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0513U -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0513U
CN219280513U CN202223358432.9U CN202223358432U CN219280513U CN 219280513 U CN219280513 U CN 219280513U CN 202223358432 U CN202223358432 U CN 202223358432U CN 219280513 U CN219280513 U CN 219280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supporting
swivel
auxiliary
walking
slee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584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昕
肖宇松
马行川
郭存伟
王雪阳
谢昌昌
刘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Wuhan Survey and Design and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Wuhan Survey and Design and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Wuhan Survey and Design and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Wuhan Survey and Design and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584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0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0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0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辅助支腿,所述辅助支腿的高度满足其与梁体底部连接的需求;每一辅助支腿配置有一行走部,所述行走部连接于所述辅助支腿的底端并且于二者连接处设有测力模块;至少部分行走部配置有行走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支撑装置,在行走部与辅助支腿的连接处设置测力模块,可以实时、准确地检测到辅助支撑装置所受荷载,便于施工人员掌握对应侧梁体的状态,不仅能用于辅助完成转体梁配重作业,而且在桥梁转体施工中能持续地监测辅助支撑装置所受荷载,可以起到辅助预警的作用,提高桥梁转体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梁体倾覆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水平转体技术是指桥梁的非设计线位上进行制造,然后利用转体系统使桥梁水平转体至设计线位成桥的施工方法。随着国内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线立交工程。对于跨越繁忙线路的立交桥,为了减小新建桥梁施工对桥下既有交通的运营和安全的影响,水平转体施工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目前的转体方式中,针对桥梁转体结构极不对称的情况,有采用在结构较长、重量较重的主跨一侧设置辅助支撑的多点支撑转体方式(例如常青路转体桥)。该种方式中辅助支撑顶部与转体梁连接,底部支撑在弧形轨道梁上,同时在辅助支撑底部设置有能沿圆弧走行的齿轮齿轨式驱动系统,为桥梁转体提供切向驱动力。但一般情况下,跨度较大、结构较重一侧为跨越既有交通线路的主跨,转体墩与既有交通线路较近,之间设置辅助支撑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应用范围较窄,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下转体桥梁,同时,其转体系统的使用具有一次性特点,工程造价较高。
目前也有将辅助支撑设置在边跨梁端的多点支撑转体方式。例如京雄城际固安特大桥,其为连续梁结构,跨中合龙。虽然主跨长度在成桥状态下大于边跨长度,但由于采用跨中合龙方式,实际在转体悬臂状态下,主跨长度不到成桥状态的一半,边跨侧梁体重量大于主跨梁体重量,仍然是在结构较长、重量较重的一侧设置了辅助支撑。该方式在边跨端部安装钢管混凝土立柱作为辅助支撑,并在辅助支撑下方设置弧形地滑道梁,通过常规的连续千斤顶牵拉钢绞线带动辅助支撑,使整个梁体转动。同时为了实现转体过程中钢绞线牵拉力沿圆弧切向的连续转向,在弧形地滑道梁的内侧布设若干钢管混凝土立柱的导向机构。这种转体方式在牵拉钢绞线转体时,钢绞线与导向机构立柱之间存在较大的径向挤压力,转体过程中需要克服钢绞线与矮立柱之间的摩擦阻力;当转体角度较大、弧形轨道较长或弧形轨道半径较小时,摩擦阻力会大幅增加,阻力效应明显,切线方向的牵引动力效率较差。因此这种方式仅适应于转体角度较小时的转体桥梁,当转体角度较大时,采用该种方式效率较差。
