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5452U -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5452U
CN219165452U CN202320205639.8U CN202320205639U CN219165452U CN 219165452 U CN219165452 U CN 219165452U CN 202320205639 U CN202320205639 U CN 202320205639U CN 219165452 U CN219165452 U CN 219165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body
inclined section
pond
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0563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小龙
陈炳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Longxing Dad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Longxing Dad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Longxing Dad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Longxing Dad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0563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5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5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54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殖池,包括池体,池体的侧壁竖向设置;池体的底壁包括从池体边缘至池体中心处的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均从上至下向靠近池体中心处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第一倾斜段与第二倾斜段之间的夹角α小于180°;第二倾斜段与第三倾斜段之间的夹角β大于180°;第二倾斜段与第三倾斜段的相交处,设置有辅助排污口,辅助排污口设置有多个,多个辅助排污口绕池体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池体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主排污口。当养殖池的最大深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养殖池容量且提高固体污物的排出效果。还提供一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Description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养殖池养殖鱼类、虾类等水产,鱼虾粪便和饲料残渣等固体污物易堆积在养殖池底部。为了避免出现池水富营养化和鱼虾致病等问题,需要对养殖池内的固体污物进行定期清理。传统的做法是,先将养殖池水放掉一部分,再通过安装于岸边的抽水泵将养殖池底部的固体污物随池水一起抽出。为了避免鱼虾受到新通入的池水的刺激,不能将养殖池内的旧池水全部抽排干净,需留部分旧池水在养殖池内,使鱼虾慢慢适应和过渡。而采用抽水泵进行抽排时,鱼虾受到刺激容易在池水中快速游动,池水受到扰动、养殖池底部的固体污物悬浮于池水中。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抽排,存在抽排不尽、操作繁琐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号为202110459131.6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漏斗形池塘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及方法,其鱼池为漏斗形结构,旋涡助力装置使鱼池中的池水形成旋涡,加快鱼粪、残饵等固体污物从鱼池锥形侧面向底部中心排污口的集聚速度,进而使固体污物从排污口排出。通过使鱼池池水形成旋涡,目的是提高鱼粪和残饵向底部中心排污口的聚集速度。当鱼池水流的旋转角速度较大时,容易对鱼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尽量减少旋涡对鱼类造成的不利影响,鱼池水流的旋转角速度应当较小,粪便、残饵向鱼池底部中心处的聚集速度较慢、聚集效果有限。排出固体污物时需同时排出较多池水,单位体积的污水中,固体污物的占比较小。漏斗形结构鱼池的容量较小,且不易修建施工,在开挖深度相同的前提下,还存在鱼池储水量小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当养殖池的最大深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养殖池容量且有利于固体污物的排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养殖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侧壁竖向设置;
