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8777U - 冰风制冷服 - Google Patents

冰风制冷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8777U
CN219108777U CN202223185664.9U CN202223185664U CN219108777U CN 219108777 U CN219108777 U CN 219108777U CN 202223185664 U CN202223185664 U CN 202223185664U CN 219108777 U CN219108777 U CN 2191087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in
air supply
refrigeration
refrig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856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红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Kuling Clot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Kuling Clot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Kuling Clot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Kuling Clot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856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87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87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87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冰风制冷服,其包括制冷服主体及装设于主体内的制冷源、送风装置及通风排汗装置,所述制冷服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降温层、蓄冷层及保护外层,所述蓄冷层与保护外层之间形成冰风通道,所述制冷服主体上设置有蓄冷仓及送风仓,蓄冷仓的边界上设置有通风口,送风仓上还设有进风孔及出风孔,所述出风孔连通于蓄冷仓及送风仓,制冷源装设于蓄冷仓内,送风装置装设于蓄冷仓内,该送风装置上设有风机及进风口、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进风孔设置,出风口对应于出风孔设置;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产品重量轻便、绿色环保、温度可控、制冷时间长久、干爽舒适、适用于极度炎热的环境的特点,还具有通风排汗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Description

冰风制冷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服,尤其涉及一种冰风制冷服。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温的显著升高,夏季温度也变得更为炎热,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尤其是对于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以及其他一些户外工作者。若没有良好的防暑措施,很容易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工作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降温服。如中国专利CN201921923263.4公开了一种具有稳定、高效降温功能的制冷服,其采用循环冷却水进行降温。然而,由于冷却水需在整个服装内循环流动,需要的水量较多,从而导致制冷服较重,不够轻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轻便舒适的冰风制冷服。
一种冰风制冷服,其包括制冷服主体、制冷源及送风装置,所述制冷源及送风装置为可拆卸式装设于制冷服主体内;所述制冷服主体的剖面层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降温层、蓄冷层及保护外层,所述蓄冷层与保护外层之间形成冰风通道,所述降温层及保护外层上均设置有防水层,所述蓄冷层的材质为吸水材料;所述制冷服主体上设置有蓄冷仓及送风仓,所述蓄冷仓及送风仓上均设置有置入口,该置入口设有防水拉链,所述蓄冷仓的边界上设置有可连通冰风通道的通风口,所述送风仓上还设置有进风孔及出风孔,所述出风孔连通于蓄冷仓及送风仓,所述制冷源装设于蓄冷仓内,送风装置自置入口装设于蓄冷仓内,该送风装置上设置有风机及进风口、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进风孔设置,所述出风口对应于出风孔设置;此外,所述制冷服主体上还设置有侧出风口;
工作时,打开防水拉链,倒入适量水,使蓄冷层充分吸收水分,将制冷源、送风装置分别装入蓄冷仓、送风仓,所述送风装置吹出的风经所述出风口进入蓄冷仓,所述制冷源对风进行冷却形成冰风,冰风再自所述通风口经冰风通道吹至制冷服主体的各部位,由蓄冷层吸收冷源,再传导给降温层与人体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带水汽热风自所述侧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通风排汗装置,所述通风排装置上设置有风机及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制冷服主体上设有排汗仓,所述排汗仓外侧设有与进风口对应的进风孔、内侧设有与出风口对应的吹风孔。
