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1148U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1148U
CN219141148U CN202320116380.XU CN202320116380U CN219141148U CN 219141148 U CN219141148 U CN 219141148U CN 202320116380 U CN202320116380 U CN 202320116380U CN 219141148 U CN219141148 U CN 2191411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branch
expansion valve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63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喻辉
邓海钊
苑洋洋
李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63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11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11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11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热气旁通管、板式换热器和制冷单向支路。其中,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室内换热器与四通阀连接;室外换热器与四通阀连接;热气旁通管与室内换热器连接,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底部;热气旁通管通过第一冷媒支路分别连接至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通过第二冷媒支路连接至室外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出口连接至压缩机;制冷单向支路输入端与第二冷媒支路连通,输出端与第一冷媒支路连通。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装置,能够在制冷模式下减少空调装置的压力损失,改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系统在低温条件下制热运行时,压缩机吸排气量不足,使得室内换热器制热量大幅下降。因此,采用带喷气增焓的空调系统来提高制热量,通过板式换热器换热将中压的气态冷媒作为室压缩机的补充气体,但在制冷模式下,液态冷媒会经过板式换热器,造成压力损失,影响制冷换热效果。因此,如何在制冷模式下减少空调装置的压力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装置,能够在制冷模式下减少空调装置的压力损失,改善空调装置的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
压缩机;
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热气旁通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底部;
板式换热器,所述热气旁通管通过第一冷媒支路分别连接至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通过第二冷媒支路连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出口连接至所述压缩机;
制冷单向支路,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冷媒支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室外换热器的底部设置与室内换热器的热气旁通管,从而在低温环境下空调装置制热运行,由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高温冷媒流经热气旁通管,将室外换热器的底部结冰的冰层融化。热气旁通管通过第一冷媒支路分别与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连接,在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出口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第二冷媒支路,而在第二冷媒支路与第一冷媒支路之间设置有使两者连通的制冷单向支路,从而室外换热器与热气旁通管可以直接连通,使得在制冷模式下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液态冷媒可以通过制冷单向支路直接流向热气旁通管并进入室内换热器,能够减少通过第二冷媒支路进入板式换热器的液态冷媒量。即在制冷模式下能够减少流经板式换热器的冷媒量,减少压力损失,改善空调装置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所述制冷单向支路设置由所述输入端向所述输出端的方向导通的第一单向阀。
在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可以通过制冷单向支路流向热气旁通管,进而流入室内换热器,液态冷媒可以不经过板式换热器直接进入室内换热器,减少流经板式换热器而造成压力损失的情况出现。而在制热模式下,从室内换热器流经热气旁通管的高温冷媒无法通过制冷单向支路直接流入室外换热器,必须进入板式换热器,因此,能够提高在低温环境运行制热模式的情况下压缩机的吸排气量,提高低温情况下空调装置的制热效果。因此,制冷单向支路能够在制冷模式下减少压力损失,同时在制热模式下能够提高压缩机的进气量,改善制热效果。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所述第一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
第一冷媒支路上所设置的第一膨胀阀可以流入板式换热器的冷媒进行节流,降低冷媒的压力和温度,有助于冷媒利用板式换热器进行蒸发补气,改善制热效果。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所述制冷单向支路与所述第一冷媒支路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膨胀阀与所述热气旁通管之间。
第一膨胀阀位于制冷单向支路与第一冷媒支路上的连通点与板式换热器之间,从而在制冷模式下冷媒从室外换热器流经制冷单向支路进入第一冷媒支路后,无需经过第一膨胀阀进行节流,即可直接通过热气旁通管路进入室内换热器,提高制冷效率。而在制热模式下,从热气旁通管路流出的冷媒仅能够通过第一膨胀阀进入板式换热器,即能够对进入板式换热器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有助于提高补气效果。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在冷媒由所述压缩机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膨胀阀处于关闭状态。
