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9815U -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9815U
CN219229815U CN202223317375.XU CN202223317375U CN219229815U CN 219229815 U CN219229815 U CN 219229815U CN 202223317375 U CN202223317375 U CN 202223317375U CN 219229815 U CN219229815 U CN 219229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ardness
pipeline
communicated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737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震
盛元一
林晋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Lianying Zhir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Lianying Zhir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Lianying Zhir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Lianying Zhir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737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29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9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9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该装置包括连通管路、硬度调节阀及气囊;气囊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内;连通管路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气囊,连通管路用于向气囊内输送经气泵产生的气体;硬度调节阀设置于连通管路上,硬度调节阀被配置为调节连通管路输送至气囊内的气体的气压,以调节气囊的硬度,以使插入部的硬度发生改变。气泵产生的气体内容能够通过连通管路输送至气囊中,而硬度调节阀的设置,使得气泵产生气体的气压能够调节,从而能够调节气囊内气体的气压,调节气囊的硬度,进而调节插入部的硬度,使得插入部能够通过人体内复杂的通道,且能保持稳定,从而便于医生观察到的图像的精确度,提高了装置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医生在消化道检测、呼吸道检测及治疗手术等场合经常使用到内窥镜,一般内窥镜由连接部、操作部和插入部三大部分组成。插入部包括柔性部、弯曲部和前端部。柔性部具有柔性,使得插入部可以插入到具有复杂弯曲的通道中,但由于此柔性,弯曲部和前端部在经过复杂的通道中不易保持方向的稳定,使医生观察到的图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插入部的柔性部具有柔性,使得弯曲部和前端部在经过复杂的通道中不易保持方向的稳定,使医生观察到的图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硬度调节装置。
一种硬度调节装置,包括连通管路、硬度调节阀及气囊;所述气囊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内;所述连通管路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囊,所述连通管路用于向所述气囊内输送经所述气泵产生的气体;
所述硬度调节阀设置于所述连通管路上,所述硬度调节阀被配置为调节所述连通管路输送至所述气囊内气体的气压,以调节所述气囊的硬度,以使所述插入部的硬度发生改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用于设置于所述内窥镜的金属网和所述内窥镜的金属管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为环形,且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内窥镜内的内部管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硬度调节阀包括驱动组件、阀体、节流元件;所述阀体内设有流通腔,且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流通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连通管路包括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所述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气口,所述出气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出气口,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囊;所述节流元件容设于所述流通腔内,且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节流元件上设有与所述流通腔连通的流通通道,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通过所述流通通道连通;
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节流元件相对所述出气口靠近或者远离,以改变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所述流通通道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包括主体和凸设于主体的侧壁且呈螺旋环绕状的凸起,所述主体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所述凸起远离所述主体的一侧抵接于所述流通腔的内壁,所述主体的侧壁与所述流通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流通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至少部分容设于所述流通腔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且所述连接杆在所述节流元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主体的投影边缘内,以使所述进气口导入的气体能够经由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流通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流通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硬度调节阀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且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流通腔的腔壁滑动连接,所述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流通腔;
