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33040U -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 Google Patents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3040U
CN219333040U CN202320118544.2U CN202320118544U CN219333040U CN 219333040 U CN219333040 U CN 219333040U CN 202320118544 U CN202320118544 U CN 202320118544U CN 219333040 U CN219333040 U CN 219333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losion
proof
valve
fire extinguishing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85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荣奇
赵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gzhou Runyang Logistic Equipment Co Ltd
CIMC Contain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gzhou Runyang Logistic Equipment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gzhou Runyang Logistic Equipment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85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3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3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3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包括贮存容器、容器阀、防爆电磁阀和集流管。其中,贮存有灭火剂的贮存容器具有释放口,容器阀设置至该释放口。容器阀具有进口和出口,进口通过虹吸管连通贮存容器内部,出口位于贮存容器的外部。防爆电磁阀设置至容器阀,并用于控制容器阀的开启和关闭。集流管的输入端连接至容器阀的出口,集流管设置有泄压阀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采用防爆电磁阀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并且通过泄压阀确保集流管内的气压在预定的安全范围内,具有优良的防爆性能,适用于布置在有易燃易爆气体存在的区域。

Description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灭火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爆气体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钻井平台上的动力橇等动力设备内部空间紧凑,一般不配套灭火装置。消防灭火措施是采用外置的干粉灭火器,由工作人员手动灭火。当有火灾发生时,工作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容易造成火势扩大,对钻井平台上的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释放气体灭火装置不具有防爆功能,不能布置在有易燃易爆气体存在的区域。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防爆气体灭火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爆气体灭火装置,所述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包括:
贮存容器,所述贮存容器贮存有灭火剂,且所述贮存容器具有释放口;
容器阀,所述容器阀设置至所述释放口,所述容器阀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通过虹吸管连通所述贮存容器的内部,所述出口位于所述贮存容器的外部;
防爆电磁阀,所述防爆电磁阀设置至所述容器阀,并用于控制所述容器阀的开启和关闭;以及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输入端连通所述容器阀的所述出口,所述集流管设置有泄压阀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
可选地,所述防爆气体灭火装置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贮存容器位于所述支撑框架内,且所述贮存容器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支撑框架,所述集流管固定至所述支撑框架顶部,所述集流管的输出端设置有连接件。
可选地,所述容器阀包括:
第一阀帽,所述第一阀帽连接至所述防爆电磁阀;
第一阀座,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一阀帽连接,所述第一阀座形成有相连通的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和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位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所述第一阀体形成有与连通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的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构造为在所述防爆电磁阀的控制下相对于所述第一阀体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一活塞封闭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的通道,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第一活塞打开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的通道。
