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5591U -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5591U
CN219205591U CN202222151875.4U CN202222151875U CN219205591U CN 219205591 U CN219205591 U CN 219205591U CN 202222151875 U CN202222151875 U CN 202222151875U CN 219205591 U CN219205591 U CN 219205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ond
pipe
oxygenation
nitrogen remo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518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攀
韦仁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Wanfenghu Aquatic Product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Wanfenghu Aquatic Product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Wanfenghu Aquatic Product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Wanfenghu Aquatic Product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518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55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5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55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增氧循环和水处理循环,增氧循环为养殖池‑增氧进水管‑增氧装置‑增氧出水管‑养殖池的封闭增氧循环,水处理循环为养殖池‑微滤机进水管‑微滤机‑中转池‑除氮进水管‑除氮反应池‑除氮排水管‑养殖池的封闭水处理循环。本技术方案为独立的双循环结构,直接对养殖池中的养殖水进行增氧,氧气利用率高,循环更快,且便于独立监测和控制供氧压力,水处理循环通过微滤机过滤、中转池中转、除氮反应池去除氨氮,实现养殖水的回收再利用,效率更高;本技术方案一方面可以提高鱼的养殖密度,另一方面因其独立的双循环结构,更利于增氧循环与水处理循环的独立监测与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池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水产品因其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具有比其他肉类更高的营养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为避免水库遭到污染,避免水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传统依赖于水库、湖泊、河流的网箱养殖被逐步禁止,水产养殖逐渐走向陆基,而池塘养殖因为存在换水、排水、排污等问题,同时又受地域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大规模养殖。因此,水产养殖转向陆基养殖、工厂化养殖成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大趋势。
鱼类规模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因养殖密度较高,需要随时向水中补充氧分,才能使其正常存活和生长,同时需要按时换水或保持水体为流动状态,不断将鱼的粪便和食物残渣排出,以降低水体氨含量,循环水养殖技术早已在陆基水产养殖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但传统的陆基水产养殖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例如:一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在远离水库、湖泊、河流等活水水源的地方实施工厂化养殖,用水成本大幅提升,严重压缩水产品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设备投入成本高,养殖过程中涉及到增氧、水循环等均需要动力设备持续运行,能耗高,且因管理粗放,用氧和水循环效率较低。
