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6708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46708U
CN219346708U CN202223356380.1U CN202223356380U CN219346708U CN 219346708 U CN219346708 U CN 219346708U CN 202223356380 U CN202223356380 U CN 202223356380U CN 219346708 U CN219346708 U CN 219346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fresh air
exhaust
adjust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563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朝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33563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46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46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46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壳体还具有与新风通道连通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以及与排风通道连通的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具有连通腔以及与连通腔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通过连通腔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选择性地连通。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环境适配度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共有四个风口,新风入口、新风出口、排风入口、排风出口,以实现新风和排风在机组内部进行能量交换回收的功能,根据机组内部的风道设置每个风口的位置在机组出厂前已经设计好,工程安装会按照机组的风口位置设置新风管网和排风管网。管网的走向需要根据户型风口位置进行设计。但是在实际安装时,由于实际安装环境的差异,使得新风出口、排风入口往往因户型的限制需要交叉布管,从而出现管道安装复杂、成本高,施工困难等情况。由此可知,现有的新风机存在环境适配度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环境适配度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壳体还具有与新风通道连通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以及与排风通道连通的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具有连通腔以及与连通腔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通过连通腔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选择性地连通。
进一步地,连通腔包括彼此独立的第一调整腔和第二调整腔,新风出口与第一调整腔连通,排风入口与第二调整腔连通,新风出口通过第一调整腔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和/或第二端口连通;排风入口通过第二调整腔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和/或第二端口连通。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件,第一调节件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调整腔内,以使新风出口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和/或第二端口连通;第二调节件,第二调节件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二调整腔内,以使排风入口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和/或第二端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调节板,第一调节板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调整腔内,以将第一调整腔分隔为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改变第一调节板的位置以调整新风出口、第一子腔体、第二子腔体、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的连通关系。
进一步地,第二调节件包括第二调节板,第二调节板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调整腔内,以将第二调整腔分隔为第三子腔体和第四子腔体,改变第二调节板的位置以调整排风入口、第三子腔体、第四子腔体、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的连通关系。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件和/或第二调节件可滑动设置在连通腔内;或者第一调节件和/或第二调节件可翻转设置在连通腔内。
进一步地,新风出口与第一端口正对设置,排风入口与第二端口正对设置,第一调节件在第一调整腔内由新风出口一侧向第二端口倾斜延伸;第二调节件在第二调整腔内由排风入口一侧向第一端口倾斜延伸。
进一步地,新风机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第一调节件和/或第二调节件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包括隔板,隔板用于将连通腔在新风机的厚度方向上分隔出第一调整腔和第二调整腔。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包括外壳,外壳连接在壳体的一侧或与壳体一体成型;和/或外壳围成连通腔,且外壳上与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相远离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进一步地,新风机还包括新风机组和排风机组,新风机组设置在新风通道处,排风机组设置在排风通道处,且新风机组和排风机组能够独立运行。
进一步地,新风机还包括风阀,新风入口和/或排风出口处设置有风阀,风阀用于打开或关闭新风入口和/或排风出口。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上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能够通过连通腔选择性地与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配合,即可以是第一端口与新风出口配合、第二端口与排风入口配合,此时第一端口即作为新风的出口、第二端口即作为排风的入口分别与相应的管网对接配合,又可以使第一端口与排风入口配合、第二端口与新风出口配合,此时第一端口即作为排风的入口、第二端口即作为新风的出口。这样,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不改变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适应性地调整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功能,从而使得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可以根据需要与最佳的管网对接配合,管网之间可以不必交叉布置,从而降低管道的安装复杂程度,降低安装成本,便于施工,提高新风机对环境的适配度。