可选地,所述容器阀还包括第一弹簧和安全膜片,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安全膜片位于所述第一阀座内,所述第一阀体通过所述第一弹簧连接至所述安全膜片,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外,所述安全膜片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阀帽之间;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贮存容器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贮存容器之间的螺纹的最小啮合深度不小于8mm,螺纹的啮合扣数不少于5扣。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簧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安全膜片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防爆信号反馈装置包括:
第二阀帽,所述第二阀帽形成有隔爆腔,所述隔爆腔内设置有固定座和设置至所述固定座的微动开关,所述固定座设置通孔;
第二阀座,所述第二阀座连接至所述集流管,且所述第二阀座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连接至所述第二阀座和所述第二阀帽,所述第二阀体具有进气口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内腔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构造为能够沿所述第二内腔的表面滑动,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连接有撞针,所述撞针部分地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微动开关的压板配合;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撞针外,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第二活塞;以及
隔爆接线盒,所述隔爆接线盒连接至所述第二阀帽,所述隔爆接线盒外设置有防爆格兰头。
可选地,所述第二阀座与所述集流管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阀帽与所述隔爆接线盒螺纹连接,所述隔爆接线盒与所述防爆格兰头螺纹连接;
所述螺纹连接的最小啮合深度均不小于8mm,所述螺纹连接的啮合扣数均不少于5扣。
可选地,所述防爆气体灭火装置还包括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设置至所述容器阀外并伸入所述虹吸管内;并且/或者
所述防爆电磁阀外设置有防爆格兰头。
可选地,所述贮存容器为钢瓶;并且/或者
所述集流管通过高压编织软管连接至所述容器阀的所述出口,所述高压编织软管的长度小于或等于40cm。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灭火系统,所述灭火系统包括: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至所述防爆电磁阀和所述防爆信号反馈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其中,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包括贮存容器、容器阀、防爆电磁阀和集流管。防爆电磁阀设置至容器阀,并用于控制容器阀的开启和关闭。集流管的输入端连接至容器阀的出口,集流管设置有泄压阀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采用防爆电磁阀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具有优良的防爆性能,适用于布置在有易燃易爆气体存在的区域。贮存容器中的气体可以在集流管中混合后均匀输出。通过设置在集流管上的泄压阀确保输出的气体的气压在预定的安全范围内,进一步提高防爆气体灭火装置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容器阀和防爆电磁阀部分的剖面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容器阀位于打开位置;以及
图3为图1中防爆信号反馈装置部分的剖面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防爆气体灭火装置
110:贮存容器
111:虹吸管
112:压力表
120:容器阀
121:第一阀帽
122:第一阀座
122A:进口
122B:出口
123:第一阀体
123A:第一活塞
124:第一弹簧
125:安全膜片
130:防爆电磁阀
131:压杆
140:集流管
141:连接件
142:高压编织软管
150:支撑框架
160:防爆信号反馈装置
161:第二阀帽
161A:隔爆腔
1611:固定座
1612:微动开关
1612A:压板
162:第二阀座
163:第二阀体
163A:第二活塞
163B:进气口
164:第二弹簧
165:撞针
166:隔爆接线盒
170:泄压阀
181:第一防爆格兰头
182:第二防爆格兰头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包括贮存容器110、容器阀120、防爆电磁阀130和集流管140。
贮存容器110内贮存有灭火剂,且贮存容器110具有释放口。容器阀120设置至贮存容器110的释放口。容器阀120具有进口122A和出口122B,进口122A通过虹吸管111连通贮存容器110的内部,出口122B位于贮存容器110的外部。防爆电磁阀130设置至容器阀120,并用于控制容器阀120的开启和关闭。集流管140的输入端连通容器阀120的出口122B。集流管140设置有泄压阀170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
在使用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固定设置在待防护区域,贮存容器110中的气体灭火剂可以在集流管140中混合后均匀输出。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采用防爆电磁阀130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具有优良的防爆性能,设置在集流管140上的泄压阀170确保输出的气体的气压在预定的安全范围内,避免贮存容器110打开的瞬间集流管140内的压力过大(压力过大时会发生管道炸裂的情况),进一步提高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的安全性能。可以理解,泄压阀170的工作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设定泄压阀170的工作阈值为5.9MPa,一旦集流管140内的压力值大于该工作阈值,泄压阀170打开进行泄压。