进一步地,所述排汗仓的进风口连通于排汗仓及外界,排汗仓的出风口内外贯穿排汗仓的内侧壁。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终端,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于所述送风装置、制冷源中的一个或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仓与蓄冷仓合并成同一腔体,所述送风装置及制冷源集成于同一外壳内,该外壳内设有送风腔及制冷腔,所述送风装置的出风口连通于送风腔与制冷腔。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装置为风扇,所述制冷源为制冷片,所述制冷片及风扇上均设置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装设于制冷服主体上或送风装置的内表面上,该温度感应器信号连接于所述控制终端、控制芯片中的一个或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蓄冷仓设置于制冷服主体的背部区域中下方,该蓄冷仓的两侧均设置有通风口,制冷服主体的两前胸区域均设置有侧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仓设置于蓄冷仓的上方向,送风装置朝向下方制冷源吹风。
进一步地,所述降温层由冰丝布与TPU薄膜复合而成,所述保护外层的材料为弹力布与TPU薄膜复合而成;所述蓄冷层由吸水海绵材料嵌入高分子吸水树脂组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保护外层与降温层之间设置蓄冷层、采用送风装置对制冷源进行吹风形成冰风,将产生的冰风吹至衣服的各个角落,并通过特定的风流动方式以实现对人体的降温;不仅具有产品重量轻便、绿色环保、温度可控、制冷时间长久、干爽舒适、适用于极度炎热的环境的特点,还具有通风排汗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冰风制冷服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冰风制冷服于蓄冷仓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冰风制冷服穿戴时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冰风制冷服的背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冰风制冷服,所述冰风制冷服包括制冷服主体10、制冷源20、送风装置30及通风排汗装置40,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源20、送风装置30及通风排汗装置40均为可拆卸式装设于制冷服主体10内。
所述制冷服主体10的剖面层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降温层11、蓄冷层12及保护外层13,所述降温层11及保护外层13的材质均为外侧布层与内侧薄膜层复合材料,所述蓄冷层12的材质为吸水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降温层11由冰丝布111(或其它布料)与TPU薄膜112(或其它塑胶薄膜)复合而成。所述保护外层13的材料为弹力布131(或其它布料)与TPU薄膜132(或其它塑胶薄膜)复合而成。所述薄膜可在高温下与布层融接在一起,可阻止水分子通过,保持衣服内外表面干燥。所述蓄冷层12由吸水海绵材料嵌入高分子吸水树脂组成(或PVA等其它吸水材料),吸入水分后,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可最大限度储存冷源。此外,所述降温层11及保护外层13均稍大于蓄冷层12,以组合形成用于容置蓄冷层12的容置空间。
所述制冷服主体10包括背部区域及两前胸区域,其中,背部区域中部自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冷仓14、送风仓15及排汗仓16,所述制冷源20、送风装置30及通风排汗装置40分别装设于对应的蓄冷仓14、送风仓15及排汗仓16内。所述蓄冷仓14、送风仓15及排汗仓16的边界点为降温层11及保护外层13高温融合而成,以形成容置腔并将蓄冷层12固定于降温层11与保护外层13之间。该种热融结合的方使,使得该制冷服主体10的加工变得简单、牢固,且可轻易就制作出多种不同的形状、造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蓄冷仓14、送风仓15设置于蓄冷层12与保护外层13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汗仓16设置于降温层11与保护外层13之间,排汗仓16部分不需要蓄冷层,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排汗仓也可以设置蓄冲冷层层。所述蓄冷仓14、送风仓15及排汗仓16对应的保护外层13上采用高温融合有防水拉链133,以用于起到密封限位作用。所述蓄冷仓14的两侧均设置有通风口141,所述通风口141连通于制冷服主体10的背部区域及两侧前胸区域。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141还可以设置于蓄冷仓14的底部及上方的部分区域,其可根据需求设置,在此,并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源20可用冰盒、半导体制冷片中的一种或两种,或是其它具有制冷功能的功能件。在此,其具体结构及型号并不做限定。所述制冷源20在使用时,若是冰盒,则里面装水和少量高分子吸水树脂,放冰箱冷冻后可储存大量的冷源。半导体制冷片则通电后,冷端可持续释放冷气。冰盒或制冷片植入衣服内部,可作为制冷服的冷源,维持制冷时间数小时甚至十小时。
