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3680U -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3680U
CN219203680U CN202320074678.9U CN202320074678U CN219203680U CN 219203680 U CN219203680 U CN 219203680U CN 202320074678 U CN202320074678 U CN 202320074678U CN 219203680 U CN219203680 U CN 219203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larity switching
switching device
series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7467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铭波
陈颖
江壮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Breke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Buleike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Breke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Buleike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Breke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Buleike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Breke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7467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3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3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3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eying Circuit Devices (AREA)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包括有切换极性装置,所述切换极性装置内包括有继电器、接电端子和控制接线端子;所述继电器有两个,其中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1和触点K21两个线圈开关,另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2和触点K22两个线圈开关,所述线圈开关包括有电路触点接头和控制线圈接头,所述线圈开关的电路触点接头电连接接电端子;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四个线圈开关的连接电路来控制绕组负载内电流的正向流动和反向流动,电流经过触点K11和触点K12时和电流经过触点K21和触点K22时经过绕组负载的电流方向相反,此时不需要改变外部电缆的位置或者频繁拔插电缆来控制电流,实现极性切换,极性切换更加安全可靠且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舰船(包括潜艇)的船体均是用钢铁制造的,由于地球的大磁场的存在,磁性会在船体累积,形成固定磁场,因此通常需要对舰船消磁,但由于船体庞大,消磁需分区进行,一般是将消磁线圈分段设置(按x、y、z方向布置即立体布置)在船体的每个区域,在线圈中通入由消磁机提供的直流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由该磁场来抵销船体的固定磁场;
由于船体磁性分布较为复杂,消磁试验调试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对各分区内的消磁电缆(也称消磁线圈,还称外部电缆)的匝数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调节该区域内的消磁线圈所产生的磁场能抵销该区域的船体的固定磁场,通常是改变某些外部电缆的电流方向来改变电缆的安匝数,为此,在船体的每个区域或称每个分区设置一个接线箱,在接线箱内设置若干个接线柱,用于固定和连接接线端子,当要对外部电缆的安匝调整时,首先将电缆移出接线箱,在接线箱外重新布置外部电缆位置,即变换外部电缆的接线位置关系;而后再在接线箱内连接电缆端子(使电缆在接线箱内与电缆端子连接),或者电缆不移出接线箱,直接在箱体内上、下、左、右地移动电缆,然后再在接线箱内连接电缆端子,从而达到对该分区内的外部电缆的电流方向的调整,即达到改变外部电缆的安匝数的目的。
在改变外部电缆的安匝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以下麻烦:
一是,由于接线、翻线会使外部电缆位置移动,从而造成走线杂乱,具有不安全之虞;
二是,由于外部电缆没有固定位置,因而移线往往表现为无规律,在电缆翻线和接线时容易造成对接错误;
三是,如果电缆不移出箱体,而在箱体内重新布置电缆位置,势必会使电缆卷曲在空间有限的箱体内,造成散热不良;
四是,因接线箱内的用于连接外部电缆的电缆端子在每作一次电缆的安匝调整时便出现一次松启和再次固定,从而由反复松启和固定导致连接不可靠;
五是,对外部电缆的接线、翻线速度慢,作业者工作强度大;
因此现有的电缆和接线箱的连接方式存在不能在不拔出电缆或者不改变电缆位置的条件下更换电流方向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包括有切换极性装置,所述切换极性装置内包括有继电器、接电端子和控制接线端子,所述继电器的电路触点接头电连接接电端子,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线圈接头电连接控制接线端子;