同时,除了上述的方式外,新风出口也可以同时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此时新风机为全屋正压新风模式,相似地,排风入口也可以同时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此时新风机为全屋负压排风模式,这样,新风机可以多模式供新风或排风,实现全屋气流自由切换。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新风机一面的轴测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新风机另一面的轴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新风入口;12、新风出口;13、排风入口;14、排风出口;20、调节组件;21、第一端口;22、第二端口;23、第一调整腔;24、第二调整腔;25、第一调节件;26、第二调节件;27、隔板;28、外壳;30、新风机组;40、排风机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环境适配度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新风机,包括壳体10和调节组件20,壳体10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壳体10还具有与新风通道连通的新风入口11和新风出口12以及与排风通道连通的排风入口13和排风出口14;调节组件20具有连通腔以及与连通腔连通的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通过连通腔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选择性地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调节组件20,调节组件20上的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能够通过连通腔选择性地与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配合,即可以是第一端口21与新风出口12配合、第二端口22与排风入口13配合,此时第一端口21即作为新风的出口、第二端口22即作为排风的入口分别与相应的管网对接配合,又可以使第一端口21与排风入口13配合、第二端口22与新风出口12配合,此时第一端口21即作为排风的入口、第二端口22即作为新风的出口。这样,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不改变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适应性地调整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的功能,从而使得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可以根据需要与最佳的管网对接配合,管网之间可以不必交叉布置,从而降低管道的安装复杂程度,降低安装成本,便于施工,提高新风机对环境的适配度。同时,除了上述的方式外,新风出口12也可以同时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此时新风机为全屋正压新风模式,相似地,排风入口13也可以同时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此时新风机为全屋负压排风模式,这样,新风机可以多模式供新风或排风,实现全屋气流自由切换。
本实施例的新风机还包括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新风机组30设置在新风通道处,排风机组40设置在排风通道处,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可以根据需要包括风机、芯体等部件,该部分结构可以采用现有的风机机组的相关结构即可,本实施例不再额外赘述。壳体10上的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4位于壳体10远离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的一侧,由于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4一般是与室外连通,因而二者位置一般不需要更换,因此可以不必在该处设置调节组件20。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腔包括彼此独立的第一调整腔23和第二调整腔24,由于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需要与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相对应,而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的位置固定,因而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与各调整腔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即新风出口12与第一调整腔23连通并与第二调整腔24不连通,排风入口13与第二调整腔24连通并与第一调整腔23不连通,而选择性地连通则是通过改变调整腔与端口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即第一调整腔23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可以调节,第二调节腔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可以调节,从而实现新风出口12通过第一调整腔23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21和/或第二端口22连通,且排风入口13通过第二调整腔24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21和/或第二端口22连通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调整腔与端口之间的连通关系是通过调节件实现的。具体而言,调节组件20还包括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其中,第一调节件25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调整腔23内,通过改变第一调节件25即可使得新风出口12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21和/或第二端口22连通;相似地,第二调节件26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二调整腔24内,通过改变第二调节件26的位置即可使得排风入口13选择性地与第一端口21和/或第二端口22连通。
本实施例的调节件采用板状的结构,即第一调节件25包括第一调节板,第二调节件26包括第二调节板。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调节板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调整腔23内,第一调节板的移动方向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的排列方向相同,由于第一调节板的设置使得第一调节板能够将第一调整腔23分隔为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两部分之间分隔不连通,新风出口12、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即可按需位于不同的子腔体内,这样,位于同一个子腔体内的两个风口之间即为连通关系,例如新风出口12与第一端口21位于第一子腔体内,第二端口22位于第二子腔体内,则新风出口12与第一端口21连通并与第二端口22不连通,这样,第一端口21即实现新风的出口作用。当需要切换连通关系时,通过改变第一调节板的位置即可调整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的区域,从而调整新风出口12、第一子腔体、第二子腔体、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实现新风出口12与第一端口21和/或第二端口22之间连通关系的改变,进而实现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不同功能的切换。