参见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还包括压力表112和支撑框架150,压力表112设置至容器阀120外并伸入虹吸管111内,用于检测贮存容器110内的压力。贮存容器110位于支撑框架150内,且贮存容器110可拆卸地安装至支撑框架150。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容器110为钢瓶,钢瓶例如可以通过抱箍与支撑框架150固定。支撑框架150的作用在于保护贮存容器110,同时固定贮存容器110。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支撑框架150的尺寸与贮存容器110的尺寸匹配,可以将支撑框架150安装至有灭火需求的装置或区域。
贮存容器110中贮存的灭火剂例如可以为七氟丙烷、全氟己酮或二氧化碳等。
集流管140固定至支撑框架150顶部,集流管140通过高压编织软管142连接至容器阀120的出口122B。在容器阀120打开时,在释放灭火剂气体的瞬间,高压编织软管142会受力晃动。为避免高压编制软管的晃动过大,本是实用新型中,高压编织软管14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40cm,使高压编制软管能够被约束在固定支架内,不至于撞击到周围设备和结构造成破损。
可以理解,集流管140的输出端用于输出贮存容器110中的灭火剂,图1中,集流管140的输出端设置有连接件141。连接件141具体为管道接头,集流管140的输出端例如可以连接一管道,从而将灭火剂通过管道末端的喷头输出至待灭火区域。
参见图2,本实施方式中,容器阀120包括第一阀帽121、第一阀座122和第一阀体123。其中,第一阀帽121连接至防爆电磁阀130。第一阀座122与第一阀帽121连接,第一阀座122形成有容器阀120的进口122A和出口122B。第一阀体123位于进口122A和出口122B之间,第一阀体123形成有第一内腔,第一内腔连通进口122A和出口122B。
第一内腔设置有第一活塞123A,第一活塞123A构造为能够在防爆电磁阀130的控制下相对于第一阀体123移动,具体地,在防爆电磁阀130的控制下,第一活塞123A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活塞123A在关闭位置时,第一活塞123A封闭进口122A和出口122B之间的通道,在打开位置时,进口122A和出口122B之间的通道导通。
图2所示实施方式中,容器阀120还包括第一弹簧124和安全膜片125。第一弹簧124和安全膜片125位于第一阀座122内。第一弹簧124连接至安全膜片125和第一阀体123,第一弹簧124位于第一活塞123A外安全膜片125位于第一活塞123A和第一阀帽121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在未使用的情况下,防爆电磁阀130的压杆131会从第一阀帽121伸入第一阀座122内并抵紧安全膜片125,使第一活塞123A保持在关闭位置,此时第一弹簧124处于压缩状态。
当防爆电磁阀130通电后,控制防爆电磁阀130的压杆131收缩,撤回施加在第一活塞123A上的压力,安全膜片125会在第一弹簧124的作用下回撤,此时第一活塞123A能够被贮存容器110内的高压气体顶开。第一活塞123A可以在贮存容器110内气体的作用下移动至打开位置。而控制防爆电磁阀130的压杆131再次伸出时,可以将第一活塞123A复位至关闭位置。
如图2中所示,防爆电磁阀130外设置有第一防爆格兰头181。以确保不同尺寸电缆接入时第一防爆格兰头181仍能夹紧,并且确保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整体的防爆等级满足Ex d隔爆要求,能够满足1区和2区的使用要求。
安全膜片125的作用在于:一旦贮存容器110内的气压过大时,第一活塞123A被顶起,并且第一活塞123A能够抵接安全膜片125直至使安全膜片125变形(顶破安全膜片125),此时进口122A和出口122B之间的通道被打开(部分地打开),可以对贮存容器110进行泄压。从而实现超压时自动泄压。
优选地,第一弹簧124的尺寸小于或等于安全膜片125的尺寸。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124的横截面面积与安全膜片125的面积大致相同,在防爆电磁阀130的压杆131缩回时,能够避免安全膜片125在第一阀座122内翻转。
考虑到防爆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阀座122与贮存容器110(释放口)螺纹连接,且第一阀座122与贮存容器110之间的螺纹的最小啮合深度不小于8mm,螺纹的啮合扣数不少于5扣,以满足GB/T3836.2有关隔爆外壳保护设备的相关要求。
参见图3,本实施方式中,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包括第二阀帽161、第二阀座162、第二阀体163、第二弹簧164和隔爆接线盒166。其中,第二阀帽161形成有隔爆腔161A,隔爆腔161A内设置有固定座1611和设置至固定座1611的微动开关1612,固定座1611设置通孔。第二阀座162连接至集流管140且与集流管140连通。第二阀体163连接至第二阀座162和第二阀帽161。第二阀体163具有第二内腔,第二内腔与集流管140连通。
第二阀体163的第二内腔设置有第二活塞163A,第二活塞163A构造为能够沿第二内腔的表面滑动。第二活塞163A的一端连接有撞针165,撞针165部分地穿过位于固定座1611的通孔并与微动开关1612的压板1612A配合。第二弹簧164设置在撞针165外,第二弹簧164的两端分别抵接固定座1611和第二活塞163A。
这样,一旦集流管140内充入贮存容器110内的灭火剂气体,气体会从第二阀体163的进气口163B进入第二内腔,推动第二活塞163A沿第二阀体163的第二内腔移动,第二活塞163A移动的同时推动撞针165,从而使撞针165触动微动开关1612的压板1612A,实现微动开关1612的常开信号/常闭信号的切换。也就是说,一旦贮存容器110释放气体至集流管140,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即会产生信号反馈。微动开关1612的线缆通过隔爆接线盒166和第二防爆格兰头182接出。如图3所示,隔爆接线盒166连接至第二阀帽161,隔爆接线盒166外设置有第二防爆格兰头182。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座162与集流管140螺纹连接,第二阀帽161与隔爆接线盒166螺纹连接,隔爆接线盒166与第二防爆格兰头182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最小啮合深度均不小于8mm,螺纹连接的啮合扣数均不少于5扣。以保证整体满足隔爆外壳保护设备的相关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还公开了一种灭火系统,灭火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和控制器。其中,控制器电连接至防爆电磁阀130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
