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7939U -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17939U
CN219317939U CN202320074420.9U CN202320074420U CN219317939U CN 219317939 U CN219317939 U CN 219317939U CN 202320074420 U CN202320074420 U CN 202320074420U CN 219317939 U CN219317939 U CN 219317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ipe
heating band
elbow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744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正西
李茜莲
丁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Haiding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Haiding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Haiding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Haiding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7442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17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17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17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包括弯管、直管和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为内部设置有载热片的加热带组,所述加热带组共设置有两组,所述加热机构全覆盖包裹有所述直管和所述弯管外壁,并对管道进行加热作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道接口处设置的相与之配合的加热带结构,可以与管道外壁全包裹覆盖,有效减少高温管道的蒸发作用,起到一定的降温效果,同时在加热带的内部设置有布加热丝,在低温管道中通过布加热丝上设置的温度传感器,传输给温控系统,对管道进行相应的加热处理,防止气体结晶堵塞内部管路,不仅如此,温控系统对于高温时的管道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控温作用,适用于各种环境下管道的保温。

Description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保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背景技术
蒸汽管道分为两种工作状态,一是高温状态,二低温状态,在冷热交替变换中,会因为热胀冷缩原理而产生位移和受力,管道越长,位移和受到的力越大,为了防止管道发生损坏,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避,于是就有了这个弯,也被称作为“膨胀节”,是用来吸收管子轴向膨胀位移的,也有躲避混凝土梁柱的要求,一举两得,因此弯头管道广泛运用于蒸汽管路运输中。
现有的蒸汽弯头管道虽然可以适应高低温条件下的热胀冷缩,但是起不到对于蒸汽本身以及管道内部流通的保护,在低温时,内部蒸汽容易形成结晶,堵塞内部管路,在高温时,又会大量蒸发并造成能源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包括弯管、直管和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为内部设置有载热片的加热带组,所述加热带组共设置有两组,所述加热机构全覆盖包裹有所述直管和所述弯管外壁,并对管道进行加热作用,所述弯管包括第一弯管、第二弯管和第三弯管,各所述弯管两端均连通有直管,所述直管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所述第一直管两端分别连通有所述第一弯管与所述第二弯管,所述第二直管两端分别连通有所述第二弯管和所述第三弯管,且所述第一直管管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管,所述第一直管外部套接有第一直管加热带,所述第一直管加热带开设有两处接线孔,所述两处接线孔分别为第一电源线孔和第一温控线孔,所述第一电源线孔用于插入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温控线孔用于插入第一温控线,所述第一弯管外部套接有第一弯管加热带,所述第二弯管外部套接有所述第二弯管加热带,且所述第一弯管加热带体积大于所述第二弯管加热带,所述第一直管加热带、第一弯管加热带和第二弯管加热带共同组成第一加热带组,所述第一加热带组内部设置有第一载热片,所述第一载热片表面均匀分布有第一布加热丝,所述第一布加热丝中部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直管外部套接有第二直管加热带,所述第三弯管外部设置有第三弯管加热带,所述第二直管加热带一侧与所述第三弯管加热带一侧固定连接,且二者共同组成第二加热带组,所述第二直管加热带表面设置有两处接线孔,两处所述接线孔上下垂直排布,所述上部接线孔为第二温控线孔,用于插入第二温控线,所述下部接线孔为第二电源线孔,用于插入第二电源线,所述第二加热带组内部设置有第二载热片,所述第二载热片内部均匀分布有第二布加热丝,所述第二布加热丝中上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温控线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一加热带组内部接线连接,所述第二温控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二加热带组内部接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管道接口处设置的相与之配合的加热带结构,可以与管道外壁全包裹覆盖,有效减少高温管道的蒸发作用,起到一定的降温效果,同时在加热带的内部设置有布加热丝,在低温管道中通过布加热丝上设置的温度传感器,传输给温控系统,对管道进行相应的加热处理,防止气体结晶堵塞内部管路,不仅如此,温控系统对于高温时的管道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控温作用,对于管道内部的保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的管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的第一直管加热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的第一弯管加热带与第二弯管加热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的第一载热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的第二直管加热带与第三弯管加热带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的第二载热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弯管;2、第一直管;3、第二弯管;4、第二直管;5、第三弯管;6、第一直管加热带;7、第一电源线孔;8、第一温控线孔;9、第一弯管加热带;10、第二弯管加热带;11、第一载热片;12、第一布加热丝;13、第一温度传感器;14、第二直管加热带;15、第三弯管加热带;16、第二电源线孔;17、第二温控线孔;18、第二载热片;19、第二布加热丝;20、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如图1-6所示,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包括弯管、直管和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为内部设置有载热片的加热带组,所述加热带组共设置有两组,所述加热机构全覆盖包裹有所述直管和所述弯管外壁,并对管道进行加热作用,所述弯管包括第一弯管1、第二弯管3和第三弯管5,各所述弯管两端均连通有直管,所述直管包括第一直管2、第二直管4,所述第一直管2两端分别连通有所述第一弯管1与所述第二弯管3,所述第二直管4两端分别连通有所述第