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0270U - 一种测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0270U
CN219200270U CN202222894457.4U CN202222894457U CN219200270U CN 219200270 U CN219200270 U CN 219200270U CN 202222894457 U CN202222894457 U CN 202222894457U CN 219200270 U CN219200270 U CN 2192002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le
marked
measuring
marks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944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8944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02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0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02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Length-Measur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测量装置,包括:本体,设有原点刻度;第一刻度,设于本体,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且全部第一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原点刻度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
Figure DDA0003918615120000011
逐一分布,以及第二刻度,设于本体,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第二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第二刻度线的起点刻度值为0值,并延伸至最小量程k处,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Description

一种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进行周长或直径测量时,往往是通过围尺进行环绕测量周长间接转换得出,由于尺条宽度与厚度影响,使其测量精度变化不均,在利用传统围尺对小直径物品的直径进行测量时会存在偏差过大的问题。
因此,在利用传统的围尺在一定精度要求下对直径物品周长进行测量时,其适测范围较小,如超出范围则误差往往较大,精度较低。
传统围尺除了刻度线与标记数字外,剩余的可利用空间很少,一般直接通过增加宽度来实现,但是对于围尺测径时,会几何级的增大测量小直径的误差。在林业调查或经营过程中,技术员在测量胸径等因子后,常携带纸质数表(立木材积表、立木形高表、经济材材种出材率表等数表)进行查询,在雨天容易淋湿且携带不方便、查询效率较低。
传统围尺的刻度设计对子刻度读取是通过计数刻度线来确定最后一位数值,结合大刻度线的数字标记来确定测量值,但是如果读取方向有误,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比如在3cm刻度线旁边读取4个子刻度线,读取测量值3.4cm,可是由于不同尺条刻度可能存在两个方向,实际测量值则为2.6cm),这就需要确定两个刻度数字标记才能确定尺条的刻度方赂,这大大的减慢的刻度值读取效率,同时也很容易读错数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装置,精度较高,且测量方便,便于对物品的周长(或直径)进行高效准确的测量,以及相关数表查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测量装置,包括:
本体,设有原点刻度,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
第一刻度,设于本体,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且全部第一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原点刻度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021
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本体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本体的厚度;
d为本体的宽度;以及,
第二刻度,设于本体,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第二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第二刻度线的起点刻度值为0值,并延伸至最小量程k处,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测量装置,通过在本体上对第一刻度按照公式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022
逐一分布,并且在本体上设置第二刻度,在测量待测物的内外周,利用本体对待测物进行围设,本体的围设后对边相切排布,获取落在第二刻度范围内的第一刻度线及对应标注数值,并获取标注数值所对应的位于第二刻度范围内的对应数值,将标注数值和对应数值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测量过程简单方便,与此同时,第一刻度按照公式/>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023
逐一分布,能够有效弥补因本体围设时的对边相切以及本体厚度中性层所造成的误差,从而提升测量精度。
一种测量装置,第一刻度线处设有箭头,箭头至少指向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测量待测物的周长时,本体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或内侧,且本体对边边线相切,箭头指向第二刻度线,用于获取标注数值所对应的位于第二刻度范围内的对应数值。
一种测量装置,第一刻度线和第二刻度线设置在本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装置,包括:
本体,设有原点刻度,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
第一刻度,设于本体,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任一第一刻度线对应设有通孔,紧邻任一通孔设有对应于不同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全部第一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原点刻度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F(L)=L+2xtπ+a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本体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本体的厚度;