所述流通腔的腔壁上位于所述进气管路远离所述出气管路的一侧设有限位壁,所述限位壁用于抵接于所述密封件,以限制所述密封件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调节旋钮、连杆和滑块,所述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旋钮,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块,所述滑块连接于所述节流元件,所述连杆被配置为在所述调节旋钮的带动下能够带动所述滑块沿所述节流元件的移动方向移动,以驱动所述节流元件相对所述出气口靠近或者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硬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排气开关,所述排气开关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排气开关用于对所述气囊排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内窥镜,能够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一种内窥镜,包括气泵、水气管路、切换阀及上述的硬度调节装置,所述切换阀连通于所述气泵,所述水气管路和所述连通管路分别连通于所述切换阀的两个阀口。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硬度调节装置,包括连通管路、硬度调节阀及气囊;气囊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内;连通管路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气囊,连通管路用于向气囊内输送经气泵产生的气体;硬度调节阀设置于连通管路上,硬度调节阀被配置为调节连通管路输送至气囊内的气体的气压,以调节气囊的硬度,以使插入部的硬度发生改变。本申请中通过连通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气囊,使得连通管路能够将气泵产生的气体输送至气囊中,而硬度调节阀设置于连通管路上的设置,使得气泵产生气体的气压能够调节,从而能够调节气囊内气体的气压,调节气囊的硬度,从而能够调节插入部的硬度,使得插入部在经过复杂的通道中能够稳定地保持方向的稳定性,提高医生观察到的图像的精确度,进而提高了装置的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窥镜,包括气泵、水气管路、切换阀及上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切换阀连通于气泵,水气管路和连通管路分别连通于切换阀的两个阀口。该内窥镜能够实现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窥镜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插入部的部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硬度调节阀的第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硬度调节阀的第二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硬度调节阀的第三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主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硬度调节阀;110-驱动组件;111-调节旋钮;112-曲柄;113-拨块;114-连杆;115-滑块;120-阀体;121-流通腔;122-出气口;123-进气口;124-限位壁;130-节流元件;131-主体;132-凸起;133-连接杆;134-密封件;135-流通通道;140-防倒流阀;200-气囊;210-避让孔;220-排气开关;300-连通管路;310-进气管路;320-出气管路;410-插入部;420-操作部;430-连接部;440-送气管路;450-水气管路;460-金属网;470-金属管;480-内部管路;490-软镜管;500-切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窥镜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硬度调节装置,包括连通管路300、硬度调节阀100及气囊200;气囊200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410内;连通管路300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气囊200,连通管路300用于向气囊200内输送经气泵产生的气体;硬度调节阀100设置于连通管路300上,硬度调节阀100被配置为调节连通管路300输送至气囊200内的气体的气压,以调节气囊200的硬度,以使插入部410的硬度发生改变。
本申请中的硬度调节装置应用于内窥镜中,内窥镜包括连接部430、操作部420和插入部410,插入部410用于插入患者的体腔内,以观察人体内部状况。由于插入部410需要插入到具有复杂弯曲的通道中,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柔性。
具体地,本申请中通过连通管路300的一端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气囊200,使得连通管路300能够将气泵产生的气体输送至气囊200中,而硬度调节阀100设置于连通管路300上,使得气泵产生气体的气压能够调节,从而能够调节气囊200内气体的气压,调节气囊200的硬度,从而能够调节插入部410的硬度,使得插入部410在经过复杂的通道中能够稳定地保持方向的稳定性,提高医生观察到的图像的精确度,进而提高了装置的适应性。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只描述了插入部410的部分结构,且为简图。
参阅图1、图2及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插入部的部分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气囊200用于设置于内窥镜的金属网460和内窥镜的金属管470之间。
具体地,气囊200为柔性材料,当气囊200被充气后,会产生略微变形,故将气囊200放置于金属网460和金属管470之间,保证在气囊200被充气后,不会挤压插入部410内的内部管路480,从而减少对内部管路480的干扰,提高插入部410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金属网460和金属管470是插入部410内部存在的结构,插入部410沿径向由内到外的结构依次为内部管路480、金属管470、金属网460、软镜管490。