为了实现新风出口12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连通关系的切换,本实施例的第一调节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第一调节件25位于第一位置时,新风出口12与第一端口21位于同一个子腔体内,第二端口22位于另一个子腔体内,此时新风出口12与第一端口21之间连通,第一端口21即起到新风的出口作用,与新风管网连接;而当第一调节件25位于第二位置时,新风出口12与第二端口22位于同一个子腔体内,第一端口21位于另一个子腔体内,此时新风出口12与第二端口22连通,第二端口22即起到新风的出口作用,与新风管网连接。
与上述第一调节板的方式相似,如图3所示,第二调节板也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调整腔24内,并且其也将第二调整腔24分隔为第三子腔体和第四子腔体,排风入口13、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按需位于不同的子腔体内,从而使得排风入口13与第一端口21和/或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当需要改变排风入口13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时,通过第二调节板的位置从而调整排风入口13、第三子腔体、第四子腔体、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实现排风入口13与第一端口21和/或第二端口22之间连通关系的改变,进而实现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不同功能的切换。
同样地,本实施例的第二调节板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第二调节板位于第三位置时,排风入口13与第二端口22位于同一个子腔体内,第一端口21位于另一个子腔体内,此时排风入口13与第二端口22连通,第二端口22起到排风的入口作用,与排风管网连接;而当第二调节板位于第四位置时,排风入口13与第一端口21位于同一个子腔体内,第二端口22位于另一个子腔体内,此时排风入口13与第一端口21连通,第一端口21起到排风的入口作用,与排风管网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风机的新风和排风两部分需要统筹兼顾,因而在实际使用时,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位置需要统筹调节,例如,若需要第一端口21与新风管网连接,第二端口22与排风管网连接,则第一调节板应位于第一位置,同时第二调节板位于第三位置;若需要第二端口22与新风管网连接,第一端口21与排风管网连接,则第一调节板应位于第二位置,同时第二调节板位于第四位置。附图1、2和3中分别示出有两块第一调节板、三块第一调节板和三块第二调节板,其是表征了每个调节板的不同位置,并非是设置有多个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当然,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当然,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结构形式,例如设置成可以遮挡端口的半球形结构等,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除了采用可移动的设置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可滑动设置在连通腔内,或者可翻转设置在连通腔内等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将调整腔分隔,实现新风出口12、排风入口13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切换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位于调节组件20的同一侧上,并且位于调节组件20靠近壳体10的一侧,而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位于相对的另一侧,即位于调节组件20远离壳体10的一侧。同时,本实施例将新风出口12与第一端口21正对设置,排风入口13与第二端口22正对设置,进一步优选地,将新风出口12和第一端口21同轴设置,排风入口13和第二端口22同轴设置,这样整体布置更加流畅,有利于气流的流动。当然,新风出口12、排风入口13、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之间的排布方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上述的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为了适配上述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将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分别倾斜设置在第一调整腔23和第二调整腔24内,并且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调节件25在第一调整腔23内由新风出口12一侧向第二端口22倾斜延伸,第二调节件26在第二调整腔24内由排风入口13一侧向第一端口21倾斜延伸。这样,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移动时即可改变新风出口12、排风入口13与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之间的配合关系。当然,当新风出口12、排风入口13、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之间的排布方式调整时,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的具体设置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也可以不倾斜设置,采用与风口轴线平行的设置方式等。
为了实现新风机的自动化调节,本实施例的新风机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步进电机等部件,可以额外配合设置齿轮等传动部件,通过传动部件将驱动机构与第一调节件25和/或第二调节件26驱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的自动化调节。驱动机构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以仅设置一个,同时与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配合,也可以设置多个,分别与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配合等。