所述继电器有两个且为双线圈磁保持型继电器,两个继电器组成H桥,其中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1和触点K21,另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2和触点K22,所述触点K11和触点K22的电路触点接头串联而形成串联电路,所述触点K21和触点K12的电路触点接头串联形成串联电路,两个串联电路并联起来,所述触点K11和触点K12的电路触点接头之间连接有绕组负载XCXQ。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接电端子有四个,所述绕组负载XCXQ的两端连接在其中两个接电端子之间,连接绕组负载XCXQ的两个接电端子分别连接在触点K11与触点K22之间和触点K21与触点K12之间,其余两个接电端子分别连接在两个串联电路在并联后的并联电路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控制接线端子有六个且分别为U1端、U2端、U3端、U4端、U5端和U6端,所述U1端和U2端之间串联连接着触点K21和开关K22,所述U2端和U3端之间串联连接着触点K11和触点K12,所述U4端和U5端为辅助触点并且其状态与触点K11和触点K12状态保持一致,所述U5端和U6端为辅助触点并且其状态与触点K21和触点K22状态保持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U1端和U2端之间串联反向开关按钮和24V电源,所述24V电源与U3端之间串联正向开关按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切换极性装置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底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底板上矩形阵列安装切换极性装置,同横排的切换极性装置上的接电端子之间连接有横向摆放连接板,同竖列的切换极性装置的接电端子之间连接有纵向摆放连接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四个线圈开关的连接电路来控制绕组负载内电流的正向流动和反向流动,电流经过触点K11和触点K12时和电流经过触点K21和触点K22时经过绕组负载的电流方向相反,此时不需要改变外部电缆的位置或者频繁拔插电缆来控制电流,实现极性切换,极性切换更加安全可靠且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极性装置矩形阵列在底板上的安装示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极性装置矩形阵列在底板上的安装示意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极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控制绕组负载的电路连接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接线端子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切换极性装置的电气接口释义图。
图中:1、切换极性装置;2、横向摆放连接板;3、纵向摆放连接板;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实现方式做出更清楚地解释和说明,以下介绍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几个优选的具体实施例。
下文的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意图限制本公开、应用及用途。应当理解,在所有这些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或相似的零件及特征。各个附图仅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构思和原理,并不一定示出了本公开各个实施方式的具体尺寸及其比例。在特定的附图中的特定部分可能采用夸张的方式来图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相关细节或结构,本文所引用的各种出版物、专利和公开的专利说明书,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实施例
参照说明书附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包括有切换极性装置1,切换极性装置1内包括有继电器、接电端子和控制接线端子,继电器的电路触点接头电连接接电端子,继电器的控制线圈接头电连接控制接线端子;
继电器有两个且为双线圈磁保持型继电器,两个继电器组成H桥,其中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1和触点K21,另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2和触点K22,触点K11和触点K22的电路触点接头串联而形成串联电路,触点K21和触点K12的电路触点接头串联形成串联电路,两个串联电路并联起来,触点K11和触点K12的电路触点接头之间连接有绕组负载XCXQ;
正向切换:触点K11、触点K12为闭合状态,触点K21、触点K22为断开状态,主回路通过I+→K11→+XCXQ-→K12→I-来正向流过线圈;
反向切换:触点K11、触点K12为断开状态,触点K21、触点K22为闭合状态,主回路通过I+vK21→-XCXQ+→K22→I-来反向流过线圈;
正向切换和反向切换来控制经过绕组负载的电流方向。
进一步的,接电端子有四个,分别为A1端、A2端、A3端和A4端,绕组负载XCXQ的两端连接在其中两个接电端子之间,连接绕组负载XCXQ的两个接电端子分别连接在触点K11与触点K22之间和触点K21与触点K12之间,其余两个接电端子分别连接在两个串联电路在并联后的并联电路两端,A3端和A4端用来连接绕组负载,而A1端和A2端用来连接外部电路。
进一步的,控制接线端子有六个且分别为U1端、U2端、U3端、U4端、U5端和U6端,U1端和U2端之间串联连接着触点K21和开关K22,U2端和U3端之间串联连接着触点K11和触点K12,U4端和U5端为辅助触点并且其状态与触点K11和触点K12状态保持一致,用于反映主触点K11和K12的状态,U5端和U6端为辅助触点并且其状态与触点K21和触点K22状态保持一致,用于反映K21和K22的状态,U1端和U2端之间串联反向开关按钮和24V电源,24V电源与U3端之间串联正向开关按钮;
正向开关按钮和反向开关按钮为可恢复按钮,通过按动正向开关按钮和反向开关按钮即可控制切换极性装置1的电流流动方向,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进一步的,切换极性装置1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底板4上,底板4上矩形阵列安装切换极性装置1,同横排的切换极性装置1上的接电端子之间连接有横向摆放连接板2,同竖列的切换极性装置1的接电端子之间连接有纵向摆放连接板3,当需要本装置进行多个连接来配合使用时,在同横排的两个切换极性装置1中其中一个切换极性装置1的A1端和另一个切换极性装置1的A2端通过横向摆放连接板3连接起来,而在同竖列的两个切换极性装置1中其中一个切换极性装置1的A1端和另一个切换极性装置1的A2端通过纵向摆放连接板3连接起来,即可使得多个切换极性装置1进行串联来进行同时配合使用。