还是参阅图1、图2及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气囊200为环形,且设有避让孔210,避让孔210用于避让内窥镜内的内部管路480。
具体地,通过将气囊200设置为环形,使得气囊200能够将插入部410周向区域均稳定支撑,从而提高插入部410的整体硬度,进而提高插入部410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囊200为多个分体式的条状结构组成,多个条状结构绕气囊200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各条状结构同向的一端均与用于输送气体的连通管路300连通。
参阅图1、图4及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硬度调节阀的第一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硬度调节阀的第二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硬度调节阀100包括驱动组件110、阀体120、节流元件130;阀体120内设有流通腔121,且阀体120上设有与流通腔121连通的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连通管路300包括进气管路310和出气管路320,进气管路310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进气口123,出气管路320的一端连通于出气口122,另一端连通于气囊200;节流元件130容设于流通腔121内,且与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连接,节流元件130上设有与流通腔121连通的流通通道135,进气口123与出气口122通过流通通道135连通;驱动组件110用于驱动节流元件130相对出气口122靠近或者远离,以改变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流通通道135的长度。
具体地,连通管路300包括进气管路310和出气管路320,进气管路310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进气口123,出气管路320的一端连通于出气口122,另一端连通于气囊200,而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均与流通腔121连通,即当节流元件130不在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时,进气管路310和出气管路320通过流通腔121连通,即从进气口123导出的气体只需要经过流通腔121,就能输送至出气口122。当节流元件130至少部分位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时,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通过流通腔121和节流元件130上的部分流通通道135实现连通,即从进气口123导出的气体需要经过流通腔121和至少部分流通通道135,才能输送至出气口122。
驱动组件110能够驱动节流元件130相对出气口122靠近或者远离,使得位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的长度发生改变,而流通通道135设置于节流元件130上,从而改变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流通通道135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位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的长度越长,从进气口123导入至出气口122的气体需要经过流通通道135越长,而节流元件130容设于流通腔121内,流通通道135又设置于节流元件130上,则流通通道135的内径尺寸远小于流通腔121的内径尺寸,即从进气口123导入至出气口122的气体经过流通通道135的长度越长,对气体流动的阻力越大,则气泵产生的气体的气压越小(具体原理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其中,当气囊200内导入一定体积的气体后,气囊200内的气压与气泵产生气体的气压相同时,气囊200达到饱和,气泵产气被限制,气囊200内气压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气泵产生气体的气压决定了气囊200最终的气压,而气泵产生的气体的气压的大小与从进气口123导入至出气口122的气体经过流通通道135的长度相关,从而能够通过控制节流元件130的运动,调节气囊200内气压大小。
由上述分析可知,位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的长度越长,则进入气囊200内的气体的气压越小,气囊200硬度越高,即插入部410硬度越高;位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的长度越短,则进入气囊200内的气体的气压越大,气囊200硬度越低,即插入部410硬度越低。相较于通过时间控制输入气囊200的气体体积而言,方便快捷,能够更好的把控气囊200的硬度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气泵是内窥镜中原有的结构,内窥镜内还设有连通于气泵的水气管路450,水气管路450用于向插入部410的端部输送气泵产生的气体,以对患者内的待测部进行观察和治疗。其中,相较于在气泵上设置气压调节阀,以调节气泵产生气体的气压而言,会影响内窥镜中气泵原有的结构,且气泵在向水气管路450导入气体时,并不需要调节气压,则会影响内窥镜原有作业的便利性,即本申请中通过硬度调节阀100的设置,使得插入部410的硬度能够便捷调节,同时利用内窥镜中原有的结构,且未破坏原有结构的作业,提高了插入部410的适应性,减少了制作工艺,降低了成本。
参阅图1、图4及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主体的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节流元件130包括主体131和凸设于主体131的侧壁且呈螺旋环绕状的凸起132,主体131连接于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凸起132远离主体131的一侧抵接于流通腔121的内壁,主体131的侧壁与流通腔121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流通通道135。
具体地,凸起132绕主体131在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的侧壁螺旋环绕,且凸起132的末端与流体腔的腔壁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凸起132两侧连通,而相邻凸起132之间的主体131的侧壁与流体腔的腔壁之间有间隙,即主体131在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的侧壁上设有螺旋环绕的流通通道135,使得节流元件130在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的两端上的流通腔121能够通过流通通道135连通,从而使得位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的长度越长,从进气口123导至出气口122的气体经过的流通通道135的长度越长。