二弯管3和所述第三弯管5,且所述第一直管2管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管4,所述第一直管2外部套接有第一直管加热带6,所述第一直管加热带6开设有两处接线孔,所述两处接线孔分别为第一电源线孔7和第一温控线孔8,所述第一电源线孔7用于插入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温控线孔8用于插入第一温控线,所述第一弯管1外部套接有第一弯管加热带9,所述第二弯管3外部套接有所述第二弯管加热带10,且所述第一弯管加热带9体积大于所述第二弯管加热带10,所述第一直管加热带6、第一弯管加热带9和第二弯管加热带10共同组成第一加热带组,所述第一加热带组内部设置有第一载热片11,所述第一载热片11表面均匀分布有第一布加热丝12,所述第一布加热丝12中部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3,所述第二直管4外部套接有第二直管加热带14,所述第三弯管5外部设置有第三弯管加热带15,所述第二直管加热带14一侧与所述第三弯管加热带15一侧固定连接,且二者共同组成第二加热带组,所述第二直管加热带14表面设置有两处接线孔,两处所述接线孔上下垂直排布,所述上部接线孔为第二温控线孔17,用于插入第二温控线,所述下部接线孔为第二电源线孔16,用于插入第二电源线,所述第二加热带组内部设置有第二载热片18,所述第二载热片18内部均匀分布有第二布加热丝19,所述第二布加热丝19中上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0。
具体的,第一温控线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3在第一加热带组内部接线连接,第二温控线与第二温度传感器20在第二加热带组内部接线连接。
工作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在安装时,只需要将对应的加热带套接入相应名称管道中,在连接处设置有魔术贴贴合固定,安装简单方便,在拆卸更换时也非常便携。在使用时,首先接通电源,气体流经第一弯管1进入第一直管2中部,通过第一载热片11中部第一温度传感器13感应,传输给第一温控线连通的第一温控系统,用以调控第一布加热丝12,对第一弯管1、第一直管2和第二弯管3内部进行全方位的温度控制,气体经过第二弯管3途径阀门进入到第二直管4内部,通过第二载热片18中上部设置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0,传输给第二温控线连通的第二温控系统,用以调控第二布加热丝19,对第二直管4和第三弯管5进行相应的温度控制,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低温时弯管内部造成气体结晶堵塞管道的可能,还可以避免管路高温时大量蒸发气体造成的能源损耗,非常适用于管路气体运输时的保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2)

1.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包括弯管、直管和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为内部设置有载热片的加热带组,所述加热带组共设置有两组,所述加热机构全覆盖包裹有所述直管和所述弯管外壁,并对管道进行加热作用,所述弯管包括第一弯管(1)、第二弯管(3)和第三弯管(5),各所述弯管两端均连通有直管,所述直管包括第一直管(2)、第二直管(4),所述第一直管(2)两端分别连通有所述第一弯管(1)与所述第二弯管(3),所述第二直管(4)两端分别连通有所述第二弯管(3)和所述第三弯管(5),且所述第一直管(2)管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管(4),所述第一直管(2)外部套接有第一直管加热带(6),所述第一直管加热带(6)开设有两处接线孔,所述两处接线孔分别为第一电源线孔(7)和第一温控线孔(8),所述第一电源线孔(7)用于插入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温控线孔(8)用于插入第一温控线,所述第一弯管(1)外部套接有第一弯管加热带(9),所述第二弯管(3)外部套接有第二弯管加热带(10),且所述第一弯管加热带(9)体积大于所述第二弯管加热带(10),所述第一直管加热带(6)、第一弯管加热带(9)和第二弯管加热带(10)共同组成第一加热带组,所述第一加热带组内部设置有第一载热片(11),所述第一载热片(11)表面均匀分布有第一布加热丝(12),所述第一布加热丝(12)中部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3),所述第二直管(4)外部套接有第二直管加热带(14),所述第三弯管(5)外部设置有第三弯管加热带(15),所述第二直管加热带(14)一侧与所述第三弯管加热带(15)一侧固定连接,且二者共同组成第二加热带组,所述第二直管加热带(14)表面设置有两处接线孔,两处所述接线孔上下垂直排布,上部接线孔为第二温控线孔(17),用于插入第二温控线,下部接线孔为第二电源线孔(16),用于插入第二电源线,所述第二加热带组内部设置有第二载热片(18),所述第二载热片(18)内部均匀分布有第二布加热丝(19),所述第二布加热丝(19)中上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线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3)在所述第一加热带组内部接线连接,所述第二温控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0)在所述第二加热带组内部接线连接。
CN202320074420.9U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Active CN219317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4420.9U CN219317939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4420.9U CN219317939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17939U true CN219317939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32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74420.9U Active CN219317939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17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6487B (zh) 一种基于逆流热交换原理的输热三层套管系统
CN204403589U (zh) 高温高压管道
KR20010031811A (ko)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워터 히터의 열교환기
CN219317939U (zh) 一种弯头管道加热套
CN210603816U (zh) 一种高超声速风洞热喷流干扰试验气体加热器
CN208365638U (zh) 一种新型电光辐射供热器
CN205320310U (zh) 一种高温防爆电加热器
CN204625576U (zh) 一种用于煤气化炉的新型水冷壁
CN210664100U (zh) 一种浮头式换热器进口端结构
CN215832216U (zh) 一种吸热器保温箱复合加热与功率差异化设置的系统
KR19990080780A (ko) 더블 파이프형 진공관식 전기 순간 온수 가열기
CN219244376U (zh) 一种用于高温废气余热再利用的废气处理装置
CN201306598Y (zh) 一种易除冰空浴式气化器
CN216205592U (zh) 石墨烯加热式汽化器
CN213020308U (zh) 一种相变储能电加热式热交换装置
CN216845778U (zh) 一种换热面积可调式节能环保型换热器
CN215909727U (zh) 一种用于提高塔底冷凝液热量回收率的换热器
CN219571043U (zh) 一种阀管加热套
CN214094655U (zh) 一种热电厂用保温供热系统
CN220397863U (zh) 一种燃电两用型换热器及热水器
CN218097328U (zh) 一种换热器
CN201047481Y (zh) 高温炉管反辐射节能隔热套裙
CN219607377U (zh) 一种空气加热装置
CN206442352U (zh) 基于分形换热器的聚光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系统
CN210320736U (zh) 一种地源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