所述送风装置30内设有一风扇31,并于外侧表面上设置有一进风口32,底端面上设有出风口33,所述进风口32与出风口33的朝向呈垂直设置,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32与出风口33的朝向也可以呈相对设置。所述送风仓15于保护外层13表面上设置有进风孔151,送风仓15的底端设有出风孔152,所述出风孔152连通于送风仓15及蓄冷仓14。此外,送风仓15的顶部还设置有置入口,该置入口安装有防水拉链。所述送风装置30自所述置入口放入送风仓15内,所述进风口32对应于进风孔151设置,所述出风口33对应于出风孔152设置。所述送风装置30上设置有多档位调节按键,其可根据需求调节不同的风压。
所述通风排汗装置40也为一种风扇,其结构与送风装置30的大体相同,也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排汗仓16的保护外层13上设有进风孔,所述排汗仓16的降温层11上设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内外贯穿排汗仓16内侧壁并对应于风排汗装置40的出风口设置。所述通风排汗装置40不仅可设置于背部区域,也可以于两侧前胸区域各设置一个,其此体设置位置及数量并不予限定。所述排汗仓的出风孔吹出的空气流经人体皮肤表面,晰汗透气,所述制冷服主体10的两侧前胸区域上还设置有侧出风口17,所述侧出风口17上融合有防水拉链。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出风口17上的防水拉链呈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此外,所述制冷服主体10的两侧前胸区域的端部边沿上设置有可将二者连接固定的拉链条,以便于穿戴。
此外,所述冰风制冷服还包括一控制终端及温度感应器(图未示),所述温度感应器装设于制冷服主体10上或送风装置30的内表面,其用于感应制冷服主体10的温度。所述控制终端可以是手机、遥控器等等,该控制终端通过蓝牙、wife等信号连接于送风装置及通风排汗装置,所述控制终端可实时调控制风量大小及开关,使得该冰风制冷服的操作更为便捷。所述送风装置30上设置有芯片处理器(图未示),所述芯片处理器与温度感应器信号连接,当温度感应器感应到降温后,温度仍未达到最舒适温度时,其将信号传输至芯片处理器,所述芯片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加大风压,进一步降温;反之,当温度过低时,则降低风压。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终端也可以与制冷源信号连接,所述制冷源为半导体制冷片,控制终端用于控制制冷源的温度及开关。更进一步的,为便于安装,所述送风装置30与制冷源20为集成于同一壳体内,所述送风装置30为风扇,所述制冷源20为制冷片。即:该集成装置包括外壳及装设于外壳内的风扇、制冷片,所述外壳内侧设置有送风腔及制冷腔,所述送风腔与制冷腔之间设置有连通二者的出风口,送风腔上设置有供风扇进风的进风口。所述制冷片及风扇上均设置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从而,控制终端可通过控制芯片实现对制冷片及风扇的开关、风量大小控制。
使用时,先打开背部拉链及前胸两拉链,向里面倒入部分清水(300ML左右),让背部及前胸蓄冷层12(各150ML左右)充分吸收水分,中间蓄冷层12吸收并锁住水分,可大量储存冷源,且在闭合拉链后,衣服内部密封,水分不会渗漏到皮肤和外层。再将所述制冷源20装入所述蓄冷仓14内,然后闭合拉链。打开所述送风装置30电源,调整风速,将送风装置30装入所述送风仓15内;或者先放入送风仓15内,再通过控制终端调节开关、风速。所述送风装置30可从衣服外面进风口吸风,并向制冷源20方向持续吹风,将制冷源20产生的冷气吹到衣服内部各个部位,中间蓄冷层12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蓄冷能力强的特性,高效的保持低温冷源在蓄冷层12,通过冰丝降温层11与人体肌肤接触,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达到给人体降温的效果。
当热交换速度与制冷源释放的速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制冷服将维持一定的低温。而所述保护外层13为人体建立了一道屏障,隔绝外界的热量,中间蓄冷层12锁住冷源,内层冰丝层11与人体的皮肤接触,因人体正常体温为36℃左右,而蓄冷层12温度可低至10至20℃。调节送风装置20的速度,即可调节蓄冷层12的温度,即使最炎热的夏天,也可保持人体干燥凉爽。再调整好前胸拉链开口,让热交换后带水汽热风从侧出风口17排出,穿上衣服后,在几秒后衣服即可降温到20度左右,3-4小时后,可通过更换冰盒或补充水分维持低温。当身体出汗液时,可启动通风排汗装置40,风自吹风口吹向降温层11与人体皮肤之间,以将汗液吹干,干爽舒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保护外层13与降温层11之间设置蓄冷层12、采用送风装置30对制冷源20进行吹风形成冰风,将产生的冰风吹至衣服的各个角落,并通过特定的风流动方式以实现对人体的降温;不仅具有产品重量轻便、使用者行动自由,绿色环保、温度可控、制冷时间长久、干爽舒适、适用于极度炎热的环境的特点,还具有通风排汗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服主体、制冷源及送风装置,所述制冷源及送风装置为可拆卸式装设于制冷服主体内;所述制冷服主体的剖面层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降温层、蓄冷层及保护外层,所述蓄冷层与保护外层之间形成冰风通道,所述降温层及保护外层上均设置有防水层,所述蓄