所述池体的底壁包括从所述池体边缘至所述池体中心处的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
所述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均从上至下向靠近所述池体中心处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第一倾斜段与第二倾斜段之间的夹角α小于180°;
所述第二倾斜段与第三倾斜段之间的夹角β大于180°;
所述第二倾斜段与第三倾斜段的相交处,设置有辅助排污口,所述辅助排污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辅助排污口绕所述池体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所述池体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主排污口。
进一步的,所述池体底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集污坑,所述主排污口位于所述集污坑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集污坑为圆柱形坑,其深度为0.5米,横截面的直径为2米。
进一步的,所述主排污口和辅助排污口处均安装有拦网。
循环生态养殖系统,采用养殖池,还包括升水增氧泵、推水增氧机、沉淀池、生物处理池、蓄水池和抽水泵;
所述升水增氧泵通过第一安装座安装,且位于所述池体中心处的水面上;所述升水增氧泵使所述池体中心处的池水从下至上流动,并形成从所述池体上层池水的中心处到所述池体边缘、再到所述池体底部、再到所述池体下层池水的中心处、再到所述池体上层池水的中心处的环流;
所述推水增氧机通过第二安装座安装,且位于靠近所述池体边缘的水面上;所述推水增氧机使所述池体中的水体形成绕所述池体轴线螺旋向下流动的旋涡;
所述主排污口和辅助排污口均通过排污管道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
所述沉淀池与生物处理池通过第一管道相连通;
所述生物处理池与蓄水池通过第二管道相连通;
与所述抽水泵的进水口相连通的引水管伸入所述蓄水池中,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安装有连通所述池体的净化水出水管;
所述池体的水面高度为h1,所述沉淀池的水面高度为h2,所述生物处理池的水面高度为h3、所述蓄水池的水面高度为h4,所述h1>h2>h3>h4。
进一步的,还包括微孔增氧装置,所述微孔增氧装置的微孔增氧盘安装于所述池体的水面以下、且靠近所述池体的边缘布置;
所述微孔增氧装置的制氧机安装于所述池体之外。
进一步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池体、沉淀池、生物处理池和蓄水池之外的富氧水充氧机;
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富氧水充氧机的进水口通过净化水出水管相连通,所述富氧水充氧机的出水口安装有富氧水出水管,所述富氧水出水管沿所述池体横截面的切线方向、且顺着所述旋涡的流动方向向所述池体中通入富氧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均为浮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当养殖池的最大深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养殖池容量且提高固体污物的排出效果。排出固体污物的同时排出较少池水,单位体积的污水中,固体污物的占比较大。具有使养殖池池水稳定、减少鱼类受到旋涡影响、对养殖池中鱼虾影响小、节约能源、绿色环保、可持续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池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池体中的池水在竖向剖切视角流动、固体污物排出的示意图;
图3是将富氧水通入池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通过微孔增氧装置提高养殖池中的池水含氧量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循环生态养殖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池体;101-侧壁;102-第一倾斜段;103-第二倾斜段;104-第三倾斜段;105-主排污口;106-辅助排污口;107-集污坑;2-升水增氧泵;3-推水增氧机;4-微孔增氧盘;5-制氧机;6-沉淀池;7-生物处理池;8-蓄水池;9-排污管道;10-第一管道;11-第二管道;12-富氧水出水管;13-抽水泵;14-富氧水充氧机;15-净化水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养殖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的侧壁101竖向设置;所述池体1的底壁包括从所述池体1边缘至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倾斜段102、第二倾斜段103和第三倾斜段104;所述第一倾斜段102、第二倾斜段103和第三倾斜段104均从上至下向靠近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一倾斜段102与第二倾斜段103之间的夹角α小于180°;所述第二倾斜段103与第三倾斜段104之间的夹角β大于180°;所述第二倾斜段103与第三倾斜段104的相交处,设置有辅助排污口106,所述辅助排污口106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辅助排污口106绕所述池体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所述池体1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主排污口105。