进一步地,凸起132的末端平齐,从而在驱动组件110驱动节流元件130相对出气口122移动时,能够减少凸起132的末端对流体腔的腔壁的损伤,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流体腔的延伸方向与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相同,出气口122与进气口123沿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流通通道135还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于主体131内部的不同长度的通道,每个通道均具有与进气口123对应的连通口,其只要能够保证位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的长度越长,从进气口123导至出气口122的气体经过的流通通道135的长度越长,对气体流动的阻力越大即可,反之亦然。。
参阅图1、图4及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节流元件130还包括连接杆133,连接杆133至少部分容设于流通腔121内,连接杆133的一端连接于主体131,另一端连接于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且连接杆133在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落入主体131的投影边缘内,以使进气口123导入的气体能够经由连接杆133与流通腔121的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流通通道135内。
具体地,连接杆133外侧与流通腔121的腔壁之间的间隙远大于主体131外侧与流通腔121的腔壁之间的间隙,为了便于描述,定义连接杆133外侧与流通腔121的腔壁之间的间隙为流通间隙。节流元件130与进气口123在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上错开时,进气口123导入流体腔内的气体能够经过流通间隙流动至流通通道135内,而流通间隙的内轮廓尺寸远大于流通通道135的内轮廓尺,使得流通间隙不会对气体的流动造成阻碍,从而使得节流元件130在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移动时,对气体流动的阻力完全由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的长度决定,进而能够准确调节气囊200的硬度,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节流元件130位于进气口123靠近出气口122的一侧,当节流元件130在自身的移动的方向上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均重合时,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长度最长,即进气口123导入至出气口122所需经过的流通通道135最长,气囊200硬度最低。需要调高气囊200的硬度时,通过驱动组件110驱动连接杆133移动,使得连接杆133带动节流元件130向远离进气口123一侧移动,从而使得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流通通道135变短,从而能够减少对气体流动的阻力,增加气囊200的气压。
更进一步地,主体131为圆柱状,连接杆133连接于主体131的中心,且位于主体131远离出气口122的一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阅图4、图5及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中硬度调节阀的第三示意图,节流元件130与驱动组件110之间可以不设置连接杆133,节流元件130位于出气口122靠近进气口123的一侧,当节流元件130在自身的移动的方向上与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均未重合时,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节流元件130长度最短,即进气口123导入至出气口122所需经过的流通通道135越短,气囊200硬度最高。需要调高气囊200的硬度时,通过驱动组件110驱动连接杆133移动,使得连接杆133带动节流元件130向靠近出气口122一侧移动,从而使得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流通通道135变长,从而能够增加对气体流动的阻力,减小气囊200的气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具有连接杆133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中,从流通通道135内流出的气体均先流入出气口122,只有部分气体流入位于远离进气口123一侧的流通腔121内,相较于在不设置连接杆133的实施例中,流通腔121内位于远离进气口123的一侧内充满了气体而言,能够减小对节流元件130移动造成的阻力,提高流元件移动的顺畅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5及图6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气体流动的方向。
参阅图4及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硬度调节阀100还包括密封件134,密封件134的一端连接于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于连接杆133,且密封件134与流通腔121的腔壁滑动连接,密封件134用于密封流通腔121;流通腔121的腔壁上位于进气管路310远离出气管路320的一侧设有限位壁124,限位壁124用于抵接于密封件134,以限制密封件134的移动。
具体地,连接杆133容设于流通腔121内,密封件134的设置,使得连接杆133在带动节流元件130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流通腔121的密封性,从而使得进气口123导入的气体能够稳定由出气口122导入气囊200内,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而限位壁124的设置,能够对密封件134起到限位作用,能够避免连接杆133带动节流元件130继续移动,减少节流元件130对流体腔腔壁损伤,从而提高节流元件130的使用寿命。优选地,节流元件130在自身的移动方向上与出气口122完全错开时,密封件134抵接于限位壁124,节流元件130与流体腔远离进气口123的端部的腔壁抵接。
进一步地,限位壁124由流通腔121内的台阶壁形成,使得限位壁124能够稳定对密封件134起到限位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壁124也可以是流通腔121的腔壁上的凸设的凸台形成。
参阅图图4及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硬度调节阀100还包括防倒流阀140,防倒流阀140设置于出气管路320上,用于防止气囊200内气体产生逆流,保持气囊200内气压稳定。
