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4816U -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54816U
CN219354816U CN202320164032.XU CN202320164032U CN219354816U CN 219354816 U CN219354816 U CN 219354816U CN 202320164032 U CN202320164032 U CN 202320164032U CN 219354816 U CN219354816 U CN 219354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drainage tube
tube
baffle
periton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40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运新
陈健雯
张东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Yat 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filed Critic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32016403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548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54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48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腹腔引流装置。腹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引流管和与所述第一引流管相连接的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之间设置有三通控制阀门;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一端的内部管壁上设置有防反流部,所述防反流部包括分别倾斜设置在相对管壁上的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引流管朝向第二引流管的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交替设置。所述腹腔引流装置不仅可以简便地进行注药、冲管操作,有效地实现了注药、冲管的目的;而且有效解决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的情况,避免了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导致的管道污染,病患感染风险增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引流器械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患有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或恶性肿瘤等病症的患者往往还会存在腹腔积液的问题,大量的腹腔积液可引起患者胸闷气急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腹腔穿刺术是通过穿刺针或导管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抽取腹腔积液的技术,常用于检查腹腔积液的性质以协助明确病因,或进行腹腔内给药。当有大量腹腔积液引起呼吸困难或腹部胀痛时,亦可穿刺放液以减轻症状。腹腔穿刺术是一项用以协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项技术,是缓解腹胀、引流腹腔积液以及进行腹腔内治疗的重要通道。
临床实践中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引流通道,其具有创伤小、无排异反应等优点。中国专利《腹腔引流器》公开了一种腹腔引流器,引流瓶通过引流管连接9号针,引流管上设有茂菲氏滴管及流量开关,引流管下端通过对接插头与引流瓶连接,在引流管管腔上设有一条液体注入管,暴露在外的一端设有液体注入口,液体注入口与注射器对接匹配。在引流的同时,可根据需要通过液体注入口将液体注入病人腹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但是上述装置仅能够实现在腹腔引流过程中的注药操作,在实际使用时因腹腔内部和外部气压的不同,上述装置以及现有常规采用的中心静脉导管常常会发生引流瓶或引流管道内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的情况,进而使得腹腔积液倒流至患者体内又或是污染了引流管道,增大了病患感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腹腔引流装置。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在不破坏整个引流系统完整性前提下,不仅可以简便地进行注药、冲管操作,有效地实现了注药、冲管的目的;而且有效解决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的情况,避免了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导致的病患感染风险增大,以及管道污染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引流管和与所述第一引流管相连接的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之间设置有三通控制阀门;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一端的内部管壁上设置有防反流部,所述防反流部包括分别倾斜设置在相对管壁上的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引流管朝向第二引流管的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交替设置。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的内部管壁上设置有防反流部,防反流部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当腹腔积液流经至防反流部时,腹腔积液顺着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倾斜方向(也即第一引流管至第二引流管的方向)流动;而当腹腔积液反流或倒流时,腹腔积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其与引流管内壁形成的容腔起到了阻碍腹腔积液反流或倒流的作用,进而有效解决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的情况,避免了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导致的管道污染,病患感染风险增大等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在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之间设置有三通控制阀门,在不破坏整个引流系统完整性前提下,可以简便地进行注药、冲管操作,有效地实现了注药、冲管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防反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远离所述第二引流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引流管远离所述第一引流管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速的速度控制阀门。设置速度控制阀门可以控制腹腔积液或是注射药液的流动速度,防止因速度过快而出现人体内腔压力骤减的情况。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速度控制阀门的流量等级范围为50~500ml/h。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形状大小相同;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且所述第一圆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内部管壁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的横截面径向直径相等;且所述第一圆弧板上圆弧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值与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内径大小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设置有3~7个。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为透明管。引流管路时常会因腹腔积液中脓液积聚而出现堵塞的情况,而透明的管路有助于医生或者陪床家属及时通过观察管路中腹腔积液的流动,进而察觉腹腔积液是否出现堵塞等情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为软管。常见的,可以选用塑料材质的软管,如PVC塑料。采用上述软质的引流管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避免引流过程中引流管带来的不适。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管远离所述三通控制阀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内径大小为1.8mm~2.2mm;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外径大小为3.8mm~4.2m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管远离所述三通控制阀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内径大小为2.0mm;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外径大小为4.0mm。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流管远离所述三通控制阀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的直径大小为4.5mm~5.0m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流管远离所述三通控制阀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的直径大小为4.7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与其连接的管壁形成夹角C,所述夹角C的范围为30°~6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夹角C的范围为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通控制阀门以及防反流部,在不破坏整个引流系统完整性前提下,不仅可以简便地进行注药、冲管操作,有效地实现了注药、冲管的目的;而且有效解决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的情况,避免了腹腔积液倒流或反流导致的管道污染,病患感染风险增大等问题。