通过竖向设置的侧壁101,以及池体1的底壁包括从池体1边缘至池体1中心处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倾斜段102、第二倾斜段103和第三倾斜段104。相较于背景技术中的鱼池结构来说,在开挖深度相同的条件下,增大了养殖池的容量。高温天气情况下,当池体1中的池水温度大于30℃时,池水中的粪便会快速分解,若池体1的载水量较小,缓冲度不够,会导致池水水质恶化,影响鱼虾的生长。通过增大池体1的容量,能有效避免池水水质恶化的情况出现。池体1的侧壁101的下端与第一倾斜段102的上端相连,第一倾斜段102优选为45度的斜坡。鱼虾粪便和饲料残渣等固体污物从池体1的边缘至池体1的中心处聚集,第二倾斜段103的倾斜程度小于第三倾斜段104的倾斜程度,有利于固体污物顺着第三倾斜段104滑向主排污口105,进而从主排污口105排出。由于第二倾斜段103与第三倾斜段104的相交处容易造成固体污物的堆积,通过辅助排污口106,将这部分固体污物排出,进一步提高池体1的排污能力。通过主排污口105与辅助排污口106的配合,使固体污物的排出效果更好。在同样的开挖深度条件下,提高池体1的容量且有利于固体污物的排出。
优选的,池体1的中心深度为7.5米,侧壁101围成的圆形结构的直径为40米,侧壁101的高度大于5米,第一倾斜段102的垂直高度a为2~3米,第二倾斜段103的垂直高度b为1米,第三倾斜段104的垂直高度c为1.5米。
优选的,所述池体1底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集污坑107,所述主排污口105位于所述集污坑107的底部。固体污物下落至集污坑107中并在集污坑107中汇聚,再从集污坑107底部的主排污口105排出。集污坑107的顶端与第三倾斜段104的上端具有间距。
优选的,所述集污坑107为圆柱形坑,其深度为0.5米,横截面的直径为2米。
为了避免鱼虾从主排污口105和辅助排污口106逃脱,优选的,所述主排污口105和辅助排污口106处均安装有拦网。通过设置拦网,能避免鱼虾从主排污口105和辅助排污口106逃脱。
循环生态养殖系统,采用养殖池,还包括升水增氧泵2、推水增氧机3、沉淀池6、生物处理池7、蓄水池8和抽水泵13。
所述升水增氧泵2通过第一安装座安装,且位于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水面上;所述升水增氧泵2使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池水从下至上流动,并形成从所述池体1上层池水的中心处到所述池体1边缘、再到所述池体1底部、再到所述池体1下层池水的中心处、再到所述池体1上层池水的中心处的环流。
所述推水增氧机3通过第二安装座安装,且位于靠近所述池体1边缘的水面上;所述推水增氧机3使所述池体1中的池水形成绕所述池体1轴线螺旋向下流动的旋涡。
所述主排污口105和辅助排污口106均通过排污管道9与所述沉淀池6相连通;
所述沉淀池6与生物处理池7通过第一管道10相连通;
所述生物处理池7与蓄水池8通过第二管道11相连通;
与所述抽水泵13的进水口相连通的引水管伸入所述蓄水池8中,所述抽水泵13的出水口安装有连通所述池体1的净化水出水管15;
所述池体1的水面高度为h1,所述沉淀池6的水面高度为h2,所述生物处理池7的水面高度为h3、所述蓄水池8的水面高度为h4,所述h1>h2>h3>h4。
公知的,池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结构才能形成旋涡。通过推水增氧机3使池体1中的池水形成绕池体1自身轴线螺旋向下流动的旋涡,如图3所示。池体1内安装有浮于水面上的推水增氧机3,推水增氧机3的安装方式为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如通过浮桥或横跨池体1搭设的桥梁安装。推水增氧机3靠近池体1的边缘布置。多个推水增氧机3沿池体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通过设置多个推水增氧机3,使养殖池1中的池水更易形成旋涡。通过升水增氧泵2使池体1中心处的池水从下至上流动,并形成如图2所示的从池体1上层池水的中心处到池体1边缘、再到池体1底部、再到池体1下层池水的中心处、再到池体1上层池水的中心处的环流。池体1中心处的水面上通过浮桥或横跨池体1搭设的桥梁安装有升水增氧泵2,升水增氧泵2的安装方式为现有技术。
池体1池水中的固体污物会随着水流一起运动,旋涡使池体1中的固体污物随水流绕池体1自身轴线螺旋向下运动,固体污物随水流向池体1的底部中心处聚集。靠近池体1边缘处的流速大于1米/秒。由于池水形成旋涡,其流速从外至内逐渐减小,外圈的流速最大,靠近旋涡中心处的内圈流速最低。固体污物不会在第一斜坡段上沉积。通过设置第一斜坡段,还能对侧壁101进行稳定支撑,使侧壁101更加牢靠。通过升水增氧泵2使池体1中心处的池水从下至上流动、形成的环流能避免固体污物粘黏在池体1底壁上,同时使固体污物进一步向池体1底部的中心处归集。固体污物归集在以池体1中心处为圆心、5米为半径、在水平面上的圆形投影区域内。在重力和压差的作用下,大量固体污物会下落至池体1底部,并随着水流从主排污口105排出;还有部分固体污物随水流从辅助排污口106排出。根据实际测量,体积较大的固体污物下落运动速度约为1米/秒,细微颗粒的固体污物下落速度为小于0.05米/秒。