另外,平转法施工可分为有平衡重转体和无平衡重转体,有平衡重转体又可分为结构自平衡和配重平衡两种方式,无平衡重转体则是指利用锚固缆索体系来保持转体的平衡。目前,水平转体方式中应用最多的是有平衡重单点支撑转体,也即是转体结构两侧相对转体中心基本对称,无需配重或者即使存在少许不对称,但通过配重可以保持转体平衡的转体方式。这种方式的转体重量由中心球铰单点支撑,由于转体结构在转动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力矩由球铰的摩擦力提供,抗倾覆稳定性较差,特别对于高耸结构容易出现晃动现象。因此为防止因施工误差或结构不对称产生的不平衡力矩影响转体结构的稳定,在转体前均需对转体结构要进行称重和适当配重。目前常用的称配重方式是利用千斤顶支顶上转盘结构,并设置位移计测量上转盘的位移变化,当球铰发生转动瞬间,根据纵横向分别施加的千斤顶的顶力反算出结构的不平衡弯矩。该种称配重方式受人工操作和仪器精度的影响,称重结果误差铰大,同时称配重工序较为繁琐,耗时长,需要称重-配重-再称重-再配重…等多次调整后,才能达到转体平衡稳定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支撑装置,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辅助支腿,所述辅助支腿的高度满足其与梁体底部连接的需求;每一辅助支腿配置有一行走部,所述行走部连接于所述辅助支腿的底端并且于二者连接处设有测力模块;至少部分行走部配置有行走驱动机构。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各所述辅助支腿按圆弧形曲线分布。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相邻辅助支腿之间通过横向连接梁连接。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辅助支腿与所述行走部之间采用套接式连接结构;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套接式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外管以及嵌插于套接外管内的套接内柱,其中,套接外管设于辅助支腿的底端、套接内柱设于行走部的顶端,或者套接内柱设于辅助支腿的底端、套接外管设于行走部的顶端;套接内柱的柱端与套接外管的管底相抵接。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测力模块采用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夹设在套接内柱的柱端与套接外管的管底之间。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套接外管和/或所述套接内柱采用钢管结构或钢管混凝土结构。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辅助支腿采用多个支腿节段拼装而成。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测力模块包括检测钢管,所述检测钢管的顶端与所述辅助支腿连接,所述检测钢管的底端与所述行走部连接,在检测钢管表面布置有应变片。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行走驱动机构包括行走驱动单元、驱动齿轮和传动齿条,所述行走驱动单元通过安装架安装在对应的辅助支腿或行走部上,所述驱动齿轮的轮轴与所述行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齿条安装在地面基础上,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条啮合。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行走驱动机构还包括限位轮,所述限位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分列于所述传动齿条的两侧,所述限位轮与所述传动齿条的对应侧壁抵紧。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支撑装置,在行走部与辅助支腿的连接处设置测力模块,可以实时、准确地检测到辅助支撑装置所受荷载,便于施工人员掌握对应侧梁体的状态,不仅能用于辅助完成转体梁配重作业,而且在桥梁转体施工中能持续地监测辅助支撑装置所受荷载,可以起到辅助预警的作用,提高桥梁转体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梁体倾覆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桥梁转体施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辅助支撑装置和配重体的转体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重方法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支腿与行走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现浇合龙段的桥梁转体施工示意图;
