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5558U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5558U
CN219285558U CN202320305741.5U CN202320305741U CN219285558U CN 219285558 U CN219285558 U CN 219285558U CN 202320305741 U CN202320305741 U CN 202320305741U CN 219285558 U CN219285558 U CN 219285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backlight
light guide
glass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57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杰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57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5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5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55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该背光模组包括玻璃导光板,玻璃导光板至少一外侧以及后侧分别限定出相邻设置的入光部以及背光部,入光部用于提供外部光源的入射面,其中,反射层涂覆于玻璃导光板并覆盖背光部,以使背光部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外观层涂覆于反射层远离玻璃导光板的一侧。该背光模组采用玻璃导光板涂覆反射层以及外观层的方式,取代现有方案中的背板本体,减小部件装配厚度和相互间安全间隙的累加厚度,从而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尺寸,节省背板本体的加工成本以及物料成本,实现显示设备厚度尺寸减薄。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显示设备正向超薄化、超窄化、集成化等趋势发展;外观上,整机厚度越来越薄、越来越窄,结构固定和安装方式越来越简化,同时整机外形尺寸减少,也使得电视包装体积、包装成本和物流成本等相应降低。
而目前的大型显示设备结构一般由背光模组、边框组件以及显示模组三个部分组成。相关技术方案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本体、背光光源以及光学组件,在其加工生产过程中,背板本体需通过冲压模具冲压成型。背光光源设置在背板本体上或光学模组的侧部,并在背板本体上设置用以反射由背光光源所出射的光线的反射膜。在上述三者的相互配合下,显示设备的厚度主要由上述结构件的厚度和相互间的安全间隙累加组成,导致常规结构装置外观造型上不具有优势,同时由于厚度尺寸大,难以满足客户的轻薄化需求,零件材料使用成本的增加,对应的包装体积和物流成本也相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玻璃导光板,所述玻璃导光板至少一外侧以及后侧分别限定出相邻设置的入光部以及背光部,所述入光部用于提供外部光源的入射面;
反射层,涂覆于所述玻璃导光板并覆盖所述背光部,以使所述背光部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
外观层,涂覆于所述反射层远离所述玻璃导光板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反射层为白色反射油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
边框本体,其包括相连的侧板以及支撑板,所述侧板与所述支撑板呈角度设置,所述侧板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靠近所述入光部的一侧,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靠近所述背光部的一侧;
所述侧板与所述入光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背光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间隙;
光源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内,所述光源支架靠近所述入光部的一侧设置有背光光源,所述背光光源对应所述入光部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光源支架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往所述玻璃导光板的方向延伸并遮挡在所述第一安装间隙的前侧;
所述支撑件的后侧面用于遮挡由所述背光光源所出射的光线,所述支撑件的前侧面提供有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侧板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凹设有第一台阶结构,所述第一台阶结构用于提供部分显示模组的嵌置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
中框,其前后两侧分别限定出相对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提供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并固定所述玻璃导光板;
所述玻璃导光板前侧的外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粘接固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中框的内侧还设置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错开设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台阶结构;