a的取值范围是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031
至/>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032
之间,
m为所述本体的第二刻度的读数位置至所述本体被所述第一刻度叠置在下的平均长度;
t为所述本体的厚度;第二刻度,设于本体,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第二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不同数值L’位于对应的第二刻度线中间,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通孔用于显示叠置在下层的数值L’;以及,
第三刻度,设于本体,包括以第二刻度线的起始点朝向第二刻度方向一侧延伸、且均匀布设的2n个标识,任意相邻的两个标识之间的间距为k/n;
第三刻度还包括随第一刻度线的延伸方向依次布设的n个孔洞,任意相邻的两个孔洞之间的间距为k(n-1)/n,紧邻孔洞设有第三刻度数值,标识和孔洞位于本体在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其中,k为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n为正整数。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测量装置,本体上设置第一刻度、第二刻度和第三刻度,第一刻度的原点刻度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F(L)=L+2xtπ+a逐一分布,在测量待测物的内外周,利用本体对待测物进行围设,本体的重叠部分相互重叠,第一刻度重叠设置在第二刻度的上方,获取第二刻度落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之间的较小标注数值,得到第一刻度的标注数值,再获取由孔洞显示出最完整的标识,将第一刻度的标注数值、第二刻度的数值和由孔洞显示出最完整的标识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测量过程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弥补因本体围设时造成的误差,效提升测量精度。
一种测量装置,标识为实心圆形,孔洞为和实心圆形的尺寸适配的圆形孔洞。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装置,包括:
本体,设有原点刻度,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
第一刻度,设于本体,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全部第一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原点刻度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F(L)=L+2xtπ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本体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本体的厚度;
第二刻度,设于本体在宽度方向上扩宽的一侧,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第二刻度线以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本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其中,本体设有镂空孔,镂空孔沿本体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第一刻度的方向延伸,用于露出围设后的第一刻度;以及,
第三刻度,设于本体,包括以第一刻度线的起始点朝向第二刻度方向一侧延伸、且均匀布设的2n个第一标识,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标识之间的间距为k/n;
第三刻度还包括随第二刻度线的延伸方向依次布设的n个第二标识,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标识之间的间距为k(n-1)/n,紧邻第一标识设有第三刻度数值;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位于本体在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第二标识和第二刻度两者分别位于镂空孔在本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其中,k为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n为正整数。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测量装置,在本体上设置第一刻度、第二刻度和第三刻度,本体设有镂空孔,镂空孔沿本体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第一刻度的方向延伸,用于露出围设后的第一刻度;在测量待测物的周长时,本体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第二刻度叠设在第一刻度之上,由于镂空孔位于第二刻度的一侧,因此镂空孔能够将第一刻度显示出来,这样可以获取落在镂空孔中的第一刻度所标注的数值,同时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呈上下分布,获取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中能够对齐的一组标识,该组标识对应有小数位数值,将第一刻度所标注的数值和小数位数值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测量过程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弥补因本体围设时造成的误差,可有效提升测量精度。
一种测量装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均为半圆形。
一种测量装置,至少一根第一刻度线设有对应于该第一刻度线的数表值,数表值包括:直径断面积、斜坡换算、角规株数、出材率(量)表、地位数表、林分密度表、林分标准表、材积表、干形表、产量表、材种数表、生长收获表、森林经营数表、生物量数表、碳储量数表、碳汇量数表、减排量数表和胸径树高方程中的至少一者,第二刻度线的一侧设有标识,标识记载有数表值的含义或单位。
一种测量装置,本体还设有和第一刻度对应设置的第一直径刻度,第一直径刻度的任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是对应的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的1/π;