图7为图6中转体球铰的顶面高程高于主墩永久支座的顶面高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桥梁转体施工过程中的配重方法,该方法包括:
(1)在梁体1下方设置梁体约束装置,该梁体约束装置与转体墩4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定义该间距为L0,该梁体约束装置的顶端与梁体1进行约束配合,该梁体约束装置的底端设置在地面基础上;该梁体约束装置配置有用于检测其所受梁体作用力的测力模块,例如采用测力传感器;
(2)计算转体结构的理论不平衡力矩MC和转体结构平衡的理论配重T0,其中,
Figure SMS_1
其中,LS为配重预设位置到转体轴线之间的距离;对于Mc,优选为以引起梁体1偏向主跨的力矩为正,反之则为负;
(3)在配重预设位置处对转体结构进行预配重T1,随后拆除梁体1与转体墩4之间的临时锁定,获取测力模块的检测值F1
其中,优选地,预配重T1略大于理论配重T0,保证梁体1有向配重侧倾斜的趋势,但显然应避免梁体1产生向配重侧倾覆的情况出现,可选地,T1比T0大100-200kN(在不撤走梁体约束装置的情况下,也即该梁体约束装置作为后续的转体辅助支撑);
(4)根据检测值F1、预配重T1,即可求出转体结构的实际不平衡力矩MG
MG=T1LS-F1L0
(5)调整配重重量至T2,使测力模块的检测值F2在设定范围内,即完成配重操作。
优选地,上述设定范围为100-200kN。
基于上述配重方式,既能保证转体结构的平衡,又能保证将转体阻力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保证桥梁转体的顺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上述配重方式操作方便,无需对梁体1进行称重作业,能显著地减少施工劳动强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操作以及仪器精度状况等导致的梁体1称配重作业准确性低的问题;上述配重方式作业步骤较少,省去了称重-配重-再称重-再配重…的繁琐流程,能显著地提高桥梁转体施工的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其中,优选地,上述梁体约束装置优选为与配重预设位置位于转体墩4的同侧,这种布置情况可不受桥下障碍物的限制,因此布置较为方便,该梁体约束装置与转体墩4之间的间距L0也能控制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优选为L0≥25m),可提高配重精度;在配重作业过程中,该梁体约束装置主要承受梁体压力,相应地,测力模块可采用压力传感器22等检测器件;在该方式中,梁体约束装置的顶端可与梁体1固定连接,也可仅保持与梁体1接触但不固定的方式,能保证对梁体1的可靠约束即可。
上述梁体约束装置可以在配重作业完成后即拆除,也可以在后续的桥梁转体过程中作为辅助支撑进行进一步利用,从而一套装置可以具备多项功能,多方面地参与桥梁转体施工,设备利用率高,能明显地减少施工步骤;当梁体约束装置作为辅助支撑时,在桥梁转体施工中,上述测力模块可持续地监测辅助支撑装置所受荷载,可以起到辅助预警的作用,提高桥梁转体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梁体1倾覆的风险。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支撑装置,用于桥梁转体施工中。
如图1、图4和图5,该辅助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辅助支腿2,所述辅助支腿2的高度满足其与梁体底部连接的需求;每一辅助支腿2配置有一行走部21,所述行走部21连接于所述辅助支腿2的底端并且于二者连接处设有测力模块;至少部分行走部21配置有行走驱动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上述行走部21采用滚轮式结构,包括轮架以及设置在轮架上的滚轮,滚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滚轮可采用万向轮或将滚轮设计一定的锥度(与弧形轨道半径相适配)等结构,保证能在弧形轨道上顺畅行走即可。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上述行走部21采用滑板式结构,包括滑板架以及设置在滑板架底部的滑板。