可以理解,控制器可以为消防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的处理器,方便用户通过上位机控制防爆电磁阀130,从而打开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第一活塞123A移动至打开位置),或者关闭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第一活塞123A移动至关闭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控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的反馈信号变化(常开信号/常闭信号的切换)来判断灭火器是否正确释放,继而完成浸渍时间的计算(通过常开信号/常闭信号的切换的时间间隔,获取贮存容器110释放气体的时长)。控制器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的反馈信号变化来判断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是否释放失效,继而控制警报装置发出警报。
可以理解,灭火系统通常还包括感测装置,感测装置电连接至控制器,感测装置例如为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有毒气体探测器中的一个或多个,用于感测目标区域内的环境信息并将感测结果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例如可以根据感测装置感测的结果对应控制防爆电磁阀130。感测装置也应具有防爆性能。
再比如,在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感测装置电连接至防爆电磁阀,一旦发生火灾,感测装置即发送触发信号至防爆电磁阀,防爆电磁阀对应打开防爆气体灭火装置,集流管的输出端输出灭火剂至火灾发生的位置,从而能够实现灭火。
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具有优良的防爆性能和安全性能,可以采用例如容积为10L细钢瓶将该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小型化,使其能够在防爆危险区域使用。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应于海上及陆地钻井平台上动力设备舱内等空间狭小的区域,配合消防控制系统使用。在消防控制系统发送灭火指令后,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喷射灭火剂,并通过防爆信号反馈装置160将成功喷射的信号反馈给消防控制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合适数量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100,安装在各个需要监控火情的防爆动力设备舱内。通过防爆传感器(感测装置)采集信息与上位机紧密配合可以实现全天候自动化监控,从而能够扫除人工监控的盲区,弥补了防爆危险区无适用的小型自动灭火装置的空白,有效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包括:
贮存容器,所述贮存容器贮存有灭火剂,且所述贮存容器具有释放口;
容器阀,所述容器阀设置至所述释放口,所述容器阀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通过虹吸管连通所述贮存容器的内部,所述出口位于所述贮存容器的外部;
防爆电磁阀,所述防爆电磁阀设置至所述容器阀,并用于控制所述容器阀的开启和关闭;以及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输入端连通所述容器阀的所述出口,所述集流管设置有泄压阀和防爆信号反馈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气体灭火装置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贮存容器位于所述支撑框架内,且所述贮存容器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支撑框架,所述集流管固定至所述支撑框架顶部,所述集流管的输出端设置有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阀包括:
第一阀帽,所述第一阀帽连接至所述防爆电磁阀;
第一阀座,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一阀帽连接,所述第一阀座形成有相连通的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和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位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所述第一阀体形成有与连通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的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构造为在所述防爆电磁阀的控制下相对于所述第一阀体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一活塞封闭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的通道,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第一活塞打开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阀还包括第一弹簧和安全膜片,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安全膜片位于所述第一阀座内,所述第一阀体通过所述第一弹簧连接至所述安全膜片,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外,所述安全膜片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阀帽之间;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贮存容器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贮存容器之间的螺纹的最小啮合深度不小于8mm,螺纹的啮合扣数不少于5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安全膜片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信号反馈装置包括:
第二阀帽,所述第二阀帽形成有隔爆腔,所述隔爆腔内设置有固定座和设置至所述固定座的微动开关,所述固定座设置通孔;
