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7494U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67494U CN219267494U CN202222992103.3U CN202222992103U CN219267494U CN 219267494 U CN219267494 U CN 219267494U CN 202222992103 U CN202222992103 U CN 202222992103U CN 219267494 U CN219267494 U CN 2192674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contact
- hole
- mounting hole
- automatic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上盖、底板、机构壳体、控制器壳体以及电源壳体,所述电源壳体内设置有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联动设置有动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架,所述触头支架上形成有多组安装孔,每组所述安装孔成对设置,所述安装孔沿所述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动触头和将动触头压紧在安装孔内的弹片,所述弹片沿所述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从安装孔的一侧装入并完全位于安装孔内;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组件中减少了弹簧、外端孔以及端盖的结构,只需要设置相应的安装孔,在装配弹片的时候只需要将弹片从安装孔的一侧装入并将其完全安装在安装孔内,既能够保证对动触头的压紧又降低了装配的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电源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重要场合都采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进行供电,是将负载电路从一路电源(常用电源)自动转换接至到另一电源(备用电源)的开关电器,对供电的连续性、可靠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自动转换开关,其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架,触头支架上设置有动触头,在使用时,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压紧动触头,现有的专利公告号为CN203659722U公开了一种动触头组件,该专利中是通过在触头支架上设置外端孔,然后在外端孔中设置弹簧和端盖实现对动触头的压紧,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在触头支架上开设多余的孔,增加了触头支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的复杂程度。
另外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上没有限制和提醒使用者当前自动转换开关处于手动还是自动操作的机构,使用者如果进行了误操作将会影响到正常供电。
还存在在设置时都是将驱动机构和控制器部分设置在同一个壳体内,没有针对控制器部分独立设置相应的壳体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底板、机构壳体、控制器壳体以及电源壳体,所述电源壳体内设置有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联动设置有动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架,所述触头支架上形成有多组安装孔,每组所述安装孔成对设置,所述安装孔沿所述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动触头和将动触头压紧在安装孔内的弹片,所述弹片沿所述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从安装孔的一侧装入并完全位于安装孔内,所述触头支架的第一平面向第二平面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触头支架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定位滚柱以及塔型弹簧,所述塔型弹簧将所述定位滚柱压紧在定位槽内,所述定位滚柱的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槽的外部,所述第二平面上还设置有触动件,所述触动件与所述触头支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安装孔包括相通的上部安装孔和下部安装孔,所述上部安装孔用于安装弹片,所述下部安装孔孔用于安装动触头,同组内的所述下部安装孔靠近设置,所述上部安装孔背离设置,其中所述动触头为圆柱形触头,所述下部安装孔适配所述圆柱形触头形成弧形接触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机构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输出齿轮、传动齿轮、转动轴以及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固定在底板上,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