进一步地,上述辅助支撑装置还配置有走行轨道6,上述行走部21行走于该走行轨道6上;其中,该走行轨道6为弧形轨道,在实际施工时,该弧形轨道的圆心位于桥梁转体墩4的中轴线上。对于滚轮式行走部21,当滚轮为万向轮时,各行走部21按直线分布时仍能在弧形轨道上正常行走,但当辅助支腿2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时,优选为使各行走部21按圆弧形曲线分布;对于滑板式行走部21,当辅助支腿2有多个时,优选为使各行走部21按圆弧形曲线分布(滑板通过万向节安装在滑板架上也是可行方案)。上述走行轨道6的结构形式与行走部21相匹配,此处不作一一赘述。
优选地,如图5,上述行走驱动机构采用齿轮齿轨式驱动方式,具体地,包括行走驱动单元23、驱动齿轮251和传动齿条252,其中,行走驱动单元23通过安装架安装在对应的辅助支腿2或行走部21上,驱动齿轮251的轮轴与行走驱动单元23的输出端连接,传动齿条252安装在地面基础上或者安装在上述走行轨道6的轨道板上,驱动齿轮251与传动齿条252啮合,在行走驱动单元23的驱动作用下,驱动齿轮251绕自身轴线旋转,从而可带动辅助支腿2/行走部21相对于传动齿条252活动,实现行走部21在走行轨道6上的行走。可以理解地,上述传动齿条252为弧形齿条,与走行轨道6的轨面共圆心;上述行走驱动单元23可采用电机减速机组件等常规的旋转驱动设备。
进一步地,如图5,上述行走驱动机构还包括限位轮253,该限位轮253可通过支架安装在上述安装架上;该限位轮253与驱动齿轮251分列于传动齿条252的两侧,例如驱动齿轮251与传动齿条252的外环啮合,限位轮253与传动齿条252的内环抵紧;其中,传动齿条252的限位面优选为是光滑的弧形曲面,限位轮253滚动行走在该限位面上。通过设置限位轮253,可以保证驱动齿轮251与传动齿条252之间的啮合程度,提高行走驱动的可靠性以及行走部21活动的顺畅性。
相较于现有的通过千斤顶牵拉钢绞线以带动辅助支撑装置活动的驱动方式,本实施例采用采用齿轮齿轨式驱动方式,驱动传动阻力小,辅助支撑的运行平稳地可大大提升,能适用于各种转体工况,在转体角度较大时,也能保证可靠的驱动效率。
上述辅助支腿2可以采用钢管结构或钢管混凝土柱结构,便于制作、支撑效果较佳,其中,钢管结构更轻,而钢管混凝土的强度更高。
优选地,辅助支腿2分成多个支腿节段进行拼装,各支腿节段之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基于该设计,辅助支腿2可以做成标准化产品,通过组装适用于不同的桥梁高度,灵活组合,也便于运输、储存、安装等;其中,单个支腿节段的长度优选为在4~5m。
当有多个辅助支腿2时,相邻辅助支腿2之间优选为通过横向连接梁20连接,不仅可以提高辅助支撑装置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而且能提高各辅助支腿2之间的动作一致性和协调性,提高辅助支撑装置的活动顺畅性和稳定性。其中,横向连接梁20可以为多个,横向连接梁20之间可以连接构成一个或多个桁架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辅助支腿2与行走部21之间采用套接式连接结构,具体地,如图5,套接式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外管242以及嵌插于套接外管242内的套接内柱241,其中,套接外管242设于辅助支腿2的底端、套接内柱241设于行走部21的顶端,或者套接内柱241设于辅助支腿2的底端、套接外管242设于行走部21的顶端;套接内柱241的柱端与套接外管242的管底相抵接;其中,上述测力模块采用压力传感器22,该压力传感器22夹设在套接内柱241的柱端与套接外管242的管底之间,测力准确,而且能重复利用。
上述检测方式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到辅助支腿2所受到的荷载;采用套接式连接结构可便于辅助支撑装置的拆装,而且在桥梁转体施工中能持续地监测辅助支撑装置所受荷载,可以起到辅助预警的作用,提高桥梁转体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梁体1倾覆的风险。
当上述辅助支撑装置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一中以用作其中的梁体约束装置时,能有效地提高配重精度。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上述套接式连接结构的基础上,当配重作业完成后,可以将套接外管242与套接内柱241固连为一体,以提高转体过程中辅助支撑装置的运行稳定性,例如将二者焊接固定,或者,在套接外管242的管口边缘或者套接外管242的外壁上设置第一法兰盘,套接内柱241的对应位置处设置第二法兰盘,在配重作业完成后,将套接外管242与套接内柱241进行法兰装配固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套接外管242与套接内柱241之间的固连,又便于辅助支撑装置的重复利用。
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辅助支腿2与行走部21之间也可以直接采用端板相抵的方式,在两块端板之间夹设压力传感器22,在配重作业完成后,再将两块端板焊接固定或者法兰装配固定。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上述测力模块包括检测钢管,该检测钢管的顶端与辅助支腿2连接,该检测钢管的底端与行走部21连接,在检测钢管表面布置有应变片,也能够实现获取辅助支腿2压力的功能。
