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21282U -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21282U
CN219121282U CN202223206243.XU CN202223206243U CN219121282U CN 219121282 U CN219121282 U CN 219121282U CN 202223206243 U CN202223206243 U CN 202223206243U CN 219121282 U CN219121282 U CN 2191212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frame
fruit tree
line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624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趁趁
翟长远
孔钰如
袁飞翔
孙效荷
邹伟
赵学观
窦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22320624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212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212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212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物冠层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包括移动架、第一网格架、第二网格架、第一网格分界线和叶面积测量仪;第一网格架和第二网格架间隔地设于移动架,第一网格架和第二网格架之间用于设置果树冠层;第一网格分界线设有多根,多根第一网格分界线设于第一网格架和第二网格架之间,以形成第一立方体网格;第一网格架用于确定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叶面积测量仪用于检测果树冠层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的面积。本实用新型可准确获取果树冠层不同区域的叶片面积,有利于通过叶片面积获取果树冠层的生物量数据。

Description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物冠层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果树冠层的生物量,可为果树的施药、施肥作业以及产量预测等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发现,叶面积与生物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用果树冠层叶面积表征果树冠层的生物量。
相关技术中,主要通过破坏性测量方式获取果树冠层叶面积,在实际操作中,先摘取待估计果树冠层的全部叶片,利用测量仪逐一测量上述叶片的面积,进而可以计算上述所有叶片的面积之和,作为待估计果树冠层叶面积。
然而,上述破坏性测量方式只适用于果树树叶在单个生长期内变化稳定或冠层内叶片较少的情况,没有考虑叶片在果树冠层内的空间分布,导致检测结果并不准确。与此同时,上述破坏性测量方式严重影响待测果树的正常生长,不可重复试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用以解决当前难以获取果树冠层不同区域的叶片面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包括:移动架、第一网格架、第二网格架、第一网格分界线和叶面积测量仪;
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间隔地设于所述移动架,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之间用于设置果树冠层;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设于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之间,以形成第一立方体网格;所述第一网格架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
所述叶面积测量仪用于检测所述果树冠层处于所述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均设有多个第一单元格,所述第一网格架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单元格和所述第二网格架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单元格一一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设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网格架的所述第一单元格和所述第二网格架的所述第一单元格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矩形框架、第一网格线和第二网格线;
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和所述移动架连接;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二网格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并呈垂直相交设置;
所述第一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一网格线沿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长度方向依次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二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网格线沿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列;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网格架的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二网格线的相交点,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二网格架的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二网格线的相交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一矩形框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网格线和所述第一矩形框架之间均设有张紧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移动架包括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
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用于间隔地设于所述果树冠层的相对侧;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网格架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网格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移动架包括支撑部和转接部;
所述支撑部的底端设有万向轮,所述支撑部的顶端和所述转接部连接,所述转接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网格架连接,所述转接部的第二端和第二网格架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转接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支撑部包括可升降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网格架、第四网格架和第二网格分界线;
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间隔地设于所述移动架,所述第一网格架、所述第三网格架、所述第二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用于沿周向围设于所述果树冠层的外侧;