支架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向上盖方向设置,所述输出齿轮位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传动齿轮位于转动轴上,所述输出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转动轴与操作机构联动,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电机支架的一端形成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与电源壳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盖与机构壳体之间设置有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与上盖之间转动设置,其中转动轴的端部伸出机构壳体,旋转盘的部分位于上盖外形成拨动部,用于拨动旋转盘转动,所述旋转盘沿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实现自动、手动以及挂锁状态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旋转盘上形成手动操作孔,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开孔,所述开孔对应所述转动轴同轴心设置,旋转盘转动至手动操作孔与开孔重合时,自动转换开关处于手动工作状态,处于非手动工作状态时,所述手动操作孔与开孔不重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盖上形成有指示孔,所述旋转盘上形成有指示字样,所述指示字样沿旋转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指示字样位于指示孔中时开关处于对应指示字样所指示的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旋转盘上还设置有挂锁孔,所述挂锁孔转动至上盖外部时,开关处于挂锁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机构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位于所述旋转盘和机构壳体之间,所述旋转盘的靠近机构壳体的一侧形成有触件,所述触件位于所述旋转盘的第二方向一侧,所述触件与微动开关接触时,开关处于自动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电源壳体、机构壳体以及控制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上盖平行于底板且设置在所述电源壳体、机构壳体以及控制器壳体上,所述机构壳体与所述控制器壳体连接,所述控制器壳体部分包围所述机构壳体与机构壳体之间形成控制器腔,所述机构壳体内形成机构腔用于安装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机构壳体包括上侧板、外侧板、第一内侧板、第二内侧板以及第三内侧板,所述上侧板、外侧板、第一内侧板以及第二内侧板连接形成机构腔,所述第三内侧板与底板平行,位于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的外侧并与其连接,所述第三内侧板呈L型,所述控制器壳体呈L型设置,与第三内侧板连接并包围所述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动触头组件中减少了弹簧、外端孔以及端盖的结构,只需要设置相应的安装孔,在装配弹片的时候只需要将弹片从安装孔的一侧装入并将其完全安装在安装孔内,既能够保证对动触头的压紧又降低了装配的难度,同时还减少了对触头支架的加工步骤,无需开设外端孔,降低了成本;其中的触动件为配合微动开关使用,原有的触动件与触头支架为分体式结构,触动件插接在触头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中将触动件设置为触头支架为一体式的结构,降低装配的复杂程度;另外,触头支架需要与电源壳体配合实现稳定定位,但是现有的定位方式是通过触头支架的底部设置定位滚珠配合弹簧,电源壳体上设置相应的弧形槽来配合定位,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定位滚柱和塔形弹簧配合实现。
旋转盘的原理如下:初始状态以自动状态为例;自动状态下,为通过操作机构的电机来实现电源的切换,此时触动件与微动开关接触,同时指示字样为自动处于指示孔内,提醒使用者此时开关为自动状态,且转动轴被旋转盘遮挡,不能够进行手动操作;而当需要进行手动操作时,沿第一方向拨动旋转盘,此时触动件与微动开关脱离,从而释放自动状态,然后当旋转盘转动至手动操作孔与开孔重合时,自动转换开关处于手动工作状态,此时指示字样为手动位于指示孔中;继续沿第一方向拨动旋转盘,此时转动轴重新被旋转盘遮挡,无法进行手动操作,直至挂锁孔旋转至上盖外部,使其处于挂锁状态;而挂锁的指示字样处于指示孔中;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旋转盘实现了三种状态的切换,防止在不同状态下的误操作,大大提高了自动转换开关的安全性能。