对于辅助支腿2与梁体底部之间的连接,优选为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保证该辅助支撑装置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施工成本;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均适用于本实施例中,能保证辅助支腿2与梁体1之间的可靠连接即可。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桥梁转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施作转体墩4,并在转体墩4的相应位置处设置转体结构;
S2,在转体前的预制位置上制作转体梁1;
S3,在转体梁1下方设置走行轨道6和辅助支撑装置,其中,辅助支撑装置和走行轨道6均位于非跨线侧,辅助支撑装置的底部行走在走行轨道6上,辅助支撑装置的顶部与转体梁1底部连接;
S4,对转体梁1进行配重;
S5,进行桥梁转体施工。
其中,上述转体墩4及其下方基础的设计和施工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其中,优选为采用球铰式转体方式,上述转体结构相应地采用转体球铰5,例如包括球铰基座和支座式球铰;转体方式可以为墩顶转体、墩中转体或墩底转体,转体结构的设置位置相应地匹配即可,此处不作详述。
上述桥梁可以为连续梁桥、T构桥等;以下以连续梁桥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细化说明,T构桥等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设计的:
(1)当为连续梁桥时,对于墩顶转体方式,在上述步骤S1中,还可相应地设置连续梁的主墩永久支座41和主墩支座垫石42;S2中,在转体梁1制作完成后,梁体1与转体墩4之间采用临时固结方式进行锁定,在桥梁转体施工前,相应地需拆除该临时锁定。优选地,S5中,转体至设计桥位后,拆除转体球铰5,将转体梁1转换支承至主墩永久支座41上。
(2)当为连续梁桥时,对于墩底转体方式,在上述步骤S1中,先施作下部基础,在转体墩4墩底处设置转体球铰5,按转体前的预制位置进行转体墩4的施工,并在墩底和承台之间设置后封固连接钢筋接头,将墩底和承台临时锁定(在桥梁转体施工前,相应地需拆除该临时锁定)后,施作转体墩4至设计高程,在墩顶安装主墩永久支座41和主墩支座垫石42。S2中,在转体梁1制作完成后,将梁体1和转体墩4之间进行临时固结;S5中,转体至设计桥位后,连接墩底和承台之间的后封固钢筋,浇筑后封固区。
(3)当为连续梁桥时,对于墩中转体方式,在上述步骤S1中,先施作下部基础,按实际桥位施工下部转体墩至墩中转体位置,并安装转体球铰5,随后再按转体前的预制位置进行上部转体墩施工,并在上、下部转体墩预留后封固连接钢筋接头;将上、下部转体墩之间临时锁定后,施工上部转体墩至设计高程,并在墩顶安装主墩支座垫石42和主墩永久支座41。S2中,在转体梁1制作完成后,将梁体1和转体墩4之间进行临时固结;S5中,转体至设计桥位后,连接上、下部转体墩之间的后封固钢筋,浇筑后封固区。
本实施例提供的施工方法适用范围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转体梁1的预制长度与成桥长度相等,或者主跨侧梁段长度大于边跨侧梁段长度,在边跨侧梁段上相应地进行配重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5中,在桥梁转体完成后,按常规施工方法完成主梁结构的合龙和边墩支座71的安装。拆除配重体3、辅助支撑装置、走行轨道6等构件,完成桥梁结构的体系转换,从而成桥。
优选地,在上述方案中,辅助支撑装置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辅助支撑装置。
优选地,在上述步骤S4中,可采用实施例一所提供的配重方法,梁体约束装置采用辅助支撑装置即可,无需另设。
其中,辅助支撑装置与转体轴线之间的距离L0优选为不小于25m,进一步优选为控制在25~80m范围内,该位置的选取具有通用性,可适用于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转体桥的需求;并且,辅助支撑装置与转体球铰5之间的力臂较长,辅助支撑装置与转体球铰5之间可以形成多点静定支撑体系,受力明确,可保持转体结构的平衡,具有较强的抗倾覆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体方法,仅需要布置一个转体球铰5,取消了常规转体系统中的转台、撑脚、滑道、反力座、牵引索等构件,转体系统规模大大减小,避免在转体墩4上设置大规模转体施工平台,施工安全风险大幅降低,施工工序得以简化,能相应地减少工程造价;特别地,当转体系统设置在墩底时,还可以有效减少转体墩基坑的规模,提升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实施例四