本体还设有和第二刻度对应设置的第二直径刻度,第二直径刻度的任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是对应的第二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的1/π。
一种测量装置,还包括外壳,本体可卷曲的设置在外壳中,外壳中还设有和本体连接的弹性件,弹性件用于将本体卷曲地收纳于外壳中。
一种测量装置,外壳上可拆卸地设有测量卡尺,测量卡尺设有不同宽度的测量缺口,任一测量缺口处标注有数值尺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测量装置在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测量装置在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种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种测量装置在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测量装置的第一种测量卡尺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测量装置的第二种测量卡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2,测量装置包括本体1、第一刻度2和第二刻度3,本体1为柔性材质制成,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本体1设有原点刻度11,原点刻度11处标记为“0”。
第一刻度2设于本体1,第一刻度2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全部第一刻度线以原点刻度11为起点朝向本体1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并且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原点刻度11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071
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本体1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本体1的厚度;
d为本体1的宽度。
通过上述可知,原点刻度11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并非等于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而是采用上述公式对距离F(L)进行计算,例如,假使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为1cm,则原点刻度11和该1cm的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并非真实的1cm,而是需要通过上述公式对距离F(L)进行计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以及附图1至附图6,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通常都不是周长,而是代表直径的1/π,即直径;这是因为周长cm值的间距太小,在设置后文提到的第二刻度数值时,由于太小了不实用;但显然,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为周长,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例如当周长是英寸时,显然是适用的。
第一刻度2设于本体1,第一刻度2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第二刻度线以原点刻度11为起点朝向本体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第二刻度线的起点刻度值为0值,并延伸至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处,第二刻度3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假设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1cm,则第一刻度2的最小量程k为1cm,第二刻度3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1cm,即在1cm的真实距离内均匀分布多根第二刻度线,倘若第二刻度线为9根,1cm的真实距离被平均分为10等份,第二刻度3的最小量程为0.1cm,即1mm。
在测量待测物的周长时,本体1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或内侧,且本体1的对边边线相切,如附图2所示,获取落在第二刻度3范围内的第一刻度2的标注数值,并获取标注数值所对应的位于第二刻度3范围内的对应数值,将标注数值和对应数值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
参考附图2,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1cm,第二刻度3的最小量程为0.1cm=1mm,使用时,本体1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本体1的对边边线相切,第一刻度2的标注数值“8”落在第二刻度3范围内,同时第一刻度2的标注数值“8”cm对应于第二刻度3范围内的对应数值“3”mm=0.3cm位置处,此时可以直接读取出待测物的周长为:8cm+0.3cm=8.3cm。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还设有和第一刻度2对应设置的第一直径刻度,第一直径刻度的任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是对应的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的1/π;
本体1还设有和第二刻度3对应设置的第二直径刻度,第二直径刻度的任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是对应的第二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的1/π。
如上文记载,当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为周长时,还可以对应设置直径数值,如此设置,即可直接读出待测物的周长和直径,无需进行人工换算,简单快捷,方便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根第一刻度线设有对应于该第一刻度线的数表值,数表值包括:直径断面积、斜坡换算、角规株数、出材率(量)表、地位指数表、林分密度表、林分标准表、材积表、生物量数表、碳储量数表、碳汇量数表、减排量数表和胸径树高方程中的至少一者,第二刻度线的一侧设有标识,标识记载有数表值的含义或单位。
可以看出,第一刻度线还可以增加对应刻度线值的相关一元数表值,例如一元材积表v=f(D)、胸径树高方程H=f(D)、L=1/cos(D)等,并在第二刻度线附近标记一元数表的含义。