所述第三支撑部用于提供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玻璃导光板的前侧限定出出光部,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靠近所述出光部的一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
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的前侧。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交互平板,包括:
如第二方面的显示设备;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由远离所述玻璃导光板的一侧往靠近所述玻璃导光板的一侧依次设置的玻璃面板、液晶面板以及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背光模组采用玻璃导光板,取代现有方案中的背板本体,减小部件装配厚度和相互间安全间隙的累加厚度,从而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尺寸,节省背板本体的加工成本以及物料成本,实现显示设备厚度尺寸减薄;
玻璃导光板的背光部涂覆设置有反射层,以使背光部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反射层可取代现有方案中的反射膜片,一定程度简化了物料组装工序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反射层远离玻璃导光板的一侧涂覆设置有外观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现有方案中背板本体在显示设备中所起到的外观效果,外观层也装饰膜提供了贴附空间,其外观设计相对丰富可定制,使显示设备的背侧外观可匹配不同的场景应用和装饰风格来设计,满足了用户对于显示设备的轻薄化的需求以及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截面结构爆炸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截面结构爆炸图之二。
图中:10、玻璃导光板;11、入光部;12、背光部;13、出光部;14、反射层;15、外观层;16、光学膜片;20、边框本体;21、侧板;211、第一台阶结构;22、支撑板;23、支撑件;30、光源支架;31、背光光源;40、中框;41、第一支撑部;42、第二支撑部;43、第二台阶结构;44、第三支撑部;45、饰板;50、玻璃面板;60、液晶面板;70、触控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从背景技术可知,目前的大型显示设备结构一般由背光模组、边框组件以及显示模组三个部分组成。在相关技术方案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本体、背光光源31以及光学组件,在其加工生产过程中,背板本体需通过冲压模具冲压成型。背光光源31设置在背板本体上或光学模组的侧部,并在背板本体上设置用以反射由背光光源31所出射的光线的反射膜。在上述三者的相互配合下,显示设备的厚度主要由上述结构件的厚度和相互间的安全间隙累加组成,导致常规结构装置外观造型上不具有优势,同时由于厚度尺寸大,难以满足客户的轻薄化需求,零件材料使用成本的增加,对应的包装体积和物流成本也相应较高。为此,本实施方式提供以下方案。
请参考附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是针对显示设备中背光模组的结构改进,该背光模组在显示设备的应用中,其相比传统背光模组而言在厚度尺寸上作出了优化,使显示设备整体更加轻薄,满足当前市场对于轻薄化显示设备的需求。
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也可以称为显示器,或直接通俗的称为显示屏、荧幕等。其主要功能用于输出图像信息,如果输入信号为电子信号,这种显示装置也可被称为电子显示设备。具体的,显示设备一般包括直下式以及侧入式两种背光形式,其主要由显示模组以及背光模组配合实现图像的显示以及图像发光的功能,显示模组用于提供图像显示功能,在显示模组的前侧会设置为显示模组提供保护的玻璃面板50,而背光模组则用于提供显示模组所显示的图像亮度。
应当理解的是,直下式背光源工艺相对简单,其不需要导光板,光源阵列置于灯箱底部,从光源出射的光线经过底面和侧面反射,再通过表面的扩散板和光学模组均匀射出,直下式背光源的厚度由背光模组中的背板本体、光源和光学组件的厚度及相互间距累加所决定,通常厚度越厚。而侧入式背光源即将点状光源设置在经过特殊设计的导光板侧边作为背光源,其使用的光源个数较少,因侧入式背光源的光源设置在显示设备的侧部,因此显示设备的背侧只需要添加导光板即可,其结构相比直下式背光源的外观厚度更为轻薄。
示例性的,本例所提供的显示设备可以应用于商业场景,比如:液晶广告机、会议显示屏、液晶拼接屏、触摸一体机、户外广告机、数字智能水牌、自助终端机、定制商显等都属于商显范畴。
为了让背光模组结构设计更为轻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设计为侧入式背光源结构。请参考图1-图4,该背光模组包括玻璃导光板10,玻璃导光板10至少一外侧以及后侧分别限定出相邻设置的入光部11以及背光部12,入光部11用于提供外部光源的入射面,在显示设备的应用中,玻璃导光板10的入光侧配置有背光光源31,背光光源31所出射的光线从玻璃导光板10的入射部入射至玻璃导光板10内,光线在玻璃导光板10内利用折射的原理对光线进行修正,从而使光线从玻璃导光板10的另一侧表面均匀出光,以提供显示设备显示所需的光线。
本实施方式采用玻璃作为导光板的材料,从而替代现有方案中采用塑料MS(MSRESIN也就是称为MS树脂,是常用的透明塑料原料)或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又称亚克力或有机玻璃)制作的导光板,玻璃的膨胀系数比塑料等树脂材料要小,玻璃导光板10所受温度影响较小,其尺寸在不同的工作状态及环境下基本不变,故背光模组内部无需为导光板预留出热胀冷缩的形变间隙,因此,采用玻璃导光板10取代传统材料的导光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背光模组内在厚度方向上的安装空间,从而让显示设备更为轻薄。