第二阀座,所述第二阀座连接至所述集流管,且所述第二阀座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连接至所述第二阀座和所述第二阀帽,所述第二阀体具有进气口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内腔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构造为能够沿所述第二内腔的表面滑动,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连接有撞针,所述撞针部分地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微动开关的压板配合;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撞针外,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第二活塞;以及
隔爆接线盒,所述隔爆接线盒连接至所述第二阀帽,所述隔爆接线盒外设置有防爆格兰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座与所述集流管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阀帽与所述隔爆接线盒螺纹连接,所述隔爆接线盒与所述防爆格兰头螺纹连接;
所述螺纹连接的最小啮合深度均不小于8mm,所述螺纹连接的啮合扣数均不少于5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气体灭火装置还包括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设置至所述容器阀外并伸入所述虹吸管内;并且/或者
所述防爆电磁阀外设置有防爆格兰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存容器为钢瓶;并且/或者
所述集流管通过高压编织软管连接至所述容器阀的所述出口,所述高压编织软管的长度小于或等于40cm。
10.一种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爆气体灭火装置;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至所述防爆电磁阀和所述防爆信号反馈装置。
CN202320118544.2U 2023-01-16 2023-01-16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Active CN219333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8544.2U CN219333040U (zh) 2023-01-16 2023-01-16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8544.2U CN219333040U (zh) 2023-01-16 2023-01-16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3040U true CN219333040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0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8544.2U Active CN219333040U (zh) 2023-01-16 2023-01-16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3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95990C2 (ru)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ногоступенчатой системы пожаротушения
KR20070035074A (ko) 소화제의 방출 방법 및 장치
AU2010226971B2 (en) Fire suppression system
KR101161952B1 (ko) 주방 화재진압용 자동 및 수동식 소화장치
RU2537134C1 (ru)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подавления опасности и сигнализации
KR20120056389A (ko) 화재진압용 소화탄 발사장치
CN113209520A (zh) 洁净型非储压灭火器
CN219333040U (zh) 防爆气体灭火装置和灭火系统
CN214130036U (zh) 非贮压式灭火装置及消防系统
EP3329970A1 (en) Safety system for fire suppressant distribution devices
KR101993606B1 (ko) 소화가스 및 스프링클러 겸용 분사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소화시스템
CN110354434A (zh) 一种易燃易爆工房用新型快速灭火装置
CN214130038U (zh) 分体式灭火装置
CN209570849U (zh) 一种粉尘防爆智能泄压系统控制集成系统
KR102056472B1 (ko) 자동 소화 시스템의 소화기 격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 소화 장치
CN112587843A (zh) 一种可实现二次灭火的外置式灭火装置
JPH07178190A (ja) コンテナの消火装置
US20060220565A1 (en) Device for locking out a pressurized storage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KR102551905B1 (ko) 자동 및 수동 겸용 소화장치
CN116249572A (zh) 用于消防系统的放泄阀、消防系统和相关致动方法
CN215309869U (zh) 洁净型非储压灭火器
KR102580130B1 (ko) 소공간용 소화용구
CN110274067B (zh) 一种消焰防爆安全阀
KR20120097103A (ko) 소화약제의 소진을 향상시킨 소화장치
KR102447276B1 (ko) 휴대용 자동 소화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5102 No. 99 Yang Wei Road, six town, Jiangsu, Yangzhou

Patentee after: YANGZHOU RUNYANG LOGISTIC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after: CIMC Container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25102 No. 99 Yang Wei Road, six town, Jiangsu, Yangzhou

Patentee before: YANGZHOU RUNYANG LOGISTIC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before: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