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设于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之间,以形成第二立方体网格;所述第三网格架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立方体网格的位置;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和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上均设有多个仿真树叶,多个所述仿真树叶基于所述第一立方体网格和所述第二立方体网格分布设置,以构成具有冠层结构的仿真树。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平行,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平行,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三网格架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二矩形框架、第三网格线和第四网格线;
所述第二矩形框架和所述移动架连接;所述第三网格线和所述第四网格线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矩形框架,并呈垂直相交设置;
所述第三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三网格线沿所述第二矩形框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所述第四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四网格线沿所述第二矩形框架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列;
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三网格架的所述第三网格线和所述第四网格线的相交点,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第四网格架的所述第三网格线和所述第四网格线的相交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通过搭建包络果树冠层的第一网格架、第二网格架,通过在第一网格架和第二网格架之间设置第一网格分界线,可形成能够确定位置和大小的第一立方体网格,以便通过第一立方体网格对果树冠层所对应的立体空间进行定位和划分,限定出果树冠层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根据果树冠层在第一立方体网格中叶片的数量和叶面积测量仪所检测的相应叶片的面积,可以得到果树冠层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的面积。
由上可知,基于本实施例所示的检测装置,可以准确获取果树冠层不同区域的叶片数,通过借助叶面积测量仪,可以实现对果树冠层不同区域叶片面积的准确测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叶片面积获取果树冠层的生物量数据,也能为基于果树冠层进行的精准施药、精准施肥以及产量预测等提供数据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对果树冠层中目标网格区域的叶片面积进行检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移动架;2、第一网格架;3、第二网格架;4、第一网格分界线;5、第三网格架;6、第四网格架;7、第二网格分界线;8、果树冠层;10、仿真树叶;11、第一移动支架;12、第二移动支架;111、支撑部;112、转接部;1110、万向轮;21、第一矩形框架;22、第一网格线;23、第二网格线;51、第三网格线;52、第四网格线;100、第一单元格;200、第二单元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图3,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包括:移动架1、第一网格架2、第二网格架3、第一网格分界线4和叶面积测量仪。
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间隔地设于移动架1,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之间用于设置果树冠层8。
第一网格分界线4设有多根,多根第一网格分界线4设于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之间,以形成第一立方体网格;第一网格架2用于确定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叶面积测量仪用于检测果树冠层8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的面积。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可以将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设置成相同的结构,通过将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间隔设置,可使得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之间形成包络果树冠层8的包络区间。
与此同时,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上设置有相对应的网格特征,可将网格特征按照参考坐标进行设置,以便根据网格特征确定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从而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果树冠层8所对应的立体空间通过不同的第一立方体网格进行定位和划分。
其中,每个第一立方体网格均可由四根第一网格分界线4限定而成;在第一网格分界线4设置有多根的情形下,可基于多根第一网格分界线4组成多个第一立方体网格。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搭建包络果树冠层8的第一网格架2、第二网格架3,通过在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之间设置第一网格分界线4以形成第一立方体网格,并能够确定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和大小,以便通过第一立方体网格对果树冠层8所对应的立体空间进行定位和划分,限定出果树冠层8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以便检测人员确定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叶片的数量。根据果树冠层在第一立方体网格中叶片的数量和叶面积测量仪所检测的相应叶片的面积,可以得到果树冠层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的面积,以便基于果树冠层8的面积,获取果树冠层8的生物量数据,也能为果树冠层8的精准施药、精准施肥以及产量预测等提供数据支撑。
在此应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非破坏性测量,可以在邻近的非测试果树中对应第一立方体网格所在区域,采摘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生长状况相同的叶片,然后通过叶面积测量仪测量所采摘叶片的面积,结合第一立方体网格中叶片的数量,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获得果树冠层处于第一立方体网格中叶片的面积。
其中,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可以根据采摘的叶片的大小,将叶片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在每个级别内随机抽取10个叶片,采用叶面积测量仪测量叶面积,计算每级中叶片面积的加权平均值,得到果树不同区域中不同级别叶面积,从而结合各个级别叶片的数量,计算出果树冠层相应区域内的叶片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均设有多个第一单元格100,第一网格架2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和第二网格架3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呈一一相对设置。
其中,第一网格分界线4设于相对设置的第一网格架2的第一单元格100和第二网格架3的第一单元格100之间。
具体地,为了便于确定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本实施例可设置第一网格架2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相应地,本实施例可设置第二网格架3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因而,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单元格100在阵列中所处的行和列来表示。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可将第一网格分界线4的一端和第一网格架2的第一单元格100上的第一特征位置连接,以及将第一网格分界线4的另一端和第二网格架3的第一单元格100上的第二特征位置连接。