此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层14,反射层14通过涂覆的方式附于玻璃导光板10的后侧面,也即,反射层14覆盖在背光部12上,以使背光部12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可以理解的是,反射层14可以采用反光率较高的材料,以使射向玻璃导光板10背侧的光线能够被最大程度地反射向其前侧的出光部13,提高背光模组所能提供的显示亮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显示设备的功耗,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光线在进入玻璃导光板10后,部分光线会从玻璃导光板10的背光部12(后侧面)出射,而该部分光线则会反射层14反射后再次向玻璃导光板10入射,并最终从玻璃面板50的出光部13(前侧面)射出。由上可知,反射层14可取代现有方案中的反射膜片,一定程度简化了物料组装工序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涂覆形成的反射层14厚度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膜片形式的反射膜片而言厚度更小,且反射层14能够附着在玻璃导光板10上,与玻璃导光板10之间不具备装配间隙,使背光模组能够进一步缩减其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让其更加轻薄化。
在反射层14上还设置有外观层15,外观层15通过涂覆的方式设置在反射层14远离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一般情况下外观层15可以设置为透光率较低的材料,比如黑色油墨,降低背光光源31的光线从玻璃导光板10的背侧出射漏光的概率。此外,外观层15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现有方案中背板本体在显示设备中所起到的外观效果,外观层15也装饰膜提供了贴附空间,其外观设计相对丰富可定制,使显示设备的背侧外观可匹配不同的场景应用和装饰风格来设计,满足了用户对于显示设备的在不同使用场景下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涂覆有外观层15的玻璃导光板10还能够取代现有技术方案中的背板本体,在其具备背板本体用于支撑反射膜片的功能以外,还取代了背板本体在设备外观上的视觉效果,减少部件装配厚度和相互间安全间隙的累加厚度,从而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尺寸,节省背板本体的加工成本以及物料成本,实现显示设备厚度尺寸减薄。
本实施方式具备以下创新点:
1、采用玻璃导光板10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导光板;
2、在玻璃导光板10上涂覆反射层14,取消现有技术中反射膜片的设计;
3、在反射层14上涂覆外观层15,取消现有技术中背板本体的设计。
通过上述创新点的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现有背光模组中各部件之间配合所形成的累加尺寸,从而让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在保证其功能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具有厚度尺寸小,生产、装配成本低等特点,满足用户对于轻薄化显示设备的需求。
一实施方式中,反射层14为白色反射油墨。在玻璃导光板10制程中,采用白色反射油墨通过涂覆的方式使其附于玻璃导光板10上,玻璃导光板10上的白色反射油墨,主要功能是反射背光光源31所发出的光,达到节能,提高亮度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白色的反射油墨所具备的反射率越高,显示设备的亮度表现越佳,显示设备的功率也能够相对降低,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并且,反射油墨也具有良好的遮光性能,其通过涂覆在玻璃导光板10上,也能够降低玻璃导光板10的背光部12的透光率,降低背光光源31的光线损失,避免背光模组在取消背板本体的方案中出现漏光的情况发生,确保背光模组能够提供良好的背光效果。
本文为了便于方案整体的理解,请参考图1-图4,对于背光模组中各部件以及显示设备整体而言,靠近玻璃导光板10的中心方向的一侧为各部件的内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内”的方向,远离玻璃导光板10的中心方向的一侧为各部件的外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外”的方向;该商显设备在用户使用状态下,显示模组提供图像显示的一侧所朝方向为各部件的前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前”的方向,显示模组背离其前侧的一侧为各部件的后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后”的方向。
如图1-图2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边框本体20,边框本体20作为在该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的支撑部件,其可以围合限定出安装区域,该安装区域能够提供玻璃导光板10及显示设备中的显示模组的安装位置。
示例性的,并且边框本体20可以采用挤压成型工艺或者辊压成型工艺加工而成,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对边框本体20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其结构可以为具有型腔的型材边框,也可以是板状结构的钣金边框。本实施例的边框本体20包括相连的侧板21以及支撑板22,侧板21与支撑板22呈角度设置,侧板21设置在玻璃导光板10靠近入光部11的一侧,支撑板22设置在玻璃导光板10靠近背光部12的一侧,侧板21与支撑板22之间可采用相同的加工方式加工而成,也可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加工而成后,通过焊接、粘接等结合工艺将两者进行连接。
接上述实施方式,侧板21与入光部11之间形成有第一安装间隙,支撑板22与背光部12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间隙,在第一安装间隙内设置有光源支架30,光源支架30用于提供背光光源31的安装位置,这里,光源支架30靠近入光部11的一侧设置有背光光源31,并且背光光源31对应入光部11设置。其中,边框本体20可与光源支架30形成连接关系,即通过侧板21或支撑板22对光源支架30提供支撑,或,光源支架30也可以采用其他安装方式(如通过被夹持在显示模组与玻璃导光板10之间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间隙内。
