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3683U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3683U
CN219203683U CN202320141450.7U CN202320141450U CN219203683U CN 219203683 U CN219203683 U CN 219203683U CN 202320141450 U CN202320141450 U CN 202320141450U CN 219203683 U CN219203683 U CN 219203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hell
cable connector
thickness direction
in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14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国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zlink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zlink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zlink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zlink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14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3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3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3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中的电路板,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平行于外壳的厚度方向,外壳沿厚度方向的相异两侧分别开设有透光孔;线缆连接器还包括设于外壳中的导光件与发光件,发光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导光件沿外壳的厚度方向贯穿电路板,导光件与发光件相邻设置,沿外壳的厚度方向,导光件的两端部分别能够通过两个透光孔出光。该线缆连接器,结构简单、空间紧凑、成本较低,可以只设置一个发光件与一个导光件,当线缆连接器连接正确时,电路板通电,发光件发光,进而能够通过导光件同时向外壳的厚度两侧出光,实现从线缆连接器不同侧面同时发光,便于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Description

一种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脑扩展坞(Docking)等电子设备中,通常需要通过线缆连接器等连接部件实现电和/或信号的传输,使得电脑连接扩展坞以后可以连接多种外部设备,如驱动器、显示器、鼠标、键盘、打印机等等,同时还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其它设备充电。现有技术中,针对不同设备的线缆连接器接口各有不同,除了基础的数据传输功能外,消费者还对线缆连接器提出了更高的实用与美观需求。其中,如果线缆连接器具有发光功能,当其正确连接设备时,可以通过发光提示使用者,使用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线缆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是不同的,为了便于其灯光被观察到,将线缆连接器的不同侧面均设置为可以发光就很有必要,但这就会增加线缆连接器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导致线缆连接器产品体积和成本增加,设计不够简洁,使用不够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在不同侧面发光且结构简洁的线缆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线缆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所述外壳沿厚度方向的相异两侧分别开设有透光孔;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中的导光件与发光件,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导光件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电路板,所述导光件与所述发光件相邻设置,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所述导光件的两端部分别能够通过两个所述透光孔出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具有主体部与卡接台,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卡接台环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周部,所述电路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主体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卡接台抵靠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的两个固定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光件连接,每个所述固定部均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具有主体部与卡接台,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卡接台环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周部,所述电路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主体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卡接台抵靠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连接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主体部穿设于所述连接孔中,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所述卡接台夹设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电路板还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具有分设于所述安装孔两侧的两个,每个所述固定部均穿设于同侧的所述固定孔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固定部穿过所述固定孔后均朝向所述电路板弯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台与两个所述固定部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具有卡槽,每个所述固定部均卡设于同侧的所述卡槽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电路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沿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所述发光件固设于所述卡接台的一侧,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与所述卡接台的一侧壁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内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围设形成包容空间,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的相异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孔,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发光件均设于所述包容空间中,所述导光件的两端部分别沿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穿过同侧的所述开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壳包括第一内壳与第二内壳,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围设形成所述包容空间,沿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分设于所述电路板的相异两侧,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分别开设有所述开孔,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头向外伸出所述外壳的一侧。