在冷媒由压缩机流向室外换热器的情况下,即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第一膨胀阀关闭,从而从制冷单向支路流出的冷媒无法经过第一膨胀阀进入板式换热器,仅能够进入热气旁通管,进而减少进入板式换热器的冷媒量,减少压力损失。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在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进口的连通点,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膨胀阀。
冷媒经过第一膨胀阀可以直接进入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进口,而冷媒在进入第一换热器通道进口之前除了经过第一膨胀阀还会经过第二膨胀阀,即冷媒经过第一膨胀阀节流分成两路进入板式换热器。其中,一路冷媒经过第二膨胀阀后变成低温冷媒,进入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与另一路直接进入板式换热器第二换热通道的高温冷媒进行换热,第一换热通道的冷媒在换热后变为中温冷媒并进入压缩机的补气口,而第二换热通道的冷媒换热后温度降低,进入室外换热器有助于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所述第二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
第二冷媒支路上设置第三膨胀阀,能够对室外换热器流出和流入的冷媒均进行节流。在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三膨胀阀节流后,通过热气旁通管进入室内换热器,有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从板式换热器第二换热通道出口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冷媒支路上的第三膨胀阀节流后,进入室外换热器,有助于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所述制冷单向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三膨胀阀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第二换热通道出口之间。
第三膨胀阀位于制冷单向支路与第二冷媒支路的连通点与室外换热器之间,从而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冷媒需要经过第三膨胀阀节流后,依次通过制冷单向支路和热气旁通管,进入室内换热器,因此,经过节流作用后的低温低压冷媒进入室内换热器,有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所述第二冷媒支路还设置有由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向所述第三膨胀阀的方向导通的第二单向阀。
在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和第三膨胀阀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且第二单向阀由板式换热器向第三膨胀阀的方向导通,从而从第三膨胀阀流出的冷媒无法从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进入板式换热器,即在制冷模式下,液态冷媒无法经过板式换热器,仅能够进入制冷单向支路,进而能够有效减少在制冷模式下液态冷媒进入板式换热器而造成压力损失的情况。
在上述的空调装置中,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所述热气旁通管位于所述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有结冰传感器。
在低温环境下,室外换热器的表面附着的霜层在融化后的水分,容易积聚在室外换热器底部的接水盘而凝结成冰,影响空调装置运作。因此,通过在接水盘设置结冰传感器,检测接水盘是否存在结冰情况,进而能够辅助控制空调装置将高温冷媒流经热气旁通管,使得位于接水盘的热气旁通管将接水盘内的结冰融化成水,便于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空调装置设置有第一膨胀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空调装置设置有第三膨胀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应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及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或复数项的任意组合。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另一实施例/实施方式”或“某些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例/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两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中。在本公开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示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热气旁通管通过第一冷媒支路分别与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连通,在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第二冷媒支路,而在第二冷媒支路与第一冷媒支路之间设置有使两者连通的制冷单向支路,从而室外换热器与热气旁通管可以直接连通,使得在制冷模式下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液态冷媒可以通过制冷单向支路直接流向热气旁通管并进入室内换热器,能够减少通过第二冷媒支路进入板式换热器的液态冷媒量。即在制冷模式下能够减少流经板式换热器的冷媒量,减少压力损失,同时减少液态冷媒进入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通道出口的情况出现,提高对压缩机的保护。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装置包括有压缩机110、四通阀120、室内换热器130、室外换热器140、热气旁通管150、板式换热器160和制冷单向支路170。其中,四通阀120分别与压缩机110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室内换热器130以及室外换热器140连接。而位于室外换热器140底部的热气旁通管150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130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冷媒支路220分别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161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163连接。在低温环境下,由室外换热器140表面化霜后形成的水,容易在室外换热器140的底部凝结形成的冰层,进而影响室外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因此,在空调装置运行制热模式的情况下,高温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130流出至热气旁通管150,从而能够将室外换热器140底部的冰层融化,改善空调装置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效果。