其中,第一网格架2的第一单元格100上的第一特征位置和第二网格架3的第一单元格100上的第二特征位置沿第一网格分界线4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例如,第一特征位置和第二特征位置为第一网格架2上的第一单元格100和第二网格架3上的第一单元格100处于相对应的拐角部位,以便通过四根第一网格分界线4即可确定一个第一立方体网格。
基于上述设置,可根据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的结构特征,可准确地获取与第一立方体网格所对应的网格区域的坐标,可网格区域的坐标表征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
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的结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确保第一网格架2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和第二网格架3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的大小和排列相同,并呈一一相对设置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结构相同。其中,第一网格架2包括第一矩形框架21、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
第一矩形框架21和移动架1连接;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分别设于第一矩形框架21,并呈垂直相交设置。
第一网格线22设有多根,多根第一网格线22沿第一矩形框架21的长度方向依次等间距排列,每根第一网格线22沿第一矩形框架2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网格线23设有多根,多根第二网格线23沿第一矩形框架21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列,每根第二网格线23沿第一矩形框架21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网格分界线4的第一端设于第一网格架2的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的相交点,第一网格分界线4的第二端设于第二网格架3的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的相交点。
如此,基于第一网格架2上的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可在第一网格架2上构建出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并且基于第二网格架3上的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可在第二网格架3上构建出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
由于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的结构相同,并呈平行设置,可将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设置为相对应的位姿,以使得第一网格架2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和第二网格架3上的多个第一单元格100一一相对设置,还可确保第一网格分界线4设于相对设置的第一网格架2的第一单元格100和第二网格架3的第一单元格10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格分界线4和第一网格架2之间设有张紧组件;和/或,第一网格线22和第一矩形框架21之间,以及第二网格线23和第一矩形框架21之间均设有张紧组件。
如此,基于张紧组件的设置,可确保第一网格分界线4、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均处于张紧状态,并防止出现松散的情况。
其中,本实施例的一网格分界线、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均可以为尼龙线,尼龙线的直径可以为1mm。
在一个示例中,在对第一网格分界线4进行张紧调节时,张紧组件可以为用于调节第一网格分界线4的张紧度的夹具,夹具设于第一网格架2的第一网格线22和第二网格线23的相交点,并与第一网格分界线4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在对第一网格线22或第二网格线23进行张紧调节时,张紧组件可以为设置于第一矩形框架21上的螺栓锁紧件,螺栓锁紧件与第一网格线22或第二网格线23连接,以便于实现对第一网格线22或第二网格线23的张紧度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架1包括第一移动支架11和第二移动支架12。
具体地,第一移动支架11和第二移动支架12用于间隔地设于果树冠层8的相对侧;第一移动支架11的第一端和第二移动支架1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网格架2连接,第一移动支架11的第二端和第二移动支架1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网格架3连接。
基于上述设置,不仅可使得果树冠层8位于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之间,还可使得果树冠层8位于第一移动支架11和第二移动支架12之间,确保整套检测装置能够围绕果树冠层8移动,从而便于工作人员选择合适的位置搭建第一立方体网格,以实现对果树冠层8中相对应区域的叶片面积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架1包括支撑部111和转接部112;支撑部111的底端设有万向轮1110,支撑部111的顶端和转接部112连接,转接部112的第一端和第一网格架2连接,转接部112的第二端和第二网格架3连接;支撑部111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转接部112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均设于转接部112的上侧。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支撑部111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竖直支架,转接部112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水平支杆,可以将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杆的中部连接,水平支杆的第一端和第一网格架2连接,水平支杆的第二端和第二网格架3连接。
与此同时,在移动架1包括第一移动支架11和第二移动支架12的情形下,可将第一移动支架11和第二移动支架12设置为相同的结构,并且第一移动支架11和第二移动支架12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支撑部111和转接部112。
另外,通过在支撑部111的底端设置万向轮1110,可确保移动架1在水平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以提高对果树冠层8的叶片面积检测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支撑部111可以设置为可升降支架,以便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可升降支架控制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移动至所需要的设定高度,使得果树冠层8包络于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可升降支架可以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伸缩驱动件,第一支架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于第二支架,伸缩驱动件连接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以便通过伸缩驱动件驱动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移动。其中,第一支架和转接部112连接,万向轮1110设于第二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还设置有第三网格架5、第四网格架6和第二网格分界线7。
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间隔地设于移动架1,第一网格架2、第三网格架5、第二网格架3和第四网格架6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用于沿周向围设于果树冠层8的外侧。