针对驱动机构和控制器分别设置相应的机构壳体和控制器壳体,将两者独立设置在相应的壳体,且机构壳体和控制器壳体之间通过各种结构进行连接,结构稳定,连接效果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2。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局部爆炸示意图1。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局部爆炸示意图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部视角的立体图(去除底板)。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指示状态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盖底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指示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手动指示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挂锁指示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触头组件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3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3中E-E处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电源壳体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爆炸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触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静触头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上盖;101、开孔;102、指示孔;
20、底板;
30、机构壳体;301、上侧板;3011、安置槽;302、外侧板;303、第一内侧板;304、第二内侧板;305、第三内侧板;306、第二连接块;
40、控制器壳体;401、面板一;402、面板二;403、对接柱;404、端子安装口;405、控制板;406、接线端子;407、第一连接块;
50、电源壳体;501、上电源壳体;502、下电源壳体;5021、弧形槽;503、中电源壳体;
60、动触头组件;601、触头支架;601a、第一平面;601b、第二平面;602、安装孔;603、弹片;604、动触头;605、定位槽;606、定位滚柱;607、塔形弹簧;608、触动件;
70、操作机构;
80、驱动机构;801、驱动电机;802、输出齿轮;803、传动齿轮;804、转动轴;805、电机支架;
90、旋转盘;901、拨动部;902、手动操作孔;903、挂锁孔;904、指示字样;
100、微动开关;110、触件;120、导光柱;130、透光孔;140、嵌入块;150、嵌入槽;160、插接部;170、插板;180、插脚;190、适配槽;200、嵌入脚;210、嵌入部;220、第一开关孔;230、第二开关孔;240、槽口;250、轻触开关;260、拨码开关;270、显示板;280、第一静触头;2801、连接孔一;290、第二静触头;2901、连接孔二;300、铜柱;310、螺栓;320、垫圈;330、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如图1-20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上盖10、底板20、机构壳体30、控制器壳体40以及电源壳体50,所述电源壳体50内设置有操作机构70,操作机构70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操作机构70联动设置有动触头604组件60,其中电源壳体50也对应设置有两组,电源壳体50由上电源壳体501、下电源壳体502以及中电源壳体503构成,动触头604组件60位于下电源壳体502和中电源壳体503之间,操作机构70位于上电源壳体501和中电源壳体503之间,其中操作机构70带动动触头604组件60移动属于现有技术,此处就不在多做描述;
所述动触头604组件60包括触头支架601,所述触头支架601上形成有多组安装孔602,每组所述安装孔602成对设置,所述安装孔602沿所述触头支架601的宽度方向开设,且贯穿设置;所述安装孔602内设置有动触头604和将动触头604压紧在安装孔602内的弹片603,所述弹片603沿所述触头支架601的宽度方向从安装孔602的一侧装入并完全位于安装孔602内,上述技术方案中,减少了弹簧、外端孔以及端盖的结构,只需要设置相应的安装孔602,在装配弹片603的时候只需要将弹片603从安装孔602的一侧装入并将其完全安装在安装孔602内,既能够保证对动触头604的压紧又降低了装配的难度,同时还减少了对触头支架601的加工步骤,无需开设外端孔,降低了成本;
所述触头支架601的第一平面601a向第二平面601b凹陷形成定位槽605,所述定位槽605沿所述触头支架601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定位槽605内设置有定位滚柱606以及塔型弹簧,所述塔型弹簧将所述定位滚柱606压紧在定位槽605内,所述定位滚柱606的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槽605的外部,由于在现有技术中,触头支架601需要与壳体配合实现稳定定位,但是现有的定位方式是通过触头支架601的底部设置定位滚珠配合弹簧,壳体上设置相应的弧形槽5021来配合定位,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定位滚柱606和塔形弹簧607配合实现。另外在下电源壳体502上,定位滚珠位于定位槽605外的部分与下电源壳体502上的弧形槽5021配合使用。
所述第二平面601b上还设置有触动件608,所述触动件608与所述触头支架601一体成型。触动件608为配合微动开关100使用,从而获得动触头604组件60的位置,从而判断其电源状态;原有的触动件608与触头之间为分体式的可拆卸结构,本实施例中将触动件608与触头支架601一体成型,降低装配的复杂程度。