池体1中的污水从主排污口105和辅助排污口106经排污管道9通入沉淀池6中,在沉淀池6中分离固体污物与水体,固体污物沉积在沉淀池6的底部。再将分离出的水体通过第一管道10通入至生物处理池7中,生物处理池7中投放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能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富营养物质等有害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净化后的水体通过第二管道11通入蓄水池8中蓄积,再将蓄水池8中的水体通入池体1中,实现循环养殖。分离后的固体污物可以作为肥料使用,绿色环保,可持续。池体1的水面高度h1>沉淀池6的水面高度h2>生物处理池7的水面高度h3>蓄水池8的水面高度h4,通过水位差实现水在池体1、沉淀池6、生物处理池7和蓄水池8的自然流动,蓄水池8中的净化水则通过抽水泵13通入养殖池1中。总体来说,池体1中的水面高度比蓄水池8中的水面高度高1.5~2米。
为了提高养殖池1内池水的含氧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还包括微孔增氧装置,所述微孔增氧装置的微孔增氧盘4安装于所述池体1的水面以下、且靠近所述池体1的边缘布置;所述微孔增氧装置的制氧机5安装于所述池体1之外。制氧机5的出氧口与微孔增氧盘4的连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制氧机5产生的氧气经管道输送至微孔增氧盘4,进而将氧气通入至池体1的池水中。微孔增氧装置为现有技术。
实施例二,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池体1、沉淀池6、生物处理池7和蓄水池8之外的富氧水充氧机14;所述抽水泵13的出水口与所述富氧水充氧机14的进水口通过净化水出水管15相连通,所述富氧水充氧机14的出水口安装有富氧水出水管12,所述富氧水出水管12沿所述池体1横截面的切线方向、且顺着所述旋涡的流动方向向所述池体1中通入富氧水。具体的,利用抽水泵13将蓄水池8中的净化水抽入至富氧水充氧机14中,富氧水充氧机14对净化水增氧后得到富氧水,再将富氧水按150~200方/每小时的流速沿养殖池1横截面的切线方向L、且顺着池水的流动方向通入养殖池1中。富氧水充氧机14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富氧水充氧机为现有的设备。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当养殖池的最大深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养殖池容量且提高固体污物的排出效果。排出固体污物的同时排出较少池水,单位体积的污水中,固体污物的占比较大。具有使养殖池池水稳定、减少鱼类受到旋涡影响、对养殖池中鱼虾影响小、节约能源、绿色环保、可持续等优势。

Claims (8)

1.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的侧壁(101)竖向设置;
所述池体(1)的底壁包括从所述池体(1)边缘至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倾斜段(102)、第二倾斜段(103)和第三倾斜段(104);
所述第一倾斜段(102)、第二倾斜段(103)和第三倾斜段(104)均从上至下向靠近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第一倾斜段(102)与第二倾斜段(103)之间的夹角α小于180°;
所述第二倾斜段(103)与第三倾斜段(104)之间的夹角β大于180°;
所述第二倾斜段(103)与第三倾斜段(104)的相交处,设置有辅助排污口(106),所述辅助排污口(106)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辅助排污口(106)绕所述池体(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所述池体(1)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主排污口(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底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集污坑(107),所述主排污口(105)位于所述集污坑(107)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坑(107)为圆柱形坑,其深度为0.5米,横截面的直径为2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污口(105)和辅助排污口(106)处均安装有拦网。
5.采用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养殖池的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水增氧泵(2)、推水增氧机(3)、沉淀池(6)、生物处理池(7)、蓄水池(8)和抽水泵(13);
所述升水增氧泵(2)通过第一安装座安装,且位于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水面上;所述升水增氧泵(2)使所述池体(1)中心处的池水从下至上流动,并形成从所述池体(1)上层池水的中心处到所述池体(1)边缘、再到所述池体(1)底部、再到所述池体(1)下层池水的中心处、再到所述池体(1)上层池水的中心处的环流;