上述方案中,光源支架30除了能够用于支撑固定背光光源31,其还可以用于对背光光源31进行散热,由于背光光源31一般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条,其发热量较大,为此,光源支架30可以通过散热性能良好且易于加工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光源支架30可以用铝材料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制成。并且,背光光源31可通过导热胶固定至光源支架30上,背光光源31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胶传递至光源支架30,导热胶需兼顾固定背光光源31和热传导的作用,由此,需要折中导热胶的导热系数与粘接性能。
具体的,请继续参考图1-图2,光源支架30的一端设置为与入光部11间隔形成第一安装间隙并用于提供背光光源31的安装位置,其另一端弯折并设置在玻璃导光板10的后侧,其可通过粘接等方式与玻璃导光板10形成固定关系,由于玻璃导光板10的后侧涂覆有反射层14以及外观层15的缘故,因此,光源支架30无法透过玻璃导光板10的背光部12显示在其前侧的出光部13上,确保其不会对背光模块的背光效果造成影响。
在显示设备的应用中,侧板21设置在显示设备的外侧,而支撑板22则相对侧板21弯折设置于显示设备的后侧,可以理解的是,边框本体20主要用于遮挡设置在显示设备周侧的功能部件,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间隙可提供显示设备中其他功能部件的安装空间,这里,边框本体20可遮挡如上述的背光光源31,或显示设备中的其他部件(如摄像头模块、麦克风模块、网络模块等),而支撑板22往显示设备内侧所延伸的长度不会太多,只要确保其能够对显示设备内部各功能部件进行遮挡即可,并非要支撑板22起到原背板本体的作用。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在该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中,其还还包括支撑件23,支撑件23的一端与光源支架30连接,支撑件23的另一端往玻璃导光板10的方向延伸并遮挡在第一安装间隙的前侧,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3的后侧面用于遮挡由背光光源31所出射的光线,避免显示设备设有背光光源31的一侧出现漏光的情况,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背光光源31的光线利用率,在支撑件23的后侧面上还可通过设置反光条的方式,使佘往支撑件23的光线被反射会第一安装间隙中,并让至少部分光线能够被重新射往入光部11。
进一步的,在显示设备的应用中,支撑件23的前侧面提供有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其与显示模组的具体配合关系在此暂不做详细赘述。
为了让显示设备在厚度尺寸上作进一步缩减,从而让设备整体更为轻薄,本实施方式中,侧板21远离支撑板22的一端凹设有第一台阶结构211,第一台阶结构211用于提供部分显示模组的嵌置空间,这样,在显示设备的应用中,显示模组在装配状态下至少部分能够嵌置在第一台阶结构211内,避免显示模组架设在侧板21端部上,导致显示设备整体厚度有所增加。同时,第一台阶结构211也能够起到对显示模组的安装进行定位的作用,提供显示模组的定位部,防止显示模组安装错位的情况。除此之外,第一台阶结构211与显示模组外沿之间的配合结构还能够有效地防止背光光源31所出射的光线从显示模组与边框本体20之间的缝隙漏出的情况发生。
本市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边框设置方式,请参考图3-图4,在该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40,中框40的前后两侧分别限定出相对的第一支撑部41以及第二支撑部42,第一支撑部41用于提供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第二支撑部42用于支撑并固定玻璃导光板10,其中,玻璃导光板10前侧的外沿与第二支撑部42粘接固定。
如图3-图4所示的,中框40的外侧还设置有饰板45,在显示模组整机处于装配状态下,饰板45的宽度能够覆盖在玻璃导光板10以及限制模组的外侧,其能够起到保护显示模组及玻璃导光板10外侧的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显示设备的整体美观度。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中框40与玻璃导光板10以及显示模组粘接固定的方式,相比现有技术中需要在边框以及背板本体内额外设置中框40以及玻璃支架的方案而言,所采用的部件数量更少,除了节省部件的加工数量,加工工艺以及装配工艺以外,还能够减少多个部件相互装配形成的累计尺寸,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之间的装配间隙减小,有利于显示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请继续参照图3-图4,中框40的内侧还设置有第三支撑部44,第二支撑部42与第三支撑部44错开设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台阶结构43,其中,第三支撑部44用于提供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部42与第三支撑部44的设置主要为了适配显示模组的后侧结构,从而让中框40结构与显示模组相匹配,从而提高显示模组在显示设备上的装配稳定性,避免在采用粘接固定的连接方式后,导致显示模组等部件装配稳定性下降的情况。
而接上述实施方式,玻璃导光板10的前侧限定出出光部13,其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16,设置在玻璃导光板10靠近出光部13的一侧。同样,光学模块可通过粘附的方式固定于玻璃导光板10的前侧,这样,玻璃导光板10可以用于固定光学膜片16,背光模组位于相应的安装空间内无需设计出用于安装固定光学膜片16的支架、挂钩等结构部件,从而相应地节省了安装空间内的厚度尺寸,保证背光模组的厚度尺寸控制在较小的可控范围内。
