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0609U -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60609U
CN219260609U CN202320181696.7U CN202320181696U CN219260609U CN 219260609 U CN219260609 U CN 219260609U CN 202320181696 U CN202320181696 U CN 202320181696U CN 219260609 U CN219260609 U CN 219260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oft soil
roadbed
steel wire
was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16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叔晗
唐一明
马文晓
朱国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CC17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CC17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CC17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CC17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816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60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60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60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该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包括在软土层表面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建筑垃圾填筑层、路床和路面层,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内设置有钢丝网层,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与所述路床之间铺设有防渗层,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软土层上形成抗拉强度高、整体性较好的人工换填层,不仅能有效降低路基沉降、提高路基的稳定性,而且可以解决建筑垃圾堆放污染环境、道路建设过程中原材料短缺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消纳建筑垃圾一直都是城市综合治理的难题,如果将其资源化并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可以解决建筑垃圾堆放占用土地的问题,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近年来砂石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供应短缺,也增加了各项工程建设的成本和工期。
城市道路建设中多遇到软土地基,无法满足路基工程物理力学指标的要求,需要进行软基处理,传统的软土地基处理多采用挖除换填、排水固结、复合地基等工艺方法,均需消耗大量的水泥、石料、黄砂、塑料排水板等资源,工程成本较高,有时能占据路基工程投资的60%以上。
如公布号为CN10556906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约束法消减深厚软土地基沉降量的地基基础结构,该地基基础结构包括地基外约束墙、基底和筏板,基底采用折板结构,设置于天然软土地基之上,基底上设置有筏板,折板基底与筏板组成的基底结构与地基约束墙相连。该专利仅能解决深厚软土地基的高沉降量问题,但是整个地基基础结构工程施工比较麻烦,工程成本相对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在合理利用建筑垃圾的同时,可以达到路基稳固的效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可实现较高经济利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软土层表面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建筑垃圾填筑层、路床和路面层,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内设置有钢丝网层,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与所述路床之间铺设有防渗层。
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大块状垃圾层、粗颗粒垃圾层和细颗粒垃圾层,所述大块状垃圾层与所述粗颗粒垃圾层之间设置所述钢丝网层。
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的厚度为200~400cm,所述大块状垃圾层的厚度为100~200cm,所述粗颗粒垃圾层的厚度为80~160cm,所述细颗粒垃圾层的厚度为20~40cm。
所述大块状垃圾层中粒径为30cm的块状料的含量不小于80%,所述粗颗粒垃圾层中的颗粒粒径为5~20cm,所述细颗粒垃圾层中的颗粒粒径为1~5cm。
所述钢丝网层包括多个六角镀锌钢丝网,相邻两个六角镀锌钢丝网的纵向搭接宽度为30~50cm,横向搭接宽度为15~30cm。
所述六角镀锌钢丝网的钢丝直径为2~3mm,孔间距为8~10cm。
所述防渗层包括多个防渗土工膜,相邻两个防渗土工膜之间的搭接宽度为15~30cm。