(2)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分别与中心静脉导管和引流瓶端相匹配,避免了中心静脉导管与引流瓶之间因直径大小不同,无法直接相连或连接后存在漏液,加大感染风险的情况;此外,两段引流管的设置增加了装置长度,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携带方便,避免出现无意识掉管的情况发生。
(3)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速度控制阀门,可控制腹腔积液的流动速度,防止因引流速度过快而出现人体内腔体压力骤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腹腔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引流管;2、第一连接头;3、第二引流管;4、第二连接头;5、三通控制阀门;6、速度控制阀门;7、防反流部;71、第一挡板;72、第二挡板;8、第一圆弧板;9、第二圆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针对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如有术语“长度”、“宽度”、“厚度”、“高度”“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腹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引流管1和与第一引流管1相连接的第二引流管3,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之间设置有三通控制阀门5;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一端的内部管壁上设置有防反流部7,防反流部7包括分别倾斜设置在相对管壁上的多个第一挡板71和多个第二挡板72,且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引流管1朝向第二引流管3的方向相同相同;且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交替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防反流部7设置在第一引流管1远离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防反流部7设置在第二引流管3远离第一引流管1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3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速的速度控制阀门6。设置速度控制阀门6可以控制引流液体的流动速度,防止因引流速度过快而出现人体内腔体压力骤减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速度控制阀门6的流量等级范围为250ml/h。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弧板8和第二圆弧板9,且第一圆弧板8分别与第一引流管1、第二引流管3的内部管壁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横截面径向直径相等;且第一圆弧板8上圆弧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值与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内径大小相同。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圆弧板8上圆弧的两端点分别为e和f,长度Lef与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内径大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远离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2,第一连接头2的内径大小为2.0mm;第一连接头2的外径大小为4.0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3远离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4的直径大小为4.7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71设置有3个,第二引流板72分别设置有4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分别与其连接的管壁形成夹角C,夹角C的范围为45°。
本实施例中腹腔引流装置的操作及原理为:在具体使用时,将第一引流管1的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与引流瓶相连接,病患的腹腔积液从中心静脉导管依次流经第一引流管1、三通控制阀门5、第二引流管3,最终流至引流瓶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中设置有防反流部,其包括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当腹腔积液流经至防反流部7时,腹腔积液顺着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即腹腔积液的引流方向)流动,而当腹腔积液反流或倒流时,腹腔积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挡板71、第二挡板72以及其与引流管内壁形成的容腔起到了阻碍腹腔积液的流动,进而有效解决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腹腔积液反流,污染管道,增大病人患者感染风险等问题。更进一步地,三通控制阀门5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实现注药、冲管的目的,可以在不破坏整个引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十分简便地实现注药和冲管操作。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一种腹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引流管1和与第一引流管1相连接的第二引流管3,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之间设置有三通控制阀门5;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一端的内部管壁上设置有防反流部7,防反流部7包括分别倾斜设置在相对管壁上的多个第一挡板71和多个第二挡板72,且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引流管1朝向第二引流管3的方向相同;且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交替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防反流部7设置在第一引流管1远离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防反流部7设置在第二引流管3远离第一引流管1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3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速的速度控制阀门6。设置速度控制阀门6可以控制引流液体的流动速度,防止因引流速度过快而出现人体内腔体压力骤减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速度控制阀门6的流量等级范围为250ml/h。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弧板8和第二圆弧板9,且第一圆弧板8分别与第一引流管1、第二引流管3的内部管壁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横截面径向直径相等;且第一圆弧板8上圆弧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值与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内径大小相同。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圆弧板8上圆弧的两端点分别为e和f,长度Lef与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内径大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为透明管。引流管路时常会因引流液体中脓液积聚而出现堵塞的情况,而透明的管路有助于医生或者陪床家属及时通过观察管路中引流液体的流动,进而察觉引流液体是否出现堵塞等情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远离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2,第一连接头2的内径大小为1.8mm;第一连接头2的外径大小为3.8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3远离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4的直径大小为4.5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71和第二引流板72分别设置有7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分别与其连接的管壁形成夹角C,夹角C的范围为30°。
本实施例中腹腔引流装置的操作及原理为:在具体使用时,将第一引流管1的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与引流瓶相连接,病患的腹腔积液从中心静脉导管依次流经第一引流管1、三通控制阀门5、第二引流管3,最终流至引流瓶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中设置有防反流部,其包括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当腹腔积液流经至防反流部7时,腹腔积液顺着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即腹腔积液的引流方向)流动,而当腹腔积液反流或倒流时,腹腔积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挡板71、第二挡板72以及其与引流管内壁形成的容腔起到了阻碍腹腔积液的流动,进而有效解决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腹腔积液反流,污染管道,增大病人患者感染风险的问题。更进一步地,三通控制阀门5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实现注药、冲管的目的,可以在不破坏整个引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十分简便地实现注药和冲管操作。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一种腹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引流管1和与第一引流管1相连接的第二引流管3,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之间设置有三通控制阀门5;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一端的内部管壁上设置有防反流部7,防反流部7包括分别倾斜设置在相对管壁上的多个第一挡板71和多个第二挡板72,且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引流管1朝向第二引流管3的方向相同;且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交替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防反流部7设置在第一引流管1远离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防反流部7设置在第二引流管3远离第一引流管1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3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速的速度控制阀门6。