应当理解的是,光学膜片16包括但不限于增亮膜、扩散膜等用于对光线进行处理的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层叠组合。
请继续参考图1-图4,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应用上述的背光模组之外,还包括显示模组,显示模组设置在玻璃导光板10的前侧。
作为显示设备的具体方案,本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由远离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往靠近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依次设置的玻璃面板50以及液晶面板60,玻璃面板50与液晶面板60依次层叠设置,两面板之间可通过光学胶并采用全贴合工艺贴附固定,而玻璃面板50尺寸则设置为稍大于液面板,尽可能避免显示模组边缘漏光。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中,液晶面板60采用全贴合工艺贴附在玻璃面板50的后侧,相比在显示设备内部通过设置用于固定液晶面板60的结构件的方案而言,玻璃面板50起到固定液晶面板60的作用,液晶面板60与玻璃面板50之间不具备装配间隙,从而减小显示模组的厚度尺寸,有利于显示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接上述背光模组对于边框本体20以及中框40结构的描述:
在背光模组包括边框本体20的实施方式中,玻璃面板50的外沿可至少部分藏置在由侧板21端部形成的第一台阶结构211中;而由玻璃面板50以及液晶面板60所组成的显示模组则通过支撑件23的前侧进行支撑固定。
本例中,支撑件23的前侧面可设置有双面胶,其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液晶面板60进行粘接固定,并通过液晶面板60与玻璃面板50的连接关系,对玻璃面板50进行支撑固定。
在背光模组包括中框40的实施方式中,玻璃面板50的外沿通过泡棉胶等具有双面胶功能的部件固定在中框40的第一支撑部41上,而液晶面板60则可通过泡棉被第二支撑部42所抵压支撑。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玻璃面板50边缘印刷有黑边,黑边用于遮挡处于玻璃面板50后侧,且置于玻璃面板50边缘区域的零部件(如本文所述的支撑件23、背光光源31、光源支架30、中框40、线缆等)。
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包括位于设备整体上沿的天侧,位于设备整体下沿的地侧,以及位于显示设备左右相对两侧的左侧以及右侧,本实施方式中,背光光源31设置于显示设备的地侧,且可将显示设备的其他功能部件设置在地侧中,故,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地侧采用设置有边框本体20的技术方案,而显示设备的左侧、右侧及天侧则采用设置有中框40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交互平板,其在上述显示设备结构的基础上,还包括触控面板70,即,显示模组包括由远离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往靠近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依次设置的玻璃面板50、液晶面板60以及触控面板70。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液晶面板60可以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屏、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显示屏等。
可以理解的是,交互平板可作为会议平板、智慧黑板、商显等需具备触控功能的显示设备,本实施方式的交互平板可以通过触控技术对显示在液晶面板60上的内容进行操作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其集成了投影机、白板、幕布、音响、电视机以及视频会议终端等一种或多种功能。用户可通过手指或触控笔对显示模组进行触控操作,智能处理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触控操作生成书写笔迹并显示在液晶面板60中,或根据用户输入的触控操作生成控制操作以处理液晶面板60中的显示内容。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玻璃导光板(10),所述玻璃导光板(10)至少一外侧以及后侧分别限定出相邻设置的入光部(11)以及背光部(12),所述入光部(11)用于提供外部光源的入射面;
反射层(14),涂覆于所述玻璃导光板(10)并覆盖所述背光部(12),以使所述背光部(12)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
外观层(15),涂覆于所述反射层(14)远离所述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14)为白色反射油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边框本体(20),其包括相连的侧板(21)以及支撑板(22),所述侧板(21)与所述支撑板(22)呈角度设置,所述侧板(21)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10)靠近所述入光部(11)的一侧,所述支撑板(22)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10)靠近所述背光部(12)的一侧;
所述侧板(21)与所述入光部(11)之间形成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支撑板(22)与所述背光部(12)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间隙;
光源支架(30),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内,所述光源支架(30)靠近所述入光部(11)的一侧设置有背光光源(31),所述背光光源(31)对应所述入光部(11)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件(23),所述支撑件(23)的一端与所述光源支架(30)连接,所述支撑件(23)的另一端往所述玻璃导光板(10)的方向延伸并遮挡在所述第一安装间隙的前侧;