电气特性如下:
1控制电源:24VDC;
2切换方式:零电流条件下切换;
3切换寿命:>5000次;
4绝缘电阻:>50MΩ;
5额定温升:<40K。
继电器触点为保持性,一组触点一旦闭合则一直保持闭合状态,另一组触点一直保持分断状态,可以认为触点K11、触点K12为常闭触点,触点K21、触点K22为常开触点。
正向切换:按下正向开关按钮,触点K11、触点K12为闭合状态,触点K21、触点K22为断开状态,主回路通过I+→K11→+XCXQ-→K12→I-来正向流过线圈;
反向切换:按下反向开关按钮,触点K11、触点K12为断开状态,触点K21、触点K22为闭合状态,主回路通过I+→K21→-XCXQ+→K22→I-来反向流过线圈。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随之有着许多的类似变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果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切换极性装置(1),所述切换极性装置(1)内包括有继电器、接电端子和控制接线端子,所述继电器的电路触点接头电连接接电端子,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线圈接头电连接控制接线端子;
所述继电器有两个且为双线圈磁保持型继电器,两个继电器组成H桥,其中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1和触点K21,另一个继电器内包括有触点K12和触点K22,所述触点K11和触点K22的电路触点接头串联而形成串联电路,所述触点K21和触点K12的电路触点接头串联形成串联电路,两个串联电路并联起来,所述触点K11和触点K12的电路触点接头之间连接有绕组负载XCXQ。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端子有四个,所述绕组负载XCXQ的两端连接在其中两个接电端子之间,连接绕组负载XCXQ的两个接电端子分别连接在触点K11与触点K22之间和触点K21与触点K12之间,其余两个接电端子分别连接在两个串联电路在并联后的并联电路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接线端子有六个且分别为U1端、U2端、U3端、U4端、U5端和U6端,所述U1端和U2端之间串联连接着触点K21和开关K22,所述U2端和U3端之间串联连接着触点K11和触点K12,所述U4端和U5端为辅助触点并且其状态与触点K11和触点K12状态保持一致,所述U5端和U6端为辅助触点并且其状态与触点K21和触点K22状态保持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1端和U2端之间串联反向开关按钮和24V电源,所述24V电源与U3端之间串联正向开关按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极性装置(1)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底板(4)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上矩形阵列安装切换极性装置(1),同横排的切换极性装置(1)上的接电端子之间连接有横向摆放连接板(2),同竖列的切换极性装置(1)的接电端子之间连接有纵向摆放连接板(3)。
CN202320074678.9U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Active CN219203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4678.9U CN219203680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4678.9U CN219203680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3680U true CN219203680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3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74678.9U Active CN219203680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36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68493B (zh) 一种节能电磁开关
US8368492B1 (en) Bidirectional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CN102611189A (zh) 双电源切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9203680U (zh)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极性装置
US3597712A (en) Switch element
CN205159221U (zh) 一种继电器
CN202059209U (zh) 电源装置
CN202332750U (zh) 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
CN104037021B (zh) 互感器电流通断控制设备和装置
CN206992018U (zh) 一种节能电磁开关
CN215527608U (zh) 一种接触器的串联磁路结构
CN212343328U (zh) 一种供电切换电路
CN209104079U (zh) 提高熄灭分断直流负载电弧能力的直流接触器
CN203799968U (zh) 一种多极开关装置
CN103377857B (zh) 电磁继电器及开关装置
CN208208691U (zh) 用于多极断路器的极间连接板
CN201927550U (zh) 换向接触器
CN210156317U (zh) 一种两路负载交替控制的车用继电器
CN109378257A (zh) 一种提高熄灭分断直流负载电弧能力的直流接触器
KR102370469B1 (ko) 초전도 한류 장치를 이용한 자체 구동형 차단기
CN210326996U (zh) 一种改进的断路器合分闸控制器
CN2687820Y (zh) 自动转换开关
CN203950745U (zh) 互感器电流通断控制设备和装置
CN216649222U (zh) 断路器的控制电路
CN220107580U (zh) 一种大电流换向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