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1529U -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 Google Patents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1529U
CN219191529U CN202320049921.1U CN202320049921U CN219191529U CN 219191529 U CN219191529 U CN 219191529U CN 202320049921 U CN202320049921 U CN 202320049921U CN 219191529 U CN219191529 U CN 219191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acterial
fiber
heat insulation
layer
fi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99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Mafiyang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Mafiyang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Mafiyang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Mafiyang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499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1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1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1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包括隔热层和抗菌层,所述隔热层的底部和抗菌层的顶部交织固定;所述抗菌层包括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和组合纤维;至少两根自然抗菌纤维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至少两根复合抗菌纤维捻合成第二抗菌纤维,所述第一抗菌纤维、第二抗菌纤维和组合纤维至少两种交错纬编成面。抗菌纤维对抗甲氧苯青霉素的黄色葡萄菌等,具有抗菌杀菌功能,可防感染和传染,且本申请还增加了耐磨层,耐磨层的密度隔热层的2‑4倍,能够增加本申请的使用寿命,且隔热层分为两层,能够更好锁住温度。

Description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人对生活的品质及自身的健康越加重视,在选择衣物时除了考虑颜色和款式外,还会注重衣服的舒适度,以及服装面料的功能性,对于是否具有保健功能、抗菌功能等也更加的重视,传统的面料一般都由单层纱线编织而成,功能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单一功能的面料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现有由抗菌防臭纤维制成的布料多用于袜子,抗菌防臭纤维是指具有除菌、抑菌作用的纤维,所谓抗菌纤维是指对微生物具有灭杀或抑制其生长作用的纤维,它不仅能抑制致病的细菌和霉菌,而且还能防止因细菌分解人体的分泌物而产生的臭气。
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细菌无处不在,人体皮肤及衣物都是细菌滋生繁衍的场所。这些细菌以汗水等人体排泄物为营养源,不断进行繁殖,同时排放出臭味很浓的氨气。因此,在生活领域使用抗菌防臭纤维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现有的抗菌面料功能单一作为其他作用的面料来说不具备保暖性或保暖功能较差,因此获得一种克服上述缺陷的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十分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包括隔热层和抗菌层,所述隔热层的底部和抗菌层的顶部交织固定;所述抗菌层包括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和组合纤维;
所述自然抗菌纤维包括大麻纤维、甲壳素纤维和罗布麻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复合抗菌纤维包括银系抗菌纤维、铜系抗菌纤维和光触媒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组合纤维包括自然抗菌纤维和复合抗菌纤维中至少两种捻合而成;
至少两根自然抗菌纤维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至少两根复合抗菌纤维捻合成第二抗菌纤维,
所述第一抗菌纤维、第二抗菌纤维和组合纤维至少两种交错纬编成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上述纤维制成的布料,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能够抵抗细菌在衣物上的附着,从而使人远离病菌的侵扰。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交织固定在隔热层顶部的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腈纶纤维纬编成面,且耐磨层的纬编密度是隔热层的2-4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的耐磨层可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且保护内部纬编面料。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缝合棉线,所述耐磨层、隔热层和抗菌层交织固定后由缝合棉线缝合,缝合棉线交织成正六边形或正四边形或菱形形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缝合的走线为正六边形或正四边形或菱形形状,在固定三者的同时,提供稳定走线。
隔热层包括顶隔热层和若干交织固定在顶隔热层底部的底隔热层,所述顶隔热层和底隔热层均由纯棉线、羊毛线或兔毛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纬编成面。底隔热层之间的间距一致,且底隔热层的宽度为间距的2-3倍。底隔热层的底部与抗菌层的顶部交织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底隔热层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能够锁住温度在其间距中,增加保温效果。