为克服这一局限,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如申请号为CN200820046145.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增氧双排污优质养鱼池装置,包括一个方形或圆形的鱼池,其特征是鱼池的底部为平底形,池外有一条压力无害水进水管把水压入池面和池底前分别经过不少于一个负压式增氧射流器后把水注入池内,并且还有一个压力式气泵,把空气(氧气)经送气管和多孔气水头压入水中,使池水富含溶解气,同时,池面和池底分别有集污管和排污管把池内上下的水中鱼粪和废物排出池外,始终保持池水清洁和高含氧量,从而提高鱼的产量和质量,具有投资少、产量高,鱼肉鲜美、嫩滑,无公害、无泥味和腥味的特点。
这样的养殖方法虽然实现了池内水的增氧和排污,但对排出的水缺少处理,存在污染周边环境的隐患;同时,养殖水中的增氧量不易控制,水体中的固体废物排出不彻底,且养殖过程中溶入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并未得到有效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从而达到接近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工厂化养殖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包括增氧循环和水处理循环;
所述增氧循环包括养殖池、增氧装置、增氧进水管和增氧出水管,所述增氧装置的进水端通过增氧进水管与养殖池连通,所述增氧装置的排水端通过增氧出水管与养殖池连通,形成养殖池—增氧进水管—增氧装置—增氧出水管—养殖池的封闭增氧循环;所述增氧进水管上设有增氧供水泵,用于将养殖池中的水抽到增氧装置的进水端,为增氧循环的循环过程提供动力;
所述水处理循环包括养殖池、微滤机进水管、微滤机、中转池、除氮进水管、除氮反应池和除氮排水管,所述养殖池通过微滤机进水管与微滤机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微滤机的出水端与中转池连通,所述中转池通过除氮进水管与除氮反应池连通,所述除氮反应池通过除氮排水管与养殖池连通,形成养殖池—微滤机进水管—微滤机—中转池—除氮进水管—除氮反应池—除氮排水管—养殖池的封闭水处理循环;所述除氮进水管进水端设有除氮池供水泵,用于为水处理循环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养殖池内壁上段设有过渡池,所述过渡池靠近养殖池内壁侧中段设有微滤机进水管,所述微滤机进水管的进水端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渡池靠近养殖池中心侧下段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下端开口朝下并接近养殖池底部;所述排污管上端出水口高于过渡池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除氮排水管和增氧出水管的出水口均弯折朝向养殖池的切线方向,且在周向上弯折方向相同,同时向下倾斜40-50°。
进一步地,所述养殖池边缘设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进水端与供水池连通,供水管出水端与养殖池连通;所述供水管的出水口弯折朝向养殖池的切线方向,在周向上与除氮排水管、增氧出水管的弯折方向相同,同时向下倾斜40-50°。
进一步地,所述增氧循环还包括曝气机,所述曝气机通过空气总管输出空气;所述养殖池通过第一曝气管与空气总管连通,所述除氮反应池通过第二曝气管与空气总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曝气管从养殖池上端边缘进入养殖池中,并在养殖池内壁下段绕养殖池一圈,形成曝气环管段,所述曝气环管段表面均匀设有若干小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曝气管从除氮反应池上端进入除氮反应池中,并从除氮反应池中部竖直插入池底,出口端与池底留有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养殖池一侧设有总控箱,所述总控箱与增氧供水泵、除氮池供水泵、曝气机、微滤机分别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总控箱顶部还设有氧压监测器,所述氧压监测器通过氧压监测管与增氧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池上端低于养殖池边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①本系统为独立的双循环结构,增氧循环与水处理循环独立运行,互不干扰;直接对养殖池中的养殖水进行增氧,氧气利用率高,循环更快,且便于独立监测和控制供氧压力,实现对水产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精准化控制;而水处理循环通过微滤机过滤、中转池中转、除氮反应池去除氨氮,实现养殖水的回收再利用,同样独立循环,通过总控箱控制各水泵的启停即可控制整个循环,效率更高,容易控制,更易实现精准管理,从而节能降耗。
