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6574U -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6574U
CN219166574U CN202223323774.7U CN202223323774U CN219166574U CN 219166574 U CN219166574 U CN 219166574U CN 202223323774 U CN202223323774 U CN 202223323774U CN 219166574 U CN219166574 U CN 219166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atheter
puncture
success rate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377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霞梅
钟春霞
林宝杰
何海燕
刘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2332377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6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6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6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包括连接座、导管、试验导管和穿刺针,以及,能够分别与所述连接座、导管、试验导管、穿刺针配合装设在一起的导入件,其中,所述导管与连接座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在所述连接座的输入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末端设有输液接头,在所述连接座的两侧均设有翼片,在所述导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刻度,在所述试验导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刻度配对的第二刻度。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有利于医护人员测量和裁剪导管,有利于提高导管穿刺成功率并且能够降低感染几率和治疗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利于医护人员测量和裁剪导管,有利于提高导管穿刺成功率并且能够降低感染几率和治疗风险的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背景技术
PICC即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新生儿的成功救治开辟了循环通路,其具有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等优点,置管成功的前提是找到一条理想静脉,目前,在临床上评估血管条件一般先采用体表肉眼观察和触摸估计的方法来评价血管状况,然后再行穿刺置管,而水肿、肥胖危重症新生儿、超低出生早产儿及长期输液血管破坏严重等情况,均会导致穿刺失败。
此外,导管长度需要在行穿刺置管前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进行裁剪,才能将导管送至新生儿的上下腔静脉,以便更好的输液和治疗,但是不能确保裁剪后的导管长度符合实际操作情况,会出现过长或长度不够的情况,此时导管只能取出并对新导管进行裁剪,否则导管重复使用有感染风险,但由于缺乏较为准确的判断,新导管仍然会出现取用长度问题,如此一来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增添患者负担,反复的测量裁剪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时间,耽误疗程,而且频繁送管也会增加血液粘滞,也增加了感染几率,不利于患者治疗,同时,当穿刺失败时医护人员会有担心其他部位的穿刺也出现PICC导管长度不够情况,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操作,专利名称为一种新型导丝植入PICC导管、专利号为ZL202022802976.4、公开日期为2021-11-1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包括导管和连接器,所述导管插接于连接器内部,所述连接器内部设置有软管,且连接器内部软管前端设有分隔膜开口,软管的尾部接有鲁尔接头,进行导管植入时,导引导丝可通过所述分隔膜开口进出导管,所述鲁尔接头的尾端设置有分隔膜结构,在植入导管的过程中,保证整个产品的密闭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分隔膜结构的设置减少了肝素帽的使用,使输注更加安全高效,临床风险更低。然而,该专利中采用导丝来进行引导定位,不容易判断导管所需要使用的长度,有可能需要多次裁剪,而且导管内存在导丝,不容易直观看到回血情况,不利于医护人员判断是否穿刺成功,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医护人员测量和裁剪导管,有利于提高导管穿刺成功率并且能够降低感染几率和治疗风险的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包括连接座、导管、试验导管和穿刺针,以及,能够分别与所述连接座、导管、试验导管、穿刺针配合装设在一起的导入件,其中,所述导管与连接座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在所述连接座的输入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末端设有输液接头,在所述连接座的两侧均设有翼片,在所述导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刻度,在所述试验导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刻度配对的第二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入件包括底座,在所述底座的中部设有能够供所述导管、试验导管和穿刺针通过的导引管,在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有辅助耳。
进一步地,所述穿刺针的外径与所述导引管的内径大小一致,以及,所述穿刺针的长度比所述导引管的长度长。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的前端均为圆球形结构,所述试验导管的两端均为圆球形结构,所述导管和试验导管的外径均与所述导引管的内径大小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导管的长度范围为10-15cm。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的长度范围为45-55cm。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的长度为50cm。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穿刺针能够与导入件配合装设在一起,从而穿刺针进针后能够引导和带动导入件成功刺入血管,退出穿刺针后能够通过试验导管的引导作用将导入件外露部分持续送入血管里,故能够完成导入件的置入,同时医护人员能够一边将试验导管通过导入件继续送进血管,一边观察试验导管内的回血情况,当试验导管能够顺利通过导入件并且回血好时,试验导管的前端到达指定位置,从而第二刻度与第一刻度配合能够较为准确得出导管所需长度,方便医护人员测量和裁剪导管,能够减少操作失误,避免反复送管,降低感染几率和治疗风险,有利于提高导管的穿刺成功率,因此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有利于医护人员测量和裁剪导管,有利于提高导管穿刺成功率并且能够降低感染几率和治疗风险。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与导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试验导管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入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穿刺针与导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包括连接座1、导管2、试验导管3和穿刺针4,以及,能够分别与连接座1、导管2、试验导管3、穿刺针4配合装设在一起的导入件5,其中,导管2与连接座1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在连接座1的输入端设有连接管11,连接管11的末端设有输液接头12,在连接座1的两侧均设有翼片13,在导管2上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刻度21,在试验导管3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能够与第一刻度21配对的第二刻度31;穿刺针4可以与导入件5配合装设在一起,从而穿刺针4进针后可以引导和带动导入件5成功刺入血管,退出穿刺针4后可以通过试验导管3的引导作用将导入件5外露部分持续送入血管里,从而完成导入件5的置入,同时医护人员可以一边将试验导管3通过导入件5继续送进血管,一边观察试验导管3内的回血情况,当试验导管3可以顺利通过导入件5并且回血好时,试验导管3的前端到达指定位置,从而第二刻度31与第一刻度21配合可以较为准确得出导管2所需长度,方便医护人员测量和裁剪导管2,可以减少操作失误,避免反复送管,降低感染几率和治疗风险,有利于提高导管2的穿刺成功率,翼片13方便医护人员抓持。