请继续参考附图1,本体1第二刻度旁边标记一元数表的含义,有“角规株数”(代表角规测树时所在第一刻度值林分平均胸径单木的公顷株数);“断面积”(代表所在第一刻度直径值对应的断面积值)和“间距株数”,“10.0m斜长”(代表水平距为10m,第一刻度值为斜坡角度值x°,对应的斜长是y=10/cos(x°));“0.5/6m原木材积”代表刻度线值为木材直径,其左边的代表对应原木长度0.5m的材积,其右边的代表对应原木长度6m的材积,其它“1/8m、2/10m、3/12m”类同。
请继续参考附图1,本体1第一刻度这间标记有三行三列的距阵数值,每个数值代表左边或右边第一刻度值x对应一元函数f(x)的变量值;以第一刻度值为5为例,第一刻度值5的右侧第一行数字分别是509.3、10.04和25.92,第一刻度值5的右侧第二行数字分别是0.0020、0.0016和0.0034,第一刻度值5的右侧第三行数字分别是0.0079、0.0134和0.0201。
上文中“角规株数”是指:继续以第一刻度值5为例,右边第一行第一列的“数表值”代表平均胸径为R=5cm林分角规绕测一株时林分公顷株数为f(R)=509.3株,假如林分调查中使用角规绕测有4株,那么可以估计林分公顷株数509.3*4=2037.2≈2000株胸径为5cm的林木,这个功能可以用于已知测量胸径及角规绕测数值时能快速估计林分公顷株数。
上文中“断面积”是指:继续以第一刻度值5为例,右边第二行第一列的数表值代表平均直径为5cm圆柱体的断面积值0.0020平方米,假如林分调查中估计林分公顷株数2000株,那么林分公顷断面积为4平方米,可用于测量胸径及已知林分公顷株数计算断面积
上文中“10.0m斜长”是指,也即,第一刻度值为5时,右边第一行第二列的数表值代表水平距为10m斜坡5度时的斜长是f(x)=10/cos(x)=10/cos(5°)=10.04m。
上文中“25.92m斜长”是指,第一刻度值5的右边第一行第三列的数表值代表水平距为1亩=666.7平方米正方形边长为25.92m,边长在斜坡5度时的斜长是f(x)=25.82/cos(x)=25.82/cos(5°)=25.92m,该功能可以用于在林业样地调查中快速查找不同坡度情景下的斜长。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原木材积数表设计方法,为了增加更多原木材积不同“木材长度”的材积,只对直径为偶数值时进行数表编制,占用偶数为第一刻度线左右两边的数表。例如“0.5/6m原木材积”(第二行第二列的数表值代表原木材积长度为0.5/6m时,当这第一刻度值为偶数值直径6cm时,其左边第二行第二列的数表值为原木直径=6cm、长度=0.5m的原木材积0.0016立方米;其右边第二行第二列的数表值为原木直径=6cm、长度=6m的原木材积0.0373立方米。其它“1/8m、2/10m、3/12m原木材积”类同,不再累述。
其中,出材率(量)表、地位数表、林分密度表、林分标准表、材积表、干形表、产量表、材种数表、生长收获表、森林经营数表、生物量数表、碳储量数表、碳汇量数表、减排量数表和胸径树高方程等存在一元函数或数表都可以根据以上样例进行设计,这里不重复描述,部分多元函数或数表也可以通过设置成特定条件下的一元函数或数表进行编制。
请继续参考附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刻度线处设有箭头,箭头至少指向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测量待测物的周长时,本体1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或内侧,且本体1的对边边线相切,箭头指向第二刻度线,用于获取标注数值所对应的位于第二刻度范围内的对应数值。这样即可清晰、明确的得到第二刻度范围内的对应数值,提升使用效果。
第一刻度线和第二刻度线设置在本体1的宽度方向两侧,使用时,本体1的对边边线相切,无论第一刻度2位于第二刻度3的上方,还是第一刻度2位于第二刻度3的下方,均能够清晰的获取第一刻度2的标注数值和第一刻度2的标注数值对应于第二刻度3范围内的对应数值,使用更加便捷,提升使用可靠性。
实施例二:
请参考说明书附图3和附图4,测量装置包括本体10、第一刻度20、第二刻度30和第三刻度40,本体10设有原点刻度101,任一第一刻度线对应设有通孔201、第三刻度40包括孔洞401和标识402,标识402可具体为黑点。
本体10可采用柔性材质制成,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第一刻度20设于本体10,第一刻度20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任一第一刻度线对应设有通孔201,紧邻任一通孔201设有对应于不同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全部第一刻度线20以原点刻度101为起点朝向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第一刻度线20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原点刻度101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F(L)=L+2xtπ+a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本体10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本体10的厚度;
a为在测量时围设本体10所产生的叠置部分的调整经验值;一般情况下,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121
其中,a可以是/>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122
至/>
Figure BDA0003918615100000123
之间,
m为本体10的第二刻度读数位置至本体10被所述第一刻度叠置在下的平均长度,
t为本体10的厚度。
通过上述可知,原点刻度101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并非等于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而是采用上述公式对距离F(L)进行计算,例如,假使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为1cm,则原点刻度101和该1cm的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并非真实的1cm,而是需要通过上述公式对距离F(L)进行计算。
第一刻度20设于本体10,第一刻度20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第二刻度线以原点刻度101为起点朝向本体1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第二刻度30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通孔201用于显示叠置在下层的数值L’。
假设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1cm,则第一刻度2的最小量程k为1cm,第二刻度3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1cm,即在1cm的真实距离内均匀分布多根第二刻度线,倘若第二刻度线为9根,1cm的真实距离被平均分为10等份,第二刻度3的最小量程为0.1cm,即1mm。
第三刻度40设于本体10,第三刻度40包括n个孔洞401和2n个标识402,全部孔洞401和全部标识402同为均匀布设,标识402是以第二刻度线的起始点朝向一侧延伸,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标识之间的间距为k/n。