桥梁转体施工中,上部梁体1在转体悬臂状态下,会产生一定的下挠,如果梁体1的转体长度等于成桥长度,则下挠将使梁端与边墩支座71或边墩支座垫石发生冲突,若转体梁1跨度较大,其下挠甚至会导致梁体1与边墩盖梁冲突,无法实现顺利转体。目前为了解决该问题,转体施工的跨线连续梁桥通常有两种设计和施工方法,具体如下:(1)一种方法是设计梁体1的转体长度小于成桥长度,转体就位后在边墩7附近设置一定长度的现浇合龙段,通过现场浇筑合龙段的方式完成成桥跨度。目前该种方式是最常采用的方案,其优点是能够保证施工完成后边墩支座71有一定的反力,使结构在运营使用阶段不发生边支座脱空的现象;缺点是现浇合龙段的施工需要搭设现浇支架,跨线侧现浇支架紧邻桥下构筑物,施工时会对桥下构筑物的运营及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2)另一种方法是设计梁体1的转体长度等于成桥长度,但边墩支座71、边墩支座垫石或者盖梁暂不施工,留出转体空间;待梁体1转体施工就位,再通过在边跨梁端顶升梁体1,施工边墩7处的边墩支座71、边墩支座垫石或者盖梁等构件,该种方式可以实现免现浇合龙段施工,也可以使边墩支座71有一定的反力储备。但这种方法需要在转体后的梁体1下方浇筑边墩支座垫石或者盖梁并安装边墩支座71,其施工空间有限,操作较为困难,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导致支座反力与设计值误差较大。
基于此,本实施例对上述实施例三所提供的桥梁转体施工方法进行优化。
本实施例中,施工方法主要以墩顶转体方式为基础,其中,如图6,包括如下步骤:
(1)施作转体墩4。
如图7,在转体墩4的墩顶施工转体球铰5和主墩支座组件时,通过调整球铰基座的高度,使转体球铰5的顶面高程(即转体梁1底高程)高于主墩永久支座41的顶面高程,同时转体球铰5顶面和主墩永久支座41顶面二者的高度差大于转体梁1端下挠值并留有适当富余(优选为控制在10cm~20cm),此结构设计既保证了转体前转体梁1悬臂状态下梁端的梁底高程高于预先设置的边墩支座71的顶部高程,转体不会受阻,也保证了转体梁1底与转体墩4墩顶之间的空间能够满足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操作的空间高度需求。
(2)施作转体梁1。
转体梁1施作时,转体梁1的长度与成桥长度相等,不设现浇合龙段长度,并同期施工边跨盖梁。
(3)转体梁1施作完成后,转体前,先在转体梁1端部设置千斤顶,顶升梁体1(顶升处对应于边墩支座71的支撑处),其顶升力优选为设计为成桥时边墩7处的支座反力设计值F,并测得此时转体梁1端的上挠值Δ;再拆除千斤顶,测量转体梁1的边墩支座71位置及主墩永久支座41位置处的梁底高程数据H和H
根据测得的转体梁1端上挠值和梁底高程数据,并结合转体墩4上的主墩支座垫石42顶部的设计高程T,计算出边墩7处的边墩支座垫石的顶部实际高程为:
T=H-dh-t
其中,dh为转体梁1回落高度值,dh=H-T-t,t和t分别为边墩支座71和主墩永久支座41的高度。
根据上述计算出的T值,在边墩7的墩顶位置浇筑施工边墩支座垫石至实际高程,并安装边墩支座71。
(4)进行转体梁1转体施工。
(5)转体完成后,拆除转体的动力平衡系统(配重体3、辅助支撑装置、走行轨道6等构件),同时在转体墩4的墩顶设置千斤顶,支承转体梁1,拆除转体球铰5及球铰基座,使转体梁1落梁至转体墩4的主墩永久支座41和边墩支座71上,完成体系转换,再施工桥面附属设施,形成成桥状态。
本实施例中,可以使转体梁1不设现浇合龙段,转体落梁后成桥,避免了边跨现浇段施工对桥下既有铁路、公路等构筑物的运营和安全的影响,也减少了转体后桥梁的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工期;同时相较于后浇边墩支座垫石的免现浇合龙段施工方法,本实施例中,转体前即可完成边墩7的边墩支座71及边墩支座垫石的施工,转体后直接落梁成桥,避免了转体后进行边墩支座71施工时操作困难、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支座反力与设计值误差较大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辅助支腿,所述辅助支腿的高度满足其与梁体底部连接的需求;每一辅助支腿配置有一行走部,所述行走部连接于所述辅助支腿的底端并且于二者连接处设有测力模块;至少部分行走部配置有行走驱动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辅助支腿按圆弧形曲线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辅助支腿之间通过横向连接梁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腿与所述行走部之间采用套接式连接结构;