本实用新型中,导入件5包括底座51,在底座51的中部设有能够供导管2、试验导管3和穿刺针4通过的导引管52,在底座51的两侧均设有辅助耳53;导引管52用于引导导管2、试验导管3和穿刺针4进入血管,辅助耳53可以方便医护人员抓持,避免导引管52移位。
本实用新型中,穿刺针4的外径与导引管52的内径大小一致,以及,穿刺针4的长度比导引管52的长度长;内径大小一致的穿刺针4与导引管52可以贴合紧密,避免血液从缝隙渗出,穿刺针4的长度比导引管52长,从而穿刺针4的前端可以在与导引管52装设在一起后也可以露出前端的针头,用于行穿刺置入,在穿刺针4完成穿刺后可以引导所述导引管52进入血管。
本实用新型中,导管2的前端均为圆球形结构,试验导管3的两端均为圆球形结构,导管2和试验导管3的外径均与所述导引管52的内径大小一致;圆球形结构的前端方便送管,导管2和试验导管3可以贴合紧密,避免血液从缝隙渗出。
本实用新型中,试验导管3的长度范围为10-15cm;可以根据新生儿的体型选择合适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中,导管2的长度范围为45-55cm;导管2的长度为50cm;导管2行血管穿刺的长度一般在20cm左右,足够长度的导管2方便医护人员修剪,并且导管2的前端可以裁剪出足够长度来充当、替代试验导管3,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在穿刺前选择使用试验导管3或者在导管2的前端截取一段长约10-15cm充当试验导管3,将穿刺针4置入导引管52,穿刺时尽量使新生儿静脉暴露,医护人员左手握住肢体,绷紧下端皮肤,右手持穿刺针4在穿刺点下方0.5~1cm处以10~15°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约0.1~0.2cm,然后退出穿刺针4,使用试验导管3置入导引管52并缓慢送管,当试验导管3完全超过导引管52的长度,即约5cm时,利用试验导管3的引导作用将导引管52外露部分送入血管里,此时如果试验导管3可以顺利通过导引管52并且回血好即为穿刺成功,根据第一刻度21和第二刻度31,按预测长度裁剪预留的导管2,缓慢拔出置入导引管52内的试验导管3,随后送入裁剪好的导管2即可完成置管;如果穿刺失败,也可以利用试验导管3或所截取的导管2进行补救,在缓慢进针过程中未见回血时,考虑到可能回血速度慢,拔出穿刺针4,缓慢退导引管52观察回血,在回血最丰富处停顿,医护人员左手继续固定好患儿上臂,此时体位不要有任何改变防止导引管52移位,然后取试验导管3送管,同样当送入的试验导管3足以超过导引管52时,利用引导作用将导引管52顺利送入静脉中,确保穿刺成功后裁剪导管2并送至预定长度,最后采用X光确定导管2位置后,在防止外露导管2打折的同时固定好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座(1)、导管(2)、试验导管(3)和穿刺针(4),以及,能够分别与所述连接座(1)、导管(2)、试验导管(3)、穿刺针(4)配合装设在一起的导入件(5),其中,所述导管(2)与连接座(1)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在所述连接座(1)的输入端设有连接管(11),所述连接管(11)的末端设有输液接头(12),在所述连接座(1)的两侧均设有翼片(13),在所述导管(2)上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刻度(21),在所述试验导管(3)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刻度(21)配对的第二刻度(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件(5)包括底座(51),在所述底座(51)的中部设有能够供所述导管(2)、试验导管(3)和穿刺针(4)通过的导引管(52),在所述底座(51)的两侧均设有辅助耳(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4)的外径与所述导引管(52)的内径大小一致,以及,所述穿刺针(4)的长度比所述导引管(52)的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的前端均为圆球形结构,所述试验导管(3)的两端均为圆球形结构,所述导管(2)和试验导管(3)的外径均与所述导引管(52)的内径大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导管(3)的长度范围为10-15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的长度范围为45-55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的长度为50cm。
CN202223323774.7U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Active CN219166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3774.7U CN219166574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3774.7U CN219166574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6574U true CN219166574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5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3774.7U Active CN219166574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65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59046A (en) Apparatus for intravenous therapy and hyperalimentation
CN219166574U (zh) 一种提高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装置
CN110812538B (zh) 一种一次性胸腔、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装置
CN214550618U (zh) 一种防脱落picc导管
CN214911767U (zh) 用于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隧道针
CN201564952U (zh) 新型灌注针
CN209018876U (zh) 一种可精确定位的腋静脉腔内穿刺设备
CN218979141U (zh) 一种中心静脉套管针
CN212282508U (zh) 一种改良的中长中心静脉导管
CN208838103U (zh) 一种动脉穿刺置管
CN214911774U (zh) 具有采血功能的留置针
CN217745231U (zh) 基于头臂静脉输液用的无菌输液港辅助植入装置
CN211433196U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医用导管针
CN213465006U (zh) 一种有创血压监测采血给药装置
CN218636055U (zh) 一种适用于动脉穿刺置管的穿刺针组件
CN213031533U (zh) 一种婴儿脐动脉导管
CN218889982U (zh) 腰大池储液囊脑脊液引流及注药装置
CN219538451U (zh) 一种穿刺装置
CN216439227U (zh) 一种可以无针留取尿标本的导尿管
CN215994170U (zh) 一种便于穿刺的动脉穿刺针
CN220275605U (zh) 一种采血留置针
CN220513223U (zh) 一种防压静脉留置针装置
CN209933670U (zh) 一种软针头输液器
CN211023007U (zh) 一种新生儿专用腰椎穿刺针
CN113679454B (zh) 一种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