本实施例的调节组件20从结构上而言,具体包括外壳28和隔板27,其中外壳28与壳体10连接,外壳28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的外壳28采用长条形,与扁矩形的壳体10的侧面连接,外壳28的长度方向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外壳28的宽度方向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厚度方向二者一致,这样,外壳28相当于在壳体10的侧面多延伸出一小部分,以便形成连通腔,减少对壳体10内原本器件、管路的影响。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即位于外壳28侧面处,并且位于外壳28上与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相远离的一侧表面。外壳28具有连通腔,隔板27设置在外壳28内,将外壳28的连通腔按照新风机的厚度方向分隔为上下两层,形成第一调整腔23和第二调整腔24,新风机组30的新风出口12和排风机组40的排风入口13也分为上下两层,从而与上下两层的第一调整腔23和第二调整腔24进行配合。由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在不考虑调节件的情况下需要均与第一调整腔23和第二调整腔24连通,因而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排布连线与隔板27平行,并且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均横跨隔板27上下,从而使得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的上部区域与第一调整腔23连通,而下部区域与第二调整腔24连通,实现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能够按需与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连通的需求。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二者均垂直于隔板27设置,二者的移动轨迹线与隔板27平行,并且沿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的排布连线运动。
当然,调节组件20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上述方式,根据新风出口12和排风入口13的设置方式、壳体10的形状等因素的不同,外壳28的形状、隔板27的分隔方式、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26的运动方式等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只要与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适配并且能够实现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功能的切换即可。
可选地,外壳28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二者可以采用分体结构,后续连接装配在一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除了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外,二者也可以同时实现相同的功能。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能够独立运行,即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可以按需启停。同时,第一调节板还具有第五位置,当第一调节板位于第五位置时,新风出口12、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位于同一个子腔体内,此时新风出口12同时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同时可以起到新风的出口作用。相似地,第二调节板还具有第六位置,当第二调节板位于第六位置时,排风入口13、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位于同一个子腔体内,此时排风入口13同时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同时可以起到排风的入口作用。这样,当第一调节板位于第五位置,第二调节板位于第三位置或第四位置,并且新风机组30工作而排风机组40停止时,新风机组30通过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全力通入新风,从而使得新风机处于全屋正压新风模式;而当第二调节板位于第六位置,第一调节板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并且排风机组40工作而新风机组30停止时,排风机组40通过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全力向外排风,从而使得新风机处于全屋负压排风模式。
将上述工作模式总结,新风机包括多种工作模式,通过调整调节组件20改变新风出口12、排风入口13、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间的切换。
具体的工作模式本实施例分为四种,具体包括左送风模式、右送风模式、正压新风模式和负压排风模式。其中,在左送风模式中,第一调节板应位于第一位置,第二调节板位于第三位置,新风出口12通过连通腔仅与第一端口21连通,且排风入口13通过连通腔仅与第二端口22连通。在右送风模式中,第一调节板应位于第二位置,第二调节板位于第四位置,新风出口12通过连通腔仅与第二端口22连通,且排风入口13通过连通腔仅与第一端口21连通。上述左送风模式和右送风模式中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同时开启,新风机为全热交换模式。在正压新风模式中,第一调节板位于第五位置,第二调节板位于第三位置或第四位置,并且新风机组30工作而排风机组40停止,新风出口12通过连通腔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均连通。在负压排风模式中,第二调节板位于第六位置,第一调节板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并且排风机组40工作而新风机组30停止,排风入口13通过连通腔与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均连通。当然,工作模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可以仅设置左送风模式、右送风模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工作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风阀,并且在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4处均设置有风阀,风阀用于打开或关闭新风入口11和排风出口14。例如在正压新风模式时候,排风机组40由于不工作,因而可以将排风出口14处的风阀关闭,相似地,在负压排风模式的时候,新风机组30由于不工作,因而可以将新风入口11处的风阀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环境适配度较低的问题;
2、降低管道的安装复杂程度,降低安装成本,便于施工,提高新风机对环境的适配度;
3、新风机可以多模式供新风或排风,实现全屋气流自由切换。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壳体(10)还具有与所述新风通道连通的新风入口(11)和新风出口(12)以及与所述排风通道连通的排风入口(13)和排风出口(14);
调节组件(20),所述调节组件(20)具有连通腔以及与所述连通腔连通的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所述新风出口(12)和所述排风入口(13)通过所述连通腔与所述第一端口(21)和所述第二端口(22)选择性地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腔包括彼此独立的第一调整腔(23)和第二调整腔(24),所述新风出口(12)与所述第一调整腔(23)连通,所述排风入口(13)与所述第二调整腔(24)连通,
所述新风出口(12)通过所述第一调整腔(23)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端口(21)和/或所述第二端口(22)连通;
所述排风入口(13)通过所述第二调整腔(24)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端口(21)和/或所述第二端口(2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0)还包括:
第一调节件(25),所述第一调节件(25)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整腔(23)内,以使所述新风出口(12)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端口(21)和/或所述第二端口(22)连通;
第二调节件(26),所述第二调节件(26)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调整腔(24)内,以使所述排风入口(13)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端口(21)和/或所述第二端口(2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25)包括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整腔(23)内,以将所述第一调整腔(23)分隔为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改变所述第一调节板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新风出口(12)、所述第一子腔体、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一端口(21)和所述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26)包括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二调节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调整腔(24)内,以将所述第二调整腔(24)分隔为第三子腔体和第四子腔体,改变所述第二调节板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排风入口(13)、所述第三子腔体、第四子腔体、所述第一端口(21)和所述第二端口(22)之间的连通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节件(25)和/或所述第二调节件(26)可滑动设置在所述连通腔内;或者
所述第一调节件(25)和/或所述第二调节件(26)可翻转设置在所述连通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12)与所述第一端口(21)正对设置,所述排风入口(13)与所述第二端口(22)正对设置,
所述第一调节件(25)在所述第一调整腔(23)内由所述新风出口(12)一侧向所述第二端口(22)倾斜延伸;
所述第二调节件(26)在所述第二调整腔(24)内由所述排风入口(13)一侧向所述第一端口(21)倾斜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调节件(25)和/或所述第二调节件(26)驱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0)包括隔板(27),所述隔板(27)用于将所述连通腔在所述新风机的厚度方向上分隔出所述第一调整腔(23)和所述第二调整腔(2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0)包括外壳(28),
所述外壳(28)连接在所述壳体(10)的一侧或与所述壳体(10)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外壳(28)围成所述连通腔,且所述外壳(28)上与所述新风出口(12)和所述排风入口(13)相远离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口(21)和所述第二端口(22)。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新风机组(30)和排风机组(40),所述新风机组(30)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处,所述排风机组(40)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处,且所述新风机组(30)和所述排风机组(40)能够独立运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风阀,所述新风入口(11)和/或所述排风出口(14)处设置有所述风阀,所述风阀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入口(11)和/或所述排风出口(14)。
CN202223356380.1U 2022-12-12 2022-12-12 新风机 Active CN219346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6380.1U CN219346708U (zh) 2022-12-12 2022-12-12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6380.1U CN219346708U (zh) 2022-12-12 2022-12-12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46708U true CN219346708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1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56380.1U Active CN219346708U (zh) 2022-12-12 2022-12-12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46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65767C (en) Method for coupling two adjacent heat exchangers and coupling unit for use therein
KR101279997B1 (ko) 외장형 바이패스 기능을 갖는 열회수형 환기장치
US20170336150A1 (en) Ventilating Device with Alternating Airflows
US4228849A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relative gas flow rates through ducts
ATE198657T1 (de) Klimaanlage mit klappe zur umlenkung des luftstromes für kühlung oder heizung
KR20090117043A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102486325A (zh) 带换气功能的高温老化房循环系统
CN219346708U (zh) 新风机
KR20050077041A (ko) 공기흐름전환식 공기조화기
CN203100072U (zh) 风道切换装置及应用该风道切换装置的空调系统
CN115823684A (zh) 新风机
CN217082868U (zh) 一种洁净室压差变工况快速平衡控制系统
CN114001426A (zh) 一种气流可换向的新风机及换向方法
CN210397797U (zh) 一种可改变风道的风阀
CN202792374U (zh) 一种双向换气装置
JP2001201134A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220205970U (zh) 一种室内空气正负压调节装置
CN219888801U (zh) 一种具有组合控制功能的气动换向阀
CN216557420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
CN114321439B (zh) 一种自动换向阀
CN220506934U (zh) 导板组件及空调器
CN219934147U (zh) 一种壁挂式新风除湿机
CN211525603U (zh) 一种空气矢量通风转换装置
CN216558472U (zh) 管箱及换热器
CN210740749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的分气控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