第二网格分界线7设有多根,多根第二网格分界线7设于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之间,以形成第二立方体网格;第三网格架5用于确定第二立方体网格的位置。
第一网格分界线4和第二网格分界线7上均设有多个仿真树叶10,多个仿真树叶10基于第一立方体网格和第二立方体网格分布设置,以构成具有冠层结构的仿真树。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检测的果树冠层的结构特征,设置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之间的第一网格分界线4分布的位置和数量,以及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之间的第二网格分界线7分布的位置和数量,以便通过多个第一立方体网格和多个第二立方体网格模拟果树冠层的结构特征,通过基于各个第一立方体网格和第二立方体网格布设仿真树叶10,可以构件出与果树冠层的结构特征相对应的仿真树。
在此应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搭建仿真树,研究不同冠层结构下激光雷达探测到的点云数据与冠层结构的叶面积和叶面积密度的对应关系。
在通过激光雷达对果树冠层8进行参数探测前,可以采用仿真树对研究内容进行预实验。仿真树上不同仿真树叶10的叶面积可提前测量,根据仿真树上仿真树叶10的个数,可以迅速且准确地计算出仿真树的冠层结构上不同区域的叶面积与叶面积密度。
由于同一品种果树的冠层结构存在差异性,通过本实施例所示的检测装置可以快速构建出不同冠层结构的仿真树,进而可以基于不同仿真树的冠层结构,探究激光雷达扫描到的点云与叶面积、叶面积密度的对应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对仿真树的搭建,本实施例的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平行设置,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平行设置,以及第一网格架2和第三网格架5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不仅可以将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设置为相同的结构,也可以将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设置为相同的结构。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的结构相同,并且第三网格架5包括第二矩形框架、第三网格线51和第四网格线52。其中,第二矩形框架在图3中未具体示意出。
第二矩形框架和移动架1连接;第三网格线51和第四网格线52分别设于第二矩形框架,并呈垂直相交设置。
第三网格线51设有多根,多根第三网格线51沿第二矩形框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每根第三网格线51沿第二矩形框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第四网格线52设有多根,多根第四网格线52沿第二矩形框架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列,每根第四网格线52沿第二矩形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二网格分界线7的第一端设于第三网格架5的第三网格线51和第四网格线52的相交点,第二网格分界线7的第二端设于第四网格架6的第三网格线51和第四网格线52的相交点。
其中,由于第一网格架2和第二网格架3平行设置,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平行设置,以及第一网格架2和第三网格架5垂直设置,这使得第一网格分界线4和第二网格分界线7垂直设置。
如此,本实施例可以基于第三网格架5上的第三网格线51和第四网格线52,可在第三网格架5上构建出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单元格200,并且基于第四网格架6上的第三网格线51和第四网格线52,可在第四网格架6上构建出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单元格200。
由于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的结构相同,并呈平行设置,可将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设置为相对应的位姿,以使得第三网格架5上的多个第二单元格200和第四网格架6上的多个第二单元格200一一相对设置,还可确保第二网格分界线7设于相对设置的第三网格架5的第二单元格200和第四网格架6的第二单元格200之间。
其中,根据第三网格架5和第四网格架6上各个第二单元格200所处的行和列,可以确定第二立方体网格的位置信息。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便于对果树冠层定位分区,以便测量果树冠层不同区域内的叶片数,通过借助叶面积测量仪,可以实现对果树冠层相应区域叶片面积的准确测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叶片面积获取果树冠层的生物量数据,也便于为后续通过超声波和激光雷达快速探测果树冠层,为建立果树冠层的生物量探测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与此同时,基于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可实现对具有不同冠层结构的仿真树的搭建,便于研究不同冠层结构下激光探测到的点云数据与叶面积、叶面积密度等相关参数的关系,并为后续在通过激光雷达实际探测果树冠层的相关参数时,对点云数据的分析奠定基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架、第一网格架、第二网格架、第一网格分界线和叶面积测量仪;
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间隔地设于所述移动架,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之间用于设置果树冠层;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设于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之间,以形成第一立方体网格;所述第一网格架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立方体网格的位置;
所述叶面积测量仪用于检测所述果树冠层处于所述第一立方体网格中的叶片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均设有多个第一单元格,所述第一网格架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单元格和所述第二网格架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单元格一一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设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网格架的所述第一单元格和所述第二网格架的所述第一单元格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矩形框架、第一网格线和第二网格线;
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和所述移动架连接;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二网格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并呈垂直相交设置;
所述第一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一网格线沿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长度方向依次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二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网格线沿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列;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网格架的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二网格线的相交点,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二网格架的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二网格线的相交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格线和所述第一矩形框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网格线和所述第一矩形框架之间均设有张紧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包括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