另外,所述安装孔602包括相通的上部安装孔602和下部安装孔602,所述上部安装孔602用于安装弹片603,所述下部安装孔602孔用于安装动触头604,同组内的所述下部安装孔602靠近设置,所述上部安装孔602背离设置,其中所述动触头604为圆柱形触头,所述下部安装孔602适配所述圆柱形触头形成弧形接触面。此外,所述弹片603形成有多个弧形过渡段,所述弧形过渡段抵接于动触头604的侧面或抵接于上安装孔602的壁面。
所述机构壳体30内设置有驱动机构80,所述驱动机构80包括驱动电机801、输出齿轮802、传动齿轮803、转动轴804以及电机支架805,所述电机支架805固定在底板20上,所述驱动电机801安装于所述电机支架805上,驱动电机801的输出轴向上盖10方向设置,所述输出齿轮802位于驱动电机801的输出轴上,所述传动齿轮803位于转动轴804上,所述输出齿轮802与传动齿轮803啮合,所述转动轴804与操作机构70联动,所述转动轴804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底板20上,所述电机支架805的一端形成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与电源壳体50的连接。操作机构70为连杆结构,当转动轴804沿一个方向转动时,两个操作机构70异向移动,从而实现动触头604组件60的异向移动,从而切换不同的电源;
另外为了实现工作状态的切换,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上盖10与机构壳体30之间设置有旋转盘90,所述旋转盘90与上盖10之间转动设置,其中转动轴804的端部伸出机构壳体30,旋转盘90的部分位于上盖10外形成拨动部901,用于拨动旋转盘90转动,所述旋转盘90沿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实现自动、手动以及挂锁状态的切换。
所述旋转盘90上形成手动操作孔902,所述上盖10上形成有开孔101,所述开孔101对应所述转动轴804同轴心设置,旋转盘90转动至手动操作孔902与开孔101重合时,自动转换开关处于手动工作状态,处于非手动工作状态时,所述手动操作孔902与开孔101不重合。
所述上盖10上形成有指示孔102,所述旋转盘90上形成有指示字样904,所述指示字样904沿旋转盘90的圆周方向设置,指示字样904位于指示孔102中时开关处于对应指示字样904所指示的工作状态;所述旋转盘90上还设置有挂锁孔903,挂锁孔903对应在上盖10形成锁孔;所述挂锁孔903转动至上盖10外部时,开关处于挂锁状态。所述机构壳体30的一侧设置有微动开关100,所述微动开关100位于所述旋转盘90和机构壳体30之间,所述旋转盘90的靠近机构壳体30的一侧形成有触件110,所述触件110位于所述旋转盘90的第二方向一侧,所述触件110与微动开关100接触时,开关处于自动状态。具体来的说:旋转盘90的原理如下,参考图7-图12:初始状态以自动状态为例;自动状态下,为通过操作机构70的电机来实现电源的切换,此时触件110与微动开关100接触,同时指示字样904为自动处于指示孔102内,提醒使用者此时开关为自动状态,且转动轴804被旋转盘90遮挡,不能够进行手动操作;而当需要进行手动操作时,沿第一方向拨动旋转盘90,此时触件110与微动开关100脱离,从而释放自动状态,然后当旋转盘90转动至手动操作孔902与开孔101重合时,自动转换开关处于手动工作状态,此时指示字样904为手动位于指示孔102中;继续沿第一方向拨动旋转盘90,此时转动轴804重新被旋转盘90遮挡,无法进行手动操作,直至挂锁孔903旋转至上盖10外部,使其处于挂锁状态;而挂锁的指示字样904处于指示孔102中;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旋转盘90实现了三种状态的切换,防止在不同状态下的误操作,大大提高了自动转换开关的安全性能。
所述电源壳体50、机构壳体30以及控制器壳体40设置在所述底板20上,所述上盖10平行于底板20且设置在所述电源壳体50、机构壳体30以及控制器壳体40上,所述上盖10的两端分别与电源壳体50以及控制器壳体40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机构壳体30与所述控制器壳体40连接,所述控制器壳体40部分包围所述机构壳体30与机构壳体30之间形成控制器腔,所述机构壳体30内形成机构腔用于安装驱动机构80,控制器腔内设置控制器组件;
所述机构壳体30包括上侧板301、外侧板302、第一内侧板303、第二内侧板304以及第三内侧板305,所述上侧板301、外侧板302、第一内侧板303以及第二内侧板304连接形成机构腔,所述第三内侧板305与底板20平行,位于第一内侧板303和第二内侧板304的外侧并与其连接,所述第三内侧板305呈L型,所述控制器壳体40呈L型设置,与第三内侧板305连接并包围所述第一内侧板303和第二内侧板304。所述控制器壳体40具有分别与第一内侧板303平行的面板一401和面板二402,所述面板一401的内壁面上分布有对接柱403,且面板一401上还开设有端子安装口404,所述对接柱403之间形成固定有控制板405,所述控制板405上还连接有接线端子406,所述接线端子406位于安装口处。
所述控制器壳体40靠近所述电源壳体5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连接块407,所述第一连接块407内设置有连接孔,并与第三内侧板305通过对接柱403连接。所述机构壳体30靠近所述电源壳体5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连接块306,所述第二连接块306内也设置有连接孔,并与底板20通过对接柱403连接。