参阅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硬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排气开关220,排气开关220与气囊200连通,排气开关220用于对气囊200排气。
具体地,当气囊200内导入一定体积的气体达到饱和后,需要再次调节气囊200的硬度时,打开排气开关220,排出气囊200内的气体,然后调节节流元件130的位置,再次对气囊200进行充气,实现对气囊200硬度的调节。相较于通过排气开关220对气囊200进行排气以调节气囊200硬度的方式而言,本申请中的方案使得气囊200的硬度可控,从而能够更加准确调节气囊200的硬度,即更加准确调节插入部410的硬度,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排气开关220设置于插入部410的操作部420,从而便于操作排气开关220。
参阅图1、图4及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10包括调节旋钮111、连杆114和滑块115,连杆11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调节旋钮111,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滑块115,滑块115连接于节流元件130,连杆114被配置为在调节旋钮111的带动下能够带动滑块115沿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移动,以驱动节流元件130相对出气口122靠近或者远离。
具体地,滑块115连接于密封件134,调节旋钮111设置于操作部420,通过操作者手动控制调节旋钮111转动,从而能够带动连杆114移动,而密封件134的移动方向被限制,滑块115连接于密封件134,从而使得滑块115在连杆114的带动下只能够沿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滑块115带动密封件134和节流元件130移动,实现气囊200硬度的调节。即调节旋钮111、连杆114和滑块115形成了曲柄112滑块115机构。
进一步地,密封件134相对于流通腔121的腔壁移动的过程中,滑块115伸入阀体120内,但位于流通腔121之外,如说明书图5所示。当密封件134与限位壁124抵接时,滑块115远离密封件134的一端与阀体120在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上平齐,或者位于阀体120之外,从而能够减小阀体120对滑块115与连杆114的转动造成干涉,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调节旋钮111包括曲柄112和拨块113,连杆114转动连接于曲柄112,通过拨动拨块113,就能便捷控制曲柄112的转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10还可以是气缸等。
参阅图1、图2及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内窥镜,包括气泵、水气管路450、切换阀500及上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切换阀500连接于气泵,水气管路450和连通管路300分别连接于切换阀500的两个阀口。
具体地,内窥镜还包括连通于气泵的送气管路440,气泵设置于内窥镜的连接部430,切换阀500设置于送气管路440上,且位于操作部,且切换阀500的两个阀口分别与水气管路450和进气管路310连通。通过调节切换阀500,使得送气管路440分别与水气管路450和进气管路310连通,以实现分别对水气管路450和进气管路310送气。当需要调节插入部410硬度时,将切换阀500与进气管路310连通的一侧阀口打开,使得进气管路310向进气口123导入气泵产生的气体,然后控制调节旋钮111转动,以实现节流元件130的移动,使得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之间的流通通道135长度发生改变,从而调节气泵输出气体的气压。当气囊200内气体与气泵产生气体的气压相同时,气囊200内气体达到饱和,当不需要调节气囊200硬度时,可以将切换阀500切换至与水气管路450连通的阀口,从而便于气泵继续作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度调节装置包括连通管路(300)、硬度调节阀(100)及气囊(200);所述气囊(200)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410)内;所述连通管路(300)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囊(200),所述连通管路(300)用于向所述气囊(200)内输送经所述气泵产生的气体;
所述硬度调节阀(100)设置于所述连通管路(300)上,所述硬度调节阀(100)被配置为调节所述连通管路(300)输送至所述气囊(200)内气体的气压,以调节所述气囊(200)的硬度,以使所述插入部(410)的硬度发生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00)用于设置于所述内窥镜的金属网(460)和所述内窥镜的金属管(47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00)为环形,且设有避让孔(210),所述避让孔(210)用于避让所述内窥镜内的内部管路(48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度调节阀(100)包括驱动组件(110)、阀体(120)、节流元件(130);所述阀体(120)内设有流通腔(121),且所述阀体(120)上设有与所述流通腔(121)连通的进气口(123)和出气口(122);所述连通管路(300)包括进气管路(310)和出气管路(320),所述进气管路(310)的一端用于连通于所述气泵,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气口(123),所述出气管路(320)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出气口(122),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囊(200);所述节流元件(130)容设于所述流通腔(121)内,且与所述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节流元件(130)上设有与所述流通腔(121)连通的流通通道(135),所述进气口(123)与所述出气口(122)通过所述流通通道(135)连通;