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通过第二冷媒支路230与室外换热器140连接,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出口162通过喷焓管路与压缩机110的补气口连接。制冷单向支路170的输入端171与第二冷媒支路230连通,而制冷单向支路170的输出端172与第一冷媒支路220连通。因此,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流出的冷媒,以及从室外换热器140流入第二冷媒支路230的冷媒都可以流入制冷单向支路170,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流入第一冷媒支路220,即可以流入热气旁通管150。相当于,室外换热器140可以与热气旁通管150直接连通,从而在制冷模式下,冷媒从压缩机110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140换热后,从室外换热器140流入第二冷媒支路230,再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直接流入热气旁通管150,进而流入蒸发器。
由于液态冷媒流经板式换热器160会造成压力损失,影响了制冷效果。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通过设置制冷单向支路170,使得在制冷模式下,冷媒可以不经过板式换热器160,而是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绕过板式换热器160流入热气旁通管150和室内换热器130,从而减少进入板式换热器160的液态冷媒量,进而能够减少空调装置的压力损失。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冷单向支路170中设置有第一单向阀200,第一单向阀200的导通方向为由输入端171向输出端172的方向,即第一冷媒支路220与第二冷媒支路230之间设置的制冷单向支路170仅能够单向流通。由第二冷媒支路230的冷媒可以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流入第一冷媒支路220,而第一冷媒支路220的冷媒无法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流入第二冷媒支路230。
其中,第一冷媒支路220分别连接热气旁通管150以及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161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163,第二冷媒支路230分别连接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和室外换热器140。
因此,在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140流向第二冷媒支路230的冷媒可以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直接流向热气旁通管150,无需流经板式换热器160,减少冷媒因流经板式换热器160而造成压力损失,导致制冷效果下降的情况出现。
在制热模式下,从室内换热器130流经热气旁通管150后的冷媒无法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直接流入室外换热器140,仅能够通过第一冷媒支路220分别流入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161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163,进入板式换热器160进行换热,从而第一换热通道内的液态冷媒蒸发成气态冷媒通过第一换热通道出口161进入压缩机110进行补气,提升换热效率。
而第二换热通道内的液态冷媒换热降温后流入第一冷媒支路220,并进入室外换热器140进行换热。而经过板式换热器160后的冷媒处于低压状态,未经过板式换热器160的冷媒处于高压状态。即第二冷媒支路230内流通低压冷媒,第一冷媒支路220内流通高压冷媒,低压冷媒无法通过第一单向阀200进入第一冷媒支路220,从而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流出的冷媒能够全部进入室外换热器140内,提高换热效果。
因此,制冷单向支路170设置的第一单向阀200,能够在制冷模式下减少流经板式换热器160的液态冷媒量,减少压力损失,同时,在制热模式下能够提高压缩机110的进气量,改善制热效果。
参考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设置有第一膨胀阀180的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膨胀阀180设置在第一冷媒支路220上,从而第一膨胀阀180可以对流入板式换热器160的冷媒进行节流,降低冷媒的压力和温度,有助于板式换热器160对进入的两路冷媒进行换热,一路冷媒进行蒸发补气,另一路冷媒降温进入室外换热器,改善制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单向支路170与第一冷媒支路220的连通点位于第一膨胀阀180与热气旁通管150之间,即第一膨胀阀180位于制冷单向支路170与第一冷媒支路220上的连通点与板式换热器160之间。
因此,在制冷模式下,第二冷媒支路230的冷媒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可以直接流入热气旁通管150,提高制冷效率,同时无需进入第一膨胀阀180进行节流,减少通过第一膨胀阀180进入板式换热器160的液态冷媒量。
在制热模式下,从热气旁通管150流出的冷媒虽然先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与第一冷媒支路220的连通点,但由于制冷单向支路170单向导通的抑制作用下,冷媒仅能够通过第一膨胀阀180进入板式换热器160,从而第一膨胀阀180能够对流入板式换热器160的冷媒进行节流,提高补气效果,改善制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媒由压缩机110流向室外换热器140的情况下,即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第一膨胀阀180关闭,从而从制冷单向支路170流出的冷媒无法经过第一膨胀阀180进入板式换热器160,仅能够进入热气旁通管150,进而减少进入板式换热器160的冷媒量,减少压力损失。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冷媒支路220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膨胀阀180串联的第二膨胀阀181,第二膨胀阀181位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161,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进口163和第一膨胀阀180的连通点之间,相当于,第一膨胀阀180通过第一支路连接至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161,而第一膨胀阀180通过第二支路连接至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进口163,则第二膨胀阀181位于第二支路上。