所述上侧板301上形成有安置槽3011以及铰接于安置槽3011内的按键盖3012,所述安置槽3011上形成有第一开关孔220、第二开关孔230以及槽口240,所述第一开关孔220和第二开关孔230内设置有轻触开关250,所述槽口240内设置有拨码开关260,所述轻触开关250以及拨码开关260电连接于上侧板301内设置的显示板270,所述显示板270上还设置有导光柱120,所述显示板270通过螺栓310配合对接柱403安装在上侧板301内,所述上侧板301上还设置有透光孔130,所述透光孔130对应所述导光柱120设置;所述第一内侧板303和第二内侧板304上设置有嵌入块140,所述控制器壳体40上对应所述嵌入块140形成有嵌入槽150。
所述第一内侧板303和第二内侧板304上靠近转角的位置设置有L型的插接部160,相对应的所述控制器壳体40的转角位置设置有与插接部160对插的插板170。
所述第三内侧板305朝向所述控制器壳体40的一侧设置有插脚180,所述控制器壳体40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纳插脚180的适配槽190;所述机构壳体30和控制器壳体40的朝向底板20的一侧设置有嵌入脚200,所述底板20上对应嵌入脚200形成有嵌入部210。
上述技术方案中针对驱动机构80和控制器分别设置相应的机构壳体30和控制器壳体40,将两者独立设置在相应的壳体,且机构壳体30和控制器壳体40之间通过各种结构进行连接,结构稳定,连接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一种静触头结构,该结构设置在双电源的同侧用于连接负载,其包括第一静触头280和第二静触头290,其中第一静触头280通过触头支架601与备用电源端的静触头连接,从而实现备用电源的切换,第二静触头290用于连接负载,因此当连接备用电源时,第二静触头290和第一静触头280必须处于导通状态,而现有技术方案中,大多数都是通过折弯结构来实现连接,例如将第一静触头280向第二静触头290折弯,实现连接或者把第二静触头290向第一静触头280折弯,这就增加了第一静触头280和第二静触头290加工步骤。而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静触头280和第二静触头290都是板式结构,两者之间通过设置铜柱300实现连接,具体的为六角铜柱300,在第一静触头280和第二静触头290上分别形成有连接孔一2801和第二连接孔二2901,连接孔一2801和连接孔二2901同轴心设置,即两者的孔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该轴线也经过六角铜柱300的中心。
连接孔一2801和连接孔二2901内设置有用紧固件用于连接六角铜柱300,紧固件包括螺栓310、垫圈320以及垫片330,螺栓310穿过连接孔一2801和连接孔二2901至铜柱300内孔中实现连接,垫圈320和垫片330套设在螺栓310上。采用铜柱300替代原有的折弯结构,第一静触头280和第二静触头290无需进行折弯加工,简化了工序,减少了对第一静触头280或第二静触头290的折弯加工步骤,装配组装时更加方便快捷。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底板、机构壳体、控制器壳体以及电源壳体,所述电源壳体内设置有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联动设置有动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架,所述触头支架上形成有多组安装孔,每组所述安装孔成对设置,所述安装孔沿所述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动触头和将动触头压紧在安装孔内的弹片,所述弹片沿所述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从安装孔的一侧装入并完全位于安装孔内,所述触头支架的第一平面向第二平面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触头支架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定位滚柱以及塔型弹簧,所述塔型弹簧将所述定位滚柱压紧在定位槽内,所述定位滚柱的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槽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相通的上部安装孔和下部安装孔,所述上部安装孔用于安装弹片,所述下部安装孔孔用于安装动触头,同组内的所述下部安装孔靠近设置,所述上部安装孔背离设置,其中所述动触头为圆柱形触头,所述下部安装孔适配所述圆柱形触头形成弧形接触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输出齿轮、传动齿轮、转动轴以及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固定在底板上,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支架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向上盖方向设置,所述输出齿轮位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传动齿轮位于转动轴上,所述输出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转动轴与操作机构联动,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电机支架的一端形成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与电源壳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机构壳体之间设置有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与上盖之间转动设置,其中转动轴的端部伸出机构壳体,旋转盘的部分位于上盖外形成拨动部,用于拨动旋转盘转动,所述旋转盘沿