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可以只设置一个发光件与一个导光件,当线缆连接器连接正确设备时,电路板通电,发光件发光,进而能够通过导光件同时向外壳的厚度两侧出光,实现从线缆连接器不同侧面同时发光,便于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该线缆连接器的结构简单、空间紧凑、成本较低,产品的外部体积较小,显著提高了线缆连接器使用的实用性、便捷性及美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隐去外壳后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进一步隐去内壳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沿厚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0、外壳;11、透光孔;12、接线端;20、电路板;21、安装孔;22、固定孔;30、导光件;31、主体部;311、出光面;32、卡接台;321、卡槽;40、发光件;41、发光面;50、固定件;51、连接部;511、连接孔;52、固定部;521、横槽;60、内壳;601、包容空间;61、第一内壳;611、安装环;62、第二内壳;63、开孔;70、连接头;X、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Z、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参见图1至图6所示,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10,以及设置在外壳10中的内壳60、电路板20、导光件30、发光件40、固定件50等。该线缆连接器可用于不同电子设备之间的电性连接,并进行电和/或数据传输。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线缆连接器的具体结构,主要以外壳10为参照物进行方向描述,该外壳10整体呈扁长方体状,外壳10的厚度方向Z、长度方向Y、宽度方向X三者两两垂直。
参见图1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壳10由绝缘材料制成,外壳10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具有接线端12,可以与线缆(图中未示出)连接。外壳10沿厚度方向Z的相异两侧分别开设有透光孔11,两侧的透光孔11沿厚度方向Z对称设置,沿长度方向Y上,两个透光孔11相对位于远离接线端1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透光孔11可以是简单的通孔,也可以在通孔中安装有透明盖板,保护外壳10内的结构。
进一步地,参见图3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壳60设于外壳10中,内壳6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外壳10的厚度方向Z,内壳60围设形成包容空间601。内壳60的厚度方向的相异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孔63,沿厚度方向Z上,两个开孔63与两个透光孔11的投影相互重叠。上述电路板20及发光件40均设于包容空间601中,电路板2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外壳10的厚度方向Z,发光件40与电路板20电性连接,导光件30沿外壳10的厚度方向Z贯穿电路板20,导光件30与发光件40相邻设置,导光件30的两端部分别沿内壳60的厚度方向穿过同侧的开孔63,沿外壳10的厚度方向Z,导光件30的两端部分别能够通过两个透光孔11出光。本实施例中,发光件40具体采用LED元件,发光件40的发光面41沿侧向出光。导光件30整体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导光件30沿厚度方向Z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出光面311,导光件30的两端部分别插设于同侧的透光孔11中,出光面311与外壳10的外表面相齐平。
参见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壳60具体包括第一内壳61与第二内壳62,第一内壳61与第二内壳62均由金属材料制成。第一内壳61与第二内壳62围设形成上述包容空间601。沿内壳60的厚度方向,第一内壳61与第二内壳62分设于电路板20的相异两侧,第一内壳61与第二内壳62分别开设有上述开孔63。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壳61与第二内壳62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内壳61与第二内壳62之间设有能够快拆连接的卡扣结构,其中第一内壳61沿长度方向Y的一侧还具有安装环611,可供外部的线缆穿过并与电路板20连接。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该线缆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头70,连接头70与电路板20电性连接,且连接头70设于电路板20长度方向的一侧。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Y,连接头70向外伸出外壳10的一侧,连接头70与接线端12分设于外壳1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连接头70具体采用USB3.0TYPEC的公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头70也可以采用不同的USB或其他不同的接头协定,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
参见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导光件30具有主体部31与卡接台32,主体部31与卡接台32一体设置。其中,主体部31呈柱状,主体部31沿外壳10的厚度方向Z延伸,两个出光面311分设于主体部31的两个端面,主体部31的横截面形状与开孔63的形状相对应。卡接台32呈环状,卡接台32环设于主体部31的周部,卡接台32沿厚度方向Z的两个侧面均为平面。电路板20开设有安装孔21,主体部31穿设于安装孔21中,卡接台32的外径大于安装孔21的内径,从而卡接台32抵靠在电路板20厚度方向的一侧。
进一步地,固定件50用于将导光件30固定连接在电路板20上,固定件50具有连接部51与固定部52,连接部51与固定部52可以是同一块板状材料裁切弯折后制成,固定部52具有自连接部51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的两个。本实施例中,连接部51与导光件30连接,每个固定部52均与电路板20固定连接。具体地,连接部51开设有连接孔511,连接孔511的形状与导光件30的主体部31的横截面形状相配合,主体部31穿设于连接孔511中。沿外壳10的厚度方向Z,卡接台32夹设于连接部51与电路板20之间。电路板20还开设有固定孔22,固定孔22具有分设于安装孔21两侧的两个,每个固定部52均穿设于同侧的固定孔22中。本实施例中,每个固定部52均自连接部51的一侧朝向电路板20弯折约90°,每个固定部52在与电路板20相交的位置还开设有横槽521,每个固定部52穿过固定孔22后均朝向电路板20弯折,具体可以是沿宽度方向X向外翻折约10°,固定件50即可实现对导光件30的固定。
参见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卡接台32与两个固定部52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具有卡槽321,每个固定部52均卡设于同侧的卡槽321中。此处,每个固定部52具体呈薄板状,卡槽321相应为形状配合的扁槽,使得固定部52能够稳定卡设。本实施例中,两个固定部52沿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X间隔设置;沿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Y,发光件40固设于卡接台32的一侧,发光件40的发光面41与卡接台32的一侧壁沿长度方向Y相对设置,从而固定件50不会对光路传播造成干涉,发光件40的光能够更好地向导光件30传输。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当连接头70正确连接到其他电子设备时,电路板20通电,能够使得发光件40侧向发光,导光件30的卡接台32接收入光后向主体部31的两端面传输,从而两个出光面311通过外壳10的两个透光孔11出光,使用者可以从外壳10外部的不同方向观察到光亮,得知连接头70正确连接与否,便于使用。