所述路床由改良土或碎石铺设而成,所述路床的厚度设置为80~100cm,所述路床的上部由下而上依次反向包覆有多层钢塑土工格栅,每层钢塑土工格栅的边部反包长度为1~1.5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软土层填入建筑垃圾后使原有的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孔隙水经由建筑垃圾填筑层排出,孔隙内部压力逐渐消散,对下层软土的性质有很大的改善。将建筑垃圾填筑层置换挤密后,建筑垃圾充分的压入到软土之中,建立起硬壳层,可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减少下沉。在建筑垃圾填筑层内设置钢丝网层,能有效提高建筑垃圾填筑层的韧性和整体性;在建筑垃圾填筑层与路床之间铺设防渗层,能够有效防渗防水,且具有良好的抗开裂、抗老化和耐腐蚀性能;其中的路床上部包覆有多个高强度双层钢塑土工格栅,可有效提高路基结构的强度和板体性,减少软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刚塑土工格栅包裹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六角镀锌钢丝网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软土层,2.建筑垃圾填筑层,21.大块状垃圾层,22.粗颗粒垃圾层,23.细颗粒垃圾层,3.路床,4.路面层,5.钢丝网层,6.防渗层,7.钢塑土工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该结构包括在软土层1表面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建筑垃圾填筑层2、路床3和路面层4,在软土层1填入建筑垃圾后使原有的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孔隙水经由建筑垃圾填筑层2排出,孔隙内部压力逐渐消散,对下层软土的性质有很大的改善,而且在合理利用建筑垃圾的同时,可以达到路基稳固的效果。其中的建筑垃圾填筑层2内设置有钢丝网层5,可有效提高建筑垃圾填筑层2的韧性和整体性,建筑垃圾填筑层2与路床3之间铺设有防渗层6,能够有效防渗防水,且具有良好的抗开裂、抗老化和耐腐蚀性能。
具体地,其中的建筑垃圾填筑层2中的建筑垃圾应以杂物含量少、均匀性好、无污染为优选原则,在利用前应排除含有害物质、污染严重或腐蚀严重的建筑垃圾;对于粒径300mm以上颗粒可通过人工分选,小粒径的颗粒应通过筛分工艺分类,建筑垃圾必须是开挖后的石材弃渣、建筑物拆除后的混凝土块、砂浆颗粒等。
该建筑垃圾填筑层2包括三部分,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大块状垃圾层21、粗颗粒垃圾层22和细颗粒垃圾层23。该建筑垃圾填筑层2的厚度为200~400cm,其中的大块状垃圾层21的厚度为100~200cm,大块状垃圾层21采用大块状建筑垃圾,尽量采用破碎的水泥混凝土建筑垃圾,大块状垃圾层21中粒径为30cm的块状料的含量不小于80%,下层采用大粒径能更好在软土表层形成硬壳层,为上面的路基提供稳定的压实条件;其中的粗颗粒垃圾层22采用粗颗粒垃圾,其厚度为80~160cm,颗粒粒径为5~20cm;其中的细颗粒垃圾层23采用细颗粒垃圾,其厚度为20~40cm,颗粒粒径为1~5cm,压实后表层应平整、密实,无明显凹凸现象,无粒料离析现象。
其中的大块状垃圾层21与粗颗粒垃圾层22之间设置钢丝网层5,该钢丝网层5包括多个六角镀锌钢丝网,如图3所示,该六角镀锌钢丝网的钢丝直径为2~3mm,孔间距为8~10cm,钢丝的抗拉强度不小于350N/mm2~500N/mm2,伸长率应不小于10%,钢丝表面镀锌,镀锌量不小于245g/m2,网面不允许有断丝,不得有破损、锈蚀,镀层不得有裂痕,钢丝网的抗拉强度(顺编方向)应大于30kN/m。相邻两个六角镀锌钢丝网的纵向搭接宽度为30~50cm,横向搭接宽度为15~30cm。
具体地,其中的建筑垃圾填筑层2顶铺设防渗层6,该防渗层6包括多个防渗土工膜(即PE复合土工膜),两布一膜,PE膜厚≥0.2mm,织物质量不小于400g/m2,具体参数为:拉伸强度大于5KN,断裂伸长率30-95%,CBR顶破强度大于1.1KN,直角撕裂强力大于0.15KN,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0-12厘米/秒。相邻两个防渗土工膜之间的搭接宽度为15~30cm。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的路床3由石灰、水泥改良土或碎石铺设而成,路床3的厚度设置为80~100cm,路床3的上部由下而上依次反向包覆有多层钢塑土工格栅7,每层钢塑土工格栅7的边部反包长度为1~1.5m。其中的钢塑土工格栅7纵横向抗拉强度≥80kN/m、纵横向极限延伸率≤3%、焊接点极限剥离力≥100N。
具体地,其中的路面层4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基层一般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剂量为3-6%,7天无侧限压强要求为2.0-5.0Mpa。
上述软土地基处理结构的铺设方法为:首先,在软土层1表面填入建筑垃圾并进行振动和碾压后,软土受到振动挤压和扰动等因素,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当大粒径建筑垃圾被压入之后,土粒颗粒重新整合,孔隙水经由建筑垃圾层排出,孔隙内部压力逐渐消散,对下层软土的性质有很大的改善,大粒径建筑垃圾铺设完成后形成大块状垃圾层21;在大块状垃圾层21表面铺设多个六角镀锌钢丝网后依次铺设粗颗粒垃圾和细颗粒垃圾,置换挤密之后,使建筑垃圾充分的压入到软土之中,建立起硬壳层,以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减少下沉。然后,将防渗土工膜铺设在建筑垃圾填筑层2的顶面,能够有效防渗防水,且具有良好的抗开裂、抗老化和耐腐蚀性能。在防渗土工膜形成的防渗层6上铺设石灰土、水泥土等改良土或碎石结构形成路床3,并在路床3上部位置反向包覆多层钢塑土工格栅7,有效提高路基结构的强度和板体性,减少软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最后,在路床3上铺设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层4。
