endotracheal tube with dual port subglottic secretion suctioning
US20130284181A1 (en) Endotracheal tube system
JP5748812B2 (ja) 人工気道
WO2008009947A1 (en) Tracheal tubes
CN219354820U (zh) 密闭式吸痰管及密闭式吸痰管的导管防护套
US20130092171A1 (en) Multi-lumen tracheal tube with pressure distribution
US20130000649A1 (en) Tracheal tube with controlled-profile cuff
CN208974889U (zh) 气管插管
CN219354817U (zh) 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导管及密闭式吸痰管
CN204972601U (zh) 可鉴定式气管导管
CN113995931A (zh) 一种管径可变的套筒式气管插管
US10456542B2 (en) Insertable device to prevent aspiration of stomach contents during ventilation and intubation
US11738162B1 (en) Insertable device to prevent aspiration of stomach contents during ventilation and intubation
TWI546091B (zh) Thin film sheathed for use in pumping pipes
CN218129507U (zh) 一种新型可封堵型单腔支气管插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