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在线缆连接器中设置一个发光件40与一个导光件30,采用更少的部件、更小的占用空间,就能够实现线缆连接器的两侧发光,降低成本的同时满足需求,提高线缆连接器产品的实用性、便利性与美观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沿厚度方向的相异两侧分别开设有透光孔;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中的导光件与发光件,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导光件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电路板,所述导光件与所述发光件相邻设置,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所述导光件的两端部分别能够通过两个所述透光孔出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具有主体部与卡接台,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卡接台环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周部,所述电路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主体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卡接台抵靠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的两个固定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光件连接,每个所述固定部均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具有主体部与卡接台,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卡接台环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周部,所述电路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主体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卡接台抵靠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连接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主体部穿设于所述连接孔中,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所述卡接台夹设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电路板还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具有分设于所述安装孔两侧的两个,每个所述固定部均穿设于同侧的所述固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部穿过所述固定孔后均朝向所述电路板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台与两个所述固定部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具有卡槽,每个所述固定部均卡设于同侧的所述卡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电路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沿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所述发光件固设于所述卡接台的一侧,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与所述卡接台的一侧壁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内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围设形成包容空间,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的相异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孔,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发光件均设于所述包容空间中,所述导光件的两端部分别沿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穿过同侧的所述开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第一内壳与第二内壳,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围设形成所述包容空间,沿所述内壳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分设于所述电路板的相异两侧,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分别开设有所述开孔,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可拆卸地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头向外伸出所述外壳的一侧。
CN202320141450.7U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线缆连接器 Active CN219203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1450.7U CN219203683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线缆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1450.7U CN219203683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线缆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3683U true CN219203683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9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1450.7U Active CN219203683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线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3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35401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TWI423540B (zh) 線纜連接器組件
US7867017B1 (en) Connector insertion sensing structure
KR100366413B1 (ko) 커넥터 및 그 장착구조
US20090317989A1 (en) Through board inverted connector
US88014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US7850466B2 (en) Through board inverted connector
US9780503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light member
US20110195605A1 (en) Complex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020054A2 (en) Connector
KR20110041980A (ko) 실드 커버, 실드 케이스 및 기판 모듈
US7651364B2 (en) Circuit board assembly with light emitting element
TW201513469A (zh) 線狀導體連接用端子
US6776651B1 (en) Stacked electronic connector
US92638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hielding shell with rear wall
US20130288528A1 (en) Connecting device
US7980886B2 (en) Socket device having identification function
US10186802B1 (en)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igh-density contacts
CN219203683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
TW201806259A (zh) 卡緣連接器及其組合
US8419212B2 (en) Circuit board assembly with light emitting element
JP2010092677A (ja)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同軸多極コネクタ
US2013009001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205876B1 (en) Lock structure of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7287350A (ja) 表示機能付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