②本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了圆筒内水流旋转,会使水中的固体杂质逐渐向中间聚集的原理,将供水管出水端、除氮排水管出水端和增氧出水管出水端均向一个旋向倾斜布置,利用水流带动整个水体保持较低速的旋转流动,不但有利于溶氧水迅速分布均匀,还有利于处理后的水、新供应的水快速混合到养殖水体总,同时使水底固体沉淀物逐步向中部聚集,又不影响水体内鱼的生长;在此基础上,将排污管的进水端直接延伸到养殖池中部,通过设置过渡池结构,充分利用了大气压力的作用,养殖池中的养殖废水通过排污管直接从养殖池底部抽取,无需设置动力装置,即可将养殖池底部含沉淀物最多的废水抽到过渡池中,初步过滤后进入微滤机中进一步处理。
③本技术方案通过曝气机和曝气管结构,为养殖池和除氮反应池中分别提供充足的空气曝气,在养殖池中增加空气曝气,与增氧循环同时使用,可以进一步补充养殖水中的含氧量,从而降低纯氧的用量,降低用氧成本;而空气曝气在养殖水中可提高水体活性,在除氮反应池中可促进含氨氮等有害元素的水体与生化球充分反应,确保水体清洁彻底,达到养殖水水质要求。
④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微滤机、中转池、除氮反应池等水处理设备,同时通过设置增氧装置,形成一套增氧和水处理双循环的养鱼系统,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和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净水的消耗,降低了陆基水产养殖的用水成本,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废物接近零排放,达到了生态环保养殖的效果;同时,通过合理布设各部件的安装位置,形成高度差,使水体自然流动完成水体转移,大大减少了动力装置的使用,降低了能耗。
本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可以提高鱼的养殖密度,另一方面因其独立的双循环结构,更利于增氧循环与水处理循环的独立监测与控制,为将来实现精细化、智能化水产养殖提供方便,适合在工厂化、规模化水产养殖行业中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排污管和第一曝气管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各主要部件连接的系统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各主要部件的高度差示意图。
图中:1-养殖池,101-排水口,102-排污管,103-过渡池,104- 过滤网,2-增氧装置,3-水处理池,4-氧压监测器,5-总控箱,6-微滤机,7-中转池,8-除氮反应池,9-除氮排水管,10-供水管,11-排水管, 12-氧压监测管,13-第一曝气管,1301-曝气环管段,14-增氧进水管, 15-微滤机进水管,16-第二曝气管,17-除氮进水管,18-增氧出水管, 19-增氧供水泵,20-除氮池供水泵,21-空气总管,22-供水池,23-曝气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包括增氧循环和水处理循环;
所述增氧循环包括养殖池1、增氧装置2、增氧进水管14和增氧出水管18,所述增氧装置2的进水端通过增氧进水管14与养殖池1连通,所述增氧装置2的排水端通过增氧出水管18与养殖池1连通,形成养殖池1—增氧进水管14—增氧装置2—增氧出水管18—养殖池1的封闭增氧循环;所述增氧进水管14上设有增氧供水泵19,用于将养殖池1中的水抽到增氧装置2的进水端,为增氧循环的循环过程提供动力。
所述水处理循环包括养殖池1、微滤机进水管15、微滤机6、中转池7、除氮进水管17、除氮反应池8和除氮排水管9,所述养殖池1通过微滤机进水管15与微滤机6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微滤机6的出水端与中转池7连通,所述中转池7通过除氮进水管17与除氮反应池8连通,所述除氮反应池8通过除氮排水管9与养殖池1连通,形成养殖池1—微滤机进水管15—微滤机6—中转池7—除氮进水管17—除氮反应池8—除氮排水管9—养殖池1的封闭水处理循环;所述除氮进水管17进水端设有除氮池供水泵20,用于将中转池7中的水抽到除氮反应池8中进行除氮,结合除氮反应池8与养殖池1的高度差,为水处理循环提供动力。
本系统为独立的双循环结构,增氧循环与水处理循环独立运行,互不干扰,运行效率更高且更为稳定。
所述养殖池1边缘设有供水管10,所述供水管10进水端与供水池 22连通,供水管10出水端与养殖池1连通;所述供水池22中的水主要来源于水处理池3中的污水处理后回收再利用,或引入的外部水源。
所述供水管10、除氮排水管9和增氧出水管18的出水口均弯折朝向养殖池1的切线方向,且在周向上弯折方向相同,同时向下倾斜 40-50°,对水体形成一定的斜向冲击力,使水体在养殖池1中旋转,在水体内部、底部形成旋流,将大部分杂物引流到养殖池1中间,通过排污管102排出。
如图2所示,所述养殖池1内壁上段设有过渡池103,所述过渡池 103靠近养殖池1内壁侧中段设有微滤机进水管15,所述微滤机进水管 15的进水端设有过滤网104,以便将较大颗粒杂质过滤掉;所述过渡池103靠近养殖池1中心侧下段设有排污管102,所述排污管102下端开口朝下并接近养殖池1底部,当养殖池1中水位淹没排污管102最上段时,在大气压强作用下,养殖池1底部的水会通过排污管102进入过渡池103中,部分沉淀物在过渡池103中沉淀,其余污水则通过过滤网 104,经微滤机进水管15进入微滤机6中,进行固液分离;所述排污管102上端出水口高于过渡池103底部,一方面预留出杂物沉淀空间,另一方面尽量避免污水回流。