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用于间隔地设于所述果树冠层的相对侧;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网格架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网格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包括支撑部和转接部;
所述支撑部的底端设有万向轮,所述支撑部的顶端和所述转接部连接,所述转接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网格架连接,所述转接部的第二端和第二网格架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转接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可升降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网格架、第四网格架和第二网格分界线;
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间隔地设于所述移动架,所述第一网格架、所述第三网格架、所述第二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用于沿周向围设于所述果树冠层的外侧;
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设于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之间,以形成第二立方体网格;所述第三网格架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立方体网格的位置;
所述第一网格分界线和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上均设有多个仿真树叶,多个所述仿真树叶基于所述第一立方体网格和所述第二立方体网格分布设置,以构成具有冠层结构的仿真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架平行,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平行,所述第一网格架和所述第三网格架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网格架和所述第四网格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二矩形框架、第三网格线和第四网格线;
所述第二矩形框架和所述移动架连接;所述第三网格线和所述第四网格线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矩形框架,并呈垂直相交设置;
所述第三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三网格线沿所述第二矩形框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所述第四网格线设有多根,多根所述第四网格线沿所述第二矩形框架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列;
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三网格架的所述第三网格线和所述第四网格线的相交点,所述第二网格分界线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第四网格架的所述第三网格线和所述第四网格线的相交点。
CN202223206243.XU 2022-11-30 2022-11-30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Active CN2191212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6243.XU CN2191212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6243.XU CN2191212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21282U true CN219121282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33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6243.XU Active CN2191212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212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brera‐Bosquet et al. High‐throughput estimation of incident light, light interception and radiation‐use efficiency of thousands of plants in a phenotyping platform
Keightley et al. 3D volumetric modeling of grapevine biomass using Tripod LiDAR
WIDLOWSKI et al. Canopy structure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multi-angular remote sensing data for terrestrial carbon studies
US5646343A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wind characteristics
Tanikawa et al. Root orientation can affect detection accuracy of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CN109917108A (zh) 一种模拟煤层开采的三维相似材料模型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5550784A (zh) 一种空气质量监测站优化布点方法
AU2020103255A4 (en) System for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fibrous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of plant
Zhang et al. Diurnal pattern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for tree fruit orchard trained to an upright fruiting offshoots (UFO) architecture
Ma et al. Characteri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forest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data
CN219121282U (zh) 果树冠层生物量检测装置
CN109035286A (zh) 植物三维点云数据高通量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3439299B (zh) 一种作物群体光能空间分布量化方法
CN107194913B (zh) 一种作物群体最适研究尺度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1947596B (zh) 一种植物覆盖下原地貌地形快速测量装置
Levy et al. CO2 fluxes at leaf and canopy scale in millet, fallow and tiger bush vegetation at the HAPEX-Sahel southern super-site
CN101750114B (zh) 一种防护林带疏透度的测定方法
CN110031915A (zh) 一种三维云场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06910022A (zh) 小麦群体抗倒伏临界风速测定及计算方法
CN103942835B (zh) 油菜群体模型的构建方法
CN212390972U (zh) 一种植物覆盖下原地貌地形快速测量装置
CN113156082B (zh) 一种识别作物根系活动层深度的方法及系统
CN206132035U (zh) 一种果树树形测量装置
CN209043363U (zh) 一种耕作参数测量装置
CN115629393B (zh) 生物量估算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