冷层的材质为吸水材料;所述制冷服主体上设置有蓄冷仓及送风仓,所述蓄冷仓及送风仓上均设置有置入口,该置入口设有防水拉链,所述蓄冷仓的边界上设置有可连通冰风通道的通风口,所述送风仓上还设置有进风孔及出风孔,所述出风孔连通于蓄冷仓及送风仓,所述制冷源装设于蓄冷仓内,送风装置自置入口装设于蓄冷仓内,该送风装置上设置有风机及进风口、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进风孔设置,所述出风口对应于出风孔设置;此外,所述制冷服主体上还设置有侧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排汗装置,所述通风排装置上设置有风机及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制冷服主体上设有排汗仓,所述排汗仓外侧设有与进风口对应的进风孔、内侧设有与出风口对应的吹风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汗仓的进风口连通于排汗仓及外界,排汗仓的出风口内外贯穿排汗仓的内侧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终端,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于所述送风装置、制冷源中的一个或两个。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仓与蓄冷仓合并成同一腔体,所述送风装置及制冷源集成于同一外壳内,该外壳内设有送风腔及制冷腔,所述送风装置的出风口连通于送风腔与制冷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为风扇,所述制冷源为制冷片,所述制冷片及风扇上均设置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装设于制冷服主体上或送风装置的内表面上,该温度感应器信号连接于所述控制终端、控制芯片中的一个或两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仓设置于制冷服主体的背部区域中下方,该蓄冷仓的两侧均设置有通风口,制冷服主体的两前胸区域均设置有侧出风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仓设置于蓄冷仓的上方向,送风装置朝向下方制冷源吹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风制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层由冰丝布与TPU薄膜复合而成,所述保护外层的材料为弹力布与TPU薄膜复合而成;所述蓄冷层由吸水海绵材料嵌入高分子吸水树脂组成。
CN202223185664.9U 2022-11-29 2022-11-29 冰风制冷服 Active CN2191087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5664.9U CN219108777U (zh) 2022-11-29 2022-11-29 冰风制冷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5664.9U CN219108777U (zh) 2022-11-29 2022-11-29 冰风制冷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8777U true CN219108777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30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85664.9U Active CN219108777U (zh) 2022-11-29 2022-11-29 冰风制冷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87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4006699A1 (ja) 冷却衣服
US20180070659A1 (en) Wearable Temperature Control Garment System
JP2005537458A (ja) 携帯用空調機器、特に個人用空調機器
CN219108777U (zh) 冰风制冷服
CN206079097U (zh) 具有导风层和蓄水材料的空调服
CN116114951A (zh) 冰风制冷服
CN201290353Y (zh) 太阳能空调服装
CN106263129A (zh) 一种空调服
CN105157141B (zh) 局域气体温度调节系统
CN113566329B (zh) 一种便携式户外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3074499U (zh) 恒温空调衣
CN201976778U (zh) 降温或保暖马甲
CN209047487U (zh) 空调衣
CN213639726U (zh) 一种蓄冷式降温服
CN211808234U (zh) 一种超长时双相变控温衣及控温衣用手提箱
CN215936352U (zh) 一种适用于湿热环境的智能工作服
KR200373004Y1 (ko) 소형 팬이 부착된 의류용 공조장치
CN206137280U (zh) 一种防晒空调服
CN207666038U (zh) 一种功能性降温服
CN220871168U (zh) 一种适用于植物材料收集的半导体制冷背包
CN107041579A (zh) 多功能空调着装
CN219422267U (zh) 水蒸发干爽制冷服
CN108552643A (zh) 恒温空调服
CN112169203A (zh) 用于穿戴设备的通风组件和穿戴设备及控制方法
CN215649360U (zh) 一种新型功能型服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