n个孔洞401是随第一刻度线的延伸方向依次布设,任意相邻的两个孔洞401之间的间距为k(n-1)/n,紧邻孔洞401设有第三刻度数值,标识402和孔洞401位于本体10在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其中,k为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n为正整数。其中,标识402可具体为实心圆形,孔洞401为和实心圆形的尺寸适配的圆形孔洞。
请参见附图4,在测量待测物的周长时,本体10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且第一刻度20重叠设置在第二刻度30的上方,获取第二刻度30落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20之间的较小标注数值,得到第一刻度20的标注数值,再获取由孔洞401显示出最完整的标识402,将第一刻度20的标注数值、第二刻度30的数值和由孔洞401显示出最完整的标识402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也即,在读数时,选取标识402与孔洞401最吻合的通孔,读取孔洞401上的数值就是第三个刻度数值,通过第三个刻度数值与第一刻度值、第二刻度值结合可得到更加精确测量值。
在附图4中,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1cm,此处代表直径为1cm,第二刻度30的最小量程为0.1cm,使用时,本体10围设在待测物外周,并将第一刻度20围设在第二刻度30的上方,第一刻度线中间的孔洞出现了第二刻度值“1”mm=0.1cm;孔洞401显示出最完整的标识402为“2”,即0.02cm;最后将3cm、0.1cm和0.02cm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为4.12cm。
当然,孔洞401和标识402的形状尺寸还可以为其他,并不限于本文中尺寸相同的圆孔和黑点。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0上也可设置数表值,如实施例一记载,至少一根第一刻度线设有对应于该第一刻度线的数表值,数表值包括:直径断面积、斜坡换算、角规株数、出材率(量)表、地位指数表、林分密度表、林分标准表、材积表、生物量数表、碳储量数表、碳汇量数表、减排量数表和胸径树高方程中的至少一者,第二刻度线的一侧设有标识,标识记载有数表值的含义或单位。此处不再展开。
实施例三:
请参考说明书附图5和附图6,测量装置包括本体100、第一刻度200、第二刻度300和第三刻度400,本体100设有原点刻度1001,本体100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第一刻度200和第二刻度300的设置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二。
第一刻度200设于本体100,第一刻度200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全部第一刻度线以原点刻度1001为起点朝向本体100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原点刻度1001和不同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F(L)=L+2xtπ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本体100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本体100的厚度;
第二刻度300设于本体100在宽度方向上扩宽的一侧,第二刻度300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第二刻度线以原点刻度1001为起点朝向本体10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其中,本体100设有镂空孔1002,镂空孔1002沿本体100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第一刻度200的方向延伸,用于露出围设后的第一刻度200。
第三刻度400设于本体100,第三刻度400包括n个第一标识4001和2n个第二标识4002,全部第一标识4001和全部第二标识4002同为均匀布设,第一标识4001以第一刻度线的起始点朝向原点刻度方向一侧延伸,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标识4001之间的间距为k(n-1)/n。
第二标识4002随第二刻度线的延伸方向依次布设2n个,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标识4002之间的间距为k/n,紧邻第一标识4001设有第三刻度数值;第一标识4001和第二标识4002位于本体100在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第二标识4002和第二刻度两者分别位于镂空孔1002在本体100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其中,k为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n为正整数。
在测量待测物的周长时,本体100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第二刻度300叠设在第一刻度200之上,由于镂空孔1002位于第二刻度300的一侧,因此镂空孔1002能够将第一刻度200显示出来,这样可以获取落在镂空孔1002中的第一刻度200所标注的数值,同时第一标识4001和第二标识4002呈上下分布,获取第一标识4001和第二标识4002中能够对齐的一组标识,该组标识对应有小数位数值,将第一刻度200所标注的数值和小数位数值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也即,在读数时,当第一标识4001与第二标识4002中可选取最接近的刻度线,读取其标识上的数值就是第三个刻度数值,第三个刻度数值与第一刻度值、第二刻度值可得到更加精确测量值。
其中,第一标识4001和第二标识4002均可设置为半圆形,第一标识4001为上半圆,第二标识4002为下半圆,在测量待测物周长时,本体100围设在待测物的外周,可以获取第一标识4001和第二标识4002中能够拼出最为完整的圆形的一组标识,该组标识对应小数位数值,这样即可方便获取小数位数值,便于观察,使用方便,提升测量效率。
在附图6中,两个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1cm,第二刻度300的最小量程为0.1cm,使用时,本体100围设在待测物外周,镂空孔1002能够将第一刻度200显示出来,第二刻度300大部分落在第一刻度20的标注数值“2”和“3”之间,取“2”和“3”的较小一者“2”,即2cm,指出的第二刻度300落在“2”和“3”之间,取较小一者“2”,即0.2cm,第一标识4001和第二标识4002中能够拼出最为完整的圆形的一组标识为“6”,即0.06cm,最后将2cm、0.2cm和0.06cm相加,得到待测物的周长为2.26cm。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00上也可设置数表值,如实施例一记载,至少一根第一刻度线设有对应于该第一刻度线的数表值,数表值包括:直径断面积、斜坡换算、角规株数、出材率(量)表、地位指数表、林分密度表、林分标准表、材积表、生物量数表、碳储量数表、碳汇量数表、减排量数表和胸径树高方程中的至少一者,第二刻度线的一侧设有标识,标识记载有数表值的含义或单位。此处不再展开。