综上,本实用新型在软土层上形成抗拉强度高、整体性较好的人工换填层,不仅能有效降低路基沉降、提高路基的稳定性,而且可以解决建筑垃圾堆放污染环境、道路建设过程中原材料短缺的问题。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软土层表面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建筑垃圾填筑层、路床和路面层,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内设置有钢丝网层,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与所述路床之间铺设有防渗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大块状垃圾层、粗颗粒垃圾层和细颗粒垃圾层,所述大块状垃圾层与所述粗颗粒垃圾层之间设置所述钢丝网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垃圾填筑层的厚度为200~400cm,所述大块状垃圾层的厚度为100~200cm,所述粗颗粒垃圾层的厚度为80~160cm,所述细颗粒垃圾层的厚度为20~4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颗粒垃圾层中的颗粒粒径为5~20cm,所述细颗粒垃圾层中的颗粒粒径为1~5c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层包括多个六角镀锌钢丝网,相邻两个六角镀锌钢丝网的纵向搭接宽度为30~50cm,横向搭接宽度为15~30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六角镀锌钢丝网的钢丝直径为2~3mm,孔间距为8~1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包括多个防渗土工膜,相邻两个防渗土工膜之间的搭接宽度为15~3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床由改良土或碎石铺设而成,所述路床的厚度设置为80~100cm,所述路床的上部由下而上依次反向包覆有多层钢塑土工格栅,每层钢塑土工格栅的边部反包长度为1~1.5m。
CN202320181696.7U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Active CN219260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1696.7U CN219260609U (zh)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1696.7U CN219260609U (zh)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60609U true CN219260609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69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1696.7U Active CN219260609U (zh)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606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19630B (zh) 一种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软土地基高填方路堤及施工方法
CN211816174U (zh) 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
CN206902488U (zh) 一种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软土地基高填方路堤
CN110965416B (zh) 一种针对山区高填方路基加固的竹材加筋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2726310A (zh) 一种以砼类建筑垃圾混合土作为路基填料的加筋路基及其施工方法
CN214271530U (zh) 一种基于建筑垃圾铺设的软基区道路结构
CN106836034B (zh) 一种高填方盖板涵柔性减载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10529400U (zh) 一种固化建筑渣土道路结构
CN106544987B (zh) 一种蓄涝湿地的渠道防渗施工方法
CN219260609U (zh)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CN215758302U (zh) 一种高液限土路基结构
CN212000674U (zh) 新型逆作法装配式无压涵洞
CN211113579U (zh) 一种软弱地基防渗区域重载地面地基结构
CN209975287U (zh) 一种狭窄施工作业区山区公路路基结构
CN112195701A (zh) 软土地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87946A (zh) 一种碳酸盐岩大块石强夯复合换填置换地基加固方法
CN206916688U (zh) 一种新型夯土挡土墙
CN110273339B (zh) 一种地面下沉防开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593242A (zh) 一种软弱地基防渗区域重载地面地基结构及其处理方法
CN110965488A (zh) 新型逆作法装配式无压涵洞及其施工方法
CN213625014U (zh) 一种高填方路堤加固结构
CN102444112B (zh) 用于软弱盐渍土地基的碎石墩壳结构及其墩壳法施工方法
CN220318577U (zh) 一种重力式复合结构挡土墙
CN220035386U (zh) 一种电渗排水组件及弃渣场排水加固结构
CN208950044U (zh) 一种建造于地库顶板与素土之上的水池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