第二膨胀阀181可以对第一膨胀阀180流出的冷媒进行二次节流,对冷媒进行降温,使得进入第一换热通道内的冷媒为低温冷媒。因此,通过第二换热通道进入的高温冷媒与第一换热通道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第一换热通道出口162排出的中温中压冷媒进入压缩机110进行补气,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流出的中温冷媒则进入室外换热器140进行进一步的换热降温,提高换热效率。
另外,在制冷模式下,第一膨胀阀180和第二膨胀阀181均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膨胀阀180和第二膨胀阀181双重隔绝,有效避免在制冷模式下液态冷媒通过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入压缩机110内,由于制冷模式下板式换热器160停止工作,一旦有液态冷媒进入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一换热通道,则可以通过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进入压缩机110造成液击现象,损坏压缩机110。
参考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设置有第三膨胀阀190的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冷媒支路230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190,第三膨胀阀190能够对室外换热器140流出和流入的冷媒均进行节流。在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140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三膨胀阀190节流后,通过热气旁通管150进入室内换热器130,有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130的换热效率。而在制热模式下,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冷媒支路230上的第三膨胀阀190节流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140进行换热,有助于提高室外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因此,在第二冷媒支路230上设置第三膨胀阀190,能够提高空调装置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单向支路170与第二冷媒支路230的连通点位于第三膨胀阀190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之间,即第三膨胀阀190位于制冷单向支路170与第二冷媒支路230的连通点与室外换热器140之间。
从而,从室外换热器140流出的冷媒需要经过第三膨胀阀190节流后,依次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和热气旁通管150,进入室内换热器130,因此,经过节流作用后的低温低压冷媒进入室内换热器130,有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13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冷媒支路230还设置有第二单向阀210,第二单向阀210的导通方向为由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向第三膨胀阀190的方向,即第二单向阀210位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与第三膨胀阀190之间,从而,从第三膨胀阀190流出的冷媒受到第二单向阀210的抑制作用,无法通过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进入板式换热器160。因此,在制冷模式下,液态冷媒无法经过板式换热器160,仅能进入制冷单向支路170,进而能够有效减小在制冷模式下液态冷媒进入板式换热器160而造成压力损失的情况,改善空调装置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单向支路170与第二冷媒支路230的连通点位于第三膨胀阀190与第二单向阀210之间,即第二单向阀210位于制冷单向支路170与第二冷媒支路230的连通点与板式换热器160之间,从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下,抑制冷媒从板式换热器160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进入板式换热器160内部,减少制冷模式下空调装置的压力损失,改善空调装置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室外换热器140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还设置有排水孔,接水盘用于在承接室外换热器140表面霜层化霜后形成的水,再通过排水孔将水分排出。而在低温环境下,化霜后的水分在接水盘内凝结成冰,从而堵塞排水孔,影响空调装置运行。因此,将热气旁通管150设置在接水盘,在接水盘结冰的情况下,可以控制空调装置运行制热模式,使得高温冷媒从室内换热器130流经热气旁通装置,将接水盘内的结冰融化成水,便于通过排水孔排出。同时,可以在接水盘内设置结冰传感器,结冰传感器能够检测接水盘内是否存在结冰情况,从而及时控制空调装置运行制热模式,除去室外换热器140底部接水盘的冰层。
参考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冷模式下,冷媒从压缩机110排出口进入四通阀120之后,进入室外换热器140进行换热。冷媒从室外换热器140流出之后,进入第三膨胀阀190进行节流,由于第二单向阀210的抑制作用,无法进入板式换热器160,仅能够通过制冷单向支路170的第一单向阀200进入第一冷媒支路220。同时,在制冷模式下,第一膨胀阀180关闭,冷媒无法通过第一膨胀阀180,因此,经过室外换热器140的冷媒仅能够通过第三膨胀阀190和第一单向阀200进入热气旁通管150,无法进入板式换热器160,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在制冷模式下液态冷媒进入板式换热器160的情况出现,进而减少制冷模式下的压力损失,改善换热效果。