所述过渡池103上端低于养殖池1边缘,当水位超过过渡池103上端边缘时,养殖池1表面的漂浮物也会进入到过渡池103中,在过滤网 104处过滤后附着在过滤网104处,污水则通过进水管15进入微滤机中处理。
本系统还设有曝气机23,并通过空气总管21输出空气。所述养殖池1通过第一曝气管13与空气总管21连通,所述除氮反应池8通过第二曝气管16与空气总管21连通。空气总管21主要起到为养殖池1和除氮反应池8供应空气,增加曝气的作用,通过增加曝气,可以让养殖池1 和除氮反应池8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同时还能增加养殖池1水体中的含氧量。
所述第一曝气管13从养殖池1上端边缘进入养殖池1中,并在养殖池1内壁下段绕养殖池1一圈,形成曝气环管段1301,所述曝气环管段 1301表面均匀设有若干小孔,以便通过第一曝气管13进入的空气通过该小孔均匀曝气。
所述第二曝气管16从除氮反应池8上端进入除氮反应池8中,并从除氮反应池8中部竖直插入池底,但出口端与池底留有间距,空气经第二曝气管16进入,从第二曝气管16出口端排出,实现曝气。
所述养殖池1底部设有排水口101,所述排水口101通过排水管11 与水处理池3连通。换水时,所述养殖池1中的水通过排水管11流到水处理池3中,进行污水处理后排放或回收再利用。
本系统中还设有总控箱5,所述总控箱5位于每组养殖池1的中间,或位于养殖池1一侧,主要用于对增氧供水泵19、除氮池供水泵20、曝气机23、微滤机6等用电设备进行控制,实现一键同步通电或断电,具备故障提示功能,同时又可以对各用电设备独立控制,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所述总控箱5顶部还设有氧压监测器4,所述氧压监测器4通过氧压监测管12与增氧装置2连通,主要用于增氧装置2的供氧压力监测,避免压力过大或过小,以实现供氧量与成本的合理控制和平衡。
上述的所有管道上均设有阀门,起到控制管道内水流量以及开闭管道的作用,但在说明书附图中未示出。
实施例
图1-2仅为本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鱼池为圆筒状,一般每2池一组,共用微滤机6、中转池7、总控箱5和氧压监测器4,露天设置,具体的管道及各水处理装置的布置有所不同,但技术思路在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内;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多组本系统同时运行实现规模化养殖,水处理池3、供水池22、曝气机23等可根据规模测算后多组共用。
养殖池1一般采用尼龙板材热塑焊接而成,其形状一般为圆形,焊缝较少,不易漏水,池内角落少,容易进行清洗,不易滋生细菌和残留病菌。养殖池1直接在平整的地面安装,深度在1.5m以上,安装后养殖池外部地面垫高,外部地表到养殖池1上端约1m,在垫高后的地表布置增氧装置2、微滤机6、中转池7、除氮反应池8等,使养殖池 1处在较低的位置,养殖池1的直径则根据场地实际大小、养殖密度、供氧能力、水处理能力等因素进行匹配。养殖池1及其水处理设备安装、连接完毕后,需对养殖池1进行清洗、消毒,然后往养殖池1中加水,初期水深到刚好淹没养殖池1内排污管102,低于过渡池103上端边缘为佳,经检查无漏水,调试各部件均能正常工作后投入使用。
鱼苗投放时,由饲养人员直接向养殖池1中投放,达到养殖密度要求后,操作总控箱5,启动电源,增氧循环和水处理循环开始工作。
养殖池1中的水在养殖过程中,因为需要定时投食,投食的鱼料大部分被鱼吃掉,少部分会沉淀到池底散开,加上鱼在养殖池1中不断产生排泄物,同时呼吸消耗氧,水中的含氧量逐渐降低,氨氮含量逐渐升高。
增氧循环工作过程:如图1、图3、图4所示,增氧循环包括养殖池1、增氧装置2、增氧进水管14和增氧出水管18,通过增氧供水泵19 为增氧循环提供动力,实现增氧循环的正常运行。增氧装置2包括溶氧锥和氧气罐,氧气罐通过管道与溶氧锥连通,为溶氧锥供氧,而需要增氧的水则从溶氧锥的顶部进入,与氧气融合后回到养殖池1中。增氧进水管14的进水端在养殖池1中,进水口位于养殖池1中段,通过增氧供水泵19将养殖池1中的养殖水抽到增氧装置2顶端,从增氧装置 2顶端带压进入,与增氧装置2内部的氧气充分溶合;增氧出水管18的进水端位于增氧装置2的下段,利用增氧装置2与养殖池1的高度差,增氧装置2中的水经过增氧出水管18回到养殖池1中。
水处理循环工作过程:如图1、图3、图4所示,水处理循环包括养殖池1、微滤机进水管15、微滤机6、中转池7、除氮进水管17、除氮反应池8和除氮排水管9,通过除氮池供水泵20为水处理循环提供动力,实现水处理循环的正常运行。微滤机进水管15的进水端与养殖池1的过渡池103连通,过渡池103中经初步沉淀、过滤的养殖水经微滤机进水管15进入微滤机6中,在微滤机6中将排泄物、食物残渣等固体杂质进行进一步过滤,经过滤后的水进入中转池7中一个暂存区域,但这部分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氨氮成分,不能回到养殖池1中使用。除氮进水管17的进水端连接除氮池供水泵20,除氮池供水泵20安装在中转池7中,通过除氮池供水泵20将中转池7中分离出来的水经除氮进水管17导入除氮反应池8中,进行微生物除氮反应,除氮反应池8中装有大量的生化球,生化球中分布有用于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的菌落和藻类,在生化球的作用下,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被降解,养殖水重新达到水质要求;除氮排水管9的进水端位于除氮反应池8中部,利用养殖池1与除氮反应池8的高度差,除氮反应池8中的水从除氮排水管9回到养殖池1中。