不同的所述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的直径相同,或粗细不超过10%,便于后期的编织成面的平整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抗菌纤维对抗甲氧苯青霉素的黄色葡萄菌等,具有抗菌杀菌功能,可防感染和传染,且本申请还增加了耐磨层,耐磨层的密度隔热层的2-4倍,能够增加本申请的使用寿命,且隔热层分为两层,能够更好锁住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组合纤维其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抗菌纤维其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抗菌纤维其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抗菌纤维其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抗菌纤维其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抗菌层交错纬编成面其一实施方式;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抗菌层交错纬编成面其二实施方式;
图8为截面立体图;
附图标记:1-隔热层;
101-顶隔热层;102-底隔热层;103-间距;
2-抗菌层;
21-第一抗菌纤维;22-第二抗菌纤维;23-组合纤维;201-大麻纤维;202-甲壳素纤维;203-罗布麻纤维;204-银系抗菌纤维;205-铜系抗菌纤维;206-光触媒纤维;
3-耐磨层;4-缝合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
参阅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一种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包括隔热层1和抗菌层2,所述隔热层1的底部和抗菌层2的顶部交织固定;所述抗菌层2包括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和组合纤维23;
所述自然抗菌纤维包括大麻纤维201、甲壳素纤维202和罗布麻纤维203中的一种,所述复合抗菌纤维包括银系抗菌纤维204、铜系抗菌纤维205和光触媒纤维206中的一种。
所述组合纤维23选用大麻纤维201和银系抗菌纤维204捻合,如图1所示;或大麻纤维201和铜系抗菌纤维205捻合;或大麻纤维201和光触媒纤维206捻合;或甲壳素纤维202和银系抗菌纤维204捻合;或甲壳素和铜系抗菌纤维205捻合;或甲壳素和光触媒纤维206捻合;或罗布麻纤维203和银系抗菌纤维204捻合;或罗布麻纤维203和铜系抗菌纤维205捻合;或罗布麻纤维203和光触媒纤维206捻合。
两根大麻纤维201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21;或两根甲壳素纤维202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21,如图2所示;或两根罗布麻纤维203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21;
两根银系抗菌纤维204捻合成第二抗菌纤维22;或两根铜系抗菌纤维205捻合成第二抗菌纤维22;或两根光触媒纤维206捻合成第二抗菌纤维22,如图3所示;
所述第一抗菌纤维21、第二抗菌纤维22和组合纤维23依次重复交错纬编成面,如图6所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上述纤维制成的布料,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能够抵抗细菌在衣物上的附着,从而使人远离病菌的侵扰。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交织固定在隔热层1顶部的耐磨层3,所述耐磨层3由腈纶纤维纬编成面,且耐磨层3的纬编密度是隔热层1的2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的耐磨层3可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且保护内部纬编面料。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缝合棉线4,所述耐磨层3、隔热层1和抗菌层2交织固定后由缝合棉线4缝合,缝合棉线4交织成正六边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缝合的走线为正六边形在固定三者的同时,提供稳定走线。
隔热层1包括顶隔热层101和若干交织固定在顶隔热层101底部的底隔热层102,所述顶隔热层101和底隔热层102均由纯棉线、羊毛线或兔毛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纬编成面。底隔热层102之间的间距103一致,且底隔热层102的宽度为间距103的2倍。底隔热层102的底部与抗菌层2的顶部交织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底隔热层1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103,能够锁住温度在其间距103中,增加保温效果。
不同的所述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的直径相同,或粗细不超过10%,便于后期的编织成面的平整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抗菌纤维对抗甲氧苯青霉素的黄色葡萄菌等,具有抗菌杀菌功能,可防感染和传染,且本申请还增加了耐磨层3,耐磨层3的密度高于隔热层1,能够增加本申请的使用寿命且进一步增加隔热效果实现更好的保温,且隔热层1分为两层,能够更好锁住温度。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大麻纤维201、甲壳素纤维202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21、或甲壳素纤维202和罗布麻纤维203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21、或大麻纤维201和罗布麻纤维203捻合形成第一抗菌纤维21,如图4所示;