所述支撑件(23)的后侧面用于遮挡由所述背光光源(31)所出射的光线,所述支撑件(23)的前侧面提供有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1)远离所述支撑板(22)的一端凹设有第一台阶结构(211),所述第一台阶结构(211)用于提供部分显示模组的嵌置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框(40),其前后两侧分别限定出相对的第一支撑部(41)以及第二支撑部(42),所述第一支撑部(41)用于提供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所述第二支撑部(42)用于支撑并固定所述玻璃导光板(10);
所述玻璃导光板(10)前侧的外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42)粘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40)的内侧还设置有第三支撑部(44),所述第二支撑部(42)与所述第三支撑部(44)错开设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台阶结构(43);
所述第三支撑部(44)用于提供显示模组的支撑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导光板(10)的前侧限定出出光部(13),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膜片(16),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10)靠近所述出光部(13)的一侧。
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玻璃导光板(10)的前侧。
10.一种交互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设备;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由远离所述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往靠近所述玻璃导光板(10)的一侧依次设置的玻璃面板(50)、液晶面板(60)以及触控面板(70)。
CN202320305741.5U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Active CN219285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5741.5U CN219285558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5741.5U CN219285558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5558U true CN219285558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11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5741.5U Active CN219285558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55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64358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frame used therein
TWI547740B (zh) 具遮光模組之背光模組以及使用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KR101577336B1 (ko)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10033913A1 (en) Flexible liquid-crystal-screen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6842713B (zh) 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361807B (zh) 电子设备、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CN208421464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
CN219285558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CN102455531B (zh) 显示装置
CN212749474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02932617A (zh) 窄边框液晶电视边框结构装置
CN210864267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N111937370B (zh) 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2781605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5006455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0431494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2889505U (zh) 窄边框液晶电视边框结构装置
CN112015007A (zh)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TWI440932B (zh) 顯示裝置
CN219533575U (zh) 一种玻璃背板导光的显示模组
CN220252348U (zh) 一种侧边固定贴合的液晶模组结构
CN221149083U (zh) 显示屏
CN220568959U (zh) 一种功能表异形背光板
CN205155754U (zh) 新型背光源及显示面板
CN10530182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