在养殖池1中,在供水管10、除氮排水管9和增氧出水管18的共同冲击作用下,养殖池1中的水体产生旋转,水体中的饲料残渣、鱼类粪便等沉淀物逐渐向养殖池1中心聚集。如图2所示,养殖池1中水位淹没过排污管102,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养殖池1中的水要进入排污管102中,也即是养殖池1底部的水从排污管102下端进水端进入,经排污管102到达过渡池103中;过渡池103中的混合水体经沉淀分离,大部分沉淀物在过渡池103中沉淀下来,过滤后的水则进入微滤机进水管15中。
在上述过程中,曝气机23工作,向空气总管21中输送空气,空气进入空气总管21中后,被分为两条支路,一条经第一曝气管13进入养殖池1中,在池底为养殖池1提供曝气,如图2所示;另一条经第二曝气管16进入除氮反应池8中,为除氮反应池8提供曝气。
当养殖池1完成一批次的养殖出栏,养殖池1中的水体需要进行更换,并对养殖池1进行清洗消杀。此时,停止增氧循环和水处理循环,停止向养殖池1中供水,开启排水管11的总阀门,养殖池1中的养殖水经底部排水口101进入排水管11中,经排水管11排入水处理池3中进行沉淀、处理后导入供水池22中回收再利用。在水处理池3中的沉淀物则和过渡池103、微滤机6中的沉淀物一起被回收,另行处理。养殖池 1的排水口101位于养殖池1中部,排水口101处设有过滤网,以免鱼从排水口101处进入排水管11中卡住受到伤害,或对排水管11造成阻塞影响排水。
在整个增氧循环和水处理循环过程中,氧气的压力受到氧压监测器4的监控,在增氧装置2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通过氧压监测管12 将压力传感器与氧压监测器4连接,通过氧压监测器4上的压力表读数可随时监测增氧装置2中的供氧压力;同时,总控箱5控制整个系统的电源通断,控制微滤机6的工作模式,控制增氧供水泵19、除氮池供水泵20和曝气机23等动力装置的启停,各装置出现故障时在总控箱5 上通过故障指示灯报警,提示进行检修。
考虑水分蒸发、鱼生长需要等因素,养殖池1中的水会自然减少,内部水循环无法满足鱼的长期养殖需求,需定期向养殖池1中加入外部水源;遇降雨天气,养殖池1中的水可得到自然补充。
上述的实施例只是示例性的,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内容,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只要是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改进、简单替换,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增氧循环和水处理循环;
所述增氧循环包括养殖池(1)、增氧装置(2)、增氧进水管(14)和增氧出水管(18),所述增氧装置(2)的进水端通过增氧进水管(14)与养殖池(1)连通,所述增氧装置(2)的排水端通过增氧出水管(18)与养殖池(1)连通,形成养殖池(1)—增氧进水管(14)—增氧装置(2)—增氧出水管(18)—养殖池(1)的封闭增氧循环;所述增氧进水管(14)上设有增氧供水泵(19),用于将养殖池(1)中的水抽到增氧装置(2)的进水端,为增氧循环的循环过程提供动力;
所述水处理循环包括养殖池(1)、微滤机进水管(15)、微滤机(6)、中转池(7)、除氮进水管(17)、除氮反应池(8)和除氮排水管(9),所述养殖池(1)通过微滤机进水管(15)与微滤机(6)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微滤机(6)的出水端与中转池(7)连通,所述中转池(7)通过除氮进水管(17)与除氮反应池(8)连通,所述除氮反应池(8)通过除氮排水管(9)与养殖池(1)连通,形成养殖池(1)—微滤机进水管(15)—微滤机(6)—中转池(7)—除氮进水管(17)—除氮反应池(8)—除氮排水管(9)—养殖池(1)的封闭水处理循环;所述除氮进水管(17)进水端设有除氮池供水泵(20),用于为水处理循环提供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内壁上段设有过渡池(103),所述过渡池(103)靠近养殖池(1)内壁侧中段设有微滤机进水管(15),所述微滤机进水管(15)的进水端设有过滤网(104);所述过渡池(103)靠近养殖池(1)中心侧下段设有排污管(102),所述排污管(102)下端开口朝下并接近养殖池(1)底部;所述排污管(102)上端出水口高于过渡池(103)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氮排水管(9)和增氧出水管(18)的出水口均弯折朝向养殖池(1)的切线方向,且在周向上弯折方向相同,同时向下倾斜4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边缘设有供水管(10),所述供水管(10)进水端与供水池(22)连通,供水管(10)出水端与养殖池(1)连通;所述供水管(10)的出水口弯折朝向养殖池(1)的切线方