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实现自动、手动以及挂锁状态的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盘上形成手动操作孔,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开孔,所述开孔对应所述转动轴同轴心设置,旋转盘转动至手动操作孔与开孔重合时,自动转换开关处于手动工作状态,处于非手动工作状态时,所述手动操作孔与开孔不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形成有指示孔,所述旋转盘上形成有指示字样,所述指示字样沿旋转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指示字样位于指示孔中时开关处于对应指示字样所指示的工作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盘上还设置有挂锁孔,所述挂锁孔转动至上盖外部时,开关处于挂锁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位于所述旋转盘和机构壳体之间,所述旋转盘的靠近机构壳体的一侧形成有触件,所述触件位于所述旋转盘的第二方向一侧,所述触件与微动开关接触时,开关处于自动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壳体、机构壳体以及控制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上盖平行于底板且设置在所述电源壳体、机构壳体以及控制器壳体上,所述机构壳体与所述控制器壳体连接,所述控制器壳体部分包围所述机构壳体与机构壳体之间形成控制器腔,所述机构壳体内形成机构腔用于安装驱动机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壳体包括上侧板、外侧板、第一内侧板、第二内侧板以及第三内侧板,所述上侧板、外侧板、第一内侧板以及第二内侧板连接形成机构腔,所述第三内侧板与底板平行,位于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的外侧并与其连接,所述第三内侧板呈L型,所述控制器壳体呈L型设置,与第三内侧板连接并包围所述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92103.3U CN219267494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92103.3U CN219267494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67494U true CN219267494U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6864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92103.3U Active CN219267494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67494U (zh) |
-
2022
- 2022-11-10 CN CN202222992103.3U patent/CN2192674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356195B1 (ko) | 가압·회전 조작형 전자부품 | |
KR100452651B1 (ko) | 조작형 전자 부품 | |
KR100420190B1 (ko) | 복합 조작형 스위치장치 | |
WO2001020629A1 (fr) | Dispositif d'entree multidirectionnel | |
CN219267494U (zh)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EP1037231B1 (en) | Composite switch | |
CN116013709A (zh)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EP1581957A1 (en) | Commutation device having an integrated light source | |
CN114156116A (zh) | 一种具有多种操作功能的组合微动钮子开关 | |
CN112331508A (zh)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
CN218039076U (zh) | 一种断路器的合闸机构和断路器 | |
US4733034A (en) | Compact rotary switch | |
CN214123732U (zh) | 一种机械式按压调光开关 | |
CN220793059U (zh) | 一种用于照明设备多模式切换的控制结构及照明设备 | |
CN216928322U (zh) | 一种隔离开关 | |
CN210926546U (zh) | 电路旋转切换装置 | |
CN216928369U (zh) | 一种手动射频同轴开关 | |
CN220543771U (zh) | 一种双回路微动开关 | |
CN219457427U (zh) | 旋钮开关及智能马桶 | |
CN219892127U (zh) | 具有指示功能的按钮装置和断路器 | |
CN217507158U (zh) | 一种适用于断路器的微动开关组件和断路器 | |
CN219393235U (zh) | 一种数码波段开关 | |
CN216980407U (zh) | 一种电子式薄膜按键面板 | |
CN210984569U (zh) | 按钮开关 | |
CN115295372A (zh) | 一种断路器的合闸机构和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