在制热模式下,冷媒从压缩机110排气口进入四通阀120之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30换热。换热后的冷媒流进热气旁通管150,进而流入第一冷媒支路220。由于制冷单向支路170中第一单向阀200的抑制作用,冷媒无法通过第一单向阀200而直接进入第三膨胀阀190,仅能够经过第一膨胀阀180节流后进入板式换热器160。冷媒经过第一膨胀阀180节流后分成两路进入板式换热器160,一路经过第二膨胀阀181进行二次节流,降低冷媒温度后进入第一换热通道进口161,而另一路直接进入第二换热通道进口163。因此,第一换热通道内的冷媒处于低温状态,而第二换热通道内的冷媒处于高温状态,两路冷媒进行换热后温度相趋近,均变为中温冷媒。第一换热通道内的冷媒换热后通过第一换热通道出口162进入压缩机110的补气口进行补气。第二换热通道内的冷媒换热后通过第二换热通道出口164流出,并经过第二单向阀210之后,流入第三膨胀阀190再次进行节流,再进入室外换热器140进行换热,提高制热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1)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热气旁通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底部;
板式换热器,所述热气旁通管通过第一冷媒支路分别连接至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和第二换热通道进口,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通过第二冷媒支路连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出口连接至所述压缩机;
制冷单向支路,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冷媒支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向支路设置由所述输入端向所述输出端的方向导通的第一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向支路与所述第一冷媒支路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膨胀阀与所述热气旁通管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冷媒由所述压缩机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膨胀阀处于关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进口的连通点,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膨胀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向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三膨胀阀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还设置有由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向所述第三膨胀阀的方向导通的第二单向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向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三膨胀阀与所述第二单向阀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所述热气旁通管位于所述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有结冰传感器。
CN202320116380.XU 2023-01-12 2023-01-12 空调装置 Active CN2191411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380.XU CN219141148U (zh) 2023-01-12 2023-01-12 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380.XU CN219141148U (zh) 2023-01-12 2023-01-12 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1148U true CN219141148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0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6380.XU Active CN219141148U (zh) 2023-01-12 2023-01-12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11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2007C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型空调器及其除霜方法
WO2019091241A1 (zh) 空调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KR100821728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CN105299987A (zh) 基于超疏水翅片管换热器的空气源热泵喷淋除霜装置
KR20070102047A (ko) 고속제상 히트펌프
CN108362027B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78224B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
CN108458511A (zh) 一种带热气融霜的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
CN104833152A (zh) 一种防液击空调除霜系统
CN201314725Y (zh) 一种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WO2019091240A1 (zh) 空调制热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105276861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风空调机组
CN215412599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05258389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CN209893678U (zh) 换热系统
CN111121352A (zh) 一种减少漏热的连续融霜制冷控制系统
CN111412687A (zh)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CN217464934U (zh) 制冷系统以及制冷设备
CN219141148U (zh) 空调装置
CN113405269A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9243956U (zh) 空调装置
CN204535185U (zh) 热回收空调机组
CN211823307U (zh) 一种减少漏热的连续融霜制冷控制系统
CN112066588A (zh) 一种逆向回收式热气化霜制冷系统
CN201314724Y (zh) 无温升耦合式内热化霜节能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