向,在周向上与除氮排水管(9)、增氧出水管(18)的弯折方向相同,同时向下倾斜40-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循环还包括曝气机(23),所述曝气机(23)通过空气总管(21)输出空气;所述养殖池(1)通过第一曝气管(13)与空气总管(21)连通,所述除氮反应池(8)通过第二曝气管(16)与空气总管(2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曝气管(13)从养殖池(1)上端边缘进入养殖池(1)中,并在养殖池(1)内壁下段绕养殖池(1)一圈,形成曝气环管段(1301),所述曝气环管段(1301)表面均匀设有若干小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曝气管(16)从除氮反应池(8)上端进入除氮反应池(8)中,并从除氮反应池(8)中部竖直插入池底,出口端与池底留有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一侧设有总控箱(5),所述总控箱(5)与增氧供水泵(19)、除氮池供水泵(20)、曝气机(23)、微滤机(6)分别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控箱(5)顶部还设有氧压监测器(4),所述氧压监测器(4)通过氧压监测管(12)与增氧装置(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池(103)上端低于养殖池(1)边缘。
CN202222151875.4U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Active CN219205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51875.4U CN219205591U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51875.4U CN219205591U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5591U true CN219205591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5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51875.4U Active CN219205591U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55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11238U (zh) 南美白对虾集约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8773970B (zh) 漂浮式综合水处理设备、水处理方法及该设备的反洗方法
CN107667938A (zh) 南美白对虾集约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方法
CN102342259B (zh) 一种露天高位虾池的水循环处理系统
CN202385622U (zh) 一种循环养殖系统
CN107018945B (zh) 一种利用双循环亲虾培育的水处理系统进行养殖的方法
CN211091384U (zh) 一种低能耗高效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7667956A (zh) 南美白对虾集约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6698849B (zh) 规模化奶牛场挤奶厅废水分散式处理与回用系统及方法
CN106688969A (zh) 智能控制式工厂化养鱼系统
CN110547238A (zh) 一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544546A (zh) 一种自净化循环水鱼菜禽共生养殖装置
CN210352743U (zh) 一种方便清理的养殖池
CN112106720A (zh) 一种智能生态循环水养殖池、控制方法及应用
CN209602179U (zh) 一种移动式养殖废水处理车
CN219205591U (zh) 一种陆基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CN206219375U (zh) 一种用于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系统
CN215602655U (zh) 一种路基循环养殖系统
CN215123371U (zh) 一种循环水养鱼池系统
CN115316331A (zh) 一种陆基循环水生态养鱼系统
CN110973040A (zh) 圆锅底水池循环养殖系统
CN205902659U (zh) 利用循环水体进行水产养殖的设施
CN220875561U (zh) 一种飘浮水产养殖设备
CN216946553U (zh) 一种太阳能海水净化用处理装置
CN219429821U (zh) 农村畜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