所述驱动组件(110)用于驱动所述节流元件(130)相对所述出气口(122)靠近或者远离,以改变所述进气口(123)和所述出气口(122)之间所述流通通道(135)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元件(130)包括主体(131)和凸设于主体(131)的侧壁且呈螺旋环绕状的凸起(132),所述主体(131)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所述凸起(132)远离所述主体(131)的一侧抵接于所述流通腔(121)的内壁,所述主体(131)的侧壁与所述流通腔(121)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流通通道(13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元件(130)还包括连接杆(133),所述连接杆(133)至少部分容设于所述流通腔(121)内,所述连接杆(13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13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且所述连接杆(133)在所述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主体(131)的投影边缘内,以使所述进气口(123)导入的气体能够经由所述连接杆(133)与所述流通腔(121)的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流通通道(135)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度调节阀(100)还包括密封件(134),所述密封件(13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110)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杆(133),且所述密封件(134)与所述流通腔(121)的腔壁滑动连接,所述密封件(134)用于密封所述流通腔(121);
所述流通腔(121)的腔壁上位于所述进气管路(310)远离所述出气管路(320)的一侧设有限位壁(124),所述限位壁(124)用于抵接于所述密封件(134),以限制所述密封件(134)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10)包括调节旋钮(111)、连杆(114)和滑块(115),所述连杆(11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旋钮(111),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块(115),所述滑块(115)连接于所述节流元件(130),所述连杆(114)被配置为在所述调节旋钮(111)的带动下能够带动所述滑块(115)沿所述节流元件(130)的移动方向移动,以驱动所述节流元件(130)相对所述出气口(122)靠近或者远离。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排气开关(220),所述排气开关(220)与所述气囊(200)连通,所述排气开关(220)用于对所述气囊(200)排气。
10.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泵、水气管路(450)、切换阀(500)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硬度调节装置,所述切换阀(500)连通于所述气泵,所述水气管路(450)和所述连通管路(300)分别连接于所述切换阀(500)的两个阀口。
CN202223317375.XU 2022-12-12 2022-12-12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Active CN219229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7375.XU CN219229815U (zh) 2022-12-12 2022-12-12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7375.XU CN219229815U (zh) 2022-12-12 2022-12-12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9815U true CN219229815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3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7375.XU Active CN219229815U (zh) 2022-12-12 2022-12-12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9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71776A (en) Static tracheostomy tube
USRE43886E1 (en)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 respiratory device with a patient
JP2024023973A5 (zh)
EP1977679B1 (en) Therapeutic method and therapeutic system using an overtube with balloons
EP2364637B1 (en) An overtube with a balloon and an endoscope system
JP5647780B2 (ja) 処置用オーバーチューブ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KR20110079897A (ko) 공압 밀봉을 이용한 수술용 투관침에서의 개선된 가스 재순환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985762B2 (ja) リリーフ弁及びリリーフ弁の製造方法
US20130018226A1 (en) Method for Variably Flexing and Steering an Insertion Device
EP1971252A1 (en) Over-tube
GB2386325A (en) Laryngeal mask airway
WO2003101515A1 (en) Endotracheal tube with tip directional control and position preserving mechanism
JP2011194126A (ja) 内視鏡若しくは処置具のガイド管
CN109602463B (zh) 一种单孔多通道的手术装置
US4674495A (en) Catheter with insufflation lumen
US11376381B2 (en) Device for a dynamically sealing occlusion or a space-filling tamponade of a hollow organ
CN219229815U (zh) 硬度调节装置及内窥镜
WO2011024900A1 (ja) 内視鏡用補助具
CN209751122U (zh) 一种单孔多通道的手术装置
JP2006150132A (ja) 医療用処理器具の挿入ポート
US20210299400A1 (en) Assembly for delivering an agent
CN213048301U (zh) 一种弯折可调的胃导管
CN114904102A (zh) 可变喉道的文丘里喷射管
CN113069069A (zh) 一种可调节前端角度的胃镜
CN117018399B (zh) 一种具有电磁定位导向的肠梗阻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