所述推水增氧机(3)通过第二安装座安装,且位于靠近所述池体(1)边缘的水面上;所述推水增氧机(3)使所述池体(1)中的水体形成绕所述池体(1)轴线螺旋向下流动的旋涡;
所述主排污口(105)和辅助排污口(106)均通过排污管道(9)与所述沉淀池(6)相连通;
所述沉淀池(6)与生物处理池(7)通过第一管道(10)相连通;
所述生物处理池(7)与蓄水池(8)通过第二管道(11)相连通;
与所述抽水泵(13)的进水口相连通的引水管伸入所述蓄水池(8)中,所述抽水泵(13)的出水口安装有连通所述池体(1)的净化水出水管(15);
所述池体(1)的水面高度为h1,所述沉淀池(6)的水面高度为h2,所述生物处理池(7)的水面高度为h3、所述蓄水池(8)的水面高度为h4,所述h1>h2>h3>h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孔增氧装置,所述微孔增氧装置的微孔增氧盘(4)安装于所述池体(1)的水面以下、且靠近所述池体(1)的边缘布置;
所述微孔增氧装置的制氧机(5)安装于所述池体(1)之外。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池体(1)、沉淀池(6)、生物处理池(7)和蓄水池(8)之外的富氧水充氧机(14);
所述抽水泵(13)的出水口与所述富氧水充氧机(14)的进水口通过净化水出水管(15)相连通,所述富氧水充氧机(14)的出水口安装有富氧水出水管(12),所述富氧水出水管(12)沿所述池体(1)横截面的切线方向、且顺着所述旋涡的流动方向向所述池体(1)中通入富氧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均为浮桥。
CN202320205639.8U 2023-02-09 2023-02-09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Active CN219165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5639.8U CN219165452U (zh) 2023-02-09 2023-02-09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5639.8U CN219165452U (zh) 2023-02-09 2023-02-09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5452U true CN219165452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4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05639.8U Active CN219165452U (zh) 2023-02-09 2023-02-09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54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5241B (zh) 一种基于内循环的高密度对虾立体养殖装置及方法
CN213246427U (zh) 一种嵌入式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8835001A (zh) 一种气体旋流集污的养殖池系统
CN105994120A (zh) 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
CN111802309A (zh) 一种嵌入式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9619019B (zh) 高落差自流水槽式养鱼系统
CN208327492U (zh) 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循环造粒流化床
CN104170785A (zh) 一种能效养殖池的水流控制方法
CN101297638A (zh) 自动化收集鱼卵的装置及方法
CN212306533U (zh) 一种鲈鱼循环水养殖装置
CN211211042U (zh) 一种鱼苗养殖的水循环系统
CN210076358U (zh) 陆基半埋式旋流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3152274U (zh) 一种成鱼养殖池水循环系统
CN104012454A (zh) 一种成鱼养殖池水循环系统
CN101032232A (zh) 养鱼池循环水固体颗粒清除装置
CN203167822U (zh) 一种凹形螺旋跑道式流水养殖池
CN205794532U (zh) 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
CN219165452U (zh) 养殖池以及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CN108207599A (zh) 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方法
CN111869617A (zh) 一种养殖系统的水循环利用控制系统
CN203152277U (zh) 一种成鱼养殖池排污系统
CN109122545A (zh) 一种池塘底排污水质改良系统
CN213719434U (zh) 一种简易海马循环养殖装置
CN214758650U (zh) 一种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系统
CN205455396U (zh) 一种叠式鱼虾循环水混养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