银系抗菌纤维204和铜系抗菌纤维205捻合成第二抗菌纤维22,如图5所示;或银系抗菌纤维204和光触媒抗菌纤维捻合形成第二抗菌纤维22;或银系抗菌纤维204和光触媒纤维206粘合形成第二抗菌纤维22。
第一抗菌纤维21、第二抗菌纤维22两种交错纬编成面;或第一抗菌纤维21、组合纤维23交错纬编成面;或第二抗菌纤维22和组合纤维23交错纬编成面,如图7所示。
还包括交织固定在隔热层1顶部的耐磨层3,所述耐磨层3由腈纶纤维纬编成面,且耐磨层3的纬编密度是隔热层1的4倍。
还包括缝合棉线4,所述耐磨层3、隔热层1和抗菌层2交织固定后由缝合棉线4缝合,缝合棉线4交织成正四边形。
隔热层1包括顶隔热层101和若干交织固定在顶隔热层101底部的底隔热层102,所述顶隔热层101和底隔热层102均由纯棉线、羊毛线或兔毛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纬编成面。底隔热层102之间的间距103一致,且底隔热层102的宽度为间距103的3倍。底隔热层102的底部与抗菌层2的顶部交织固定。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还包括缝合棉线4,所述耐磨层3、隔热层1和抗菌层2交织固定后由缝合棉线4缝合,缝合棉线4交织成菱形形状。
上述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均为现有抗菌纤维。
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层(1)和抗菌层(2),所述隔热层(1)的底部和抗菌层(2)的顶部交织固定;
所述抗菌层(2)包括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和组合纤维(23);
所述自然抗菌纤维包括大麻纤维(201)、甲壳素纤维(202)和罗布麻纤维(203)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复合抗菌纤维包括银系抗菌纤维(204)、铜系抗菌纤维(205)和光触媒纤维(206)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组合纤维(23)包括自然抗菌纤维和复合抗菌纤维中至少两种捻合而成;
至少两根自然抗菌纤维捻合成第一抗菌纤维(21),至少两根复合抗菌纤维捻合成第二抗菌纤维(22),
所述第一抗菌纤维(21)、第二抗菌纤维(22)和组合纤维(23)至少两种交错纬编成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织固定在隔热层(1)顶部的耐磨层(3),所述耐磨层(3)由腈纶纤维纬编成面,且耐磨层(3)的纬编密度是隔热层(1)的2-4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缝合棉线(4),所述耐磨层(3)、隔热层(1)和抗菌层(2)交织固定后由缝合棉线(4)缝合,缝合棉线(4)交织成正六边形或正四边形或菱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包括顶隔热层(101)和若干交织固定在顶隔热层(101)底部的底隔热层(102),所述顶隔热层(101)和底隔热层(102)均由纯棉线、羊毛线或兔毛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纬编成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隔热层(102)之间的间距(103)一致,且底隔热层(102)的宽度为间距(103)的2-3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隔热层(102)的底部与抗菌层(2)的顶部交织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其特征在于:不同的所述自然抗菌纤维、复合抗菌纤维的直径相同,或粗细不超过10%。
CN202320049921.1U 2023-01-04 2023-01-04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Active CN219191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921.1U CN219191529U (zh) 2023-01-04 2023-01-04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921.1U CN219191529U (zh) 2023-01-04 2023-01-04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1529U true CN219191529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9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9921.1U Active CN219191529U (zh) 2023-01-04 2023-01-04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15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50236U (zh) 28针弹力三线卫衣
CN214646514U (zh) 一种舒适耐磨鸟眼布
CN219191529U (zh) 抗菌保暖的纬编面料
CN210851615U (zh) 一种防寒服面料及采用该面料制成的防寒服
CN208577825U (zh) 一种软席面料
CN216006190U (zh) 一种多层次抗菌针织内衣面料
CN203498603U (zh) 一种微气候调节弹性全添纱针织复合面料
CN215551594U (zh) 一种耐寒保暖羊绒材料
CN214774450U (zh) 一种婴儿服用柔性面料
CN214300560U (zh) 具有保暖抗菌功能的牛仔面料
CN213322083U (zh) 一种经编超柔羊绒面料
CN209022541U (zh) 一种防易裂弹力加强经编面料
CN205241984U (zh) 抗静电保暖混纺面料
CN2642801Y (zh) 一种针织内衣服装面料
CN214400896U (zh) 一种新型透气网眼布
CN219218287U (zh) 一种轻量化精编网
CN216001743U (zh) 一种针织提花面料
CN218505400U (zh) 一种吸湿排汗抗菌针织面料
CN214188765U (zh) 一种防撕裂混纺针织面料
CN213428362U (zh) 内裤构造
CN209368466U (zh) 一种立体光感超柔纬编针织面料
CN220977302U (zh) 一种锦纶健康面料
CN214027630U (zh) 一种高密度纬编吸湿排汗针织内衣
CN216891443U (zh) 一种双面针织面料
CN214056775U (zh) 一种混纺高弹针织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