设置速度控制阀门6可以控制引流液体的流动速度,防止因引流速度过快而出现人体内腔体压力骤减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速度控制阀门6的流量等级范围为250ml/h。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弧板8和第二圆弧板9,且第一圆弧板8分别与第一引流管1、第二引流管3的内部管壁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横截面径向直径相等;且第一圆弧板8上圆弧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值与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内径大小相同。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圆弧板8上圆弧的两端点分别为e和f,长度Lef与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的内径大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为透明管。引流管路时常会因引流液体中脓液积聚而出现堵塞的情况,而透明的管路有助于医生或者陪床家属及时通过观察管路中引流液体的流动,进而察觉引流液体是否出现堵塞等情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为软管。常见的,可以选用塑料材质的软管,如PVC塑料。采用上述软质的引流管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避免引流过程中引流管带来的不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管1远离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2,第一连接头2的内径大小为2.2mm;第一连接头2的外径大小为4.2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3远离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4的直径大小为5.0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71和第二引流板72分别设置有3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分别与其连接的管壁形成夹角C,夹角C的范围为60°。
本实施例中腹腔引流装置的操作及原理为:在具体使用时,将第一引流管1的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与引流瓶相连接,病患的腹腔积液从中心静脉导管依次流经第一引流管1、三通控制阀门5、第二引流管3,最终流至引流瓶中。第一引流管1和第二引流管3中设置有防反流部,其包括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当腹腔积液流经至防反流部7时,腹腔积液顺着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即腹腔积液的引流方向)流动,而当腹腔积液反流或倒流时,腹腔积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挡板71、第二挡板72以及其与引流管内壁形成的容腔起到了阻碍腹腔积液的流动,进而有效解决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腹腔积液反流,污染管道,增大病人患者感染风险的问题。更进一步地,三通控制阀门5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实现注药、冲管的目的,可以在不破坏整个引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十分简便地实现注药和冲管操作。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及思路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引流管(1)和与所述第一引流管(1)相连接的第二引流管(3),所述第一引流管(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之间设置有三通控制阀门(5);所述第一引流管(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一端的内部管壁上设置有防反流部(7),所述防反流部(7)包括分别倾斜设置在相对管壁上的多个第一挡板(71)和多个第二挡板(72),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引流管(1)朝向第二引流管(3)的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交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流部(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1)远离所述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远离所述第一引流管(1)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管(3)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速的速度控制阀门(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的形状大小相同;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弧板(8)和第二圆弧板(9),且所述第一圆弧板(8)分别与所述第一引流管(1)、所述第二引流管(3)的内部管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管(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的横截面径向直径相等;且所述第一圆弧板(8)上圆弧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值与所述第一引流管(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的内径大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分别设置有3~7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管(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为透明管;且所述第一引流管(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为软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管(1)远离所述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2),所述第一连接头(2)的内径大小为1.8mm~2.2mm;所述第一连接头(2)的外径大小为3.8mm~4.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管(3)远离所述三通控制阀门(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4),所述第二连接头(4)的直径大小为4.5mm~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腹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分别与其连接的管壁形成夹角C,所述夹角C的范围为30°~60°。
CN202320164032.XU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Active CN2193548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4032.XU CN219354816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4032.XU CN219354816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4816U true CN219354816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2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4032.XU Active CN219354816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548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8055A (zh) * 2023-09-18 2023-12-22 爱恩希(上海)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型吸引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8055A (zh) * 2023-09-18 2023-12-22 爱恩希(上海)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型吸引器
CN117258055B (zh) * 2023-09-18 2024-06-21 爱恩希(上海)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型吸引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2953B2 (en) Catheter device
US9056183B2 (en) Catheter with articulable septum extension
EP2140903A1 (en) Valve assembly including a dissolvable valve member
CN219354816U (zh)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CN209108385U (zh) 一种多用型y形抗压可冲洗引流管
CN103083787A (zh) 一种冲洗引流管
CN111135364A (zh) 一种适用于双腔及三腔尿管膀胱冲洗的防逆流尿袋
CN205672339U (zh) 一种三腔尿道内引流导尿管
CN205515714U (zh) 一种带球囊的注药冲洗引流管
CN216571142U (zh) 一种半自动体外胃肠转流装置
KR20200111026A (ko) 수술 후 통증 완화를 위한 카테터 장치
CN201921182U (zh) 双腔腹膜透析管
CN201445697U (zh) 肠道疏导装置
CN209900426U (zh) 膀胱灌注器
CN203971142U (zh) 膀胱冲洗防堵塞导尿管
CN214970065U (zh) 一种一次性医用儿科保留灌肠包
CN100560146C (zh) 多腔肾盂、膀胱冲洗引流管
CN217697616U (zh) 双腔导尿管、导尿装置
CN212940977U (zh) 一种双腔猪尾引流导管
CN216779731U (zh) 一种导尿管冲洗装置
CN204411477U (zh) 一种带密闭接头的三腔导尿管
CN219251118U (zh) 一种用于椎间隙冲洗的引流管
CN218685685U (zh) 一种可用于脓腔冲洗的引流管
CN214633180U (zh) 一种便捷式导尿管
CN213031422U (zh) 一种适用于婴幼儿及成人的导尿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