除此之外,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测量装置还可以包括外壳,本体可卷曲的设置在外壳中,外壳中还设有和本体连接的弹性件,弹性件用于将本体卷曲地收纳于外壳中,在测量时,将本体从外壳中拉出,在测量完毕后,本体卷曲地收纳于外壳中,使得测量装置的体积小巧,方便携带。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测量装置的外壳上可拆卸地设有测量卡尺4,测量卡尺4设有不同宽度的测量缺口41,任一测量缺口41处标注有数值尺寸。
如说明书附图7和附图8所示,测量卡尺4可设置呈长条状,可利用通孔42挂在外壳的吊绳上,沿着测量卡尺4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宽度的测量缺口41,且每个测量缺口41处标注有数值尺寸,从而方便测量。显然,测量卡尺4属于小径测量卡尺,修正后的卷尺能测量大于5mm以上的直径,但是在苗木检尺时可以还涉及到5mm以下的测量,通过在外壳上增设测量卡尺4,在苗木检验时可以少带一种工具(游标卡尺),更加便携。
当然,测量卡尺4还有多种变形,例如:可设置呈圆盘状,通过在圆盘的边沿设置不同宽度的测量缺口;或者将测量卡尺4嵌在外壳中,测量卡尺4还可以采用能够伸缩或折叠的材质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测量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设有原点刻度,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
第一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且全部所述第一刻度线以所述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所述原点刻度和不同所述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
Figure QLYQS_1
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所述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所述本体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所述本体的厚度;
d为所述本体的宽度;以及,
第二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所述第二刻度线以所述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所述第二刻度线的起点刻度值为0值,并延伸至所述最小量程k处,所述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所述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度线处设有箭头,所述箭头至少指向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测量所述待测物的周长时,所述本体围设在所述待测物的外周或内侧,且所述本体对边边线相切,所述箭头指向所述第二刻度线,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所对应的位于所述第二刻度范围内的对应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4.一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设有原点刻度,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
第一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任一所述第一刻度线对应设有通孔,紧邻任一所述通孔设有对应于不同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全部所述第一刻度线以所述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所述原点刻度和不同所述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F(L)=L+2xtπ+a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所述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所述本体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所述本体的厚度;
a的取值范围是
Figure QLYQS_2
至/>
Figure QLYQS_3
之间,
m为所述本体的第二刻度的读数位置至所述本体被所述第一刻度叠置在下的平均长度,
t为所述本体的厚度;
所述第二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所述第二刻度线以所述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不同所述数值L’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刻度线中间,所述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所述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所述通孔用于显示叠置在下层的所述数值L’;以及,
第三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包括以所述第二刻度线的起始点朝向第二刻度方向一侧延伸、且均匀布设的2n个标识,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标识之间的间距为k/n;
所述第三刻度还包括随所述第一刻度线的延伸方向依次布设的n个孔洞,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孔洞之间的间距为k(n-1)/n,紧邻所述孔洞设有第三刻度数值,所述标识和所述孔洞位于所述本体在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其中,k为所述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n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为实心圆形,所述孔洞为和所述实心圆形的尺寸适配的圆形孔洞。
6.一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设有原点刻度,用于围设在待测物的内外周;
第一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包括依次分布的多根第一刻度线,全部所述第一刻度线以所述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逐渐增大,所述原点刻度和不同所述第一刻度线之间的距离F(L)按照公式F(L)=L+2xtπ逐一分布,其中,