所述套接式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外管以及嵌插于套接外管内的套接内柱,其中,套接外管设于辅助支腿的底端、套接内柱设于行走部的顶端,或者套接内柱设于辅助支腿的底端、套接外管设于行走部的顶端;套接内柱的柱端与套接外管的管底相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模块采用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夹设在套接内柱的柱端与套接外管的管底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外管和/或所述套接内柱采用钢管结构或钢管混凝土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腿采用多个支腿节段拼装而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模块包括检测钢管,所述检测钢管的顶端与所述辅助支腿连接,所述检测钢管的底端与所述行走部连接,在检测钢管表面布置有应变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驱动机构包括行走驱动单元、驱动齿轮和传动齿条,所述行走驱动单元通过安装架安装在对应的辅助支腿或行走部上,所述驱动齿轮的轮轴与所述行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齿条安装在地面基础上,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条啮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驱动机构还包括限位轮,所述限位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分列于所述传动齿条的两侧,所述限位轮与所述传动齿条的对应侧壁抵紧。
CN202223358432.9U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Active CN219280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8432.9U CN219280513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8432.9U CN219280513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0513U true CN219280513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0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58432.9U Active CN219280513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0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94119B (zh) 多支撑点桥梁转体系统及利用其进行桥梁转体施工的方法
CN109826110B (zh) 一种带边跨地滑道的连续梁转体系统
CN101935987A (zh) 曲线桥大跨度钢管拱整体滑移施工方法
CN108193604A (zh) 箱梁t构平衡转体过程中的称重配重方法
CN110878534B (zh) 一种斜拉桥转体过程中的智能纠偏装置及方法
CN116163238A (zh) 桥梁转体施工过程中的配重方法以及桥梁转体施工方法
CN108677735B (zh) 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
CN103437299A (zh) 大跨t构单墩一次转体的施工方法
CN112176867A (zh) 一种单线单跨铁路钢桁梁拖拉安装施工方法及单线单跨铁路
CN205857032U (zh) 一种落地支架与三角托架相结合的钢混结合段施工支撑装置
CN105970835B (zh) 一种斜拉桥转体施工称重结构及称重方法
CN108677747A (zh) 斜拉桥平面转体施工方法
CN113718627B (zh) 一种开启桥桥体重心调整施工方法
CN219280513U (zh)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辅助支撑装置
CN108842622A (zh) 一种架桥机桥上整体旋转调头施工方法
CN219280514U (zh) 一种桥梁转体系统
CN111851320A (zh) 一种基于自调节撑脚的桥梁转体系统及方法
CN112030779A (zh) 桥梁转体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2323646B (zh) 刚构桥水平转体系统的施工方法及其应用
CN116254781A (zh) 一种桥梁转体施工方法
CN108342992A (zh) 前支撑结构和桥梁转体系统
CN215366842U (zh) 一种平转桥梁拉压临时锁定结构
CN115748413A (zh) 一种连续钢桁腹-板桁双层组合转体桥梁结构
CN115821795A (zh) 一种钢桁梁跨高速铁路转体施工体系及方法
CN113089486A (zh) 一种平转桥梁拉压临时锁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