L为每一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之差为所述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
x为所述本体的厚度中性层参数,当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外径时,x取正数,当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内径时,x取负数;
t为所述本体的厚度;
第二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在宽度方向上扩宽的一侧,包括均匀分布的多根第二刻度线,且全部所述第二刻度线以所述原点刻度为起点朝向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刻度线标注有数值L’,所述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为所述第一刻度的最小量程k;其中,所述本体设有镂空孔,所述镂空孔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第一刻度的方向延伸,用于露出围设后的所述第一刻度;以及,
第三刻度,设于所述本体,包括以所述第一刻度线的起始点朝向一侧延伸、且均匀布设的2n个第一标识,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标识之间的间距为k/n;
所述第三刻度还包括随所述第二刻度线的延伸方向依次布设的n个第二标识,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标识之间的间距为k(n-1)/n,紧邻所述第一标识设有第三刻度数值;所述第一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位于所述本体在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标识和所述第二刻度两者分别位于所述镂空孔在所述本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其中,k为所述第二刻度所标注的最大量程,n为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均为半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所述第一刻度线设有对应于该第一刻度线的数表值,所述数表值包括:直径断面积、斜坡换算、角规株数、出材率(量)表、地位数表、林分密度表、林分标准表、材积表、干形表、产量表、材种数表、生长收获表、森林经营数表、生物量数表、碳储量数表、碳汇量数表、减排量数表和胸径树高方程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二刻度线的一侧设有标识,所述标识记载有所述数表值的含义或单位。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设有和所述第一刻度对应设置的第一直径刻度,所述第一直径刻度的任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是对应的所述第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的1/π;
所述本体还设有和所述第二刻度对应设置的第二直径刻度,所述第二直径刻度的任一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是对应的所述第二刻度线所标注的数值L’的1/π。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本体可卷曲的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中还设有和所述本体连接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将所述本体卷曲地收纳于所述外壳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可拆卸地设有测量卡尺,所述测量卡尺设有不同宽度的测量缺口,任一所述测量缺口处标注有数值尺寸。
CN202222894457.4U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测量装置 Active CN2192002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4457.4U CN219200270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测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4457.4U CN219200270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测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0270U true CN219200270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0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94457.4U Active CN219200270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测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02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62215A (en) Continuous tape measure
CN219200270U (zh) 一种测量装置
CN210198268U (zh) 一种树木胸径测量装置
CN115523819A (zh) 一种测量装置
CN208419827U (zh) 一种林业专用树木测量专用尺
CN216977673U (zh) 一种围尺
CN202514273U (zh) 种子发芽指数试验用根长测定装置
CN210464321U (zh) 基于苹果枝干截面积的负载果量测定装置
CN214470546U (zh) 一种树木胸径测量卡尺
CN209894065U (zh) 一种农艺用植物性状测量尺
CN2729640Y (zh) 正弦测径尺
WO2023151457A1 (zh) 一种围尺
CN102062569B (zh) 禾谷类幼苗根苗长度测量板
CN111121590A (zh) 用于监测树木径向生长的围径尺
CN218566336U (zh) 一种林木胸径测量仪器
CN206056492U (zh) 一种便携式电子测径仪
CN201280008Y (zh) 一种多功能测绘工具
CN211317151U (zh) 用于监测树木径向生长的围径尺
CN211317150U (zh) 用于监测林木生长的胸径尺
US2863220A (en) Layout wheel for tubular constructions
CN211529194U (zh) 一种便捷式卷烟库存盘点卷尺
CN212988184U (zh) 一种快速量取树木枝下高与树枝夹角的工具
CN2313204Y (zh) 综合测树器
CN115435655B (zh) 一种烟叶揭膜培土环节垄体质量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17900710U (zh) 一种树胸径测量辅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